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会议 下的文章

分会场三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海湾厅2F

系统式治疗框架下箱庭技术在督导中的应用

徐 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本报告介绍以系统式家庭治疗督导理论和技术为框架,将箱庭疗法的理论和技术与之整合应用于督导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内容包括在督导过程督导师通过澄清督导诉求,将受督的督导问题分为三种类别——来访者系统、咨询关系、咨询师个人。通过箱庭技术将来访者系统、咨询关系及督导师个人系统的问题外化出来,并通过循环提问、家谱图、雕塑、时间线、情感桥、旋转木马等技术,开展督导过程,帮助受督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报告通过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受督反馈三个层面来进行报告。

关键词:系统式治疗,箱庭技术,整合,督导


依恋取向的父子沙盘游戏个案分析
李 洁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

报告摘要:父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构成了个体以后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正向的父子依恋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适应、同伴交往能力、儿童向外探索的主动感和胜任感。本报告以一例人际交往困难的6岁多动症幼儿为例,从依恋理论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视角,对个案的50次个体沙盘游戏作品和6次父子沙盘游戏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以父子为介入对象、以修复父子不安全依恋关系为干预目标的依恋取向父子沙盘游戏治愈多动症幼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依恋取向,父子沙盘游戏,多动症,幼儿


家庭箱庭:家庭结构图式的象征表达
陈顺森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关系或结构是一种相互的、持续、有反馈回路的社会行为导航系统。人们对关系信息或结构信息的加工以及与其相一致的后续行动形成一个社会图式。家庭是多种关系构成的组织,家庭成员对其所处的关系结构的认知将影响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箱庭让家庭成员合作完成作品创作,不仅以象征方式展示出各成员对家庭关系结构认知的社会图式,而且家庭成员不断调整、更换、选择物件等自主行为,直观反映其对原有社会图式的重新建构,推动其社会图式由不适应朝向适应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愈效果,家庭箱庭过程就是家庭这个组织的自我表达与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家庭箱庭,社会图式,自主行为,自我表达与构建

分会场三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海湾厅2F

故事在育儿中的运用
王继堃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

摘要:对于父母来说,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像练武功一样,家长需要修炼内功和外功。内功就是个人成长、自我照顾的部分,而外功是具体的育儿技术。育儿技术是建立在家长自身的内功基础之上的。如果内功没有修炼好,再好的技术也很难运用出来。故事透过隐喻的方式激活一个人的内在资源,可以帮助父母亲疗愈自己,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

关键词:故事,育儿技术,激活,内在资源


更年期的心与青春期的脑——来自故事疗法的陪伴

贺岭峰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

摘要: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往往会对于如何处理与“叛逆期”的孩子“斗智斗勇”的困难。父母可以通过了解自己,了解青春期的脑发育,来更好地与青春期青少年良好沟通。1.更年期的心纠缠;2.青春期的脑发育;3.心和脑如何沟通。

关键词:更年期,青春期,故事疗法


女性育儿与事业平衡的故事疗愈

洪 梅
厦门安宝医院

摘要:三胎政策刚刚出台,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女儿长大的医院子弟,近年来在生殖医院和月子中心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特别想和大家分享这部分的感受与思考。解读家庭故事,理解自己,从而理解他人,真诚的面对彼此,家庭才能真正成为心灵安全的港湾。

关键词:女性育儿,事业平衡,故事疗愈,三胎

分会场二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敬贤厅2F

疫情影响下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与家庭关系

李晓虹 任小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摘要:新冠疫情,不仅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带来影响。特别是脆弱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医院、学校咨询中心,因为各种问题的厌学,拒学的“神兽”们和焦虑万分的家长们明显增多了,这其中部分患儿的确是疾病所致,然而更多的孩子,其“厌学”、“拒学”的背后,不时闪现出缺乏有效沟通、不良的家庭互动关系。面对这一变化,医疗机构如何应对和处理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1.系统资源取向的医护心团队工作模式介绍;2.家庭治疗在临床心理病房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疫情影响,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系统资源取向,家庭治疗


新冠肺炎相关压力与个体及关系幸福感:夫妻沟通剖面的调节作用

贾继超1 童薇1 方仁晖1 苏娃浔1 贺琼2 刘佳1 方晓义1*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这一高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每个中国家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家庭压力模型指出,压力会影响个体幸福感与关系幸福感。基于此,一些研究考察了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个体幸福感(即应激)的影响。然而,少有研究关注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关系幸福感(即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且尚不清楚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此外,少有研究考察新冠肺炎相关压力“何时”会对应激与婚姻满意度产生影响(调节机制)。考虑到不同沟通类型可能在压力与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将(1)同时考察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2)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基于建设沟通、需要/回避沟通以及相互回避沟通三种典型的夫妻沟通模式识别不同的夫妻沟通剖面;(3)采用BCH法考察沟通模式的类型(即剖面)是否能够调节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和婚姻满意度的影响。3354名被试(平均年龄 = 41.32 岁, SD = 5.09)符合招募条件并完成了人口学资料问卷、感知压力问卷、夫妻沟通问卷、应激问卷以及婚姻满意度问卷。总体而言,在控制了收入、年龄以及婚龄后,结果显示(1)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可以正向预测应激,负向预测婚姻满意度,且其对应激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2)存在4类沟通剖面:被动型(10%)、平常型(44%)、积极型(41%)和矛盾型(5%);(3)夫妻沟通剖面能够调节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和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但调节模式不同。上述结果凸显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个体及关系幸福感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机制,对预防和干预幸福感下降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夫妻沟通剖面,应激,婚姻满意度,潜在剖面调节


**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的生活变化模式及预测因素
——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

申净旖1 孙瑞汐1 徐健捷1 代莹莹1 李晚平1 刘航1 方晓义1*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使青少年的生活发生巨变,但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疫情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对其生活单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综合考察青少年在疫情前后多个生活方面(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情绪状态、学业状态和作息状态)的变化模式,并从整体交互视角建构个体-家庭-社会三水平模型,考察来自不同水平的多个因素如何预测青少年疫情期间的生活变化模式。本研究对全国四个省份2551对中国亲子配对样本进行了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考察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生活状态的变化模式,并使用多项式逻辑回归考察多因素对不同变化模式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青少年中存在5种不同的生活变化模式,包括整体变好组(19.93%)、整体较好组(17.99%)、关系变好组(关系相关状态变好但个人相关状态不变,5.98%)、整体变差组(5.65%)和不变组(50.45%);(2)以不变组为参照,个体、家庭、社会水平的大部分因素均能显著预测变化模式,其中亲子冲突对于所有变化模式均有显著预测作用。本研究表明大部分青少年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一定的韧性,并提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时需重视青少年所处的个体与环境交互系统的整体性。

关键词:生活变化, 青少年, 个体水平, 家庭水平, 社会水平, 新冠疫情

分会场二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敬贤厅2F

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其与父母应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关系

刘 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情绪和学业适应与父母应对的关系。选取1780名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和1500名非留守儿童。结果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抑郁、焦虑症状更为严重,学习适应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此外,支持性应对方式,尤其是情绪集中和问题集中反应,与儿童抑郁和焦虑显著负相关。非支持性应对方式,尤其是痛苦和惩罚反应,与儿童抑郁和焦虑症状显著正相关。此外,惩罚反应与抑郁、忽视与孤独、问题集中反应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在留守儿童中显著增强。因此,在疫情期间,留守儿童即使有父母陪伴,仍然处于不利地位。父母对留守儿童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疫情,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父母应对


家庭视角下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张嘉琪 王薇薇 刘 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编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采取目的性取样的方法,抽取了来自辽宁、重庆等地的家长参与访谈。使用计算机辅助QSR NVIVO11.0 软件,对留守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的行为表现进行访谈编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留守儿童总体上社会适应发展良好,并且家庭因素在其社会适应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视角,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反社会行为,质性研究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及援助—以天津市为例

吴捷 杨春 边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天津市救助管理站与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共建了心理服务基地,由师范大学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定期到救助管理站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项目服务历经5年,分别经历初建期-软硬件部署;深化期-特色延伸服务;成熟期-常态化服务与精准服务结合。通过专业化、个性化心理服务的开展,救助站受助未成年人有了较大的改变,取得良好效果。未来工作展望: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救助未成年人及工作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和咨询,构建流浪儿童心理服务体系平台。

关键词:流浪儿童,心理问题与援助,天津市救助管理站


压力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共情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袁媛 姜英杰 谢笑春 刘芳芳 关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共情作为一种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促进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优势资源能力,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保护作用,且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本研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各变量关系,重点考察压力生活事件与留守儿童共情间的关系,自尊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对上述中介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706名五、六年级和初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M = 12.62岁,SD = 1.60,男生314人),要求其分别完成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结果表明:(1)压力生活事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同时压力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尊间接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自尊在压力生活事件与共情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性别在压力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即相对于男留守儿童,压力生活事件对女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验证了压力生活事件与留守儿童共情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及作用机制。这一结果为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共情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从而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压力生活事件,共情,自尊

家庭中的情绪过程与影响
分会场一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5:40-17:10

地点:乐海厅3F

中国家庭情绪教养过程的生理机制
韩 卓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从文化性与时效性视角探索与检验中国城镇家长在观察儿童经历消极情绪时伴随的生理过程,继而探索这些生理过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家长在儿童需要时提供合适的情绪教养行为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家庭,情绪教养过程,生理机制,儿童经历,消极情绪


创伤心理的家庭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周 宵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摘要:青少年是重大灾难后的高危人群,其心理问题更严重、持久。例如,有研究发现汶川地震8.5年后,依旧有4.8%和30.0%的中学生分别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实际上,重大灾难发生后,我国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学校系统都会积极地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干预。既然如此,为什么青少年灾后心理问题还持久地存在呢?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最终要回归家庭,其父母也是灾难的受害者,也会出现心理创伤,家庭创伤没有解决势必会对孩子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为有效地缓解重大灾难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仅要从社会和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更要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考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机制并进行干预。为此,我们将从创伤代际传递的视角考察了父母心理创伤对其孩子PTSD的影响,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了青少年创伤心理反应发生发展机制,从生态系统观的视角构建了灾后青少年心理创伤干预的社会-学校-家庭整合联动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PTSD,抑郁,家庭影响机制,干预,整合联动


中国学前儿童校外教育参与的初步探索及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任丽欣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摘要:参加兴趣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学前儿童的日常,但是却较少有研究考察了兴趣班的参与程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在此次初步探索中,考察了如下具体问题:(1)兴趣班参与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2)特定的家庭因素(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与兴趣班的参与水平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兴趣班参与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且家庭中的特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该系列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关注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生活,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校外参与,特定家庭因素,非线性关系


家庭情绪教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崔丽弦
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系
Abstract: Emotion socializ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social competences. Emotion regulation serves an underlying mechanism explaining why emotion socialization links to chil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Literature has been primaril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problems but not much on positive development such as prosocial behavior. Thus, in the current talk, I will first review theoretical models of emotion-related parenting and review literature on the role of fami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n I will discuss some of our studies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emotion socialization(both parental and peer),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Key words: emotion socialization, adolescent, emotion regulation, prosocial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