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恋爱关系 下的文章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石佳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我妈下周要过来长住,给咱们做家务”、“以前都是我爸妈帮我弄的”、“我妈说上次咱们吵架就是你的错,你得听她的”……
“亲爱的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我不能没有你……”
“你要我怎样都可以,我都可以改……”

上面的对话你是否熟悉?在你与伴侣间或是在身边的人当中有没有出现过呢?人们常困扰的另一半“过于黏人”、“妈宝”、“不独立”,可能是由于他们自我分化水平较低造成的。

什么是自我分化

在莫雷.鲍恩(Murry Bowen)的跨代家庭治疗理论中,他认为人们的关系是由个性(Individuality)和归属(Togetherness)这两种互相平衡的生命力量所驱动的,我们每个人都既需要陪伴,也需要独立。而如何协调这两种力量、让我们独立的同时体会到亲密,以及平衡理智与情感,取决于鲍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分化。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一种区分情绪与理智,并且将自我独立于他人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

内心层面,自我分化指个体使情绪与思想分离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根据理性的判断来弹性运用情感和理智,例如在遇到问题时能将事件与情感分离开,冷静而独立地思考而不被紧张的情绪所左右。

人际关系层面,自我分化指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中,能够维持个人的独立和坚定的自我信念,不会丧失自我而去迎合对方,也不会过度卷入对方、将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而这两层含义之间的关系,个体内心层面的分化程度决定了其人际关系层面的分化状况,因为无法区分理智和情感的人,只能依据外界变化做出情绪反应,与他人毫无界线,完全融合在一起,或者与他人冷漠、疏离,形成情感上的阻断。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表现

首先,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因为不能较好地分离情感与理智,因此很容易情绪化、失去自我控制,难以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可能总是因为激烈的情绪与冲动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其次,由于无法分离自我与他人,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状态:情感隔离或情感缠结。前者是一种刻意的疏离,回避与他人产生联系,也很难获得归属感,他们会否认关系的重要性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后者则是与他人过度纠缠的状态,在面对父母、伴侣等重要他人时,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在关系中没有边界,他们的情绪每时每刻都受到他人的影响,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情绪。在这种缠结的状态中,他们可能会过度迎合他人以求关系的维持,或是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

当自我分化较低的问题体现在婚姻当中,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第一种就是与原生家庭的无法分离,在新组成的家庭生活当中,无法脱离原生家庭,或是经常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的钟晓芹,在与丈夫的矛盾当中,她被指责“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她的母亲经常来到她和丈夫的家里做饭、洗衣服,分担本来应该是她作为妻子的家庭责任。在与丈夫的争吵中,钟晓芹始终不明白:“我妈来给我们做饭有什么问题?”又如同《都挺好》的苏明成,受到母亲的宠爱,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无比依赖母亲,让他的妻子抱怨“就是个妈宝”。第二种表现就是与伴侣之间的过度依赖、过度缠结。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失去自我,生活全部围绕着另一半。而当对方感到喘不过气,想要离开时,他们又会反应过度,甚至采用极端、过激的方式以挽留对方,“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现出“我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就活不了”的语言和行为。

1EC3683B-731F-40E4-8776-5A54AAA4F2D9.png
989E5996-4CBF-4815-B3EB-92FFE096993B.png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分化较低不利于夫妻关系的发展,同样,也有研究证明,高自我分化个体更能感受到婚姻的幸福感和协调性(Bowen,1988)。那么,这种自我分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鲍恩指出 ,一个人的自我水平发展,离不开其原生家庭,而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成员个体化,找到自我。因此,原生家庭对于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的发展格外重要。父母会将其自身的分化水平传递给孩子,父母的分化程度较低,孩子在家庭中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自我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我分化是如何在原生家庭中传递的。

来自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水平

鲍恩的理论指出,两个分化水平不高的人结合而构成的新家庭会不稳定,在问题出现时会带来带过度的情绪反应,产生焦虑。当焦虑增强时,人们会对情绪亲密性有更大的需求,而当这种需求在对方身上得不到满足时,其中一方可能会从家庭中的其他人那里寻求情感上的联结,以得到帮助,这时三个人就形成了“三角关系”。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混乱界线导致的“三角关系”丨家庭中的矛盾为什么会越变越复杂?》为大家介绍了这个同样是由鲍恩提出的概念,即“只要两人陷于无法解决的冲突中时,都会自动地卷入第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关系”。因此,当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因为自我分化水平较低而产生问题时,会选择他们认为最需要关心的孩子,将其卷入到三角关系当中,此时,这个孩子将成为家中最为依赖父母、分化水平最低的一个,与家庭分离的难度最大。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妻子非常依赖丈夫,自我分化水平比丈夫而言更低一些。妻子总是抱怨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导致他们经常发生冲突,而丈夫总是选择回避,疏离妻子。这使得妻子选择将关注转移到孩子身上,以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进而对孩子产生依赖,甚至出现使孩子配偶化的现象。丈夫在逃避后,缓解了他自己的焦虑,因此他能够接受妻子和孩子的过度卷入,这进一步强化了妻子与孩子间的依赖,以及妻子与丈夫间的疏离。

这就是自我分化水平在家庭中的传递机制,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在这种“被需要”下,不能得到较好的成长,例如生活上不能独立、需要照顾,从而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这种循环的模式使得孩子的自我分化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2AFE1E0F-04C9-47FE-BB5E-342CAFF60412.png
(图源网络)

如何提高自我分化水平

当我们了解了自我分化水平会在家庭当中传递下去,那么当我们的伴侣或是自身表现出分化较低时,应该怎样去改善呢?

首先,基于家庭治疗的理论,我们从家庭角度来寻找问题的根源是尤为重要的。鲍恩认为,家庭中的自我分化问题是多代传递的,个体可以通过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各自原生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来探索。当我们发现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出现上述所说的自我分化传递机制、或类似现象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家人的互动,跳出三角关系以减轻自己对家庭的依赖。而当观察到自己的家庭中存在自我分化较低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在与伴侣的相处中,尽可能避免出现同样的表现与互动。

其次,当伴侣指出或是自己发现过度依赖自己的原生家庭,比如在小家庭的生活中经常需要父母的帮助,或是需要他们的介入时,此时要有意识地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意识到家庭的界线,更多考虑伴侣的感受,小家的成员解决小家的问题

从个人角度,要提高自理能力,从生活上独立,例如学习做家务,在离家后努力尝试经济独立,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减少对伴侣或是对家庭的依赖;接着从精神上独立,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遇到事情首先独立解决而非立即求助。坚定“我值得被尊重”,以及“别人的情绪不是我的错”的信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盲目讨好、迎合他人的要求,首先满足自己,再满足他人。

最后,就是有孩子的夫妻如何教养,使孩子发展较好的自我分化水平。首先,要坚定家庭界线,避免病态的三角关系形成。父母要与孩子“分离”,发生在夫妻间的矛盾不要寻求孩子评理或是调解矛盾;而在孩子离家后,父母需要重新调整整个家庭的人际距离,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此外,有研究表明,父母冲突频率越高、强度越大、解决情况越差,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越低(邓林园, 2015),因此,如何解决冲突、减少冲突对孩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ED7645FA-CEE1-4E80-9140-15653357F52A.png
(图源网络)

愿我们每个人即体会感性又拥有理智,享有亲密又独立,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L师范大学出版社.
Irene Goldenburg & Herbert Goldenburg. 李正云等,译. (2005).家庭治疗概论(第六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Kerr, M.,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An approach based on Bowen theory. New York, 235-257.
邓林园. (2015).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恋爱冲突及其解决的关系: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11.
王艳,安芹.(2014).大学生安全感、自我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5), 877-880.
黄思思. (2015). 大学生压力知觉、应对方式和自我分化的关系及对抑郁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
王春荣.(2012).大学生心理逆反与自我分化、心理健康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吴倩.(2011).自我分化、应对方式及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石佳霖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徐可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荣格

笔者的一位朋友,隔三差五就会来吐槽自己的伴侣身上有某一种令她难以忍受的缺点,且口中的“缺点”始终是同一个。笔者从最开始的苦口婆心到后来已然逐渐习惯。最后朋友不得不为此分手,彼时已经耳朵生茧的笔者私下里很是松了一口气,但没过多久,同样的抱怨再一次响起了——尽管抱怨的对象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位。

1.png
(图源网络)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窒息”的经历,或者自己就是这位朋友。抱怨得多了,倾听者可能会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就是不能好好沟通一下或是吸取教训呢?但其实有时候,当事人自己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又是这样?如果笔者的朋友让你想起了自己的某段经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投射认同”的概念,或许可以帮你跳出这个不愉快的循环。

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中的 “投射”是指一个人把自己具有的感情、意志、特性等加诸于他人身上,认为其他人有与自己一样的想法、感受等等(瞿佳昌, 邹成锡, 2011)。而投射认同则是指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某种感情或人格特质投加诸射到于他人身上,并诱导他人以与之相符的特定方式行动或者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Cashdan, 1988)。简单的来说,在投射认同的心理机制下,我们会“诱导“伴侣做出自己讨厌的行为。举个例子,当你因为爱人喜怒无常、乱发脾气而感到忍无可忍的同时,自己可能正在毫无理由地晚归、频繁出现本可以避免的约会迟到或者回避对方“好好谈一谈”的请求来“诱导”对方发脾气。

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我明明很讨厌ta的这种行为,怎么可能反过来诱导ta这么做呢?

这是因为投射认同属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源于个体年幼时与亲人的相处,这时的互动模式随着个体长大,会逐渐内化成个体的一部分,并持续影响长大后的人际关系(王文娟, 2015)。换句话讲,这种做法来自于童年的经历,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自己。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里是不是有过一个暴躁的爸爸、严厉的妈妈或是自私的姐姐,自己有没有因此而感到恐惧或窘迫过?如果儿时的养育者具有诸如自私这样让儿童感觉恐惧或焦虑的负面品质,儿童不愿意将亲人看作是“坏人”,就只好把自私这种品质单独提取出来,视自私为“万恶之源”,一切自私的人都因此而“变坏”。但孩子往往会在耳濡目染之下与父母越来越像,也形成与其相似的特质。当ta成年后一旦表现出自私的行为,就会因自己也成为“坏人”而感到恐惧和不安。但完全避免一种行为和感受是很难的,特别是这种品质被贴上特殊的标签时,一个人往往会对这种品质更敏感,越怕自己成为“自私的人”,越是容易注意到自己产生的每一点自私的想法,被这种品质所控制(尼克尔斯, 戴维斯著,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译,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2018)。

这种矛盾情况导致情绪处于夹缝中,不能表现出来也无法避免。但如果这些品质是出现在其他人身上,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就可以指责对方身上的这些特质或是认为对方更“坏”,从而回避、弱化实际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这一品质(尼克尔斯, 戴维斯著,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译, 家庭治疗概念和方法, 2018)。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通过成长中经年累月所习得的对这种品质的应对方式,像操控提线木偶一样诱使对方代替自己表现出自己所压抑着的这些行为。

例如,父亲暴躁的性格导致孩子认为一切表现出愤怒的人都是坏人,长大后ta可能会做出一些令伴侣生气的事情来将自己的愤怒“安置“到伴侣身上,并以此谴责伴侣乱发脾气。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避免意识到实际上是自己在生气,从而达到防御的目的,抵抗“认为自己是坏人”导致的负面情绪,比如自尊下降或是感到焦虑。

2.png
(图源网络)

现在再回到开头所提到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反反复复地表达同一个不满时,听起来矛头似乎是指向伴侣,但背后可能暗含着对自己身上出现这种特性的害怕和焦虑。因此即使ta第n遍因为“又是这样”而抓狂,ta的行为可能反而在维持伴侣的“坏”,以避免自己被迫接受对自己的“坏”评价。

投射认同让人觉得“看呐,是他在做‘坏事’,我什么都没做”,看似撇清了自己,但迫使伴侣做出这些“坏”行为的同时,自己也不得不重复童年的经历,再次与自己最讨厌的这种人相处。更何况,过去不良的关系不应当成为破坏现在与未来新的亲密关系的理由。那么如果原因来自已经过去的童年,我们应该如何跳出投射认同的循环呢?

如何改变亲密关系中的投射认同

童年糟糕的经历并不意味着未来被注定了,即使我们在很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因此受到影响,但从意识到的这一刻起,我们仍然有机会做出改变。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深受投射认同影响,因而被困在一段又一段无法忍受的亲密关系中,或者成为了伴侣投射的对象,下面有一些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或你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改善亲密关系。
1、发现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发现自己反复被同一个问题困扰时,不妨问问自己,真正令自己感到棘手的,是对方表现出的行为本身,还是自己的情绪呢?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考虑在激怒伴侣的同时,自己心里是不是也正压抑着强烈的情绪,能否承认和接纳自己存在这种情绪的事实。只有意识到自己真实存在的情绪,才有可能据此做出改变。
2、改变对情绪的认识
当觉得自己“坏”到一无是处时,很少有人能继续保持愉快。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这种儿时形成的 “一坏尽坏”的认识,中肯地认识这些情绪。

我们可以尝试追溯童年时受到影响的经历,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些情绪形成这种负面认识。是某位家人情绪非常不稳定?还是家庭环境过于严厉?当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明确可见时,重新以成年人的思想看待这位产生影响的养育者,我们会意识到即便具有这种负面品质也不意味着ta是个面面俱坏的人,同理,即使自己的身上存在这样的一部分,也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3、学会处理情绪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尽可能地回避了某些“坏”品质,我们可能没有学会如何管理这些强烈的情绪。但永远避免某种感受是不现实的,当我们能够面对这些情绪和具有这些情绪的自己时,可以开始尝试在可控的范围内表达情绪,寻找恰当的表现行为。

写在最后

投射认同本质上是为了将自己和难以承受的负面评价隔离开,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蒙住双眼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对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造成伤害。当我们长大成人,逐渐摆脱儿童时期非好即坏的是非观,也有了足够的能力处理当时面对的困难,或许是时候做出一些努力,回顾童年时可能不是那么愉快的经历,意识到一直未被接纳的情绪,尝试面对这部分真实存在的自己。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一些画面?在你的关系里,是否也有“投射认同“导致的不愉快呢?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参考文献:
Sheldon Cashdan. (1988). Object relations therapy. W.W. Norton & Co.
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文娟. (2015).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07):55-58.
瞿佳昌,邹成锡. (2011). 论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13):181+177.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徐可心
策划丨万 宜
编辑丨侯依依
排版丨杨婉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刘力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为什么我和别人相处还好好的,一到男/女朋友面前,就忍不住想发脾气?”

“女朋友总是很作,搞得我有些喘不过气了,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他总是把外面的气撒在我身上?”

以上这些话,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过?最近笔者也常常听到朋友这样的吐槽。出于兴趣,笔者进行了一项以此为基础的调查,共有80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有女生64名,男生16名。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结果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大部分男生都觉得自己的伴侣要比自己更“作”,且相比于和其他人相处,在与自己相处时,伴侣的脾气会容易变得更差,正如下图所示:
1.png
图1 男生对自己和伴侣“作”的感知
(得分越高表示越作)

2.png
图2 男生眼中自己和伴侣的脾气
(得分越高表示脾气越好)

而对于女生来说,情况和男生相反:大部分女生都觉得自己要比伴侣“作”得多,并且在面对伴侣时,自己的脾气也更容易变差。
3.png
图3 女生对自己和伴侣“作”的感知
(得分越高表示越作)

4.png
图4 女生眼中自己和伴侣的脾气
(得分越高表示脾气越好)

除了上述图表向我们直观地展示出的性别差异外,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样的苦恼确实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参与调查的同学解释道,造成“作”和脾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伴侣双方太过亲密,导致双方都疏于情绪控制,与此同时,伴侣之间又会对对方更加容忍,所以也能理解对方的“作”和坏脾气;也有观点指出,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矛盾很可能会转移到亲密关系中,从而导致在与伴侣的相处中脾气变差。或许,屏幕前的你,也会有相同的苦恼吗?为什么常常会对越亲近的人反而脾气越大,最后甚至可能带来两败俱伤?今天,让我们来谈一谈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伤害

-什么是依恋伤害?

依恋伤害(attachment injures),是Johnson等人(2001)提出的概念,在亲密关系当中,当一方遇到危险或感到痛苦时,常常会期待伴侣能够给自己安慰和关怀,但可能有时伴侣并不能感受到这种期待,甚至可能会违背期待,这种时候,就发生了依恋伤害。依恋伤害的特征是: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在需要伴侣的关键时刻,另一方却做出了抛弃或背叛信任的行为。
5.jpg
(图源网络侵删)

依恋伤害是一种创伤性事件,会损伤关系,如果未能及时处理,则会陷入持续的恶性循环。Johnson还提出,当那些令我们感到被欺骗、被背叛、被辜负、被否定的事件在亲密关系中发生时,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还会直接威胁我们对外在世界和他人的看法,让我们不再愿意相信任何人,同时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知道对方或者他人的爱。以上一系列的负性心理体验导致了亲密关系中个体在遭受到依恋伤害时感受到的心理痛苦。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安全依恋联结 ,也就是说,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可以得到自由的表达,也会得到相应的回应。Johnson着重强调,是情绪组织了依恋的反应,并在关系中发挥着沟通交流的功能。当依恋关系受到威胁时,人们最开始感受到的是初级情绪(primary emotions)即“软情绪”,比如悲伤、害怕、受伤和渴望。表达初级情绪是为了唤起和得到他人的安慰。但如果个体感受到的初级情绪让他不安时,他表达出来的反而是有防御性的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s),比如气愤、蔑视或者冷漠。这种次级情绪的表达很容易使伴侣用同样的带有距离感的方式作出回应,这时候就会使两个人陷入一种窘境,即双方都渴望互相亲近,但是所作所为却只能不断地增加彼此间的距离,对双方而言都带来了伤害,同样也损害了依恋关系。

就像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陈屿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回复钟晓芹微信,而晓芹手机摔坏了也失去了联系, 在三十岁生日这一天淋雨回家,晓芹首先产生的应该是难过、失落、渴望丈夫能够给自己一些关心与安慰(初级情绪),但回到家中,她脱口而出的却是愤怒的宣泄和对丈夫的埋怨(次级情绪)。而丈夫也同样做出了气愤和冷漠的情绪回应。最终晓芹提出离婚,双方僵持不下,造成婚姻的破裂。
6.jpg
(图源网络侵删)

其实发怒并不能成为“我需要你的安慰”的信号,反而会使对方更加疏远,更不会做出所期望的反应。就像是笔者的朋友,明明是想寻求安慰,最后却对伴侣产生了愤怒等激烈的负性情绪,导致伴侣不知所措,她也变得更加沮丧了。
7.png
(图源网络侵删)

当人们直接表露他们脆弱的一面时,他们可能是想从伴侣处得到同情性反应。但是对于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面,并且用发怒来代替,这更可能导致配偶退缩。因此,当个体需要安全依恋时,如果害怕表露自身的需要,反而会疏远想要接近的人。

其实,对消极情绪的忽视,往往会使伴侣双方错过核心,不仅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关系破裂。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依恋伤害,建立更安全的依恋关系呢?我们可以从情绪入手,应该更加注重情绪的表露,挖掘长期隐藏在愤怒和退却的防御性表达背后的渴望,减少和避免依恋伤害。
8.png
------- 我们如何做?--------
1、正确的的情绪表达
亲密关系难以维持有时候是源于不良的沟通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人们可能会比想象中表现得更为激烈。举个例子,小李的男朋友小王因为加班,没有赶上小李的生日聚会。小李又生气又伤心,大骂道:“气死我了,你这个混蛋!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种说法显然会让小王一头雾水。正确的做法,可以尝试采用“XYZ”式第一人称陈述法,具体格式是,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描述行为),我感觉到Z。对于小李来说,她可以这样说:“昨天你迟到了,没有赶上我的生日聚会,我感觉有些遗憾和失落,可以告诉我怎么回事吗?”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绪产生背后的原因,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共情理解彼此的感受
意识到伴侣的需求,并作出恰当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交流方式会得到改善,曾经“我是不被爱的”的想法会发生改变,获得更多安全感。对于小王而言,他应该更加了解伴侣的需求和期盼,自己需要加班可能赶不上小李的生日会,应该提前告诉小李,避免小李因为“期盼男朋友参加生日会”的愿望落空而感到伤心难过。“明天公司临时加班,可能赶不上你的生日聚会了,提前跟你说抱歉,但希望我准备的惊喜礼物可以替我陪伴你迎接新的一岁。”这样的方式会更好一些。
3、学会倾听,塑造温暖的环境
想要重塑安全依恋关系,就需要重新认识到自己在依恋关系中需要的是什么,并尝试公开直接地将需要向伴侣表达出来。塑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共同探讨彼此的直接感受,无论是感到受伤,还是感到气愤都可以表达出来,然后另一方再说一些安慰的话,让伴侣感觉到被理解。最直接的办法,是伴侣两人定期进行深刻彻底的交谈,对过去一段日子进行回顾和反思。例如我们可以建议小李和男朋友每个月进行一次谈话,心平气和地说说这一个月来的感受和想法,并认真地倾听彼此。
9.png
(图源网络侵删)

当然,如果如今的你已经告别了上一段感情,但依然陷入依恋伤害的苦恼之中,你也可以做出一些努力来改变现状。

对于曾经的那些依恋伤害,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痛苦、难过和悲伤。最好的办法,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勇敢面对。放下防御性的恐惧,直面创伤,才能够避免类似的痛苦再度发生。

此外,不真实的交流方式背后,往往蕴含着低自尊,如果人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就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会害怕去感受他人的情感。需要提升自信,并逐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同时也要清楚,亲密关系不是人生的全部,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多一些真实,少一些沉默;多一些坦诚,少一些防御。不要觉得“作”是一种无理取闹,那可能是TA想要寻求些安慰,只是方式不太恰当,这时不需要生气,不需要莫名的伤心,更不需要指责,只需要说一句,遇到什么问题了,可以和我说说吗?

最后,祝愿小李和小王长长久久!也希望屏幕前的你们,都能够有安全、幸福的依恋关系,避免依恋伤害,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Johnson, S.M., Makinen, J.A., &Millikin, J.W. (2001). Attachment injurie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 new Perspectiveon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7(2),145-155.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Vol. 1 of Attachment and loss.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写手原创

策划 | 侯依依
撰写 | 刘力嘉
编辑 | 万 宜

原创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赵 睿
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小丽和丈夫结婚三年了,但是丈夫干涉她的自由。有时小丽周末约了闺蜜出去逛街,丈夫会软磨硬泡让小丽爽约,在家陪着自己和孩子。每次小丽与同事聚餐,丈夫都不停打电话催她回家。

小丽知道丈夫是爱自己的,但丈夫过强的控制欲让她很不快乐。

小丽对丈夫表达过自己的不满,但是丈夫不理解她。

阿亮和女朋友已经在一起两年了,感情也算稳定,但阿亮和她相处时,常常情绪低落,因为她总是贬低阿亮:

“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这样做,你还是不听,你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啊?”

“这件衬衫太丑了,赶紧换一件吧,你眼光也太差了!”
……

图片

在亲密关系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比较强势,而另一方处于被动、被支配的地位。这其实就是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这种权力不平等在处于青少年晚期的情侣中,发生率约为45%,在婚姻关系中这个比例会更大一些(Rostosky et al., 1999)。

异性亲密关系中,男性的权力往往大于女性,已婚夫妻尤为如此,但近些年来,随着平等意识深入人心,权力不平等现象逐渐减少。尽管如此,许多家庭婚姻中的问题都来自于权力不平等。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以及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权力不平等。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权力?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power),指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改变另一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使其与自己的偏爱相符合的能力或潜能,也指抵抗另一方施加影响、企图改变自己的能力或潜能的行为(王浩, 俞国良, 2017)。

简单来说,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改变对方使其符合自己的偏好,二是抵抗对方改变自己的企图。

比如你的男朋友喜欢身材微胖的女孩,但你身材纤细,因此他企图说服你吃胖、给你投喂各种高热量食物,这就是他对你施加的权力。而你反驳他,坚持自我,抵抗他的不良行为,这也是你权力的体现。

权力关系是人类社会常见的关系之一,而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关系有其独特之处。基于权力的二元观点,权力是相对的,情侣双方都有权力,亲密关系中的两人,对彼此都有较强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权力是相互的、互依的。但权力的大小有时是不对称的,这就产生了相对权力(relative power)。相对权力被人们广泛关注(Luchies et al., 2015),它的存在,带来了权力的不平等。

为什么存在权力不平等?

亲密关系中,权力的来源有很多方面,大到经济状况、房产所有权、学业知识水平,小到身材外貌,都有可能导致权力不平等的产生。权力产生于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婚姻中,拥有房产的一方或经济收入较多的一方,就可能拥有更大的权力。

需要注意的是,权力的大小并不是各个领域权力的简单叠加。在处理某个领域的事情时,相对权力取决于亲密关系中的二人在该领域的权力分配情况(Simpson, Farrell, Orina, & Rothman, 2015)。例如,在购买新房或汽车等高消费商品时,经济状况更优的一方,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

此外,一些情侣或夫妻双方的个人特质,也会导致权力不平等的产生。例如,根据最小兴趣原理(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在亲密关系中,情感卷入较少的一方往往具有更大的权力(Felmlee, Sprecher, Susan, & Felmlee, 1997)。最小兴趣可以理解,为一段关系中兴趣较低或依赖性较低的一方拥有较多的权力。也就是说,付出的爱更少的那个人,权力更大。

图片

为什么反对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往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它们威胁着亲密关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威胁个人的身心健康

1.权力不平等与心理健康

权力不平等影响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情侣来说尤为如此。亲密关系中的低权力往往与各种心理症状相关联,尤其是自尊和抑郁情绪。

例如,真实感(authenticity)是权力的表现之一,主要指对于自我感觉的真实感。举个例子,当你与伴侣产生矛盾时,你向他、她妥协,感觉到这不是真正的自己,失去了自我,这就是真实感的缺失。有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与拥有真实感(高权力的人拥有更高的真实感)的个体相比,缺乏真实感(低权力的人拥有更低的真实感)的个体的心理状态水平要差约18%。

女性的心理健康受权力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成年早期的亲密关系中,女性的自尊比她们的男性伴侣低7.49%,抑郁水平高42.43%。而对于女性来说,面对矛盾冲突时缺少发言权,会降低其自尊心(Rostosky et al., 1999)。

此外,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与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相关联,高权力的一方体验到的满意度比低权力的一方高出约18.75%(Kifer et al., 2013),而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与个人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图片

2.权力不平等与信任

有研究表明,在婚姻中,具有较高经济权力的一方,倾向于认为对方付出爱是为了从自己身上谋求利益、获得资源,怀疑配偶的意图,这不利于亲密关系双方信任的构建(Inesi et al., 2012)。

例如,如果妻子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丈夫,她可能会把丈夫某天精心制作晚餐、嘘寒问暖的行为,解释为他想向自己索要钱财。信任是亲密关系的基石,而不平等的权力不利于这种信任的维持和良性发展。

图片

3.权力不平等与攻击行为

在权力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中,相互攻击的行为往往更多。权力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双方越有可能建立暴力的关系(Handwerker, 1998)。亲密关系中,高权力个体往往更容易发起攻击行为,包括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和关系攻击(relational aggression)。

身体攻击指的是在物理层面攻击、伤害他人,比如拳打脚踢。关系攻击指的是通过操纵、损害关系以伤害他人,例如对他人进行人际关系的操控与破坏、公开羞辱、孤立等行为。

这种情况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见过或者经历过。比如家暴行为,很多情况是基于夫妻双方权力的严重失衡而产生的。再比如,有些人会扩大自己男朋友或女朋友的缺点,进而对他/她进行人格侮辱。这些行为,无疑对亲密关系造成巨大的伤害。

亲密关系中的关系攻击是很普遍的,低权力的女性容易成为亲密关系中被暴力攻击的一方(Ulloa et al., 2010),低权力的一方也更容易受到对方的关系攻击(Oka, Brown & Miller, 2016)。

假如亲密关系中出现恶性的权力不平等,应该怎么做?

亲密关系中,权力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婚姻中。但平等的权力有利于亲密关系的良好维持与发展。情侣双方能够分庭抗礼、相互尊重,才是最佳的相处状态。

1.实现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关系中,“独立”都是一张亮丽的底牌,亲密关系亦然。保持人格独立,保持自己的原色,才能抵抗外界环境的种种压力,抵抗伴侣试图按照他/她的偏好对你进行的“改造”。

此外,在爱情和婚姻中,经济独立也格外重要。经济独立,会让你在双方的权力对抗中,拥有一份重要的权力来源。

总之,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她。

2.良好沟通,解决问题

当你察觉到权力不平等,或者这种不平等在向着不利于亲密关系维持的方向发展,那么找个机会,与你的伴侣严肃认真地讨论此事。通过良好的沟通,你们可以对当前问题进行梳理,并一起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比如让她/他多考虑你的感受、多倾听你的诉求,在面对抉择时两人共同商议。或者抛除对经济水平、外貌身材等的成见,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他/她。

沟通是一切关系的润滑剂,亲密关系更是如此。

3.及时止损

如果对方拒绝解决问题,而这种权力不平等已经严重威胁了你们的关系,比如他/她有攻击行为,或者给你带来较多消极情绪,那么不如趁早结束这段关系。

即使你对他/她很留恋,不舍得离开他/她,也要保持清醒,告诉自己:这段关系给你带来的伤害太大,对方也无意做出改变以维护关系。他/她没那么爱你,即使这段关系维持下去,最终也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不如及时止损、各奔前程。

后来,小丽与丈夫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丈夫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过度控制小丽的生活。阿亮对女朋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女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阿亮带来伤害,从此以后不再整天埋怨阿亮,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拥有同等的话语权,这样才有利于亲密关系的良性发展。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则会带来很多问题。希望大家可以及时发现、合理解决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问题,收获美好的爱情!

图片

参考文献:
[1] 王浩 & 俞国良.(2017).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认知. 心理科学进展(04),639-651.
[2] 王浩 & 俞国良.(2019).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 心理科学进展(01),106-116.
[3] Felmlee, D, Sprecher, Susan, & Felmlee, Diane. (1997).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romantic heterosexual couples over time from ''his'' and ''her'' perspectives. Sex Roles., 37(5-6), 361-379.
[4] Harter, S, Neff, Kristin D, & Harter, Susan. (2002). The authenticity of conflict resolutions among adult couples: Does women's other-oriented behavior reflect their true selves? Sex Roles., 47(9-10), 403-417.
[5] Inesi, M. Ena, Gruenfeld, Deborah H, & Galinsky, Adam D. (2012). How power corrupts relationships: Cynical attributions for others' generous a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4), 795-803.
[6] Luchies, Laura B., Van Gils, Suzanne, Slotter, Erica B., Witcher, Betty, Righetti, Francesca, Luchies, Laura B, . . . Kumashiro, Madoka. (2015). The Prosocial Versus Proself Power Holde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6), 779-790.
[7] Madsen, Chelsea Amber. (2012). The Impact of Marital Power 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8] Oka, Megan, Brown, Cameron C, & Miller, Richard B. (2016). Attachment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Power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44(1), 24-35.
[9] Rostosky, SS, Welsh, DP, Kawaguchi, MC, Galliher, Renee V, Rostosky, Sharon S, Welsh, Deborah P, & Kawaguchi, Myra C. (1999). Power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late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40(9-10), 689-710.
[10] Seffrin, Patrick, & Ingulli, Patricia. (2021). Brains, brawn, and beauty: Th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intelligence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in attracting sexual partners. Aggressive Behavior, 47(1), 38-49.
[11] Simpson, J. A. , Farrell, A. K. , Orina, M. M. , & Rothman, A. J. . (2015). Power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relationships. Th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12] W. Penn Handwerker. (1998). Why Violence? A Test of Hypotheses Representing Three Discourses on the Roots of Domestic Violence. Human Organization, 57(2), 200-208.
[13] Ulloa, Emilio, Runfola, Cristin, Hokoda, Audrey, & Filson, Jennifer. (2010). Does Powerlessness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5(3), 400-415.
[14] Yona Kifer, Daniel Heller, Wei Qi Elaine Perunovic, & Adam D. Galinsky. (2013). The Good Life of the Powerful: The Experience of Power and Authenticity Enhances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3), 280-288.

图源自网络

策划 | 侯依依
撰写 | 赵 睿
编辑 | 万 宜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谭晰元
北京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生
即使在最残酷黯淡的时刻也决不放弃改善我们自身和周围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最近我的朋友分手了。

我问她是什么原因,她说因为男朋友的性欲比自己强,经常希望和她发生性行为,但她又不好意思拒绝,害怕给关系带来一些困扰。但久而久之,她觉得在关系中总是迁就男生而感到疲惫,最后导致分手。

也曾经有朋友告诉我,自己在欲望很强烈、想和对方发生性行为的情况下,却经常遭到另一半的拒绝,让他怀疑自己的价值,甚至越来越不信任另一半。他和另一半的感情因此产生了不可补救的缝隙,关系最后走到了尽头。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侣/夫妻双方性欲不对等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形(Impett, Muise, & Rosen, 2015)。当你的伴侣性欲萌发,主动想要和你发生性行为,而你的欲望并不强烈时,你一定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接受,另一种是拒绝。

是否接受伴侣的性行为请求,从来不是简单的yes or no,它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许多要考量的因素,也会导致复杂的后果,甚至直接影响双方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心理学中如何剖析两种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接受和拒绝的不同形式会对亲密关系、性生活的满意度有怎样的影响。

图片
图源网络

-接受:以什么目标接受性行为的请求?

如果伴侣在某个时刻的欲望比你强烈,并且TA对你发出一些亲密肢体行为的暗示时,你可以选择接受伴侣的暗示,和TA发生性行为。心理学家在实证研究中,将接受伴侣的性请求归为两类:一类是趋利型目标下(approach goal)的接受,一类是避害型目标下(avoidance goal)的接受(Elliot, Gable, & Mapes, 2006; Gable & Impett, 2012)。

趋利型目标(approach goal),是指为了追求积极的结果接受伴侣的性行为请求。比如,你意识到伴侣对你强烈的性欲望是出于他对你的喜爱,你也想和他在身体上更加亲密,因此你接受了伴侣的暗示,然后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避害型目标(avoidance goal)则是指,为了避免和对方关系的负面后果而接受伴侣的性行为请求。比如,你知道如果拒绝了TA,TA可能会愈发丧失探索你身体的兴趣;或者,你的拒绝让TA非常不爽,因为TA认为你的拒绝是因为你不够爱TA,所以你们大吵一架,矛盾爆发(Cooper, Shapiro, & Powers, 1998; Impett et al., 2005)……

有一些基于日常经验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目标下的接受,会导向不同的关系满意度和性生活满意度。在趋利型目标下接受伴侣性行为请求的情侣或夫妻,双方在生活中往往都会展现出更加积极的心情、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和更高的性生活满意度(Impett et al., 2005; Muise et al., 2013)。

避害型目标下接受伴侣性行为请求的情侣或夫妻,双方对彼此的性欲都会逐渐降低,因而对性生活和关系的满意度也逐渐降低(Strachman & Gable, 2006; Muise et al., 2013)。

研究中的数据显示,伴侣的生活满意度和关系质量,与性行为中带有趋利动机的牺牲均有正向的强相关;相反,它们与性行为中带有避害动机的牺牲均有负向的强相关。

低性欲的一方接受性行为的目标究竟是趋利还是避害,甚至能够预测这对情侣/夫妻关系满意度和性生活满意度的趋势。当一个人习惯性地为了避免伤害而不得不答应伴侣发生性行为,TA的性生活满意度往往比较低,因而TA和伴侣分手/离婚的可能性更高(Impett et al., 2005)。

在Impett等人为期2周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一对情侣/夫妻趋利型的目标越多,他们越有可能在1个月后保持在一起。而以避害型为目标而接受性行为的频率越高,情侣/夫妻对他们的关系越不满意,并且在1个月后分手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论他们最初的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如何。如果长期持续地为了避害而发生性行为,将对关系的维持带来不可逆的伤害(Muise et al., 2013)。

2.png
图源网络

-拒绝:拒绝伴侣的性请求为什么这么难?

伴侣的拒绝本身就会感到沮丧和失望,而伴侣如果拒绝的是发生性行为,人们的内心会尤其复杂。有研究表明,亲密关系中的拒绝会让人产生很强烈的沮丧情绪。

被拒绝的一方可能会因此而怀疑自我价值(Baumeister & Dhavale, 2001),彼此的关系可能会产生隔阂(Murray, Rose, Bellavia, Holmes, & Kusche, 2002),敌意和不安全感会增加(Downey & Feldman, 1996; Downey, Freitas, Michaelis, & Khouri, 1998)。

另外,性行为上的拒绝对人有更大的杀伤力,因为性是一段关系中,尤其被情感主导的领域(Banmen & Vogel, 1985)。一夫一妻制下的伴侣关系中,性需求只能通过伴侣一人来满足,因此基于亲密关系的私人而亲密的特点,当一方想要发生性行为,而另一方拒绝发生性行为时,不仅会产生冲突,并且冲突将难以调和(Blanchflower & Oswald, 2004)。这也能更加有力地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在主观上没有什么发生关系的欲望时,仍会选择接受伴侣的性暗示,和伴侣发生性行为。

然而实际上,研究数据证明,对于夫妻/同居情侣来说,拒绝性行为是接收到伴侣性暗示和性请求时十分常见的应对方式(Byers and Heinlein , 1989)。Byer的实验中发现,有71.2%的被试接收到伴侣的性暗示后,并没有和伴侣在性上积极地互动

另一方面,双方欲望的不对等也同样常见。如何在欲望不对等的情况下处理好性的问题,是每一对情侣/夫妻要面临的非常大的难题。因此,学会如何正确的拒绝,对亲密关系的维持显得尤为关键

图片
图源网络

-一个心理学实验:究竟是温情地拒绝好,还是为了避害而接受好?

多伦多大学用问卷的方式做了一组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发出性行为请求时,哪一种回应会对关系满意度和性生活满意度(James, 2018)。

他们将回应行为分为4种:趋利性的接受(approach sexual goals),避害性的接受(avoidance sexual goals),积极的拒绝(positive rejection)和消极的拒绝(negative rejection)

接着,他们让被试想象在家中的一个夜晚,自己主动想要和伴侣发生关系,并且率先对伴侣做出了一些亲密行为。研究者在这时候给出了五种描述:上述4种回应行为和无任何原因的接受,并在被试看完每一种描述后,分别询问他们对关系和性生活的满意度。

研究结果表明,趋利性的接受提高了满意度,而消极的拒绝降低了满意度(见下图)。更为关键的是,积极的拒绝比避害性的接受报告的满意度要更高(见下图)。也就是说,当你发生性行为的意愿不高时,用积极的方式拒绝反而比为了避免矛盾而满足对方的性欲望要更好,二者比较,积极的拒绝方式能更加提高双方的关系满意度和性生活满意度

图片
图片来自于文献(James, 2018)

一些建议

上述心理学实验为性欲不对等的情侣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用积极的方式拒绝对方。这样的拒绝方式比为了避免矛盾而接受性行为要更有利于关系。

也就是说,面对伴侣的性请求,拒绝是可以的,前提是要“正确”的拒绝

那么正确的拒绝方式具体来说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具有心理学依据的5种正确方式(James, 2018):

1.郑重地告诉对方,你会被TA吸引,你是爱TA的

性行为的拒绝之所以让伴侣难受,在于这让他们怀疑自己不够有吸引力,以及伴侣不够爱自己。这时候,温柔地向你的伴侣表达,你是被TA所吸引的,即使没有发生性行为,也让TA感受到你的爱和被吸引。

2.提出其他的身体亲密接触的方式,来代替性行为

性行为并不是唯一从生理上产生亲密的方式。可以安静地依偎在对方身上,长时间凝视对方,或者亲吻,这些都是能够促进情侣/夫妻感情亲密的身体交流。

3.答应对方,在未来你会做出补偿

可能因为时间、地点等因素,你无法接受伴侣提出的性行为请求,但你可以答应对方,之后在场合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和对方发生性行为。

4.直白地告诉对方:我不想要

如果你的伴侣足够尊重你,比起自己欲望的满足,TA一定会优先选择尊重和考虑你的感受。如果你告诉你的伴侣,你没有发生性行为的心情,伴侣也会表示理解,直白的表达也不一定会对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Elliot, A. J., Gable, S. L., & Mapes, R. R. (2006).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 in the social doma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 378–391.
Impett, E. A., Gable, S. L., & Peplau, L. A. (2005). Giving up and giving 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327.
Impett, E. A., Muise, A., & Peragine, D. (2014). Sex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relationships. APA Handbook of Sexuality and Psychology, 1, 269–316.
Impett, E. A., Muise, A., & Rosen, N. O. (2015). Is it good to be giving in the bedroom? A prosocial perspective on sexu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urrent Sexual Health Reports, 7, 180–190.
Impett, E. A., Strachman, A., Finkel, E. J., & Gable, S. L. (2008). Maintaining sexual desir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approach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 808.
Cooper, M. L., Shapiro, C. M., & Powers, A. M. (1998). Motivations for sex and risky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1528–1558.
Muise, A., Impett, E. A., & Desmarais, S. (2013). Getting it on versus getting it over with sexual motivation, desire, and satisfaction in intimate bon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9, 1320–1332.
Baumeister, R. F., & Dhavale, D. (2001). Two sides of romantic rejection. In M. R. Leary (Ed.),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pp. 55–71).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S. L., Rose, P., Bellavia, G. M., Holmes, J. G., & Kusche, A. G. (2002). When rejection stings: How self-esteem constrains relationship-enhance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556.
Downey, G., & Feldman, S. I. (1996). 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1327–1343.
Downey, G., Freitas, A. L., Michaelis, B., & Khouri, H. (1998).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by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545–560.
Banmen, J., & Vogel, N. A. (1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sexual communication. Family Therapy, 12, 45–58.
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4). Money, sex, and happiness: An empirical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393–415.
Byers, E. S., & Heinlein, L. (1989). Predicting initiations and refusals of sexual activities in married and cohabiting heterosexual couple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6, 210–231.
James, Muise, Amy, & Impett, Emily A. (2018). The relationship implications of rejecting a partner for sex kindly versus having sex reluctantl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5(4), 485-508.

图源自网络

策划 |万 宜 侯依依
编辑 |候贤睿
撰写 |谭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