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只在这里发文章 下的文章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崔 晓
北师大心理学部21级专硕

从前,祖母的时代,村落里,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离婚几乎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
而后,父母的时代,城镇里,拼搏奋斗,独生子女,两口子过日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
现今,我们的时代,城市里,自我实现,追求爱情,离婚却常成为婚姻的选项或结局。

总的来说,今天的婚姻想要维持长久似乎比过去更加困难,几乎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告终,许多完整的婚姻也隐藏暗礁。为什么婚姻越来越难?

1.png
(图源网络)

三种婚姻观的演变

美国学者们研究发现,自1700年代后期(美国建国之初),美国经历了三种主要的婚姻模式(Burgess&Locke, 1945; Cherlin, 2009)。

第一种是制度婚姻。从170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1850年左右,婚姻是一种实用的模式。制度婚姻被描述为受法律、社会规范和宗教严格监管的正式制度。家庭成员相互依存,以满足经济生产、育儿、教育、养老等基本需求。婚姻还建立了家庭之间的纽带,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在这个模型中,家庭的稳定比单个家庭成员的需求更重要。未经父母许可,孩子通常不得结婚;除非遭到最极端的虐待或遗弃,离婚是不可接受的。制度婚姻更多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例如有足够的食物吃、冬天能保暖以及在恶劣天气下有地方睡觉)以及安全需求(例如免受暴力袭击、过上可预测的生活以及保持经济安全感)。

2.png
(图源网络)

第二种是伴侣婚姻。从1850年到1965年左右,婚姻是丈夫养家糊口-妻子做家庭主妇的模式。其中包括两个子时期,一个是从1850年到1900年的浪漫化的子时期,人们试图与他们迷恋的对象结婚,以便可以长期持续体验爱情的感觉(Coontz, 2005);另一个是从1900年到1965年的陪伴的子时期,人们对贞洁和克制的强调减弱,对亲密和联结的关注加强,配偶之间在家庭传统分工之外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培养深厚的亲密关系。伴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配偶满足他们的激情和亲密需要。

3.png
(图源网络)

第三种是自我表达婚姻。从1965年左右一直到今天,婚姻是(并将继续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模式。“一种关系是通过充分分享真实感受而建立的”,而爱“成为无限丰富、复杂和令人兴奋的自我的相互探索”(Bellah, 1985)。如果生活的中心目标是追求自我实现,那么理想的婚姻伴侣不仅会支持这一目标,而且还会促进此目标的实现。自我表达婚姻主要致力于帮助自己和配偶满足自主权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在这个时代,女性和男性越来越像合作伙伴一样互动,即使并不总是完全平等。

4.png
(图源网络)

贯穿美国历史,婚姻从满足较大社会需求的正式制度,转变为满足夫妻和子女需求的同伴关系,然后转变为满足配偶个人心理需求的私人契约 (Amato, Booth, Johnson, & Rogers, 2009)。

研究也发现,美国婚姻的历史趋势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趋势相似,甚至大部分非西方世界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趋势,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文化可能正处于从相对务实的婚姻模式转变为相对陪伴的婚姻模式的过渡之中(即从制度婚姻过渡为伴侣婚姻)(Chan, Ng & Hui, 2010)。

这与我们能观察到的中国的大中城市年轻一代的婚姻观也十分符合。在一定物质的基础上,中国的年轻人们也越来越看重婚姻中的伴侣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需求也越来越与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

婚姻的窒息模式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级,马斯洛(1943, 1954 & 1970)将人类的需求层级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Eli J. Finkel等(2014)基于美国婚姻的历史分析和马斯洛需求层级,提出了婚姻的“窒息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原则建立在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的三个特征的基础上。第一,人们试图满足的需求是按层次排列的,与较高的需求相比,较低的需求通常具有更大的动机优先级。第二,相对于成功地追求较低的需求(吃饭,感到安全等),成功地追求较高的需求(实现精通,经历个人成长等)更可能需要自我洞察力,而这种自我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持续付出大量的认知和心理努力。第三,满足更高的需求会产生更高的幸福感、宁静和丰富的生活。

该模型的内容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1. 婚姻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结越来越少或越来越浅,甚至与家人和家族也是如此。

2. 人们在婚姻中越来越看重较高层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婚姻中得到真正的伴侣关系和关系中的自我实现。

3. 寻求婚姻来帮助个人满足更高需求的配偶需要对自己及对配偶有深刻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在一个持续的时期里相当多的彼此联结和回应。

  1. 不幸的是,当今时代,配偶在工作和育儿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配偶在一起的时间比过去的时代更少了。并且,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进一步挤占了配偶投资婚姻所需的心理资源。
  2. 这样的结果是,减少的资源投入势必难以保证更高需求的满足,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自然难以让人满意,即发生“窒息”。(当然,投资足够的配偶,可能会经历良好的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

5.png
(图片来自文献:Eli J. Finkel, Chin Ming Hui, Kathleen L. Carswell and Grace M. Larson, 2014)

通过上图,我们会更容易理解“窒息模型”。如图所示,在马斯洛山上,生理和安全需求位于较低的海拔高度,尊重和爱的需求位于中等海拔高度,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位于较高海拔。随着婚姻越来越从制度婚姻往伴侣婚姻和自我表达婚姻演变,婚姻的马斯洛山海拔逐渐升高。与任何大山一样,高海拔地区的空气将变得稀薄(缺氧)。

6.png
(图源网络)

这样看来,好消息是,如果配偶相处融洽,并且他们努力建立相互洞察力和情感联结,就能促进彼此的更高海拔需求,那么现代婚姻就可以成功登顶马斯洛山,达到以前时代很少有人达到的高度。

然而,坏消息是,如果配偶之间相处的不好,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投资婚姻,他们可能会在婚姻中面临“窒息”的危险。难怪现代婚姻比以前的时代更容易动摇,毕竟,相对于在婚姻中满足更高的海拔需求,满足更低的海拔需求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经营。

为婚姻“增氧”

随着离婚率高居不下,人口结构老龄化及三孩政策出台,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婚姻显得愈发重要。了解了婚姻观随时代变化需求层次升高,以及高需求伴随的对所需投入的提高,我们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婚姻质量。

1、优化现有资源
配偶可以通过一系列用户友好的简单方式来加强婚姻。比如,对渴望肯定和赞美的配偶,不要吝啬欣赏的眼光和真诚的赞美;对渴望拥抱或“摸头杀”的配偶,不要吝啬你在小细节中的小宠溺。再比如,与配偶一起观看以关系为重点的电影并进行简单讨论,也是个低投资的好方式。

7.jpg
(图源网络)

2、投资补充氧气
增加高质量的在一起的时间。既然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就要确保投资的方式,配偶们值得一起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建立规律的约会时间,既能一起放松,又能增进情感联结。分享过去一段时间的心情,最开心的事,最不开心的事等等。

另外,拥有共同朋友比例较高的配偶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在一起,并拥有更好的婚姻。所以和配偶的朋友成为朋友,可以增加在一起的时间,并通过跟朋友在一起的场合发现不一样的配偶,也是很值得的投资。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既然更高层级的需求需要更深的自我洞察力和对配偶的洞察力,配偶也可以考虑一起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学习自我觉察、聆听他人和陪伴、如何科学地经营亲密关系等等,并在生活中不断地保持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好奇和觉察。而每次配偶遇到困难或挫折,需要你支持的时候,那很可能就是你能发挥帮助的高光时刻,以及最能在情感账户上存上大大一笔的时刻。

8.png
(图源网络)

3、降低氧气需求
首先,可以降低马斯洛山的海拔,要求婚姻满足比目前海拔高度低一点的需求。或者,继续要求婚姻满足相同海拔的需求,但可以减少这些要求的数量或强度。

具体来说,配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接触更有效满足该需求的人或活动,或者培养这样的关系或活动。这种“外包”,会使配偶对婚姻的需求更好地与当前可用资源(特别是配偶的专长)所匹配,从而具有明显的增强个人幸福感的潜力。

比如,如果配偶不容易满足你的某些需求,可以试着去理解配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想一想Ta能改变吗,我的方式合适吗?如果配偶确实有困难,不妨试着跟好友说一说,不强求配偶一定做到;或者,本来要求配偶总是能懂自己,现在只需要关键时刻,Ta能安静地听自己诉说就好。既然自己的需求满足有很多种方式,不妨偶尔放过配偶,让配偶发挥Ta的长处吧。

9.png
(图源网络)
总之,通过优化现有资源的利用、在婚姻中投入更多资源以及要求配偶承担起更少的责任,就有可能充分利用当前或潜在的资源,并最大化发挥配偶的优势,从而获得配偶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和更高的个人幸福感。

配偶们可以基于这个思路,评估自己马斯洛山的海拔和氧气量,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调整哦!

参考文献:
.
Finkel, E. J., Hui, C. M., Carswell, K. L., & Larson, G. M. (2014). The suffocation of marriage: Climbing Mount Maslow without enough oxygen. Psychological Inquiry, 25(1), 1-4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崔 晓
策划丨崔 晓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作者:乔瑞峰 大头小寨

Facing your fears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焦虑的妈妈爱走神.jpg
最近有几位妈妈,都是半年多没联系的,突然又开始和我联系。

有一位妈妈人长得很美,姑娘也很漂亮,大长腿,思想很有深度,每次和她聊天都特别有意思。可是妈妈总说自己愚钝,接不住孩子说话。在咨询的过程中,因为总是妈妈和孩子一起,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孩子认真的跟我探讨一些内心感觉细腻的部分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走神了。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这样。

为此女儿经常提醒她:妈妈,你要好好听我说话。妈妈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好呀,好呀。然后下次,又继续走神。

我以为她是在忙工作,想工作的事情,和女儿一起来咨询走神想工作的事情也是挺有趣的,有可能是妈妈心大,或者听过无数次孩子说的话,就是听不懂她的意思?我不知道。

妈妈你心真大,花钱还走神

我和茜贝儿妈妈总有一种彼此懂你的感觉,虽然看起来我们都有点傻呵呵的,其实我们都属于智慧藏得可深的那种类型,大智若愚,大巧不工……(主要是夸茜贝儿妈妈,顺便夸下我自己,要不好多笨蛋真以为我们傻。)

20多天没跟她联系,感觉就跟过了半年一样。一打电话,又是叽叽喳喳一堆,嘿嘿哈哈一片。

茜贝儿妈妈属于典型的做到说不出的类型,我一问她闺女的情况,就想起第一次青岛营见到她闺女主持晚会时的情景。如果说茜贝儿瘦瘦的是个小美女的话,她女儿就是一个大美女,总觉得女儿个子比她高,气势也更强。

可是小美女经常帮大美女扛好多事情。

孩子终于参加完高考了,茜贝儿妈妈又一次做到了放下。为什么是又呢?牵涉到太多人家的隐私就不方便说了,确实不容易。一个多月前我们在深圳一起吃吃了火锅,她们家(包括孩子爸爸)又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一步。

真的放下了孩子会感觉到的,听着很神奇,确实就是这样。

当我聊起妈妈听不进去孩子讲话,听不懂孩子讲话的情况的时候,茜贝儿妈妈立刻接了一句,有可能是因为妈妈太委屈了吧,忧心忡忡做了很多事情又不被理解,有点自怨自艾的味道?挺复杂的。

唉?好像是这样的,虽然不知道妈妈走神在想什么,但是因为着急而听不进去孩子讲话的情况确实太多了。

当一个人太着急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说什么都很难共情。更别说孩子不说话的时候去观察他的身体语言,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了。孩子不说话,家长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孩子的表达当作背景,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病症。

孩子一直在表达,家长总是看不懂。

我们很容易被孩子表达的内容所吸引,比如孩子说买东西花钱,我们就很认真的跟孩子探讨买东西花钱的道理;孩子说自残自杀,家长便心惊胆战,六神无主的幻想孩子各种悲惨的结局;有的家长对孩子表达灰色,黑色情绪感受非常的抵触,担心自己孩子看了以后受到更多负面的暗示,可是为什么不是感同身受,被理解,终于有人和我一样呢?

太过担心就是过度焦虑,人一旦过度焦虑就会充满各种执念,这个时候人的感觉是被蒙蔽的,本来想给孩子传递爱和信任,却总表达成控制与否定,能看穿孩子的想法,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更看不清楚自己的内心。

恐惧像一件应付过度焦虑的外衣,破破烂烂,散发着臭味。我们不忍直视它,就会有更多的执念产生。执念可以让我们不去面对自己真正害怕的东西,因此我们更愿意顺着执念去做一些事情——所谓的引导治疗和学习。这些事情下意识都不会征求孩子同意,孩子一脸懵逼,非常郁闷,家长也很委屈。

着急教育,迫切的想要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偏激的想法;着急治疗,一有变化就觉得不是躁了郁了,要不就是双相,又得加药换药了……当我们把劲儿往孩子身上使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

家长该怎么样才能听懂孩子讲话?其实答案全在问题里。听不懂孩子说话是因为下意识的不能面对自己的恐惧,这些恐惧的东西不曾发生,起码现在还没有发生,是因为自己的过度焦虑才想象出来的,我们却信以为真,又不敢去面对。

一个充满了害怕和委屈的家长,很容易变得小心翼翼,感觉自己说啥话也不对。而这,又是很多孩子非常讨厌的一点。

看懂孩子的表达。听懂孩子说话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有的家长来说,经年累月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做到了。

我现在也想开了,家长不理解孩子是常态,很多家长对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叶公好龙,想了解却又不愿意去了解。这源于我们习惯粗糙地对待自己的内心,甭管有钱没钱,我们都太忙了。

忙着工作挣钱,都没时间锻炼身体,更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内心。因此才会浮于表面,沉不下心与孩子沟通。

家长着急的寄希望于各种专家和药物,或者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和培训班,这跟饿急了想点外卖是一样的。问题是有几个家长愿意孩子吃外卖?心理健康这事外人包不了圆,甚至都不是主力。

当我们看到孩子满身毛病的时候,不知不觉用很多负面的词汇形容孩子的时候,觉得孩子有各种病症表现的时候,都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比起着急给孩子吃药或者找心理咨询,不如试着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稍微温柔一点对待自己的内心。

比如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清空自己的执念,直面自己的恐惧,试着慢慢静下心来。不管是害怕别人知道孩子生病,还是害怕孩子上不了学,或者害怕孩子真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试着去看最糟糕的结果,试着体会我们的心情。

实在接受不了也没关系,停下来,做做深呼吸,想办法做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的事情,能够沉浸进去的事情。奖励自己微小的进步,争取做一顿好饭,睡一个好觉,这样就很棒了。

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试着一点一点去直面自己害怕的事情,就跟我们觉得背后有鬼,一点一点回头去看那个鬼一样。

越担心坏事就越有可能发生,越勇敢坏事情就越不会发生。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都是有效果的,被误解了也不必委屈,因为孩子是爱我们的,并且孩子很想表达。只有我们心静了,看清楚了,整个人给孩子的感觉才更加稳定,也更放松。而这样的状态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feel your heart not your thinking

原创:Psychology心理探寻

When you feel that you are falling in love with someone, it makes you believe that you can spend your whole life with this person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problem. However, with time, your pink glasses slowly become transparent, and you begin to notice small faults in your partner. This is when it is time to analyze the roots of nitpicking in a relationship. Even if you try to meet mature single ladies, or even if you are already dating one of these glorious beauties, you still can fall into the trap of nitpicking. Nitpicking in a relationship develops very slowly, but it can actually ruin your relationship.
当你感到自己爱上某人时,你相信你能够几乎顺风顺水地与此人共度余生。但随时间推移,遮蔽在你眼睛上的粉色镜片逐渐变成了透明,你开始注意到对方身上的一些小缺点。这时,就该分析感情关系中“挑刺”行为的根源。即使你试图寻找成熟的单身女性,或你正在和女神类型的女生约会,你依旧会陷入这种“挑刺”陷阱。感情中的“挑刺”行为发展得非常缓慢,但却会给感情带来毁灭。

At this stage,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at even those people who have the healthiest relationships in the world, still face problems.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when you live with your partner, you inevitably fac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 two, bad habits of your partner and flaws of his or her personality. If you or your partner don't know how to react to those things, then it may lead to nitpicking in a relationship. But there i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because there are still plenty of reasons to get married, and nitpicking will never spoil your relationship if you know how to act.
在这一阶段,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白即使世界上最健康的感情关系,也依旧存在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当你与对方共同生活时,你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你们二者之间的差异,对方的坏习惯以及性格缺陷。如果你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那么就很可能会导致“挑刺”行为的发生。但也不必担忧,因为依旧还会有很多结婚的理由,而且,如果你们知道如何应对,那么“挑刺”行为就永远不会破坏你们的感情关系。

Nitpicking in a Relationship: Definition and Origin 感情关系中的挑刺行为:定义与由来

So, what is nitpicking? First of all, to define nitpicking, let's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d itself. All those who have already had children and faced problems with head lice know how hard it is to literally "nit-pick." When it comes to nitpicking in relationships, this word means minor criticism or faultfinding. In simple terms, nitpicking meaning suggests that one or both partners intentionally focus on things in a very negative way. Without a single doubt, those who are in relationships with nitpickers feel frustrated because their partners behave in such a way. After all,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nitpicking is very harmful to relationships.
那么,什么是挑刺(nit-虱卵,nitpicking 原意:摘除头发上的虱卵)呢?首先,要定义这个词,我们先看这个词的本身含义。所有有孩子,孩子头发上生过虱子的人都知道摘除头发上的虱卵是多么困难。那么,当在感情关系中,这个词意味着吹毛求疵,挑剔找错。简而言之,挑刺,是指双方中的一位或二者均故意用非常负面的方式聚焦于某件事物。毫无疑问,如果感情中一方是这种爱挑刺之人,那么另一方肯定会因此而感到沮丧受挫。在大多数情形下,“挑刺”行为对感情都是极具危害性的。

general patterns of the behavior of nitpickers 挑刺者的普遍行为模式

First of all, they observe what their partners do. They do it very quietly, and they aim to find something to nitpick their partner for. The second one is when they find some faults or mistakes. When they do, they quickly get their partners to know that they are doing something wrong. Finally, due to nitpicker's confidence in his or her rightness, they begin to give instructions to their partners on how to do something right.
首先,他们会观察对方所作所为。他们会静静观察,目的是想要找出一些自己可以指责之处。
其次,当他们找到一些缺点或错误时,他们会很快告知对方。
最后,由于挑刺者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们会开始建议对方正确做法该是什么。
Not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nitpicking and constructive criticism. While it is absolutely normal to let your partner know that he or she is doing something wrong, you should never nitpick him or her to do this. Ideally, your criticism shouldn't sound like one. Thus, it will never cause negative emotions, but only a desire to become better. In turn, nitpicking just annoys and calls for more problems in a relationship.
注意,“挑刺”和“建设性批评”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尽管向对方指出他们的错误,无可厚非,但你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采用“挑刺”的方式。你的批评也不应该听起来像是在挑刺。这样,它就不会引起负面情绪,只会让对方感到一种想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挑刺行为只会让对方不悦,并导致更多问题。

Main Examples of Nitpicking in a Relationship 感情关系中“挑刺”行为示例

Sur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ealthy criticism and nitpicking is very blurry because what disappoints one person may not affect the other one at all. In fact, you can't rely purely on your or your partner's emotions because those can be affected by various external factors. So, this is why we've decided to share some examples of nitpicking. Our examples will also give you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and you won't need to search, "Why do people nitpick each other?" This list of examples also can serve as a very convenient way to check yourself to know whether you are a nitpicker or not.
当然,健康批评和挑刺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因为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实际上,你也无法完全基于对方的情绪,因为情绪也会被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决定分享一些“挑刺”行为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你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而且你也不需要去搜索“人么为什么要互相挑刺?”。通过这些例子,你能够非常方面地自查,看自己是否是一个爱挑刺之人。

  1. A nitpick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挑刺者对一个问题纠缠不休

For example, when one partner drives a car, a nitpicker dissatisfied with his or her manner of driving, may say something like, "Why can't you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signs?" Thus, this person not just only points on the problem itself, but also states that his or her partner can't pay attention to something.
例如,当一方在开车,另一方爱挑刺之人对其驾驶方式不满,可能就会说诸如:你怎么就不能专心看交通标志呢?这样,这个人不仅只是指向这一问题,同时也陈述了对方无法专注某事物。

  1. Hits his or her partner’s personality

攻击对方人格

Almost anything can trigger a nitpicker to say something like, "You are stupid and dull" to his or her partner. In this case, a nitpicker doesn't even try to fix the issue. Instead, he or she just insults their romantic partners. Of course, this is very far from what is considered a healthy criticism.
几乎任何事情都会触发一个爱挑刺之人对配偶说“你真是又蠢又笨”之类的话。这种情形下,这个爱挑刺之人甚至没有想要去解决问题,而是纯粹去攻击对方。当然,这与所谓的“健康批评”就相去甚远了。

  1. A critical guess/批判型猜测

When a nitpicker sees that his or her partner struggles with something, they, instead of providing some real help and supporting their partners, will simply say, "It seems to me that you are not smart enough to perform this task." Everyone, except for nitpickers, understands that this approach is terribly wrong.
当一个爱挑刺之人看到配偶因某件事而困扰时,他们并不提供一些实质的帮助或支持,而只是说:“在我看来你的智商根本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除了爱挑刺之人,其他人都知道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1. Blaming instead of supporting

指责,而非支持

No matter what happens between two partners or with both of them in their lives, a nitpicker will always blame the other one for their problems. You can choose any topic, and any problem you want, and nothing will change because a nitpicker will always blame his or her partner, "It is all on you!"
无论两人生活中出现什么事情,爱挑刺之人总是会将责任归咎于对方身上。你可以选择任何话题,任何问题,但这种情形依旧会出现,因为爱挑刺之人总是会指责对方,“都怪你!”。

  1. Attempts to control/试图控制

Nitpickers are very overconfident people. This is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they are smarter than everyone else around them. Combine this quality with their desire to control their partners, and, in the result, you won't be surprised to hear from a nitpicker something like, "I know better! I am much smarter and have better education."
爱挑刺之人是非常过于自信之人。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身边的人都要聪明。这种特质,再加上他们想要控制对方,那么,当你听到一个爱挑刺之人说“我比你懂得多,我要聪明得多,学历也更高”之类的话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1. They force to obey/强迫对方服从

In the eyes of a nitpicker, it is mandatory for you to follow his or her recommendation. For this very reason, you shouldn't be surprised if you hear them saying, "You must do what I say. Otherwise, you will be punished." This is their favorite technique because your obedience contributes to their self-confidence.
在爱挑刺之人看来,你必须服从他的建议。因此,当你听到他们说,“你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你会被惩罚的。”之类的话时,也并不足为奇。它是他们最爱的策略,因为你的服从,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过度自信。

Why Do People Nitpick If They Seem to Love Each Other?如果人们似乎彼此相爱,为什么还会挑刺呢?

What does nitpick mean to your relationship? Definitely nothing good, it will bring you only anxiety and pain. Both nitpickers and his or her partner, sooner or later, will suffer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nitpicking, and this hurricane of emotions will be painful for both partners. However, for some reason, people still nitpick their partners in relationships. And here, we are talking about relatively healthy relationships, in which partners seem to truly love each other. So, why do people do this? Generally,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is type of behavior in relatively healthy relationships.
挑刺,对你的感情来说意为着什么?绝对是毫无益处。它只会给你带来焦虑和痛苦。挑刺者和其配偶,早晚都会遭受到“挑刺”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情绪飓风对双方而言都会是痛苦的。
但,处于某种原因,人们依旧会对配偶挑刺。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那些相对健康的感情关系,那些彼此之间看起来真爱对方的感情关系。那么,为什么人们这样做呢?整体而言,在相对健康感情关系中,对于这种行为类型,有两个主要原因。

  1. 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one of the partners, in fact, has low self-esteem. This can explain why they want to pull their partners down to appear taller on their background. You see, those people who have no problems with their self-esteem don't need to nitpick others, especially their significant others. So, if you see that you or your partner tend to nitpick, pay attention to your or their level of self-esteem because this may be the simplest way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once and for all. However, this still will take a pretty decent amount of time.

1. 第一个原因,是实际上,其中一个人自尊感较低。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想要贬低对方,来显得自己更高一些。那些自尊感正常之人不需要挑别人的刺,尤其是对于他们的配偶。因此,当你发现你或你的配偶常常挑刺时,关注你自己或对方的自尊感水平,因为这可能是一劳永逸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单方法。但这依旧会花相当长的时间。

  1. The second reason is the possible complexes. For example, a person can be too pessimistic, and may not be able to see positive things in people around them. In some cases, complexes make people behave too noisy. Those people always try to stick their noses in their partner's businesses. Also, a person may simply not understand that he or she actually hurts someone by this kind of behavior. This is wh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iscuss this matter with your partner before trying to change anything. Of course, here we didn't mention anything about cases when people nitpick due to boredom, or because they are abusers. After all, those reasons are clear signs that their relationships are very far from being healthy.
  2. 第二个原因,是可能存在的心理情结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过于悲观,可能无法看到周围人身上的积极一面。某些情形下,一些心理情结会让一些人行为出格。他们总是想要干涉对方的事情。另外,一个人可能只是不知道他的这种行为实际上会伤害对方。这也是为什么在试图改变这种行为之前,需要和对方先进行讨论。当然,这里我们没有提到其他原因,比如因为无聊而挑刺,因为虐待施暴倾向而挑刺等。毕竟,此类原因很明显就标志着他们的感情关系已经远非健康了。

How to Stop or Prevent Nitpicking in Relationships 如何停止和预防感情关系中的挑刺行为

It is obvious that if you have spotted even the slightest signs of nitpicking in your or your partner's behavior, you must immediately take steps to fix this issue. So, how to stop nitpicking in a relationship? Fixing this problem will require perseverance, time, and a tremendous amount of effort. If you are the nitpicker in your relationship, then things are much simpler because you are not only aware of this problem but also are willing to fix it. In any case, our small tips and bits of advice will help you deal with nitpicking in a relationship regardless of your position.
很明显,如果你已经察觉到对方有,即使很细微的挑刺倾向,那么你必须立即采取步骤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如何做呢?解决这一问题将需要毅力、时间和大量精力。如果在这段感情中,你是爱挑刺者,那么就简单得多了,因为你不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且愿意改正。无论何种情形,下面的建议都会帮助你解决“挑刺”问题。

  1. Keep calm/保持冷静

Remember, no matter what happens in your relationship, you must always remain calm. If you lose the control over your emotions, you may make terrible and unfixable mistakes that will cause permanent damage to your relationship. So, when dealing with nitpicking, make sure that you are not shouting at each other, or, at least, try to pretend that you are calm.
记住,无论感情中发生什么,都必须始终保持冷静。如果你失去对情绪的控制,那么就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修复的重大错误,对感情造成永久损害。因此,当应对“挑刺”问题时,确保不要互相争吵,或至少,努力去假装冷静。

  1. Reframe the problem/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If in your relationship, you are a nitpicker, then try to reframe problems. We are talking about changing your attitude toward them. Quite often, people overestimate their problems and treat them too seriously. For example, it is not a big deal if your partner doesn't load a dishwasher as optimally as you usually do.
如果在感情中,你是那个挑刺者,那么试图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改变你对问题的态度。通常,人们会高估问题严重性,以过于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例如,如果对方并没有按照你平时的完美做法把碗碟摆放到洗碗机里,那么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1. Find a distraction/分散注意力

If you know that your partner is going to do something wrong, and you can't avoid nitpicking him or her, then you need to find a distraction. For example, you can go to a different spot in your home while your partner does something. However, this is just a temporary decision.
如果你知道对方即将做错某件事,而且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挑刺”,那么你需要找东西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当对方做这件事时,你可以去家中的另一个地方。但是,这只是暂时性的解决方案。

  1. Offer help/提供帮助

Instead of focusing on your partner's mistakes and commanding them on how to improve something, you can simply offer your help. However, don't tell your partner they need it. Just tell them that you want to help. Thus, you will help your partner fix their mistakes, and you both will feel happy about it.
不要去聚焦于对方的错误,命令对方应如何改进,而是提供帮助。但是,不要告诉对方他们需要帮助。只是告诉对方你想要帮助。这样,你既能够帮助对方改正他们的错误,两个人又都能够感到快乐。

  1. Don’t focus on personalities

不要聚焦于人格

You see, your task is to avoid offending your partner. So, when you see that your partner is wrong in something, or that something can be improved, never tell them that they are stupid, incapable or in some other way inferior to you. This will only insult them, and you won't achieve what you want.
如你所见,你的任务是,避免触怒对方。因此,当你看到对方犯错时,或有待改进之处时,永远不要说他们愚蠢、无能或其他任何表示他们不如你的言辞。这只会侮辱他们,你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1. Be honest with your partner/坦诚相告

No matter whether you are a nitpicker or being nitpicked by your partner, you should always be sincere with your partner, especially when you have negative feelings. This will help them know what they need to change in themselves. Plus, honesty will express your intention to save your relationship.
无论你是挑刺者或是被挑刺者,你应该始终坦诚告知对方,尤其当你有负面感受时。这会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自身需要改变。另外,真诚,将会传递出你内心是想挽救这段感情的。

  1. Don’t doubt and undermine your partner

不要质疑或贬低对方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with nitpicking is that, instead of making things better, it makes everything only worse. So, you need to learn not to undermine and doubt your partner. Remember, even if they are less efficient than you are, this doesn't mean that they can't be successful.
“挑刺”行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它并不会让事情变好,而只是会让所有事情变得更糟。因此,你需要学着不要去贬低或质疑对方。记住,即使他们不如你有效率,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成功。

  1. Respect their personal boundaries

尊重他们的个人界限

Without a single doubt, you share many things with your partner, but there are still things that are only yours and theirs. Therefore, at any cost, you must avoid violating their personal boundaries because instead of helping them, you will only make everything worse. Note: don't help unless you are asked to, or a person agreed to receive your help.
毫无疑问,你们之间有很多事情毫无保留,但你们依旧有各自独属的事物。因此,无论如何,必须要避免侵犯他们的个人界限,因为这样并不会帮助他们,而是只会让事情恶化。注意:除非被要求提供帮助,或对方同意接受帮助,那么,不要去帮助。

  1. Forget about punishing/不要惩罚

The worst thing you can do is to try to punish your partner for not obeying your "recommendations." If you want to have a future with this person, then never let yourself withdraw affection or punish your partner for doing something in their own way.
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因为对方没有服从你的“建议”而去试图惩罚对方。如果你想要和对方共度未来,那么不要因为对方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就收回你的爱意,或惩罚对方。

  1. Work on your communication

努力提升沟通

In healthy relationships, partners can resolve any obstacle because they have established communication and maintain it. In fact, even if one partner tends to nitpick, the other one will immediately find words to explain why this is bad. In turn, the second partner will understand his or her mistake and will find words to ask for forgiven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 his or her partner become better.
在健康感情关系中,双方能够解决任何障碍,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沟通机制并会维护这种沟通机制。实际上,即使当一方常常挑刺,另一方也会立即通过合适的措辞,来解释为什么这样是不好的。这样,挑刺者就会明白其自身错误,并会寻找合适的措辞,来寻求谅解,同时也帮助对方变得更好。
Even though nitpicking won't destroy your relationship in a couple of days, this problem still capable of slowly damaging it. So, unless you do something about this problem, you will inevitably face a breakup with your significant other. The fact that you genuinely love your partner, in this case, means nothing. To build a healthy relationship, you need more than just your love. You also mus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this person and have a desire to become better for him or her. Also, try to see you and your partner as two partners of a single team. This approach will help work on your communication and achieve new things.
即使“挑刺”行为并不会在短短几日内摧毁你的感情关系,但依旧可能会慢慢破坏它。所以,除非你能够去解决这一问题,否则你势必会面临和对方分手。这种情形下,即使你发自真心地爱对方,也毫无意义。要营建健康感情关系,你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爱。你还必须要知道如何与对方沟通,并想要为对方而提升自己。另外,试着将你们视为一个团队中的两个合作伙伴,这一角度将帮助你们提升沟通,达成新的收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石佳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我妈下周要过来长住,给咱们做家务”、“以前都是我爸妈帮我弄的”、“我妈说上次咱们吵架就是你的错,你得听她的”……
“亲爱的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我不能没有你……”
“你要我怎样都可以,我都可以改……”

上面的对话你是否熟悉?在你与伴侣间或是在身边的人当中有没有出现过呢?人们常困扰的另一半“过于黏人”、“妈宝”、“不独立”,可能是由于他们自我分化水平较低造成的。

什么是自我分化

在莫雷.鲍恩(Murry Bowen)的跨代家庭治疗理论中,他认为人们的关系是由个性(Individuality)和归属(Togetherness)这两种互相平衡的生命力量所驱动的,我们每个人都既需要陪伴,也需要独立。而如何协调这两种力量、让我们独立的同时体会到亲密,以及平衡理智与情感,取决于鲍恩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分化。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一种区分情绪与理智,并且将自我独立于他人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

内心层面,自我分化指个体使情绪与思想分离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根据理性的判断来弹性运用情感和理智,例如在遇到问题时能将事件与情感分离开,冷静而独立地思考而不被紧张的情绪所左右。

人际关系层面,自我分化指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中,能够维持个人的独立和坚定的自我信念,不会丧失自我而去迎合对方,也不会过度卷入对方、将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而这两层含义之间的关系,个体内心层面的分化程度决定了其人际关系层面的分化状况,因为无法区分理智和情感的人,只能依据外界变化做出情绪反应,与他人毫无界线,完全融合在一起,或者与他人冷漠、疏离,形成情感上的阻断。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表现

首先,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因为不能较好地分离情感与理智,因此很容易情绪化、失去自我控制,难以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可能总是因为激烈的情绪与冲动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其次,由于无法分离自我与他人,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状态:情感隔离或情感缠结。前者是一种刻意的疏离,回避与他人产生联系,也很难获得归属感,他们会否认关系的重要性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后者则是与他人过度纠缠的状态,在面对父母、伴侣等重要他人时,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在关系中没有边界,他们的情绪每时每刻都受到他人的影响,分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情绪。在这种缠结的状态中,他们可能会过度迎合他人以求关系的维持,或是强迫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

当自我分化较低的问题体现在婚姻当中,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第一种就是与原生家庭的无法分离,在新组成的家庭生活当中,无法脱离原生家庭,或是经常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电视剧《三十而已》里的钟晓芹,在与丈夫的矛盾当中,她被指责“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她的母亲经常来到她和丈夫的家里做饭、洗衣服,分担本来应该是她作为妻子的家庭责任。在与丈夫的争吵中,钟晓芹始终不明白:“我妈来给我们做饭有什么问题?”又如同《都挺好》的苏明成,受到母亲的宠爱,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无比依赖母亲,让他的妻子抱怨“就是个妈宝”。第二种表现就是与伴侣之间的过度依赖、过度缠结。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失去自我,生活全部围绕着另一半。而当对方感到喘不过气,想要离开时,他们又会反应过度,甚至采用极端、过激的方式以挽留对方,“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现出“我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就活不了”的语言和行为。

1EC3683B-731F-40E4-8776-5A54AAA4F2D9.png
989E5996-4CBF-4815-B3EB-92FFE096993B.png
(图源网络)

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分化较低不利于夫妻关系的发展,同样,也有研究证明,高自我分化个体更能感受到婚姻的幸福感和协调性(Bowen,1988)。那么,这种自我分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鲍恩指出 ,一个人的自我水平发展,离不开其原生家庭,而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成员个体化,找到自我。因此,原生家庭对于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的发展格外重要。父母会将其自身的分化水平传递给孩子,父母的分化程度较低,孩子在家庭中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自我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我分化是如何在原生家庭中传递的。

来自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水平

鲍恩的理论指出,两个分化水平不高的人结合而构成的新家庭会不稳定,在问题出现时会带来带过度的情绪反应,产生焦虑。当焦虑增强时,人们会对情绪亲密性有更大的需求,而当这种需求在对方身上得不到满足时,其中一方可能会从家庭中的其他人那里寻求情感上的联结,以得到帮助,这时三个人就形成了“三角关系”。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混乱界线导致的“三角关系”丨家庭中的矛盾为什么会越变越复杂?》为大家介绍了这个同样是由鲍恩提出的概念,即“只要两人陷于无法解决的冲突中时,都会自动地卷入第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关系”。因此,当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因为自我分化水平较低而产生问题时,会选择他们认为最需要关心的孩子,将其卷入到三角关系当中,此时,这个孩子将成为家中最为依赖父母、分化水平最低的一个,与家庭分离的难度最大。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妻子非常依赖丈夫,自我分化水平比丈夫而言更低一些。妻子总是抱怨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导致他们经常发生冲突,而丈夫总是选择回避,疏离妻子。这使得妻子选择将关注转移到孩子身上,以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进而对孩子产生依赖,甚至出现使孩子配偶化的现象。丈夫在逃避后,缓解了他自己的焦虑,因此他能够接受妻子和孩子的过度卷入,这进一步强化了妻子与孩子间的依赖,以及妻子与丈夫间的疏离。

这就是自我分化水平在家庭中的传递机制,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在这种“被需要”下,不能得到较好的成长,例如生活上不能独立、需要照顾,从而促进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这种循环的模式使得孩子的自我分化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2AFE1E0F-04C9-47FE-BB5E-342CAFF60412.png
(图源网络)

如何提高自我分化水平

当我们了解了自我分化水平会在家庭当中传递下去,那么当我们的伴侣或是自身表现出分化较低时,应该怎样去改善呢?

首先,基于家庭治疗的理论,我们从家庭角度来寻找问题的根源是尤为重要的。鲍恩认为,家庭中的自我分化问题是多代传递的,个体可以通过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各自原生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来探索。当我们发现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出现上述所说的自我分化传递机制、或类似现象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家人的互动,跳出三角关系以减轻自己对家庭的依赖。而当观察到自己的家庭中存在自我分化较低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在与伴侣的相处中,尽可能避免出现同样的表现与互动。

其次,当伴侣指出或是自己发现过度依赖自己的原生家庭,比如在小家庭的生活中经常需要父母的帮助,或是需要他们的介入时,此时要有意识地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意识到家庭的界线,更多考虑伴侣的感受,小家的成员解决小家的问题

从个人角度,要提高自理能力,从生活上独立,例如学习做家务,在离家后努力尝试经济独立,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减少对伴侣或是对家庭的依赖;接着从精神上独立,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遇到事情首先独立解决而非立即求助。坚定“我值得被尊重”,以及“别人的情绪不是我的错”的信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盲目讨好、迎合他人的要求,首先满足自己,再满足他人。

最后,就是有孩子的夫妻如何教养,使孩子发展较好的自我分化水平。首先,要坚定家庭界线,避免病态的三角关系形成。父母要与孩子“分离”,发生在夫妻间的矛盾不要寻求孩子评理或是调解矛盾;而在孩子离家后,父母需要重新调整整个家庭的人际距离,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此外,有研究表明,父母冲突频率越高、强度越大、解决情况越差,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越低(邓林园, 2015),因此,如何解决冲突、减少冲突对孩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ED7645FA-CEE1-4E80-9140-15653357F52A.png
(图源网络)

愿我们每个人即体会感性又拥有理智,享有亲密又独立,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L师范大学出版社.
Irene Goldenburg & Herbert Goldenburg. 李正云等,译. (2005).家庭治疗概论(第六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Kerr, M.,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An approach based on Bowen theory. New York, 235-257.
邓林园. (2015).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恋爱冲突及其解决的关系: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11.
王艳,安芹.(2014).大学生安全感、自我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5), 877-880.
黄思思. (2015). 大学生压力知觉、应对方式和自我分化的关系及对抑郁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
王春荣.(2012).大学生心理逆反与自我分化、心理健康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吴倩.(2011).自我分化、应对方式及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石佳霖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张寅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上高中的时候,我非常害怕数学考试,每周一次的数学考试后我都会哭,一边哭一边恨自己考试时紧张过度导致大脑一片空白,这种对数学考试的巨大恐惧一直持续到上大学。有一天和朋友讨论起这件事,朋友表示自己也很害怕数学,觉得自己数学很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很努力了,是太紧张导致的错误判断。但回到自己身上,我一直给自己贴着“数学低能儿”的标签,这样是合理的吗?

在加拿大获奖短片《fears》中,人们的恐惧被巧妙地具象化为一只只“小黑”,它们在一些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创作者将藏在人们心中的情绪外化,生动展示我们如何与其共存,心理学家迈克·怀特(Michael White)和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提出的“叙事疗法”中的“问题外化”与创作者的“恐惧外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png
2.png
3.png
(图中黑色的“小怪物”为外化的恐惧情绪,
演讲者被恐惧情绪“打败”)

什么是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由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迈克·怀特(Michael White)和新西兰家庭治疗师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提出,怀特发展出了问题是如何影响人的新理念——将问题视作正作用于人们的东西,而非人们正在做的事情(Nichols等, 2018)。叙事疗法是指咨询师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关键(沈之菲, 200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叙事治疗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帮助人们从充满问题的故事中(以及从我们时代偏见的僵化教条中)解放出来,赋予来访者积极主宰自身生活的力量,为新的更具建设性的自我看法开拓空间。他们不是问题解决者,而是关注来访者的天赋与能力,坚定地站在来访者的一边,帮助来访者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境(Nichols等, 2018)。

4.png
(图源网络)

叙事疗法中的问题外化

问题外化是指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个体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通过外化可以拓宽人们的叙事空间,从而对问题叙事进行解构和重构(沈之菲, 2004; 邓秀平, 2017)。比如对于一个孩子大便失禁的情况,用“卑鄙便便”来指代。通过改变语言描述,我们把这个孩子从“这是个大便失禁的孩子”的身份中解脱出来,问题是“大便失禁”,不是孩子本身,而这个孩子与其家人是对抗这个问题的“战友”(Nichols等, 2018)。

不同于社会对个人的看法,在叙事疗法中,个人不会被认为是具有问题或自己本身就是问题,个人和其家庭都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Nichols等, 2018)。真正的关注点在问题带给家庭的影响,比如:“由于你和母亲之间的问题,你怎么看你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暴食如何影响你?”……

在进行问题外化时,问题几乎总是被拟人化,它们会被描述为尝试控制人们生活的不受欢迎的侵入物。问题外化能够帮助我们将自己和问题本身分离开来,减少自责,让我们看到自己是可以自主做出选择的,也能让家庭成员看到被问题遮掩的那个更健康的个体(蔡玲燕, 2019; Nichols等, 2018)。

5.png
(图源网络)

我们如何将问题外化

1、将问题命名
为了将问题从内部转移到关系中,我们可以用语言把问题变为影响关系的外部因素。具体做法为,将描述问题的句子或形容词变为名词(Carey, 2017),比如将“你和伴侣之间没有激情的情况,对你们如何看待彼此有什么影响?”,变为“这种‘缺乏火花’的情况,对你们如何看待彼此有什么影响”。
2、展示问题对生活或关系的影响或后果
我们在将问题命名后,可以开始回顾这个问题开始出现的时间,看看它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Carey, 2017)。比如课上小组报告前感到非常紧张时,将质问式的“我为什么总是紧张?”和“我这么紧张上台能不出糗吗?”改为“这样的紧张什么时候来到我身边的?”和“紧张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前者是一种将问题内化的方式,让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来源,而后者则是把自己和紧张分离开,把自己放在了与紧张做斗争的位置上。
3、寻找被问题阻碍的有价值的东西
将问题外化后,我们就能和问题保持一定距离,然后发现被问题掩盖的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并且愿意去做的事情。外化不只是关注问题,也可以用在积极的内化品质上(比如尊重或开放的关系)。这些内化也是个人历史和所处文化背景的产物,所以我们通过问问题将他们外化(Carey, 2017),比如:“这种开放和尊重是如何在这种关系的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你是如何做到尊重和开放的?”“每个人都做出了什么贡献?”……

最后说两句

回到本文开头,我在大一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后,逐渐与自己对数学考试的紧张“和解”,我开始意识到我的痛苦其实不来源与自己本身,而来源于对考试的过度紧张,我自己则是与紧张作斗争的那一方,将我自己与问题分离开才是合理的做法,于是在期末考试时总算是将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展示在了卷面上。

6.png
(主角与“小黑”和谐相处)

你是否也有困扰自己的问题呢?试着将它外化吧,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蔡玲燕. (2019). 重构生命故事:叙事疗法在个案咨询中的运用.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34(02), 88–91.
沈之菲. (2004).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邓秀平. (2017). 问题外化技术在体验式课堂中的应用与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6.
Carey, M. (2017). Externalizing in Narrative Therapy with Couples and Families. 收入 J. Lebow, A. Chambers, & D. C. Breunlin (编), Encyclopedia of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页 1–4).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15877-8_822-1
Nichols, M. P., Schwartz, R. C.,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张寅冰
策划丨万 宜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