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作者:姚小喃 亲社会实验室

Coco有话说

人们每天体验着不同的情绪,也对情绪持有各种不同的信念:有的人觉得情绪是有益处的,有的人却觉得情绪伤人;有的人觉得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有的人却觉得情绪喷薄而发、无法控制。

那么,人们这些关于情绪的信念是否会影响他们情绪调节的行为?是否又会影响日常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许多人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例如开心是好的、考试前适当的焦虑也是好的,但在工作场所发飙是不好的、一直情绪低沉是不好的……。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人们对情绪的一些看法(包括情绪是否有用,是否有害等等)。它们也被称作情绪好坏的信念(emotion goodness belief);

此外,有人认为情绪是不可控的,例如担心或愤怒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情绪影响,而且还伴随着强烈的生理体验;可是,也有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任何情绪都是可控的……。这些也是情绪信念,是人们关于情绪可控性的信念(emotion controllable belief);

1.jpg

近来,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信念影响其情绪调节行为,比如相信情绪是可控的并且情绪有好坏之分的人,就更可能倾向于启动情绪调节,选择特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重新评估监测自己的调节是否成功,这样的做法又会进一步影响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

2.webp.jpg

情绪好坏的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本身是不好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更低;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生气是件很不好的事,就会压抑孩子的愤怒和怨气,限制孩子的情绪表达,甚至惩罚孩子,使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很难体验到快乐;而如果个体认为情绪在当下是有用的(比如谈判时表达“生气”会让对方更顾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害怕”在躲避危险时很重要;“友好”的沟通对于店员的赚钱有所帮助等),个体就会主动采取措施去体验相应的情绪,从而达成目标。这样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发现,有些过度追求快乐的人,可能会不断提高快乐的标准,或时刻关注自已的快乐体验,反而不容易得到持久的快乐和幸福感;但是通过更多帮助他人、陪伴家人与朋友,做出社会参与行为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持久的快乐;另外当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如果能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反而会更少体验到负性情绪,进而对生活更加满意,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3.webp.jpg

情绪可控性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为情绪不可控的个体往往幸福感较低;而认为消极情绪是可控的个体则会更主动地调节情绪。比如重新评估情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进而逐渐降低消极情绪体验,体验快乐和幸福感;但是,如果认为他人情绪不可控的话,效果则相反。例如,当父母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可控时,反而会对孩子更包容、更少惩罚,也会更积极地疏导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感受更多快乐。

4.webp.jpg

总之,情绪信念会通过个体对情绪的调节行为进而影响其情绪体验,个体积极的调控行为可以帮助其避免情绪的不良影响,帮助其解决当下问题,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主要参考文献:

Tamir, M., & Ford, B. Q. (2012). When feeling bad is expected to be goo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 in social conflicts. Emotion, 12, 807–816. https://doi.org/10.1037/a0024443.

Troy, A. S., Ford, B. Q., McRae, K., Zarolia, P., & Mauss, I. B. (2017). Change the things you can: Emotion regulation is more beneficial for people from lower than from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Emotion, 17, 141–154.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210.

Ford, B. Q., & Gross, J. J. (2019). Why beliefs about emotion matter: An emotion-regulation perspectiv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74–81.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8806697.

推文作者:姚小喃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作者:张梦圆 郭震 寇彧 亲社会实验室

Coco有话说

“熊孩子”是近年来广泛传播的用于形容调皮捣蛋、破坏力强的儿童的词语。被称为“熊孩子”的儿童通常精力充沛、行为冲动、难以管教,有时还带有攻击性。面对“熊孩子”,旁观者常常大呼头疼,家长也感到疲于应付。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熊”,而有的孩子不“熊”?父母如何教养才能使孩子不“熊”呢?

孩子为什么会“熊”

  • 儿童特征的影响

儿童既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白纸”,也不是什么都明白的“小大人”。他们的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熊孩子”之所以“熊”,与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关。

  • 自控力差

儿童的生理仍处在发育阶段,他们的身高、体重、外貌等都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同时,他们的大脑也在发育。与成人相比,儿童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结非常多,也不稳定,就像还没有形成河道的山间溪流,弯弯曲曲地把溪水引得四处流淌。所以,当儿童遇到新异刺激时就会非常兴奋。由于大脑皮层与抑制功能相关的脑区尚未发育成熟,儿童一旦兴奋起来就很难停下来。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现象表现在“熊孩子”身上,就是不分场合地做出过激行为和发出超大的声音。

此外,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也尚未成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年长的孩子相比,年幼的孩子更没有耐心,他们宁愿吃更少的糖果,也不愿意多等待一会儿以换取更多的糖果,他们难以做到安静等待或者顾及场合。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会在各种公共场所听到“熊孩子”的号啕大哭。其实,或许是因为他们肚子饿了而父母没有立刻给他们想吃的东西,或许是因为他们想要另外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得不到。

1.webp.jpg

  • 自我中心

儿童的心理发展会经历一个“自我中心”阶段,此时,他们难以识别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愿望与自己的是一样的,只要自己开心了别人也应该开心。所以,当“熊孩子”们用彩笔在家中白净的墙上画了一幅“大作”的时候,他们以为其他人也会喜欢这幅“艺术品”。

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熊孩子”,共情能力也不足,他们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会对方的情绪。因此常常会做出撕毁他人心爱的书籍,拿走别人精心收藏的玩具等令人伤心、失望或者愤怒的事,而他们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动给他人造成了伤害。

  • 注意力不持久

年幼的孩子很难专心在某项特定活动上,他们总是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又要那样,好像对什么活动都感兴趣,又都不能坚持长久。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调节注意力的区域——网状结构尚未完全髓鞘化,使得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较长久地专注于一项活动。所以,人们经常会看到“熊孩子”在公共场所到处乱跑,指手画脚。

并不是所有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都是“熊孩子”。一方面,不同儿童之间的自控力、自我中心程度以及注意力等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比如容易型气质的儿童就比较随和,情绪也比较积极,也更容易控制自己;而困难型的儿童就非常活跃,情绪表达强度高,也更容易被激怒。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webp.jpg

  •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最直接的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熊不熊”。

  • “护犊子”的溺爱

大多数“熊孩子”的背后,都会有爱说“他还是个孩子”的“熊家长”不顾规则,一味迁就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就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研究发现,溺爱型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的能力都比较差。溺爱孩子的家长经常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于他们的无理要求,使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习得了只要“熊”就能达到目的的经验;溺爱型家长也更可能无视他人的存在、纵容孩子的违规行为,比如在高铁车厢里、饭店等公共场合,大声与孩子嬉笑打闹,觉得这样做是对孩子的关爱。要知道,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或过分以孩子为中心,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共情能力。

3.webp.jpg

  • 粗暴的拒绝

与溺爱型家长相反,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需求总是不加区分地拒绝,错误地将不沟通、不答应当作不溺爱。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有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孩子会饿会渴、会觉得害怕、会有好奇心、会需要被尊重,这些都是合理的需要。家长要充分关注儿童的需要,能够甄别并及时满足合理需要。儿童有时出现激烈的行为也许就是起初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变本加厉的后果。当然,家长对于孩子那些“不合时宜”的需要则应耐心沟通解释、提出替代的解决方案、鼓励他们等待或忍耐,而不该简单粗暴地拒绝。

  • 规则不明确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为孩子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3至10岁的儿童正处于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制定的规则影响。如果家长没有向儿童提供明确的规则,或者家长自己没有遵守规则,又或者家长制定的规则前后不一,儿童的道德判断就会出现混乱,从而无法形成稳定的是非观念。

家长应该怎么做

儿童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他们的行为表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教育培养得当,“熊孩子”就不会“熊”。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 好的教养方式促成孩子的好习惯

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既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正当合理的需求,尊重孩子;也要明白孩子时刻都在从成人的行为中学习,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培养。

  • 将好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行为上

给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应答,孩子呼唤家长的时候,如果家长都能及时应答,孩子就不必一遍遍大声叫喊了;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及反馈,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与之沟通,如果孩子发脾气时能得到家长的耐心对待和关爱指导,允许他生气、拍枕头,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而不是摔东西、打人,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同时学习自我控制。当然,也要为孩子创设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环境。如果总让孩子憋着,他们不“熊”又能怎么办呢?

4.webp.jpg

  • 为孩子制定行为规则并一起遵守

父母要为孩子制定清晰合理、前后一致的行为规则,并要与孩子一起遵守规则。研究表明,只有成人以身作则,并且父母行为一致,孩子才更有可能习得良好的行为方式,养成自信、自立、自控的品格和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道德品质。

  • 外出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熊孩子”被关注更多的是在公共场所。家长带孩子外出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5.webp.jpg

小酒窝(5岁)在高铁上安静地画画

1.尽量安排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

有些家长只顾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孩子的特点,比如带着孩子在商场长时间购物,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件超级无聊的事情,难免出现厌烦、哭闹等行为。亲子乐园、儿童游乐场和博物馆,可能才是孩子更感兴趣的地方。

2.不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附属品

家长应与孩子一同商量活动内容,告知他们出行目的、计划以及规则。家长也可以尝试给外出活动赋予孩子感兴趣的意义。例如,带领孩子去自然科学博物馆,安排“寻找恐龙之旅”“蝴蝶的一生”等寓教于乐而非走马观花的活动。海洋馆、动物园、名胜古迹其实都是丰富的世界,如果家长花一点时间做功课,就能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期待、有事做、有收获。

3.给予选择空间,发掘自主性,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在去玩具店前告知孩子今天可以花费200元钱,至于买什么,可以由他自己决定;或者在点餐前告知孩子今天可以吃一种甜食,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冰激凌还是小蛋糕。当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参与感、更强的主人公意识以及更高的自主性时,他们也就能更好地自我管理、享受美好的出行时光了。

6.webp.jpg

经过指导的睿睿(5岁)专注地玩拼图游戏

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发展特点,找到适合孩子特点的教养方式,不要让好孩子成为“熊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健康自信的人。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19年10月刊第三期25-26页

作者:Ms PF 京师心理大学堂
作者 | PF

前浪心理学人声情并茂朗诵道:

那些口口声声说

一代比一代难革新的心理学学生

应该看着自己

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心理学家们积累了几百年研究成果

所有的理论、经验、范式

像是专门为你们留下的礼物,等待你们去学习、质疑、改进。

社会、发展、认知、管理、咨询......

现代心理的成果被层层揭开

可以尽情地享用。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你能够在纷繁的分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你们有幸

遇见这样的心理学

但是心理学更有幸,遇见你们。

1.webp.jpg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在把生活变成学术

让学术传播进生活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

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人一起学习的事业。

那些抱怨心理学越来越遥远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

心理学不会再被冠以“玄学”的名头

因为那些星座、算命、巴纳姆效应

会因为你们一次又一次的讲解,慢慢被大众嫌弃

因为你们

这世上所有的行业、领域都会出现心理学人的身影

心理学人在哪里,哪里就是行业的未来。

2.webp.jpg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

那么,

希望后浪的心理学人

敢于突破

不要因为

一个程序、一组数据、一次测量

停滞不前

也不要因为一篇SSCI

沾沾自喜。

3.webp.jpg

心理学的道路崎岖漫长

可能你会中途而退

可能你会永远诀别

当然最可能的,是你会成功!

奔涌吧,后浪心理学人!

4.webp.jpg

后浪心理学人也有话说...

那些口口声声说心理学有意思的人

应该看看我们

自学Python,SPSS,R

开动脑筋编写实验程序

为背普心掉光头发的同时

还要为第二天的统计考试挑灯夜战

5.webp.jpg

很多人

从小就为XX心理老师的微表情、色彩心理学,电影里的三秒催眠着迷

然而进入心理学大门,却发现

那些,都是玄学

6.webp.jpg

我们一上大学就知道了p要小于0.05

知道了共同方法偏差,中介调节

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我们只凭相同的p值,

就能一起拥抱痛哭,大喊一句“能毕业了!”

7.webp.jpg

然而进入就业市场,我们仍一直梦寐以求,选择的权力——

做内容,不如文学生;写代码,不如计算机生;去创业,不如工管生......

我们好难

掌握着绝无仅有的“看人”的眼光

却缺少一些核心竞争力。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迷茫

不会消磨我们对这个学科的热爱

更不会消磨我们对自己未来的坚定

我们不会因为

数据不显著、被试收不足

而放弃耕耘

更不会因为一封封拒信

怀疑自己

8.webp.jpg

心理学的道路崎岖漫长

人生的道路更是弯弯扭扭

我真的很有幸遇见心理学

它帮我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了解这个社会中正在发生的种种

帮我自洽,帮我学会接纳

作为后浪心理学人,我想,就算我离开这个领域,也会感谢这些年的陪伴

陪着我慢慢长大.....

9.webp.jpg

学堂君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这个时代。b站的《后浪》视频播出后,赞美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有些前浪或许会疑惑,后浪们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而学堂君想说,或许不满足与不甘心正是一代代浪潮前进奔涌的动力。

作者 | PF

编辑 | 大大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编辑组 京师壹心

流行病学调查员——

流行病来时的侦察兵

职业介绍

写在前面

自6月11日开始,北京市新一轮疫情又一次向我们袭来,防不胜防。而今在多方努力之下,胜利的号角虽然暂时吹响,但于人类,它依旧不是好对付的选手。

如果我们仔细注意一下新闻会发现,在公布病例的同时,会密密麻麻地详细列出新增病例什么时候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这一类信息的发布,能帮助出现在相关区域的人保持警惕,有益于疫情的控制;公布细致的排查消息,也非常有助于安抚大众因未知而带来的不安情绪。

你有想过,这背后的工作,是由哪一群人来完成的吗?

你本人,有可能接到过来自这群“神秘人”的电话,电话那端询问你“您最近是不是在某小区门口的健康餐厅用过餐?”“您家里有几口人与您一起生活?”“您和谁一起吃饭,回家坐的什么车?在大厅还是包间?“……

他们刨根问问题的能力,比查户口的还要更胜一筹。

有的人怀疑,自己什么都没干,为什么会接到医生的电话?

神秘人的身份并非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其实叫做流行病学调查员。简称“流调”,他们常常“隐身”于城市,与病毒赛跑,无形中为城市防疫筑起了安全堤坝。

流行病学调查,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的活动。

流行病学调查员在这一过程中究竟调查什么呢?

在业内,对于流行病学调查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疫情防控一线的侦察兵”。因为他们需要从患者的生活轨迹和社会活动中,寻找出其他患者和密切接触者。

2.png

▲ 海关关员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对入境旅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医师、国家卫生应急队队员刘漫接受采访时谈到:

“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通过到现场与病例患者面对面地交流,收集病例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发病情况,还有其接触史、暴露史等资料。然后从这些信息中找到他患病可能的感染来源。

通过综合分析,根据一个个看似不相关的片段串成紧密相连的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最终是为完成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控制提供依据。”

3.png

流行病学调查员的专业要求

想要成为一名流调员,首先应具备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相关专业学历,同时具有公共卫生医师资质。疾控中心与海关都会设立流调工作组,这一团队常常在流行病疾病爆发时选拔组建。

岗位要求

流行病学相关学位

熟悉GCP及临床研究质量管理、流行病学分析相关内容,具备较强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

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且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

招聘条件

以下为山东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招聘条件——

学历:

大学本科及以上

专业名称:

以本科学历应聘的-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以研究生学历应聘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其他要求:

以研究生学历应聘的,应取得医学相关本科毕业证书。

流行病学调查员的人格特质

4.png

主要有以下三种

01事务型

5.png

流调需要耐心、细致,与资料相伴。流行病学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找出曾经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人。在这个过程就需要调查员们发挥自己过硬的专业水平,耐心且坚定地向被调查人说明调查目的,完成调查工作。

6.png

从开头的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工作,这一过程中,细节是关键,问题环环相扣,流调工作类似于警察破案,寻找一切可能传染的蛛丝马迹,不能出现疏忽漏洞,更不能错报漏报。这对我们的调研员的细心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02社会型

7.png

传染病的控制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群体,控制传染源。

流行调查员不仅要把病人送到医院隔离,对症综合治疗,还要核实其接触人员,同时将情况反馈给属地社区和办事处,对接触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可以说,这份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与人有关。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流行病学调查员们时常会遇到“病例”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有的被调查人抗拒,抵触,处于保护自己隐私的本能反应,有可能会躲避调查员们的询问。

因而,流行病学调查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一定的交际能力,与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03研究型

流调工作还要求及时与精确。无论多晚回到单位,流调员们都要第一时间统计数据,分析获取到的流行病学信息,确定密切接触者,完善流调报告,为疫情研判提供有力的支撑。

对于暂时悬而未决的情况,流调工作人员会持续追踪,反复跟病例或相关人员确认信息,也会利用联防联控机制多部门合作,进行反复比对,去发现感染来源、寻找密接者。

8.png

你符合以上的特质吗?

如果你想要从事流行病学相关工作,并且准备好要成为一名疾病“福尔摩斯”,你还应该知道“流调,不仅仅是简单地问问题、写报告,还有人文关怀在里头”(注)。在严峻的形势下,海关流调员的一句“欢迎回家”,让无数归国同胞热泪盈眶。

这个岗位,肩负的是责任,是使命,同时也是疾病横行时民众安危的保护神。流调员要追踪传染源,发现潜在的病例密切接触者,一个人需不需要去隔离观察,前提是参考流调员调查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同时也是流行病学重要的基础数据来源,专家也要从中挖掘、发现疾病传播规律,给到卫生部门做出科学决策,从而控制流行病的扩散。

这份工作,除了辛苦,还有风险。每一位流调员都是抗疫战斗中的逆行者,几个小时一次的流调询问,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密闭的口罩,护目镜片往往满是水雾,更多的是不眠不休,守在办公室,争分夺秒整理数据上报信息……

每一次与流行疾病的抗争的胜利,都离不开流调员的负重前行。

而在今后,如果新冠疫情继续于人类社会如影随形,那我们普通市民的安全感,可能就会继续依赖着这些侦察兵们。

万家灯火依旧明亮,

因为有他们的光与热。

注:

语出北京市丰台区传染病与地方病防制科科长杨霄星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张 寅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电视剧《三十而已》刚一开播就热议不断,以三个同样都是30岁的女人为话题,衍生出太多的社会面。包括育儿、婚姻、事业、家庭以及朋友等等,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与原生家庭有关的例子,一是全职太太,专心顾家的顾佳,二是电视台责编,专心养鱼,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的陈屿。

1.jpg

我们先来看顾佳,上得厅堂,老公一发脾气不做事,自己就亲自出马处理公司事宜;下得厨房,能做出让阔太太们称赞的饕鬄美食,格局大心眼细,知道女下属企图攀高枝上位,不吵不闹的就解决了,脾气也好,和木子妈妈打完架回家一点也不跟老公抱怨。顾佳,太好了,好到我们看不到她的一点脆弱和不堪,也太要强了,哪怕受了委屈受了奚落,也不跟旁人倒一点苦水。

每一个看似完美的人都有不可言喻的伤痛,顾佳又何尝不是如此?

随着顾佳父亲的出场,我们也了解了她的原生家庭:14岁就没了母亲,因为跟父亲缺乏沟通,顾佳宁愿选择去上寄宿学校。她初二那年第一次来例假,可是因为没了妈妈她也不知道怎么跟父亲说,还假装没事人一样,硬是骑车去上学。那个时候顾佳难受死了,但是依然不懂得怎么跟父亲沟通,心里再委屈也无法将心中的事给说出来。没有妈妈的孩子就像根草,即便她父亲很好,可是男女有别有些话没那么容易说得出口。

2.jpg

我们再来看看陈屿,长得不帅,能力并不出众,工作几乎随叫随到,对家庭不怎么关心,对老婆钟晓芹说“结婚就是为了图省心”。看这部剧的人,很多都为钟晓芹打抱不平,视角清一色地站在女性的角度,把婚姻危机的责任全部归结到陈屿身上,指责陈屿不是个好男人,好丈夫。

其实这些不认可大多来源于对陈屿不想要孩子的指责,但陈屿也坦言,不敢要孩子,是怕自己最不好一个父亲,觉得自己远远没到可以生孩子的地步。

陈屿对养育的恐惧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在自己小时候,父亲就抛弃他们,弟弟机灵,讨母亲喜欢,错事都堆到自己身上,自己木讷,有事就自己扛,有锅也自己接,母亲偏爱,与自己关系不算近;从他躲避亲人的行为就能看出,他不喜欢那个家,想要逃离。所以,播出这么多集,从来没有看到陈屿联系过自己的父母,就连弟弟来找他,他也是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模样,从剧中弟弟说母亲打一万块钱给陈屿,最后却是通过弟弟中转,我们就能知道,陈屿和他母亲的关系,居然是这么得远,连转账都可能不是好友

原生家庭的不幸福,让他渴望独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他没有学会怎么去爱,对一切抱着漠然的态度,从童年开始他就被迫长大,要不停地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他只能选择逃避这一切,久而久之,他的情感是封闭的,沟通能力是缺失的,他真的成了一座孤岛。

3.jpg

【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在此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些重要的事情:

1、根据积极心理学,同“无助”可以被习得一样,“乐观”和“坚韧”同样也可以被习得,人们拥有走出阴霾、改变自我的力量。作为成年人,我们不应该一味责怪父母,而需要主动承担走出原生家庭之伤的责任。

2、承担走出原生家庭之伤的责任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正如Peter A.Levine所说的那样:“我相信,不仅创伤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愈合过程可以成为人类深刻觉醒的催化剂。”

3、创伤带来了永恒的情感丧失,这种丧失是不可能重新来过的,它非常痛苦但无法回避。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哀悼来帮助我们走出丧失之痛。

生死学家、心理学家Elisabeth Kblerl-Ross在死亡丧失研究中总结出也适用于关系、情感和经历丧失的 “哀悼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不甘心、悲伤和接纳。

1、否认

在这个阶段,我们尽力抑制与原生家庭之伤相关的回忆和感受。于是我们找不到情绪和行为的源头,只好进行不正当地指责与厌恶,对自己的现状缺乏宽容、理解和接纳,更进一步伤害了原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灵。

走出这个阶段不容易,因为打破否认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那些不可逆转的丧失,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当您意识到,曾经否认过的事情真实存在过,您其实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对这件事情的否认中。

2、愤怒

意识到父母带来的伤害后,我们会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愤怒,此时的愤怒是一种非常健康、也非常合适的心理反应(具体可看上篇推送)。我们在已经知道父母也是受害者的情况下,依然有权利对父母带来的伤害感到愤怒。

3、不甘心

面对丧失,一连串的“为什么”会涌上我们的心头: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经历这些……因为不甘心,我们可能会刻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许多徒劳的努力。但是不论怎样的不甘心,我们都无法阻挡原生家庭之伤已经发生的事实。

4、悲伤

当事实在眼前清晰,我们终于认识到没有任何办法抹去和改变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丧失,也没有办法再自我控制和麻痹,这时我们会陷入深切如同抑郁的悲伤中,无可奈何且好像永无止境。

但是这样的悲伤意味着,我们开始承认并接纳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永恒丧失。于是内心被掩藏的“真我”终于重新与我们建立联结,让我们逐渐意识到无拘无束做自己是多么的纯粹和美好

5、接纳

充分感受到悲伤之后,我们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感到久违的宁静安详,终于能够看清楚并且接纳生活本来的模样,不再害怕释放心中的真我。

虽然接纳是哀悼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但是接纳并不一定是重点。在原生家庭之伤的愈合道路上,哀悼会一直伴随我们。同时,五个哀悼的阶段也不一定是线性发展的,可能会相互重合或不断重复,每个人的哀悼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哀悼的过程既曲折又反复,但是每一次从否认走向接纳,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比上一次更加清晰明朗(陈兑,2018)。

应对复发

在愈合之路上,当强烈情绪来袭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找到可能会引起自己强烈情绪的情况,为这些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2、列出自己可以完成的情绪安抚事件(如:慢跑,收拾文具等)
3、找出可以帮助自己安抚情绪的人(如:很好的朋友、配偶等),在情绪不好时,如何给这些人说,希望他们怎么做
4、思考可以安抚自己情绪的地方(如:门口的奶茶店等)
5、设置紧急联系人,在紧急时刻帮助自己(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本地热线电话等)
(部分来源《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女性压抑情绪的个案研究》)

【练习5:自我安抚情绪的练习】

(注意:这个练习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如果在练习中感到了太多的不适,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等到不适减轻到您可以承受的程度再继续。如果您一直感到非常恐慌或害怕,可以睁开眼睛,让您的思绪回到所在的房间里。如果无法用任何自我安抚的方法缓解强烈情绪,请找寻专业人士的帮助)

1、从呼吸开始。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闭上您的眼睛,做三个深呼吸,感受您的呼吸。

2、回想一下,是什么样的情景给您带来了这样的情绪?或许是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的尴尬和压抑,也许是对自己目前状况的不满意。当想到这个情景的时候,您的身体会感到一些不适。仔细感觉一下,您在身体的哪里感受到了这样的不适?

3、现在看看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您在这个情景中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悲伤?混乱?绝望?…… 用一种温柔的声音,重复这种情绪的名字,仿佛您正在为一位朋友解释他的感受,“这是渴望”“这是悲伤”…… 然后用温柔的声音说,“这真的很难受”“我真的很委屈”…… 就仿佛您正在安慰一位朋友。

4、您可以回想一下上文中哀悼的丧失阶段,耐心地告诉自己,“这强烈的情绪是哀悼过程中的一部分”“能够感受到这样强烈的情绪代表我正走在愈合的道路上”“所有原生家庭之伤的幸存者们,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强烈情绪,这是很正常的”。

5、把手放到心口或任何让您觉得舒服的身体部位上,感受来自手的温暖。您可以问自己:“在这样的情绪中,我最希望听到什么温暖的话?”比如,您可能最想听到有人说“我能够理解您,接纳您”或者是“我相信您的勇敢和坚强”…… 找到此刻自己最想听到的话,用对待朋友一般的温和语气,对自己重复三到五遍。

6、吸气,感受到您吸入了平静和安宁,吐气,感受到您吐出了心中的苦闷和不适。重复三次。

7、等您准备好了以后,慢慢睁开眼睛。

(心理咨询师陈兑(《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作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 和 Christopher Germer创建的自我关怀课程中的self-compassion break练习改编而来。)

4.jpg

自我情绪调节是我们适应环境的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使个体与环境保持一致,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Dong Wen et al, 2009)。

调整好情绪,我们重新开始自我成长。在进行自我疗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懂,为什么我做不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是什么启动了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练习6:寻找负面情绪的激活点】

回想近段时间以来,引起您强烈负面情绪和认知的事件,为这些事件命名,写出这些事件的内容、其对您的影响和在这些情境中您脑海中让您难过的认知,用表1记录这些时刻。

5.png

然后,我们试着纠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建立新的更有力的认知。

【练习7:找出不合理认知】

回到练习6,找到一个让您能感受到轻微至中度负面情绪的激活点,闭上眼睛,把自己带到那个激活点的回忆中去,用表2记录下您的发现。

6.png

当熟悉了脑海中不合理认知后,您需要意识到,这种认知方式是您从以前经验中习得的思维模式。它是在用它熟悉的方式,试图帮助您更加自如并成熟地应对生活带来的困扰和挑战。当然,您也希望自己能够纠正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更加全面地、冷静地、理性地看待当前的情况和当时的自己。

您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Ø 当时出现在我脑海中的认知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想法?
Ø 我怎样才能确定我认为的情况就是当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
Ø 有什么证据说明当时我的认知是正确的?有什么证据说明那些认知是不正确的?
Ø 不合理认知引发的自我批评、讽刺和质疑,有实际帮助到当时的我吗?还是在加重当时的我在情绪上的困扰?
Ø 有多少的可能性,我所认为的最糟糕的事情会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Ø 如果那些预测的最糟糕的事情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了,我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以上练习,能够帮助我们熟悉脑海中的认知,并且检验这些认知的合理性、现实性和可行性,让我们对实际的自己、实际的情况有更好的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研究证明,对自己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人能够作出更明智的決策(Ridley et al., 1992),建立更高质的、满意的亲密关系(Franzoi,Davis & Young,1985)和职业关系(Fletcher & Bailey,2003),有更好的职业发展(Brown,George-Curran & Smith,2004),并且更加自信(Sutton,Williams& Allinson,2015)

7.png

【练习8:用接纳自我的认知方式代替不合理的认知】

回到练习7,找到一个让您能感受到轻微至中度负面情绪的激活点,闭上眼睛,把自己带到那个激活点的回忆中去。

在回忆中问问自己:如果现在遭遇到此情此景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孩子(或未来的孩子)或我的挚友,总之是一个我非常关心在乎的人,我会对他(她)说什么呢?把您的回答记录下来,大声地读几遍,然后问问自己,在听了这些温柔而坚定的话之后,您的心情又变得怎么样呢?您可以把您的回答记录在表3中。

8.png

【练习9:寻找我的力量】

过去的我们一直根据原生家庭的需求来“塑造”自己,给自己戴上了面具,我们内心真正渴望实现的可能和过去习惯的面具状态大相径庭,但是,当我们按照真我的指引去生活时,会体会到无法替代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1、回想那些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和不合理认知的事件,思考当时除了那些给你带来负面影响的内容,还有哪些是和自己错误认知不相符合的“例外事件”,比如,在“我害怕给上司做工作报告”这个事件中,可能会“尽管害怕,我还是完整地报告了内容,并且收到了上司的反馈。”

2、写下几件您现在拥有,但儿时没有的东西,或者是几件您现在有能力做的,但是儿童时代无法做的事情。
例如:
1) 我会开车
2) 我能一个人去旅游
3) 我有一些存款
4) ……
写完之后,请您闭上眼睛,回想起您儿时的模样(可以借助小学或初中时的照片)。

现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已经成年的您正在慢慢走向儿时的您。走近后,您可以握住儿时自己的手,也可以拍拍他(她)的肩膀。请您在他(她)的耳边,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把以上列表中您所写下的现在拥有的东西、有能力做的事情告诉他(她)。

(改编自《心理创伤者的叙事疗法治疗个案报告》和《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资源后,我们就不会只一味埋怨过去发生的原生家庭之伤,我们知道,原生家庭不是唯一正在影响我们的因素,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9.png

【练习10:继续梳理我的人生故事】

1、找出自己之前写了人生故事的笔记本和一支笔(或电子记事簿),找一个安静的房间,给自己不受打扰的30分钟。
2、简单回顾一下过去的人生篇章,然后在新的一页写下:我现在的人生故事
3、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现在我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和过去的我相比,现在的我有什么样的改变?我现在的长处是什么?我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4、睁开眼睛,把您所想到的写下来
5、再翻到新的一页,写下:我未来的人生故事
6、再次闭上眼睛,问问自己:我理想中的将来生活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将来的我与现在的我相比,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7、睁开眼睛,把您所想到的写下来

以上练习,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如今的生活,以及更加了解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理想。

最后说两句

走出原生家庭之伤,与自己、与父母和谐相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需要我们找到自己的力量,找到真我,用自我愈合之路推动新家庭成长周期的前进。

愿每一个“顾佳”、“陈屿”,每一个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我们,可以真正整合过往,把握自己的人生。

10.png

参考文献:
Brown, C.,George-Curran, R., & Smith, ML.(2003). The role of emotionalintelligence in the career commitment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1(4), 379-392.
Sutton, A.,Williams, HM, & Allinson, CW (2015). A longitudinal, mixed methodevaluation of self-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workplace.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39(7),610-627.
Dong Wen, Sang Biao, Deng Xinmei.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2), 304-307.
Fletcher, C., &Bailey, C. (2003). Assessing self-awareness: Some issue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8(5), 395-404.
Franzoi, SL,Davis, MH, & Young, RD. (1985). The effects of privateself-consciousness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satisfaction in close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6),1584.
Paul Gilbert. (2010). 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 New York: Routledge.
Ridley, DS,Schutz, PA, Glanz, RS, & Weinstein, CE. (1992). Self-regulatedlearning: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goal-setting.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0(4),293-306.
朵拉陈. (2018).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丽, 陈青萍, 李珊. 心理创伤者的叙事疗法治疗个案报. (20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2):93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