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恋爱关系 下的文章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刘浈

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2015年,韩国的一人户共计520.3万户,超过二人户(499.4万),已成为最普遍的家庭结构;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欧盟28国中,单人家庭占全部家庭比例超过三成(31.7%)。可以说,单身也在逐渐“全球化”。

单身群体,戏称“单身狗”,有时候他们会在朋友圈心疼单身的自己吃不了情侣套餐、进不了情侣餐厅、买不了第二杯半价,高喊这些操作简直是对单身狗深深的歧视啊!实际上,确实存在一种歧视叫做“单身歧视”

1.webp.jpg

单身歧视并不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那般在生活中为人们所觉知,它更多是在人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从日常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DePaulo & Morris, 2006)。人们对于单身者最大的误解在于,认为单身者内心孤独、寂寞,会更加不适应社会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Shapiro和Keyes(2008)研究表明,单身者在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上同已婚者没有差异。他们认为正是社会对单身者存在一种难以为人所察觉的偏见,从而导致人们忽略单身者其实也可以像结婚者一样拥有广阔和有效的人际网络,而婚姻关系仅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正如Gillespie等人(2015)在研究中发现,单身者会比非单身者拥有更广阔的社交网络和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因为相比于非单身者,单身者有更多机会去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不用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专门投注于谈情说爱之中,就像我们可以在情侣二人约会的时间里和一群好朋友出去玩耍。因此,单身者更可能在社会交往上如鱼得水,更多地享受由朋友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带给人们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2.webp.jpg

另一方面,有伴侣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幸福。有一种烦恼,叫做恋爱的烦恼。当有伴侣时,个体所担负和承受的东西就加倍了。Richardson(2014)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容易对关系亲密的人发动攻击,因为人们倾向于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展示真实的情感和想法。正如我们每个人在父母面前都不会顾虑很多,会直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情绪,“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岂不知我们的这种行为往往会对最亲爱的人造成伤害。并且,有时候仅仅一个无心之举,在其伴侣看来可能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即伴侣之间可能会放大一个行为的伤害性。这也是因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会更加关注和在意对方的行为,容易产生对行为的过度解读。因此,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更可能伤害对方并受到来自对方的伤害,这是单身者所不用担心的。

3.webp.jpg

综合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单身”这一词汇。它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并非代表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也不是一个缺陷或是不幸。单身与否仅仅是对人们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单身者也可以享有愉快、满足、舒适的生活。

我们是单身狗,我们为自己代言!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人爱。

4.webp.jpg

参考文献:

Depaulo, B. M., & Morris, W. L. (2006). The unrecognized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ingl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5), 251-254.

Gillespie, B. J., Lever, J., Frederick, D., & Royce, T. (2015). Close adult friendships, gender, and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6), 709-736.

Richardson, D. S. (2014). Everyday aggression takes many form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3), 220-224.

Shapiro, A., & Keyes, C. L. M. (2008). Marital status and social well-being: are the married always better off?.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8(2), 329-346.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蔡旻旻

对于单身或分手的人来说,情人节是可能会使他们想起以往亲密关系中的遗憾。事实上,亲密关系是尤为常见的遗憾来源(Morrison & Roese, 2011)。研究表明这种遗憾如此常见的三个主要原因:

与其他人相处的感觉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交的重要性甚至与基本的生理需求等同。因此,遗憾与社交关系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是很正常的。有研究发现对于社会关系感到遗憾比对其他生活领域(如职业或财务)的遗憾更为常见(Morrison & Roese, 2011)。

同时,该研究小组发现,被拒绝所带来的负面体验的程度可以预测个体对该体验到的遗憾的程度。虽然这种遗憾在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中也有表现,例如友谊中的排斥等,但是亲密关系的分手往往是大多数人经历过最严厉的拒绝(Morrison, Epstude, & Roese, 2012)。

遗憾是一种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

人们总是将现实与想象的替代方案之间进行比较:如果我们当时做不同的事情、说不同的话,结果会不会和现在不一样。研究人员发现在失去机会后,如果我们意识到原本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但现在却不能再回头让事情变得更好,就会产生遗憾(Beike, Markman, & Karadogan, 2009; Summerville, 2011)。

错过的机会在亲密关系中尤为常见。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经常谈到“错过的关系”和“失去的人”。当我们回忆更远的过去时,遗憾的感觉可能会更加明显。这与蔡格尼克效应一致,即未实现的目标往往是易于记忆,常常活跃在我们的头脑中(Zeigarnik, 1938)。当想到多年前的遗憾时,人们总是关注在那些他们本可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因此,人们在年轻时错过的爱可能困扰中年和往后的生活。

遗憾也有积极的方面

有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遗憾会随着时间减少,但是当这种遗憾与我们有机会实现的当下目标有关时,遗憾就很难减少(Summerville, 2011)。也就是说,在一次糟糕的分手之后,正是由于我们相信会在未来找到更好的爱,才会导致对于之前的感情存有遗憾。

另外,遗憾可以帮助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研究人员发现思考我们本可以做什么使得过去那些事情更好,会帮助我们形成和改变未来的做法。因此,对过去失败的关系感到遗憾可能实际上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找到恒久的爱。

分手的小TIPs

如果亲密关系的遗憾让你感到难过,请记住,研究表明虽然后悔令人不愉快,但它所交给你的可以帮助改善未来的亲密关系。

关于失恋的痛苦,也有几个小方法来帮助你从分手的遗憾中走出来:

倾诉
倾诉向来是恢复的好方式,研究表明,与他人谈论失败的恋情,能够帮助当事人重新定义自我,同时更多地关注到自己已经取得的进展。所以,失恋后可不要一个人扛着,找好朋友聊聊你们的恋爱过往,也许能更块从失恋中走出来。

写积极日记
陷入失恋的遗憾之中时,我们往往难以自拔。但是如果这时候能够将恋爱中积极的收获和一些正面感受写出来,会让你产生更多的正性情绪。

寻找咨询的帮助
当你陷入失恋的痛苦中,也许无法独自应对,这时候你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会带给你一些正性的情绪体验,而研究表明失恋后经历越多的正性体验,从恋爱中的获得的个人成长也更多。

参考文献:

Beike, D. R., Markman, K. D., & Karadogan, F. (2009). What we regret most are lost opportunities: A theory of regret intens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3), 385-397. doi:10.1177/0146167208328329

Morrison, M., Epstude, K., & Roese, N. J. (2012). Life regrets and the need to belo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3(6), 675-681. doi:10.1177/1948550611435137

Morrison, M., & Roese, N. J. (2011). Regrets of the typical american:Finding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6), 576-583. doi:10.1177/1948550611401756

Summerville, A. (2011). The rush of regret.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6), 627-634. doi:doi: 10.1177/1948550611405072

Zeigarnik, B. (1938). On finished and unfinished tasks. A source book of Gestalt psychology, 1, 300-314.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