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作者:青少年心理与教育
**“学习”也是需要学习的**。当孩子们的学习地点不再唯一,当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提供者的时候,让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而关键了。那么,“学习”怎样发生? ![1.webp.jpg][1]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老师有什么样的体验,他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可是我们却用最原始的方式——**静静的听讲**,来培养今天的老师。 所以,**我们的培训,如果能够回归到以学生学习的方式为主,有问题,有互动,有思辨,有争论,**那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充满活力的“教与学”的场景。 一年级的孩子们入学,老师经常说“前两个月就是立规矩,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我想这句话并不全面,好像在这两个月里就要干完这个事,一辈子就不需要学习了。 其实,在小学阶段的六年里,每一节课,每一天孩子们都在学习合作,学习秩序,学习规则,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个班的孩子太不会合作了,所以这节课我不能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殊不知,**合作学习正是要让孩子学习怎么与人合作的最好方式。** ![2.webp.jpg][2]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认真听讲……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经常这样念叨,我们的学生就会学好。事实上,孩子的学习远不止这样简单的教导。**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要思考的是,学习怎样发生? 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思考清楚,社会却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学习变成随时随地的可能,当孩子们的学习地点不再唯一,当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提供者的时候,未来,让学生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而关键了。 因而,再去看今天的学校,我们最重要的宗旨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什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呢?**一位专家说就是孩子表现出的那种新鲜感和兴奋感,**我很认同。我们就要保护孩子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课堂的改革,老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孩子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都要围绕着“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主题去做。**而学会“学习”,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全过程。** **学习需要学习思考问题** 没有什么比人的学习这个事情更复杂了,儿童的学习更复杂。所以,老师是专业性含量很高的一个职业。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从问题,以及努力解决问题开始的。**那我们的课堂上有没有那样的大问题? ![3.webp.jpg][3] 比如,有一个老师在上“圆的周长”的时候,有合作,有实验记录,根据测量的这一组数据,孩子们最后也得出一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π,然后推导出圆的周长的公式,练习了很多题目,这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孩子们说,这节课太好了,因为老师让我们**动手了,合作了,探究了。** 又经过一年,老师觉得这样的课似乎缺点什么,孩子为什么要探究,孩子为什么会寻求那个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因而,他又做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先让孩子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会与什么有关系,孩子们议论纷纷,大胆猜测,设法求证,如何寻找到圆周长的一般数学模型?这样就与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建立了联系,接下来,依然有猜测、测量、验证。这节课也有合作探究,也有记录,也得出来比值,但是下课了,一节课一道题目都没有练习,似乎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后续我们对孩子进行访谈,“如果遇到一个新的图形,你怎么得到它的周长呢”?之前孩子会说,我就找到它的公式计算就行了。现在孩子想了想说,那要看它是什么图形,如果它的边是直的,量一量看有什么规律再计算,如果边是弯曲的,恐怕难度就很大,得好好进行一番研究,看能不能找出点规律。你看,**这就叫学会思考。** ![4.webp.jpg][4] 接下来我要谈到的是一节语文课,《唯一的听众》,很多老师校长都听过这样的课堂,一般老师都会围绕文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去分析,再分析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老师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思路: > 有一些老师**以讲解正确的答案为价值取向**,关注把课文讲对就行,让学生获得的正确答案。 > > 还有一种老师,**会从语句上分析,怎样“看出‘我’心理的变化,**‘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字词的分析,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 > 第三种方式,教师会**把故事的内容与“‘我’的心理以及对方的心理”关联起来进行分析,**关注帮助孩子在大脑里建立文中内容与语文学习的关联。 > > 而第四种方式,老师会**通过创设情景,将孩子们带入情景当中,同时还注重同学之间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分析、认同、思辨,**不仅与学习内容建立关联,而且通过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分享与学习,建立了不同大脑之间的学习关联,让学生透过一节语文课积累学习方法提升的经验。 **学习需要帮助建立关联** 为什么学习需要帮助建立关联?**因为人与人,就是一个大脑和另外一个大脑之间建立的桥梁,其实就是一个大脑向另一个大脑学习。**大脑的通路越多,大脑观看世界的触角越丰富。 ![5.webp.jpg][5] 我们在教学当中不仅要帮助孩子建立知识间的关联,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和我自己认知的关联,与别人是怎样思考的建立关联。**这就是学会反思。** **追问一下“我是怎么学会的”“别人是怎么想的”**,通过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差异性和多样性,我想这是今天我们老师的责任,是更大的挑战。 **学生在校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而要求学习的内容却越来越多。**我们从完整的人的角度上设定学习目标,可是我们学科体系又很鲜明的把它割裂开来。怎么样帮助老师从一节节的课堂当中跳出来,从“相邻洞穴”当中走出来? 所以,一种改革的趋势开始诞生了,就是**超越班级授课制的一个班、一节课的局限,建立一个生态的大课堂,**在这个背景之下老师的教研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研究一堂一堂课怎么教,到研究这个单元应该注重把握的能力要素有哪些,然后上升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形成一个科学的、专业的链条。 ![6.webp.jpg][6] 比如“圆柱的体积”,学生先去猜想它的体积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已有知识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进而想到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联。在这种关联的状态之下,找到底×高,就是建立关联,通过类比推理,然后再去寻找出来一般的模型。 那圆锥体和谁有关系?学生会通过思维关联,寻找与圆柱体的关系。而圆柱体是怎么得到的呢?它是通过一个长方形的旋转得到的。圆锥体是一个三角形旋转得到的,就是动态形成的立体。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1/2,所以他猜测圆锥体的体积应该是圆柱体的1/2。 带着这样的猜想,开始探究,当发现怎么就不是1/2呢?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再逐步的深入,最终建立起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模型,这样在探求知识的来龙去脉时,**学生在学习如何思考,如何面对一个未知的问题,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简单的告诉孩子,也不是那种浅层次的探究,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单元的整体设计,鼓励孩子参与到深度学习之中,在探究中,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学习如何把握共性,分辨差异。** ![7.webp.jpg][7] 以上是从学习的层面说的,我们再**从社会层面上看。** 人有两大类的需求,一种是**成长的需求**,一种是**安全的需求。**当这两种需求相比取其一的时候,人人往往会首选“安全”的需求,因为只有在一个人有安全感的时候,才会有探求未知世界的愿望。 这样看,**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不同孩子的声音,以及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团组式”的学习方式,都是在营造一种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在团体当中互相学习,产生一种归属感。** 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就是这样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组团当中,三个不同年级的三个班的孩子学习生活在一起。这个空间是可以通过隔断墙的打开来共享两个空间或三个空间,是一个“三室一厅”的家庭式的生活学习基地。由“导师+班主任”共同肩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们的交往既有同龄,也有跨龄,既有分科学习,也有跨学科的学习。 因而学生的成长受惠于更多的老师,老师的眼里就不再是“我的班”“我的学科”,而是我们班组群的孩子们。 ![8.webp.jpg][8] 当分科的学习和跨学科的学习成为常态时,就创造了一种更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孩子们学习怎么和同龄的孩子交往,怎么和跨龄的孩子交往。**所以,这样的设计为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在学校总该有点闲暇时间,我们可不可以给孩子留下一点时间由他做主,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学习如何做决定,学习是否要发起或者参与一个团队,学习如何与同伴共同学习…… 所以,我们学校每周有两个午间,每次大约40分钟时间,给孩子成立那种“可生可灭”的自主性社团,今年我们发展到了一百多个,孩子们通过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在自己想要的社团当中生活,或是自由玩耍。 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孩子在**学习规则、契约、合作、领导与被领导。**所以,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一些真实的社会性的体验。包括要经历的失败挫折,“没有人来参加”“被人踢出去”等体验。 所以,**留下一点时间让孩子安排自己的事情,会让孩子们遇到很多真实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学习有一个社团第一次训练就开始投诉,报告老师“没有地点,我们找了很久没找到”“主持人态度不好”“活动过程组织的有点乱”等等。 ![9.webp.jpg][9] 这恰恰是孩子要学习的。**我们的老师也不是完全放手,而是定期有许多次与学生的预约,为他们面临的问题支招。** 比如社团如何复活,听前任社长讲讲怎么解散了,听有些“现任社长”管理的好技巧,包括不是社长的民间高手也可以来分享自己的经验,这其中,孩子学习规划时间、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以及当你不能遵守规则的时候你需要接受被别人淘汰出去,重新再学习、再寻找同伴的经历。 **学习需要让“学习可见”** 学校是什么,是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所以,在学校还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见的知识,让他们能看得见这种学习。**那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提供一些支持。** 我们常见的有**优秀作业展示、励志语言、各种评价的加分和减分**,我想,**我们的学习味道是不是可以更多样性,更具有支持性,而不仅仅是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这事该怎么去做**。因为即使有一本教材专门告诉他这么做,我们现有的课程里也很少有一个专门的课去教给孩子,所以只能伴随着学习的过程来获得整个人生的更加丰满的学习经历。 ![10.webp.jpg][10] 比如说,孩子们除了学习知识还要需要什么呢? > 学习操作:有条理的使用工具、学具; > > 学习合作:友好对待同伴,主动在团队中担任具体人物; > > 学习思考:可以用操作、模拟、解释、比方等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困难和观点; > > 学习倾听:了解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发言。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比较多的是孩子都想积极发言,但是很少有孩子去倾听,所以,怎么倾听别人也是要在学习中学习的。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目标可视化,让孩子能够直观的看到,耳濡目染的去熏陶。 ![11.webp.jpg][11] 再比如,学会守规矩。 > 良好的合作的前提是规矩和秩序。 > > 规矩是制定给所有人的,也包括你。 > > 要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对待你的同伴。 > > 你决定不了别人的行为,但可以决定看到别人的行为后的反应。 **当经常有这样的语言去影响激励孩子时,也是在为孩子提供一个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其实,学生“懂了”和“会了”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要的是在“会”上下功夫。会学习,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上面这些需要学习的“ 学习内容”,包括孩子的学习自信,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是在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上去落实下来的。** 我们今天谈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朝着增长知识,增加见识上下功夫,愿我们一同去创造,让孩子的学习真实可见,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更加饱满,学习过程的附加值更大。 来源 | 中小学校长论坛官微 [1]: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3459220359.jpg [2]: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3673452512.jpg [3]: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2949002967.jpg [4]: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4033430432.jpg [5]: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3326346688.jpg [6]: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1181113371.jpg [7]: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3367502343.jpg [8]: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3326211436.jpg [9]: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1932093651.jpg [10]: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888996925.jpg [11]: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2/3449009567.jpg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1.png
万 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专硕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世界上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受到了欺凌!(熊岚,2019)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不能够被忽视的问题,不管是受欺凌者的境地,还是欺凌者的行为,都触目惊心。每年的11月第一个星期四是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国际日,在今年国际日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对校园欺凌说不!”的微博,该微博下,许多网友表达了自己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担忧,更提出了要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更进一步的管束担忧。

2.png
图源网络

每当我们提起欺凌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考虑孩子的性格因素,我们会认为,性格懦弱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而性格强势的孩子更容易欺负别人,或者我们会考虑校园环境问题,认为校风不够严格的校园环境,或是生源较差的学校更容易出现欺凌现象。但考虑到欺凌更多是一个人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我们也不禁思考,除了在学校的环境,家庭作为最早并最深刻影响孩子的因素,与欺凌又是否有关呢?(Erginoze,Alikasifoglum&Ercano,2015)。

3.png
4.png

家庭相关因素

近期,《心理卫生》刊载了一篇对近三千名学生进行家庭调查的文章,发现有许多家庭因素既会影响孩子出现欺凌行为的概率,又会影响孩子受欺凌的概率(朱钰睿等,2019)。影响孩子欺凌别人以及孩子受欺凌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与欺凌他人相关的因素是教养方式,但教养方式与受欺凌的相关不显著。与受欺凌相关的因素是亲子关系,但亲子关系与欺负他人的相关不显著,而家庭氛围这个因素则与欺凌他人和受欺凌都有显著相关。

为什么是这些因素和欺凌有显著相关?作者做出了一些讨论与解释,首先从教养方式来说,如果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比较暴力和严厉的,孩子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对待后,就会认为这是适合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是可以用来教训别人的方式,于是在生活中他也会倾向于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一些人际相关的问题,也就更容易导致他出现欺凌别人的行为。

5.png
图源网络

其次,亲子关系包括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及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如果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不好,孩子就无法得到来自父亲的心理支持和外界保护,这会让孩子在学校遇到人际问题时更容易被人欺凌,这项结果与Krmpeem(2009)的研究一致,如果孩子与父亲的关系良好,在学校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也有研究对此做了进一步探讨(刘静雯,2016),发现即使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并不恶劣只是相对冷淡,如父亲在家庭里长期缺位,对家庭的投入太少,使得孩子缺少来自父亲的管束和教育,都会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同伴交际水平明显变差, 而学习成绩差和人际关系差就更可能导致孩子受到欺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也一样会对孩子是否受欺凌有影响,母亲与孩子间的关系温暖健康,就能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使孩子更能适应外界环境,受欺凌的概率也会更低(朱钰睿等,2019)

6.png
图源网络

   最后一项结论表示,家庭环境不和谐是影响孩子欺凌他人和孩子受欺凌的共同因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一方面目睹到更多的冲突和争吵,进而无法学习到更加温和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更容易诉诸暴力;另一方面,在不和谐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以及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孩子受欺凌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项结论与Bower(1994)提出的一致:**“在不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受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概率都远高于在和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以上这些家庭因素都与校园欺凌相关,可见良好的家庭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于学龄中的孩子而言,家庭和学校是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两个环境系统,所以如果孩子在校园中遭受欺凌或者有欺凌他人的不良行为,他的身心状况都需要被关照调整,此时另一个重要的系统——家庭理应为孩子提供支持和教导,使孩子能够避免他人伤害,也要学会不去伤害他人。

7.png

如何应对?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享受他们的校园生活,因此为了降低孩子遭遇欺凌或者欺负他人的可能性,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夏天生,刘君,顾红磊,董书亮,2016):


1.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使孩子遭遇欺凌时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从家庭中取得支持。有的孩子因为糟糕的家庭氛围,觉得自己是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所以在受欺凌者胁迫后不敢告诉父母,不敢向父母寻求帮助,自己默默地忍受欺凌,而这会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孩子在遭受伤害时愿意主动寻求父母帮助,主动沟通与表达,就能够让欺凌事件在最初就被遏止,使孩子的被伤害情况降低到最低。

2.保持良好的夫妻相互间的交流,如果夫妻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争吵和冲突,要尽可能避开孩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有的父母甚至会把孩子拉进争吵的漩涡里,逼迫孩子站队,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因此在要发生争吵时,首先需要尽量冷静下来,把孩子分隔到另一个空间,避免把孩子牵扯到争吵中,尽可能降低夫妻争吵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其次在争吵后需要和孩子沟通并安抚孩子的情绪,把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3.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卷入了欺凌事件中,要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安抚孩子情绪,告诉他父母理解他的处境,会帮助他保护他,在必要时应尽可能护送孩子去学校,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且积极与学校相互沟通协作,和老师说明相关情况,多方面为孩子的安全提供保障,妥善地处理好事情。

8.webp.jpg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9.png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后续我们会在公众号公布参与方式,如果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参考文献:

熊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J]. 世界教育信息, 2019, 032(004):73.

朱钰睿, 武春雷, 王博, 权菊青, 岳文娟, & 马婧等. (2019). 华中某市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 中国学校卫生, v.40;No.310(10), 57-60.

刘静雯. (2016).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夏天生, 刘君, 顾红磊, & 董书亮. (2016). 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004), 503-512.

王博晨, 金灿灿, & 赵宝宝. (2020). 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际适应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4).

Erginoz, E. , Alikasifoglu, M. , Ercan, O. , Uysal, O. , & Kaymak, D. A. . (2015). The role of parental, school, and peer factors in adolescent bullying involvement: results from the turkish hbsc 2005/2006 study. Asia Pac J Public Health, 27(2).

Bowers, L. , Smith, P. K. , & Binney, V. . (1994). Perceived family relationships of bullies, victims and bully/victims in middle childhood.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2), 215-232.

Krampe, E. M. . (2009). 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 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sen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0(7), 875-897.

图源自网络

撰写 | 万 宜

编辑 | 刘也行

策划 | 候贤睿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1.webp.jpg
徐平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近年来随着“丧偶式育儿”进入大众的视线,在教养孩子时父母如何分工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流思想通常呼吁父亲更多地参与育儿,并默认母亲在其中持有支持的态度,但事实上,有部分母亲出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排斥父亲的参与,并限制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似乎自己主动要求“丧偶式育儿”,这一现象被既往研究者称为母亲关门行为(maternal closing behavior),相对的支持则被称为母亲开门行为(maternal opening behavior) ,二者统称为“母亲守门行为”(maternal gatekeeping behavior)(Allen&Hawkins,1999)。

图片
图源网络

试想一下,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往往负责为孩子准备吃穿、辅导作业,但父亲有时可能会想要减少母亲的负担或更亲近孩子,因而试图分担一部分工作。此时表现出开门行为的母亲可能会鼓励父亲与孩子接触,而表现出关门行为的母亲则可能将父亲从育儿工作上推开,更愿意独自承担,甚至会限制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例如不愿让父亲独自带孩子出门。

我们很容易想到,母亲的支持或反对必然会对父亲产生影响,过去的研究也早已证实了母亲守门行为会通过对父亲的行为作出回应,进而影响父亲的在教养中的投入(Adamsons,2010),但这些影响并不只出现在父亲身上,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一个研究,这项研究的关注点不在父亲,而在母亲的这种行为对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母子间的亲近与信任所产生的影响(邹盛奇等,2019)。

3.webp.jpg

邹盛奇等研究者(2019)采用问卷法调查了 597 个核心家庭的母亲和青少年的母亲守门行为、母亲教养投入及母子依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他们惊讶地发现,母亲开门行为与母亲关门行为分别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对母亲的教养投入和母子关系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母亲们出现开门行为,即鼓励爸爸参与育儿的同时,自己往往也会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精力,因而也会令孩子与自己更亲昵,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处于青少年早期(10-12岁)时相较青少年后期(16-18岁)更明显;母亲关门行为则是一把双刃剑,在青少年早期尚且会产生与母亲开门行为类似的积极影响,但孩子渐渐长大后母亲若仍旧如此,则在阻拦父亲的同时自己也容易逐渐忽视孩子,因而孩子与母亲往往也不复原本的亲近(邹盛奇等,2019)。

4.webp.jpg
图源网络

研究者们用家庭系统理论解释这些不同的影响。家庭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包含诸多小单元,例如父母、父子、母子等,各个单元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行 (Minuchin,1974,1985)。

在这个整体中,母亲守门行为属于父母对孩子的协同教养,相比于母亲教养投入与母子依恋所属的母子单元等级更高(陈玲玲等,2014)。在孩子尚年幼时,母亲开门行为这一积极的行为会对母子单元也产生积极影响,长大后母亲关门行为这一消极行为则对母子单元也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对其他单元效果不变的影响支持家庭系统理论的溢出假说,即父母间的情绪产生的影响“溢出”到母子之间,使母子间的关系也受到相同情绪的影响;而母亲关门行为在孩子幼时反而产生积极影响,这符合补偿假说,即父母间消极的情绪与行为在当下产生消极影响,但在母子间得到更多积极影响的补偿。

5.png
图源网络

7.webp.jpg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6.webp.jpg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后续我们会在公众号公布参与方式,如果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参考文献:

陈玲玲, 伍新春, 刘畅. (2014). 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对父亲 教养投入的影响: 父母协同教养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 与教育, 30(3), 268–276.

邹盛奇,伍新春,黄彬彬,刘畅.(2019).母亲守门行为与母亲教养投入、母子依恋的关系及发展性差异.心理学报,51(07), 816-828.

Adamsons, K. (2010). Using identity theory to develop a midrange model of parental gatekeeping and paren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2(2), 137–148.

Allen, S. M., & Hawkins, A. J. (1999). 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1(1), 199–212.

Minuchin, P. (1985). 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 Child Development, 56(2), 289–302.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Oxfo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hlman, D. J., & Pasley, K. (2013). Rethinking maternal gatekeep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5(3), 176–193.

图源自网络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徐可心

编辑 | 刘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