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幸福专题 | 婚姻中越多的牺牲就会越好吗?
本期作者 :苏娃浔
“为了你,为了这个家我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我辞了工作,做24小时的家庭主妇,为什么你就不能多体谅我……”
“我每天在外面奔波,工作那么累,我图什么啊?我不就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吗?我牺牲这么多休闲娱乐时间,为什么不能让我多休息一下……”
“我每天上班那么累,回家还要做饭、照顾孩子,根本没有一点休闲的时间,为什么你就不能体谅体谅我呢?”
微信图片_20220508233838.jpg
这样的对话你也许很熟悉,可能是在8点档的家庭伦理剧上看过,也可能在你面前发生过。
婚姻牺牲的影响
当两个人牵手走进婚姻殿堂,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的生活时,并不是简单的“人”+“人”=“从”,而是经过复杂的结合变成了“家”。
我在生活中不仅要考虑到我自己,还要考虑到另外一个你,有的时候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比如赚钱还房贷,我不得不放弃我自己的利益,比如减少休息时间用来赚钱,这就是牺牲。
中国传统文化教会我们要宽容、谦让,父母长辈告诉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从这个角度看,牺牲表面是一种妥协与让步,实际是为了关系的促进发挥重大作用。
目前有研究表明,牺牲对于婚姻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更强的牺牲意愿与更高的关系满意度、承诺和更高关系稳定性相联系(Lange P A M V,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et al,1997)。另外,有研究者对台湾夫妻间“恩情”的影响研究显示.夫妻问的牺牲非常有助于恩情的发展(Chen F M,2007)。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文初所描述的冲突的爆发呢?另一些研究指出,个体在关系中牺牲自身的真实愿望,和心理压力的增加、关系满意度的下降存在显著相关。在这里,尤以女权主义者为众,他们认为牺牲会导致婚姻不满和抑郁,对婚姻质量和个体心理健康都有消极影响,对女性的伤害尤为严重(Fritz H L, Helgeson V S.,1991,Jack D. C.,1988,Impett E. A.,1989)。
也就是说,婚姻中适当的牺牲能够促进彼此关系的发展,但如果夫妻双方长期失衡,某一方长期牺牲自己的利益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会对婚姻的质量有所怀疑。那么在这个牺牲的过程中,丈夫和妻子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又该怎样更好地让牺牲有所值呢?
夫妻之间的婚姻牺牲有什么不同
在侯娟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夫妻双方对于各自牺牲行为频率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丈夫会认为自己在“行动服务”方面做出的牺牲显著多于妻子,并且“行动服务”显著高于“情感支持”和“观点妥协”,而妻子则认为自己在“行动服务”和“情感支持”方面对丈夫做出的牺牲显著高于“观点妥协”,这是因为丈夫在家庭中更多地担任工具性角色而妻子更多担任情感性角色(曹洪建,侯娟&方晓义,2015)。同时,当夫妻一方做出的牺牲行为增加,另一方的牺牲行为也会相应增加。
有趣的是,侯娟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只有丈夫的牺牲频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身及配偶的婚姻质量。也就是说妻子对家庭的牺牲并不有利于夫妻双方感到的婚姻质量。这是因为对女性而言,越多的牺牲可能是导致越大的心理压力和对关系的不满意。而对男性而言,放弃一些短暂的个人愿望去成全婚姻或另一半,可能带来更多的个人满足感(Bahr K. S, &Bahr H. M.,1997)。同时有助于夫妻间“恩情”的发展(Chen F .M.,2007)。提高妻子的婚姻满意度。
对婚姻牺牲的感知影响婚姻满意度
也就是说,丈夫对家庭的付出是影响双方婚姻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结合“互惠理论”的观点,如果妻子感知到丈夫对婚姻和家庭做出的牺牲,对双方牺牲行为比较的结果就会增进妻子本身对关系的认同,其婚姻质量会更好。当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妻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丈夫牺牲行为的感知更加敏锐,另一方面可能丈夫在夫妻生活中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妻子及家庭的爱。而不仅是口头的承诺,这也为婚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即相较于妻子的牺牲行为而言,丈夫的牺牲行为似乎是更应该被提倡和强调;而在强调丈夫多做出牺牲的同时,更要强调丈夫做出的牺牲怎样才能更好地被妻子感知到,正如Whitton等人(Vangelisti A L, Reis H T,202),在《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一章中所述的,对牺牲行为的感知才是对婚姻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的关键因素。
所以说,在婚姻中,要鼓励丈夫的牺牲行为(比如说简单地帮妻子分担一点家务啦),但同时丈夫也要让妻子感知到自己的牺牲(对!要让妻子知道你做了什么!),这种牺牲带来的满足感和让妻子感知到的“爱”,能让自身和妻子对婚姻的满意度蹭蹭蹭往上涨。
最后说两句
对啦,在侯娟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婚姻承诺可促使丈夫对婚姻和家庭做出更多的牺牲,所以适当地承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式哟!
参考文献:
Lange P A M V,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et al.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2(6): 1373-1395.
Chen F M, Li T S. Marital Enqing : An Examination of Its Relationship to Spousal Contributions, Sacrifices, and Family Stress in Chinese Marriage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7, 147(4): 393-412.
Fritz H L, Helgeson V S. Distinctions of unmitigated communion from communion: Self-neglect and overinvolvement with oth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5(1): 121-140.
Jack D C. Silencing the Self: Women and Depression[J]. 1991.
Lerner, Goldhor H. Women In Therapy[J]. 1988.
Impett E A, Gable S L, Peplau L A. Giving up and giving 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J]. J Pers Soc Psychol., 89(3): 327-344.
曹洪建,侯娟,方晓义&谢庆红. 婚姻承诺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夫妻牺牲行为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2).
Jack D C. Silencing the Self: Women and Depression[J]. 1991.
Bahr K S, Bahr H M. Another voice, another lens: Making a place for sacrifice in family theory and family process[J]. Thirty-third Annual Virginia F. Cutler Lecture, Provo, Utah, Center for Studies of the Famil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1997.
Chen F M, Li T S. Marital Enqing : An Examination of Its Relationship to Spousal Contributions, Sacrifices, and Family Stress in Chinese Marriage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7, 147(4): 393-412.
Vangelisti A L, Reis H T, Fitzpatrick M A.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relationship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