《狂飙》中的家庭教育悲剧:孩子越管越糟糕,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本期作者 刘祥宇
一部《狂飙》带火了高叶饰演的大嫂陈书婷,风姿绰约却带着飒爽、火爆的脾气加上冷静的头脑,这样的人物设定很难不给人留下印象,但事实上,给陈书婷这个角色灌注灵魂的并非她的形象或性格,而是她与儿子的关系。
从出场到下线,陈书婷都是一位保护儿子的母亲,丈夫被杀后独自带着白晓晨躲避仇家的追杀,回到京海后为了给孩子一个安稳的生活嫁给高启强,最终在阻止儿子闯祸的路途中车祸丧生,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教育自己的儿子:
“来,高晓晨,你说说,你还打算闯多大的祸……这么大人了,你做事前能不能动动脑子,你把人弄出个好歹来,警察一查,查到你怎么办。”
“面子,面子,你什么时候长长脑子,那种刀尖上的日子我过够了,所以我才不想让你过这样的日子,拼了命地把你往外拉,你倒好,拼了命的往坑里跳,你想干吗啊?”
即便这样,她的儿子高晓晨最终还是走上了犯罪道路。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陈书婷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她那么严格的管教都拦不住孩子逐渐滑落犯罪道路的命运呢?
01
在不必要的时候过度管教
陈书婷带着孩子躲避仇家时,安欣和李响曾找到她了解案情,当时还未改姓的白晓晨拿着玩具枪朝着安欣他们射击,陈书婷大怒,逼着白晓晨跟安警官道歉。
此时的管教就属于完全没有必要的过度管教。为什么这么说呢?陈书婷忽视了一个比懂礼貌更重要的点——儿子的动机和内心的需要。
当时他们正处在可能被仇家追杀的危险中,年纪尚小的白晓晨虽然不懂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一定发现,妈妈不喜欢家里来生人,所以在安欣他们刚进门的时候,白晓晨就跳了出来阻拦:
他作为一个男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不在家,甚至隐约知道爸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自动地充当起了保护妈妈的角色。所以在看到妈妈不欢迎这两个警官后,就用玩具枪警告他们别再来了。
显然,白晓晨的这种内心需要和爱的表达并没有被自己的妈妈看到,反而逼迫他去道歉,甚至可能利用这一点给安欣下逐客令。
对孩子来说,他感受到的不止是受伤的感觉,更是一种被否定的感觉:“你很弱,根本保护不了我”、“我不需要你保护”。
回到剧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白(高)晓晨长大后完全跟懂礼貌没有任何关系。可见,陈书婷的这次教育根本没起到好的作用。
02
在错误的层面采取教育行动
毫不夸张地说,陈书婷在教育儿子的总体方针就错了,尽管她有一个好的初衷:“给孩子一个安稳且干净的生活”。
她不希望孩子掺合一点点公司里的业务,但却用错了方法,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在用现有的常识来解决问题:儿子想掺合公司里的事情,这很危险,那我就阻止他这么干。
也许她太害怕了,以至于她从始至终没有问过自己或者儿子一个问题:“他到底为啥非要掺合公司那些事儿”。
——白晓晨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是“高晓晨”。
幼年丧父,从小颠沛动荡,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母亲改嫁后又转头改姓高,这样的成长经历必然会让他陷入一个“身份认同”的困境。
长大后,继父高启强的生意越做越大,势力也覆盖整个京海市,这让他更加渴望融入高家,而加入高家的集团就是证明他身份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车上会跟陈书婷说出自己要去打人的原因是“我没想那么多,我就知道,不能让高家丢了面子”,这也最终导致在陈书婷死后,他依然不管不顾犯下“枪击抢劫案”的原因。
03
没有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陈书婷全剧做的最错误、导致她最终悲剧的一件事就是她心软又回到高启强身边。当时陈书婷带着儿子高晓晨在香港避风头,高启强架空了陈书婷干爹泰叔的权力后,陈书婷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安稳生活高启强给不了,遂提出要跟高启强分开,在香港生活,后心软又回到对方身边。
她天真地以为只要高启强答应自己不让儿子参与公司的业务、不再杀人,她就可以和儿子拥有安稳的生活,显然,她严重低估了事情的复杂性。
就算她可以管得住高启强,也管不住自己的小叔子去贩毒,更管不住高启强手下的人,而她最珍视的儿子,就没法在一个干净单纯的环境中成长。
尽管她曾经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孟母三迁的道理,她未必真懂。这便是陈书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失误的第三件事。
回到现实生活,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又何尝不会踩同样的坑呢?
一个喜欢咬指头的孩子,把自己指头上的皮咬破了,鲜血如注,家长跑进来一边包扎,一边质问:“是不是又咬指头了?”孩子忍着痛战战兢兢地回答:“没有,挂到床边上挂破的。”家长一听更来气了,还学会撒谎了,于是来了一顿混合双打。
此为失误①,不必要的情况下过度管教。这孩子是撒谎了,但动机很明显,就是怕家长责骂自己咬指甲,因为惧怕而撒了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最后家长的做法只能让孩子陷入巨大的内心冲突中:“我不撒谎也逃不过,撒谎也逃不过,你们到底想让我怎么做?”
一个患有肺病的孩子,拒绝配合治疗,家长无比担心被推荐做家庭治疗。家庭治疗过程中,家长非常不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不仅拒绝定期的复查,连常规的肺部治疗也不做了,反而不管不顾地整天跟同学瞎混。
当咨询师向孩子表达“看起来你的父母非常在意你、担心你”时,孩子崩溃大哭,“他们根本不是真的关心我,是在控制我,时时刻刻他们都在告诉我,我是一个有病的人,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做不了。”
此为失误②,在错误的层面采取了教育行动。这个孩子的父母由于担心孩子的病,过度的照顾孩子,却忽视了孩子正常的社交生活需求。
心理咨询室难免会接到未成年人打来的求助电话,在网络上也常遇到过未成年的孩子发来求助的消息,他们希望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每当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就不禁感到困惑,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去哪里了呢?
要知道,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必须通过监护人的同意或陪同。之前老家的一个邻居,孩子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但家长却极力否认,坚称孩子是故意装的,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不止个例。
此为失误③,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家庭常常试图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来解决问题,不成想这么做是逃避了,但也许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难免踩坑,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教育策略。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碰到了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必要的情况下记得可以寻求专业心理的帮助。
家姻心理最早是1996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该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婚姻家庭研究、专业咨询师培训、以及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研究与心理咨询机构。
家姻心理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我们长期与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及其团队合作,并在其指导下研发产品。所有研发人员均为婚姻家庭或心理学领域硕博士毕业生,具备多年从事婚姻家庭或者心理学领域教学、科研和应用服务的经验。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刘祥宇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