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夫妻关系 下的文章

作者介绍:高彩鑫 安伟

[场景重现]

傍晚,怒气冲冲的妻子大声指责丈夫“你怎么又忘记刷碗了?”,丈夫沉默不语,“你怎么回事,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妻子越说越生气,内心的火气肉眼可见地不断上窜,旁边的丈夫仍旧一言不发,宛如没有听到,妻子看到丈夫不说话而更加恼怒,声音更加急切,在“火山爆发”的前夕,丈夫仍旧保持沉默,两人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IMG_9707.PNG

这个场景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要么是自己经历过,要么是曾经看到过别人经历过

如果你和伴侣之间也用这样的方式沟通,那么这种不恰当的互动模式可能正在严重损害着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01
互动模式是什么

研究表明,在影响婚姻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夫妻之间的[互动模式]被认为是影响婚姻质量的关键因素(Karney & Bradbury, 1995)

互动模式指的是夫妻双方互相表达感受和信息的方式和过程,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未经察觉时会成为一种惯用的模式。比如你和伴侣如何说话,在饭桌上如何交换眼神都是你们互动模式的体现。

IMG_9708.JPG

Satir家庭治疗理论也强调了互动的重要性,她认为互动是人应对环境的方式,不适应的互动会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Satir,1983)。

另外,早期婚姻生活冲突中的不良互动是婚姻质量下降以及离婚的重要预测源(Lavner & Bradbury, 2010)。你们共同塑造的互动模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02
我们总结了这些常见的夫妻互动模式

我们总结了以下两大类夫妻互动的行为:

IMG_9709.PNG

在消极互动行为中,“指责、防御、轻视、冷若冰霜”被Gottman称为婚姻的“四大预警”行为(Gottman, 1994)。

按照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的比例,Gottman将夫妻关系划分为5类,包括:激烈型、温暖型、回避型、敌意型和敌意/分离型。其中,前三类夫妻总体积极行为多于消极行为;后两类夫妻的消极行为多于积极行为。

敌意型夫妻有积极行为,但消极行为远多于积极行为,比如常见通过防御、指责来应对对方的不满;敌意/分离型夫妻的积极行为较少,而消极行为较多,比如可能因为较小的事情便会大加指责对方。

接下来
请大家猜一下哪种类别的夫妻的婚姻会更加稳定呢

IMG_9710.JPG

答案是前三类
相比之下,后两类夫妻关系极不稳定

另外,Christensen 和 Sullaway也对夫妻互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将夫妻互动模式分三类:

建设性沟通

双方均能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协商解决问题,比如随着孩子长大,夫妻在教养孩子上感受到了新的困难,同时积极协商应对如何抚养青春期孩子的挑战。

要求/回避沟通(Demand-Withdraw Pattern)

指的是一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另一方选择回避的方式;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夫妻互动中,特别是妻子要求-丈夫回避的模式,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一致存在(Christensen et al., 2006)。

双方回避沟通

双方均以回避的方式应对问题,比如伴侣双方对回谁家过年产生了矛盾,但彼此都没有对此发起沟通直接面对问题而是选择了冷战,回避冲突也是夫妻沟通中最普遍的无效模式(陈玉英等,2010)。

IMG_9711.JPG


03
不良互动模式可能是这样发生的

我们也很好奇,开始阶段甜如蜜糖的亲密关系究竟是如何走向崩溃的呢?我们翻看了很多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资料,发现了这些:

只是出于自我保护

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回避沟通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试想一下,当一个妻子怒气冲冲地指责伴侣又一次忘记了洗碗,这很可能会唤起丈夫被攻击的体验。

出于自我保护,他选择进入防御状态,回避沟通以自我安抚(Baker, 1980),所以下一次当你的伴侣采用让你难以理解的回应方式时,你可以提醒自己:对方或许只是在进行自我保护

IMG_9712.PNG

因为我们的依恋风格不同

现代依恋理论将成人依恋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恐惧型(Bartholomew, 1991)。从依恋关系的角度而言,亲密关系里令人痛苦的互动行为可能是对方不安全依恋类型的表现。

比如常见的是妻子作为迷恋型依恋类型,而丈夫是恐惧型依恋类型,在相处中往往容易出现前面提到的普遍的妻子要求-丈夫回避的模式(Christensen et al., 2006),即我们通俗说的“妻子追,丈夫逃”的追逃模式

并且,不同依恋风格的成人在沟通方式上具有差异性。比如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个体更倾向于运用问题解决策略,而迷恋型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强迫和控制自己的伴侣(Pistole, 1989)。

由此可见,如果下一次你和伴侣在沟通模式上有分歧,或许你可以理解为这和彼此不同的依恋类型相关,并从这个角度出发尝试去解决。

IMG_9713.PNG


04
有办法改变自己和伴侣的互动模式么

觉察自己的情绪

在夫妻互动中往往因为情绪张力过大且尚未觉察,而容易采取令双方都追悔莫及的互动行为,然后日复一日构成让双方都感到痛苦的互动模式。这时候,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反应之前能够暂停下来重新选择!而暂停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觉察自己那时那刻地感受和想法。

尝试发展积极的互动行为

在能够自我觉察的基础上,夫妻双方可以尝试采取更多的积极互动行为,逐步发展出令双方都感到舒服的互动模式。

值得提出的是,Gottman提出了平衡理论,认为夫妻之间有消极互动行为本身并不可怕,如果能与积极行为达到1:5的比例时,婚姻关系较为稳定(Gottman,1993)。

也就是说:你和伴侣的消极互动行为并不是亲密关系的全部,超量的积极互动行为仍然可以让你们的关系稳固

IMG_9714.PNG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如果你和伴侣的互动模式令你们饱受困扰,多次努力调节后仍然效果甚微,或许你们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伴侣咨询或家庭咨询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看到彼此的互动模式,进而获得关系的改善,共同迈向建设性沟通的互动模式。

看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IMG_9715.PNG


参考文献

Baker, W. H. (1980). Defensiveness in Communication: Its Causes, Effects, and C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7(3), 33–43. doi: 10.1177/002194368001700304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

Christensen, A., Eldridge, K., Catta Preta, A. B., Lim, V. R., & Santagata, R. ( 2006) . Cross Cultural Con sistency of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4) , 1029-1044.

Gottman, J. M. ( 1994) .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 and marital outcomes. Mahwah, NJ: Erlbaum.

Gottman, & Krokoff, L. J. (1989).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7(1), 47–52.

Graber EC, Laurenceau J- P, Miga E, et al. Conflict and love: Predicting newlywed marital outcomes from two interaction context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1, 25(4): 541.

Kanter, J. B., Lavner, J. A., Lannin, D. G., Hilgard, J., & Monk, J. K. (2022). Does couple

communication predict la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dissolut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4(2), 533-551. https://doi.org/10.1111/jomf.12804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1995) .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 , 3-34.

Lavner JA, Bradbury TN. Patterns of change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newlywed yea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0, 72(5): 1171-1187 16

Satir, V. (1983).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Californi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ullaway, M., & Christensen, A. (1983). Assessment of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3), 653-660. https://doi.org/10.2307/351670

陈玉英,耿文秀 & 张磊.(2010).女性视角下的婚姻满意感影响因素——上海报告. 上海精神医学(S1),413-415.

策 划:安 伟
撰 稿:高彩鑫 安 伟
编 辑:崔 琪
美 编:郭雨馨
图源网络 |侵删

知乎热榜上,常常能看到一个排名前位的话题词:「丧偶式婚姻」。

丧偶式婚姻」是指夫妻一方冷漠对待家庭、无视家庭生活,虽然名义上没有丧偶,但是婚姻生活如同丧偶的状态。

台湾曾经拍摄了一个系列的小短片,描述了这样一种不幸福的婚姻。短片有3集,每一集都戳中了丧偶式婚姻的一个侧面:

丈夫的秘密简讯 他永远觉得“加班比回家可爱,坐在车上比坐在客厅自在,只要能拖延回家,什么理由都可以”。

IMG_9700.JPG

餐桌上的陌生人 “当我把家里的声音录下来,发现家里什么声音也没有。从交往时期的无话不谈,到婚后渐渐无话可谈。”

IMG_9701.JPG

妈妈的孤军奋战 当家庭中的一个人长期被工作绑住,只剩另一个人独自面对家、小孩和生活。

IMG_9702.JPG

虽然丧偶式婚姻的概念不偏向女性或男性某一方,但现实大部分的情况是,丈夫在家庭生活中长时间的消失和缺位

今天的文章,我们试图讨论,在这些扎心的故事之下,是什么让我们走入了婚姻的困境?


01
Ta说“我和伴侣的关系就像是室友”
@方糖 心理咨询师

丧偶式婚姻?单纯说“丧偶”我可以理解,“婚姻”我也可以理解,「丧偶式婚姻」这个概念的出现,着实令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名存实亡式婚姻的痛楚。它消磨了个体对于幸福婚姻的期待,表达出一种“结了婚有伴侣和没伴侣感觉一样”的辛酸和无奈——虽有伴侣,如同丧偶。

带来关于这个概念的现实感受的,是一位来访,当时是咨询关于婚姻家庭的问题(信息有删改并经由来访知情同意)。

印象最深刻的是Ta对于个人婚姻生活的描述:每天自己下班回家就像是回到了宿舍,伴侣就是自己的舍友,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与舍友几乎没什么区别。就是住在一个地方,每天上下班打打招呼;有空的时候一起吃个饭,在饭桌上也几乎没什么交流;偶尔有需要共同协商的事情沟通一下,比如说孩子上学、家里的老人等等;自己也一直试图向伴侣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对方视而不见且拒绝沟通(表现回避)。在这样的婚姻中,Ta从未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馨和爱。

而Ta的那句“感觉我和伴侣的关系就像是室友”,有那么两三天的时间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

当时Ta一边描述一边掩面流泪,我在那个时刻感受着Ta的情绪,非常真切地感知到那种煎熬:看到Ta在想要而不得的温情中逐渐丧失对婚姻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时间长了,慢慢地Ta经常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眼泪就流下来,逐渐发展成中度抑郁。

IMG_9703.JPG

研究表明,丧偶式婚姻带来的负面影响远不止如此。如果是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是「丧偶式婚姻」的话,往往会同时造成「丧偶式育儿」的结果。换句话说,丧偶式婚姻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婚姻中的双方,还包括家庭中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其性格品质的发展及情绪管理等均容易出现问题,诸如孤僻、懦弱、自卑等多发心理问题(逢晓, 2013; 孙元升, 2014; 李万发, 高南南, 2020)。


02
丧偶式婚姻,其实是一种情绪切割
@刘祥宇 心理健康工作者

纵观周围的「丧偶式婚姻」,我发现没有一个家庭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恰恰相反,他们大部分都是因爱而结合,对婚姻抱着美好的期待,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生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底是什么磨灭了家庭中的爱意,让婚姻变成冷冰冰的存在呢?

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点:家庭是变化的,家庭关系也是变化的,同时家庭具有一定应对这种变化并维持其连续性的能力,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家庭生命周期。比如,刚结婚的时候,刚生孩子的时候,其中一方失业的时候,孩子离家的时候,都是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些关键的时刻和阶段,不可避免地我们会焦虑、痛苦,甚至抑郁,而如果能坚持下来,适应家庭中的变化,那么家庭的韧性将会提高,婚姻内的夫妻关系也会得到升华。

相反,假如夫妻在这些关键时刻的挑战面前一次次败下阵来,那么家庭关系就可能会亮起红灯,甚至整个家庭也会走向“消亡”。

IMG_9704.JPG

「丧偶式婚姻」,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消极应对家庭挑战的不良方式——情绪切割

小A和小B原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他们相识于校园,相处的过程幸福且舒适,没有狗血剧,也没有父母的反对,在所有亲朋的祝福下顺利地步入了婚姻。然而孩子的意外降生却打破了平静,小A初为人母,由于缺乏准备时常感到慌乱,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妈妈,常常会因为自己的一点小疏忽而感到自责,而小B同样没有做好成为父亲的准备,更糟糕的是,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抱怨的眼神,很快,焦虑成为夫妻关系中的主旋律。

为了逃避家庭中的这种负面情绪,小B不再那么顾家,而是把自己丢在了工作里,远离家庭,成为令他感到轻松的最佳方式,换句话说,他似乎刻意切割了自己和家庭的情绪联结


03
我们需要的“在场”和“共同决定”
@高文洁 临床与咨询心理在读研究生

当国内在讨论「丧偶式婚姻」的时候,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词汇出现。例如日本早年有一部非常热门的漫画叫作《Dame Oyaji(没用的父亲)》,韩国有一个词语「Wild Goose Father(大雁父亲)」,用来形容那些在国内挣钱供妻子孩子出国读书,“季节性”在家庭中出现的男性。而在很多的西方研究中,这种情况被称作「Father Absence」。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似乎仍然在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59%的女性表示她们的家务比伴侣更多,大约3/4的女性说,她们比伴侣要做更多照料孩子的工作。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一些夫妻在意愿上表示要平均分配家务,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往往还是以传统的性别角色来分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到日剧中有一句特别扎心的台词:

IMG_9705.JPG

所谓的“一般而言”,是社会赋予我们的性别角色:男性作为“家庭的物质提供者”,应当是强硬的、去情绪化的、有事业心的;而女性作为“家庭的生活照料者”,应当是体贴的、周到的、母性的。

这或许让男性在结婚之后,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家庭责任是“挣钱”和“养家”,而投入大量时间参与家庭生活,被看成是一种羞耻和软弱。

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的婚姻和家庭是这样吗?并非如此。我们需要的,往往是亲密,是双方的在场,是对家庭角色有一致的认识,以及对家庭生活的共同决定

2006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作《人生遥控器》,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一心想着升职加薪,他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将他的人生“快进”,于是他把那些他在家庭中觉得孩子吵闹、觉得生活无聊和不耐烦的时刻,都跳过了。

直到故事的结尾,他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些什么,他倒在地上,跟儿子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IMG_9706.JPG

最后,如果你需要支持和帮助,请记得,你随时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聊聊。


参考文献:

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逄晓、“父爱缺失”对子女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李万发,高南南.“丧偶式”婚姻家庭存在的家庭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西部,2020,(05):24-25.

策 划:高文洁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郭雨馨
图源网络 | 侵删

「松弛感」这个词,源于一条点赞超过46万的微博。

博主@黑猫白袜子在机场看到一个家庭,他们在遇到一个紧急事件的情况下,从容又淡定,一家人什么行李也没带就坐飞机去旅游了。

故事详情请点击下图👇🏻
IMG_9696.PNG

这条微博下面,有的人联想到自己不够松弛的家庭关系,有的人表示“实在太羡慕了”,一时之间,「松弛感」成了全网特别火的热门词。

当然,在这个热门词的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想要去探讨的部分:不松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为什么松弛感这样难得家庭中的松弛感代表了什么

来看今天的文章,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答案。


01 松弛感,或许是个奢侈品
@喜贝 | 渴望松弛感的老大

我感觉我是一个特别需要松弛感的人,因为从小到大我就没松弛过。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没错,这个老大就是传说中被家庭委以重任的老大。因为老大这个头衔,我一直倍感压力,主要的压力来源有两个,这两个压力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

从读小学有自我意识开始,一方面是觉得自己花钱在学校上学、不能替父母承接家庭负担的内疚;另一方面是一心觉得要照顾好弟弟妹妹的长姐责任。

当然,作为老大,曾经享受过“独生子”的待遇,那时候的感觉是“家里有什么好像都是我的”,比如说,如果家里只有一个苹果,爸爸妈妈一定会留给我;后来有了弟弟妹妹,变成了“家里有什么都不是我的”。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也一度令我活得小心翼翼,因为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否则爸妈为什么不爱自己了呢?或者我要如何努力去获取爸爸妈妈的爱呢?

IMG_9697.JPG

感觉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和弟弟妹妹无法相提并论,主要是体现在我们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还记得每次不论是我和弟弟还是妹妹发生争执,也不论是到底为了什么而争执(因为发现爸妈从来不问原因),想要找爸妈评理,得到的永远都是一句“你是老大”。

只需要这简单的一句话,我就被永远定在错误的十字架上,爸妈说:老大就应该包容小的,老大就应该照顾小的,老大要懂事,老大就应该多干活……

我非常清楚对于老大来说,“松弛感是个奢侈品”,爸妈对我有很多的期待,渐渐地,我也内化了这些期待和责任,时间久了变成了我自身的一部分

所以作为老大的责任、压力、焦虑一直伴随着我,即便现在我已经分得清楚哪些是我的责任、哪些不是我的责任,即便我已经认清和接受了自己“放松不下来是个事实”这件事。


02 松弛感,是家庭成员互动的结果
@刘祥宇 | 心理工作者

我能想象到,假如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很多其他家庭里,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剧本

当妈妈发现证件过期,会首先感到无比自责:“为什么我偏偏就忘记检查他的证件了?”

当她怀着愧疚的心情,给飞机上的大部队打电话告知这样的情况时,飞机上的人会炸锅,焦虑会在整个家庭里迅速传递:“啊,怎么办,我的电脑还在行李里,没有电脑怎么工作”,“他两来不了那不是所有的行程都得重新定了”,电话里的妈妈毫无疑问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她因此更加自责焦虑。

而在她旁边的孩子,百分百地感知到了妈妈的情绪,他会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大家,如果这时妈妈难以承受焦虑,也许会转头跟孩子说:“我那天不是让你把你证件拿给我看嘛,你怎么就忘了呢,我有那么多事情要准备,就不能给我懂事一点”……

IMG_9698.JPG

假如剧本这样发展,你会发现,整个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全部都聚焦到了这个孩子身上,最终这个孩子会变得无比紧张,他脑海中只剩下一个信念:“一切都是我的错”。

心理学家Bowen将这种现象称为“投射到小孩身上”,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三角化焦虑”。

Bowen的系统家庭理论认为,情绪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他曾举过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就像是在一个牛群中,一旦有一只牛受到了惊吓,整个牛群都会骚动起来。

家庭中任何影响个人的事,也会影响家庭系统中的其他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家庭保有“松弛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

这意味着这个家庭里大部分人能够保持比较高水平的分化程度,也就是在家庭里保持一个情绪的相对独立性,而不是像我们设想的那个家庭剧本那样,家庭成员无法区分出每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麻烦都是不同的,而是彻底放弃了各自的情绪独特性,完全跟整体系统融合在了一起。


03 松弛感,是允许关系里的“不松驰”
@高文洁 | 临床与咨询心理在读研究生

看到这个家庭的状态,我也是羡慕的。

临上飞机了发现孩子证件过期,所有的行李都无法办理托运,于是妈妈陪着证件过期的孩子回家,剩下的一家人当下放弃所有行李,继续乐呵呵地出门旅游。

整个事情的过程中,最让我触动的一点是:没有人在寻找家庭里的“替罪羊”

“替罪羊”(Scapegoating)说的是,一个家庭把已经发生的坏事归咎于某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借此可以保全家庭的形象

就好像我们在家庭中经常看到的:爸爸觉得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是“问题”,妈妈觉得爸爸对家庭投入不够是“问题”,爸爸觉得妈妈不会教育孩子是“问题”,总有一个家庭成员要被当成“问题”,为整个家庭的不幸买单

事实上呢?当我们把一个家庭成员放在“问题”的位置上时,我们可能不会感到内心坦然,反而是在无形中增强了家庭关系里的紧张和焦虑感。

这么看来,微博上的这一家子人真的很可爱。

你看,当一件坏事发生了,没有人指责那个证件过期的孩子,没有人怪罪那个忘记检查自己孩子证件的妈妈,没有人因为行李不能托运而对机场工作人员感到愤怒,没有人懊悔自己或者其他人怎么不多带一些随身物品……这样也可以。

这个家庭里的“松弛”,恰恰是他们共同允许了一个“不松弛”事件的发生

IMG_9699.JPG

我们好像很难去承认,有些坏事就是会发生的。

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当中,不同的角色和立场,出现令人不舒服的摩擦以及权力的分配和流动,都是正常且必要的。所以,“松弛”意味着什么?可能正是接纳它们,不执着于这是某个人的错误,允许冲突和矛盾的存在。这样就好。

愿每个家庭都能在不松弛的张力中,得到一种松弛的人生~


策 划:高文洁
编 辑:崔 琪
美 编:何文宣
图源 |《请回答1988》,侵删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经营亲密关系,从容地应对亲密关系相处的问题,2022年10月18日19点,清心名家讲坛——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线上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开展啦!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蔺秀云老师为大家讲解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同时出席讲座的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党委书记白本锋老师、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焰老师以及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教师钟姝老师,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各个院系、以及兄弟院校的同学们,讲座由精仪系健康助理董甜主持。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蔺秀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资深家庭治疗师,注册系统督导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兼儿童成长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等杂志副主编、编委。主要研究家庭与儿童健康发展、婚姻与家庭治疗、儿童发展心理病理学等。主持20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并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作为第一作者出版10余部家庭治疗的相关著作。

本次讲座蔺老师主要为大家介绍了亲密关系中的依恋需求、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下面就由本课代表带大家回顾一下讲座的核心内容吧!

IMG_9261.PNG


01

先来看几个例子:

1

莉莉和小强一直因为小强在约会中迟到而争吵,以至于闹分手。在小强看来:“我只是偶尔迟到,甚至有时候没有比约定时间晚,只是比莉莉晚来一会儿。但莉莉却说我总是迟到。”在莉莉看来:“他总是不在乎我,总是让我失望,还总是找理由。”

2

女孩说:我男朋友一点也不信任我。每当我跟朋友,尤其是和一些男同学出去玩,他就不停给我打电话。实际也没什么事儿,我那些朋友他也都认识!回家以后还阴阳怪气的,故意找茬,所以总是吵架。一个男人怎么那么心胸狭窄,不信任我,让我脸往哪搁呀!

3

“你妈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的事情你总是忘记!”“你看别人的男朋友都陪着,就我没人陪!”“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笑脸相迎!”


Q大家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的同学认为这与价值观、认知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蔺老师说:亲密关系中最核心的需求是依恋需求,也就是说,“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心上?”的问题。出现例子中的矛盾其实是因为一方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不过依恋的对象是可以转移的。随着我们长大,我们会把依恋对象转移到同伴身上,比如初中高中阶段就会跟同学朋友很亲密。再大一些,到了大学、研究生乃至后面迈入工作岗位,在建立了亲密关系之后,我们就会把依恋的对象转移到伴侣或者是配偶身上。建立亲密关系后,我们会把对方作为依恋需求的满足对象。

依恋需求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被爱的需求。其次还有希望对方接纳我们、理解我们。希望有安全感、有公平感、被重视、被赞赏、被认可、被尊重、被保护,被安抚、被呵护、被支持……

当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下一次女(男)朋友生气了,我们可以从依恋需求的角度去分析,对方是哪一项需求没有被满足,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补救。


Q&A

问:例1中的莉莉为什么生气呢?

答1:因为她有时间观念!(回答错误!不听讲的到教室后面罚站!)

答2:因为她觉得男朋友迟到是不够在乎她,被重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回答正确!)

问:例2中的男朋友为什么总是打电话呢?

答1:因为他电话费是包月的!(回答错误-.-)

答2:因为他内心OS:你去见朋友的时候你那么高兴,你留下我一个人多寂寞,你在高兴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起我在家里很孤单。你那么漂亮,要是跟他们交往多了,变心了不要我了怎么办。

IMG_9262.PNG

课代表总结:
如果伴侣之间有冲突了,去看看对方哪个依恋需求没有被满足,对方其实不完全是在指责我们


02

Q:依恋这么有破坏力,那我们还能依恋吗?

当然可以!!!

依恋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参与其中,处变不惊,处理、面对问题。不安全依恋则是超过负荷、情绪激动、认知功能失调、本能反射性地回应。

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两种本能回应方式:

其一是反击,觉得对方不尊重我,那我就不尊重对方,然后激怒、指责、攻击对方。

IMG_9263.PNG

其二是麻木,觉得对方忽视我,那我也忽视对方,跟对方冷战,想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道歉。而实际上对方可能根本不知道我们生气的原因。

IMG_9264.PNG

这两种处理方式都会破坏亲密关系!

正确的处理方式

是理解对方的不满意,分析对方没有被满足的依恋需求,进而回应对方的依恋需求,努力形成安全依恋


03

依恋类型是否安全与原生家庭的影响密切相关!

IMG_9265.PNG

1.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习父母的互动模式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孩子的依恋类型,一些不良的互动模式可能会被继承下来,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IMG_9266.PNG

  1. 二元关系会对依恋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父母之间有矛盾,妈妈很多时候会是弱势的一方,孩子与妈妈组成联盟去对抗爸爸,即建立了二元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恋爱中可能会抛不开妈妈的影响。在恋爱关系中孩子如果持续地不能够把对方放在第一位的话,容易使对方产生不受重视的感受,亲密关系就会被干扰。

  1. 其他的一些因素

原生家庭太不温暖——逃到不经思考和选择的关系中;

原生家庭太忽略——对伴侣需求多,对方无法提供满足;

原生家庭拒绝否定——特别害怕在亲密关系中拒绝;

原生家庭太溺爱——永远想当孩子、公主、王子;

家庭暴力、过于控制——心理障碍(抑郁);

父母个人有问题——排斥与父母任何相似的特点;

父母太完美——按照父母的标准寻找;

父母之间没有冲突——不能接纳冲突。

所以原生家庭完不完美都可能会出现问题……

IMG_9267.JPG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只有在原生家庭中把问题解决了

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吗?

不一定!

我们要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

进行自我分化和分化情绪与理智。

IMG_9268.PNG

自我分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做自己。我们都是独立的人,有着独立的人格。比如对方迟到了,我不觉得这是对方不尊重我,而是能够理解对方有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能够把自己跟对方做一个很好的分化。再比如,听到一些惹自己生气的话就一直生气,做事做不好也经常会说:“都是让你给气的!”这就是没有独立于他人的表现,总是把对方的做法与自己的情绪联系起来。

IMG_9269.PNG

分化情绪与理智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区分开。比如对方来晚了,他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忽略我。对方作为我的恋人,出来约会肯定不是为了让我难受的。在这种合理的理智的分析之后,可以询问一下对方今天为什么来晚了?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并且多换位思考,想想对方是怎么想的。

IMG_9270.PNG

最后,蔺老师给出了如何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更好地经营亲密关系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理解父母不是万能的。父母在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认知范围内给孩子提供了有限的家庭环境,但他们不是万能的,他们也肯定会有做不到、做不好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要理解父母只是万千世界当中的两个普通人,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可能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不能总是纠结着父母的某些做法影响了自己。

第二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积极地去认识对方,出现问题时要积极解决问题。婚姻之中大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良好的婚姻关系不是因为没有问题而是因为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三就是处理好自己和对方的依恋需求。要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亲密关系中,提高情感投入。正如之前提到的,亲密关系中冲突的来源是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我们就多投入多关心。更进一步地,我们要学会清楚地正面地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比如清楚地说明我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在一周的哪些时间来陪我,这样的话我就会觉得你是在意我的。而不是总是反问和指责,你怎么就不陪我,别人都有男(女)朋友...这种指责的表达只能让对方离我们越来越远。

第四是要理解彼此的差异。有的时候我们认为对方不重视我们,不在意我们,对方没有办法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时,可能是因为对方的感知与我们有出入。人与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理解彼此的差异,不要将对方的一些做法一味地上升高度。比如对方来晚了一次就是不把我放在心上,跟朋友出去玩一次就是要甩了我等等,这些想法也是不可取的。

最后就是要多倾听。每个人都有被倾听的需求,多倾听对方,多回应对方。蔺老师提到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去劝解,而是倾听。


结语

以上就是本次讲座的全部内容啦,感谢蔺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谢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KEY POINTS

Studies suggest that sacrificing doesn’t guarantee a boost i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it often backfires.
研究显示,牺牲,并不一定会提升感情满意度,反而通常会适得其反。

Part of the reason our sacrifice is not as beneficial as we may think is that our partner often isn’t even aware of our sacrifice.
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为对方通常并不知道我们做出的牺牲。

Relational sacrifices that were more challenging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感情关系中较具挑战性的牺牲通常与感情满意度呈反比关系。


Satisfying and sustainabl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ake work. We all know that patience, understanding, and flexibility are important qualities to practice for lasting love. And many of us add to that list the age-old pro-social behavior of sacrifice to improve our relationships.

高满意度和可持续的恋情关系需要用心经营。我们都知道耐心、理解、思维灵活性是让爱情持久的重要品质。而且,我们很多人在这张清单上还加入了素来已久的亲社会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牺牲——以此来提升感情关系。

If we a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we can all likely relate to giving up our personal preferences at times to please our partners and promote their well-being. Some may sacrifice regularly, believing it will benefit their partner and relationship over time.

如果我们处于一段认真稳定的恋情关系中,我们可能都能对此感同身受:时不时为满足对方想法和需求而放弃个人喜好。一些人可能会经常选择牺牲自我,认为这会有益于他们的伴侣,并且也会逐渐强化感情。

Others sacrifice not just the small daily things but the larger, more challenging ones. Who has not given up something important to us because our partner wanted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其他的一些牺牲并非只是日常琐事,而是更大、更具挑战性。只是因为伴侣想要的东西截然不同,于是就放弃对自己很重要的某件事物,谁没有过这种经历呢?

Maybe we decided to forgo that European educational trip we’d been saving up for in favor of a lazy beach vacation our partner suggested—even though we despise the sand and turn lobster-red after ten minutes in the sun. Or perhaps we abandoned our heart’s desire to settle in the tranquil country and instead succumbed to living in a crowded, big city that our partner loves.

可能是因为对方建议去海滩慵懒度假,于是我们放弃了一直攒钱想要去的欧洲游学旅行——即使我们很讨厌沙子,也不想在太阳下晒十分钟就变得像龙虾一样红彤彤。也可能是,我们放弃了想要安居静谧乡村的渴望,而是委曲求全,选择了伴侣所喜爱的拥挤热闹的城市。

We may tell ourselves that we want what’s best for our partner and relationship. And that nothing could demonstrate this more powerfully than by sacrificing for them on the really big things.

我们可能告诉自己我们会一切为伴侣和这段感情着想,要强烈展现出这一点,有什么比得上在重要事情上为伴侣和感情而做出牺牲呢?


Sacrificing as A Mixed Bag of Emotions
牺牲,让对方内心五味杂陈

However, researchers found that sacrifice isn’t necessarily all it’s cracked up to be. Studies suggest that it doesn’t guarantee any boost i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it often backfires.

但研究人员发现,牺牲,并不一定如大家所鼓吹的一般有益。研究显示,它并不能保证感情满意度的提升,而且,通常反而会适得其反。

A recent meta-analysis found that sacrificing for our partner ca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our well-being. And our partner often doesn’t experience an automatic spike in positive emotions, as we may have mistakenly thought. At best, our partner may end up with mixed feelings. How can this be when we gave up so much for them?

近期的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为伴侣牺牲,可能会对我们的个体幸福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与我们可能误认为的不同,伴侣也不会各种积极情绪自动飙升。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他们内心可能会五味杂陈。为什么我们为他们放弃了那么多,结果还会如此呢?

Part of the reason our sacrifice is not as beneficial as we may think is that our partner often isn’t even aware of our sacrific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50 percent of the time, the romantic partner wasn’t able to express gratitude to their significant other because they didn’t even notice the sacrifice.

我们的牺牲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一样有益,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伴侣通常甚至不知道我们做出了牺牲。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半的时间,恋情中一方未能向另一方表达感谢,是因为他们根本都没注意到这一牺牲。

And when they are aware of the sacrifice, in addition to some positive feelings, they may also experience negative ones—because they may feel indebted to us, or even worse, guilty. A mixed bag, for sure.

就算当他们意识到我们的牺牲时,除一些积极情绪之外,他们可能也会经历消极情绪——因为他们可能会对我们感到亏钱,更有甚者,会产生内疚感。五味杂集,毫无疑问。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relational sacrifices that were more challenging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ose that were more frequent and easier were most beneficial to relationship quality. Also, attachment styles played a role as well in these associations.

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就牺牲和感情质量之间的关联来看,感情关系中更大的牺牲是与感情满意度呈反比的。而更频繁、更简单的牺牲,对感情质量是最有益的。另外,依恋类型在这些关联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To Sacrifice or Not?
牺牲还是不牺牲呢

So now what? You may be thinking, "should I or shouldn’t I sacrifice if it doesn’t guarantee a benefit to my relationship?" Like most things, it’s not an all-or-nothing but rather a more nuanced approach that is most beneficial when it comes to sacrifice.

那现在该怎么办呢?你可能在想:“如果牺牲并不一定对我们感情有益,那我到底应不应该牺牲自我呢?”同大多数事物一样,在做出牺牲时,最有益的做法,并非非此即彼的极端化,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细微调整。

Given recent research,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tips that might help when you consider sacrificing for your relationship:

根据近期研究,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当你考虑为感情做出牺牲时,这些建议可能会有所帮助。

Reexamine what you’re sacrificing and your willingness to do so.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was linked with higher well-being for both the persons giving and receiving the sacrifice.
重新审视你所牺牲的事物,以及你有多么心甘情愿做出这一牺牲。牺牲行为的甘愿性,与感情双方的更高幸福感是相关联的。

Focus on small, daily sacrifices rather than occasional large, challenging ones.
聚焦于日常小牺牲,而非偶尔的、具有挑战的大牺牲。

Find out whether your partner is aware of your intended sacrifice.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sacrifice on both of you and your relationship at the moment and down the road.
了解对方是否知道你本意做出的牺牲。讨论这一牺牲行为对你们和你们的感情关系在当下,以及在未来会产生的影响。

Reassess and reframe the sacrifice in a good light if you’re willing to go through with it. Consider some greater long-term benefits that may result from a little sacrifice now.

如果的确愿意做出这一牺牲,那么重新评估,并从更好的视角去阐述它。考虑现在一个小牺牲可能带来的一些长期更大益处。

Finally, if you’re not willing to sacrifice, say on that vacation, consider possible alternatives like compromising (e.g., doing a museum tour in the south of France where you can also take time on the beach) or what researchers call “going your own way” (e.g., by each person taking a separate solo mini-vacation that feeds their soul).
最后,如果不愿意牺牲,比如说上面说的度假,那么考虑一些可能的替代方案,比如,折衷(例如,游览法国南部博物馆,这样同时还可以花时间去海滩)或者研究人员所说的“各行其是”(如,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内心愿望分别来个迷你小度假)。

In sum, remember that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or even most) couples regarding sacrifice and alternative solutions. Attachment styles,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 goals all play a role. Specific types of sacrifices might work for some couples and not others. And super independent types may have no problem “going their own way,” while others might find that option distasteful.

总而言之,记住在牺牲和替代方案上,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选项。依恋类型、性格、个人目标等都发挥着影响。特定牺牲类型可能对某些恋情有效,但对其他恋情无效。对超独立类型而言,“各行其是”这一方案可能毫无问题,但其他人可能就对此反感。

Whatever you do, don’t look at what others do; instead, focus on each other. Being open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what works for both of you is most important to preserve and strengthen your relationship in the moment and over time.

无论你选择怎么做,不要盲目学别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你们二人。无论在当下,或是长远而言,与对方开诚布公谈论对双方都有效的方案,是维持和强化感情关系的最关键要素。

IMG_92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