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张译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丈夫体贴,妻子温柔,孩子懂事,一家人彼此爱护,相互体谅。相信这是大多数家庭理想的样子。然而事情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尽管我们事后都知道说的某些话或者做的某些事不好,但还是会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不自觉地出现这些言行,导致对家庭关系的伤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png
2.png

  • 好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别着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根据Thibaut和Kelley的行为交换理论,良好的关系是付出和回报的一种平衡,每个人都希望关系中能有一个高的收益成本比 。具体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成本”,或者说付出,可能是包容配偶偶尔的脾气爆发,也可能是在孩子闯祸时劳心劳力地收拾残局;而“收益”,则可能是失意时伴侣的一个拥抱,也可能是不经意间孩子的一句懂事贴心的话语。这样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决定着家庭的满意度。

    Gottman(1994)的研究表明,在婚姻关系中,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要维持在5:1以上,否则婚姻关系容易破裂。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积极互动应在夫妻间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夫妻双方应不断地为对方创造从这段关系中能够得到的“收益”,而不是不断增加彼此为这段关系所付出的“成本”。在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都致力于将共同利益最大化;而在不成功的关系中,配偶双方则忙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以至于都没有考虑如何使彼此感到快乐,这时,消极的行为往往在互动中占据上风。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哪对夫妻不想把日子过的幸福美满,谁愿意天天吵架呢?但不知道为什么,事情总是不如人所愿。

    其实,很多循环往复的消极互动行为,都只是源于一次不恰当的强化。

  • 什么是强化呢?

    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其结果维持的。使行为增加的结果就是强化物,而使用强化物增强某一行为的过程就是强化。

    举个例子,当孩子考试成绩不错时,你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表扬孩子的努力。为了得到你的拥抱与表扬,孩子在之后更加努力学习。你的拥抱与表扬,就强化了孩子努力学习这一行为。

    上文提到过的行为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关系应该是积极反应的交换,更重要的是,要将不愉快最小化 。结合行为主义关于强化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良好的关系中应当不断强化积极行为,而不是反反复复地互相伤害。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恰恰是自己的行为,强化了那些令人痛苦的行为,甚至将自己卷入了反复彼此伤害的漩涡当中。

    就拿亲子关系来讲,家庭生活中,父母常常用责骂和训诫来应对不当问题。这些行为看起来像是惩罚,但实际上它们却可能发挥着强化的功能。

    举个例子,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孩子的陪伴不够,常常是只在孩子出问题时才予以关注。孩子只有在学校闯祸,表现不好时,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此时父母的“关注”就会成为缺乏关注和陪伴的孩子的强化物。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

    此外,强化也不仅仅是一条单行道。有时不仅是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强化,孩子的行为也常常间接强化了父母的不当行为。

    家长跟孩子一同去逛商场,孩子走到玩具店里就走不动道,看中了一个最新款的玩具。家长想到家里一堆积了灰的各类玩具,断然拒绝。孩子开始哭闹。一开始家长还能比较坚定地说:“你哭我也不会给你买的。”但是孩子继续发脾气,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家长由于愤怒和尴尬而屈服:“行了别哭了,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给你买一个。”

3.jpg

相信很多父母对这一情景都深有体会,在这个情境中,显然,孩子哭闹的行为就得到了家长的强化,不论过程如何,孩子最终还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与此同时,孩子最终的平静也反过来强化了母亲对孩子的屈服。于是,不良行为的螺旋关系通过相互强化继续维持下去,不断消耗着亲子关系中的成本。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状况。在很多家庭中,夫妻间常常会使用厌恶控制——哭泣、唠叨、退缩——来对待彼此,这会大大降低婚姻的幸福感。随后,伴侣则总是倾向于对这样的厌恶行为给予回击,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讨论问题时,处于这样充斥着消极行为的痛苦关系之中的人们,也往往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来表达愿望和抱怨,再用抱怨来应对抱怨。几乎所有典型的不良婚姻中都存在着这类相互抱怨,彼此诋毁中伤的对话。

“你能不能别给孩子报那么多班啊,这有必要吗?”

“你还说我,孩子学习的事你操心过几回啊!你都为孩子做过什么?就说我的时候来劲!”

“你能不能别再发脾气了!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是我想发脾气吗?你连个我想吃的东西都不愿意帮我买,你到底有没有在乎过我!”

大多数行为分析指出,不良家庭中缺乏积极行为的强化。抱怨、发脾气这样的消极行为往往比积极行为得到更多的反馈与关注。“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是一样的道理。于是,就在这样不经意间,这些令人烦闷懊恼的行为被一次又一次地强化…

读到现在,有没有想到你的家庭中所存在的由于不当强化所导致的类似问题呢?对应的强化物又会是什么呢?消除不良行为,强化积极的替代行为,才能慢慢解决问题。面对总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可以学会忽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并对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觉的行为进行奖励;面对伴侣,停止“你不要再说了”这类消极的表达,转而去强化夫妻间令人愉快的互动行为,比如,当夫妻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时,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以及对这次沟通的肯定等等。

最后,祝愿大家的家庭都像图图的家一样幸福美满~也欢迎大家和我们讨论自己家庭中有哪些不正当强化行为~


参考文献:
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concepts and method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Gottman, J. M. (1994).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Hillsdale, NJ.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撰写 | 张译可
编辑 | 万 宜
策划 | 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刘力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为什么我和别人相处还好好的,一到男/女朋友面前,就忍不住想发脾气?”

“女朋友总是很作,搞得我有些喘不过气了,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他总是把外面的气撒在我身上?”

以上这些话,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过?最近笔者也常常听到朋友这样的吐槽。出于兴趣,笔者进行了一项以此为基础的调查,共有80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有女生64名,男生16名。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结果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大部分男生都觉得自己的伴侣要比自己更“作”,且相比于和其他人相处,在与自己相处时,伴侣的脾气会容易变得更差,正如下图所示:
1.png
图1 男生对自己和伴侣“作”的感知
(得分越高表示越作)

2.png
图2 男生眼中自己和伴侣的脾气
(得分越高表示脾气越好)

而对于女生来说,情况和男生相反:大部分女生都觉得自己要比伴侣“作”得多,并且在面对伴侣时,自己的脾气也更容易变差。
3.png
图3 女生对自己和伴侣“作”的感知
(得分越高表示越作)

4.png
图4 女生眼中自己和伴侣的脾气
(得分越高表示脾气越好)

除了上述图表向我们直观地展示出的性别差异外,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样的苦恼确实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参与调查的同学解释道,造成“作”和脾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伴侣双方太过亲密,导致双方都疏于情绪控制,与此同时,伴侣之间又会对对方更加容忍,所以也能理解对方的“作”和坏脾气;也有观点指出,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矛盾很可能会转移到亲密关系中,从而导致在与伴侣的相处中脾气变差。或许,屏幕前的你,也会有相同的苦恼吗?为什么常常会对越亲近的人反而脾气越大,最后甚至可能带来两败俱伤?今天,让我们来谈一谈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伤害

-什么是依恋伤害?

依恋伤害(attachment injures),是Johnson等人(2001)提出的概念,在亲密关系当中,当一方遇到危险或感到痛苦时,常常会期待伴侣能够给自己安慰和关怀,但可能有时伴侣并不能感受到这种期待,甚至可能会违背期待,这种时候,就发生了依恋伤害。依恋伤害的特征是: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在需要伴侣的关键时刻,另一方却做出了抛弃或背叛信任的行为。
5.jpg
(图源网络侵删)

依恋伤害是一种创伤性事件,会损伤关系,如果未能及时处理,则会陷入持续的恶性循环。Johnson还提出,当那些令我们感到被欺骗、被背叛、被辜负、被否定的事件在亲密关系中发生时,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还会直接威胁我们对外在世界和他人的看法,让我们不再愿意相信任何人,同时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知道对方或者他人的爱。以上一系列的负性心理体验导致了亲密关系中个体在遭受到依恋伤害时感受到的心理痛苦。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安全依恋联结 ,也就是说,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可以得到自由的表达,也会得到相应的回应。Johnson着重强调,是情绪组织了依恋的反应,并在关系中发挥着沟通交流的功能。当依恋关系受到威胁时,人们最开始感受到的是初级情绪(primary emotions)即“软情绪”,比如悲伤、害怕、受伤和渴望。表达初级情绪是为了唤起和得到他人的安慰。但如果个体感受到的初级情绪让他不安时,他表达出来的反而是有防御性的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s),比如气愤、蔑视或者冷漠。这种次级情绪的表达很容易使伴侣用同样的带有距离感的方式作出回应,这时候就会使两个人陷入一种窘境,即双方都渴望互相亲近,但是所作所为却只能不断地增加彼此间的距离,对双方而言都带来了伤害,同样也损害了依恋关系。

就像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陈屿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回复钟晓芹微信,而晓芹手机摔坏了也失去了联系, 在三十岁生日这一天淋雨回家,晓芹首先产生的应该是难过、失落、渴望丈夫能够给自己一些关心与安慰(初级情绪),但回到家中,她脱口而出的却是愤怒的宣泄和对丈夫的埋怨(次级情绪)。而丈夫也同样做出了气愤和冷漠的情绪回应。最终晓芹提出离婚,双方僵持不下,造成婚姻的破裂。
6.jpg
(图源网络侵删)

其实发怒并不能成为“我需要你的安慰”的信号,反而会使对方更加疏远,更不会做出所期望的反应。就像是笔者的朋友,明明是想寻求安慰,最后却对伴侣产生了愤怒等激烈的负性情绪,导致伴侣不知所措,她也变得更加沮丧了。
7.png
(图源网络侵删)

当人们直接表露他们脆弱的一面时,他们可能是想从伴侣处得到同情性反应。但是对于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面,并且用发怒来代替,这更可能导致配偶退缩。因此,当个体需要安全依恋时,如果害怕表露自身的需要,反而会疏远想要接近的人。

其实,对消极情绪的忽视,往往会使伴侣双方错过核心,不仅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关系破裂。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依恋伤害,建立更安全的依恋关系呢?我们可以从情绪入手,应该更加注重情绪的表露,挖掘长期隐藏在愤怒和退却的防御性表达背后的渴望,减少和避免依恋伤害。
8.png
------- 我们如何做?--------
1、正确的的情绪表达
亲密关系难以维持有时候是源于不良的沟通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人们可能会比想象中表现得更为激烈。举个例子,小李的男朋友小王因为加班,没有赶上小李的生日聚会。小李又生气又伤心,大骂道:“气死我了,你这个混蛋!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种说法显然会让小王一头雾水。正确的做法,可以尝试采用“XYZ”式第一人称陈述法,具体格式是,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描述行为),我感觉到Z。对于小李来说,她可以这样说:“昨天你迟到了,没有赶上我的生日聚会,我感觉有些遗憾和失落,可以告诉我怎么回事吗?”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绪产生背后的原因,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共情理解彼此的感受
意识到伴侣的需求,并作出恰当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交流方式会得到改善,曾经“我是不被爱的”的想法会发生改变,获得更多安全感。对于小王而言,他应该更加了解伴侣的需求和期盼,自己需要加班可能赶不上小李的生日会,应该提前告诉小李,避免小李因为“期盼男朋友参加生日会”的愿望落空而感到伤心难过。“明天公司临时加班,可能赶不上你的生日聚会了,提前跟你说抱歉,但希望我准备的惊喜礼物可以替我陪伴你迎接新的一岁。”这样的方式会更好一些。
3、学会倾听,塑造温暖的环境
想要重塑安全依恋关系,就需要重新认识到自己在依恋关系中需要的是什么,并尝试公开直接地将需要向伴侣表达出来。塑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共同探讨彼此的直接感受,无论是感到受伤,还是感到气愤都可以表达出来,然后另一方再说一些安慰的话,让伴侣感觉到被理解。最直接的办法,是伴侣两人定期进行深刻彻底的交谈,对过去一段日子进行回顾和反思。例如我们可以建议小李和男朋友每个月进行一次谈话,心平气和地说说这一个月来的感受和想法,并认真地倾听彼此。
9.png
(图源网络侵删)

当然,如果如今的你已经告别了上一段感情,但依然陷入依恋伤害的苦恼之中,你也可以做出一些努力来改变现状。

对于曾经的那些依恋伤害,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痛苦、难过和悲伤。最好的办法,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勇敢面对。放下防御性的恐惧,直面创伤,才能够避免类似的痛苦再度发生。

此外,不真实的交流方式背后,往往蕴含着低自尊,如果人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就很难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会害怕去感受他人的情感。需要提升自信,并逐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同时也要清楚,亲密关系不是人生的全部,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多一些真实,少一些沉默;多一些坦诚,少一些防御。不要觉得“作”是一种无理取闹,那可能是TA想要寻求些安慰,只是方式不太恰当,这时不需要生气,不需要莫名的伤心,更不需要指责,只需要说一句,遇到什么问题了,可以和我说说吗?

最后,祝愿小李和小王长长久久!也希望屏幕前的你们,都能够有安全、幸福的依恋关系,避免依恋伤害,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Johnson, S.M., Makinen, J.A., &Millikin, J.W. (2001). Attachment injurie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 new Perspectiveon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7(2),145-155.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Vol. 1 of Attachment and loss.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写手原创

策划 | 侯依依
撰写 | 刘力嘉
编辑 | 万 宜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阿芽
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妈妈:“整天就知道躺着玩手机,过来把碗洗了!”

我:“……好……”

妈妈:“哎呀,这个不用洗洁精,用洗碗布就洗干净了。”

妈妈:“哎呀,用完洗洁精要多冲洗一会才能把洗洁精洗干净!算了算了,你起开起开,我就知道不能指望你做什么事儿!”

类似以上这种令人窒息的对话常常发生在我和我的母亲大人之间。在浏览各种帖子时,我发现与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很多。

我们的家人常常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没做一件事情是错,做了也是错;让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是父母,在我们开始做之后,嫌我们做得不好,不让我们做了的也是父母。这种情况就导致我们不知道是该做好呢,还是不该做好呢?让人不禁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对?

亲爱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错。你可能陷入了双重束缚的沟通陷阱。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 什么是双重束缚?

1956年,贝特森和他的同事们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角度提出了双重束缚(double bind)这一概念。当一个人处在一个不能逃避又必须做出回应的重要关系中,接收到了两个不同沟通水平上相关却自相矛盾的信息,却发觉自己很难意识到这种不一致或者对这种不一致做出评判(Bateson,Jackson,Haley,&Weakland, 1956),那么这个人就处于双重束缚之中。简单来说,当我们同时收到身边重要他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指令,而又无法逃避时,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 双重束缚需要具备以下几项特征:

1.两个或更多处于重要关系中的人;

2.在这种关系中,信息的传递过程是这样的:在一种交流水平上肯定某事,但在另一种水平上否定这件事。第一个信息通常是指令性的,并伴随着惩罚。比如,“不要做某事,否则你将受到惩罚”.第二个信息与第一个相矛盾,并且也与惩罚相联系,但通常以非语言形式给出(张海微,向虹,2007)。

这里的“惩罚”是广义的惩罚,包括爱的撤回、不满愤怒等情绪以及动手打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同,双重束缚不仅仅是冲突的,而且两个信息应该是在不同水平层面上的。比如在中国常见的家庭互动中,强势的母亲训斥孩子说“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就是个双重束缚的指令。母亲的言语信息是“你可以自主,你自己去做吧”,但与此同时的非言语信息却是“你必须要听我的话,你自己做一定会把事情搞砸,你根本不能自主!”孩子能够感知到这种两难的信息,进退维谷。

3.信息接收者不被允许逃避,必须做出回应,没有这条约束条件,受害者不会有被束缚感;

4.这种经历是长期的。

图片

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受到双重束缚,但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却一直在重复面对这种两难的问题,最终癫狂。另外,双重束缚理论不局限于对精神分裂病因的解释。根据一些咨询师的临床经验,这种双重束缚的现象在家庭环境中也很常见。被束缚的那方通常更加弱势,比如话语权低的孩子,家庭地位低的妻子丈夫。

举个例子👇:《爱情公寓》中关谷神奇与小雪的一次约会

图片
4.png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此时关谷神奇的表情:
图片

小雪看似把主动权交给了关谷,但只要关谷提出来一个决定,就会被小雪否定。我们几乎可以预见,之后关谷无论是提出吃日本料理还是牛排还是粤菜,统统都会被否定。

双重束缚的特点就在于让个体在服从命令的同时必须同时不服从命令,貌似正确合理的信息后面暗藏冲突陷阱,无论个体怎么做,都不能“赢”(姚玉红,赵旭东,2011)。

  • 双重束缚的危害

当一个人同时受到两个完全相反的指令,却又无法逃避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束缚感。如果这样的沟通陷阱长期存在,被束缚的一方就会习惯性地以双重束缚的模式感知这个世界。

一方面,面对问题时产生焦虑以及深深的无力感,认为自己不可能正确解决。因为他们长期被困于必然失败的无解问题中,无所适从,总是遭受挫折,进而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

另一方面,认为所感受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表面的言语、手势、行为之下还存在着更深层的含义。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你自己看着办吧”的言语背后,有着“你自己肯定做不到,你根本不能自主”的含义。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们即使在平常的陈述中也总会去思考其中的隐喻。但很多时候,陈述的就是真实的,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常常在表面含义与隐喻之间产生混乱,这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最终,这些焦虑、自我否定、同一性混乱等可能会积累为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精神疾病。(姚玉红,赵旭东,2011)

7.jpg
图源网络

作为进退两难的被束缚者,我们可以摆脱双重束缚吗?

学习了心理学,知道了自己的处境,知道了让我困扰的、痛苦的东西是什么,我有时仍会陷入双重束缚的困境,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双重束缚是发生于关系中的,只凭借自身的认知改变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它的,更何况关系的主动权更多的是掌握在强势的施加束缚的那一方。因此需要双方的沟通以及共同努力。下面有几条建议,希望可以帮到正被束缚的你们。
(1) 首先觉知到双重束缚的存在。当我们处于这个进退两难的沟通陷阱中时,觉知到它便是摆脱的第一步。我们要明白,这不是自己的错,避免陷入焦虑、罪责、羞耻以及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中。
(2) 其次,与强势的一方进行沟通。对我们施加束缚的一方,无论是父母、妻子、丈夫,都是我们的重要他人,是我们爱并且爱我们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矛盾而强势,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对你造成的伤害。坦诚地把你的挣扎告诉他,和他一起商量以后该如何相处。
(3) 以平等的姿态与对方积极的进行交流。双重束缚通常存在于不平等的关系当中,当两个人能够掌握相同的话语权,那么这种沟通陷阱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当然,由不平等到平等关系的转变也需要双方沟通的努力。
最后,如果你是无意识施加双重束缚的强势者,那么希望你了解这种互动方式给身边的人带来的伤害。同时,在这段关系中掌握着更多主动权的你,如果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改变,绝对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效果。你有没有经历过本文中提到的双重束缚呢?你是被束缚一方,还是施加束缚的一方?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欢迎你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Bateson, G. , Jackson, D. D. , Haley, J. , & Weakland, J. . (1956).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4), 251-264.
姚玉红, & 赵旭东. (2011). "双重束缚"理论在心理治疗案例中的应用.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23卷2期, 117-119页, ISTIC CSCD.
张海微, & 向虹. (2007). 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双重束缚剖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04), 30-32.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张天瑶
编辑 | 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木笔
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一切意义都能由笔墨传达。

家庭治疗作为咨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拥有强大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也许你会对家庭治疗中出现的种种技术和概念感兴趣,也许你会想知道自家的家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摩擦,而这些也许都能在我们接下来的系列推文里找到答案,欢迎和我们一起走进家庭治疗的系列推文。

电影《我的姐姐》的上映使得15年前的一部纪录短片《姐姐》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姐姐》用20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一个家庭中双胞胎姐弟与父母的生活片段。蕊蕊和峰峰是一对龙凤胎,剖腹产时,父母决定让女孩当姐姐、男孩当弟弟,于是蕊蕊成了“要照顾弟弟”的姐姐。纪录片中,蕊蕊虽然不愿意却还是陪弟弟下国际象棋,弟弟却多次耍赖,蕊蕊便不想再下棋了,“裁判”妈妈只说:“你是个姐姐呀,陪弟弟玩一会儿怎么了?” 很显然,“姐姐应该照顾弟弟”就是这个家庭一条不成文的“家庭规则”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 什么是家庭规则

任何一个需要其成员承担义务的单元都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行动纲领,因此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发展出持续性的行为模式或信念,使得家庭成员自觉地或被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行事,这些规则被心理学家杰克逊称为“家庭规则(family rules)”(尼克尔斯, 戴维斯,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2018 )。

家庭规则可能是描述性的,也可能是规范性的。描述性的规则规定了每个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而规范性的规则更为直接地规定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通常包含“必须”、“绝不能”等词汇(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一个不爱做作业的孩子每天回家后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作业,因为ta知道爸爸妈妈会说“你必须先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只有遵守这个规范性家庭规则后,ta才能如愿看到动画片。

如果孩子在商场看到了一个喜欢的玩具……
孩子:“我想要这个积木!”
父母:“不行,你已经有一个差不多的玩具了。”
孩子:“不,它们不一样,我想要这个!”
父母:“听话,爸爸妈妈说了不能买。”
孩子:“我就是要!我不走,你给我买!”
父母:“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不能对爸爸妈妈这样说话!”

在这里,“孩子必须听话,不能顶撞父母”就是一种规范性规则,同时也反映了“爸爸妈妈是做决定的人”——一种描述性规则。

家庭规则就像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它们通常起着维持“家庭机器”正常运转的作用,比如夫妻双方在纪念日时都会互送礼物,以增强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然而程序代码有时也会出错——不合理的家庭规则会给某些家庭成员造成伤害。正如蕊蕊的家庭中,妈妈凡事都先满足弟弟的要求,使得蕊蕊总是不被重视,也难怪她会哭着说“你们不喜欢我”。“姐姐应该照顾弟弟”这个家庭规则使蕊蕊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可能对她的成长造成更长远的影响。

  • 家庭规则的显与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的法律必定是白纸黑字的条文,但家庭规则却并不总是明文规定的。一个家庭中既存在公开说明的显性规则,也存在秘而不宣、藏于互动模式之中的隐性规则

对蕊蕊的家庭而言,“你是姐姐,你要照顾弟弟、让着弟弟”就是爸爸妈妈反复强调的显性规则,一旦蕊蕊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甚至为了让爸爸妈妈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在地上打滚,就会被这个规则解释为不懂事、不尊重父母。

同时,这个家庭中也存在隐性的规则,比如“爸爸的情绪最重要,要让爸爸开心”——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一旦爸爸在家,家里就应该是和谐、温馨的。蕊蕊生妈妈的气,因此在爸爸面前闹脾气、吐苦水,却违反了家庭的隐性规则,最终被要求道歉的还是她。

很多时候,隐性的家庭规则也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一家人在周末共同外出,爸爸开车。在一个路口遇到黄灯时,爸爸想要加速赶在红灯亮起前通过,而妈妈为此开始责备爸爸:“你这样做很危险!你要为我们全家的安全考虑。”而爸爸则认为情况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偶尔这样做也不会有问题。当两人吵起来时,女儿满脸惊慌地哭了起来,爸爸心生愧疚给女儿道歉,妈妈也不再责备爸爸,转头安抚女儿。
在这个家庭中,女儿显然已经掌握了一个潜在的规则,即只要自己表现出不安并哭闹,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接受和学会了这个规则并不断地应用它来阻止更激烈的冲突,哪怕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则的存在。

图源网络侵删

  • 适时改变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一旦成型,很多家庭就会将改变家庭规则视为一种威胁。然而,良好的家庭规则应该是富有弹性的,可以随着家庭内部的变化——孩子长大成人、夫妻一方的父母搬来同住、妻子开始外出工作等等——而调整(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了独立意识和自己的观点,一些父母制定的规则就不再合理,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要求改变“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的家庭规则。在《小别离》中,朵朵的妈妈一直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并且希望女儿也能明白管教她是为她好。但朵朵显然不接受这样的家庭规则,认为爸妈只是关心成绩却不是关心她。在爸妈偶然发现她写的小说之后,朵朵自然认为这又是父母的掌控欲作祟,因此和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图片
图源电视剧《小别离》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空间的需要,“爸爸妈妈要掌控一切”的家庭规则已经过于僵化。要改变家庭规则,家庭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共同修正、明确、或建立新的家庭规则,并共同遵守(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

总之,家庭规则是家庭这个系统运作的底层程序,是家庭安宁、稳定的保障,而不该成为对家庭成员的束缚或问题的导火索。时常反思家庭规则是否到了改变的临界点,意识到海平面之下的隐性规则,或许会为我们解决家庭冲突带来新的启发。

图片
图源电视剧《小别离》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家庭规则,不妨来做一做下面的《家庭规则问卷》吧~

下面每个句子后面都有5个可能的答案: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请您认真地读每句话,然后决定哪个答案正确描述了您家庭的情况,记录相应的数字

1.每当家里有人过生日时,都会相互提醒
2.家里大多数事情都会全家一起讨论
3.家人经常和亲戚来往
4.每周末全家都会一起去一些地方
5.父母每天都会和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如购物、散步、玩耍等
6.我家和亲戚家常常彼此相互关照
7.每周都有一个特定的“家庭时间”,全家人一起度过
8.孩子向父母询问问题时,父母会尽量解答
9.每个周末都会有一些计划和讨论,如下周的安排、本周的总结等
10.每周家里人都会安排好一起去一些地方
11.每周末家人都会一起去购物、或去其它地方
12.亲戚朋友来我家时,我总让我的孩子向他们问好
13.父/母或父母双方下班回家后都要抽时间和孩子玩
14.每年每个人的生日都会庆祝
15.父母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游戏
16.家里有人出门或回家时,家人会彼此留意并关注
17.父/母或父母双方每天都有一些时间照顾孩子
18.每天父/母或父母双方都会给孩子读故事或讲故事
19.家里有重要的事情都会和亲戚商量
20.父母每天都有一些时间专门和孩子说话
21.父母的结婚周年每年都会全家人一起庆祝

在上述量表中,你所得的总分越高,说明家中隐含的家庭规则越多

你家中的家庭规则都有哪些?也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参考文献:
[1]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汉明. (2010).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心理治疗系列丛书, 总主编顾瑜琦, 马莹).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张帆. 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胡楚衿
编辑 | 侯依依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刘雨童
北师大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希望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是否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与配偶发生冲突而又无法在我们两个人之间解决的时候,就经常会把孩子或者原生家庭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朋好友卷入到我们的冲突中来,让他们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就像下面这个视频中,父母因为做家务的事吵架,并让儿子表态是谁的错。
图片
图源网络

这个现象就是家庭治疗中所说的“三角关系”。回想一下,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我们身边很常见?你和配偶发生冲突时有没有卷入过第三方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吧。

  1. 什么是“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最初是由精神科医生莫雷·鲍恩(Murry Bowen)提出的,鲍恩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只要两人陷于无法解决的冲突中时,都会自动地卷入第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关系(Nichols, & Davis, 2018)。

比如上面视频中的父母,当他们让孩子表态,想让孩子站在自己一方时,就把孩子卷入了他们的冲突,构成了三角关系。还比如,大部分父母可能在对彼此不满时,都会忍住不向孩子抱怨:“你妈妈总是迟到!”“你爸爸总是这么晚回家!”这实际上也形成了“三角关系”。由于这种三角关系涉及两代人,也称为代际间三角关系。

图片

鲍恩还发现三角关系会扩散(Nichols, & Davis, 2018)。有时,三角关系会将家庭以外的人拉进来,形成更复杂的关系网,比如父母和孩子分别和他们的支持者形成三个团体。如果矛盾持续升级,三角关系无法包容时,就会扩散给其他人,卷入更多的人,变成连锁三角关系(徐汉明等,2010)。

  1. 三角关系的作用

形成三角关系是夫妻双方处理矛盾的一种方式。有研究发现,驱动三角关系的是焦虑(Nichols, & Davis, 2018),也就是说,三角关系的直接动机是减轻矛盾双方的焦虑和痛苦。当面对的是孩子时,父母可能就避免了面对彼此而导致的焦虑。

除此之外,鲍恩认为三角关系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这些作用有好有坏(徐汉明等,2010)。

(1)原本平衡的两人关系因为增加一个人变得不稳定,如:原本夫妻关系比较稳定,但是如果夫妻因为某次矛盾卷入孩子之后,他们原本的关系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卷入而变得不稳定。

(2)原本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第三者的离去而失去平衡。如:孩子上大学后离开家,使原本靠三角关系缓和的父母冲突再次出现。

(3)原本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增加一个人变得比较稳定。如:原本处于矛盾中的夫妻,因孩子的出生,他们的关系因为第三者(孩子)的卷入而变得缓和。

(4)原本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因为第三者的离开而变得稳定。如:如果夫妻的矛盾是与孩子有关的,当孩子上大学离开后,两人间的冲突会减少。

  1. 三角关系的负面影响

虽然三角关系表面上缓解了一方或冲突两方的焦虑和痛苦,但是从长期影响来看,这样的三角关系会遗留下一系列的问题。

(1)当时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在冲突中卷入第三方之后,可能因为第三方站在我们这边而出了一口气,但是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妻子因为丈夫疏远而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妻子向孩子抱怨完之后,或许自己的心情更好了,但是却改变不了丈夫疏远的事实,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它可能就像一个随时存在的导火索,每当妻子想起来,可能都会为此而难过抱怨。

三角关系会释放一些能量,但却将矛盾冻结在了原处。并不是说抱怨或寻求安慰错了,而是三角关系变成了一种转移注意的方式,矛盾越来越大,最终会损害家庭关系(Nichols, & Davis, 2018)。

(2)对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

当夫妻吵架让孩子表态时,可能因为孩子的选择甚至孩子的话认为孩子偏向自己或对方,而没有得到支持的一方可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更大的伤害,与伴侣的关系更加疏远。因此然而事实上,这样做会降低夫妻之间分享兴趣的可能性(Nichols, & Davis, 2018)。这对夫妻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对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

发展方面:独立性

三角关系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母亲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支持而与孩子更亲近,或因为孩子的不支持而对孩子进行更多的干涉。当母亲把重心聚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帮孩子做很多事,导致孩子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孩子的这种不成熟又鼓励了母亲继续围绕在孩子身边(Nichols, & Davis, 2018)。

情绪方面:焦虑水平、孤独感

研究发现,被卷入的孩子会对父母的冲突有更多的自责感,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情绪问题(Kerig, & Patricia, 1995),被卷入家庭纠纷的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也更容易受到情绪影响,更有可能出现慢性焦虑(Nichols, & Davis, 2018),在上大学后也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Wilson, & Rohrbaugh, 1985)。

行为方面:成绩、问题行为

在生活中,处于三角关系中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反抗行为和其他不良行为;还有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更倾向于把满足他人的想法当作行为的动机(Nichols, & Davis, 2018)。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也会受到限制,没有主见和自己的想法,在大学的学术表现也更不佳(Wilson, & Rohrbaugh, 1985)。

图片
图源网络

  1.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三角关系?

(1)减轻父母的焦虑

焦虑是三角关系主要原因之一,父母可以增强自己控制焦虑或者控制情绪的能力(Nichols, & Davis, 2018)。

很多时候带来冲突的都是很小的事情,比如小的家务事,回到家的我们带着上了一天班的焦虑与疲惫,更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不满,发生冲突。因此控制情绪可以减少一些矛盾,有利于伴侣间和亲子间的相处。如果自己尝试的方法没有效果,还可以去进行家庭心理咨询,寻求咨询师的专业意见。

(2)孩子:把问题还给父母

去三角化的核心是避免选边站,以及避免推动任何一方去承担更多责任以让事情变得更好(Nichols, & Davis, 2018)。比如在一开始的视频中,当父母让孩子表态时,孩子可以表示:“这是你们之间的事情,希望你们可以通过和平的沟通方式解决。”父母可以把这个方法告诉孩子,这样在无意识卷入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种方法让父母直面问题。

(3)积极建立和每位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

只有尽可能多地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才能最好地成长、适应家庭的角色。如果面对面交流有困难的话,写信或者电话联系都可以帮助重新建立关系,尤其是当关系比较私密的时候(Nichols, & Davis, 2018)。

(4)增加自我聚焦。

对于家庭中的每个个体,看到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的能力是改变的机制(Nichols, & Davis, 2018)。聚焦于自己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减少推卸责任和卷入他人等行为。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丈夫的角色是和妻子相互提供支持,照顾孩子成长,与家庭成员和谐沟通、共同协调家庭关系等等。当他疏远妻子时并和妻子发生矛盾时,他应该先聚焦于自己,分析自身行为,意识到自己没有做好一个丈夫的角色,而不是找其他原因或者在和妻子矛盾时卷入孩子。

图片

  1. 总结

三个人的团体并不一定是三角关系。在一个健康的三人组合中,每两个人都可以独立地互动;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行为主张;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去改变其他两个人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立场(Nichols, & Davis, 2018)。

5.png
父母处理好夫妻之间的问题,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就像《奇葩说》里面冉高鸣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全职,必然带来另一个人的失职,所以要做,就做全职的夫妻,兼职的父母。”希望每个家庭都可以温馨、稳定地发展,成为每个人幸福的港湾。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把第三方卷入冲突的情况呢?在这里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吧!

参考文献:
徐汉明, 盛晓春, 张建军, & 夏倩. (2010). 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 人民卫生出版社.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Kerig, & Patricia, K. . (1995). Triangles in the family circl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marriage, 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9(1), 28-43.
Wilson, R. J. , & Rohrbaugh, M. . (1985). Family Triangles and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以上图源自网络,侵删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刘雨童
编辑 | 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