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恋爱关系 下的文章

Key points|要点

- 在催产素和多巴胺等荷尔蒙的作用下,人类天生想要发展社交关系
- “恋爱”会给人奖励感,而且会让人做出不审慎的判断。
- 通过最大化“爱情炮弹”,充分利用了上述特性,以此来抑制审慎思考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311013646.png

疫情期间,数百万人转向网上约会app或社交网站排遣寂寞。这意味着用交友网站来寻找受害者的骗子们也多了数百万的目标。根据联邦调查局,2020年,恋情诈骗或信任诈骗案件数量大幅上涨了22%。疫情为这些诈骗创造了完美条件,因为很多人都在想法设法建立社交联系,同时骗子们也有了不在公众场合见面的完美理由。

“Catfishing”是指这样一类恋情诈骗:骗子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一个虚假身份,然后刻意接近一名受害者,目的是从受害者那里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经过近几年的真人秀(如同名MTV系列)和广泛的媒体报道,这一名称已被广为接受。但人们既然对这一类诈骗有了高度意识,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还是有人上当呢?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回到科学本身。的确,转化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解释了为何这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骗局即使已被广为人知却依旧长盛不衰。人类需要社会交往以及由此所得到的神经传递物质所带来的奖励感,这种需求也就强化了这类行为:比如,即使面对递减收益,人们还是想要与其他人建立社交联系。

社会关系对很多不同动物的生存来说都是基本条件。被纳入一个社会群体,有着很大的进化优势。当处于一个群体之中时,更容易获得所需资源,比如食物、配偶或抚养后代等。与亲和行为(想要与其他个体亲近并保持亲近的动机,诸如一起玩、互相梳毛等促进相互关系的行为)相关的长期社会关系可能在很久之前从较短期社交关系之中发展而来,比如繁殖或者养育后代等。想要建立更长期亲近关系,这是人类与其他很多灵长类生物的共同点。

动物之间社交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大脑中众多化学信使,诸如催产素、血管压素、糖皮质激素、内源性阿片肽和激素,包括雄激素和雌激素等,来管控社交联系而实现的。通过对多种田鼠种类的研究,我们对社交关系的建立机制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例如,将催产素注入一只雌性非一夫一妻制草原田鼠大脑中,可以促进建立配偶关系。而血管压素则能够对雄性草原田鼠产生同样效果。奖励系统同时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在雏鸡体内,使用纳洛酮来屏蔽阿片肽在奖励系统中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屏蔽从肢体和社交接触中所得到的舒适感。

关于人类社交关系的奖励特性,心理药物学也提供了证据。过去数十年中,无数研究显示,大脑奖励反应来自于大脑中的一套专门系统。这一大脑回路被称为边缘多巴胺系统,该系统起始于腹侧被盖区,这是位于中脑的一群可以产生和释放传递物质多巴胺的神经元。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相连并相互沟通。伏隔核是另一参与管控大脑奖励反应的大脑区域。在面对奖励刺激物,这一整个系统被激活时,会释放多巴胺,从而带来愉悦感受。含天然奖励的活动,如食物、水和性活动等都会激活这一系统,从而促使我们重复这些行为,从而确保了我们种族的生存与繁殖。物质滥用,比如酒精、尼古丁、冰毒和其他上瘾药物等会“劫持”这一系统,导致多巴胺的不正常释放,这就可能会导致瘾症形成。

我们知道很多大脑传递物质、神经肽和荷尔蒙可以调节边缘多巴胺系统。其中一种就是催产素,即所谓的“爱情荷尔蒙”,研究显示催产素在社交和性活动,以及母婴亲密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鉴于该大脑区域在瘾症中所产生的作用,也就可以合理推测,因催产素所导致的边缘多巴胺系统的非正常启动,可能会让一些人易于产生一种亲密感或爱情瘾症。

另外,对处于恋爱中的个体,以及幼小孩子的母亲所开展的研究显示,两组人员当被展示爱人或孩子的照片时,大脑中血管压素和催产素受体(接收器)聚集的区域明显激活程度增强。这也展示了“看到某个人”是如何被大脑处理为一种奖励的。

不仅如此,看到上述同一些人的照片同时还会抑制大脑中一些区域的活动,即,那些参与判断别人动机的大脑区域。换言之,恋爱体验,完全可以说可以提升我们在被爱之人周围时所感受到的奖励感,同时也会抑制我们对所喜爱之人的批判机能。

这完全就为catfish创造了理想条件。

神经经济学研究人员检测了大脑在专为研究信任问题而设计的博弈类任务中的激活情况。在这一范式中,投资者可以选择保留自己的本金,或与一位受托人共同投资。受托人“投资”这笔钱,然后决定与最初投资者如何分成。

在上述研究中,参与者们被告知,在选择受托人时,他们要么选择一位朋友或计算机,要么选择一位非朋友。并不出人意外,他们都更愿意和朋友一起投资更多。而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投资结果被设计为无论何种条件下都一样,参与者们依旧表现出上述倾向。而且,实际上,无论他们如何选择,他们也其实一直都是在使用计算机投资。

但对于这些被“catfished”的参与者们,当他们相信他们的成功是和朋友一起获得的时,他们大脑中显示出了更强烈的奖励激活。相应的,当信任程度很高时,他们对风险事件的察觉要远远滞后的多。在类似游戏中施用催产素,被发现也可以提升最初“投资额”。人类肯定需要是社交类动物,我们的神经生理系统本质上就是要巩固和奖励紧密关系。与其他人建立社交关系这种行为,通过多巴胺和催产素等神经传递物质系统得以强化。这些系统,当被激活后,同时也会抑制审慎推理能力,我们会更可能去信任我们所喜爱的对象,同时对他们行为中的高风险情况往往不那么敏锐。

不幸的是,catfisher们通过增加奖励(日常电话、经常沟通)的方式充分利用了上述特性,希望以此来抑制质疑思维。这类骗局的受害者经常会责备自己,感觉在整个过程中被隔绝。这种情况下,了解我们大脑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对于帮助这些受害者而言,就至关重要。

信任骗局

信任骗局是指在先获得一个人或一群人信任后,试图欺骗他们的行为。同义词包括:con、confidence game、confidence scheme、ripoff、scam和stratagem。信任骗局的实施者通常被称为confidence (con)man、con artist或grifter。这一移花接木的骗局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shell game 最初是指把东西放到三个核桃壳/杯子中,然后移动它们,让受害者猜东西在哪个里面。后来也指用隐藏真相、以次充好、移花接木等方式来欺骗他人的骗局)。

Samuel Thompson 是最早的 confidence man。Thompson最初只是一个拙劣的骗子,他让受害者通过给他钱或手表的方式来证明他们对他的信任,而不是其他更含蓄的方式。一些人把钱和手表给了 Thompson。1849年7月,Thompson被捕。当时《纽约先驱报》的一位记者 James Houston在报道这一故事时,用了“confidence man”一词来形容 Thompson。尽管Thompson并非一个成功的骗子,但由于人们并没有充分读懂 Houston文章的讽刺语气,所以他依旧获得了天才骗子的声誉。在Houston使用了 Confidence Man一词数周后,《国家警察杂志》创造了“confidence game”这一词。

信任骗局也被称为con game、con、scam、grift、hustle、bunko、bunco、swindle、flimflam、gaffle、bamboozle。潜在受害对象被称为marks(目标)、suckers、stooges、mugs、rubes、gulls(源自易轻信别人的人)。同谋者被称为shills(托)。

微信图片_20220311013821.png

短期和长期信任骗局

短期信任骗局只需要数分钟,也可能数秒钟。主要目的是骗走受害者携带或看管的钱或其他贵重物品。

长期骗局(英式英语中被称为long game)则需要数日或数周。通常骗子团队协作,甚至还会用到道具、场景、配角、服装和固定台词等。目的是骗走受害者大笔钱财或贵重物品,通常是通过让他们清空银行账户或向亲友借钱的方式。

信任骗局各个阶段

在《一位信任骗子的自白》中,Edward H. Smith列出了信任骗局的六个关键步骤或发展阶段。他也提到一些步骤可以被省略。

- Foundation work/打基础

骗局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雇佣所需助手,研究该角色所需背景知识等。

- Approach/接近

接近或联系受害者

- Build-up/铺垫

受害者被给予从某计划中获利的机会。受害者的贪婪被激发,以至于理性判断能力受损。

- Pay-off or convincer/给予甜头,获取信任

给受害者一笔小额收益,以此来证明该计划的有效性。这笔钱可能是真实存在也或者是虚假的。在赌博骗局中,受害者被允许先赢几次小额赌局。在股票交易骗局中,受害者会被给予假的分红。

- The "hurrah"/收割

声称突然有危机或变化,让受害者立即行动或做出决策。这是关乎骗局成败的关键步骤。在金融骗局中,骗子可能会告诉受害者获得大笔收益的“投资机会”很快就会消失。

- The in-and-in/同伙协助

同谋者(知道骗局,但扮演着一位利益相关的旁观者的角色)也会像受害者一样向这一计划中投一笔钱,来增加可信度。这会让受害者放心,并在骗局完成后让骗子能够更好控制局面。

另外,一些骗局还需要“佐证”步骤,尤其是涉及到某一被谎称为“贵重稀有物品”的虚假物品时。这一步骤中通常会用到一个同谋,这位同谋扮演着一位无关第三者(通常首先持怀疑态度)的角色,但之后会转而确认骗子说的话是真的。

人性弱点

信任骗局利用了人类的典型特征,比如贪婪、不正直、虚荣、投机主义、欲望、同情、信任、不负责、绝望和天真等。所以,信任骗局受害者也并非都有着一致特征。而一个共通因素则是,受害者信任骗子。投资骗局的受害者通常会表现出过度的贪婪和轻信程度,很多骗子会使用各种欺骗手法来将老年人或其他被视为易受骗的人群作为目标。

关于各种常见信任骗局,详见:

https://abuse.wikia.org/wiki/List_of_confidence_tricks

微信图片_20220311013812.png

KEY POINTS

**有时很难识别情感虐待迹象,因为它有很多不同表现形式。但识别,对于痊愈而言,是关键一步。
一些情感虐待行为是很明显的,比如明目张胆地试图控制或恐吓他人。
情感虐待者有时会采用不明显的策略,比如反向指责或者冷暴力。**

情感虐待有很多种,以下是各种情感暴力的名称,这些名称可能会帮助你识别别人或者你自己的行为模式。你不会每一种都感到熟悉,但你应该会至少经历过其中一种,可能来自于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配偶、朋友或教练,甚至来自于你自己。

尽管识别情感虐待并不简单,但它是通向痊愈的关键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情感虐待者的十种类型,深入了解他们的特征。

01 The Commander-in-Chief 总指挥官

情感虐待通常会表现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但同时又一直否认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控制对方。但对于“总指挥官”类型的情感虐待者,他们毫不避讳地承认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

“总指挥官”并不试图遮掩他们对控制的需求。他们经常说:“我已经说了,就这么决定了。”“没有讨论空间”等。他们给出命令,但并不会给出理由。当一个人不顾及别人,使用控制手段来满足个人需求时,这就是一种情感虐待。

02 The Overbearing Opinion 独断专行

独断专行者不会听取其他任何意见,不给人任何讨论的机会。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意见,而是将其认为是一种不容争辩的事实。

他们会通过打压讨论或异见的方式,试图获得他人顺从,这也是“控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将别人意见或感受至于不顾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虐待。

03 The Ventaholic 语言泄愤成瘾者

语言泄愤成瘾者动辄以语言形式泄愤。一旦开始,这种泄愤之语并不会逐渐消退,只会越来越激烈。任何无伤大雅的小事都会触发他们,因为这类人就像是一座火山,持续不断的生活压力在他们内心沸腾翻滚。当这些压力被触发,这些充满腐蚀性的泄愤之语就会喷涌而出,相比较外部发生的事情,这些泄愤之语更多的源于他们内心那些试图想要逃逸而出的压力。

尽管我们在一些时候都会选择这种以语言泄愤的形式,但对于语言泄愤成瘾者,愤怒已经成为他们的默认设置,他们总是认为生活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不正义的。当发怒时,他们感到一种正义感、强大感、无往不胜感和控制感。他们认为自己所缺乏的一切都是被生活剥夺了,他们会愤怒地要求几乎所有人补偿他们,其中也包括他们身边最亲近之人。

04 The Always Right 自以为是者

自以为是者看起来会和独断专行者非常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种区别。尽管独断专行者对几乎所有事情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自以为是者则会静待时机。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机会,让他们不仅能够证明自己是对的,同时还要证明别人是错的。

与自以为是者一起生活,会令人极其沮丧。如果你们意见不一致,而且事实证明你是对的,那么自以为是者就会不以为意,仿佛这件事情根本没那么重要。但是,如果事实证明你是错的,自以为是者立马就会指出来,而且会经常提起这件事。

由于应对自以为是者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所以你可能就会放弃自己的决定,听从于对方的想法。但当你这样做时,对方就获得了对你们之间关系的控制权,从而能够一直延续这种情感虐待行为。

05 The Intimidator 恐吓者

恐吓者通过威胁对方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控制地位。有时他们是通过大吼大叫的方式给予威胁,有时则是通过轻声低语。无论是通过明显或是含蓄方式,对方都明白自己被威胁了。

通常有两种类型的恐吓者。第一种是外强中干类型。他们说出恶狠狠的威胁之语,但从来不会将其付诸实践。另一种则是说到做到类型,他们会执行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后一种是人们所害怕的类型——无论是在家中、在学校或者在职场。

06 The Silent Treatment 冷暴力

冷暴力有不同表现形式。有时,冷暴力者拒绝和对方说话。有时,冷暴力者不允许对方说话。对话被限制。冷暴力者可能会远离对方,也或者虽然依旧在对方周围,但却拒绝和对方互动。不管各种形式,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很明显的:我拒绝和你互动,因为你不配。

07 The Historian “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是指那些爱翻旧账者,无论翻的旧账是你真正做过的还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他们会将你所做的所有“令他们失望”之处分门别类记下来,随时准备拎出来作为证据来攻击你。他们永远不会“既往不咎”。他们总是将你的错误拎出来摆在“C位”,以此来转移别人对他们所犯错误的关注。

08 The Guilt Shifter 内疚转移者

对于内疚转移者而言,最重要的人是那位可以为他们背锅的人。没有那个人,内疚转移者就需要对自己的决定和失败负责。这种负担对他们来说太沉重,因此,他们就需要选择一个更软弱的人来帮他们担负他们的内疚感。

当他们看着对方备受这种内疚的折磨时,他们会感到一种变态的满足感。他们认为:毕竟,是你导致了他们感到痛苦,那么你就该自己去感受到这种痛苦。如果是你导致了他们的痛苦,那么他们就有权利告诉你你需要怎么做, 需要做多少,来补偿他们。

09 The Illusionist 幻象魔术师

幻象魔术师通常巧舌如簧。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言行巧舌如簧:定义、捍卫、开脱、解释,他们对别人的话语也同样能够给予“高超”解读:歪曲、重塑、扭曲等。与一个空想家较量三回合之后,你往往就失去自己判断力了。

如果你和一位“幻象魔术师”待在一起,你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而这也恰恰是对方的目的所在。一旦你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对方就更容易强迫你接受他/她的看法。

10 The Judge and Jury 法官与陪审团

对于“法官与陪审团”类型的人而言,他们会表现出言行的前后不一致和不稳定性。他们不仅执行法律,而且还修改法律。周三还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情,可能周五就变成了大错特错。

这类人永远只关心“审判结果”,而且这种审判结果一定要始终如他们所愿。他们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的善变。而他们的这种善变,也就导致另一个人无法获得一段健康关系中应该存在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处于在这种关系中的人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除了肯定会感到失望。

如果你或者你所爱的某个人正遭受情感虐待,那么无论对于施虐者或受害者,都是可以接受帮助的。专业的治疗方案会对各种虐待行为模式十分有效。

情感1.jpg

Validating(认可),是指认可别人感受和观点的正当性。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同意对方观点,而只是意味着你认为对方有这种感受、有这种观点是合理的,完全有理由的。尽管我们都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但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中的默认习惯就是invalidating(否定对方感受、想法或行为的合理性)(更有甚者,一些人的口头禅就是“不是”,无论别人说什么,其第一反应都是“不是”)。比如一些人总是抱怨家人不愿意和自己沟通,但却没有意识到,当孩子跟自己说“今天在学校心情不好时,”其第一反应是“你凭什么心情不好”;当家人跟自己说“今天工作很累”时,其第一反应是“这算什么累”,这种invalidation,在第一步就关闭了沟通渠道。下次听别人讲话时,试着根据“认可”“中性”“否定”这一框架去将对方的话语归类,然后内观一下不同类型话语带给自己的感受。

KEY POINTS

**认可别人想法与感受是健康关系的基础元素之一。
认可,是所有关系的关键要素,包括配偶、朋友、家人或其他关系。
互相认可,即,双方都主动认可对方,是充满爱意、健康关系的核心特征。**

社交互动并非总是完美的,通常,人们会有分歧、会互相欺骗、会背叛、会对对方感受不以为然,或者贬低对方等。
人类社交经历的一个很不幸的特征,是人们总是有很多的方法去从情感上伤害别人。


谈到这一点,想一下以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很多典型例子:

一位心怀梦想的青少年作曲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为大家演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新歌。在结尾时,一位年长的亲戚大声说:多多练习吧,孩子。同时,别放弃你用来讨生活的工作。

你回家,给你的伴侣带了一份很特别的惊喜,你在一个最好的餐厅订了两个人的位子。但听到你说完之后,对方只是皱皱眉,说:你真的喜欢那个地方吗?我觉得那个地方太言过其实了。

你给同事们展示了你关于一个新活动的创意,而且你已经花了数月时间去完善这一创意。在你看来,在这么长时间审慎考虑之后,这一新活动肯定能让所有人受益,而且会以很有趣的方式提升团队生产效率。在做了15分钟的幻灯片演讲后,一位同事立即说,你的想法很自私自利,而且没有考虑完备。啊!

游乐场一位四岁的小孩子很兴奋地告诉其他孩子大家应该玩捉迷藏,但其中一个孩子立即否定说:这个游戏很愚蠢,是给婴儿玩的。其他孩子都似乎立即认同,让这位本来热情高涨的孩子悻悻地哭着去找妈妈。

在所有类型的人际关系中,包括恋爱关系、友谊、工作或其他,人们总是很热衷于打击别人。

认可,是一段成功关系的基础特征。

很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视角是完全一样的。通常,当两个人就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时,本质往往是:

  1. 他们以迥异的视角看待这一情形
  2.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对方可能会以不同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换言之,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通常与他人不同,而且,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我们通常无法意识到别人的视角会迥异于我们。当有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时,通常情况下,只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视角,反之亦然。
心理机能正常的一个核心特征体现在一些情绪类能力中,比如情商、社交智商和同理心。这些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都是关于是否能够真正懂得别人的感受以及别人的视角。如果有了这些同理心能力,也同样就能够有能力去认可对方想法、感受和行为,从而能够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被懂得。
如果去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认可对方想法、感受和行为,与我们与他们相处、建立牢固社交关系等能力密切相关。让别人感到被认可,从很多方面而言,都是“让别人感到被贬低、被羞辱、被不以为然”的对立面。认可别人想法、感受或情绪,能够让对方感到真正被懂得、被看见、被听到。而让对方感到被真正懂得,是建立牢固、真挚和充满信任的感情关系的关键要素。

认可与爱

尽管认可是任何人际关系的关键要素,在所有以爱为基础的感情关系中,也包括恋爱关系,它尤其关键。

如果我们认同,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都需要的要素,是被懂得、被看见,那么我们就都会同意,认同,是爱的真正催化剂。如果你在一段感情关系中,想象一下,感到对方认同自己、倾听自己、重视自己、理解自己,是多么重要。拥有一位理解且认同自己的伴侣会让我们感觉特别圆满。这种认可,会在更宏观的范围内巩固我们的自尊感,我们的自信感。当我们感到被认可,我们会在更宏观范围内感到自己被重视、被珍惜、被爱着。

实际上,我们也不妨说,互相认可是任何真正充满爱意的感情关系的核心特征之一。如果你成功让对方感到对方的想法、感受和行为都是有正当理由的,那么你就向对方展现了,你理解他们、重视他们,他可以完全信任你,完全可以向你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

当两位伴侣经常这样认可对方,那么这段感情关系中就完全可能充满真正的爱意。而且正如很多作曲家,从 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All You Need is Love)到 Willie Nelson(You Were Always on My Mind),Huey Lewis (The Power of Love),Bob Dylan (Make You Feel my Love) 等多年来一直所表达的,生活中鲜有事物能够媲美真爱。简言之,互相认可,可以被视为任何真正充满爱意的感情关系的一个基础特征。

互相否认,感情关系之毒素

当然,如果你年龄已经足够大到可以读懂这篇文章,那么你很可能已经知道,并非所有感情关系中都存在互相认可。人际关系通常存在着各种冲突与困难。

鉴于当前话题,我们在这里不妨把不良关系视为严重缺乏“认可”的感情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思考以“互相否定”为特征的感情关系。这类感情关系中,双方经常不屑于、无视或以其他方式否定对方的想法、感受或行为。

在“互相否定”关系模式中,沟通方式以不屑、侮辱或其他无同理心的回应为特征。

这种状态可能会让我们想到吵架。你是否想过吵架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吵架的主要特征,就是充满互相否定的互动。思考一下下面这段可能常见于很多夫妻之间的对话。


我实在受不了你把脏盘子留在水槽里了!太恶心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好像根本不知道我送孩子满城参加各种培训班有多辛苦。你怎么就看不到我多辛苦呢?

你根本就不理解一年中的这个时候我工作有多忙。我宁愿送孩子,也不愿意做这个明天就要交的傻x报告。你好像根本就不在意我的工作!

很明显你完全不在意我的辛苦!而且,我也受不了你叠厨房抹布的方式。难道你就不能叠得整齐一点吗?这个要求太高了吗?

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用来代表任何家庭中都可能会见到的吵架类型。而且我们可以从“互相否定”这一模式的视角去审视它。在这个例子中,双方都在批评对方,这样就先定下了“否定”的基调。之后,每个人的回复都是在防御捍卫,而且同样否定对方。互相理解,是互相认可型互动方式的典型特征,但这段对话并没有走向相互理解,而是恰恰截然相反。

如果你去思考“认可”和“爱”之间的关系,你很容易就能看到互相否定型的关系模式,与一段真正充满爱的关系,二者之间相去甚远。

感情提升小活动:反思自己的“认可”和“否定”行为。

如果你身处一段关系之中,而且你想要改进一下你们的感情,那么这一“认可框架”会对你有帮助。这一框架可以让我们从中性、认可或否定这三个角度来看待我们在感情中的任何行为。

基于此,下面这个简单的小活动可能会帮助你们根据上述“认可”模型来审视你们的感情关系。

NO.1

首先,与对方谈论一段感情关系中“认可”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爱和感情和谐之间的关系。

NO.2

然后,无论是以直白或含蓄方式,盘点一下自己与对方互动方式中自己的一些“认可”和“否定”行为。不一定要很正式复杂,比如完全可以大脑中盘点一下即可等等。

NO.3

最后,如果可能,尽量在一些不同情形下开展这一活动,从而去了解是否一些情形要比其他情形更易于让你做出“认可”型举动。

如果你发现你的认可型行为明显多于否定型行为,那么将此视为一个加分项。但如果相反,那么你们很可能就存在问题了。(而且,当然,通过这一活动,双方也可以了解到对方的认可型与否定型行为比例。)

如果你们都想要去提升你们的关系,那么你们可以通过这一“认可框架”来帮助你们理解你们的沟通哪里存在问题。另外,这一模型还可以直接改善你们的沟通方式:用“认可型”行为替代“否定型”行为。

鉴于“认可”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核心角色,上述改变可能是感情关系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总结

从很多角度而言,人类体验其实是由不同人际关系构成的。在人际关系方面,认可对方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关系到其成功度和令人满意度的核心要素。与此相对,感情关系中的否定型模式所带来的则是截然相反的结果:愤懑、怨恨和自我质疑。

想要建立积极、充满爱的关系?那么,开始考虑“认可”在塑造这类关系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吧。想要被别人爱、被别人珍惜?那么,在所有类型的人际关系中,让对方感到真正被理解、被看到、被认可吧!

认可1.jpg

原创 北师婚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婚姻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王婉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

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在读

荐序

最近网络上有一段话很流行,

突如其来的相遇

始料未及的喜欢

猝不及防的再见

毫不留情的散场

多少感情因为沟通问题,

吵着吵着最终就走散了……

相知不易,

好的爱人不容错过,

这个情人节,

一起来学习高情商表达,

助力感情升级吧~

恋爱三个月的情侣

■ “谈了这么久,你为什么从来没有在朋友圈公开过我,也没带我见过你的朋友们?”

● “谈恋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秀恩爱死得快嘛。”

■ “宝贝你真的有在认真和我谈吗?”

……

恋爱两年的情侣

■ “昨天是我们恋爱两周年纪念日诶,约好的一起看电影可是你居然没来。”

● “我那不是临时被领导叫去加班,你就不能理解我体谅我一下?”

■ “可是你连一句道歉都没有,我足足在影院门口等了你两个小时,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 “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

结婚十年的夫妻

■ “我每次和你分享事情,你都只是很敷衍的回应好,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听我讲。”

● “但是你吩咐我的事情我都完成了呀,碗刷了地拖了,老夫老妻了还矫情什么。”

■ “但是为什么别人都可以?”

……

无论是处于热恋中的情侣,还是结婚多年的夫妻不免都会遇到争吵,争吵是常事,是双方磨合的过程。一项对国内4个省市6000多户夫妻进行的婚姻调查报告显示,有83%的夫妻表示在近一年内有过夫妻冲突(徐安琪, 2002)。同频的有效争吵可以促进双方磨合,而不同频的无效争吵只会将对方越推越远。

1.jpg

有效争吵 vs 无效争吵

情侣吵架时,通常会表露出来生气、愤怒、悲伤的情绪,这些表现出来的外化的情绪称作表层情绪,同时在意识层面之下,往往伴随出现深层情绪,这可能是没有被伴侣理解引发的委屈、依附需求未被满足的痛苦、对关系未来发展的担忧等等。

在大多数的争吵中,伴侣双方很容易关注到对方和自己的表层情绪,而难以看到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情绪,在争吵中无法真正读懂对方、找到问题的根源,由此展开的争吵便是不同频的无效争吵。而与此相反,看到对方的深层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真正促进问题解决的争吵才算得上是同频的有效争吵

举个例子

小编的朋友小赵和小钱(化名)是一对情侣,在恋爱两周年纪念日这天小赵临时被老板通知加班于是放了小钱的鸽子,害得小钱在影院门口苦等两个小时,小赵赶来赴约时,电影早已散场……

小钱:“你去哪了?我在这等了两个小时了,说了声加班就没音讯了,电话不接微信不回。”

小赵:“我今天被临时通知加班,工作忙,根本没空拿手机,今天工作太累了,给你订的鲜花给你,吃完饭我送你回家吧。”

小钱:“忙忙忙,忙到发一条消息的时间都没有吗?我看你比总统还忙,钱倒是没见挣多少!”(小钱见小赵第一反应居然不是道歉,也丝毫没有关心自己的感受,于是有点生气)

小赵:“我赚钱难道不是为了赶紧买房结婚吗?你怎么一点道理都不讲就知道催催催,就不知道理解我体谅我一下吗?”

小钱:“你放我鸽子还变成我的错了?今天是两周年纪念日诶,你说不来就不来连句道歉都没有,一束花就把我打发了?”

小赵:“我真的累了。”

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上面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双方都表露出了生气的情绪,小赵因为感受到女朋友的不讲道理而生气,小钱因为在纪念日这么重要的日子里感受到男朋友不重视自己而生气、失落。

2.png

但是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些只是双方流露出来的表层情绪。从小赵的角度出发,纪念日这天让女朋友等自己这么久,倍感愧疚,于是想尽力弥补小钱赶快带她去吃饭送她回家,愧疚是小赵的第一种深层情绪;小赵加班很累,为了两个人的将来十分努力工作,而女朋友却丝毫不理解自己,他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被对方看到,有一种委屈的情绪在,这是小赵的第二种深层情绪。

对于小钱来说,首先小赵没有及时联络自己,自己很担心对方的安全,有一种担忧的情绪;第二,这么重要的日子自己被放了鸽子,见面后小赵的言辞中没有表现出歉意,感到自己没有被对方放在心上,因而有一种不被重视、不被爱的害怕和恐惧的情绪。由此可见,激烈的冲突背后隐藏着的是双方痛苦的倾诉。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亲密关系中存在冲突的根源是双方形成了负性的循环互动模式。这段互动中,双方既没有意识到对方的深层情绪,做出合适的安抚行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深层情绪,导致自身外在的表达与内心的感受不符。案例中的小赵想表达关心与歉意,说出口却只有解释,本该表达努力不被看到的委屈,说出口语气却也带上了攻击色彩。小钱同理,对对方的担心变成了质问,不被重视的恐惧说出口也变了味。在双方的互动中,不合适的表达更加深了自己和对方的深层情绪,最终演变成负性的循环互动。

3.png

那么,情侣间如何规避负性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呢?

高情商表达TIPS:如何做到不“争吵”

1共情对方,关照对方的深层情绪

共情(empathy)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能力,提升沟通中的共情水平有助于改善亲密关系满意度(王中杰, 赵山明, 2017)。当和伴侣产生分歧时,首先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的情绪,试着站在TA的角度,看看TA到底怎么了?觉察TA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做到共情有以下三个步骤:

01充分倾听,感知情绪

倾听不是单纯听对方说什么,而是要用心感受对方,“听懂”对方。在对方讲话时真诚的看着ta,通过观察ta说话时的神态、表情、语气、动作等来帮助我们觉察ta的深层情绪和ta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比如有的时候妻子说“我生气了不想理你”其实是想说“我感受不到你的爱了你快来哄哄我”而不是真的生气。

02换位思考,觉察需要

当你觉得伴侣“不可理喻”时,试着跳出自己的思维,真正站在对方的视角,看看ta真的是在无理取闹吗?ta到底需要自己做些什么?比如丈夫说“刚刚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他女朋友打了好多电话,你可倒好,一个电话都不给我打”其实是想说“我没有感受到你的关心,我也想让你多关心一下我”。

03向对方确认

向对方确认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回归上方案例,共情女朋友后的小赵可能会说:“对不起宝贝,在这儿等了我这么久你一定担心坏了吧,下班的时候我临时被通知加班,你给我发的消息我都看到了,但是我想着快点做完工作快点来找你就没有逐条回复,纪念日这么重要的日子我却缺席了,我真的很愧疚,我希望你能知道我不是故意的,我是重视你、爱你的。”

共情男朋友后的小钱可能会说:“宝贝加班这么久,累坏了吧,我能理解你。”

4.jpg

2安抚对方,肯定对方的“好心”

看见对方的深层情绪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伴侣的心疼似乎超越了气愤,原来ta是那么爱我、那么需要我。接下来,让对方感受到你对ta的关心、你对ta的认同。可以从对方为关系做出的努力,对方的“好心”出发,夸赞对方的优点、肯定对方的付出,毕竟,有谁不喜欢真诚的夸夸呢?

案例中的小赵可以说:“我女朋友这么有耐心等了这么久得多不容易啊!”

案例中的小钱可以说:“我男朋友工作最认真了,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把工作都做完了,还给我带了这么漂亮的花,我男朋友真棒!”

5.jpg

3觉察自己,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

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在心理学中称作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有研究证明,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满意度与自我表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李林英, 2008),即自我表露水平越高,对应亲密关系满意度也越高。卸下防御,正确的表达自己是维持关系的重要一环,可以采用“亮明情绪+提出请求”的表述方式。

案例中的小赵可以说:“宝贝我这么努力工作都是为了多赚点钱买房结婚,想赶紧建立起我们的小家,看到你这样不理解我,我好难过,也有点委屈,我之后一定多抽出时间陪你,也希望你之后可以多体谅我一下,好吗?”

案例中的小钱可以说:“对不起我刚刚说话有点着急了,你只说了一声你加班之后就再也没理我了,我也不想消息轰炸打扰你,但是你不接电话不回消息让我很担心你的安全,我好像感受不到你的爱了,我真的很害怕。我能理解你工作辛苦但是之后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不可以给我打个电话说明一下你需要加班多久,而不是说了一句话之后就直接消失呢?”

现实生活中,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将自己内心的脆弱展示给对方、向对方低头道歉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很难说出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正如心理学家鲍尔比所言:“我们的脆弱是我们有所归属的证明”,正是因为我们爱着对方,才会感受到痛苦或委屈,所以,展示我们内心的脆弱与需要只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通常情况下,对方在感受到这种真诚的表达之后,也会软化情绪、放下防御,双方的互动向良性循环转换,这样,我们既表达了爱意,又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何乐而不为呢?鼓起勇气吧,要相信,真诚表达的你超酷的!

6.jpg

说到这,可能有读者会问,发生分歧时如何表达我学会了,那在日常的平淡相处中是否有高情商的表达爱的方式呢?

高情商表达TIPS:日常互动中如何给生活加点料

关系需要经营,想在关系中拥有健康的情绪,就要定期为关系做些事情。《日益亲密: 高质量关系的日常互动细节》(蔺秀云, 高鹏飞, 丁菀 译, 2020)一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妙招,学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与伴侣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支持你克服困难,与爱人更深入地沟通,保你会撩更会聊!

7.jpg
以下结合本书概述几项要点:

01巧用爱情蜜语

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要吝惜爱与肯定的表达。比如当伴侣做了一顿可口的晚饭时,你可以说:“老公/老婆做的饭好香啊,我工作了一天回来就吃到了热乎乎的饭菜感觉好幸福,我好爱你呀!”当对方的努力和付出被看到,行为自然而然得到了正强化。但如果你觉得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尤其是公众场合这样赤裸的告白会比较尴尬,没关系,你可以和伴侣确定一个只有彼此知道的爱情暗号:一个特别的手势、动作,或是在别人听上去非常平常的话语,这样每当你传递这个爱情暗号的时候,你的伴侣就会知道你在对ta表示“我爱你”。

02善用肢体接触

牵手、拥抱、亲吻等。在触摸时,释放的催产素有助于夫妻之间形成持久的关系纽带,如果他人向我们提出要求的同时触摸我们,我们就更有可能做出相应的回应(Joule & Gueguen, 2003),因此,肢体上的接触有助于亲密关系中情感的传递与交流,在日常相处中可以多加尝试哦~

03抓住浪漫的时机

纪念日、节假日多和伴侣相处,可以选择去旅行、看电影、野炊等等,找到属于你们的共同兴趣爱好,在约会时,记得尽量屏蔽外界消息,避免查看手机、电脑等,享受专属于你们的时光。对于异地恋情侣或受限于客观因素短期无法见面的情侣,要知道不仅是甜蜜的回忆本身可以拉近关系,在头脑中模拟并“提前经历”未来可能发生的快乐事件,也会让人感到快乐(Ritchie et al., 2006),所以,不妨试试“幻想式约会”,共同计划一下见面时的活动也可以短暂的排解痛苦,或者寻找一些可以在线上共同进行的娱乐活动。相信这些美好的回忆都会成为你们感情中最宝贵的财富。

04发自内心的付出

亲密关系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投入的成本及得到的回报的影响(Rusbult, 1980),成本与回报并不局限于金钱价值,更在于花费的脑力、精力和时间。观察伴侣的喜好与需要,时常为伴侣制造一些小惊喜与小浪漫,比如买下那些让伴侣心动的小东西,画一张漂亮的生活关系图…… 当伴侣遇到难题时主动帮ta解决,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处时刻关心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用心,看到你的实际行动。

你发现了吗?其实在感情中,所谓的“高情商”归根结底都是在说“真诚”二字,带着一颗坚定的心真诚的去倾听爱、去表达爱就是感情中最好的“套路”啦!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祝大家都能和那个心爱的TA相守余生,共度岁月绵长~

8.jpg
祝大家节日快乐!

参考文献

Byers, E. S. (2005).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dividuals in long-term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2(2), 113–118.

Cramer, & Duncan. (2004). Emotional support, conflict, dep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a romantic partner.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8(6), 532–542.

Ditzen, B., Neumann, I. D., Bodenmann, G., von Dawans, B., Tuner, R. A., Ehlert, U., et al (2007).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uple interaction on cortisol and heart rate responses to stress in woman.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2, 565–574.

Grewen, K. M., Anderson, B. J., Girdler, S. S., & Light, K. C. (2003). Warm partner contact is related to lower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Behavioral Medicine, 29(3), 123–30.

Resnick, E. M.. (2007). The relations among differing forms of psychopathology symptoms, couple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Ritchie, T. D., Skowronski, J. J., Wood, S. E., Walker, W. R., Vogl, R. J., & Gibbons, J. A. (2006). Event self-importance, event rehearsal, and the fading affect bias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Self and identify, 5(02), 172–195.

Rusbult, C. E. . (1980).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2), 172–186.

李林英. (2008). 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巴顿·戈德史密斯. (2020). 日益亲密: 高质量关系的日常互动细节(蔺秀云, 高鹏飞, 丁菀译).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苏珊·M.约翰逊. (2020).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蔺秀云, 袁泉, 谭玉鑫 译).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王中杰, 赵山明. (2017). 性别在大学生恋爱关系满意度与共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007), 573–576.

徐安琪. (2002). 中国婚姻研究报告.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王婉睿

编辑 | 王雪迪 韩思思

排版 | 王雪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640.webp (8).jpg

巴纳姆陈述

(巴纳姆陈述也被称为同化偏见或自我参照效应
培根曾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同化偏见”:当一个人采纳了一个观点后,他的思维就会利用其它一切事物来支持、认同它。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根据信息与自身的相关度,对信息会采取不同的编码方式。当人们被要求记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时,会记得相对较牢。
首先和我做一个小试验。
想一下你的性格,你的真正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我将大胆猜想一下。
我猜有时候你很外向、很善交际,但有时候你更喜欢一人独处……只是想要安静思考
还有吗?
我们继续看……
你不喜欢被灌输思想观点,你本性上喜欢质疑事物
你还喜欢将多样性视为生活的调味料,但有时你也喜欢自己日常活动中能有些一成不变的地方
好,现在是见证真相的时刻……
我猜的有多准?
我的猜测是不是几乎特别准,是不是对你的性格做了很好的总结?
如果你正在点头,你可能在问自己刚刚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会了解我的个性?尤其是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人?他是能通灵还是怎么着?
呃…… 不。
我并不相信人能通灵,我见过太多能识破通灵骗局的证据。
是的,也包括“读心术”这套虚假把戏。
实际上,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你将能够通过让一位女性感觉你能读懂她的心,从而让她认为你就是她的知己

It All Started With An Off-The-Mill Psychology Experiment…一切都始于一次普通的心理学试验

Bertram R Forer 在上世纪40年代曾是一位知名行为心理学家。
有一天,他召集了39名学生,给他们做了一次性格测试。
数周后,他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份性格总结报告。他并没有告诉这些学生们他们拿到的都是一样的报告。
学生们以为这些报告都是基于之前做的性格测试得出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实际上,报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Forer这个老坏蛋是从一本占星书上照抄下来的!
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他后来让学生们反馈他们觉得这些性格报告有多准。结果非常令人震惊……
学生们平均给出了4.3的评分(总分5分),即,满意率几乎高达85.2%
这一试验的真相是:
受试者愿意欣然接受关于他们性格的笼统描述,只要这些描述内容能符合他们的世界观和认知体系
这一试验还得到这样的结论:
人们会相信一些模糊的陈述是符合他们性格的,只要这些陈述足够模糊
现在就是学以致用的时刻了(当你想和一位女性建立融洽关系时):
当你以特定(有些模糊的)方式做出一些陈述时,女性会由衷希望你说的是真的
这还不是全部……
这种愿望(希望一种认知、一种观点是真的)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她们的潜意识思维会覆盖自己的任何质疑……让她们相信这就是100%的真相

How To Use The “Barnum Effect” To Seduce Women如何使用巴纳姆效应引诱女性

Forer的发现简直是造福万代!
简单地说,它就是说服、影响和引诱别人时的圣杯!

640.webp.jpg

巴纳姆 ——出色的骗子、操纵者
Forer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巴纳姆效应”。这一名字来自世界知名的马戏团表演者和骗子:PT Barnum。
Barnum 自身也是一个传奇。
如果你熟悉这个人,你就会知道他几乎是靠着一路操纵,名利兼收。这是事实。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通过他对人类心理的洞察理解。
考虑到他实际上是个文盲,他的成就绝对不容小觑。哦,另外,他还丑得要命。
他唯一的优势是他从内心知道如何激发出人们心中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用这一策略攫取钱财地位……
人们能使用同样的策略操纵女性吗?
当然!

Foundations Of Barnum Statements: Common Psychology Traits巴纳姆陈述的基石:普适型心理特征

请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不是有时候会往后推迟事情?
.你是不是觉得失败很令人不悦?
.你是否曾与一个家庭成员不和?
.当你犯错时,你是否有时会迟迟不愿承认?
.你是否曾感到无安全感?

很可能你至少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是”。对大多数人,不止一个,甚至所有回答都是“是”。
除非你是仿生人,你在某个时间段,肯定会经历过上述问题。
事实是:是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你可以说这些“真理”几乎适合每个人。
算命者、占星者、通灵者、手相算命者都会利用这些“真理”。

How To “Fake”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Women如何假装与女性产生深度情感共鸣

要引诱一位女性,你只需要让她相信你和她之间有深深的情感共鸣即可。
你要让她感觉你完全懂她。
那么如何让她产生这种感觉呢?
你猜到了!——巴纳姆陈述。
准备好在撩妹之路上高歌猛进吧!

**Barnum Statements – How To Use Them On Women

巴纳姆陈述——如何用于撩妹**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如何根据一些已被证明有效的技巧来使用巴纳姆陈述。
技巧1:观察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