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夫妻关系 下的文章

本期作者 肉球儿

我有一个升职的机会,需要先外派到其他城市工作三年,但这样就会和伴侣分开,我该如何抉择?

伴侣对狗狗过敏,我要把我养了三年的狗狗送人吗?

伴侣想吃火锅,而我想吃烤肉,我是陪Ta吃火锅还是坚持吃烤肉?

......

IMG_1002.PNG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大大小小的问题。毕竟,对一方最有利的事情并不总是符合另一方的利益。面对这种问题,是为爱牺牲还是坚持自我?什么样的选择可以让亲密关系更加稳定幸福?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01
为爱牺牲

在这个世界上,让我们富有的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放弃了什么 (In this world it is not what we take up, but what we give up that makes us rich)。

——亨利·沃德·比彻 (Henry Ward Beecher)

很多朋友秉持着亨利·沃德·比彻的观念,认为伴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成全是幸福的秘诀,要想经营好亲密关系,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妥协与让步,做出一定的牺牲。在自己与伴侣的利益相冲突时,会为了伴侣或亲密关系而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

一些心理学研究指出,这种牺牲向伴侣传递了自己希望继续下去这段关系的信号,提高了伴侣的信任水平,能让伴侣感受到温暖与爱,增加伴侣双方对关系的满意度,使亲密关系更加持久(Kogan et al., 2010)。


02
坚持自我

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 (I swear, by my life and my love of it, that I will never live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man)。

——安·兰德,《阿特拉斯耸耸肩》 (Ayn Rand,《Atlas Shrugged》)

还有些朋友则坚持安·兰德的观念,奉承着个体主义婚姻观,认为亲密关系的存在是为了提高个人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帮助个体实现心理成长;而将伴侣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之前则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欲望,这种压抑与付出感会促使牺牲者向受益者索求更多的回报,一旦不被满足,牺牲者就会心生怨怼,导致双方都对关系失去信心

研究者也指出,自我牺牲的确会使关系满意度降低(Whiffen et al., 2007)。这时,坚持自我似乎才是最佳选择。

IMG_1003.PNG

然而,在面对一些利益冲突时,如果伴侣双方都坚持自我则可能直接导致关系的破裂,但自我牺牲似乎也并不总是最佳选择。那究竟什么情况下自我牺牲才是好的选择?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
看牺牲的动机——接近动机幸福,回避动机痛苦

Impett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牺牲究竟是否会使伴侣双方更幸福取决于牺牲行为本身是接近行为还是回避行为

当个体抱着成就伴侣、让伴侣更加开心和快乐等接近动机做出牺牲时,伴侣会因为牺牲者所做的努力而感到快乐与感激,牺牲者自身在看到伴侣的积极反应时,也会因自己的牺牲能使伴侣开心而感到幸福。

IMG_1004.PNG

但是,当个体抱着为了避免伴侣难过、失望和伤心等回避动机作出牺牲时,伴侣会敏锐地觉察到牺牲者这么做是为了防止问题发生,并不会产生太多的积极反馈,甚至可能会感到负担,而牺牲者也可能因付出而感到疲惫。

因此,以接近为目的的牺牲能让伴侣双方都开心,而以回避为目的的牺牲则会使伴侣双方都难过

2
看牺牲的大小——小牺牲幸福,大牺牲痛苦

研究(Dew et al., 2011)发现,当牺牲行为对自身利益损伤不大又有助于伴侣获益时,双方都会更幸福快乐

比如:在能力范围内为伴侣提供经济支持、牺牲一点睡眠或休闲娱乐时间为伴侣准备一顿美食、压抑自己的愤怒与想要惩罚伴侣的冲动、原谅伴侣的小错误,这些“小恩小惠”不仅会使伴侣感到快乐和感激,也会增加牺牲者的个人价值感,提高双方对关系的满意度

但是,当牺牲行为需要个体付出巨大的成本时,伴侣双方都在随后的生活中对关系丧失信心。比如,背井离乡、放弃职业发展机会甚至放弃工作,这些重大牺牲会改变牺牲者的生活轨迹,这种生活轨迹的改变会让牺牲者反复想起自己做出的让步,被压抑的需要和欲望不断浮现,出现痛苦的感觉,长此以往伴侣也会感到痛苦。

因此,小的牺牲是亲密关系的调味剂,而重大牺牲不仅不会让伴侣双方更幸福,反而会让彼此都更痛苦

IMG_1005.PNG

所以,当和伴侣出现利益冲突时,是坚持自我还是为爱牺牲,一方面要看自己为什么而牺牲,一方面也要看这个牺牲对自己的影响究竟有多强

当然,心理学的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让我们当成金科玉律去奉行,毕竟生活远比实验结果复杂得多,这些结果更多地是在提供一种参考。

例如,以我们开头的小问题为例,要不要为了跟伴侣在一起而牺牲自己事业晋升的机会,拒绝异地工作三年,客观来讲,这种牺牲对于当事人来说不是一件小事,假如要选择牺牲,就需要跟伴侣有充分的沟通,确定对方的心意,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牺牲,防止给彼此带来过多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Dew, J., & Wilcox, W. B. (2011). Give and You Shall Receive? Generosity, Sacrifice, & Marital Quality. 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 Working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970016

Impett, E. A., Gable, S. L., & Peplau, L. A. (2005). Giving up and giving 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3), 327.

Kogan, A., Impett, E. A., Oveis, C., Hui, B., Gordon, & A. M., Keltner, D. (2010). When giving feels good: The intrinsic benefits of 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for the communally motivated.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918–1924.

Whiffen, V. E., Foot, M. L., & Thompson, J. M. (2007). Self-silencing mediates the link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6), 993–1006.

责 编:刘祥宇
撰 稿:肉球儿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
图源 | pexels

本期作者 M T

“我肚子痛。”“那你多喝热水……”

“我觉得他一点都不爱我,他这样做就是心里根本没我……”

“我会这样都是因为我太在乎你了,你原谅我好不好……”

“他爱工作胜过爱我……”

亲密关系中,我们总能观察到类似的抱怨:为什么恋爱对象总是从一开始的“模范男友/女友”渐渐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到底是因为恋爱泡泡的幻影破灭、最终见识到了对方的真面目;还是因为不懂得识别和开展爱的行动,两个人不能相互理解而越走越远?


01
其实,爱有不同的语言

什么是爱?这个问题的难度大概不亚于“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在面对“你爱我吗”或者“我爱Ta吗”这类主观问题时,我们常常感觉爱很难被量化,它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也就给两个人的相处和交流提升了许多难度

IMG_0994.PNG
▷ 图 | 会读心术的阿尼亚

就像各个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一样,关于“爱”,不同的人,也有着专属于自己不同的语言。比如说,中国式父母喜欢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爱,但子女们似乎不太领情;被动型的人通过“不打扰的默默关注和陪伴”来表达爱,但在主动型的恋人眼里,Ta反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影视剧里的霸道总裁可能会用“强硬专横的态度和一掷千金的行为”来表达对女主的爱,但独立的女主对此非常不屑……

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这些爱的语言,又怎样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的语言更好地沟通与相处?美国知名婚姻辅导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02
爱有5种语言,它们是

肯定的言词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肯定的言词总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阳光温暖的情绪体验。肯定的言词除了真诚地肯定和欣赏你的伴侣,还包括鼓励的话语、仁慈的话语、谦逊的话语。

鼓励的话语诸如“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如果那是你决定要做的,我会全力支持你”,当伴侣陷入困境、缺乏勇气和安全感的时候,鼓励的话语就像是打气筒一样为对方灌注希望和动力。

仁慈的话语更多强调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和方式,就好像“对不起我错了”比“都是我的错行了吧”听起来更诚恳、更充满爱意一样,语言的非内容信息在人解读其含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谦逊的话语告诉我们要区分请求和要求,关系中的双方都各为平等的成年个体,请求是在肯定伴侣的价值和能力,而一味顺从要求的背后,绝不是爱的传达。

IMG_0995.PNG

精心的时刻

试着回想一下,你的伴侣是否喜欢安排一些精心的时刻:或许是一起出门旅游,或许是一起吃顿晚餐,或许是睡前聊聊天、分享各自一天的见闻……

精心的时刻首先强调的是一种注意力的指向,而非物理距离或者事情本身。尽管有的夫妻身处同一空间里,甚至合作着完成同一件事情,但思绪却并不在对方身上,那我们则不会认为他们共享了“精心的时刻”。

所有精心的时刻中最常见的是精心的会话,但并不见得所有人都懂得如何开展精心的会话。精心的会话关键在于如何倾听、如何共情、如何让对方感觉到被关注被看见,而在这过程中,自我表露自身的感受和情绪,而非事实和想法,也十分重要。

我们常常听到妻子抱怨丈夫不懂得倾听,丈夫则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在帮妻子解决问题了,但仍得不到认可,这就是爱的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彼此之间的落差。

还有一类精心的时刻叫做精心的活动,可以是一方感兴趣或双方感兴趣的事,重点不在于内容,而在于目的和体验。例如一起去听一场演唱会、一起去野餐、一起去打球等等,这些活动会留存于参与者的情境记忆中,在将来被提取、被回忆,让爱再次浮现。

IMG_0996.PNG

接受的礼物

礼物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会使用的表达爱意的语言,但在送礼上弄巧成拙的事情也常常发生。例如一个女生的男朋友常常在各大节日准时送上一束鲜花来表达爱意,但这个女生其实并不喜欢鲜花,再例如前阵子登上热搜的“拉菲草事件”,令许多网友直呼“全是态度,没有感情”。

周杰伦的《告白气球》中有句歌词是这么唱的:“礼物不需挑最贵,只要香榭的落叶”,这句歌词很好地传达了“礼物重在接受礼物的人,而非价钱”这层含义。

礼物可以是走在路上不经意看到的掉落的枫叶,可以是亲手用卡纸折成的星星,甚至还可以是“自己”——“需要时分的陪伴”,只要是对方愿意且舒服的,不用等到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它们也能传达出一个人的爱意。

IMG_0997.PNG

服务的行动

说到服务的行动,就想起曾经见到的一对老年夫妇,当时爷爷因为走得更快些,就先去把单元楼的铁门拉开,等奶奶先进去之后再自己走了进去,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小细节,让我感受到了爷爷对奶奶满满的爱意。服务的行动正是如此——通过替你的伴侣做事表达你对Ta的爱。

诸如帮忙做饭、洗碗、拖地、倒垃圾、遛狗等等这些事都能成为服务的好机会,重点是克服伴侣角色刻板印象、反思所谓“丈夫/妻子应该做的事”,以满足伴侣真实的情感需要为最终目标而行动;但同时也要警惕这些行动是否是出于惧怕、愧疚或怨恨等情绪,允许自己被人利用或操纵,这与爱的本意完全相反。

IMG_0998.PNG

身体的接触

在探究“什么是爱”的恒河猴实验中,哈利·哈咯用他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触摸对小猴子的发育发展和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身体的接触也是关系中表达爱的语言之一。身体的接触包括但不限于牵手、接吻、拥抱和性,学习对方的身体语言,用适当的、对方喜欢的方式去触碰,满足其情绪需要,表达你的深情。

IMG_0999.PNG


03
试试看,挖掘你们爱的语言

以上爱的五种语言,除了应用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其他的亲密关系如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也同样适用。

本文的一开始提到,爱的语言不一致,可能会引起我们日常交流中的一些误解。但这里需要强调:了解不同爱的语言,绝不是要求我们必须找到语言一致的伴侣和朋友;而是鼓励每个人“专注对方和自我行为上的调整”。

也就是说,爱的语言是在动态变化的,相比于固定一种模式的表达,你是否愿意调节自己、去尝试使用对方的爱语,甚至你也可以对自己尝试不同的爱语,这或许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自我关怀的快乐。

总结来说,我们建议你通过两种方法,挖掘自己和对方使用的爱语:

A:利用提问或者测试,明确自己常常使用的爱的语言。你经常夸赞伴侣,还是喜欢帮助伴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收到礼物的一瞬间是会格外开心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呢?你喜欢伴侣的身体接触吗?

Dr. Gary Chapman准备了一个测试
一共有30道题目
你可以试试看
↓↓↓
https://5lovelanguages.com/

B:批评之中也蕴含了许多爱语的线索。当你对伴侣表达爱的方式提出不满时,很有可能说明那不是你爱的语言;而当伴侣向你表达某方面的埋怨和失望时,说明那对Ta而言是表达爱的方式,这很重要,需要你更多地使用Ta的语言来爱Ta。

IMG_1001.PNG

爱一个人的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在爱与被爱的路上不断地学习、练习和修行着,一步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爱是勇敢者的游戏”,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拿出勇气大声地表达“爱”吧!

今日互动题

你或者你的伴侣,最常使用的爱的语言是什么呢?相关经历和回忆是怎样的呢?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吧~


参考文献

盖瑞·查普曼. (2006). 爱的五种语言.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Mostova O, Stolarski M, Matthews G. (2022). I love the way you love me: Responding to partner’s love language preferences boosts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heterosexual couples. PLoS ONE 17(6): e0269429.

Nce, A. , & Ik, E. . (2021). The mediating role of five love languages betwee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 1-17.

Rudy C. Pett, Priscilla A. Lozano & Sarah Varga (2022): Revisiting the Languages of Lo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Validity Assumptions Underlying Chapman’s (2015) Five Love Languages Typology, Communication Reports, DOI: 10.1080/08934215.2022.2113549

责 编:高文洁
撰 稿:M T
编 辑:崔 琪
美 编:郭雨馨

作者介绍 歌行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情绪价值”的话题屡次冲上微博热搜,这一热点词汇开始为大家所熟知,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IMG_0974.PNG

然而,对于情绪价值的具体内涵,却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情绪价值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有人说情绪价值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情和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那情绪价值到底指什么?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又该如何理解和提供呢


01
何谓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最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研究者Bailey等人(2001)提出净情绪价值(Net Emotional Value)是“体验到的情绪收益减去体验到的情绪成本得到的差值”。

IMG_0975.PNG

其中,广义的情绪收益包含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满足的情绪需要和满足的与情境相匹配的情绪相关期待;广义的情绪成本包括消极情绪、付出的情绪劳动、未满足的情绪需要和未满足的情绪相关期待。

情绪需要可以理解为情绪释放的过程,如快乐时需要分享、悲伤时需要安慰、愤怒时需要发泄、恐惧时需要保护等;情绪相关期望与情境的联系更为紧密,Bailey等人在服务领域解读这一概念,如顾客对服务人员表现得热情、周到的期待;情绪劳动特指一个人为表现出与情境相适宜的情绪所付出的劳动。

情绪收益通常与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关,而情绪成本通常与消极的情感体验有关

由此可以衍生出,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指我们与伴侣相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绪收益与付出的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当我能够从伴侣处获得正向的情绪价值(情绪收益>情绪成本)时,关系逐步深入的可能性更大;反之,付出的一方总得不到回应,就容易感到疲倦、引发冲突,关系进展受阻


02
为何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对我们如此重要

不管是经营服务(Bailey,2001),还是员工管理(杨家怡,陈维敏,2022),情绪价值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更不用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on教授认为,在众多情感关系中,亲密关系属于罗曼蒂克之爱(Romantic Love),它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情感上和性方面产生的强烈依恋,是一方对另一方高度认可的反应。情感依恋的存在决定着我们对另一半的联结更为紧密,情绪情感更易受到对方影响,相互依存程度也更高。

这一方面,由生理因素决定,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对情绪体验更敏感。一项脑成像研究结果显示,恋爱中人的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其中包含情绪调控系统(Song et al., 2015)。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容易体验情绪的大起大落,也非常容易因为另一半的情绪变化受到影响。

IMG_0977.PNG
图 | 情绪调控系统相关脑区激活情况
(亲密关系组>单身组>结束恋情组)

另一方面,我们对另一半的期待也更高。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一书中写到,研究者和普通人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以及承诺(BenAri & Lavee,2007)。

职场生活中,我们要维护自己专业的形象,而在最亲密的另一半面前,我们会想要卸下伪装,展露情绪状态的真实一面。在彼此交互的紧密联结中,我们信任、依赖对方,愿意把自我的一部分与之分享,也更加期待伴侣能比别人多“懂”我们一些,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情感需要。


03
如何为另一半提供情绪价值

想要在亲密关系中做体贴的另一半,我们不妨从下述角度试着提供情绪价值。

1.尊重彼此感受,练习自如表达

Brill(2000)曾提出“情绪诚实”这一心理概念,指个体能够觉察内心真实、深层的情绪,也愿意将其表露出来。这原本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总能做到,其中一部分压力就来自伴侣。

比如,有些人认为隐藏负向情绪,维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假象,不去沟通那些难以解决的尖锐问题,能够避免将双方置于尴尬的境地,更好地维系关系;有些人在表达情绪时,会受到另一半诸如“矫情、脆弱”之类的指责,不仅无法得到安慰,反而增加了失望、愤怒等情绪,更进一步增加沟通成本;有些人在成长历程中被教育要”喜怒不形于色”,他们不习惯向对方表达,而对方也习惯这样的相处模式……

诸如此类的因素都可能造成伴侣双方不能自在、自如地表达情绪,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双方形成相互不麻烦的“默契”,使得表露真实情绪变得愈发困难,心理距离也在日复一日的回避中变得更加疏远。

IMG_0978.PNG

研究表明,伪装情绪需要调动更多的身体机能,会诱发消极情绪,导致情绪功能失调(Abraham, 1998)。正如前文所述,情绪成本中的所包含的情绪劳动,在某些情境下也是一种会导致情绪功能失调的伪装

亲密关系双方间存在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关心和依赖对方,生活相互交织,承诺彼此相守。尊重彼此的感受体现着对自己和对方真正地接纳和欣赏,自由表露情绪是为彼此负责的过程。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基于个体对事件的判断产生,不应该受到“批判”。即便是负向情绪,也能作为生活事件的“提示器”,帮助我们发现对自己和对方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应该得到尊重。

当对方表达情绪时,即便不能第一时间理解,也要提示自己至少要先做到“不评价”、“不否定”,逐渐过渡到能够“同理”对方。表露情绪需要注意:

a.熟能生巧。表达情绪像其它沟通技巧一样,需要练习。可以先从想要分享的快乐、对对方的关心等积极情绪开始,关系逐渐深入后,再尝试表达负向情绪。

b.挑选时机。表达情绪也要留意时机,比如,可尽量挑选仅有两人在场的时刻分享负面情绪,更容易进入彼此内心,也不会因第三方(如孩子、亲朋等)在场激起防御,更有利于聚焦到情绪和问题本身。

c.注意方式。表达真实情绪,不是指责对方,可以尝试“三段式沟通法”(Mckay, Fanning, & Paleg, 2006)——先陈述客观事实,再表明个人感受,最后提出明确希望。比如,“今天你有事没及时告诉我,我已经按照约定出门了(客观事实),等你等得很辛苦,感觉你不是特别重视我(个人感受),下次可以提前说吗(明确希望)?”

互动小情境

今天在单位发生了些不愉快的事情,你想跟另一半聊聊,但对方一直在看手机,态度很敷衍,你不是很开心。如果采用“三段式沟通法”,你可以怎么说呢?

IMG_0979.PNG

2.了解对方期待,适当送出安慰

对于大多人而言,心理期待的满足能带来幸福、平静的内心感受,促进生活满意度提升(Meinecke,2011)。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如果能够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期待,就更能够适时、适当给予关心和安慰,提升关系质量。想要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意图,一般要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多多练习如何去同理对方,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一位网友谈到她因意外流产而心情糟糕,出院回家一开门就看到客厅处放置的鲜花,她知道是丈夫送的,包装纸上的卡片写道“欢迎回家!每个难关,我都陪你一起过”。妻子坦陈,在那一刻她非常感动,觉得以后的生活有丈夫在,心里踏实了不少。

IMG_0980.PNG

家庭经历创伤性事件时,家庭成员之间尤其需要互相支撑。流产事件中,妻子可能会怀抱着对自己的指责、对孩子和家庭的内疚、对未来继续生育的担忧等混合的复杂情绪,需要得到安慰。丈夫的一张卡片,适时传递温暖,让夫妻二人的心贴近了不少。

再如,异地的伴侣有时可能会不理解对方为何纠缠不值一提的小事,最终导致激烈的争吵。原因也许多样:不能实时了解对方的状态,无法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得对方的帮助,或者当天情绪状态不好急需陪伴等等,都可能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争吵的背后都是未满足的需要。异地伴侣之间最需满足的心理期待或许是给予彼此足够的“安全感”。如果能对这一点有认识,就更可能跨过对琐事的纠缠,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冲突,方便“对症下药”。

IMG_0981.PNG

3.积极经营关系,共享美好生活

我们常说良好的亲密关系需要用心经营,“天造地设”或许存在,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需要为维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主动付出努力,而不仅仅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Dainton和Aylor(2002)曾提出5种有利于关系维系的积极行为,分别是肯定、坦诚、积极、共享社交和共担责任。其中:

肯定包括对对方所取得的成就、对方的情绪与感受、对方在关系中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的肯定;坦诚指愿意与对方分享自己的过去、内心的秘密、当下的感受等;积极指能够正向地看待彼此的感情,享受相处的时刻;共享社交指与对方共享自己的社交网络,如共同参加朋友、亲人的聚会等;共担责任指愿意与对方分担生活中的责任和风险,在对方需要时提供帮助等。

在相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上述积极行为,能够更好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意,促进彼此关系质量的提升。

我们可以借助公式来理解情绪价值,但个体的情绪体验是复杂而微妙的,不能通过简单的计算来衡量,亲密关系中更是如此。我们可能因为争吵负气出门,却在返回途中买了一袋对方爱吃的糖炒栗子;况且,并不是只分享积极情绪,才叫提供情绪价值,伴侣共同处理好负向情绪,也会对情感升温大有裨益。

希望这些提升情绪价值的技巧,为大家的亲密相处送上“幸福锦囊”,欢迎「转发」这篇文章给你的爱人或者生命里的重要他人,祝福每一对伴侣都能够甜蜜相伴!


参考文献

Abraham, R. (1998). Emotional dissonance in organizations: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oderators.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4(2), 229.

Bailey, J. J., Gremler, D. D., & McCollough, M. A. (2001). Service encounter emotional value: The dyadic influence of customer and employee emotions. Services Marketing Quarterly, 23(1), 1-24.

Ben-Ari, A., & Lavee, Y. (2007). Dyadic closeness in marriage: From the inside story to a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 627–644.

Branden, N.(2018).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Romantic Love in an Anti-Romantic Age. Tarcher Perigee.

Brill, R. R. (2000). Emotional honesty & self-acceptance: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violence. Xlibris Corporation.

Dainton, M. & Aylor, B. (2002). Routine and strategic maintenance efforts: Behavioral patterns,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length,and the prediction of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9(1), 52-66.

Mckay, M., Fanning, P., & Paleg, K. (2006). Couple skills.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Meinecke, C. (2011). Are lowered expectations the key to happiness? PsychologyToday.

Song, H., Zou, Z., Kou, J., Liu, Y., Yang, L., Zilverstand, A., ... & Zhang, X. (2015). Love-related changes in the brain: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9, 71.

罗兰·米勒. (2015). 亲密关系(第6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杨家怡, 陈维敏. (2022). 企业领导者情绪价值、共情力与员工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关系研究. 中外企业文化, 9, 80-82.

撰 稿:歌 行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杨婉婷
图源丨微博,pexels和《婚姻生活》

作者介绍 陈子源

随着综艺节目《再见爱人2》的热播,#张婉婷 让人窒息#的词条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并引发了网友5.9万次的讨论。

IMG_0962.JPG

很多网友都对张婉婷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她粗暴、强势、得理不饶人

IMG_0963.PNG
IMG_0964.PNG

还有部分网友则表示在张婉婷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她强势背后的脆弱

IMG_0965.PNG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什么让她一边声嘶力竭的大声“呼喊”,一边却又感到没有任何人可以“听见”她?

显然,在关系中,她采用了暴力沟通的方式,而这种“暴力”沟通不仅没有使她的需求得到满足,还把身边的人越推越远


你会陷入暴力沟通的困境吗

开启上帝视角的我们,可能很容易看出张婉婷采用的沟通方式具备的杀伤力,但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却难以意识到自己也常常举起“武器”,对着最亲近的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暴力沟通,你是否感到熟悉呢

01
道德判断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固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一旦他人违背了,我们就很容易将之看作是“不正确”的,从而做出批评、指责等行为,“你怎么能这样”、“你竟然做这样的事”等表述都是一种道德评判。

张婉婷在丈夫分享自己演戏的心得时,多次打断,并且直言“很可笑”。这样的评论暗含了她个人的价值观判断,她认为演员应该保有更多的隐私,她不希望丈夫在镜头前分享这些内容。

但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却往往会招到敌意,适得其反。即使她的丈夫在压力下选择了暂时的迎合,但总会选择别的方式来作为自己情绪的出口,比如沉默的抵抗,这也是张婉婷控诉宋宁峰经常冷暴力的来由。

IMG_0966.PNG

02
进行比较

“你看看隔壁王阿姨家的小孩”,“你看看别人男朋友”类似的话语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这样的比较也是一种评判,一方面使对方感觉受到了贬低,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自己的满足感,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除了将伴侣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伴侣不如其他人的结论外,将自己与伴侣进行比较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例如张婉婷一边说自己丈夫眼光好,娶到了自己这样的好妻子,另一边则感叹自己就没有这么好的命。她可能想通过这样的比较来强调自己对关系的付出,希望对方能更珍惜自己,但结果却是给对方带来自尊上的伤害。

IMG_0967.PNG

03
回避责任

“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我才会变成这样”,这些也都是在争吵中常常听到的。人们习惯于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不快都归因于他人,但是,我们自身才是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的第一人。这样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在节目的一次聊天活动中,张婉婷忽然独自愤然离席。稍作平静,她和丈夫就这件事进行了沟通,她得出的结论是“一切都是因为你”。宋宁峰只好无奈地说“那又都是我的错了”。她可能真正想表达的是,希望丈夫可以站在自己这边,支持自己,离自己近一点,但结果却将他推得更远了。

IMG_0968.PNG

04
强人所难

我们的内心有着多种需要,因此我们往往需要向他人提出请求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暴力沟通者在提出需要时容易采用强人所难的形式,即在要求中暗含威胁。这是关系中权力更高的一方容易采用的方法。

例如,虽然张婉婷有着强烈的被珍惜被照顾的需要,但是她无法正向提出,而是威胁对方如果做不到,则只能失败收场。

IMG_0969.PNG

这些表达都是暴力沟通经常呈现的形式。它们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那我们应该如何好好说话,使内心的爱和关怀不再被蒙蔽


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型,致力于指导人们转变表达和倾听的方式,让人们不再本能性地反应,而是明了白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模型,包含共情性倾听和真诚性表达两个部分,要想实现这两个部分,需要进行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要求

IMG_0970.PNG

观察:去看在你们沟通的当下发生了什么。重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加情感和认知上的评判。

感受:体会双方的情绪,可以尝试用各类情绪词汇来描述。

需要:体会双方这些情绪背后真实的需要是什么。

要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以节目中的场景为例,当丈夫没有支持自己的情况下,张婉婷可以这样表达:刚刚在我与A(另一位节目嘉宾)的交谈中,A不支持我的想法,你没有替我说话(观察),这让我感到委屈和愤怒(感受),因为我需要你的支持和认可(需要),我希望你可以站出来替我说话(要求)。


进行非暴力沟通时需要注意什么

01
区分观察和评判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夹杂在观察中,这样的评判容易引发对方的反感和抗拒。下图呈现了一些常见的误区。

IMG_0971.PNG

02
体会和表达感受

我们的文化并不是太注重感受,很多时候我们会排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容易混淆感受和想法。例如,我们可能常常说,“你不应该这么做”,却很少表达“这让我很难过”。为了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也需要建立丰富的感受词库。

IMG_0972.PNG

03
谈论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的时候,解决办法就更容易出现。马歇尔·卢森堡指出大多数人的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过分考虑他人的需求,希望满足对方;
(2)面目可憎——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沟通同时重视双方的的的需求。

04
提出具体的请求

在提出请求的时候,越具体越好。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希望自己什么都不说,对方就能够准确猜测出自己的需要并及时满足。但是,作为自己意愿感受和行为责任人的自己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人又如何能做得到呢?

非暴力沟通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练习。大家是否有相关的经历呢?欢迎大家进行留言。


参考文献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M]. 阮胤华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9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陈子源
编 辑:崔 琪
美 编:郭雨馨
图源丨微博,芒果TV和《非暴力沟通》

Businesses have long used the term churn to denote the loss of customers and clients. More recently, psychologists hav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relationship churn. In this context, relationship churn refers to unstable on-again, off-again relationships. When couples break up and then reconcile—sometimes many times in a row—this is churn.

商业上很久以来都用 churn 这个词来指代客户流失。近期(本文写于2020年)心理学家们开始引入“relationship churn”这个词。它是指不稳定的、一直在分分合合的感情。当恋人分手然后又和好,有时甚至像这样多次重复,这就是 churn。

Although more prevalent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people of all ages can experience relationship churn. Churning relationships often inspire intense emotions. A person may cycle through intense love, anger, jealousy, grief, and anxiety over the state of the relationship in just a few days.

尽管这更多见诸青少年和青年群体,但实际上在各年龄段都存在。分分合合的感情通常会激发强烈情绪。一个人可能会在短短数日之内,因为感情状态,而经历强烈的爱、愤怒、嫉妒、悲痛和焦虑这一情绪循环。


HOW COMMON ARE ON-AGAIN, OFF-AGAIN RELATIONSHIPS?
这种分分合合的感情有多普遍

Relationship churn is a new concept that remains poorly studied, so it is unclear how common these tumultuous relationships are. Most research into the topic has examined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in their teens, twenties, and thirties, so most data on the topic apply to adolescents and emerging adults. A 2012 study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found 44% of participants who had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two years prior to the study had at least one breakup followed by a reconciliation. A 2013 study found that more than a third of couples who break up will reunite. The same study found that a fifth of married people experience relationship churn.

Relationship churn 是一个新概念,对其研究并不多,因此尚不明确这种激烈动荡的感情究竟有多普遍。很多相关研究只是针对10-30岁人群的感情关系进行了调查,因此在这一方面的大多数数据仅适用于青少年和青年人群。2012年对青少年和青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该调查之前两年内有过恋爱经历的受调查对象中,有44%都曾有在分手后复合的经历。2013年一项研究发现,分手情侣/夫妇中,有超过1/3会复合。这一研究还发现已婚人士中,有1/5都经历过relationship churn。

Defining relationship churn can prove challenging. One partner might think the couple has reconciled after they have sex, even when the other thinks they are still fighting. Likewise, breakups are not always certain. One partner might think the couple is merely taking time apart even as the other believes the relationship to be permanently over.

Relationship churn 这个词很难定义。一方可能在性活动之后觉得两人已经和好,但另一方可能觉得两人还在吵架。同样,“分手”也并非总是明确的。一方可能觉得只是暂时分开一段时间,另一方可能觉得这段感情已经永远结束了。

The media is filled with depictions of on-again, off-again relationships. Penny and Leonard on The Big Bang Theory broke up only to later reunite and marry. Ross and Rachel on Friends spent much of the series pining away for one another. They remained broken up even after having a child and finally reconciled in the season finale.

媒体中也充斥着对这种分分合合感情的描绘。《生活大爆炸》中Penny和Leonard先是分手,后来和好并结婚了。《老友记》中Ross和Rachel也是在很多集中都因对方而忧伤苦楚。即使在有孩子后他们也继续保持分手状态,但最终在大结局中重新走到一起。


WHY PEOPLE GET BACK WITH THEIR EX
人们和前任复合的原因

Permanently breaking up with a partner can be very difficult. Even when a relationship is irretrievably broken (or even abusive), partners may love one another or experience intense infatuation and attraction.

和另一方完全斩断关系会非常困难。即使当一段感情不可挽回地结束(甚至具有虐待性)双方可能还会爱着另一方或对其痴迷。

A 2017 study identified numerous reasons for the cycle of breaking up and getting back together, including:

2017年的一项研究列出了感情分分合合这一循环的数种原因,其中包括:

1

Believing that problems in the relationship will improve or that the breakup may change a partner’s behavior.
相信感情中的问题会改善,或这次分手可能会让对方改过自新。

2

A strong sense of invest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觉得已经在这段感情中投入了很多。

3

Relationship ambivalence. For example, a person might dislike relationship conflict but feel intense love or trust for their partner.
多种(甚至矛盾)感情交织。例如,一个人可能不喜欢这段关系中的冲突,但对对方感到强烈的爱意和信任。

4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 which may motivate couples both to break up and to later get back together.
对未来不确定,这可能会导致双方分手然后又走到一起。

5

A sense of familial duty. Even if a relationship is unhappy, partners may reunite because of family obligations.
出于家庭责任。即使这段感情不幸福,但双方可能依旧会出于家庭责任而复合。

6

Fear of being alone. Singlehood can be difficult, especially for someone who is accustomed to being in a relationship. For some people, such as those with separation anxiety or anxious attachment styles, being single can be scary. Even if a relationship is unhappy, loneliness can trigger a reconciliation.
害怕孤独。单身生活会很难,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处于感情关系中的人。对一些人而言,比如有分离焦虑或焦虑型依恋类型的人,单身状态可能会很恐怖。即使一段感情并不幸福,但孤独也可能会让二者复合。


BRINGING UP BAGGAGE
旧事重提

Everyone brings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o their relationships. These experiences color their expectations, their perceptions of what is normal, and their hopes and fear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 reunion following a breakup is no different. However, it can be difficult for couples to separate the baggage from their prior relationship from the new relationship.

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生活经历走入一段感情,这些经历影响着他们对感情的期望,对正常和非正常迹象的评判标准,以及他们对这段感情的希望和恐惧等。分手之后的复合也同样如此。但是,双方可能很难将之前感情中的问题与新感情隔绝开来。

Research published in 2013 found that ongoing relationship churn makes it progressively more difficult to end the relationship. Couples trapped in a cycle of breaking up and making up report lower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greater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Another 2013 study found that high-churn relationships had higher conflict than stable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relationships in which couples remained stably broken up.

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持续的分分合合,会让一段感情更难结束。陷入这种分手复合循环中的恋人/夫妻表示他们感情满意度更低,而且对这段感情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更高。2013年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分合率更高的感情关系中,冲突要多于稳定感情关系(其中也包括双方持续稳定处于分手状态的情形)。

This doesn’t mean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a relationship to succeed following a breakup. Some people even successfully remarry after an acrimonious divorce and are able to enjoy many years of happy marriage.

这并不意味着在分手之后就不可能让一段感情有结果。一些人甚至在和平离婚之后还会复婚并打造幸福美满婚姻。

To increase the odds of success a second—or third—time around, it’s important to identify what went wrong in the earlier relationship. A therapist may be able to help couples sort through old issues. Treating the new relationship as a fresh start may also help. Bringing up long-resolved emotional wounds, especially as a weapon in fights, can make it difficult to move forward.

要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提高成功率,重要的是识别之前感情关系中的问题所在。心理咨询师可能能够帮助恋人/夫妻们理清过去的种种问题。将复合后的感情看作一段全新的开始,这也会有益。提起早已解决的情感伤痕,尤其是在争吵时将此作为武器,可能会让这段感情难以继续向前发展。


WHEN SHOULD YOU BREAK UP FOR GOOD?
何种情形下该永远分手

Relationships in which there is abuse—including verbal, sexual, physical, or financial abuse—are not safe for either partner. Reuniting without addressing the abuse is a recipe for further abuse, and it may give the abusive partner greater control. Likewise, when a partner is abusive to children, reuniting can be traumatic to the kids and harmful to the entire family. Before considering a reunion, each partner must weigh the eff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on thei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buse isn’t the only reason to break up for good. Some signs that a relationship is doomed include:

存在虐待的感情关系——包括语言、性、肢体或经济虐待——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安全的。如果在不解决这一虐待问题之前就复合,这势必会导致虐待行为的继续,而且可能还会给施虐者更多控制权。同样,当一方虐待孩子,那么复合的话可能会对孩子有创伤,也会对整个家庭有害。在考虑复合之前,双方都必须衡量这段感情对他们生理和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虐待并非永远分手的唯一理由,一段感情注定没有好结果的迹象还包括:

Continually repeating old patterns.
不断重蹈覆辙。

01

Every couple has a few fights that repeat themselves. But if a couple continues to fight about the same things that caused the earlier break-up, this may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is beyond repair.
每对恋人/夫妻都有一些围绕相同问题而重复发生的争吵。但如果他们还会因为曾导致他们分手的问题而争吵,那么这可能意味着这段感情关系已经无法挽救了。

Getting back together without discussing relationship problems.
没有讨论感情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复合了。

02

Couples who reunite without committing to sustained change tend to repeat the same patterns as before.
虽然复合,却不努力做出持久的改变,往往会导致这段感情重蹈覆辙。

Reuniting solely because of loneliness or jealousy.
仅仅处于孤独或嫉妒而复合。

03

Getting back together without a commitment to ongoing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s can make the next breakup even more painful.
如果在复合后不重视沟通和感情改善,可能会让下次分手更痛苦。

A couples counselor may be able to help couples assess whether their relationship can be saved and what must happen to save it. Therapy can even ease the breakup process by offering support to each partner and helping couples transition to a different type of relationship. For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who must continue to co-parent, therapy can be particularly helpful.

感情关系咨询师可能能够帮助恋人/夫妻评估他们的感情是否可以被挽救,以及必须采取的挽救措施。专业咨询甚至可以通过向各方提供支持,帮助双方过渡至新关系形式的方式,让分手不那么令人难过。对于有年幼孩子且双方必须采取共同育儿方式抚养孩子的恋人/夫妻来说,专业咨询尤为有益。

Both partners do not have to go to therapy to see improvements. It takes two people to create relationship conflict. Individual therapy can help a person identify their role in the conflict. It may also help a person understand why they keep returning to the relationship. If the relationship ends, the right therapist can help ease feelings of grief, jealousy, or low self-esteem.

并非双方都必须参加咨询才可以改善感情关系。感情中的冲突往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个人咨询可以帮助一方识别自己在这一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还会帮他/她理解为什么自己不断选择复合。如果这段感情结束,好的咨询师会帮助缓解痛苦、嫉妒和低自尊感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