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恋爱关系 下的文章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走肖睿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荐序

在百度的搜索框中输入“分享欲”,诸如“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为什么说分享欲很重要”的语句,逐次映入眼帘。在人们表达欲爆棚的年代,分享和表达变得容易:你只需要在聊天框中输入几行字,或者点击“转发”键,天涯海角,信息也可以传递到爱人眼中。

在亲密关系中,分享欲扮演怎样的角色

为什么有些人热衷分享

如何找到合适的尺度

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视角。


哪一项最符合你的当前状态?(单选)

A.热恋中,我和TA每天有说不完的话,会把自己的生活点滴分享给对方。
B.恋爱中,我更喜欢把生活分享给TA,TA却很少给我分享TA的生活。
C.恋爱中,TA每天“信息轰炸”,各种小事都要讲给我,有点疲惫。
D.老夫老妻,平平淡淡才是真,哪有那么多分享的?
E.同楼上,老夫老妻平平淡淡,但我们依然每天说个不停(撒糖撒糖)
F.有心动对象,总想把我的每天分享给TA!
G.智者不入爱河,××××××……
H.其他,欢迎评论区补充~

“这个世界的现实,是借由与重要他人的对话而构建的。”人类需要对话,就像兔子需要青草。

在恋爱中,人们常常分欲爆棚,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生活实时播报给手机另一端的爱人。在分享时,我们都在想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分享呢?

这篇文章,为你提供一个我的视角。


01
“把我的一切都讲给你听”

问:
分享欲爆棚时,我们都在分享些什么呢?

答:
今天中午,我在食堂吃了白米饭、山药木耳、胡辣连白、咖喱鸦肉、辣子猪、草莓咕咾肉、烤五花驴、郁金香火烧……还有,敬文讲堂明晚有场讲座,是关于火山爆发与海洋软体动物的进食行为……
——你在陈述事实

IMG_7377.PNG
火山爆发与海洋软体动物的进食行为

问:
分享欲爆棚时,我们都在分享些什么呢?

答:
刚才和室友吵了一架,因为她把我的凳子踩塌了,还满不在乎,那可是陪伴了我两年的可爱铁凳子啊!我好生气啊!
——你在分享情绪

IMG_7378.PNG
你确定这是凳子?

问:
分享欲爆棚时,我们都在分享些什么呢?

答:
浪费纸张不可容忍,浪费纸张有悖于普拉拉夫斯基主义精神。依我看,可以采用劳动代偿制,每浪费五张纸,就去山里种一棵树,还要每天陪树说说话,保证其健康茁壮成长……
——你在表达思想

IMG_7379.PNG
保证其茁壮成长

跟爱人在一起时,我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表达欲和分享欲。上到日月星辰,下到柴米油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分享话题。分享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分享、情绪分享、思想分享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尝试着与爱人构建一个私密而默契的共享空间。这个空间让我们感到被倾听、被关注、被认同、被需要、被爱。


02
分享时,我们到底在想什么?

IMG_7388.jpg

答:
构建共享现实

在对爱人分享时,我们很少在单纯地分享信息和客观事实:分享的内容以及“分享”这个过程本身就携带着情绪信息,即使是客观事实,也多少带有我们的主观性。我们与爱人分享喜悦,向爱人寻求安慰,或是为爱人提供支持、表达爱意。

IMG_7381.JPG
属于爱人的私密共享空间

因此,我们分享的大多是主观经验,甚至对于爱人回应的判断往往也是主观的。我们对客观世界形成主观经验,而当这种主观经验与他人共享、被他人承认时,就不再是充满不确定性、短暂性的主观经验,而成为客观现实

在与爱人分享主观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人际沟通,我们获得了对共同经验的感知,这就是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 陶塑, 许燕, 2014)。分享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构建共享现实的渴望。

然而,感同身受过于困难,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人拥有完全一致的观点和感受。比如说,你给你的暗恋对象分享了一张黄昏海景。你眼中是夕阳落在海面上的残破浮影,她眼中是闲适惬意的游人。你看到的是彷徨和忧伤,她看到了凉爽和舒畅。看到你的照片,她回复“好美”,你以为她和你一样体会到了夕阳的残缺之美,于是你瞬间感受到情绪的共鸣和灵魂的共振……

所以说,感受和观点是主观的。

IMG_7382.JPG
兔子?鸟?
鸟喙兔?兔枕骨鸟?

完全相通的心灵常常是美丽的误会,完全一致的主观经验来源于自作多情的主观臆断。

我们不能和别人共享完全一致的情绪体验和思想观念。因此,共享现实只是我们感知到别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观点。

尽管如此,共享现实仍然可以给我们提供多方面好处:它满足了认知需求关系需求,提升了认知确定感和人际亲密度(Higgins et al., 2021)。

答:
认知:获得对环境的认知确定感

通过分享自己的主观体验、获得共享现实,人们能确认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是否正确。当你感觉到,你的爱人与你一样认为螺蛳粉非常美味、《甄嬛传》比《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更好看、弗洛伊德的胡须很英俊时,你会获得一种确定感:“我的感受是正确的,螺蛳粉就是美味,《甄嬛传》确实好看,弗洛伊德(的胡须)非常英俊,因为TA和我有同样的想法。”

IMG_7383.JPG
一直都很英俊的弗洛伊德(的胡子)

这种认知确定感可以针对事件,比如对各种新闻、社会议题的看法;可以针对具体事物,比如食物、风景;也可以针对人,比如你的朋友、导师、老板是个怎样的人,等等。当我们确定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理解是正确的时,我们会感到更加安全。

答:
关系:维持和促进人际亲密度

感受到更多重合的态度(如音乐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陌生人之间的亲密感(Launay & Dunbar. 2015),当两个人拥有对事件共同的理解与看法时,他们往往感到彼此更加亲切,关系更加牢固(Rossignac-Milon & Higgins, 2018)。分享情感也在人际吸引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多的自我表达与亲密谈话有助于提高关系亲密度(Fehr, 1996)。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讲述个人亲身经历的事件,可以增加与对方的亲密度和温暖度(Alea & Bluck, 2007)。

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认知确定感。所以说,我们如果拥有更多的共同经验,就更可能建立友谊,甚至更亲密的关系。

IMG_7384.JPG
共享现实促进人际亲密

03
现代人爱情中的分享欲:
亲密还是羁绊?

答:
“这个世界的现实,是借由与重要他人的对话而构建的。”(Berger & Kellner, 1964)

每天打开互联网,无数光影和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南极的高温、全国各地的疫情新动态,关注的博主发了什么、b站首页推荐,以及公司安排了什么工作、近期有哪些DDL……我们需要筛选信息,并试图在海量的信息中构建出这个世界的现实。然后,获得确定感和安全感。

而满足认知需求,本身就让关系更加亲密。

我们试着与爱人构筑共享现实,就是在共同构建一个属于两个人的现实世界。爱人们在他们构建的小世界里寻找意义、感受真实

而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流露,让关系更加亲密。在深层次的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中,我们将真实的、动态的自己泄露给信赖的人,自我表露表现出更大的深度和广度(Fehr, 1996)。情感和信任在爱人之间流动,支持系统被构建,共同对抗来自现代生活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如果我真的不爱分享呢?

好了,读者,感谢您一直看到这里!笔者在前面唠叨了这么多,分享欲如何如何有意义、如何如何促进亲密、如何如何帮助焦虑孤独的现代人对抗来自现代社会的焦虑和孤独……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分享。在与伴侣互动时,你可能会发现,似乎永远都是你在说,永远都是你在挑起话题,而TA很少主动给你讲些什么。

可能你和对方不禁产生下列对话🤔️。

IMG_7385.jpg

其实,分享并不是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Chapman(1992)曾提出五种表达和传递爱的语言,包括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精心的礼物、服务的行动。

比如说,你的爱人喜欢与你牵手、拥抱、亲吻,这不仅仅是在表达爱意,也有助于你们彼此传递和交流情感。再比如,TA虽然话不多说,但在你遇到难题时二话不说,主动帮忙,行动力满满。或者说,TA会送你各种东西,吃的用的好看的,在纪念日陪你哪怕是做些很无聊的事情,愿意为你付出时间……

IMG_7386.JPG
愿你能拥抱你的爱人

你的爱人在言语上不愿分享可能并不是不爱你,只是TA们生性如此。

有些人可能不擅长分享:研究表明,一些人不善于表达情绪,这可能与他们的情绪识别能力有关(Elfenbein et al., 2010)。有些人性格上不喜欢表达:比如,在大五人格的模型下,那些外倾性水平比较低的个体,没那么喜欢表达,没那么健谈 (Goldgerg, 1990)。

这些个人特质可能难以改变,事实上也无需刻意去改变,正是这些特质构成了独特的人,内倾的人或许不会通过言语来表达爱意,但要知道,行为表达也是一种爱与需要的表达方式。如果你们彼此相爱,如果你相信TA爱你,那你大可以尊重TA的习惯,并且把你对分享和交流的需求表达给TA。请相信,你的爱人不是不爱你,TA只是不擅长或不喜欢表达。

因此,分享很重要,但分享也不是表达爱意和验证爱意的唯一方式。喋喋不休、事无巨细的报备可能不是爱而是控制,沉默寡言、惜字如金也不是不爱的衡量标准,走极端从来都不是爱TA心切的证明。两个相爱的人,彼此坦诚,彼此理解,在从0到100的连续的分享欲坐标轴中找到于双方而言都合适的节奏才是体验分享欲浪漫的终极密码。

IMG_7387.PNG
0~100,你给自己多少分?


作者说

最后,我想送给读者们一句话:“人类是真理的绘图师,他们寻找伙伴,与自己共同绘制现实的边界。”(Rossignac-Milon & Higgins, 2018)。

愿你与你的爱人共同建构你们的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Alea, N., & Bluck, S. (2007). I'll keep you in mind: The intimacy fun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21(8), 1091–1111.
Berger, P., & Kellner, H. (1964). Marri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 exercise in the microsociology of knowledge. Diogenes, 12(46), 1–24.
Chapman, G. (1992).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The secret to love that lasts. Northfield Publishing, Chicago.
Elfenbein, H. A., Der Foo, M., Mandal, M., Biswal, R., Eisenkraft, N., Lim, A., & Sharma, S. (201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curacy of expressing and perceiving nonverbal cues: New data on an old ques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2), 199–206.
Fehr, B. (1996). Friendship processes (Vol. 12). Sage.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216–1229.
Higgins, E. T., Rossignac-Milon, M., & Echterhoff, G. (2021). Shared reality: From sharing-is-believing to merging mind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0(2), 103–110.
Launay, J., & Dunbar, R. I. M. (2015). Playing with strangers: Which shared traits attract us most to new people? PLoS ONE, 10(6), 1–17.
Rossignac-Milon, M., & Higgins, E. T.. (2018). Epistemic companions: Shared reality developmen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3, 66–71.
陶塑, 许燕.(2014). 共享现实理论: 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学习与探索(03), 32–36.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走肖睿又
编辑 | 王婉睿
排版 | 韩思思

本期作者 • 连阳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2019级在读本科生


荐序:

有人认为嫉妒是爱情保鲜剂,它证明恋人之间彼此珍视,但也有人认为,爱情中的嫉妒就是作,是无理取闹。
那么,如何让嫉妒传递真情而非制造烦恼,让嫉妒象征珍视而非不祥,是每一段感情中的伴侣们的必修课,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爱情嫉妒的面纱一探究竟~

爱情嫉妒让关系面目全非

阿轩与阿柔是一对情侣。阿柔家境普通,但长相清纯秀气,是男孩子喜欢的类型;阿轩对阿柔一见钟情,非常主动追求阿柔,最后阿柔答应了阿轩的告白。
他们刚在一起时非常甜蜜,每天都会待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自习、一起散步。直到有一天,阿轩发现阿柔竟然独自和另一位男生一起吃饭。他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但没有立刻上前质问。
未来的几天,阿轩越想越气,开始不理睬阿柔。他找到自己的妹妹一起吃饭,并故意让阿柔看到,同时偷偷监视阿柔的一举一动,看她是否和那个男生有更多的接触。
阿柔似乎也察觉到了不对,主动和阿轩沟通。但即便阿柔解释自己只是在向学长请教工作经验,阿轩心中仍然非常不爽,态度始终冷冰冰,两人很快吵了起来,最后一气之下提出了分手。
分手后的阿轩感到非常的悲伤,认为自己遭到了阿柔的背叛,每天郁郁寡欢,向朋友哭诉,并声称自己“再也不会相信爱情”了。

看完这个故事,有人会觉得阿轩小气,但也有人会觉得阿轩只是过于爱阿柔。事实上,阿轩的这种心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和普遍,它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爱情嫉妒(Romantic jealousy)。

爱情嫉妒是什么?

当个体由于想象中的(或现实存在的)第三者的介入而感受到重要恋爱关系或恋爱伴侣即将失去的威胁或恐惧时,就会产生爱情嫉妒(Buuuk & Dijkstra, 2004)

或许你觉得,爱情嫉妒和吃醋有些相似?实际上,爱情嫉妒和吃醋的确拥有相似的体验。

吃醋是由于第三者的出现吸引了个体伴侣的部分注意力甚至是情感投入,从而产生的消极感受(卢盈华, 2020)。事实上,吃醋不仅存在于爱情之中。例如,母亲偏爱弟弟,哥哥会吃弟弟的醋;朋友交了新朋友,自己也会吃新朋友的醋……相较于爱情嫉妒,在爱情中吃醋的个体同样会感受到愤怒、沮丧和恐惧等情绪,但并没有爱情嫉妒那样强烈。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爱情嫉妒会带来强烈的消极情感。White和Mullen(1989)提出了个体在爱情嫉妒中会体验到的三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和悲伤

愤怒

在爱情嫉妒中,个体的愤怒往往是因为当前想要确定或已经拥有的关系受到了威胁。这种情景下,嫉妒者往往会出现“补偿反应”(Bryson, 1991),包括报复、无视伴侣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诱发伴侣的嫉妒,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平衡。

👉比如,在察觉到可能对当下亲密关系发生威胁的情景出现时,阿轩通过和自己妹妹吃饭的方式来“报复”阿柔,其实就是愤怒情绪引发的“补偿反应”。

微信图片_20220527205109.jpg

恐惧

同时,嫉妒者很有可能体验到恐惧感。个体由于第三者的出现往往会非常害怕会失去这段亲密关系,对于当前的关系缺少掌控感和安全感。这时,嫉妒者很有可能会监视他们的伴侣,从而减少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确定感,降低对关系丧失的恐惧(Guerrero & Afifi, 1999)。

👉比如,故事中阿轩在意外发现阿柔与陌生男生单独约会后,并没有直接戳破,而是选择偷偷监视阿柔的一举一动,确认她和陌生男生之间没有更多的接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感。

悲伤

除了愤怒和恐惧外,嫉妒者往往还会感到强烈的悲伤。这种悲伤的最常见原因是亲密关系的丧失(Shaver et al., 1987)。但除了分手之外,由于竞争者的出现导致嫉妒者从伴侣处体验到的拒绝、疏远和孤独感也会让个体悲伤不已。此时嫉妒者往往会通过表达负性情绪和将过错推给伴侣来缓解这份伤痛。

微信图片_20220527205154.jpg

爱情嫉妒来自哪里?

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体验到爱情嫉妒的滋味。不同的人对相同伴侣行为的嫉妒程度并不一样,有些人更容易嫉妒,而有的人则很少嫉妒(陈莉, 2010;罗贤, 2016)。

所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嫉妒呢?

伴侣的不忠诚

无论伴侣是否存在实质性的不忠诚,一旦个体开始怀疑伴侣不忠时,便容易产生爱情嫉妒。

研究证明,不同性别的个体对于这种不忠诚的反应存在差异。女性更难以接受伴侣在感情上的不忠,而男性则对伴侣的性不忠产生更强的情绪反应(Buss, 1999; Bendixen et al., 2015)。

除此之外,不同性别的个体爱情嫉妒的反应也存在差异:男性更倾向于采用暴力,而女性似乎更倾向于与对方分手;面对背叛时,男性往往选择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但女性更喜欢向身边朋友求助,以期有所转机或得到情感支持(Jankowiak, 2002)。但是对于性不忠的行为男女反应一致,即离开伴侣(Baker, 2013)。

微信图片_20220527205325.jpg

竞争者比我更优秀

竞争者的出现之所以会引发爱情嫉妒,很有可能是竞争者具备某种嫉妒者羡慕但不具备的条件(Parrott & Smith, 1993),这种优秀的条件既有可能是客观事实,也有可能是嫉妒者自己的主观想法

小海和小乐在大学时期成为了情侣。但小乐毕业后选择了读研,而小海则选择了直接工作。
三年后,研究生毕业的小乐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就超过了早已在社会打拼三年的小海,身边的人脉和资源更是远超小海。自此之后,小海常常因为小乐身边出现的异性而紧张,甚至不想让小乐和身边男生交流。
时间久了,这份过分的控制欲让小乐再也难以忍受,最后两人选择了分手。

事实上,小海的这种爱情嫉妒,正是因为意识到竞争者比自己更加优秀,从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担忧感。但小海没有想办法去提升自己,而是通过控制伴侣来获取安全感,这种控制-被控制的相处状态自然也不会圆满。

除此之外,过去研究还发现引起爱情嫉妒的竞争对手的特征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往往对于竞争者有更好的社会资源(如工作、地位、金钱等)耿耿于怀,而女性则往往因为对手有更好的身材而苦恼(潘岳, 张登浩, 2015)。

过于依赖当前关系

如果个体除了当前关系外,很难拥有其他的选择机会,那么对于当前关系的任何威胁都可能会引起高程度的爱情嫉妒。

阿青在认识自己的女友前,有很多关系要好的朋友。但恋爱后,为了不让女友吃醋,阿青就跟所有的异性朋友切断了联系,甚至连同性朋友之间的联系都变少了,只是为了能更多地跟女友待在一起。
谁曾想,阿青越来越依赖女友,甚至会因为女友不陪在自己身边而感到愤怒、郁闷和难过,也因此和女朋友吵过很多架。
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依赖理论 (Interdependence theory; Thibaut & Kelley, 1959)认为,当一个人对于关系的选择机会很少时,便会更加依赖当前的关系,并表现出更高的嫉妒水平。

因此,我们未必要将伴侣作为自己世界的中心,在恋爱关系中也应该保持和其他人的正常联系(如朋友、家人等)。事实上,没有人能只依靠一段关系活着。如果阿青没有为了女朋友舍弃其他社交关系,也就不会对女朋友产生过分的依赖和占有欲,相应的嫉妒感和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

依恋风格

心理学将人的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既焦虑又回避,在往期推文中,我们对四种依恋类型进行了介绍:成人依恋专题 | 不安全依恋自救指南)。

焦虑型的个体往往贪求与伴侣的亲密,但又始终担心伴侣不能像自己爱她一样爱自己,因此当焦虑型个体察觉到对亲密关系的威胁时往往会体验到更强烈的嫉妒(Sharpsteen & Kirkpatrick, 1997)。

回避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时常会与伴侣保持距离,不愿与伴侣亲近。因此当面对第三者的威胁时,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回避伴侣以免再次受伤,因此产生的嫉妒水平也会较低(罗贤, 蒋柯, 2016)。

混合型个体的情况就会比较复杂,会同时表现出焦虑型和回避型的特点。

而安全型的个体往往不担心遭人抛弃,因此会比焦虑型个体体验到更少的嫉妒。但相比回避型的个体,安全型的个体可能会体验到更强的恐惧感(Guerrero, 1998)。因此安全型的嫉妒水平介于焦虑型和回避型之间。

如何摆脱爱情嫉妒的影响?

产生了嫉妒的感情一定会破裂吗?当然不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能恰当地处理爱情嫉妒,不仅不会使关系破裂,反而会让关系更加坚固。

除了消极情绪外,Guerrero等人在2005年提出爱情嫉妒也可能会产生积极情感。首先,竞争者的出现侧面体现了伴侣的优秀,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个体带来自豪感。其次,嫉妒情绪的产生,本身就代表了嫉妒者对这段感情的珍视。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促进关系中双方的交流,还能获得更多的承诺,从而使得这段关系更加牢固和稳定。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处理爱情嫉妒呢?

正视你的嫉妒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的嫉妒可能并非理性。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诱发爱情嫉妒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个体对情景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当你下一次被爱情嫉妒侵袭时,不妨尝试先深呼吸,然后问自己:我这样想是客观的吗?事实真的是我想的这样吗

比如在文章开头的例子中,如果阿轩能够意识到阿柔并非像自己以为的那样“背叛”了自己,是否就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结果是否就会不一样?

正视自己的嫉妒情绪,纠正自己思维的偏见,理性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防止嫉妒变成爱情的杀手。

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力不足导致的自卑感和不自信会造成情感上的不确定感,从而更容易产生爱情嫉妒(Theiss & Solomon, 2006)。

担心伴侣变得优秀后有更好的选择而离开自己,于是对伴侣加以控制,其实是一种自私

小海与小乐的故事中,小海不去努力提升自己来缩减差距,而是妨碍伴侣变得更好,被迫让她和自己处于同一阶段,最终的结局自然不会圆满。

相反,努力去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和伴侣站在同一高度,而不是一味地限制伴侣,才是提升自信心、缓解爱情嫉妒的最优解。

不要放弃你的朋友关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伴侣身上,导致其他的社交关系停滞,最终“两个人的世界变成一个人的世界”。这时,过于依赖这段亲密关系就更容易导致爱情嫉妒的产生。

如果阿青没有因为女朋友而放弃其他一切社交,自然可以选择在女朋友出去玩时,和自己的其他朋友共享快乐时光。

永远不要把一个人当做全世界”,道理大抵如此。

多加沟通,共面危机

既然爱情嫉妒诞生于亲密关系中,那么关系中两人的良好沟通必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那么该如何做到“良好沟通”呢?

这里有一个十字准则:真诚表露,不埋怨,不指责

真诚往往会换来真诚。当你真诚地跟伴侣说,因为他的某某行为,让你感到了不适、愤怒和担忧,伴侣往往更容易注意到你的情绪、摸清你的底线,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你不习惯这种严肃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撒娇和开玩笑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如果你选择冷冰冰的态度,那么伴侣也很难坦诚地跟你沟通;如果你以指责的态度来质问伴侣,那她也很有可能采用叛逆的方式来回应你;如果你只是抱怨,那伴侣可能也会因此感到心烦意乱。

同时,请你永远记住,要解决的是问题,而不是你的伴侣。

微信图片_20220527205753.jpg


结语

莎士比亚在《维纳斯与阿都尼》中写道:“在爱情统治的王国,以拨弄是非为能事的嫉妒自愿充当着卫道士”。在其中他将嫉妒描述成 “一个告密者、一个不祥的奸细,是引起纠纷、诽谤和烦恼的祸根”,“时而是谎言的传播者,时而又是真情的报信人”。
如何让嫉妒传递真情而非烦恼,让嫉妒象征珍视而非不祥,是每一段感情中的伴侣们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Baker, A. K. (2013).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emotional and physical infidelit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rder No. 1543234).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1430909079).
https://www.proquest.com/dissertations-theses/emotional-behavioral-reactions-physical/docview/1430909079/se-2?accountid=8554
Bendixen, M., Kennair, L. E. O., & Buss, D. M. (2015). Jealousy: Evidence of Strong Sex Differences Using Both Forced Choice and Continuous Measure Paradig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6, 212-216.
http://dx.doi.org/10.1016/j.paid.2015.05.035
Buss, D. M., Larsen, R. J., Westen, D., & Semmelroth, J. (1992). Sex Differences in Jealousy: Evolutio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 251–256.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1992.tb00038.x
Buss, D. M., Shackelford, T. K., Kirkpatrick, L. A., Choe, J. C., Lim, H. K., Hasegawa, M., Hasegawa, T., & Bennett, K. (1999). Jealousy and the nature of beliefs about infidelity: Tests of competing hypotheses about sex differ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Korea, and Japa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6(1), 125–150.
https://doi.org/10.1111/j.1475-6811.1999.tb00215.x
Buunk, A. P., Castro Solano, A., Zurriaga, R., & González, P. (2011).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jealousy-evoking effect of rival characteristics: A study in Spain and Argentina.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2(3), 323–339.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11403664
Buunk, B. P., & Dijkstra, P.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rival characteristics that evoke jealousy in response to emotional versus sexual infidel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4), 395-408.
http://dx.doi.org/10.1111/j.1475-6811.2004.00089.x
Guerrero, L. K. (1998). Attachment-style differences in th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romantic jealous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3), 273–291.
https://doi.org/10.1111/j.1475-6811.1998.tb00172.x
Guerrero, L. K., & Afifi, W. A. (1999). Toward a goal-oriented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to jealousy.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3(2), 216-248.
http://dx.doi.org/10.1080/10570319909374637
Guerrero, L. K., Trost, M. R., & Yoshimura, S. M. (2005). Romantic jealousy: Emotions and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2), 233–252.
https://doi.org/10.1111/j.1350-4126.2005.00113.x
Jankowiak, W., Nell, M. D., & Buckmaster, A. (2002). Managing infidelit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thnology, 41(1), 85.
https://doi.org/10.2307/4153022
Parrott, W. G., & Smith, R. H. (1993). Distinguishing the experiences of envy and jealou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6), 906–92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4.6.906
Sharpsteen, D. J., & Kirkpatrick, L. A. (1997). Romantic jealousy and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3), 627–64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2.3.627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C.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061-1086.
http://dx.doi.org/10.1037/0022-3514.52.6.1061
Theiss, J. A., & Solomon, D. H. (2006). Coupling Longitudinal Data and Multilevel Modeling to Examine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Jealousy Experience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Test of the Relational Turbulence Model.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2(4), 469-503.
http://dx.doi.org/10.1111/j.1468-2958.2006.00284.x
Thibaut, J. W., & Kelley, H. 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iscataway, NJ.
White, G. L., & Mullen, P. E. (1989). Jealousy: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rategies.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NY.
陈莉.(2010).爱情嫉妒与中国人人格特质及其嫉妒反应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91-96.
卢盈华.(2020).醋意现象学——一项情感哲学与汉语哲学的个案研究. 现代哲学, (04), 110-117.
罗贤, 蒋柯.(2016).大学生的嫉妒体验及与依恋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3), 231-236.
潘岳邈, 张登浩.(2015).爱情嫉妒差异的原因:性别还是性别类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4),712-714+681.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5.04.033.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连阳宇
编辑 & 排版 | 王雪迪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介绍:刘祥宇 张寅冰


在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惹到了伴侣,对方一脸的不开心,当你好心询问ta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得到的回复却是“没什么“。假如你继续指出ta的情绪“我觉得你有些不开心”后,ta就会更加激烈地否认:“我哪有!”。

这样的情绪表达方式不仅会让一方感到被拒绝,还不利于两个人问题的解决。那为什么有很多人都会像上面的例子里提到的一样,明明有情绪却不愿意讲出来呢?

心理学家将类似的现象称之为情绪表达冲突,即一个人因某种原因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或害怕表达情绪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220527202336.png

一、你有情绪表达冲突问题吗?

心理学家将情绪表达冲突分为三种类型(King & Emmons, 1990):

第一种类型是,有表达的欲望但努力克制自己不要表达

这种类型的情绪表达冲突在我们中国人里最为常见。

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很少鼓励去表达,常常推崇“喜怒不形于色”,因而我们习惯于隐忍,把情绪和情感埋藏在心里,尤其是不好的情绪,更不愿意表达出来,这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压抑和克制。

另一方面,我们担心把真实的情绪和想法说出来会产生不好的结果(Chen等, 2010)。例如,很多男性会认为如果表达对妻子的不满,就会引起妻子更激烈的愤怒反应,与其这样不如忍着,直到忍无可忍为止。

第二种类型是,表达出来的不是自己真正的情绪或状态

这类型的情绪表达冲突常常是言语表达能力不足或缺乏表达技巧导致的。我以前就接触过这类情况的朋友,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时总是有种“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感觉,有时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有时干脆歪曲了自己的意思,不仅说不中要点,还导致了别人的误解。

当你想说,但总是说不出或者说不准确时,你一面感受到内心翻涌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因为说不出来而焦急,这种冲突令人倍感难受,久而久之,表达的欲望也就消失了。

第三种类型是,表达了出来但却感到了后悔

不知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当你兴致勃勃地跟自己的恋人吐槽了自己家里的情况,还把对自己父母的不满通通说了出来,你确实感到了倾诉的快感,但说完后,立马又陷入了担忧中:“哎呀,我连这些都跟他说了,他会不会认为我家有问题或者就因此讨厌我的家里人呢?”。

这种表达完却又担心会在将来产生不好的后果时,就会出现这类型的情绪表达冲突。

相同的情况还包括表达以后确实产生了不好的后果。比如,你一时兴起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告诉了对方,结果对方转头就告诉了其他人,让你产生了一种被利用的感觉或者觉得自己找错了倾诉对象,由此产生后悔情绪。

微信图片_20220527202519.png

二、亲密关系中情绪表达冲突有哪些危害?

由于婚姻关系中伴侣的亲密程度高、维系感情的动机强,所以在情绪表达时可能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会制约双方的情绪表达,出现情绪表达冲突(King & Emmons, 1990)。

严重的情绪表达冲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影响伴侣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伴侣的情绪表达冲突越强烈,你的身体健康状况就越差、消极情绪越多,你们的婚姻关系越差劲,幸福感也越低(陈丽 & 刘毅, 2012)

心理研究者Pennebaker认为,缺乏情绪表达不一定不健康,当不表达的同时又有着表达的欲望,才可能导致身心损害(Pennebaker & James, 1985)

这位研究者是什么意思呢?当情绪表达的少主要是因为没有表达的欲望时,其负面影响就会小很多(Friedman & Booth-Kewley, 1987)。比如,一对很多年的夫妻,他们之间有很深的默契,彼此都很容易发现并理解对方的情绪,这时候他们表达情绪的欲望就会少很多,这种情况下,缺乏表达并没什么危害。

微信图片_20220527202636.png

因而,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表达欲望被阻碍的情况。

三、如何降低情绪表达冲突?

01 更新老观念

我们中国人总是觉得要多做事少说话,要隐忍克制,这种老观念是需要更新的。事实上,研究发现,个体越认为情绪表达是消极的,情绪表达冲突就越高(陈丽 & 刘毅, 2012)。我们要知道,情绪不是脆弱的表现,而只是我们当下对待事物的感受,不否认才能更好地消化它

02 提高自尊水平

自我评价越低的人,自我保护倾向越强,他们在情绪表达时就容易过度担忧,从而不愿意进行表达。并且他们在感情中的安全感更低,更关注婚姻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梁亮&吴明证, 2009)。因而,有必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先让自我感觉好起来

03 增强对伴侣情绪的容忍度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都会期待对方是一个坚强的、情绪稳定的、性格温顺的伴侣,最好能在任何时候保持冷静。然而,这大概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每个人都是情感的动物,包括你的伴侣,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被情绪占领

假如我们总是用“不允许对方有情绪”的态度对待ta,很容易导致对方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从而产生冲突,最终影响你们的关系。

04 鼓励男性表达

研究发现,中国男性的情绪表达冲突高于女性。原因可能是我们中国文化更支持女性情绪表达,而不支持男性情绪表达,这使得男性不得不压抑表达的需要(梁亮&吴明证, 2009)。

事实上,这也是性别标签的产物,如果一个男性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八成会被人称之为“妇女之友”,甚至被称为“娘炮”,这种角色刻板印象给男性的表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而,打破这种旧有的要求,鼓励男性去表达,也许对改善亲密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你是否体验过情绪表达冲突呢?如果你的伴侣存在情绪表达冲突,记得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哦~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刘祥宇,张寅冰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作者介绍
刘祥宇

随着两会的进行,“如何提高三孩生育意愿”的相关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在短短24小时内,话题阅读量就高达6亿多次,有8.8万人参与了讨论。有不少代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建议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建议三孩及以上家庭返还或直接减免其房贷利息的50%”,还有的“建议为三孩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指标”……

这些建议初衷都是为了减轻压力,

但观众却似乎并不买账。

**不少人提出质疑:
婚都不想结了,往哪儿生三胎?**

根据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离婚率逐渐攀升的同时,结婚率却在2014年以后以更快的趋势进入了下降阶段。

微信图片_20220311161632.png

而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6年至2020年,离婚率趋于平稳,而结婚率却从2016年的8.3‰下降至2020年的5.8‰

微信图片_20220311161644.png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恐婚?

对于正常谈恋爱但不想结婚的人来说,恐婚的核心因素是恐育。对多数人而言,结婚是生育的门槛,进了婚姻这道门,就意味着离生孩子不远了,只要不结婚,就能暂时躲避生育的问题。

而恐育的背后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育代价大幅提高的结果。

  • 首先是时间代价。

生儿育女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用在照料孩子和家务上。以身边已婚已育的同事为例,她们除去一天中的工作时间、上下班的时间,回到家还要给孩子洗漱、给孩子讲故事、哄孩子睡觉,每天留给她们自己的时间可能最多只有1-2个小时,甚至连充裕的睡眠时间和夫妻相处的时间都会变得极其匮乏(Pollmann-Schult, 2014)。对于一些追求独立的女性来说,养育所花费的时间代价是她们不能妥协的,她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自我愉悦上。

微信图片_20220311161650.jpg

  • 其次是情绪代价。

心理学家Papp等人(2009)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要求前来参加实验的夫妻把每天发生的任何争吵都记录下来。研究者将他们收集上来的夫妻争吵话题按照频次高低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夫妻双方在涉及孩子的照料和教育问题上产生的争吵是最多的,占所有冲突频次的38%。

微信图片_20220311161655.png

(注:由于某次冲突可能涉及多个话题,所以频次总和会超过100%)

不仅如此,也有研究表明,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会随着孩子的出生而降低,可能是由于养育孩子过程中限制了个人自由同时造成角色冲突导致的(Twenge, 2003)。

也就是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双方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从而拉升生育的情绪代价。

  • 最后是经济代价。

经济代价是阻碍适龄青年结婚生育最大的现实性问题,生育彻底终结了年轻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无负担生活。2004年对上海徐汇区的某项调查发现,0-16岁孩子的抚养直接经济总成本(包括营养费、医疗费、穿用费、娱乐费、教育费等)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孩子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

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老人帮带孩子,那夫妻双方有一方(通常是女性)不得不辞职带孩子,如果辞职带孩子,就意味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生育后生活支出的增加搭配巨大的还贷压力,让无数女性只能不断压榨自己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一边带孩子一边拼命工作。

如果说生育的时间代价和情绪代价还能用成为父母的幸福感来抵消的话,那最后的经济代价则让无数年轻人对生育甚至是结婚望而却步。

微信图片_20220311161700.jpg

三胎政策的呼吁,更多的是面向那些已经生了二胎、同时还有条件生三胎的家庭,两会中提出的各类利好三胎家庭的建议多是为了鼓励那些有二胎但条件稍欠缺的家庭。这些建议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在于年轻人通过发表真实的态度为自己的出路呼喊:我们该如何破除生育代价的恐惧去响应国家的号召?

庆幸的是,两会期间提出的不少提议切实地聚焦在解决这些困难上。例如,有委员提出“强制男性陪妇女休产假一个月”的建议就广受大众的支持与响应。

强制男性休产假不仅可以带给生育后妻子更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还能促进男性在育儿中的参与度。早在1984年就已经有研究者证实了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性,Easterbrooks 和 Goldberg发现,父亲参与教养的时间与幼儿的安全型依恋密切相关,后又有多项研究发现,与父亲居住在一起的儿童适应性更好、问题行为更少(Lamb, 2010),常与父亲嬉戏打闹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也更少(Paquette, et al, 2003)。

更重要的,推动男性休产假的落实有利于弱化职场对女性的歧视。生育更多孩子意味着占用女性更多的工作时间,这势必会加剧用人单位对女性员工的不公平对待,强制男性休产假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男女员工工作时间的差异,从而减少女性职场歧视。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是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保护女性权益任重而道远,这不仅关乎每一位女性的利益,也关乎每个家庭的利益。

微信图片_20220311161706.jpg

家姻心理与我国著名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等合作,基于婚姻家庭发展与治疗理论与技术,已累计向逾万个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帮助,也为女性走出各种婚育困境提供了支持。
在此,家姻心理祝广大女性朋友节日快乐~

微信图片_20220311161712.jpg


参考文献

http://images3.mca.gov.cn/www2017/file/202109/1631265147970.pdf

http://www.mca.gov.cn/article/xw/mzyw/201708/20170815005382.shtml

徐安琪. (2004). 孩子的经济成本: 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 青年研究, (12), 1-8.

Papp, L. M., Cummings, E. M., & Goeke‐Morey, M. C. (2009). For richer, for poorer: Money as a topic of marital conflict in the home. Family relations, 58(1), 91-103.

Twenge, J. M., Campbell, W. K., & Foster, C. A. (2003). Parenthood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3), 574-583.

Easterbrooks, M. A., & Goldberg, W. A. (1984). Toddler development in the family: Impact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Child development, 740-752.

Paquette, D., Carbonneau, R., Dubeau, D., Bigras, M., & Tremblay, R. E. (2003). Prevalence of father-child rough-and-tumble play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8(2), 171-189.

Lamb, M. E. (2010). How do fathers influence children’s development? Let me count the ways.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1-26.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刘祥宇

编 辑:董姝驿

美 编:王双仪

本期作者:胡惠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学硕在读

荐序

“上天让你等,是为了给你更好的”是很多晚婚族不婚族成员的心声。喜欢与合适两个选项中,很多人会选择前者,愿意等待soulmate的出现以满足自己的婚姻期待。什么是婚姻期待呢?这期就让我们走近婚姻期待,谈谈晚婚不婚背后的故事吧。

微信图片_20220311153013.png

“你看XX孩子都上幼儿园了,你怎么对象都没有一个?”

“明年过年,一定要带一个女朋友回来。”

······

相信很多人对于上述场景并不陌生。

正所谓“每逢佳节被催亲”,每到家人团聚的佳节,不少年轻人就会被七大姑八大姨围着“催婚”。家长着急让子女步入婚姻的殿堂、生儿育女,担当家族使命和社会责任。但是,年轻人的婚恋状况却并不乐观。

翟振武 和 刘雯莉 (2020)根据2018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2017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7.31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60岁。与1990年的数据(男性平均初婚年龄23.57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2.02岁)比较来看,我国年轻人初婚年龄逐年升高,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晚婚迹象。此外,初婚年龄连续上升可能引起终身未婚率的上升(陈卫民, 李晓晴, 2020),在未来,我国的不婚现象可能也会日益突出。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呢?婚姻期待或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

晚婚不婚的背后:“我”不愿意将就

中国古人曾经归纳人生四大幸事,其中一项便是“洞房花烛夜”。可见,自古以来我国民众非常重视婚姻,早婚普婚是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近代以来,在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和市场转型等多方面的影响下,我国民众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王磊, 陈银虎, 2021)。现如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是金科玉律,“门当户对”也不是结婚的基础条件,人们对结婚对象、婚姻生活有自己的标准,从而产生了个性化的婚姻期待。

婚姻期待指在某个时期,个体对配偶、婚姻关系所期望达到、并认为根据现实可以达到的标准(吴波, 黄希庭, 2012)。从定义上看,婚姻期待包括对配偶的期待和对婚姻关系的期待。Fletcher 等 (1999)让大学生列出自己心中理想伴侣和理想亲密关系的特点清单,进而归纳出理想伴侣和理想亲密关系的具体维度。在Fletcher 等 (1999)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从配偶期待和婚姻关系期待两个角度具体归纳婚姻期待的内容:对配偶的期待包含温暖-可信赖性、活力-吸引力、地位-资源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婚姻关系的期待包含亲密-忠诚、激情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微信图片_20220311153021.jpg

搜寻理论认为,个体结婚的时间依赖于其进入婚姻市场后(可以以男女朋友初次约会为标准)搜寻、比较和锁定婚姻候选人的过程(陈卫民, 李晓晴, 2020),而个体的婚姻期待会影响着整个过程的进程、时长。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交通便利,人们的社交范围越来越广、择偶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可供个体选择的婚姻候选人群体愈加庞大。基于婚姻期待,人们会在庞大的婚姻市场中搜寻符合自己期待的伴侣,并对候选人进行比较。为了尽可能满足自己的婚姻期待,个体或许抱有“上天让你等,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的想法,期待后面遇到的候选人会更贴近自己的婚姻期待。于是在搜寻、比较候选人的过程中耗费时间,在遇到意中人或者觉得应该结婚的时候才结婚,导致了晚婚;更有甚者,在不断搜寻、比较后难以满足自身的婚姻期待,自然而然就从晚婚过渡到不婚的行列。

总的来说,对于婚姻期待,个体不愿意将就、希望能找到最称心如意的伴侣,由此在搜寻、比较婚姻候选人的过程中耗费了很多时间,最终成为了晚婚族或不婚族的一员。

微信图片_20220311153026.jpg

“我”的婚姻期待来自哪里?

01期待下一代有更多资源的生物因素

进化论提出自然选择在生物的适应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化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行为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繁衍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人们的择偶行为(Clark et al., 2005)。

亲代投资理论认为,养育后代所需成本是决定个体采取短期择偶还是长期择偶策略的重要因素,花费成本高的个体往往使用长期策略、希望与对方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关系,花费成本低的个体则相反(Trivers, 1972; Clark et al., 2005)。与男性相比,女性需要通过怀孕繁殖后代、通过哺乳喂养后代,其花费的成本要高于男性,所以女性在择偶方面更为谨慎、更倾向于采取长期策略择偶,希望对方不仅能帮助自己顺利生育后代以延续基因,还期待对方具有一些长期存在的品质或能长期稳定婚姻的品质,如社会地位、受教育的水平以及是否忠诚等;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采取短期策略,关注一些与繁殖有关的相对短期存在的品质如物理上的吸引力——年轻、身材、身体健康等(Clark et al., 2005)。

个体的婚姻期待其实保留着远古的烙印,从生物因素角度来讲,能否成功繁衍、养育后代关系仍与婚姻期待有着密切联系。结合Fletcher等(2004)提出的模型:在配偶期待方面,女性比男性更注重温暖-可信赖性地位-资源两个维度方面的内容,而男性则更关注活力-吸引力方面的内容;在婚姻关系方面,女性则更注重忠诚以长期稳定婚姻关系,男性可能更关注婚姻关系中的激情

微信图片_20220311153031.jpg

02各种文化差异下的社会因素

文化背景是个体婚姻期待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未来伴侣和婚姻关系的期待有所不同。比如,一项研究中,来自西方文化背景和东亚文化背景下的被试,根据研究者提供的特征分配手上有限的伴侣资产,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两种文化背景的人都看重金钱前景这一特征,但东亚文化背景的人比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更看重对方的金钱前景,并且,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则更倾向于将幽默视为伴侣必备的品质(Thomas et al., 2020)。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独有的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的婚姻期待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影视作品、报纸宣传等媒体。媒体内容可以激活受众心中的浪漫剧本,为恋爱关系和伴侣提供参考框架(Driesmans et al., 2016)。比如,人们的婚姻期待可能会以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内容为参考,影视剧中男士、女士的形象会影响个体的择偶标准,影视剧中的相关剧情可能成为个体未来婚姻的脚本。一项以比利时少女为被试的研究发现,观看浪漫电影会增加被试对理想主义恋爱关系的信念(Driesmans et al., 2016)。

社会因素对个体婚姻期待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文化。在文化中频繁出现或被主张的内容更容易成为个体理想伴侣的具体特征,文化中呈现的婚姻关系也容易被个体吸收成为其婚姻关系的蓝本或要规避的地方。

03童年和父母带来影响的家庭因素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在传统社会,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家族)的事。现代社会虽然婚恋自由,但家庭对个体的婚姻期待依旧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父母对于子女的伴侣会有一定的标准,他们的姻亲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子女的择偶偏好。Apostolou (2007)的研究发现,与期待的儿媳相比,父母会更看重女婿获取资源方面的特征,如志向、勤劳、受教育水平、智力等,而更少关注维持家庭生活方面的特征,如烹饪、家务等。

此外,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婚姻行为可能具有代际传递,子女目睹的父母婚姻经历可能成为他们自己婚姻模式的一部分(Arocho & Kamp Dush, 2017)。母亲结婚的年龄和是否离婚就可能影响子女期待的结婚年龄:当母亲没有离婚时,母亲结婚晚的个体也期待自己晚一些结婚,即个体可能倾向于与母亲在相似的年龄结婚,以获得成功的婚姻;如果母亲离婚,则个体可能婚姻抱有消极的态度,会考虑花费更多时间寻找合适的伴侣,延迟结婚的时间(Arocho & Kamp Dush, 2017)。

家庭中影响个体婚姻期待的因素有很多,父母对子女择偶、婚姻关系的期待影响巨大。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