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咨询师,哪一个适合我?| 五招帮你找到专业匹配的咨询师
原创 来访者说 来访者说
去年九月份,我从伯克利回国,带着大洋彼岸咨询师的建议,“It's good for you to seek help from a counselor."(“对你来说,去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是很有好处的。”)我下决心去社会机构中寻找可以进行长期心理咨询的咨询师。
我列出了选择咨询师时的参考项。
姓名
性别
年龄
流派
从业年限
咨询时长
督导
培训经验
收费
备注
一边录入备选咨询师的信息,我一边考虑各个维度的孰轻孰重,这么多维度参考起来确实让人头晕眼花,每一个维度后面的具体意义有哪些呢?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通过哪些方面来筛选一个专业、匹配的咨询师。
1.让“眼缘”飞一会儿
之前有一位朋友问我,“我想去找心理咨询师,我身边有好几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挺知名的咨询师,我应该去吗?”我反问她在担忧些什么?
她说,“我上网查了查TA写的文章,还有TA录的心理学小视频,TA的风格让我感到挺不舒服的……”我蛮佩服的看了看她,这种“眼缘”很有参考意义。
那么多咨询师不如再挑一个吧。
我们的无意识往往精准而快速的为我们决定了——我们会更容易信任怎样的人、会更容易和怎样的人建立安全的关系。你可能在寻找咨询师之前就已经幻想过无数次,那个“美好”的咨询场景是怎么样的,坐在你对面的咨询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没有幻想过也没关系,在接着往下读之前,你可以先闭上眼睛想一想,一个让你舒服、信任的咨询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TA的性别、年龄、TA的气质等等。
有可能一个年长的咨询师会让你觉得更值得信赖和依靠,也有可能年长的人会让你觉得“被压迫”而想逃离;
也许咨询师的性别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但也许你会感到难以对异性建立信任,即使TA是咨询师;
有可能权威的气质让你感到安心,也有可能你更倾心于那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无论如何,记住这些感受。
然后,对照这些感受,尽量通过第一印象的“眼缘”选择一个让你感到舒服、可信任的咨询师。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匹配度”,这背后有一层意思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咨询师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来访者——TA的专业度可能很强,但不一定代表与你“匹配”。而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你不一定能够和TA建立起安全信任的关系。
而咨访关系(即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否在大多数时候是安全可信任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咨询效果。
社会机构的咨询师介绍里一般有咨询师的照片,有一些会有咨询师“给来访者说的话”、一些咨询师自己录的小视频等等。看一看这些,有助于你对TA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感受。如果你是为孩子挑选咨询师,也一定记得尽量让你的孩子参与挑选的过程,看看备选咨询师们的照片——哪个人让你更想要找到他,讲讲自己的心事呢?
2.不得不说的花费
作为吃土学生党,每一次转账咨询费的时候,我都感到一丝心梗(/笑)……而咨询花费其实是一双隐形的手,影响着咨询的进程。它不仅关系你在一开始选择的咨询师的成熟和专业度,也关系到你可以做多久咨询,以及在咨询中的心态和投入度等等。
咨询收费与咨询师的成熟与专业度成正比,但要警惕过高或过低的收费。一般来讲(个体咨询),经过系统培训的新手咨询师,收费一般在100~400元每次,他们的从业年限一般在五年以下,咨询时长在1000h以内,他们可能更适合去接一些问题较轻或进行自我成长的个案,有一部分新手咨询师会明确表示不接受较严重的来访者(例如有医院诊断的精神疾病患者或有自杀风险的来访者)。
对于从业年限在五年以上,咨询时长超过1000h的咨询师,他们的收费可能在400元以上,大部分收费在600元左右。他们拥有更多的咨询经验,可以处理好更严重一些的个案。而对于从业年限超过十年的一些知名心理咨询师来讲,他们的咨询收费可能在1000元到1500元左右,部分咨询师确实有着更强的专业能力,能让来访者收获更好的咨询效果。
但是,需要警惕收费在100元以下以及1500元以上的咨询师。过高或过低的咨询费都可能代表着这个咨询师不够专业的咨询素养和从业态度。
评估心理预期计算好预算。一般来讲,短期心理咨询一般在16次左右(及以下),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的咨询次数一般多于16次,有相当一部分在一年左右,有的甚至持续好几年(因为精神分析强调人格的改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咨询,想要靠一两次咨询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咨询时长也要看来访者的问题程度。
因此,根据预期的咨询时长×单次价格粗略计算总花费,并比照自己的预算是很有必要的。除了钱包里有没有这么多钱以外,还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理接受程度,比方说,会不会因为这些支出而过度焦虑(或因为支出而产生必须在五次之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并不十分现实的期待)。选择一个让自己感到还算舒服或只是稍有压力的费用,有利于来访者保持适度焦虑且投入的心态,更利于良好的咨询效果。
3.流派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
研究表明,各个咨询流派的咨询效果在一般性心理困扰上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心理咨询的各大流派没有“哪个更厉害”之分。
但是,放到每个特殊的来访者身上,确实可能有着哪个更适合的区分。你的思维逻辑(解决心理问题的思路),或你具有哪些信念,都可能代表着你和哪个流派更合得来。比方说,如果你相信无意识的力量,重视幼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你可能会更信任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的咨询体系;如果你是一个习惯靠理性和逻辑解决问题的人,那么你可能和与你一起讨论“认知”(思维方式)的CBT(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更说得来……换一句白话来说,你更相信哪个流派的工作理念,那么那个流派可能就更适合你一些。
不过,如果你是心理学小白,并且不想在咨询之前了解各个流派,那也没有关系,可以直接跳过流派这一参考项~如果你想继续了解各个流派,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号的后续文章。(内容很多~我们分篇来讲)
4.咨询时长比从业年限更有说服力
有很多咨询师在一开始并非全职咨询,因此会出现从业年限“虚高”,咨询经验“不足”的情况。因此,咨询时长更能体现这个咨询师的从业经验。一般来讲,成熟咨询师的咨询时长应超过1000h(不同机构对于“成熟咨询师”定义不同,这里选取较权威的机构定义),积累1000h的个案量,绝大多数咨询师需要超过5年的从业年限。
5.督导和培训经验可窥见咨询师的从业态度
虽然放在最后一点,但这确实是我在挑选咨询师时首要考虑的重要一点。对于咨询师来说,定期督导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非常厉害的咨询师),而去参加行业培训也可以反映出咨询师谦虚积极的学习、从业态度。
督导是什么?用咱老百姓的白话讲,就是咨询师需要一个同样专业的人,来帮TA看看TA的工作有没有做好。心理咨询没有一步步的“公式”可以让咨询师去照搬,因此理解人心这个复杂的工作每一次都是“独创”的,也需要定期的“审查”,即从其他的专业人士角度去帮助咨询师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个案并调整工作技巧和方向等等。
成熟的咨询师可以适当减少督导的频率(例如,半个月或一个月接受一次督导),但绝不可以没有督导。而更高频率的督导,也可能反映了咨询师更加谨慎用心的工作态度。(督导信息在咨询机构的咨询师介绍页面上一般有涉及,你也可以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询问你的咨询师,TA的督导师是谁,督导频率为多少等等。)
行业培训是什么?行业培训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在咨询师介绍页面上一般有很多介绍,而准来访者们一般的感受都是“看不懂…”。花花绿绿的培训确实让人难以分辨其中的含金量。这里有两个小技巧帮助大家识别一下。
(1)长期的培训(一年以上的)一般比短期会议、工作坊等更有含金量,对专业素养帮助更大。这个不需多讲,如果一位咨询师的培训履历里全部都是短期(一两个月的或几天的)培训或工作坊,而没有长期系统培训(至少一年以上的),且非科班出身(没有在高校/研究生期间的系统培训经历),那么这个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可能是存疑的。
(2)观察培训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般来讲,随着咨询师从业年限的增加,参与培训的密度和频率确实会有所下降,很多时候,已经没有人“迫使”他们去参与这些培训。因此,参与培训更像是一种个人意识——我要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我的咨询能力。因此,参与培训频率随从业年限的增加而减少是正常的,但彻底中断往往意味着咨询师专业成长的中断,是不恰当的。
我在选择我的咨询师时,首先是她的页面上的个人介绍和照片让我觉得很舒服,然后由于个人倾向,她的流派(心理动力学流派)符合我的期待,其次,她的咨询时长超过4000h(绝对满足成熟咨询师的标准了),我也认真看了她从业至今的培训经历,看到她尽管从业已达十年但是近几年的培训并未中断,我决定暂且相信她是一个有着良好从业态度的咨询师(/笑)。
在找咨询师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吗?欢迎你在后台留言。我们会在后台回复你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