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恋爱关系 下的文章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木 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在朋友圈一片“孤寡”的蛙声和“不孤”的布谷鸟叫声中,热闹的七夕终于到了,每年都会有许多单身男女凑热闹,而真正在一起的伴侣愿意过七夕节的人却很少,其中就包括互动模式中存在“追”“逃”模式的伴侣们。

一、什么是“追与逃”的互动模式

我们且从下面一段简短的对话说起。

W(妻子):“今天七夕,我们出去逛逛街吧。”
H(丈夫):“我累了,想看会儿电视。街哪天都能逛,改天再去吧。”
W:“你电视哪天不能看?趁今天是七夕,我们正好出去走走。”
H:“我真的不想去。”
W:“好吧,那我们就在小区随便逛逛,说说话总行了吧?”
H:“我真挺累的,没心情。”

不知道各位读者代入感怎么样,特别是女性朋友们,是不是已经开始生气了?别着急,我们先不对这个对话中的关系做评价,先来看“追”和“逃”的定义:当一方努力寻求亲近、交流的情感联结时,另一方却冷淡回应甚至回避、拒绝——一方拼命地“追”,而另一方则努力地“逃”。这种追-逃的沟通模式最终往往使得谈话的二人不欢而散,追的一方想着“为什么你总是躲着我”,逃的一方认为“为什么你不能给我一点自己的时间”,两人各自闷闷不乐(Wile, 2013)。

1.png

看到这里我们会奇怪,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是伴侣交往过程中很正常的一面吗?为什么会被称为“追”和“逃”的模式,不是每对夫妻都有这样的时候吗?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模式也许是我们有心的,也许是无意间采取的,会有一些夫妻在沟通中是这样的模式,也会有夫妻有多种沟通模式,“追”“逃”仅仅是其中一种。以《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和陈屿为例,前期钟晓芹在家看剧,陈屿在家养鱼,二人在家几乎互不打扰,而当晓芹对陈屿有所要求时,陈屿几乎也很偶然地每次都会有工作,有应酬,当然这里我们就暂且默认这种戏剧效果;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当晓芹愤怒于陈屿打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从不把自己说“换门把手”这种小事放心上时,陈屿的工作几乎都快丢了;工作压力是一方面,陈屿回到家中同时还要受到妻子的一顿质问,作为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陈屿选择沉默,但陈屿越是沉默,越是闭口不谈,晓芹就越是生气,越是沉浸在自己的控诉之中。

2.jpg
3.png

从不问丈夫经历什么,只关心自己需求的钟晓芹,和不说自己为家里做了什么,默默抗下所有指责的陈屿二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追-逃的沟通模式往往会逐步演化成为更易危害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形成追-逃→攻击-回避→攻击-攻击→回避-回避的恶性循环(Wile, 2013)。例如文章开头的对话中,一方寻求共处时间的提议被另一方回避时:

W(妻子):“你总是没心情,你永远都不会有心情和我待在一起。”
H(丈夫):(沉默)
W:“连话都不想说了?你就是不想和我一起做任何事,就像你爸对待你妈那样!”
H:“能不能不要一吵架就说到我爸妈?你能不能不要这么咄咄逼人!”
W:“因为这就是事实!你就是跟你爸那德性一样”
H:“住口!我们总是待在一起,做很多事,还不够吗?你不能给我一点自己的时间吗?”
W:“总是在一起?你总是和手机、电视、工作在一起吧?你眼里还有我的存在吗?”
H:“(叹气)我累了,不想和你吵。”
W: “我才不想和你吵。”
H:“我也不想和你吵。”

4.jpg
攻击——攻击

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我们会发现对话结尾两个人说自己不想和对方吵架,但是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却比谁都厉害,最终,双方都采取回避的策略结束了对话。在冲突过后,追的一方可能会想“我刚才确实不该把他/她逼的太紧”,而逃的一方则想到“我不能总是回避他/她、拒绝他/她的提议”。因此,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两人可能会试着多满足一些对方的需求,然而为了互相迁就而做出的努力往往是暂时的,且并不足以满足对方,最后,追的一方仍然会因为感受不到足够的情感联结而再次开启新一轮“追逃”。

另外,追-逃的规律除了出现在沟通方式中,还会深入在双方的肢体语言、语气和表情里。希望回避的人往往不会直面另一方的眼神,语气淡漠,他们撇嘴、转头、做其他事情的举动会使得追的一方采用更激烈的语气和更多的肢体动作,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5.png
攻击——回避

二、追-逃模式的影响及其存在现状

追-逃的沟通模式一旦形成,双方可能会在上述的循环中兜兜转转无数次。正是因此,这样的沟通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负性婚姻行为,甚至被当做区分幸福和不幸婚姻的标签(曾红, 2012)。大量研究也证明,追-逃的消极沟通模式与婚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均有负相关关系,甚至与离婚行为也有关,越多采用这种沟通方式的夫妻,其体验到的婚姻满意度越低(石占菊, 2018; 曾红, 2012; Gottman & Notarius, 2000)。

目前研究发现,夫妻间追-逃沟通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会更多地追,男性则更多地逃。因为在性别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受社会因素影响,女性更注重表达、更依赖亲密关系,因而更容易成为追的一方;男性偏好理性、独立,害怕过度的亲密和依恋,因而更容易成为逃的一方(何莞婷, 寇彧, 2010; Eldridge, Sevier, Jones, & Atkins, 2007)。

曾红(2012)对珠三角地区已婚人群的调查发现,在几种主要的婚姻沟通模式中,积极的建设性沟通方式被使用的频率最高,而追-逃模式被使用的频率仅次于建设性沟通,其中妻子追-丈夫逃的模式显著多于妻子逃-丈夫追。因此,追-逃模式被认为是婚姻冲突中最基本的沟通方式。

6.jpg

三、追-逃模式如何形成

在婴儿与养育者间形成的情感联结被称为依恋情绪。Ainsworth, Blehar, Waters和Wall(1978)发现,大多数婴儿会将依恋对象(即养育者)作为“安全基地”,当依恋对象在场时可以自由探索陌生的环境,当突然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则表现出焦虑情绪。

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依恋情绪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人在亲密关系中也会产生分离焦虑,并表现出将对方作为安全庇护所和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等依恋行为。Crowell, Fraley和Shaver(1999)提出成人依恋关系中存在焦虑和回避两种行为方式。

而在追-逃的关系中,追的一方往往焦虑程度较高、回避程度较低,当自己寻求亲密的愿望不被满足时,就倾向于“过度激活”并不断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加强烈地想要依附于对方或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给予,被拒绝时反而更加焦虑与绝望,造成一次次冲突的加剧。

7.png

逃的一方往往回避程度较高、焦虑程度较低,倾向于将内心的情绪压抑,甚至自我否定依恋的需求、避免亲密和亲近,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最大化的和其他人保持距离。因为他们不期待能在关系中满足自己的依恋需求,所以否认自己的脆弱和对他人的需要,从而降低心理的紧张和焦虑。他们会表现得更为被动,但这种被动容易被追的一方解释为冷漠和敌意(Johnson, 2004)。

在追-逃过程中,双方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属于深层情绪,源于依恋的需求和恐惧,但深层情绪较少被个体意识到。在沟通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表层情绪,例如,追的一方常常倾诉自己的愤怒、孤独、受伤和沮丧;逃的一方看似冷静、没有情绪体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可能是麻木、不知所措的,或者难以找到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Harvey, 2019)。

8.png

关系中双方追与逃的恶性循环,实则是情绪的恶性循环。当追的一方感到越来越被抛弃、被疏离,依恋焦虑便会过度激活,情绪压力增大,从而加强对亲密感的追求。而逃的一方此时则会感到个人空间更多地被侵入,麻木或不知所措的反应强度增加,导致其更多地逃避、远离对方,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对方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9.jpg

由此可见,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和消极情绪的压抑、隐藏、积累使得追-逃的恶性循环不断轮回下去。那么,陷入怪圈的双方要如何意识到这个恶性循环呢?又如何让追的人停止追,逃的人停止逃?

首先,不妨填写下方的问卷来了解自己和配偶的沟通模式吧。

夫妻沟通模式量表

请根据您和您配偶在日常互动中的实际情况对以下陈述进行评定,其中,1代表“最不可能”,9代表“最可能”,中间的数字表示强度递增。

10.jpg

第2、6、8题的分数相加为相互建设性沟通的得分,第3、4、9、10、11、12、13、14、16题的分数相加为要求/回避沟通的得分,第1、5、7、15题得分相加为相互回避沟通的得分。得分越高说明你们更多地采取这种沟通方式。更多运用建设性沟通方式的夫妻能更有效地解决冲突问题,增进相互的理解,从而提高婚姻质量和夫妻双方的主观幸福感(曾红, 2012);而过多使用消极的沟通方式通常会降低婚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且此类夫妻的离婚率也更高(申瑞娟, 2012)。具体应该如何摆脱消极的沟通模式呢?请关注我们的下一篇文章。

做完问卷,你和配偶的沟通模式是哪种类型?你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r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baum.
Crowell J A, Fraley R C, & Shaver P R. (1999).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and Adult Attachment. In: Cassidy J, Shaver P R ed.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434~468
Gottman, J. M, & Notarius,C.I. (2000). Decade review: observing marit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 Fanuily: 62(4), 927-947.
Harvey A.M. (2019). Secondary Emotions in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In: Lebow J.L., Chambers A.L., Breunlin D.C. (eds) Encyclopedia of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Springer, Cham.
Johnson, S. M. (2004). 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Creating connection (2nd e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Wile, D. B. (2013). Opening the Circle of Pursuit and Distance. Family Process, 52(1), 19–32.
何莞婷, 寇彧. (2010). 西方婚姻沟通研究进展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8(11): 1808-1813.
申瑞娟. (2012). 婚姻沟通对婚姻质量及离婚的影响研究. 西南大学.
石占菊. (2018). 工作家庭冲突与婚姻满意度:夫妻沟通模式的中介作用和人际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
曾红. (2012). 婚姻沟通模式、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9(01): 123-127.

撰写 | 木笔
策划 | 刘也行
编辑 | 候贤睿、王思懿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家姻心理平台
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咨询电话】:010-62279199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距离原本的开学日期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开学的日子还迟迟不能到来,原本出双入对的大学校园情侣们因此强行变成了异地恋,分离的时间不知何时才能结束。平日里一起上下课、一起去食堂、一起去自习、每天分别时的“明天见”……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如今对于你们来说都是奢望。就算是同一个城市的情侣,也因为对疫情的防护,不能见面。

的确,长期见不到面的恋爱对于情侣是非常大的挑战。情侣在异地恋时容易对他们的关系陷入沮丧和焦虑,如果没有及时的通讯,很容易造成误解与伤害。其实,异地恋也并非是坏事,有研究表明,异地恋情侣相比于非异地恋情侣,在一些维度中(关系适应、对伴侣的爱、伴侣之间的乐趣、谈话质量),感到关系质量的更高、更稳定,双方的束缚感也会相对小(Kelmer, Gretchen, Galena K. Rhoades,2013)。因此,通过这个特殊的“异地”经历,也许可以历练你们的感情、增进信任,磨合出双方都满意的相处模式,更加亲密。

1.jpg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次疫情期间,因为身处异地给情侣们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议的解决方法吧。

问题一:
异地恋好难,我们该怎么维持感情呢?

一名女孩的烦恼:
我们俩在学校的时候天天见面,所以不怎么手机聊天,顶多就是约好几点在哪里见之类,可现在手机是我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我总是想给他发消息,但他经常不及时回复我,我自己也很苦恼,既想念他又怕打扰到他,我害怕因为这次疫情过后,我们的感情会出现问题。

女孩男朋友的烦恼:
我也很想念她,可见不到面的情况下,我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只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任务。她会因为我回复不及时而感到难过,可我专注于别的事情时很难关注到手机消息,而且我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能让我们保持亲密的联系。

2.jpg

的确,在恋爱中长期见不到面时,会有一部分人对这种异地恋感到焦虑和恐慌,不住地想给另一半发消息、打电话,而在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时感到更加的焦虑:“ta为什么不回我?”、“ta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在ta心里是不是没有那么重要?”这样的焦虑在矛盾型依恋的成人中更为常见(李苓,2007),而安全型依恋的人会较少出现这种焦虑,以更加平和、积极地状态适应异地恋爱的生活。所谓矛盾型依恋可以理解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但认为对方很有价值,占有-依赖式的爱较为常见,属于非安全依恋类型;而安全型依恋是指认为自己有价值、对方也有价值,极端无我和极端奉献的情况都较为少见,在关系通常比较积极。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也可以在对方的帮助下向安全型转化,这就需要双方的沟通与协商,找到一个双方都舒服的相处模式,以及可以增进感情的活动。

双方约定好每天的固定时间共同做一件事,增进感情,也为生活增加了仪式感。例如,每天在某个时间段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聊天、约好在晚上睡觉前一起打几局游戏、周末一起连麦看一部电影……通过这种方式,也许你们就能深切体会到《小王子》里面的小狐狸对小王子说的话:“如果你告诉我你会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开始,我就会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快乐。”在期待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偶尔发几条消息,没有及时回复也不会生气,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避免因为对方没有“秒回”的焦虑,在约定的时间之外,两个人都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相互依存,但也终究是独立的个体。见面时的相互陪伴可以给对方带来鼓励和动力,见不到面时,单凭手机实时联络不仅达不到见面时的亲密效果,也会让人感到疲惫或者感到任务进程遭到延缓。因此,正如这句话所说:“距离产生美”,也许在这段分别的时间里,你们留给对方一些思念的空间,会互相更加珍惜。

缓解距离的焦虑可以通过对自身的投入。或许平日里天天见面,为对方倾注了很多时间,趁这个“孤单”的时期,可以在自己身上花些精力,提升自己。比如给自己定个目标,要读几本书、每天背多少单词、将每周要完成的学业任务列个清单等。另外,在家里可以尝试健身、学做几道菜、练练好久没有碰过的乐器等,通过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时间以减轻对异地的焦虑和对对方的依赖。

3.jpg

问题二:
见不到面,好像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

平日里,女孩A和男孩B是一对甜蜜的情侣,他们的共同话题很多,身边发生的任何小事都可以聊得很起劲,怎么说也说不完。可是突然变成了异地恋后,一开始他们两人还会经常打电话,聊很长时间,可时间久了,最近已经没什么话说了,机械地关心对方在做什么,吃的什么饭,一会要去做什么,甚至通着电话陷入沉默……也许你们两个人都愿意花时间跟对方聊天,但双方好像都在沉默中尴尬地找话题,逐渐觉得:我们的感情是不是变淡了?

其实,这种“没话说”的情况在疫情期间很正常,两个人都各自在家,做的事情也都差不多:上网课、做作业、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及一些在家可以进行的相似的娱乐活动。在学校里你们会一起遇见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自然有很多话可以聊,这是当前情况所没法比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些话题可以相互分享呢?

(1)与自己的伴侣讨论一些热点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或许你会获得思考问题的新角度,也会看到对方的另一面,与ta进行一些观点上的交流,从而会发现ta新的闪光点。

(2)互相给对方推荐好看的书、综艺等,男生陪女生看几集她喜欢的韩剧,女孩也去了解一下他喜欢的球星。

(3)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将今天看到的“微博热搜”告诉ta;分享看到的有思想的公众号文章,甩个链接,问问ta的想法;收拾房间翻到家里的相册,与对方分享小时候的照片……每天同质性地询问对方“吃饭了吗”、“在做什么”的确体现了关心,但时间久了难免会感到有些腻烦,也就是感到“无话可说”,而尝试一下这些“随手”分享,即便不在对方身边,也可以融入ta的生活。

但我们要知道,“没话说”不代表着感情变淡,当感情趋于平稳,这种熟悉感和稳定感带来的幸福不需要通过无时无刻的聊天维持。好的爱情,是在你们没有话说时,也不会觉得尴尬,而是知道对方爱着自己、关心着自己,明白有ta在,我可以安心地做我想做的事情。就像在上一个问题当中所说,你们可以约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而在这个时间之外,可以适当的给自己和对方一定的距离,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即便没有对方的消息,也知道远方的ta也在挂念着你。

4.jpg

问题三:
产生矛盾怎么办呢?

女生:你在做什么呀?都这么晚了我竟然还没吃饭呢。
(过了20分钟)
男生:我在玩游戏呢,再玩一局!
女生:哦……
(又过了半个小时)
男生:哈哈!我连赢两盘!
女生:哦,那你接着玩游戏去吧。
男生:你这是生气了吗?
女生:
(1)(心里认为男生玩游戏而忽视自己,不理男生,采用冷战。)男生不明所以,不断追问,也没有得到回应,随后两人僵持。
(2)游戏就是比我重要,你都不管我为什么不吃饭(一顿埋怨和指责)!男生被指责,心情也不好,两人随后产生较为激烈的冲突。

在恋爱中,许多男生都有过无缘无故“背锅”的经历,不知道女朋友为何生气,哄也哄不好,到最后自己的耐心耗尽,两人便形成了大的分歧。而见不到面的时候,对方无法像以前一样通过观察你的小动作、表情来判断你的情绪,单凭文字消息甚至很难察觉到你生气了,这时候如果不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往往是一个人苦苦生闷气,埋怨对方为何不来哄自己,而另一方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在产生分歧、或者因为对方让自己感到不开心时,一定不要辱骂、怒吼、说伤人的话等,也不要什么都不回应,采用冷战的方法达到惩罚对方的目的。你可以尝试“XYZ陈述法”,即“在Y的情况下,你做了X,我感到Z”,例如在上述例子里,你可以这么说:“我们见不到面的时候只能通过手机联络,在我关心你想念你,而给你发消息时问你在做什么的时候(Y),你因为打游戏隔很久才回我,并且没有注意到我没吃饭的事情(X),我感到有些失落,感觉不被重视,我也想被你关心(Z)。” 这种表达方式,有理有情,既能充分表达感受,还能解决问题,会不会比上来劈头盖脸的一句“游戏就是比我重要!”或者冷战更能解决问题呢?

无论是异地的情侣还是非异地情侣,沟通和交流都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情侣在面对面时,一个拥抱、一个亲昵的摸头可以加速问题解决的进程,而失去了面对面交流的亲近感和肢体上的接触,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幕,若是问题没有及时解决,距离可能会让矛盾加深。女生相比于男生更为细腻,注重细节,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负面情绪,通过好的表达可以将小问题尽快解决,变成一次撒娇进而增进感情;若是自己生闷气,也不给对方好脸色,时间久了小问题就会酿成大矛盾。因此,及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积极沟通,在这段非常的异地恋爱模式中是非常重要的。

5.jpg

情况正在好转,也祝所有的情侣们能在爱与真心中继续坚持下去,等到疫情过去,重返校园,便可以尽情相拥。

原创 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陶文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在我们往期推出的暗黑人格专题里介绍了“暗黑人格”的三个分类,我们还发现有“暗黑人格”的男性更易吸引女性,且这种吸引力甚至无关外貌(Carter, Campbell, & Muncer, 2013)。

俗话讲:“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无论是大量影视作品中受到追捧的霸道总裁、病娇男孩等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实例,仿佛都可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1.jpg

“坏”有坏的理由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人之所以“坏”是有“坏”的道理的。举个例子,具有“暗黑人格”的男性通常具有这样一种交往模式:交往时间短、侧重于性的满足、容易出轨等(Jonason, Li, Webster, & Schmitt, 2009)。

对此,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因为女性生孩子比较辛苦,所以女性比男性更难以维持同时和多个对象的性行为和生育行为;而男性可以在与多个女性快速匹配、同时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繁衍后代的机会。最后,经过代代优胜劣汰,如今表现出男性更具有更“坏”的交往方式也不奇怪了(Schmitt et al., 2012)。这样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坏”一些是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2.jpg

真的只有男人“坏”吗?

一项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夫妻中出轨的男方、女方比例相当,各占20%,而双方都有出轨的情况接近一成。一项《2016中国人出轨态度调查报告》又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过半都有过出轨的想法,但女性可能更少付诸行动

而在国外,Carter等人在13年研究了坏男人对女性的致命吸引力后,又在2014年发现:并非之前人们想象的那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亲密关系中,“坏”的很可能不仅仅是男性,还有女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快餐恋爱(a short term mating strategy)、出轨等行为上的概率很可能是等同的。

如今,进化心理学也更加意识到在两性交往的过程中,个体的行为都是有多种可能性的(Gowaty, Kim, & Anderson, 2012),“坏”的确不是男性的专利,所以,请不要把亲密关系里的女性都想象成无辜的小白兔哦。

3.jpg

“坏”的原因

对“坏”女人来说,同时与多个男性发生性行为并与他们生育后代,可以丰富自己后代的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可以帮助“坏”女人的后代们在遭遇各种环境时大大提高生存的可能性,从而“坏”女人自己的基因也就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并且,同时拥有多个交往对象可以让“坏”女人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来自男性的资源(Jennions, & Petrie, 2000)。所以,基于“性”的交往策略也可以看作女性参与竞争的一种方式。

《我是余欢水》中的梁安妮,是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女孩,家庭条件一般,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财富。但是梁安妮漂亮,风情万种,情商高,擅长与人打交道。在剧中,梁安妮周旋于魏总和赵经理两位领导身边,借势上位,她们三个人两千万的赃款,梁安妮凭借色相争取到了三成的分成。尽管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但看过电视剧的人,大多对梁安妮持有好感,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的魅力。

4.jpg

在去年年末,美剧《致命女人》第一季热播,在美国80年代的背景下,刘玉玲扮演的富婆频频出轨与自己女儿同龄的小鲜肉,一句“Oh,youth”扛起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大旗,却让不少人觉得自然又迷人。

5.jpg

此外,当代社会文化也拒绝“双重标准”,鼓励在私人和公共领域支持性别平等。可以预期的是,这会让男性和女性在交往中的各种行为脱离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更少的传统性别特色。所以,不仅仅是有“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还有“女人不坏,男人不爱”了。

最后说两句

暗黑人格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既危险又有魅力,希望看完文章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对于这类“坏男坏女”的感受,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还是您现实遇到的真实存在的人,快来一吐为快吧。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Carter, G. L., Campbell, A. C., & Muncer, S. (2013). 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Attractiveness to wom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6, 57-61.

Carter, G. L., Campbell, A. C., & Muncer, S. (2014). The Dark Triad: Beyond a ‘male’mating strate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6, 159-164.

Gowaty, P. A., Kim, Y. K., & Anderson, W. W. (2012). No evidence of sexual selection in a repetition of Bateman’s classic study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9), 11740-11745.

Jennions, M. D., & Petrie, M. (2000). Why do females mate multiply? A review of the genetic benefits. Biological Reviews, 75(1), 21-64.

Jonason, P. K., Li, N. P., Webster, G. D., & Schmitt, D. P. (2009). The dark triad: Facilitating a short‐term mating strategy in men.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ublished for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23(1), 5-18.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 556-563.

Schmitt, D. P., Jonason, P. K., Byerley, G. J., Flores, S. D., Illbeck, B. E., O’Leary, K. N., & Qudrat, A. (2012). A reexamin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exuality: New studies reveal old truth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2), 135-139.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作者简介
Ryan刘也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研究生
喜欢每天都博学一点的猫奴
一般来说比较佛系
北大男生对女友施以精神暴力,最终导致生命的陨落。被家暴的知名美妆博主宇芽近日登上今日说法。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诸多女性受害者在北大女生自杀事件之后纷纷发声,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曾受到或正在经受精神暴力的摧残,使精神暴力遭到全民声讨!宇芽事件登上今日说法栏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教授呼吁:及时去掉幻想,不要把家暴看成吵架,实际上是一种人身伤害!

1.webp.jpg

放眼望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受害者站出来控诉自己遭遇了暴力,人人喊打却层出不穷,我们不禁想问,在发生亲密关系暴力后,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什么是家暴?

家庭暴力 (domestic violence) 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摧残和压迫等方面的强暴行为, 其手段有殴打、捆绑、残害身体、凌辱人格、限制人身自由、遗弃以及性虐待等(张亚林,曹玉萍,2002)。

暴力发生在家庭或亲密关系当中,包括但不限于夫妻之间的暴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暴力,男女朋友之间的暴力;暴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肢体冲突、语言暴力、冷暴力等。

世卫组织在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球三分之一的女性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然而仅不到10%的女性报过警。从2018年全国妇联数据来看,中国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家暴,平均遭受35次后才会报警,家暴致死占妇女他杀死因的40%以上.

2.webp.jpg

家庭暴力给受害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

(1) 情绪症状:普遍会产生自卑、恐惧、焦虑、抑郁、仇恨、或者情感淡漠、情绪不稳定等

(2) 行为问题:可能出现行为退缩、流浪、吸毒、酗酒等行为问题;

(3) 精神疾病:有时家暴可导致或诱发精神疾病。还有研究者发现家暴是导致抑郁症患者自杀的一个关键因素(曾昭祥,2004)。作为连锁反应,不少受虐者因不堪忍受而被迫自杀, 或是过分反抗造成家破人亡。

施暴者自身也会越发极端。

施暴者的行为往往使自己在家庭中处于孤立状态,家庭成员心理上的反感、精神上的叛逆足以使施暴者有孤家寡人之感。并且随着时日推进, 双方强弱力量的逐渐变化, 这种众叛亲离的孤独感会愈加严重(张亚林,2005)。

家暴也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消除的阴影。

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旁观者的儿童来说,目睹父母暴力行为的经历会让他们与其他人相比有更低的自尊水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躯体健康问题和暴力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何影,2010)。

既然家暴的破坏力如此之强,那我们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如何识别潜在的家暴危险信号呢?

如何识别潜在家暴危险信号?

研究者在2008年对156位家暴施暴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提示施暴者有其一定的人格基础, 有更多的外向性格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

儿童时期,在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消极养育方式下长大,或经常目睹父母冲突(包括动手、酗酒、违法乱纪、经济压力、夫妻一方专权、人格障碍、情感虐待等),成年婚后又有更多不良行为、心理症状、出现婚姻家庭功能等问题、获得较少社会支持者, 对伴侣进行严重躯体暴力的可能性更高(赵幸福等, 2008; 毋嫘, 2013)。

因此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别到在婚姻家庭中一些显著的信号,如长期酗酒、冲动、情绪变化不定,并伴有不良行为,那么ta很有可能在婚姻家庭的发展中产生一定的暴力行为。

如何保护自己,减少家暴伤害?

这里有五点建议:
1.及时脱离家暴现场,寻求物理隔离:
要尽量避免家暴升级,一旦出现双方厮打,甚至有器物伤人等行为,要立即退出,剪除纠缠,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思考应对的方法。

2.转变观念:
在当今男权社会下,女性应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树立独立的人格、自信的心态、自强的操守(靳国胜,高飞,2005)。在婚姻中没有任何一方有权对另一方进行暴力攻击,即使双方都存在问题,也绝不应由暴力解决。要破除幻想,认清暴力的实质是人身伤害。

3.jpg

3.寻求社会支持:
受害者在遭遇家暴后,往往采用抱有幻想, 采取自责、退避等应对方式(毋嫘, 洪炜, 麻超, 于桂新, 张紫艳,2013),这些都是将自己封闭于社会支持之外的方法。因此,我们鼓励受害者寻求周围亲朋好友以及心理咨询师的社会支持,建立家暴紧急联系人,去除被家暴的羞耻感,厘清观念,勇于发声。

4.诉诸法律: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反家暴法的出台, 为打击家暴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及有关行政部门应各司其职, 对家暴实施者视情节轻重依法处理。鼓励遭遇家暴的女性主动寻求法律的保护, 相关机构接到报案后应积极受理、及时处置(康爱荣,刘雷,2017),让我们拿起法律武器,让暴力远离家庭。

4.webp.jpg

5.识别信号,转化互动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通过互动视角发现,暴力是相互的动态推进过程, 一方的敌意行为引发另一方的敌意, 双方互相激化, 最终导致了冲突的升级和暴力的发生(向小平,王晓婷,2019)。当我们感受到对方的愤怒和实施暴力的意图时,要及时远离对方,进而去思考是怎样的互动模式导致了暴力行为的一个意图实施,针对可能的假设进行互动模式的转变。

举例说明互动模式的形成:
丈夫每次一进家门,妻子就抱怨丈夫回家太晚。丈夫感受到了这种不被接纳的信号后,产生回避等消极行为,进而引发妻子更为激烈的指责,最终导致丈夫采用暴力行为来终止女方的指责。
如果丈夫回家时,妻子先采取一些亲密行为(拥抱)并询问丈夫晚回家的原因,丈夫在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氛围后,也会相应减少回避行为,采用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妻子。这种互动模式的识别和转变对处理家暴问题十分有效。

我们鼓励解决问题,但当遭遇不公平甚至暴力待遇时,请及时止损,迅速脱身,避免更多的伤害。希望大家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扫除亲密关系中的阴霾,重建美好的生活。

Love shouldn't hurt.

参考文献

Dube, S. R., Anda, R. F., Felitti, V. J., Chapman, D. P., Williamson, D. F., & Giles, W. H. (2001). Childhood abuse, household dysfunction, and the risk of attempted suicide throughout the life span: findings from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Jama, 286(24), 3089-3096.

Fantuzzo, J., Boruch, R., Beriama, A., Atkins, M., & Marcus, S. (1997). Domestic violence and children: Prevalence and risk in five major US cit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6(1), 116-122.

何影, 张亚林, 李丽, 黄任之, 周雪婷, 张迎黎. (2010).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19(4),355-357.

靳国胜, 高飞. (2005). 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原因及其预防. 榆林学院学报, 15(2), 25-28.

康爱荣, 刘雷. (2017). “反家暴法” 出台视域下女性遭受家暴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9(2), 94-96.

向小平, 王晓婷. (2019). 互动视角下婚姻暴力的发生, 发展与维持——基于对两对夫妻的访谈研究.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1), 8.

张亚林, 曹玉萍. (2002). 家庭暴力与精神卫生.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0(3), 233-234.

张亚林. (2005). 论家庭暴力.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4(5), 385-387.

赵幸福, 张亚林, 傅文青, 周云飞, 李鹤展, 袁国桢. (2008). 家庭暴力施暴者的社会心理多因素 Logestic回归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2), 210-212.

曾昭祥, 刘琳, 房茂盛, 张龚. (2004). 家庭暴力对抑郁症患者自杀影响的调查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07(21), 1576-1577.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 6227 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王瑞冰

1.jpg
“上天既然安排他能拔出我的紫青宝剑,他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错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的云彩来娶我!”

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人类本来是球形的,长有四只手四条腿两张脸,但是宙斯忌惮人类的力量,于是一刀把人类劈成了两半。从此以后,我们穷极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那个Mr./ Mrs.right充满了憧憬。你相信茫茫人海中存在那个唯一的另一半吗?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爱情,是等待那个契合自己的“对的人”,还是日久生情、互相塑造?

恋爱关系的内隐理论把对待爱情的两种观念划分为“宿命型”和“成长型”。根据智力的内隐理论,有的人认为智商是生来就注定、固定不变的,有的人认为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智商的。而恋爱关系中的宿命型者认为,一段关系、一个人是否适合自己是命中注定的;成长型者则认为良好的恋爱关系是需要两人不断磨合才形成的。

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具体有哪些不同?这种信念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恋爱关系质量?我们可以听听心理学家们怎么说——

2.jpg

恋爱前

宿命型者大多对自己理想的另一半有比较清晰的要求(比如“我希望他有长长的睫毛,身高一米九左右,和我一样爱听陈奕迅……”),他们注重第一印象,相信一见钟情,可能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寻找伴侣。

成长型者可能对伴侣也有一些比较基础的要求(比如“人品好”),但是他们更看重今后一起生活的互相磨合而非对方的“初始属性”。他们相信日久生情,感情可以培养。

尽管二者的恋爱观不同,但无论是持有宿命论还是持有成长论的人,都会积极寻找约会的机会(Heather, 2008)。

3.jpg

恋爱中

先前有研究表明,那些相信智商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人,对自己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早期迹象”(如作业完成情况不佳)非常敏感,因此倾向于轻易放弃(Dweck, Chiu, & Hong, 1995) 。类似的,宿命型的人在与伴侣相处的前期,也很容易察觉预示着这段关系走不到尽头的“蛛丝马迹”(如自己和对方的某一生活习惯不合),从而选择放弃。而成长型者对一段恋爱关系的潜力普遍持有乐观评价(Knee & Petty, 2013)。

再恩爱的情侣之间也难免会有矛盾和争执,而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对冲突的态度也不相同。宿命型者在消极事件中并不费心于维护这段关系,面对矛盾常常选择否认问题的存在、回避或直接放弃,在冲突中频繁向对方让步,认为关系中的问题会自行解决。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宿命型者来说,如果感知到对方不是自己的理想型会大大降低关系满意度。为了维持满意度他们会倾向于忽略问题或者通过让步快速缓和矛盾(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

成长型者则看重对关系的维护,越坚定于成长信念的人,越可能主动从讨论中发现分歧,努力解决问题并不断成长,甚至帮助伴侣将潜在的关系破坏性事件转化为确认关系的机会(Knee & Petty, 2013)。

4.jpg

如果你要和持有宿命论观念的伴侣讨论冲突问题,你可能要小心了——Knee等人(2001)在研究中邀请夫妻讨论双方看待这段关系的差异,并在讨论前后评估其情绪,发现成长型者的积极情绪提高了,而宿命型者却增加了敌意情绪。对于一个宿命型者来说,能否与伴侣在诸多事务中保持一致看法是决定关系好坏的重要因素,而成长型者并不很看重这一点,因为他们相信差异能够趋向一致或被解决(Knee & Petty, 2013)。

总的来说,宿命型者的恋爱关系寿命比成长型者略短,但满意度更高(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对于宿命型者来说,一段恋爱关系之初的满意度和感知到的亲密度能够预测这段关系的寿命——满意度越高或亲密程度越高,则这段关系维持的寿命越久。

而满意度又受对伴侣的感知的影响: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伴侣是灵魂伴侣的人,越“宿命”满意度越高;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伴侣不是灵魂伴侣的人,越“宿命”满意度越低,成长型者的满意度是最高的(也有可能认为自己的伴侣是灵魂伴侣并对自己的恋爱关系感到满意导致人们持有宿命论,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现状)。

5.jpg

分手后

宿命论的人在结束恋爱关系时倾向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女性尤为如此。分手之后,强烈持有宿命论的人也更倾向于不保持朋友关系(同样的,女性的这种倾向更加突出)。此外分手后,成长型者可能更不会认为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Knee, 1998)。

6.jpg

不是宿命型,就是成长型?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宿命论和成长论的态度似水火般难以相容,但已有很多研究发现这两种信念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二维结构(Knee et al, 2001; Knee, Patrick,& Lonsbary, 2003; 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并且一个人所持有的宿命论和成长论不应该是简单的“有或无”,而是有程度上的区别。根据一个人在宿命论和成长论两个维度上的分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人:

7.png

除了前面讨论的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还有既不赞成宿命论也不同意成长论的无助型者——可能是最不相信爱情的一类人。而同时持有宿命论和成长论的乐观型者则会认为,“命运安排我们相遇,而这段感情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共同的努力。

8.jpg

什么样的爱情观“最好”?

尽管以上的研究似乎大多偏向认为成长型比宿命型“更好”,然而具体哪种认知对恋爱关系有益取决于具体情况。

宿命论可能妨碍关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宿命型恋爱关系好的一面。例如宿命型恋爱常常预示着更高的满意度、更强烈的爱和更多的承诺(Murray & Holmes, 1997; Sprecher & Metts, 1999) 。Murray, Holmes和Griffin (1996)发现对伴侣怀有“积极幻想”的人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对于伴侣的评价比伴侣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从而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如果宿命型者在关系之初的满意度较高且持续如此,那么宿命论的信念会使这段关系有一种独特的感觉。

成长论者倾向于解决问题、迎接挑战以使关系健康发展 (Knee, 1998),但成长型的信念在一段不合适的关系中也可能是不利的,因为其可能让人们认为所有问题都会过去,而低估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严重性。

什么样的人在爱情里最幸福?笔者认为,可能是那些乐观型者。我们需要对伴侣抱有一些幻想,最好将想象化为具体的要求,但要求也不能太高。我们要相信共同努力、相互体谅能解决大部分分歧,也要珍惜眼前这个“命中注定之人”。

9.jpg

最后,如果还有人难以确认自己的恋爱观,可以参考下面的恋爱内隐理论量表(Knee, Patrick, & Lonsbary, 2003)。量表为七点计分,每道题根据自己的认同程度打分,从1(完全不认同)到7(完全认同),计算出每个维度所有题目的总分进行比较。

宿命维度
1、那些潜在的恋爱对象要么是和我匹配的,要么不是。
2、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一开始就找到那个合适的人。
3、潜在的恋爱对象要么是命中注定和我在一起的,要么不是。
4、如果一段恋爱关系一开始不是很好,那么它不可避免会失败。
5、如果一段恋爱关系不是我命中注定的爱情,我很快就能发现这件事。
6、恋爱关系能否成功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7、要想一段关系持久,它必须一开始就看上去是正确的。
8、一段没有完美开始的恋爱关系永远不会成功。
9、在一段恋爱关系开始时遇到困难是这段关系失败的明确信号。
10、没有成功的恋爱关系不应该存在。
11、一段恋爱关系之初出现困难表示这对情侣并不相配。

成长维度
1、一段理想的恋爱关系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完善的。
2、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是通过努力坚持和解决矛盾而发展改善的。
3、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在与伴侣一起解决矛盾中不断学习。
4、恋爱中的挑战和障碍能使爱更加强大。
5、恋爱中的问题能使伴侣之间更亲近。
6、恋爱失败常常是因为人们不够努力。
7、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几乎所有恋爱关系都会成功。
8、培养一段良好的恋爱关系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努力。
9、如果没有发生时不时的矛盾,恋爱关系无法改善。
10、争论常常能改善一段关系。
11、成功的恋爱关系需要定时维护。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只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参考文献:

Babarskiene, J., & Gaiduk, J. (2017). Implicit theories of marital relationships: a grounded theory of socialization influenc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Dweck,C.S., Chiu,C., & Hong,Y. (1995). Implicit theories and their role in judgments and reactions: a word from two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Inquiry, 6(4), 267-285.

Finkel, E. J., Burnette, J. L., & Scissors, L. E. (2007). Vengefully ever after: destiny beliefs, state attachment anxiety, and forg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2(5), 871-86.

Franiuk, R., Cohen, D., & Pomerantz, E. M. (2002).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longev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4), 345-367.

Heather,S. (200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 prediction of dating strategies and relationship initiation.Honors Theses. 487.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370.

Knee, C. R., Nanayakkara, A., Vietor, N. A., Neighbors, C., & Patrick, H. (2001).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7), 808-819.

Knee, C. R., Patrick, H., & Lonsbary, C. (200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Inc, 7(1), 41.

Knee, C. R., & Petty, K. N. (201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Destiny and growth beliefs. In J. A. Simpson & L. Campbell (Eds.), Oxford library of psycholog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pp. 183-198). New York, NY,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S. L., & Holmes, J. G. (1997). A leap of faith?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6), 586-604.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1996). The self-fulfilling nature of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ove is not blind, but presci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1(6), 1155.

Sprecher, S., & Metts, S. (1999). Romantic beliefs: their influence on relationship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over time.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6), 834-851.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