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夫妻关系 下的文章

640.webp.jpg
被采访者:蔺秀云教授 撰文:贾方方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ID:hunyinyujiating99

在分享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做一个小互动。

深夜12点,北京首都机场,妻子只身一人出差归来。机场离家有点儿远,公交和地铁都停了,此刻的她非常希望丈夫能来接自己。结果,丈夫并没有来。如果你是这位妻子,对于丈夫的行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先把答案藏在心里,我们来看看其他人的反应。

A:有点儿小失落,但并不生气,拿起手机叫了网约车,排队等车。对她来说,虽然我很期待你来,但你做不到的话,我也能理解你。也许当时忙得走不开,也许明早有很重要的事必须早睡,也许睡眠不太好,或者就是不想来,都没问题。

B:非常生气,打着电话就和丈夫吵了起来。她觉得,我这么晚回来,就算有工作、要睡觉,你也应该克服一切困难来接我。你不来就说明我在你心里一点儿都不重要,不如你的工作重要,也不如你自己重要,我还要你这个丈夫干什么!

对照心中的答案,看看你是以上哪一位。
如果是A,那么恭喜你,送你一枚“自我情感独立”勋章。
如果是B,那么要注意了,你可能对伴侣产生了情感依赖,婚姻也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不过,同样也要恭喜你,因为这篇文章也许能帮你解决一些困扰。这就是我要分享的主题——自我情感独立是维护好各种关系的基础,今天我们着重讲婚姻关系。

1.依恋和依赖一字之差,关系从舒适到紧张

如果用心理学来给亲密关系的互动给个界定,我会使用两个词:情感依恋(A)、情感依赖(B)。

一、“情感依恋”
情感依恋是非常正常的需求,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都知道,婴儿是没办法独立生存的,必须和主要抚养者尤其是母亲形成依恋关系,这样他才会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除了生存需要外,人还有情感需求,依恋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孤独。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依恋对象:小时候依恋父母,中学阶段依恋同伴,长大后依恋朋友,结婚后依恋伴侣

这里着重讲下亲密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特征

  • 相互性:夫妻能够满足彼此的一些需要,包括生活、工作、情感等的需要。妻子在工作,丈夫在读书,妻子为丈夫提供更多经济上的支持,丈夫为妻子提供更多时间上的支持。
  • 不会损害彼此的自我:丈夫不会觉得被老婆养是丢人现眼、没有自我价值的表现,自己也能满足妻子的需要;妻子不会觉得支持丈夫就是自我牺牲,而是实现自己价值,为情感账户存款。
  • 有弹性:丈夫来接我,我很开心;他不能来,我也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有做不到的地方,他有他的事情要忙。我不会因为他的“不负责任”而情绪失控,也不会因为没有他的帮助而失去自我负责的能力,更不会因此指责对方。

二、“情感依赖”
依赖和依恋只差一个字,内涵却大不同。

  • 缺乏弹性:当事人看待事情非黑即白,觉得对方必须怎样、应该如何,否则,就是不爱、不好等等。当事人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消极地看待问题,看到的更多是对方做不到、达不到自己要求的部分。
  • 单向性和不对等性:一个人要得到另一个人更多的支持,一方的情绪、价值、行为、发展等都靠对方来决定。但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依赖对方。很多丈夫或妻子会觉得自己之所以不幸福,都是另一半造成的,比如他赚钱太少、她脾气太差等等。
    就像他没来接我,我很生气,所以才会和他吵架。你看,我生气、不幸福不就是他一手造成的吗?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极大的情感依赖。对方随便一句“我不来接你”就让我感觉很生气,感觉自己是不被爱的;只有对方来接我,我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在意的、是幸福的……
    正如系统家庭治疗创始人鲍恩说过的,在情感生活中,人们的自主性比我们所设想的更少,大多数人比我们所想的对另一个人有更多的依赖和反应
    因为过于依赖对方,我们会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不断改变对方,但常常徒劳无功。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让别人帮自己实现愿望哪儿那么容易?当期待落空,痛苦也就来了。冲突不断,关系越发紧张。

640.webp (1).jpg

2.小事件大情绪,破坏的不只是婚姻

情感依赖导致的婚姻问题不在少数,很多引发冲突的点可能并不大,但当事人却会因为所谓的小事闹到离婚。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和大家分享3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暖瓶的故事。妻子很爱干净,为了保持家里的整洁,经常会把暖瓶放在门后。先生回到家看到后,随手就把暖瓶提到了桌子上,结果妻子大发雷霆。其实,我们都能理解丈夫为什么动暖瓶,是为了安全。
但妻子不能理解,她觉得这是对她的否定和不认可。她把对自己的认可建立在了丈夫对她认可不认可上。丈夫不动暖瓶,就是认可她,她就是有价值的。反之,丈夫动了暖瓶,就是否定她,她就是没有价值的。
第二个是送花的故事。女朋友和男朋友有一个最大的冲突,就是男朋友每个节日都会给女朋友买花,而一收到花女朋友就很愤怒。买花明明是好事,是每个人都盼望的事情,但这个女孩为什么会愤怒呢?
她说:“蔺老师,买花是最不经过大脑的行为,人家买什么他就买什么,说明他根本就不在意我需要什么。”可在男朋友看来,买花恰恰是因为在意,而且大大小小的节日他都会买。结果,他次次买,她次次生气,他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我说,既然不希望男朋友买花,那你可不可以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她说那不行。我问为什么不行呢?她说,人家心里根本就不在意你,你还求着人家在意你,那怎么行?我说那你怎么让人家知道你需要什么呢?她说他可以观察呀。
只有当男朋友主动观察并满足她的需求时,她才觉得自己是被在意的,她才会高兴。否则,她就不开心,就要和男朋友吵架。女朋友的喜怒哀乐全都建立在男朋友的行为上,而不是她自己。
第三个是坏话的故事。别人说了一句丈夫的坏话(其实是不足,被妻子认定为坏话),妻子二话不说就和人家扭打在了一起。如此维护丈夫,和丈夫的关系一定很好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在外打别人,在家打丈夫。
你可能会疑惑:这和情感依赖有什么关系呢?一般情况下,当别人说我们爱人的不是时,我们也会不舒服,但不会不思考个中缘由与利弊就妄自行动。
可这个妻子却非常情绪化,为什么?因为她把丈夫当成了自己,她的情绪和价值全部附着在了丈夫身上。她和丈夫是一体的:丈夫就代表我,他开心我就开心,他有价值我就有价值,别人攻击他就是攻击我。
这是更加严重的情感依赖,心理学上又叫作自我分化得不好。因为自我分化得不好,妻子不能将自己和丈夫分开,否认差异的存在,认为两个人必须时刻保持一致。但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一旦不能保持一致,妻子就会对丈夫发起攻击。

通过这几个小故事,不难看出情感依赖对婚姻的破坏力有多强,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 攻击伴侣——一方很希望另一半认可自己,如果给不到,他就会觉得自我价值受到了影响。自我价值受到影响,他就会有情绪,就会像暖瓶故事里的妻子一样攻击另一半。
  • 逃避交流——因为害怕给我的反馈是不好的,所以我干脆不和你沟通,就像花的故事里的妻子那样什么都不说。还有人会回避内心层面的沟通,只和伴侣聊孩子或父母。

不只是对婚姻,情感依赖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很大。

  • 攻击自己:一个人的情绪、价值等都依赖另一个人,就意味着一方离不开另一方。那么,他就必须压抑很多情绪,通过讨好对方来维持关系,很容易患上胃病、抑郁等身心疾病。
  • 失去自我——把自我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也意味着这个人自我的退化甚至消失。就像坏话故事里的妻子,假如离婚或者丈夫去世,她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呢?

640.webp (2).jpg

3.觉察情感依赖,保持情感独立

情感依赖的表现有很多,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你爱不爱我、你对我好不好决定着我的一切。按照依恋理论的观点,这取决于在小时候安全依恋和自我认可有没有建立起来
暖瓶故事中的妻子是家中老大,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别的小孩总欺负她和弟弟妹妹。虽然她也反抗过,但力量有限。回去跟妈妈讲,妈妈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种被欺负的感觉深深刻在了她的身体里。当丈夫动了暖瓶后,她觉得自己又被欺负了,立刻要做出反击。
送花的故事里的女朋友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妈妈当着她的面给弟弟很贵重的东西,爸爸给她买的东西还不如给亲戚买的好。她从小就不被在意、不被重视,希望在婚姻里加倍得到。虽然丈夫做了很多,但因为内心匮乏,她感觉没有得到重视,又因为怕被拒绝,一直不敢表达。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如果父母经常指责、否定孩子,孩子的自尊、自信就会受到打击,很容易发展出固定性思维。遇到难题时缺乏弹性,会觉得太糟糕了,完全没办法解决,认为这件事就是在打击我,就是为了让我丢人现眼。
如果父母经常鼓励、接纳孩子,孩子则更容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发展出成长性思维。遇到难题时会认为,这是来考验我的,虽然现在不好,但肯定能帮我增进经验,未来一定会更好。
寻根究源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预防问题和走出困境。一方面提醒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培养他们成为情感独立的人,为未来进入亲密关系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提醒已经进入关系的夫妻看到自己的问题,有意识地觉察,增强情感独立性,减少情感依赖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 认可自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对这个状态满意不满意,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用为了让别人重视你而折腾出各种事来。你的现状就表示了你的存在,你要认可自己作为一个重要人物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别人也能够看到你、在意到你。
  • 强大自己的内心,增强自我价值。判断自己怎么样,要从事实出发,而不是想法,即把想法和事实分开。举个例子。我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这是事实。我不够好,我很差劲,这是想法。事实是你已经超过了很多人,足以证明你是个学习能力不错的人。
  • 分化自我与他人。分化的目的是,我可以承认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人,我们的观点不一样,我们的做法不同,甚至可以各做各的。我跟你不一样不意味着我差劲,你跟我不一样也不意味着你不爱我。
    面对丈夫挪暖瓶的行为,妻子要承认丈夫可以和自己的做法不一样,然后学着分清事实和想法。事实是丈夫为了安全挪了暖瓶,想法是挪了暖瓶就是不爱我、否定我,不要把差异和对个人的评价、对关系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来自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对方的行为。在对方做了某件事到你有情绪和自我评价之间,是加了你的想法的,而这个想法通常是不合理的。
    再举个暖瓶的例子。妻子回到家要先看暖瓶里有没有水,如果没有,她就很生气。为什么?她觉得丈夫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而父母家的暖瓶一直有水,就是温暖和家的象征。所以,在丈夫不烧水到妻子有情绪之间,妻子加了一个你不够爱我的负性读心术。所以,要区分究竟是自己的想法还是对方的做法,让自己不舒服
    互动时,一定要“听到”对方的话。发现暖瓶没水,不要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去套,而要先听听丈夫怎么说。他可能会说,哎呀,我没有注意到暖瓶没水。注意,对方说的是没有注意到,并没有说我不爱你。只有真正听到对方的话,才能走出自己的世界,打破不合理的想法。
    事实上,行为也是由想法决定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自我价值等不是由对方引起的,也不是对方来决定的,那么,有了跟对方有关的情绪、行为后,你要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处理,而不是非要依靠对方。比如对方不理我,我可以去理对方啊;对方不会沟通,我可以去沟通啊。总之,关于我们的关系,我是有主动权的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不依赖他人的情感,通过自我价值的增强、自我认可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分化等方式,让自己保持情感独立,收获幸福婚姻。

采访对象:蔺秀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资深家庭治疗师,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师委员会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婚姻与家庭治疗、儿童发展心理病理学等。主持20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与10多项国际、国内课题,出版了10多部心理咨询领域的书。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图片
刘力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近年来,“耙耳朵”、“妻管严”等词颇为流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能经常见到妻子滔滔不绝而丈夫沉默寡言,老实听说的场景。笔者也曾经亲眼见过因为买回来的面条放了香菜,丈夫在公共场所被妻子劈头盖脸地批评的一幕。

理想的婚姻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是和睦相处、相敬如宾,而不应是你强我弱,分出胜负。我们的团队曾经展开一项面向全国夫妻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地位方面,丈夫们普遍认为自己和配偶的家庭地位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妻子们认为自己的家庭地位是高于配偶的;在家庭卷入(对家庭的投入程度)方面,丈夫和妻子都认为妻子对家庭的投入更多,如下图表所示。

1.png
(图为家庭地位的性别差异)

2.png
(图为家庭卷入的性别差异)

婚姻中夫妻的权力不平等如今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且存在城乡和地区的差异差异,在城市家庭中,夫妻关系更加民主平等,甚至“阴盛阳衰”,而农村家庭中,丈夫的权力要普遍更高于妻子(时聪聪, 2012; 徐安琪, 2001);在我国的某些城市,如成都和上海等地,夫妻的权力不平等尤为普遍。研究者把这种夫妻关系中强弱相差悬殊、权力失衡的模式称为婚姻倾斜

3.png
(图源网络)

什么是婚姻倾斜

婚姻倾斜(marital skew),是Lidz等人(1957)提出的概念,指家庭中夫妻的一方(通常妻子居多)常常显示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支配家庭的倾向,扮演主导角色,而另一方显得依赖、软弱,扮演顺从者角色。国外有研究指出,在夫妻平权模式下,婚姻的满意程度最高,丈夫为支配者次之,妻子为支配者的模式令人感到挫折和不满。这种靠配偶中一方控制另一方来维持的婚姻关系,往往是病态的,不论对于夫妻两人,还是对孩子的性格和观念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夫妻两人而言,婚姻倾斜主要表现在对于冲突的应对和处理上。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在应对冲突时如果采用控制、服从等消极方式,会有碍于婚姻质量的提高(贾茹, 吴任钢, 2012; Tammy et al., 2009)。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要求对方顺从自己,或者完全地顺从对方,那就会关上夫妻之间沟通的大门,使夫妻无法了解对方的想法、观点和感受,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必然会使婚姻质量不断下降。久而久之,服从的一方变得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回避沟通,不仅使个体失去了与对方公开讨论冲突的机会,不知道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也不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冲突,不再向外界寻求支持和帮助,丝毫不会给冲突解决带来任何的推进。此外,如果服从的一方长期生活在另一方的打压和控制之下,会逐渐地丧失信心,自尊下降,陷入自我否定之中。同时,这种消极的回避反而会将解决问题的压力无形之中全部推给另一方,造成对双方的共同伤害。

例如《三十而已》中顾佳和许幻山的婚姻,大到孩子的教育,小到今天穿什么袜子,许幻山全部都要听顾佳的,虽然他也有不满,但从来没有说出来,只是不停地接受,而顾佳也同样被家中的大小事务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带来了婚姻的破裂。
4.png
(图源网络,侵删)

事实上,这种婚姻倾斜不止会影响夫妻本身,对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性格与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亲母亲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被孩子当作榜样去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将这种倾斜的关系逐渐合理化,就可能会把支配或者软弱视为正常,渐渐失去拥有平等关系的能力,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变得依赖顺从,要么变得强权。这种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在教育中的失衡非常不利于孩子胜任自己的性别角色,影响其社会适应;而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又会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容易使孩子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蔺桂瑞, 2002)。

婚姻倾斜有两种表现形式,父亲过强和母亲过强。如果父亲的角色感过于强大,在家庭中权威最大,对家中的一切严格控制,家庭教育过于刚性、缺乏柔情,还会经常指责、批评和控制母亲,可能会造成孩子出于对母亲的同情,而和母亲站在统一战线来对抗父亲,导致母子同盟的形成。当父亲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父子关系都将难以维护。同时,父亲的贬低和训斥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恐惧,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懦弱、对他人怀有敌意的不良个性,无法适应激烈竞争(蔺桂瑞, 2002)。

如果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感太强,父亲在孩子成长的作用中就被弱化,甚至可能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导致平衡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能建立(孙宏艳, 2013)。父亲过于弱势,在孩子心理成长中的角色就相对模糊,母亲占据统御和支配的主导地位,会导致母子关系过近,父子关系相对较疏远。对于孩子自己而言,其对母亲的行为应答逐渐简化为服从或不服从,逐渐地孩子也失去了对抗的动力,也变得和父亲一样顺从。在中国的教养环境中,母亲角色强要更普遍一些,俗称“虎妈猫爸”,有研究者发现,母亲过于强势而父亲过于弱势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障碍、强迫症等心理问题(金力延, 2014)。

5.png
(图源网络,侵删)

利兹认为,在一段成功的家庭关系中,要成为一个有效的个体,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搭档,去平衡好自己和配偶的角色,避免失衡。健康的家庭中,妻子与丈夫、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应该相同,呈现等边三角形的状态,这样呈现平衡状态的家庭力量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土壤。那么,怎么样才能恢复关系的平衡,避免婚姻倾斜呢?

6.png
(图源网络)

如何避免婚姻倾斜?

1、相互尊重,注重反思
首先,要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在未来的沟通中,希望“主导者”能够适当安静,不再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多给“顺从者”一些表达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想说的意愿,不再回避沟通。其次,要及时地进行反思,强势一方可以回顾过去的言行,是否对另一方过于苛刻和高要求,并在未来积极地避免;而弱势一方也应该主动地在家庭事务中投入更多精力,不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

2、家庭责任的合理分工
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应该分担家庭中应尽的责任。如果家庭责任全部由一个人来承担,或者其中一方比另一方多承担太多,会削弱另一方的控制感和角色感,从而造成家庭关系的失衡。所以不论是妻子还是丈夫,都不应角色感过强,要留给对方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机会,平等相处,互敬互爱。

3、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
在婚姻倾斜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许他们会仿照顺从者,变得易信服从主导者的各种要求,最终失去了自我成长力,只会依赖他人;又或许他们会以主导者为榜样,成为强势、控制他人的仿制品。为了避免婚姻倾斜的危害蔓延到亲子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将父母的冲突限制在两个人之间,不要外溢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受到影响。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力,不要帮他安排一切,留出适度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不把他们当作自己婚姻的附属品。也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对于家庭关系的感受,不仅能够给孩子自主性,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平衡。

你强我弱,分出胜负并不是婚姻中执手到老的初衷,平等和谐方能细水长流。屏幕前的你经过过我们这篇推文所说的婚姻倾斜吗?对这种婚姻倾斜你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

贾茹, 吴任钢. (2012). 夫妻冲突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在依恋类型与婚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国性科学(12), 73-78.
金力延. (2014). "虎妈羊爸"模式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10), 61-61.
时聪聪.(2012). 资源因素、文化规范和城乡家庭夫妻权力.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大学.
孙宏艳. (2013). 婚姻倾斜伤害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中小学版, 000(007), 49-55.
徐安琪. (2000). 婚姻权力模式: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 中国社会学会.
蔺桂瑞. (2002).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的弊病. 北京教育:普教版, 000(003), 15-16.
张锦涛, 方晓义, 戴丽琼. (2009). 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V25(2), 109-115.
Lidz, T., Cornelison, A. R., Fleck, S., & Terry, D.. (1957).The intrafamilial environment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i. marital schism and marital skew. Am J Psychiatry, 114(3), 241-248.
Tammy L. Zacchilli, Clyde Hendrick, & Susan S. Hendrick. (2009) . The romantic partner conflict scale: A new scale to measure relationship conflic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 1073 - 109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刘力嘉
策划丨万 宜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刘雨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希望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

在家庭中,沟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不良的沟通会带来各种冲突和问题。
在综艺节目《出发吧,爱情》中,吴京和妻子谢楠因为煮猪大肠的事情发生了不愉快的对话。谢楠觉得吴京煮的时间太短,吴京觉得自己做什么在谢楠看来都不对,于是两个人产生矛盾。

1.png
2.png
(图源哔哩哔哩,侵删)

情侣吵架时总是出现这样的情景:“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不想听!”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问题出在我们说的一句话往往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我们都比较就懂的是表层含义,但我们可能对所说话中的深层含义感到不满,因此也就不想听。这也是家庭治疗理论讲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元沟通所要表达的意思。

元沟通是什么?

元沟通(meta-communication)是参考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概念。格雷戈里•贝特森曾经探究过沟通的本质,他认为所有的沟通都包含两个不同的水平:一是表达出来的信息,即我们上面说的表层含义,二是信息背后的指令,即我们上面说的深层含义(Nichols & Davis, 2018)。

也就是说,我们表达信息时,既表达了这个信息本身所陈述的内容,也传递了沟通时隐藏的信息,而这个隐藏信息就是元沟通。元沟通可以是命令,也可以是限定的信息,比如一个人试图如何定义这段关系,希望这个信息怎样被回答等等(Newman, 1981)。

举例来说,当回家的丈夫对妻子说:“我回来了,你去给我做饭吧。”这句话的第一个沟通水平是希望妻子为他做饭,背后的元沟通是丈夫居高临下的命令,这表示他们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妻子可能不是对去做饭感到不满,而是对丈夫命令她去做饭感到不舒服;如果丈夫这样说:“我回来了,今天有点累,可以由你来做饭吗?”这句话的第一个沟通水平同样是希望妻子为他做饭,但背后的元沟通是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家务是两个人共同的事情。

元沟通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传达,也可以通过一切其他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达,比如我们的说话语气、肢体语言、表情等等。例如,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用真诚的语气说和用被逼迫的、不耐烦的语气说,会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这两种语气背后隐含的元沟通不同。

元沟通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元沟通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india & Baxter, 1987),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元沟通可能会通过以下方面给亲密关系带来一些误会和冲突:

  • 1、元沟通不恰当

很多时候元沟通本身会带来误会和冲突。比如,妻子对丈夫说:“你怎么总是不按我说的方法拖地,我都说多少次了不要这样!”丈夫口头上说着“好”,但却依旧我行我素。妻子想传达的是信息本身,即让丈夫按照自己想要的方法拖地,这是沟通的第一个水平;而丈夫不喜欢的是妻子对他的元沟通,即妻子像母亲一样唠叨,试图指挥和控制自己。

  • 2、元沟通的内隐性

元沟通是内隐的,常常不被人关注(Nichols & Davis, 2018)。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到了信息本身以及沟通后的结果,没有注意到其背后的元沟通。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说话的人关注沟通的第一层面,但听到的人在意的是沟通的第二层面。结果在说话的人眼里,这么简单的道理我都给他讲了无数遍了,但他就是不听;而在听到的人眼里,说话的人总是唠叨同一件事情,但自己在意的根本不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伴侣在吵架时,围绕家务、工作等琐事的小矛盾总是解决不清。

  • 3、元沟通之间的矛盾

还有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元沟通与公开表达的信息是不一致的,或者与其他话语的元沟通是自相矛盾的。家庭治疗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这是导致家庭破裂和病态的原因之一(Bateson, 1972)。比如一对情侣吵架时,男生对女生说“都是我的错行了吧”,但是却用不耐烦、不友好的语气表达,女生可能会更加生气,因为男生的语气和话语隐含着元沟通,这表达了他对他们之间事情的不耐烦。
3.jpg
(图源网络,侵删)

  • 4、元沟通理解的差异

还有些时候,我们在沟通时可能也注意到了自己的语气或者说话方式等,但是我们想表达的元沟通和对方接收到的元沟通并不是同样的含义(Newman, 1981),这就有可能导致沟通双方的矛盾。比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穿这件衣服去家庭聚会一点也不好看,穿我拿的这件吧。”妻子理解的元沟通可能是自己想给丈夫一些建议,而丈夫理解的可能是妻子对自己眼光的否定以及对自己的控制。丈夫和妻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冲突。

怎样应用元沟通

  • 1、用元沟通解决一些关系中的矛盾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元沟通。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冲突的可能潜在原因,进而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因为拖地的问题产生冲突,他们都要意识到他们冲突的原因并不是拖地的方式怎么样,而是妻子说话的方式。

意识到是元沟通的问题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话语背后的元沟通含义。丈夫要明确自己觉得妻子的话让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因为这句话让他觉得妻子像母亲一样唠叨自己。

4.jpg
(图源网络,侵删)

分析清楚之后,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元沟通透明化,彼此说出自己对元沟通的理解,比如在双方情绪稳定时,丈夫可以向妻子表达其实自己对于妻子的话本身没有意见,但是妻子说话的方式让他觉得他像是在被母亲责备和要求,这让他不舒服。很多家庭治疗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家庭寻找问题原因,同时改变他们的沟通方式(Nichols & Davis, 2018)。在家庭治疗中,这种方式对家庭有着保护的作用(Hass-Cohen, Natrajan-Tyagi, & Arzt, 2017)。

  • 2、传递正确的元沟通,避免矛盾

为了避免更多矛盾,我们在说话时要处处留心。沟通时不仅要注意自己传达的信息,还要注意元沟通信息,比如你怎么看双方的关系,你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等等。在说话前可以想一想自己要传达的内容和元沟通都是什么,自己想说的话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元沟通。在说话之后可以经常对自己的元沟通进行反思,也可以和他人对双方的元沟通进行沟通,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或许能将矛盾防患于未然。合适的沟通方式会让我们的沟通效率更高,也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关系。

写在最后

沟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达,在沟通的同时我们也在传递元沟通,表达情感、态度和关系以及更多的信息。说话时多一点考虑,沟通也会多一分效率,家庭氛围也会更加融洽。正如德鲁克的一句话:“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回忆一下,你最不受对方喜欢和最不喜欢对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这句话的元沟通信息~

参考文献:
Bateson, G. (1972).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New York: Jason Aronson Publishers.
Dindia, K., & Baxter, L. (1987). 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and repairing 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143-158.
Hass-Cohen, N. , Natrajan-Tyagi, R. R. , & Arzt, J. . (2017). Metacommunication in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Newman,H.(1981).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 Influences on communicative exchanges with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9, 123-131.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刘雨童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
排版丨杨婉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崔 晓
北师大心理学部21级专硕

从前,祖母的时代,村落里,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离婚几乎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
而后,父母的时代,城镇里,拼搏奋斗,独生子女,两口子过日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
现今,我们的时代,城市里,自我实现,追求爱情,离婚却常成为婚姻的选项或结局。

总的来说,今天的婚姻想要维持长久似乎比过去更加困难,几乎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告终,许多完整的婚姻也隐藏暗礁。为什么婚姻越来越难?

1.png
(图源网络)

三种婚姻观的演变

美国学者们研究发现,自1700年代后期(美国建国之初),美国经历了三种主要的婚姻模式(Burgess&Locke, 1945; Cherlin, 2009)。

第一种是制度婚姻。从170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1850年左右,婚姻是一种实用的模式。制度婚姻被描述为受法律、社会规范和宗教严格监管的正式制度。家庭成员相互依存,以满足经济生产、育儿、教育、养老等基本需求。婚姻还建立了家庭之间的纽带,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在这个模型中,家庭的稳定比单个家庭成员的需求更重要。未经父母许可,孩子通常不得结婚;除非遭到最极端的虐待或遗弃,离婚是不可接受的。制度婚姻更多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例如有足够的食物吃、冬天能保暖以及在恶劣天气下有地方睡觉)以及安全需求(例如免受暴力袭击、过上可预测的生活以及保持经济安全感)。

2.png
(图源网络)

第二种是伴侣婚姻。从1850年到1965年左右,婚姻是丈夫养家糊口-妻子做家庭主妇的模式。其中包括两个子时期,一个是从1850年到1900年的浪漫化的子时期,人们试图与他们迷恋的对象结婚,以便可以长期持续体验爱情的感觉(Coontz, 2005);另一个是从1900年到1965年的陪伴的子时期,人们对贞洁和克制的强调减弱,对亲密和联结的关注加强,配偶之间在家庭传统分工之外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培养深厚的亲密关系。伴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配偶满足他们的激情和亲密需要。

3.png
(图源网络)

第三种是自我表达婚姻。从1965年左右一直到今天,婚姻是(并将继续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模式。“一种关系是通过充分分享真实感受而建立的”,而爱“成为无限丰富、复杂和令人兴奋的自我的相互探索”(Bellah, 1985)。如果生活的中心目标是追求自我实现,那么理想的婚姻伴侣不仅会支持这一目标,而且还会促进此目标的实现。自我表达婚姻主要致力于帮助自己和配偶满足自主权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在这个时代,女性和男性越来越像合作伙伴一样互动,即使并不总是完全平等。

4.png
(图源网络)

贯穿美国历史,婚姻从满足较大社会需求的正式制度,转变为满足夫妻和子女需求的同伴关系,然后转变为满足配偶个人心理需求的私人契约 (Amato, Booth, Johnson, & Rogers, 2009)。

研究也发现,美国婚姻的历史趋势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趋势相似,甚至大部分非西方世界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趋势,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文化可能正处于从相对务实的婚姻模式转变为相对陪伴的婚姻模式的过渡之中(即从制度婚姻过渡为伴侣婚姻)(Chan, Ng & Hui, 2010)。

这与我们能观察到的中国的大中城市年轻一代的婚姻观也十分符合。在一定物质的基础上,中国的年轻人们也越来越看重婚姻中的伴侣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需求也越来越与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

婚姻的窒息模式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级,马斯洛(1943, 1954 & 1970)将人类的需求层级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Eli J. Finkel等(2014)基于美国婚姻的历史分析和马斯洛需求层级,提出了婚姻的“窒息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原则建立在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的三个特征的基础上。第一,人们试图满足的需求是按层次排列的,与较高的需求相比,较低的需求通常具有更大的动机优先级。第二,相对于成功地追求较低的需求(吃饭,感到安全等),成功地追求较高的需求(实现精通,经历个人成长等)更可能需要自我洞察力,而这种自我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持续付出大量的认知和心理努力。第三,满足更高的需求会产生更高的幸福感、宁静和丰富的生活。

该模型的内容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1. 婚姻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结越来越少或越来越浅,甚至与家人和家族也是如此。

2. 人们在婚姻中越来越看重较高层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婚姻中得到真正的伴侣关系和关系中的自我实现。

3. 寻求婚姻来帮助个人满足更高需求的配偶需要对自己及对配偶有深刻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在一个持续的时期里相当多的彼此联结和回应。

  1. 不幸的是,当今时代,配偶在工作和育儿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配偶在一起的时间比过去的时代更少了。并且,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进一步挤占了配偶投资婚姻所需的心理资源。
  2. 这样的结果是,减少的资源投入势必难以保证更高需求的满足,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自然难以让人满意,即发生“窒息”。(当然,投资足够的配偶,可能会经历良好的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

5.png
(图片来自文献:Eli J. Finkel, Chin Ming Hui, Kathleen L. Carswell and Grace M. Larson, 2014)

通过上图,我们会更容易理解“窒息模型”。如图所示,在马斯洛山上,生理和安全需求位于较低的海拔高度,尊重和爱的需求位于中等海拔高度,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位于较高海拔。随着婚姻越来越从制度婚姻往伴侣婚姻和自我表达婚姻演变,婚姻的马斯洛山海拔逐渐升高。与任何大山一样,高海拔地区的空气将变得稀薄(缺氧)。

6.png
(图源网络)

这样看来,好消息是,如果配偶相处融洽,并且他们努力建立相互洞察力和情感联结,就能促进彼此的更高海拔需求,那么现代婚姻就可以成功登顶马斯洛山,达到以前时代很少有人达到的高度。

然而,坏消息是,如果配偶之间相处的不好,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投资婚姻,他们可能会在婚姻中面临“窒息”的危险。难怪现代婚姻比以前的时代更容易动摇,毕竟,相对于在婚姻中满足更高的海拔需求,满足更低的海拔需求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经营。

为婚姻“增氧”

随着离婚率高居不下,人口结构老龄化及三孩政策出台,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婚姻显得愈发重要。了解了婚姻观随时代变化需求层次升高,以及高需求伴随的对所需投入的提高,我们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婚姻质量。

1、优化现有资源
配偶可以通过一系列用户友好的简单方式来加强婚姻。比如,对渴望肯定和赞美的配偶,不要吝啬欣赏的眼光和真诚的赞美;对渴望拥抱或“摸头杀”的配偶,不要吝啬你在小细节中的小宠溺。再比如,与配偶一起观看以关系为重点的电影并进行简单讨论,也是个低投资的好方式。

7.jpg
(图源网络)

2、投资补充氧气
增加高质量的在一起的时间。既然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就要确保投资的方式,配偶们值得一起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建立规律的约会时间,既能一起放松,又能增进情感联结。分享过去一段时间的心情,最开心的事,最不开心的事等等。

另外,拥有共同朋友比例较高的配偶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在一起,并拥有更好的婚姻。所以和配偶的朋友成为朋友,可以增加在一起的时间,并通过跟朋友在一起的场合发现不一样的配偶,也是很值得的投资。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既然更高层级的需求需要更深的自我洞察力和对配偶的洞察力,配偶也可以考虑一起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学习自我觉察、聆听他人和陪伴、如何科学地经营亲密关系等等,并在生活中不断地保持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好奇和觉察。而每次配偶遇到困难或挫折,需要你支持的时候,那很可能就是你能发挥帮助的高光时刻,以及最能在情感账户上存上大大一笔的时刻。

8.png
(图源网络)

3、降低氧气需求
首先,可以降低马斯洛山的海拔,要求婚姻满足比目前海拔高度低一点的需求。或者,继续要求婚姻满足相同海拔的需求,但可以减少这些要求的数量或强度。

具体来说,配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接触更有效满足该需求的人或活动,或者培养这样的关系或活动。这种“外包”,会使配偶对婚姻的需求更好地与当前可用资源(特别是配偶的专长)所匹配,从而具有明显的增强个人幸福感的潜力。

比如,如果配偶不容易满足你的某些需求,可以试着去理解配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想一想Ta能改变吗,我的方式合适吗?如果配偶确实有困难,不妨试着跟好友说一说,不强求配偶一定做到;或者,本来要求配偶总是能懂自己,现在只需要关键时刻,Ta能安静地听自己诉说就好。既然自己的需求满足有很多种方式,不妨偶尔放过配偶,让配偶发挥Ta的长处吧。

9.png
(图源网络)
总之,通过优化现有资源的利用、在婚姻中投入更多资源以及要求配偶承担起更少的责任,就有可能充分利用当前或潜在的资源,并最大化发挥配偶的优势,从而获得配偶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和更高的个人幸福感。

配偶们可以基于这个思路,评估自己马斯洛山的海拔和氧气量,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调整哦!

参考文献:
.
Finkel, E. J., Hui, C. M., Carswell, K. L., & Larson, G. M. (2014). The suffocation of marriage: Climbing Mount Maslow without enough oxygen. Psychological Inquiry, 25(1), 1-4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崔 晓
策划丨崔 晓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石佳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我妈下周要过来长住,给咱们做家务”、“以前都是我爸妈帮我弄的”、“我妈说上次咱们吵架就是你的错,你得听她的”……
“亲爱的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我不能没有你……”
“你要我怎样都可以,我都可以改……”

上面的对话你是否熟悉?在你与伴侣间或是在身边的人当中有没有出现过呢?人们常困扰的另一半“过于黏人”、“妈宝”、“不独立”,可能是由于他们自我分化水平较低造成的。

什么是自我分化

在莫雷.鲍恩(Murry Bowen)的跨代家庭治疗理论中,他认为人们的关系是由个性(Individuality)和归属(Togetherness)这两种互相平衡的生命力量所驱动的,我们每个人都既需要陪伴,也需要独立。而如何协调这两种力量、让我们独立的同时体会到亲密,以及平衡理智与情感,取决于鲍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分化。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一种区分情绪与理智,并且将自我独立于他人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

内心层面,自我分化指个体使情绪与思想分离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根据理性的判断来弹性运用情感和理智,例如在遇到问题时能将事件与情感分离开,冷静而独立地思考而不被紧张的情绪所左右。

人际关系层面,自我分化指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中,能够维持个人的独立和坚定的自我信念,不会丧失自我而去迎合对方,也不会过度卷入对方、将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而这两层含义之间的关系,个体内心层面的分化程度决定了其人际关系层面的分化状况,因为无法区分理智和情感的人,只能依据外界变化做出情绪反应,与他人毫无界线,完全融合在一起,或者与他人冷漠、疏离,形成情感上的阻断。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表现

首先,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因为不能较好地分离情感与理智,因此很容易情绪化、失去自我控制,难以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可能总是因为激烈的情绪与冲动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其次,由于无法分离自我与他人,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状态:情感隔离或情感缠结。前者是一种刻意的疏离,回避与他人产生联系,也很难获得归属感,他们会否认关系的重要性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后者则是与他人过度纠缠的状态,在面对父母、伴侣等重要他人时,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在关系中没有边界,他们的情绪每时每刻都受到他人的影响,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情绪。在这种缠结的状态中,他们可能会过度迎合他人以求关系的维持,或是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

当自我分化较低的问题体现在婚姻当中,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第一种就是与原生家庭的无法分离,在新组成的家庭生活当中,无法脱离原生家庭,或是经常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的钟晓芹,在与丈夫的矛盾当中,她被指责“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她的母亲经常来到她和丈夫的家里做饭、洗衣服,分担本来应该是她作为妻子的家庭责任。在与丈夫的争吵中,钟晓芹始终不明白:“我妈来给我们做饭有什么问题?”又如同《都挺好》的苏明成,受到母亲的宠爱,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无比依赖母亲,让他的妻子抱怨“就是个妈宝”。第二种表现就是与伴侣之间的过度依赖、过度缠结。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失去自我,生活全部围绕着另一半。而当对方感到喘不过气,想要离开时,他们又会反应过度,甚至采用极端、过激的方式以挽留对方,“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现出“我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就活不了”的语言和行为。

1EC3683B-731F-40E4-8776-5A54AAA4F2D9.png
989E5996-4CBF-4815-B3EB-92FFE096993B.png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分化较低不利于夫妻关系的发展,同样,也有研究证明,高自我分化个体更能感受到婚姻的幸福感和协调性(Bowen,1988)。那么,这种自我分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鲍恩指出 ,一个人的自我水平发展,离不开其原生家庭,而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成员个体化,找到自我。因此,原生家庭对于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的发展格外重要。父母会将其自身的分化水平传递给孩子,父母的分化程度较低,孩子在家庭中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自我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我分化是如何在原生家庭中传递的。

来自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水平

鲍恩的理论指出,两个分化水平不高的人结合而构成的新家庭会不稳定,在问题出现时会带来带过度的情绪反应,产生焦虑。当焦虑增强时,人们会对情绪亲密性有更大的需求,而当这种需求在对方身上得不到满足时,其中一方可能会从家庭中的其他人那里寻求情感上的联结,以得到帮助,这时三个人就形成了“三角关系”。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混乱界线导致的“三角关系”丨家庭中的矛盾为什么会越变越复杂?》为大家介绍了这个同样是由鲍恩提出的概念,即“只要两人陷于无法解决的冲突中时,都会自动地卷入第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关系”。因此,当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因为自我分化水平较低而产生问题时,会选择他们认为最需要关心的孩子,将其卷入到三角关系当中,此时,这个孩子将成为家中最为依赖父母、分化水平最低的一个,与家庭分离的难度最大。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妻子非常依赖丈夫,自我分化水平比丈夫而言更低一些。妻子总是抱怨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导致他们经常发生冲突,而丈夫总是选择回避,疏离妻子。这使得妻子选择将关注转移到孩子身上,以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进而对孩子产生依赖,甚至出现使孩子配偶化的现象。丈夫在逃避后,缓解了他自己的焦虑,因此他能够接受妻子和孩子的过度卷入,这进一步强化了妻子与孩子间的依赖,以及妻子与丈夫间的疏离。

这就是自我分化水平在家庭中的传递机制,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在这种“被需要”下,不能得到较好的成长,例如生活上不能独立、需要照顾,从而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这种循环的模式使得孩子的自我分化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2AFE1E0F-04C9-47FE-BB5E-342CAFF60412.png
(图源网络)

如何提高自我分化水平

当我们了解了自我分化水平会在家庭当中传递下去,那么当我们的伴侣或是自身表现出分化较低时,应该怎样去改善呢?

首先,基于家庭治疗的理论,我们从家庭角度来寻找问题的根源是尤为重要的。鲍恩认为,家庭中的自我分化问题是多代传递的,个体可以通过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各自原生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来探索。当我们发现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出现上述所说的自我分化传递机制、或类似现象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家人的互动,跳出三角关系以减轻自己对家庭的依赖。而当观察到自己的家庭中存在自我分化较低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在与伴侣的相处中,尽可能避免出现同样的表现与互动。

其次,当伴侣指出或是自己发现过度依赖自己的原生家庭,比如在小家庭的生活中经常需要父母的帮助,或是需要他们的介入时,此时要有意识地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意识到家庭的界线,更多考虑伴侣的感受,小家的成员解决小家的问题

从个人角度,要提高自理能力,从生活上独立,例如学习做家务,在离家后努力尝试经济独立,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减少对伴侣或是对家庭的依赖;接着从精神上独立,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遇到事情首先独立解决而非立即求助。坚定“我值得被尊重”,以及“别人的情绪不是我的错”的信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盲目讨好、迎合他人的要求,首先满足自己,再满足他人。

最后,就是有孩子的夫妻如何教养,使孩子发展较好的自我分化水平。首先,要坚定家庭界线,避免病态的三角关系形成。父母要与孩子“分离”,发生在夫妻间的矛盾不要寻求孩子评理或是调解矛盾;而在孩子离家后,父母需要重新调整整个家庭的人际距离,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此外,有研究表明,父母冲突频率越高、强度越大、解决情况越差,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越低(邓林园, 2015),因此,如何解决冲突、减少冲突对孩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ED7645FA-CEE1-4E80-9140-15653357F52A.png
(图源网络)

愿我们每个人即体会感性又拥有理智,享有亲密又独立,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L师范大学出版社.
Irene Goldenburg & Herbert Goldenburg. 李正云等,译. (2005).家庭治疗概论(第六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Kerr, M.,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An approach based on Bowen theory. New York, 235-257.
邓林园. (2015).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恋爱冲突及其解决的关系: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11.
王艳,安芹.(2014).大学生安全感、自我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5), 877-880.
黄思思. (2015). 大学生压力知觉、应对方式和自我分化的关系及对抑郁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
王春荣.(2012).大学生心理逆反与自我分化、心理健康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吴倩.(2011).自我分化、应对方式及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石佳霖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