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陈逸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父母对于孩子的发展过程不再只仅仅着眼于学校与家庭,而是开始逐渐意识到“朋友交往”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父母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读上收取高额学费的私立学校;每到周末,孩子辗转于烘焙、插花、茶艺,甚至是马术等各类新兴“贵族兴趣班”;父母限制孩子只能和班上“成绩拔尖、家庭优越”的孩子玩……

在《三十而已》中,顾佳为了让孩子上优质幼儿园,不惜为幼儿园董事长的夫人做蛋糕、提鞋子。父母如此用心良苦的想让孩子融入所谓的“精英圈子”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用呢?是否拥有了精英朋友就能成为精英呢?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叙述。

1.jpg

什么是同辈群体?

在电影《阳光姐妹淘》中,任娜美、夏春花、金玫瑰等人是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生,她们每个人都有着闪闪发光的梦想,却又性格迥异,互不相同。在各种意外的相遇下她们七人成为了好朋友,并且给这个小团体取名为“Sunny七公主”。

用更专业的定义来说,这里的“七公主”就是同辈群体——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同辈群体常常是青少年出于共同的兴趣或处于相同的环境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正式建立的,学校中的班级就是最普遍的例子(周宗奎,2015)。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2.jpg

同辈群体有什么特点?

在讨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同辈群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姚本先和何军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同辈群体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较强(姚本先&何军,1992)。虽然群体成员会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会在相互的磨合和冲突中加强情感的联结,最终获得心灵归属和价值认同。且存在核心人物且常有极大的权威性(周宗奎,2015)。例如《阳光姐妹淘》中,Sunny姐妹花的“大姐头”—夏春花正是这一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群体中其他的成员都自愿跟随她。

陈正良在其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同辈群体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有自己的亚文化(陈正良,2004)。也正是朋友间的无话不说,相互信任,交谈自在、随意,让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趋重要,其作用不亚于父母参与、教师质量和班级规模等影响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吴愈晓&张帆,2020)。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

毫无疑问,同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近朱者赤”的现象确实存在。例如“学霸宿舍”现象:包志梅曾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据研究数据表明,拥有优秀室友的学生表现得更好,且当室友的特长与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致时,同伴效应会增加(包志梅,2020)。这也就是家长普遍认为“和好孩子玩能提高孩子成绩”的原因之一。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同辈群体将对青少年在哪些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

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减少孤独感
同辈群体间相互理解,彼此关心,满足了青少年交往、归属及尊重的需要,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重要的情绪安定感,对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周宗奎,2015)。

2.促进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与师生长辈的交谈相比,同辈群体间的交谈更为直接、频繁和广泛,在学习上的良性竞争,兴趣爱好上的探讨和切磋都会让青少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Spenner等人的研究中,同辈群体存在“榜样效应”。即同辈群体所提供的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会改变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念等(Spenner,1978)。据杨洲等人在2020年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发现,同辈群体之间存在“同伴效应”,且其对学生个体的英语成绩影响最大,同班同学成绩每提高10分,学生个体成绩将会提高4.26分(杨洲&黄斌,2020)。

3.帮助青少年完善价值观和目标的定义

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或意见,所以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另外,在很多情况下,比起成人,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吕刚,2002)。例如在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余淮就曾鼓励耿耿不要害怕困难,勇敢地放手拼搏,向前奔跑。

3.png

4.培养青少年对规则的遵守感

“不准把这事告诉老师”,“如果吵架了,我们要站在一条战线上”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等,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吴愈晓&张帆,2020)。

5.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通过同辈间的相处和交往,青少年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也并非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并造成破坏作用,导致青少年逆向成长和发展。

据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25%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且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焦虑和抑郁则是青少年增长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吴愈晓&张帆,2020)。而同辈群体间互相攀比、强烈竞争则是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重要来源之一。也就是说,父母眼中的“精英朋友”可能不会促进孩子的进步,相反还有可能成为孩子互相攀比的开始,产生自卑的原因。而家长再三叮嘱“不要和坏孩子玩”也正是因为同辈群体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来说明同辈群体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1.同辈群体中的成员间存在消极行为的模仿

大众口中的“不良少年”常结伴喝酒、抽烟、打架和泡网吧等,就像《边缘日记》中Jim等五人聚在一起涂鸦墙壁,到处生事,甚至染上了毒品。

Fadia AlBuhairan等人就曾做过相关研究:在参与调查的9073名沙特阿拉伯学生中,26%的学生曾在过去30天里有被校园欺凌,三分之一的学生声称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肢体暴力(Fadia AlBuhairan,2017)。

根据方晓义等人在2008年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同伴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当同伴对吸烟持赞同态度时,青少年开始吸烟的人数显著地多于同伴持反对意见的青少年(方晓义&林丹华等,2008)。这也就是最常见的同辈群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存在现代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即在价值观方面, 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这易导致人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任敏,2003)。

4.png

2.同辈群体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

同辈群体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吕刚,2002)。每个班级上都有各种“小圈子”,形成较为固定的小团体,“圈外人”因无法加入他们而产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挫。“圈内人”也因缺乏与其他群体的信息交流而阻碍自己交往圈的扩大,不利于日后与他人的相处。

3.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重感情而轻理智的特点

一旦青少年间发生冲突,所属群体很可能凭着“朋友义气,两肋插刀”等观念,不假思索的去帮助解决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挑衅他人,打群架等行为的产生
(姚本先&何军,1992)。

4.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目性

正如之前所说,同辈群体的成员通常是自愿服从某一核心人物的领导,但一旦“核心人物”的意见和决策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产生不良行为时,群体中的其他人极有可能也会误入歧途,无条件服从和拥护,跟随核心人物,甚至可能产生反社会性行为(陈正良,2004)。

如何引导发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同辈群体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引导,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一些青少年由于多种需求不能得到正常满足,他们就会另求渠道,在同辈群体中满足自身的需求。据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独生子女反映最大的烦恼是孤独、无聊,因而转向同龄人寻求情感支持(陈正良,2004)。

同时,家长要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以此带动对整个群体的影响向积极的一面发展(姚本先&何军,1992)。家长常说“你要多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其实就是希望利用积极的同辈群体来带动其他群体成员的发展。对于积极群体的核心人物,我们应该让其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领更多的青少年向正确的道路前进。对消极群体的核心人物更应加以引导和教育,而不是采用“杀一儆百”的方式。“你看他都跟坏孩子玩,你以后也离他远点”等言论都是不对的,不仅会阻碍他们向正确的方向转变,甚至会导致群体成员的反抗。

家庭应与学校、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周宗奎,2012)。家长要保持和子女间的良好沟通,避免“吵架式沟通”,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学校要通过加强品德教育,起到青少年教育的“引领者”的作用。社会各方要为青少年开展积极有益的同辈群体交往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吸引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更多乐观开朗,拥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人”。

5.png

最后说两句

读完文章后,相信父母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朋友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否产生积极影响、产生多大影响则取决于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和父母如何正确引导。

毫无疑问,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能有出色的成绩,但我们通过本文的叙述可以发现,“精英朋友”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培养孩子努力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根本之道。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而不是替他们去选择朋友,甚至是干预他们与朋友的正常交往。借助同辈群体自身的特点,发挥其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让同辈群体环境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F.AlBuhairan,&O.A.Abbas,&D.EI.Sayed,&M.Badri,&SuliemanAlshahri,&N.d.Vries,:The relational of bullying and physical violence to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ong adolescents in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Vol.4(2017) No.2.
[2]Spenner,K. I.,David,L. Featherman. Achievement Ambi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8,(1).
[3]陈正良.(2004).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6,61-64.
[4]姚本先,何军.(1992).论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及教育管理.青年研究.5,36-41.
[5]任敏.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当代青年研究,2003,(1).
[6]吴愈晓&张帆.(2020).“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123-141.
[7]周宗奎(2012).同伴交往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必需品.少年儿童研究,7,4-7.
[8]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田媛&范翠英(2015).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62-71.
[9]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8).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心理科学,2,304-306.
[10]杨洲&黄斌(2020).“近朱者赤”:良好的同伴会产生正向影响吗?.教育经济评论,3,108-125.
[11]吕刚.(2002).重视现代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5,3-5.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陈逸菲
编辑 | 刘也行

作者: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郝雨丝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国庆中秋双节长假,不少爸妈们遇到一个难题,是夫妻甜蜜双人游还是把宝宝带上“负重”出行呢?要不,把孩子先丢给自己爸妈带带?

当然,回到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父母一方辞职带娃,还是索性让孩子跟ta姥姥姥爷过几年?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到底应该让谁带。

1.png

这种由祖辈家长对孙辈进行看护和养育的教养方式被称为隔代教养 (孔屏, 王玉香, 2013)。事实上,我国约60%的儿童的教养有祖辈参与 (张小梅, 2015)。有调查显示,我国三到五岁的幼儿有一半生活在三代家庭(与父母和祖辈共同生活)中,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有70% (郭筱琳, 2014)。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进行的《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近八成的家庭,是祖辈参与教养的。在中国,隔代教养已经越来越“风靡”。而它不是“中国特色”, 隔代教养已在世界普遍存在。来自美国国家家庭调查的资料表明,10.9%的祖父母曾有至少半年时间作为主要照看者照顾一个甚至多个孙子女(Fuller-Thomson, Minkler, &Driver, 1997)。在欧洲,有研究显示,44%的祖母定期或偶尔帮助照顾孙辈,42%的祖父也在扮演着相似的角色 (Buchanan, Rotkirch, 2018)。

这么多人的选择,会是稳妥和正确的吗?就像之前的热播剧《小欢喜》中的季杨杨,因为父母长年忙碌的工作,他从小就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由经验丰富的他们照顾起居、进行养育,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还是一个颇有人格魅力的小伙子。这样不挺好吗?

2.png

但我们也从剧里人物关系来看,这样由姥姥姥爷隔代教养的季杨杨似乎在父母“回归家庭”后显得与他们疏离、叛逆,而和姥姥姥爷更显亲密;在学校生活也不太理想,成绩较差,无心学习。这样真的好吗?

从教养方式来看

国内外学者根据对儿童的控制是否合理、程度高低,以及儿童的接受程度,将教养方式分为几类。比如Baumrind (1971)曾提出四种类型:

权威型的父母对儿童加以严格而合理的控制,同时给儿童提供支持,表达爱和赞许,对他们的需要及时反馈;
专制型的父母对儿童加以无目的、不合理甚至惩罚性的控制,较少表达爱和赞许;
放纵型的父母对儿童控制较少,很少批评与惩罚;
忽视型的父母较少出现,他们对儿童很少关注、也很少控制。

对于隔代教养方式,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四种类型(段飞艳, 李静, 2012):

过分关注型的祖辈对孙辈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们本能在正常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能力,而过于溺爱“心肝宝贝”的祖辈们却不忍心让他们伸一下手,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4.png
过分监督型的祖辈对孙辈的任何事情都要监督催促。睡觉、学习、衣着、玩耍……无一不在祖辈的监督和催促之下;

5.jpg

严厉惩罚型的祖辈对孙辈一味地责罚与批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祖辈们常常采用责罚、批评的手段来教育孙辈;

6.png
民主理解型的祖辈对孙辈给予适当的温暖和理解。

7.jpg
由此看来,祖辈与父辈的教养方式类型大体相似,有过分溺爱的、有过分严格的,也有民主、温暖、理解的。

通过了解不同的教养方式来看,如果对儿童过多的溺爱,事事代为其劳,不加以合理的控制,会导致其自理能力差、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于涛,王舒雅,马征宇, 2018)。就像刚刚和父母重聚时的季杨杨,无法适应更严格的家庭环境,从而对父母感情疏远、产生隔阂。而如果一味地对儿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进行控制,会对儿童的社会化起到负面作用;相反,如果对儿童的要求合理,是民主型的教养,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夏利, 1994) 。

那具体到实际家庭中,隔代教养和父母教养有什么异同呢

有研究显示,祖母和母亲的教养行为在惩罚等这类消极教养方式上很相似,这说明消极教养方式更容易被学习和模仿(Chase-Lansdale, Brooks-Gunn, Zamsky, 1994)。也有研究显示,祖母比母亲有更丰富的教养知识,对儿童更敏感、细心,更多给予和宽容,更少惩罚 (孔屏, 王玉香, 2013)。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则显示,在教养观念上,祖父母更注重遗传和自然成熟,首要强调儿童的身体健康,比如年年秋天奶奶都会提醒你穿秋裤,生怕你冻着;而父母则更注重环境和严格要求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儿童学习和大胆创新,比如年年妈妈都会给你报各式各样的课外班,生怕你落下 。在教养方式上,祖父母比父母更溺爱孩子,父母比祖父母更严厉,也较多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 (林晓雯, 1999)。

因此,隔代教养和父母教养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式,那实际的教养效果孰优孰劣呢?

从教养质量上看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隔代教养对儿童的影响弊大于利,甚至还容易增加家庭矛盾 (于涛,王舒雅,马征宇, 2018)。

对于父母教养,隔代教养的优势在于以下三方面:

1.祖辈有更多的时间能更耐心地教育孩子。

有研究发现,祖母在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上,比母亲有明显的优势。这可能是因为父母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孩子的需要,不能细心体察、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 (沈卫华, 2001)。但也有研究指出,祖母尽管在年龄、经验上占优势,但并没有比母亲更有效的教养方式(Chase-Lansdale, Brooks-Gunn, Zamsky, 1994; 沈卫华, 2001)。

2.祖辈有丰富的育儿经验。

如果祖父母能给父母传递一些经验和具体的指导,将会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沈卫华, 2001)。

3.祖辈对孙辈的期望更低、要求更少。

有研究显示,三代人家庭较两代人家庭更重视养育而不是教育。而当家长的期望水平超过子女的实际能力时,会使孩子的精神状态经常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中,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有消极影响。因此,老人平和、宽容的心态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使他们轻松地成长 (沈卫华, 2001)。

但同时,隔代教养的负面影响更大:

1.有研究显示,在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前几年,父母的陪伴和照料有助于儿童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有助于日后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于涛,王舒雅,马征宇, 2018)。而隔代教养的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全的情感问题,以及发展迟缓及行为分裂问题,还有注意力不集中等 (段飞艳, 李静, 2012)。

2.也许是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偏低,他们对幼儿教育干预的接受性差,相比于父母教养,隔代教养下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更高,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缺少关怀,集体观念淡漠;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等 (段飞艳, 李静, 2012)。

3.有的祖辈年龄较大,体质较差,通常没有太多的精力指导儿童学习、帮助儿童解决各种问题。因此,这类祖辈通常不能提供最佳的照料,从而使由于种种原因必须与祖辈一起生活的儿童体验到各种不适情绪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校适应、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 (孔屏, 王玉香, 2013)。

9.png

父母该怎么做呢?

经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如果把孩子全权交给祖辈来教养、父母和孩子长期分离,消极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果没有极其特殊的实在不得已的情况,请不要将孩子长期地完全交给祖辈养育。孩子,尤其是幼儿,更需要父母的关心与教养,才可能更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但这并不表明,祖辈就不能参与教养了。事实上,隔代教养还有另一种分类 (Neugarten, Weinstein, 1964):

1.正式型:祖辈对孙辈十分关心、爱护,但不干预亲子关系,只在父母需要的时候才提供帮助;

2.寻乐型:祖辈将孙辈看作是自己寻找乐趣、消除孤独感的对象,而且由于他们不摆架子,使祖孙在交往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快乐;

3.智慧型:祖辈不厌其烦地将知识传授给孙辈,他们使孩子知识的重要来源;

4.代替父母型:祖辈承担了养育孙辈的重担,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5.保持距离型:祖辈和孙辈一般不接触,只有在家庭成员必须聚在一起时才偶尔相见。

可见,除了完全参与教养的代替父母型和几乎不参与教养的保持距离型,祖辈可以在维持父母主导教养的情况下,于适当的时候参与教养。这样,父母主导教养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依恋是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强烈的情感联系。在婴儿期,儿童通过与主要照料者持续不断地交往,逐渐形成依恋关系及其内部工作模式。所以儿童早期的依恋特指儿童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能够在陌生环境,依恋对象(父母或其他看护人)在场时,将依恋对象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在他们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在恐惧、焦虑时将他们作为安全的避难所;与他们团聚时很兴奋,寻求接近。他们相信依恋对象能够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相信他们有能力做自己的安全基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他人和自己的认知都是正面的,能够合理地应对压力、面对困境进行良好的调节 (梁熙, 王争艳, 2014),更好地进行身心发展。与此同时,祖辈依然可以辅助父母,分享他们的育儿经验、提供智慧和帮助。在工作日,祖辈有更多的时间为孙辈提供日常的照料,父母则可以在晚上和周末多陪伴子女,这样的联合教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0.png

而当祖辈参与教养时,也要注意与父辈教养观念的一致性问题,就像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夫妻共同养育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样,当教养者的观念和方式出现分歧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不要各执己见,一边告诉孩子这样做,另一边又说那样做,这样会让孩子陷入迷茫,抵消掉教养力量,容易形成双面性格 (阙攀, 2011)。更好的做法是,祖辈与父辈私下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统一教养方式和观念,祖辈可以更新一下教育思想,父辈也可以多学习祖辈的教养经验,双方都积极进行学习和沟通,提升自己的素养,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说两句

在最后,在教养中最重要的还是把握对儿童控制、要求的程度。值得高兴的是,有研究显示,越年轻一代的父母在教养儿童时所提供的支持和赞扬越多,而这很有利于儿童的自我发展 (Zhou, Yiu, Wu, & Greenfield, 2018)。而不论是祖辈还是父辈,如果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养观念,学习更科学的、更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既不无目的地提出过分严格的要求,也不无原则地溺爱,让孩子在适合其程度的合理要求与支持温暖下自由成长,才是最利于他们发展的教养方式。

祝您的宝贝可以在全家人的温暖支持下幸福长大!

参考文献:
李强,韩丁.(2004).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1-103.
Buchanan, A., & Rotkirch, A. (2018). Twenty-first century grandparents: global perspectives on changing roles and consequences.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13(2): 131-144.
Chase-Lansdale, P.L., Brooks-Gunn, J., & Zamsky, E.S. (1994). Young African-American multigenerational families in poverty: quality of mothering and grandmother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373-393.
Fuller-Thomson, E., & Minkler, M. (2001). American Grandparents providing extensive child care to their grandchildren: prevalence and profile. The gerontologist, 41(2), 201-209.
Neugarten, B.L., & Weinstein, K. (1964). The Changing American Grandpar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6: 199-204.
Smith, P.K. Introuction: the study of grandparenthood. In Smith, P.K. (ed.), The psychology of grandparenthood: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Zhou, C., Yiu, W., Wu, M., & Greenfield, P. (2018). Perception of Cross-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Child Behavior and Parent Socialization: A Mixed-Method Interview Study With Grandmothers in China.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9(1), 62-81.
段飞艳, 李静. (2012). 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 上海教育科研, 000(004), 13-16.
郭筱琳. (2014). 隔代抚养对儿童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一年追踪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06): 1072-1076+1081.
孔屏, 王玉香. (2013). 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的比较研究. 当代教育科学, (11), 55-56.
梁熙, 王争艳. (2014). 依恋关系的形成:保护情境中母亲和婴儿的作用. 心理科学进展, 22(12):1911-1923.
林晓雯. (1999). 核心家庭和三代家庭教养环境的比较研究.
阙攀. (2011). 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1(02):122-124.
沈卫华. (2001). 论祖孙关系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3 (5), 82-87.
夏利民. (1994).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 山东师大学报 (社科版 ) , (5).
于涛,王舒雅,马征宇. (2018). 隔代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 心理月刊, (02):10-11.
张璐斐,吴培冠. (2001). 祖辈管教问题初探. 山东教育科研. (5), 14-16.
张小梅. (2015) .不同抚养方式下3-6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 昆明.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郝雨丝
编辑 | 刘也行

原创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罗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专硕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上探索中

最近热播的网剧《穿越火线》,讲述了两个梦想着成为一流电竞选手的少年跨时空的交流和相互鼓励,由鹿晗扮演的角色肖枫,是家长眼中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他没有正当工作,成天出入网吧,没日没夜地玩着电脑游戏,俨然一个大写的网瘾少年。

为了让儿子重回正途,肖枫的父母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父亲为了让肖枫认真工作、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娶妻生子,在为肖枫盖婚房的过程中受伤了,他以此为由,安排肖枫到事业单位上班。为了孝顺父亲,肖枫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如约上班。但是这种委曲求全的日子没过多久,他为了心中的理想还是毅然辞职了。
1.png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为了营救被父母送进网瘾戒断中心的朋友,肖枫闯入了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方,采用激进的治疗方法、各种洗脑的言辞,让肖枫、也让观众们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jpg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这段剧情的时间背景是2008年,虽然剧中描写的网瘾戒断中心存在着艺术化的夸张成分,但确实真实存在过的,并且十几年过去了,电击治疗网瘾、恐怖的“豫章书院”似乎还依旧存在于大众的视野中。面对存在网瘾问题的孩子,网瘾阶段中心定不可去,还是要靠科学的方法。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网瘾、网瘾的成因、家长如何从心理需求入手帮助孩子摆脱网瘾,这一篇我们将从认知行为改变入手,提供一些帮助孩子改变网络成瘾的方法。

1改变认知
在往期文章中我们了解到,网络成瘾的成因复杂,从游戏本身,到个人、环境原因,都加剧了孩子对网络的沉迷。但无论是因为什么而沉迷于网络,都存在着孩子对网络使用的不合理认知。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情绪ABC理论,家长不仅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情绪,也可以帮助孩子来改变错误认知。

情绪ABC理论 (Activating event-Belief-Consequence; Ellis, 1991) 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行为受人的认知影响: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说,即便是很正常的事情,用不当的观念去看待,就会做出与这种观念相一致的行为。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有限,容易产生错误的信念,他们也不是不知道沉迷于网络的弊端,但会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是利大于弊的,可能是在网络中能感受现实中从未有过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可能是为了融入群体、不被排挤,也有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转移家庭矛盾等等。

3.png

改变认知的方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实施:

首先,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沟通对网络使用的认知。可以准备一张白纸,左边写上网络使用的好处、右边则写上坏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沟通,询问孩子使用网络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担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家长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认知持有批判的态度,尽量采取客观和清晰的语言来定义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孩子花太多时间玩网络游戏,甚至忘记吃饭睡觉,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感到十分担忧和着急。

4.png

其次,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这其中哪些认知是合理的,哪些认知是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认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Wessler, 1980)。绝对化指的是缺乏客观依据、不符合实际的苛求,即对自我、他人和周围环境以应该、应当、必须为表达形式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则指的是那些只凭直觉、情绪状态和潜意识形成的片面观念;而糟糕至极则指的是对目前、过去事件的消极解释或对未来事件的消极预期,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糟糕透顶。

比如,孩子认为父母经常吵架,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糟糕至极),父母必须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绝对化),而沉迷网络的话就能吸引父母注意,转移家庭矛盾(过分概括化)。
最后,与孩子讨论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可以使用再定义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不合理的认知。告诉孩子,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就看自己是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例如父母认为孩子使用网络不好,但孩子使用网络也可以让其通过网络快速地学习和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孩子认为网络可以帮助其逃避现实的烦恼、挫败等,但这种逃避并不能减少现实生活的问题,那些问题会依然存在,总有一天还是要面对这些问题的。
5.png

2制定行为改变的计划
孩子认识到对网络使用的错误认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行为改变的计划。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期待孩子完全不使用网络,也不要期待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减少网络使用时间。现代社会,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娱乐,都不可能离开网络,孩子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使用网络是有益的,家长和孩子设定行的目标不应该是完全不使用网络,而是约定好的一定的网络使用限度。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任务和娱乐需求,共同商讨合适的网络使用时长。

父母可以先与孩子一起统计一下每周、每天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有多长,一般在什么时间开始玩网络、一般连续玩多久才会休息一下,孩子网络使用的内容等等;然后,根据统计的情况,制定下一周孩子可以努力做到的改变计划。例如,孩子现在每周玩40个小时,那下周是不是可以减少到35小时;如果现在玩的都是游戏,那下周是否可以看看新闻、收集一些信息等等,减少对网络不合理内容的使用。不要一上来就希望孩子彻底地离开网络世界、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要从小变开始,最后发生大变。

6.png

3行为契约
制定了孩子和家长都一致同意的计划,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并以文字条款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行为契约法(伍新春, 胡佩诚, 2005)。家长要和孩子进行商讨,达到一致的意见,形成完整的奖惩制度。

首先,要明确确定目标行为的测量方式,研究发现,网络会极大地扭曲人们对时间的感知(Gonidis & Sharma, 2017),一旦沉迷于网络,人们就会忘记时间,几个小时转瞬即逝。因此,在孩子使用网络时,我们要借助采用定闹钟的方法,闹钟是一个客观又准确的工具,也是我们指导孩子管理时间的好帮手,准确记录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到了目标时间就必须要停止使用。

7.png

之后,家长要保证惩罚和奖励的执行。按照双方约定,严格执行计划,比如每减少一个小时的网络使用事件并保持三天,则可以获得零花钱或是外出游玩的机会,如果没能保持或是退步的话,就要减少娱乐活动的时间等。除了玩具、零花钱等物质奖励,家长的鼓励和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有了微小的进步,父母真心的夸奖、温暖的拥抱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最后,和孩子签订的行为契约是可以公开展示和寻求监督的。比如家长们可以将行为契约贴到客厅,每天进行勾画打卡,让孩子看到自己改变的足迹,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邀请其他家族成员来帮助监督,不仅仅是监督孩子的行为改变,也是监督家长是否严格按照约定实施了奖励和惩罚。

8.png

4行为的保持和时间管理

当孩子的网络使用时间和程度达到了正常和可控的范围内,家长们也不要掉以轻心,还需要继续保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时间规划和管理,高效地利用时间,达到学习和娱乐的双平衡。

时间“四象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2015)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等级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如明天要交的作业、老师预约的谈话等)、重要但不紧急(如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准备一个年后的中考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网络游戏、闲谈等)。

9.png
(图片来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4D 原则来区别对待这四象限的事务:

亲自做(Do it now):(重要且紧急)不能丢掉不管,不能拖一拖再办、不能授权的事,按照优先原则顺序自己亲自完成。

稍后再办(Do it later):(重要但不紧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一领域,一有机会和时间就尽可能地处理问题,避免大量的问题因疏忽更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事。

交给他人(Delegate it):(紧急但不重要)学会授权,将委托他人去办。将能请他人去办的事尽量让他人帮着去做,以节约时间干更重要的工作。

丢掉不管(Don’t do it):(不紧急且不重要)把一些与目标无关的事,无效益的事,应差的事丢掉不管。

根据时间四象限法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需要面对的事情列举出来并进行分类,按照以上的法则对事情进行排序,并按照顺序一一完成。

10.png

有规划地进行时间管理,可以提升孩子的效率,在孩子按照计划进行各项活动时,家长也要注意让孩子学会提升注意力。将要投入一件非常重要且需要全部精力聚焦的工作时,让孩子远离电脑、电视和手机这些分心物,或是孩子在打网络游戏时,家长可以设置好闹钟,离开房间让孩子放开了去玩。

总结
从认知行为的角度出发,家长要公开公平地和孩子进行讨论,尊重孩子的看法、理解他们,用温暖的语句转变孩子的错误认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网络并非洪水猛兽,只是尚未成熟的少年一时迷失了自我,我们相信,只要在家长耐心的帮助下,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网络也可以成为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工具。
家姻心理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作为家长,您有尝试过什么方法帮助孩子摆脱网瘾吗?
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瑞瑟. (2012). 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
史蒂芬·柯维. (2017).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
伍新春, 胡佩诚. (2005). 行为矫正.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Ellis, A. (1991). The revised 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9(3), 139-172.
Wessler, R. A. (1980).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策 划:方晓义
编 辑:罗 亚
美 编:仲 瑶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文艺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故事的开头,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情景:

明星A和明星B一起参加一档综艺节目,A和B的粉丝们一边看节目一边在弹幕区发表评论。
A粉:A哥哥太棒了!这么难的游戏一遍就通过了,姿势还那么帅!awsl~
B粉:A成天就知道抢镜头,刚刚那个游戏还不是我们小B把机会让给他的。
B粉:对啊,嘚瑟什么呢。作!
A粉:我A哥是凭自己实力出镜,不服?有本事B也去争取自己的镜头啊。
A粉:就是!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小A!
B粉:呵呵。
B粉:他们又开始了,真恶心。
A粉:B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就不给人好脸色看,之后游戏也不好好参与,不喜欢。
B粉:谁要你喜欢了?废话真多,不爱看就滚!
A粉:自己要来上节目,还不让人说了?
A粉:就是!怕人说就趁早退出这个节目。
B粉:A的粉丝都是脑残吗?
B粉:可不是嘛,一群弱智在那儿嘤嘤狂吠。
A粉:呵,B和B的粉丝都是一个德行,又没实力,又没礼貌。
A粉:B除了会买热搜还会什么?
B粉:???
B粉:要不是隔着屏幕,我现在就上来揍你了。
A粉:来啊!不来你是我儿子。
A粉:一群弟弟。
B粉:我**
A粉:*
……

1.jpg

(上述小剧场为编者个人杜撰,并非节选自真实的明星和事件。请各路粉丝勿对号入座,如有冒犯,属实抱歉。)

不过尽管是杜撰的,相信大家看完之后还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活里确实非常容易见到各式各样的粉丝骂战,有的朋友也许甚至还曾是“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小兵。

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这种为了捍卫偶像的声誉和地位“挺身而出”的行为时常有之。这种现象往往见于网络而非现实世界,往往声势浩大而非孤身作战,往往最终双方面红耳赤咬牙切齿扭打作一团,而绝不会握手言和。

2.jpg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将平日里善良单纯的青少年粉丝群体变成嗜血的“斗士”厮杀在一起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拥有相同观点倾向的人通过群体讨论之后,更加固守原有观点且变得更为极端的一种社会现象。美国学者James Stoner在验证群体决策时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的概念,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更保守,冒险的会更冒险”(Stoner,1968)。一般来说,群体极化有以下三个特点(盘敏,2014):

1.群体讨论后形成的意见比之前所持的意见更为极端,也比群体内单个成员所持的观点更为偏激。

2.群体内部的意见趋向统一,成员通过放弃自己的异议来减少意见多样性,最终形成内部抱团、互表忠诚的意见共同体。

3.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增大,分歧加剧

3.jpg

我们结合这三个特点再来反观粉丝之间的骂战(以篇首的模拟情境为例)。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双方粉丝的情绪并不激烈,只是在为自己的偶像发声,顺带轻轻吐槽了其他明星;然而随着“吐槽”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两派的“争斗”之中,双方的底气就越来越足,内部信念越来越统一且走向极端——那就是“我们的偶像更好,粉丝也比你们更好,我们要斗赢你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逐步统治了两方群体,导致双方之间的分歧变得不可调和,粉丝的心理弹性和对外界事物的接纳度被愤怒所取代,最终失去理智彻底沦为骂街的现场。

我们反过来想,假如只有两个人,同样地吐槽彼此的偶像,结局恐怕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恰恰是因为群众的力量把每一个个体的观念收束到了一起,看到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他们站在一起,于是放大了他们维护偶像的意愿,放大了被吐槽时他们感受到的冒犯,放大了他们为此产生的愤怒情绪,“战争”才会爆发。

4.jpg

如此一来,群体极化的危害已经是显而易见了。从个人的角度看,群体极化会让人变得固执和偏激,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单一狭隘,接纳相异事物的能力急剧缩减,更易情绪化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从社会角度看,群体极化一方面会制造和激化许多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生活动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它会大幅降低社会群体思维行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固步自封,阻碍社会发展。

我们为什么会被群体极化给操控呢?

对于群体极化形成机制的解释,现在相对公认的有两大主流理论,即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和有力论据理论 (Persuasive Argumentation Theory)(夏倩芳&原永涛,2017)。

1、社会比较理论(SCT)

社会比较理论(SCT)认为,群体极化是人们渴望被群体接纳和理解的结果。为了被群体理解和接纳,个体必须不断观察其他人的社会表达,并且按照群体和社会所认可的准则持续地修正乃至重塑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最后形成与他人相似又略倾向极端的态度和立场;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表现策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Myers,1978)。

2、有力论据理论(PAT)

有力论据理论(PAT)认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更新的论据,人们对这些论据以及此前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衡量和判断,从而形成态度和立场在不同方向上的偏移或者在同一方向上的强化;这些可能造成态度改变的信息的劝服力,通常取决于效度、可接受性和新奇性(Vinokur等,1977)。

对于青少年而言,正处在持续发展人格和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阶段,一方面更加渴望被群体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他人的观点信息为自己的判断提供支持,因此他们就更易被众人的意见和情绪所裹挟而陷入群体极化。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要当一个安安静静默默关注偶像的粉丝好难?是不是感觉“饭圈”之水深似海,互骂互撕逃不开?是不是悲观地认为追星一定会将青少年引向固执、狭隘、极端的深渊?

5.jpg

但其实,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不必把追星和追星族看做洪水猛兽。尽管我们已经了解到群体极化的可怕力量和危险之处,了解到它有可能会突然加身于这一群涉世不深的年轻朋友,但人们自身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他们在追星时的行为方式。

一项关于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的研究(李强&韩丁,2004)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分为三个类型:感性型崇拜者、中性型崇拜者和理性型崇拜者。

其中,感性型崇拜者常常主动谋求关系中的主动和关键性地位,有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这种崇拜者在追星时的非理性也是最强的,最容易被卷入群体极化的漩涡;而相比之下,中间型崇拜者的退缩和逃避、理性型崇拜者的冷静客观,都会让他们在面对群情激奋之时保持一定的克制,与那些夹枪带棒的言辞保持一定距离,而不会因为听到别人的声音就盲目冲上前去兴风作浪。

6.jpg

最后说两句

走进了5G时代,网络使用者的年龄限制进一步下降,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各种平台之间穿梭流连,爱豆们的青少年粉丝群体也由于网络的便利而日益庞大。

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希望年长一些的朋友们能更客观地看待网络上的各种骂战,少一些归咎,多一些包容,至少不要用自己的唇枪舌剑去为这场战斗添一把火。二是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能把对自家偶像的爱和善意分一点点给身边人或是陌生人;另外,当遇到不太友好的弹幕的时候,留给自己五秒钟时间冷静,然后你就会发现——嘿,那条弹幕已经飞走啦!

作者:家姻心理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介绍
努力搬砖的西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硕士生
愿望是成为时间管理强者

徐女士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自学校由于疫情改为网上授课以来,她便过上了“痛不欲生”的生活:

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看到孩子抱着手机或平板的背影,在“上路别送!”“芜湖,起飞!”中早已把作业忘到了九霄云外;劝导往往没有效果,又会被扣上“啰嗦”的帽子;强行没收,又免不了引发一起恶战……导致徐女士一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就怒发冲冠,可是孩子仍然屡教不改。

1.png

和徐女士有着同样烦恼的家长们,可以阅读《家姻心理》的网络成瘾系列推文,了解什么是网瘾(我的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了?|网络成瘾的概念与识别),通过网络成瘾测试(家姻心理自助平台)确定孩子是否符合网络成瘾的症状,并反思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孩子沉迷于网络,竟是因为?!| 网络沉迷背后的原因)。那么,在生活中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呢?

1冷静下来——理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你是否像徐女士一样,看到孩子因为上网而忽视自己本该做的事情就怒气冲天,立刻开始对孩子的训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父母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增加、认知控制区域激活减弱,孩子很难思考、听进去父母的教导 (Lee et al., 2015)。当父母批评、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听觉通路其实是关闭的,这意味着孩子听不见父母讲的任何一句话

另外,即使孩子因为看见父母的愤怒而暂停上网,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这一问题——争吵风波过去后,一旦有机会,孩子还是会继续上网。更为糟糕的是,孩子还与父母“对着干”,根本不听父母的,父母也往往无计可施,从而形成家庭治疗中所说的亲子之间关于玩网的“恶性循环”。

关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情绪应对,一种是问题应对。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应对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 (D'Zurilla & Chang, 1995)。心理与经济学家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也指出,人脑存在两个处理系统:系统1(非理性系统)是感性的、直觉的、快速的,系统2(理性系统)则是理性的、逻辑的、慢速的,而只有在冷静下来通过理性系统处理问题时,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Kahneman, 2011)。

2.png

因此,当看见孩子沉迷上网时,父母要做的首先是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冲昏了头脑。如何平复情绪呢?可以采取呼吸放松的方式——

先慢慢地吸气,数5秒钟;然后,屏住呼吸5秒钟;最后,再把气呼出去,也数5秒钟。如果这个方法还不能平复情绪,父母还可以在“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小程序中找到一些放松冥想的音频,可以选一款对自己最有效的放松音频来听,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平复父母情绪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改变对孩子上网的认知

情绪ABC理论 (Activating event-Belief-Consequence; Ellis, 1991) 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行为受人认知影响: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当父母看见孩子上网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是因为父母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耽误了时间等等。但家庭治疗理论指出,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就像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你说它是半空的是对的,你说它是半满的也是对的,但两种答案反映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一种是积极的视角,一种是消极的视角。

孩子上网,父母更容易看见的是其不好的一面,而可能忘记了其也可能还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不管您怎么说孩子,怎么骂孩子,孩子都不改变其对上网的热情和执着,说明孩子很有坚持性~

如果父母能够将孩子的这种坚持迁移到父母希望的事情上来,就把一件不好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好的事情。这是家庭治疗中常使用的“再定义”方法(reframing)。父母们可以想想:您的孩子上网还有哪些好处?当您看到这些好处后,是不是心情就会放松一些、平复一些?

3.png

2改变无效地亲子互动模式——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父母看见孩子上网而大发脾气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就是一种单向沟通的状态。父母会不听地唠叨、批评、指责孩子的上网行为,不会给孩子任何说话的机会;或者即使孩子说了话,但父母也会认为这是在辩解而加以拒绝。

父母冷静下来之后,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骂孩子,甚至是断电断网,更有甚者动手打孩子,孩子还是不会停止使用网络?很多时候父母都在一成不变地重复着这种无效的行为,但效果显然与与父母的预期不符合。

事实上,父母采用一成不变的无效行为,更多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停止继续使用这些无效的行为,因为这已经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

4.png

父母停止使用过去那些无效的方法之后,可以怎么做呢?可以与孩子聊聊下面两个问题——

1、孩子从上网中得到了什么?
2、是否可以教父母如何玩这些网络上的这些东西?

对这两个问题的沟通在透露出一个信息:过去上网是被父母所抵制的,孩子进而采取对抗的方式继续上网,而现在则是对孩子所做事情的一个认可。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时,也会改变不听父母话或者与父母对抗的方式。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才能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家庭治疗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是亲子关系不良的外化,很多所谓的“网瘾少年”其实只是对父母压制的反抗、对家庭问题的逃避,当新的亲子互动模式替代了过去的互动模式之后,就给孩子的改变带来了可能 (Minuchin & Nichols, 1998)。另外,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更为积极的亲子互动模式可以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亲子共同解决问题 (Eyberg & Robinson, 1982)。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的上网问题,要先从改变亲子关系入手,和孩子站在同一边来帮助他,而不是成为孩子的敌人。

5.png

3寻找替代性满足心理需要的方法

在父母批评、责骂孩子,要孩子停止使用网络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孩子不上网之后,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我们在上篇推文中讲到,孩子可能会通过上网的方式来满足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满足的心理需要。父母可以根据心理需要理论,从上面与孩子关于“孩子从上网中得到了什么?”的沟通中发现孩子想通过上网满足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心理需要:成就需求、社交需求、权力或者影响力需求、娱乐需求、逃避失败的需求、情绪宣泄的需求等等。

在清楚了孩子都有哪些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之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来替代性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方式:例如,对于社交需求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学、同龄人参与线下的社交活动,如一起运动等;对于成就和影响力需求的孩子,可以在生活中与孩子共同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如爬山等),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成功;对于情绪发泄需求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其他宣泄情绪的方法,例如运动;对于逃避现实需求的孩子,可以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不一味让孩子学习、写作业,制定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活动的计划,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父母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孩子去做父母认为好的事情,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才是孩子认为更好的方式。有的时候,父母认为好的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6.png

4及时发现并奖励变化

行为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改变孩子长久以来的不良习惯,必须经历长期的坚持。心理学中有关行为改变的经典五阶段理论认为(Norcross, Krebs, & Prochaska, 2011),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需要依次经历5个阶段——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改变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见下表1)。一般而言,一个人经过努力可能会从行为改变的前一阶段进入下一阶段,但也可能会遭遇失败,从当前阶段倒退回上一阶段。

7.png

在做了上述事情之后,要想孩子维持改变,父母要学会两点:

一、及时发现孩子的改变,即使是细微的、略有改善的变化。例如,孩子原来可能是躲在自己的房间中上网,但是现在到客厅里当着父母的面上网;原来是每天玩到凌晨2、3点才睡,现在玩到晚上12点左右就睡了;原来是每天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但现在是玩1个小时或者一定时间就会休息一段时间等等。乍一看孩子上网的行为可能并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但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已经在逐渐改变。如果父母看不到这些改变,依旧批评、责骂孩子,会很大程度打消孩子改变的积极性——反正我改不改都一样会受到批评、责骂,那我干嘛还要费劲改了之后再遭受一顿批评、责骂呢?因此,父母要首先成为孩子行为改变的一个观察者。

二、在孩子的行为有了改变之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行为主义的理论表明,个体的行为受到奖励后就会继续维持和增加这个行为。不要把孩子的改变看成是其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要及时用孩子认为可以起到奖励作用的东西来奖励孩子。对于采用何种奖励,父母应当与孩子一起去协商。如果孩子想要的奖励一时无法实现,可以与孩子商量换一种奖励的方式。

总结
总而言之,按照家庭治疗理论,孩子上网行为是亲子关系的外化,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的上网行为,除了孩子需要做出改变,父母也需要做出改变。父母改变了就会引起孩子的改变,从而形成亲子之间的良性循环。

生活中一定会有风有雨,但风雨过后都会有彩虹。相信自己找对原因,用对方法,孩子的上网行为就一定可以改变!家姻心理也会进一步青少年网络成瘾训练营,尽情期待!

往期回顾:
我的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了?|网络成瘾的概念与识别
孩子沉迷于网络,竟是因为?!| 网络沉迷背后的原因

参考文献:
D'Zurilla, T. J., & Chang, E. C.(1995).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nd coping. Cognitivetherapy and research, 19(5), 547-562.
Ellis, A. (1991). The revised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9(3), 139-172.
Eyberg, S. M., & Robinson, E. A. (1982).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raining: Effects on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11(2), 130-137.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slow. Macmillan.
Lee, K. H., Siegle, G. J., Dahl, R. E., Hooley, J.M., & Silk, J. S. (2015). Neural responses to maternal criticism in healthyyouth.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7),902-912.
Minuchin, S.,& Nichols, M. P. (1998).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Norcross, J. C., Krebs, P. M.,& Prochaska, J. O. (2011). Stages of chang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7(2), 143-154.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孙瑞汐
编 辑:罗 亚
美 编:申净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