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展示 主题一:父母教养与儿童青少年问题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7:10
地点:集美厅2F
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正念教养与小学生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申奥文 高雯* 梁思雨 魏建华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正念教养并非是让父母及其子女进行正念冥想,而是将正念的理念应用于父母教养实践,使得父母以关注此时此刻、非判断性接纳、慈悲与同情的态度与子女进行亲子互动。最近10年的研究认为,正念教养是一种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减少子女的问题行为。然而,以往研究较多关注特殊儿童或青少年的父母的正念教养,关注正念教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作用,较少面向正常儿童的家长、关注正念教养对父母的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正念教养与小学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法,对554 名1-6年级的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两次测量,考察了父母的正念教养、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自我同情)及其子女的问题行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对横断数据和纵向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1)父母正念教养行为越多,子女的问题行为就越少;但是,子女的问题行为越多,父母的正念教养行为也越少;(2)父母的正念教养可能通过增加父母的认知重评和自我同情来改善了亲子互动,从而减少了子女的问题行为;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不成立。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还研制了一些正念教养活动。这些结果为小学生的父母养育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也为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提供了干预措施。
关键词:正念教养,问题行为,自我同情,认知重评,表达抑制
敌意归因在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与幼儿攻击行为之间的
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崔娇 高雯*方臻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以往研究发现,母亲的专制型教养行为(包括体罚、言语敌对和心理控制)会增加幼儿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然而,父亲的家庭地位和攻击性在总体上要高于母亲。从家庭系统和父母联合养育的角度来看,应当把父亲也纳入研究之中。其次,根据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理论和一般攻击模型,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可能通过幼儿敌意归因间接影响攻击行为,而且还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父亲与母亲的专制型教养行为的总体性和差异性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40-68个月的385名幼儿及其父母和教师进行了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按照性别进行分组拟合检验。结果表明,(1)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的总体水平越高,幼儿的攻击行为越多,没有性别差异。(2)工具型敌意归因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关系型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不成立,男孩女孩都是如此。这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社会性水平相对较低有关。(3)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的差异性会影响女孩的关系攻击,工具型敌意归因也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这个结果表明父亲专制型教养行为比母亲专制型教养行为更多,女孩的工具型敌意归因和关系型攻击行为就越多,说明父亲比母亲采取更多的专制型教养行为会对女孩的影响更大。这些结果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团体辅导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框架。
关键词:专制型教养行为,敌意归因,攻击行为,性别差异,一般攻击模型
亲子关系对高中生抑郁焦虑倾向的影响:父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
许睿1 张宇驰2 贾继超1 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2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摘要:高中阶段是个体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高发期。大量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学生抑郁焦虑倾向的影响,并呼吁未来研究关注这一影响过程的机制。研究将基于亲密进程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考察父母积极教养行为与消极教养行为是否在亲子关系和高中生抑郁焦虑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研究以211对高中生及其家长为被试,在T1和T2两个时点收集数据(间隔6个月)。家长报告亲子关系和教养行为,学生自我报告抑郁焦虑倾向。结果发现:T2积极教养行为在T1亲子关系和T2抑郁倾向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T1亲子关系和T2焦虑倾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2消极教养行为在T1亲子关系和T2抑郁、焦虑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研究启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采取更积极的教养行为,而积极教养行为进一步缓解高中生的抑郁焦虑倾向;干预研究和教育实践更应着眼于改善父母的教养行为。
关键词:教养行为,亲子关系,抑郁焦虑倾向,高中生
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李婷 麻彦坤 高依婷
1148349388@qq.com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近年来,网络偏差行为在网络上频频发生,严重侵蚀着互联网的生态健康并损害着广大网民的身心健康。有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但较少研究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溢出假说,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拟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父母心理控制量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2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偏差行为与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相关;网络偏差行为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父母心理控制显著负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不仅之间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还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偏差行为。总之,本研究从自尊的视角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揭示了父母心理控制对网络偏差行为影响中个体特质的作用,同时验证了生态系统理论和溢出假说。此外,研究结果也为我们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如何减少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偏差行为,父母心理控制,自尊
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中介因素:一项短期追踪研究
申奥文
884360107@qq.com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家长正念教养是一种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已有研究认为,父母的正念教养会对子女的问题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小学生父母的正念教养与他们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哪些因素的中介作用。通过采用短期纵向研究设计和网络问卷调查法,在大连市调查了554名小学生家长,分两次测量了父母的正念教养、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自我同情,以及小学生的两种问题行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使用潜变量多重中介模型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本研究发现,(1)父母正念教养对子女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在两次测量中,父母表达抑制在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3)在第一次测量中,父母认知重评在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之间均发挥中介作用;(4)第一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第一次测量的子女两种问题行为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子女两种问题行为。(5)第一次测量的子女的内化问题对第二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横向和纵向数据的统计结果均表明,在中国,父母正念教养对子女问题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父母的正念教养可以通过父母的自我同情来减少子女的问题行为。这些结果在教养方式上给父母提供了的指导意见,为父母提供了更好的教养建议,也丰富了家庭治疗的涵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正念教养,问题行为,中介模型,交叉滞后,追踪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中生忍受不确定性的影响: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
李思明
1063354421@qq.com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目的:探讨职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忍受不确定性和交往焦虑间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忍受不确定性(IUS)之间所起的作用。方法:基于线上问卷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交往焦虑量表以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调查了恩平市492名在校职中生。结果:(1)职中生在各个变量间的测试都处于中等水平,男性的忍受不确定性水平显著比女性职中生高;女性职中生的交往焦虑水平比男性职中生高;(2)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忍受不确定性呈显著正相关,与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交往焦虑与人手不确定性呈显著正相关;(3)交往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忍受不确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可通过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职中生的忍受不确定性。
关键词:职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交往焦虑
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未来结果考量的中介与同伴侵害的调节效应
冯雪珂1 王林欣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父母教养投入作为父母教养的核心内容,是指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而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投入。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积极的教养投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因素。为检验未来结果考量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同伴侵害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对431名青少年(其中男生218人)的父母教养投入、未来结果考量、同伴侵害和网络游戏成瘾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路径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1)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教养投入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B = -.03, SE = .02, 95%CI = [ -.064, -.003]);(2) 父母教养投入还可通过考虑未来因素CFC-F(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 [-.026, -.005])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3) 更重要的是,同伴侵害显著调节了CFC-F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高同伴侵害水平(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 [-.020, .000]),家庭教养投入通过CFC-F间接抑制青少年网络成瘾在低同伴侵害条件下更显著(效应值 = -.02, SE = .01, 95% CI = [-.040, -.008])。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投入越高的孩子越倾向于着眼未来、抵制诱惑,从而降低了网络游戏成瘾所带来的风险,且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更有助于增强这一效应。因此,加大父母教养投入和提升良好同伴关系是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双重保护因素。
关键词:父母教养投入,网络游戏成瘾,未来结果考量,同伴侵害,青少年
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
王龙 郭明春*
mingchun.guo@foxmail.com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儿童的教育。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父母更强调孩子的学业成就,而且对孩子有更高的学业期望。我们认为,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业领域的教养行为与一般领域的存在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小学儿童父母在学业领域的教养问题。首先,我们提出了父母学业教养的概念;其次,基于文献梳理和开放性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随后,通过向1400名1-6年级小学儿童的家长和318名4-6年级的小学儿童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最后,我们通过分层回归进一步探讨了父母学业教养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由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消极情绪、父母行为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自主支持5个维度构成。新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行为的有效工具。(2)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一般领域的父母教养行为后,父母学业教养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独立的影响。具体而言,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行为控制和父母自主支持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父母消极情绪和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父母学业教养; 小学儿童; 学习行为;心理健康
**Chinese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Behaviors for Child Appreciation, Parental Own Appreci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Appreciation: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
Yu Chen1, Zeyang Zhao2, Yue Liang3, Hongjian Cao4, Nan Zhou5
cyueve@qq.com;zzybnu@163.com
Universityliangyue1989@gmail.com; caohongjian1020@gmail.com
nanzhouchina@gmail.com
1,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Counse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3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4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5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Counse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Feeling appreciated of something refers to when receiving benefit from the benefactor, the beneficiary acknowledges the benevolent intention of the benefactor and feels a positive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it (Adler & Fagley, 2005), which relates to individual’s positiv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ver time (e.g., Bono et al., 2012; Froh et al., 2010; Hussong et al., 2021).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 appreciation have been widely shown to be primarily shaped by parental relevant specific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e.g., instruction and encouragement to express appreciation; Bono & Odudu, 2016; Hussong et al., 2018; O’Brien et al., 2018), 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association remains inadequately understood, especially among non-Western samples. Also, prior studies mostly conflated the definition of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As Roberts (2004) pointed out, “if we are going to have a science of something, we had better have a pretty clear idea what that thing is and be careful not to confuse it with other things that may be little bit like it” (p. 65).After controlling for child’s gender and age, parental education and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income at baseline, this study examined three different models. As shown in Figure 1,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1 positively related to parental socialization behavior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2 (β = .203, p = .003),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to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3 (β = .140, p = .054). Then, this study proceeded to including parental appreciation in the model to simultaneously examining both the modeling and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for child’s apperception (Figure 2).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arental socialization behavior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2 no longer served as a mediator linking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1 and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3 (B = .023, S.E. = .019, 95% CI [-.001, .060], β = .018), indicating that parental role modeling played a more salient role when socializing child’s appreci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cluded parental and child’s virtuous gratitude into the model (Figure 3)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istinctiveness between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ental appreciation at Wave 2 positively and directly related to both child’s appreciation (β = .147, p = .043) and virtuous gratitude (β = .169, p = .019) at Wave 3, respectively, whereas parental virtuous gratitude was not, showing that the construct of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overlap with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distinct concepts. Overall, the findings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aiming to develop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i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modeling when socializing child’s appreciation. For instance, when children are present, parents can deliberately express their appreciation for benevolence they received from benefactors, for a natural beauty, or for nice things they have in life. Moreover, the finding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Reciprocity is essential to the definition of virtuous gratitude, and thus, those who fail to reciprocate their benefactors are likely to be labeled as ingratitude (Navarro & Tudge, 2020). Therefore, when no reciprocity occurs or attempts to occur, appreciation would rather not be regarded as gratitude, especially when parents aim to promote child’s appreciation.
Key words: appreciation, parental socialization, virtuous gratitude, Chinese children
郊区学校优等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其父母教养行为:一项质性研究
何佳瑛1 郭明春1 吴佳璐1 王欣怡2
mingchun.guo@foxmail.com
(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郊区类小学优等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其父母教养行为,以期为促进小学儿童学习自主性的父母教养干预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福州市两所郊区小学25位4-5年级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均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父亲或母亲进行了访谈,使用主题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报告无须提醒或催促,孩子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一半以上孩子有自主阅读习惯。受访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在校内外、网络上尽力搜寻相关学习资源,协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孩子的学习行为或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沟通,并对孩子的反应保持觉察,能给出适当的回应;他们中多数具有较高的自省能力,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强调弹性的学习目标,拥有符合实际的期待,倾向于采用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然而,近半数家长报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主要障碍,对此多数家长实践有效的方式是行为控制,严格限制孩子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在关于学习自主性的认识方面,所有家长都认为学习自主性十分重要,但多数对“如何促进孩子学习自主性”的有效做法表示不得要领,常依赖于督促、监督和控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在现有资源和环境背景下小学优等生家长的教养行为,为针对相关人群促进小学儿童自主学习的父母教养干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郊区学校,小学儿童,学子自主性,父母教养行为
父母缺失监管使青少年更爱冒险:自我控制的中介和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
王林欣1 窦凯1* 程丹俐1 王玉洁2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
摘要:父母缺失监管是造成青少年偏爱冒险的风险因素,但关于父母缺失监管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及保护因素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风险缓冲模型,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491名青少年(男生260名)的父母缺失监管(T1)、自我控制(T2)、学校氛围(T1)和冒险行为(T1/T3)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 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冒险行为基线后,父母缺失监管(T1)正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T3; B = .09, SE = .03, p = .001, β = .22);(2) 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χ2 = 18.351, df = 8, p = .019; RMSEA = .051, CFI = .953, SRMR = .026),自我控制(T2)在父母缺失监管(T1)和青少年冒险行为(T3)之间发挥中介作用(B = .01, SE = .01, 95% CI = [.002, .027], β = .03)。(3) 学校氛围(T1)显著调节了自我控制(T2)在父母缺失监管(T1)与青少年冒险行为(T3)间的中介效应,即父母缺失监管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仅在高水平学校氛围条件下显著(效应值 = .02, SE = .01, 95%CI = [.002, .035]),而在低水平学校氛围条件不显著(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001, .020])。据此推测,高父母缺失监管可能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出较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这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偏爱冒险的重要原因。而学校氛围作为一个保护因素,能缓解父母缺失监管的不良影响,减少青少年从事冒险行为的概率。基于上述发现,设法提高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与监督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建设积极的学校氛围也有助于缓解高父母缺失监管的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风险。
关键词:父母缺失监管,自我控制,学校氛围,冒险行为,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