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原文标题:Adult Children of Scoldaholics(嗜骂者的成年孩子们)

父母总是责骂,可能贻害无穷

骂,固然有用,但通常只是被脆弱的人当作工具用来向别人假装他们很强壮、自信、处于控制地位。
他们会说:“你痛,我心里更痛”,实际上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们为了内心平静而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心理投射。

如果你发现你在跟别人沟通时常常责骂、说教,而不是正常交谈,那么这可能是你童年经历的遗留问题。曾经常被责骂训斥的人,也会易于责骂训斥别人
你的父母和老师可能曾有焦虑不已、艰难不易的童年,可能他们性格焦虑、自我价值感脆弱、依旧超级敏感。一些人的父母童年时期家境贫穷,倍受压制,经常被骂、被父母当作出气筒。骂,固然有用,但通常只是被脆弱的人当作工具用来向别人假装他们很强壮、自信、处于控制地位
人们所说出的话通常是他们自己需要听到的。父母通常会用他们希望年轻时就能听到的话,来说教他们的孩子。一位希望自己当年能早一点奋发图强的父亲会过早地要求孩子奋发图强。在这一人生经验方面,摆出大师姿态,比起让别人感觉自己只是个“差生”,要有趣的多
在有的文化中,责骂被视为一种美德。就像是在一些文化中,打孩子屁股也被视为是件好事一样(当前研究显示并非如此)。
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由飞翔,但同时也要保证他们正确飞翔。因此,父母和老师就有理由想方设法让孩子走正路—这就给了他们充分的理由为他们随心所欲的责骂和说教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他们会说:“你痛,我心里更痛”,实际上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们为了内心平静而对孩子进行的一种心理投射
我们都有着自己的应对策略,但也都有逃避策略,即对于难以应对之事一概说不成年人常常拾起他们父母当年的“逃避策略”。不管你的父母曾如何说“不”,那是你的大本营,那是你传达权威、控制局面的方式,尤其是当你感觉局面正在失控之时。
父母是嗜骂者,对成年人而言会导致诸多问题。责骂,像是一道滑坡,会直接恶化为“圣人攻击战”,在这种非黑即白的争执中,一方会宣称自己毫无不是,一切都是对的,而其他人则一无是处,一切都是完全错误的。
在“圣人攻击战”中,一招不慎,就会成为对方有利反证。风险增高,双方失去了进一步洞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而更糟的是,没有人敢承认自己犯错,因为这肯定会招致难以忍受的训斥责骂。
荣耀,不再需要去挣取,而是属于骂的声音最响、骂的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刺耳警笛声淹没了他们的自省意识。当愤怒大骂时,你会愉悦地感到你所有的缺陷都突然立即消失了
如今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社会如今需要努力追赶。骂战、“圣人攻击战”等尤其有害。我们需要成为能够与时俱进的学习者,能够质疑、能够保持好奇心、能够开展探索式争辩,而这些,恰恰会被责骂和“圣人攻击战”所阻遏

640.webp (2).jpg
问:我知道我应该感谢,但我现在真的不想感谢,我是个白眼狼吗?
简短回答:不是。

如果你没听说过感恩可以为生活带来的种种益处,那你大概是个隐士。无数的精神领袖们极力推荐感恩之心,讲述感恩之心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奥普拉有一本感恩日记,她每天会列出至少5种她感谢的事物,并表示她越持感恩之心,她的生活中就会源源不断涌入越多的好事。
我相信感恩很美妙,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但一次又一次,我看到感恩被滥用——对我们自己及我们的患者带来伤害。

感恩的3种被滥用方式

1.感恩不是万能灵丹妙药
很多人将感恩视为一种“神奇”的灵丹妙药,认为它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解决他们自己和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想要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失望和难题:只需怀有感恩之心即可!”
但是,想要快乐或满足,并没有速效药。感恩只是我们用于营造更圆满人生的众多工具之一。例如,当生活变得艰难时,仅靠感恩,根本不会解决问题
人们会背叛或令我们失望,我们会遇到经济困难,我们的孩子会让我们手足无措,我们所爱之人会生病或去世。
感恩只是众多帮助我们渡过上述艰难时刻的多种工具之一——但并不一定就是我们首先要用、或最有效的一个工具

2.第二支箭
当我读到关于感恩的观点时,我经常感觉它被视为一种“应该”的事物。世界上某个地方正有有数百万的人饥肠辘辘,所以我们不应该感觉糟糕,我们应该将目光转向我们应感谢的一切事物。
但是,当我们实际上已经感觉很糟糕时,如果这时候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感恩,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第二支箭”。
第一支箭造成伤害,
**但之后,我们通过评判、批评自己或告诉自己“应该”怎样,向自己射出了第二支箭——让我们感觉进一步恶化。
感恩是美妙的,但当我们因自己的实际感受而自我批判时,我们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3.将感恩视为创可贴
**我曾看到人们当遇到困境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直接冲向“感恩”,用它来回避他们的真实感受。
但是,当我们回避、忽略那些暴露实际问题的血淋淋的信息时,这种强求的感恩则会让事情恶化**。
没有这些信息,我们如何前行?如何知道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如何寻求帮助?
640.webp (3).jpg
“我很高兴我摔断了腿,丢了我的工作,现在我可以结识新的朋友,尝试一些新的事物!”这种视角,尽管可能很有帮助,
但同时使一个人回避了他可能正在感受到的愤怒、失望、不适、恐惧和不确定性。
当感恩阻止我们去面对我们的真实感受,它就阻止了我们去寻求帮助安慰、阻止我们做出改变和行动。而且,正因为这些负面感受没有被认可和疏散,它们会不断蚕食我们,损害我们快乐的能力

感恩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态度!

感恩并非一种态度,而是当我们的思绪足够沉静,让我们看到事物真相时,内心自然产生的一种感激之感受
但如果我们淹没于我们的失望感、伤痛感、沮丧感或愤怒感时,感谢之感受可能会很难突破这些漩涡般的情绪。
但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去寻找令自己感到感谢的事物,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你在经历哪种感恩?

由内而发的真正感恩:当我们真的感谢生命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感恩。我相信你会想到你生命中某个时刻,感恩之感受席卷而来,你感到那是多么奇妙。当我们真正感恩时,我们感到内心轻盈、心旷神怡、妙不可言——那是一种真实的、令人满足的、给人活力的、令人镇静的,但又令人愉悦的感受。那才是我们想要的感恩。
逻辑感恩,即思维感恩。我们看到其真相,的确合乎道理,我们是如此幸运——但我们就是感受不到。当我们把感恩视为万能灵丹妙药,或创可贴时,这种逻辑感恩会让我们内心感到空落落。

应该怎么做:

1.培养真正的感恩
**如同其他任何情绪一样,感恩也是无法强求的。
我们能做的,是培训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营造一种可以更易于产生感恩之心的环境**。
练习感恩,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聚焦于生活积极面的习惯——这种习惯是美好有益的。很多研究也已经证实感恩可以让我们生活更快乐、更健康。
但让我们不要再假装一切都很好。
当困难发生时,不要只是在上面贴一个笑脸,然后说“谢谢”,尽管实际上我们很糟糕。
当糟糕的事情发生时,当人们给我们带来阻碍——我(当时)并不感谢!
只有当我情绪稳定下来,有机会去处理我的情绪时,我才可以看到那一抹曙光——从困难中得到的教训或是益处。

2.感恩日记呢?
如果有人想要记感恩日记,我会积极赞成。但,只记录你真正感到感谢的事物。不要记录那些“应该”,不要强迫你(逻辑上)去感谢某种你并不感谢的事物。花时间去找到你真正感谢的事物——多加练习——慢慢地,你可能会发现让你感到感恩的事物会越来越多。
小提示:如果有人觉得很难,那么我建议先开始写下一些你不开心的事物。一旦你认可了这些不开心的事物,将它们倾泻出来,你就可以继续去写感恩的部分了。你很可能会从你第一个清单中找到你真正感恩的事物——但这次,这种感恩会让你前行!

3.面对真实感受,真正感恩
当我们聚焦于真正感谢生活、真正感谢当下所拥有一切,而不是希望事情是另一番景象时,我们会更开心。但在我们准备好之前,不要强迫我们自己去感恩。感恩并不是我们精神成长的万能良方,也不是我们所有痛苦的灵丹妙药。
当我们还没有去面对我们真实感受时,就强迫自己感恩,会阻止我们去应对问题根源——这会让我们更难以去感受到美好的、真正的感恩。而且,当我们回避我们的负面感受时,我们也在内心留下了一个在恶化的伤口
当我们将感恩视为一种感受——而且无法强求,那么我们就会真正的感恩开辟出一片生长净地。

用感恩进行内疚心理操纵,可能会被反噬

1.什么是内疚心理操纵?
内疚心理,是指一种内疚感或责任感,尤其是指别人所诱发的一种不公正的内疚心理。让人产生内疚心理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操纵,这种心理操纵以对错误行为的惩罚为形式。内疚心理操纵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消极式攻击的形式。
操纵者会提醒受害者他们所犯的错误,并让他们为之内疚,然后给他们一个逃脱这种内疚的方法。这一逃脱方法则取决于操纵者想要让受害者做什么。人们往往感到为了获取其他人的认可肯定,他们不得不去满足这种内疚操纵者所提出的要求。
George K. Simon 将内疚心理操纵视为一种恐吓战术。操纵者会利用受害者的良心,暗示受害者他/她不够关心、过于自私或一切都得来的太容易。这通常会让受害者感觉糟糕,并始终处于自我质疑、焦虑和顺从状态。

2.谁是内疚心理操纵者?有何特征

  • 内疚心理操纵者会让你感到你需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受和痛苦负责。他们动辄小题大做,而且有时本性里会唠唠叨叨不停抱怨。
  • 冷战、不搭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内疚心理操纵。通常冷战一方期望你去挖空心思琢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并操纵你,让你产生内疚感和羞耻感。
  • 一些人的父母毕生都在对他们进行内疚心理操纵。理由是他们不是足够好的儿子/女儿、学校成绩不够好,并拿他们和朋友的孩子们比较。当孩子成年后,父母可能会说:你怎么从来不帮助我?哪天我走了,你会后悔的!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当然还有最经典的一句: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
  • 一些操纵者可能无安全感,需求感太强。他们需要感到被需要、被爱、被珍视,因此采用内疚心理操纵这种形式来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 一些人会扮演牺牲者的角色,总是会提醒你他/她为你做的事情。他们完全精通于如何通过让你感觉糟糕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3.内疚操纵如何毒害最亲密的关系
在研究中,内疚心理操纵者们被要求列出这一行为的潜在后果,只有2%提到了怨恨。换言之,实施内疚心理操纵的人通常只是关注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完全看不到这种方法所造成的伤害。
尽管大多数内疚心理操纵的毒害后果并不严重,但久而久之,这种毒害会不断累积,导致严重的压力和感情疏远。讽刺的是,家庭中内疚心理操纵活动的最常见主题就是关于相互之间的忽视,这意味着长期内疚心理操纵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4.有人一直在对你内疚心理操纵吗?
如果你一直是受害者,而且内心坚信你并没有做错什么,那么就要大胆反抗。他们的行为看起来可能并不那么具有攻击性,而且可能让人觉得无害,但相信我,事实并非如此!这个操纵者或是有意识地、或是潜意识地在利用情感勒索和操纵来主导你
我们都曾经实施过内疚心理操纵,也曾经受到过内疚心理操纵。你必须记住只有你自己才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仰仗他人来衡量你的幸福水平,只会导致失望。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内疚心理操纵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虐待形式,可能会让人玩火自焚,可能最终会带来负面结果。

一个装有奶瓶的金属丝装置,一个温暖的布团,猴宝宝受到惊吓时,会跑向谁?

恐惧与爱决定了婴儿的成长。

640.webp.jpg

20世纪中叶,在“爱对人类性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一课题上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我的上一篇关于婴儿隔离养育的博客中,我介绍了John Bowlby和他在亲密育儿方面的著作。

美国灵长类动物学家HarryHarlow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生猴宝宝无法只靠食物生存,它们同时还需要身体接触及爱。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行为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们对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行为机制原理开展争论。它们聚焦于喂养和食物,最后,这些理论学家们得出结论,如果你喂养新生宝宝,它就会将你和食物联系起来,并对你会逐渐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Harlow 则想知道人类是不是真的“有奶便是娘”。所以,他开展了一项非常经典的实验:金属丝妈妈和布妈妈。
在这些实验中,他针对的问题是:“爱的本质是什么”?

640.webp (1).jpg

金属丝妈妈是用金属丝做的一个小装置,上面有奶嘴和奶瓶,这一装置用来提供食物。
布妈妈很软,用来给猴宝宝依偎,但没有食物。
问:当你吓猴宝宝时,她会跑向谁?一直给她提供食物的金属丝妈妈,还是只给她提供依偎的布妈妈?
答:布妈妈。布妈妈虽然没有食物,但却可以让猴宝宝一直依偎,给猴宝宝安慰。

后续的实验还显示,猴宝宝们会不停地打开门,只是为了从一个小窗中去看一眼布妈妈。

这些实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亲子感情的观点,并彻底推翻了著名行为学家John Watson被奉为圭臬的箴言:对待孩子,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像对待年轻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不要拥抱,不要亲吻,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大腿上……,早上,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出色完成了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拍拍他们的头即可。
我曾在课堂上播放Harlow实验的影片。现在不再播了,因为这部影片常常会让学生们哭起来。没有什么比出于实验目的,让一个小脸粉扑扑的猴宝宝故意被惊吓,然后恐惧地依偎在一个假妈妈身边更可怜的了。
但实验所传递出的信息,以及JohnBowlby的观点都非常清晰:你无法只是用食物来抚育灵长类婴儿(如人类),尤其是在高度恐惧状态下。

从这个做工粗糙的金属丝猴妈妈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恐惧和焦虑左右着发育过程中的人类,而帮助孩子管理应对这种恐惧和焦虑感,则是父母(或其他照顾他们的人)的一大重要角色
2.亲密接触对这种情绪管控而言尤为重要
3.仅凭物质资源是不够的

将孩子和大人分开,并且将他们集体困在令人恐惧的环境中,是史上最残酷、最大规模的人类试验之一(此处指川普将非法移民与他们的孩子相互隔离之事件)

作者介绍
杨婉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笔者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她优秀、自律,又努力上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她却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当谈及自己的家庭时,她提到自己的父母非常严格,无论自己做的有多好,他们总能从里面挑出错误来。

虽然她现在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但父母仍然不放过任何一个批评她的机会。问及原因,父母给出的回答总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每当这个时候,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就又会全数崩塌。在一次交谈中,她不禁问道:“为什么我爸妈总是有办法让我觉得,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呢?”“他们说我,就一定是为我好吗?”

作为子女,我们往往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赏。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好像变得越来越吝啬自己的每一句夸奖。小时候,我们的牙牙学语或是初次站立都能得到爸爸妈妈莫大的赞许和鼓励;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愈发严苛。不管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取得了怎样的进步,最终换来的也只是父母冷冰冰一句的“你不行、还不够”。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诚然,在我们的文化里,“谦虚”这种品格是被赞扬的,所以我们的父母往往不喜欢表扬孩子。另一方面,在父母的眼中,赞扬和夸奖是不熟的人之间出于客套才会说的话,而真正对你好的人,才会“批评你”、“指出你的不足”,才会在99分的试卷里找到丢掉的1分,这样你下次才能做得更好、才能进步。

通常来说,父母批评孩子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教会孩子一定的规范,同时塑造孩子的行为。但有时候,这种一味的、“以爱之名”的批评和否定,并不能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Lee等人(2015)的一项认知神经研究表明,当孩子在面对母亲的批评时,会表现出大脑认知控制网络激活水平降低。这意味着孩子会减少与批评相关的认知控制活动(例如停止思考批评或不听父母的批评)来摆脱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也就无法做出父母期望的改变(Lee et al., 2015)。

尽管父母的批评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否定式”教育仍然是家庭教养中的常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否定式”教育这一话题吧。

640.webp (10).jpg

一、什么是“否定式”教育

“否定式”教育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否认、拒绝和贬低的一种教养方式(岳冬梅等, 1993)。父母的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多表现在经常嘲笑子女、否认子女的成就、挑剔子女的错误等方面。
实行“否定式”教育的父母,拥有“完美主义型”父母的典型特征(Hong et al., 2017)。“完美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对完美无瑕的渴望的人格特质(Flett & Hewitt, 2002),即通过一系列高标准的、批判性的方式来评估行为的倾向
很多时候,完美主义似乎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它代表了对事物的认真和精益求精的执着,有时甚至带着一丝天才的偏执。但是当这种追求完美的程度到达一种神经质的水平时,就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消极的不良影响。

640.webp (11).jpg

Flett和Hewitt(2002)把完美主义界定为三种类型: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SOP;要求自身完美),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OOP, 要求他人完美)和社会期望的完美主义(SPP;对他人要求自身完美的感知)。
奉行“否定式”教育原则的父母通常表现出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即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完美的标准。在一项研究中,Kenney和Pomerantz (2005)通过观察母子二人完成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发现具有完美主义特征的母亲通常会为他们的孩子设定较高的标准,并且不接受他们的失败。

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应该能做得更好。即使孩子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他们仍然可能因为孩子某一科的成绩不够理想而批评、责骂孩子。他们对孩子有无穷无尽的高标准和要求,坚信“只有受得住批评的孩子才能在将来更好的面对挫折”,因此面对孩子取得的进步,这类父母更多表现出否定和拒绝,而不是接纳和鼓励(Kenney & Pomerantz, 2005)。

640.webp (12).jpg

二、“否定式”教育的不良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否定式”教育确实能够培养孩子的挫折意识,但我们忽视的一点是,对孩子来说,他们对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和态度。这意味着如果父母是敌对的和批评的,儿童将以负面的眼光看待自己,并严厉地批评自己(Sedighimornani et al., 2021)。

举个例子,当我们尝试去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时,如果得到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那我们就能生长出自信,学会肯定、接纳自己,从而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当前所做的任务中。相反,如果我们长期包裹在批评和指责中,得到的永远是父母“你不行”、“还不够”的回应,我们就会怀疑自己,甚至在责骂中联想到自己是“不被爱的”、“不值得被爱的”,并因此失去一些尝试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

也许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是不恰当的,但这些“苦口良言”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使他们更不容易快乐(Bolton & Calam, 2009)。

一方面,孩子受到父母“完美主义”观念的影响,会复刻父母的“神经质完美主义”。一项研究表明,母亲的完美主义和孩子的完美主义密切相关(r = .32, p < .01)(Carmo, 2021),这意味着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之后,也会将这种期望“内化”。这类孩子会在无形中提高对自己的标准,力求事事做到完美,总想要成为人群中最好的。但是,在面对失败时,他们往往缺乏韧性,且抗压能力较差,任何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从而变得沮丧、焦虑(Wielkiewicz & Wonderlich, 2006)。

另一方面,Kelley等人(2000)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年幼时期对孩子一味的无端指责和严厉批评,会引发孩子的羞耻感(shame)。当与24个月的孩子共同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母亲的批评和消极态度与儿童在36个月大时表现出来的羞耻和回避经历有关(r = .42, p< .01)。这种羞耻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卑和无能为力,甚至产生自己的未来已经“完了”的错觉(Brown, 2006)。

640.webp (10).jpg

三、如何应对“否定式”教育

1、与父母的批评“和解”
也许对当时小小的我们来说,父母的每一次否定和拒绝都是一次莫大的伤害。我们可能会因此憎恨我们的父母,并选择不原谅他们。从狭隘的角度上来讲,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那种伤害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总是维持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只会让我们陷入过去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而忽视自己真正的想要的东西

这显然不利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尝试与父母的批评和解,从中发现积极的资源,是我们重塑自己的第一步。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把这段不愉快的过去看做是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而不是失败的根源。我们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吸取养分,并从那中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

此外,我们可以回到原生家庭中,重新去认识我们的父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并照顾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具有作为合格父母的所有品质。

但事实是这样吗?当你跳出孩子的身份去看待你的父母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而非天生就是“训练有素”的父母。他们也是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才慢慢学会怎么去教育孩子、包容孩子。用《请回答1988》德善爸爸的一句话来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啊。”实际上,很多时候,父母不是无意伤害我们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做会更好。

2、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与父母的批评达成和解后,我们要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摆脱父母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父母一次次无端的指责和否认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变得消极。这些消极的自我认知不仅让我们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也极大地影响到我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为了减少这种伤害,我们需要重新开始自我成长,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父母的否认之所以能给我们造成创伤,是因为身为子女,我们都倾向于把父母当做自己的依靠和精神支柱。父母否认我们,我们也就否认自己;父母说“你不行”,我们就停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一点是,父母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我们也可以建立自己内在的精神支柱,发现自己的优点,确立自己优势所在。

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应该是依靠自己的意识和努力,而不是他人的评价来建立的。我们是子女的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即使我们在过去遭受过父母的打击,也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得到幸福的可能。我们可以多去探索、多去发现,找到自己喜欢和满意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这对摆脱父母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塑积极的自我也有很大帮助。

640.webp (14).jpg

写在最后
“否定式”教育带给孩子的伤害确实是持续的、极具破坏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给我们制造的“阴影”之中。即使我们曾经被拒绝、被否定,我们仍然可以做出改变,去拥抱那个真实的自己。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类似“被否定”的经历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

参考文献:
Barber, B. K., & Harmon, E. L. (2002). Violating the sel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olton, C., Barrowclough, C., & Calam, R. (2009). Parental criticism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does adolescent self-evaluation act as a mediator?.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37(5), 553-570.

Brown, B. (2006). Shame resilience theory: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n women and shame. Families in Society, 87(1), 43-52.

Carmo, C., Oliveira, D., Brás, M., & Faísca, L. (202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erfectionism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 Perfectionism. Children, 8(9), 777.

Cummings, E. M., Davies, P. T., & Campbell, S. B. (2020).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family process: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Guilford Publications.

Kelley, S., Brownell, C., & Campbell, S. (2000). Mastery Motivation and Self-Evaluative Affect in Toddlers: Longitudinal Relations with Matern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1(4), 1061-1071.

Kuppens, S., & Ceulemans, E. (2019). Parenting styles: A closer look at a well-known concep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8(1), 168-181.

Galambos, N. L., Barker, E. T., & Almeida, D. M. (2003). Parents do matter: 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74(2), 578-594.

Hong, R. Y., Lee, S. S., Chng, R. Y., Zhou, Y., Tsai, F. F., & Tan, S. H. (2017).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in middle child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5(3), 409-422.

Lee, K. H., Siegle, G. J., Dahl, R. E., Hooley, J. M., & Silk, J. S. (2015). Neural responses to maternal criticism in healthy youth.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7), 902-912.

Sedighimornani, N., Rimes, K., & Verplanken, B. (202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shame and shame management: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peer acceptance, and attachment styl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1(2), 129-145.

Wielkiewicz, R. M., & Wonderlich, S. J. (2006). Correlations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researcher-selected vignettes or participant-selected ev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98(3), 745-755.

卢熠翎. (2019). 与生命和解 疗愈原生家庭的伤与痛. 中国青年出版社.

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 & 丁宝坤. (1993). 父母教养方式: 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7(3), 97-101.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杨婉婷
编 辑:张寅冰
美 编:何文宣

Disagreement may be the shortest cut between two minds.
分歧,可能是两人之间最短捷径
– Khalil Gibran/纪伯伦

这是小孩子们告诉大人们他们恨爸爸妈妈的季节,或者,至少在我看起来是这样的。过去几周内,一位又一位的患者走进我的办公室,讲述着他们的4岁(或3/5/6岁)孩子直视他们的眼睛,眯起眼,然后大叫:“我恨你”或“我要爸爸,不要你!”或者“真希望换个妈妈!”这些父母看起来都颓败丧志,遭受重创,有时悲伤,有时愤怒,通常多种情绪糅杂。“这时候作何反应才是正确的呢?”他们问。“我该回复什么?”

首先,要知道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正确反应”。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就是什么样的反应。与其说有对错之分,不如说它是一个极好的时间节点,从这个时间节点之后,总是会有机会去不断修正。记住: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修补裂痕”。尽管如此,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说出那些话,总是有益的,即使当他们的言辞令人伤心、令人愤怒或二者兼有时。

当年幼孩子发表这些“宣言”时,他们是在表达他们的情绪——主要是愤怒和挫败感,而且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符合他们的发育阶段的。而且,我强烈认为情绪的表达应该是一种被鼓励的行为,而非压抑情绪。我自己的儿子在十多岁时,当他们感到愤怒时,尤其是对我感到愤怒时,我希望他们能够告诉我,从而让我们能够好好沟通解决,即使这令人很不舒服。毕竟,尤其对于男孩子而言,我们已经知道情绪压抑是存在风险的。但很多时候,在这种情形下,出于最大善意的父母们(即,我们大多数)所采用的回应方式不仅并没有打下这一基础,而且甚至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What does that look like?/常见回复

“你再敢这样对我说话试试!”
的确,这听起来强硬坚定,但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这种回应方式只会让矛盾升级而非化解矛盾。恰恰在每个人的情绪都高度激动的时刻,提及尊重、礼仪——孩子对我们说话的方式——根本不会奏效。

“你这么说真的让我很伤心!”
当然,这句话所言非虚,但它同时也给孩子的感受赋予了很多——在我看来,是过多的——力量。因为这句话暗示他们是有些危险性的,而且还暗示你过于脆弱,无法招架。孩子们并没有责任压抑自身情绪去保护父母,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角色颠倒,而且有着多种负面后果。他们是否有责任学着以礼貌尊重的方式分享个人感受呢?是的,但需要时间。对孩子的发育水平不要持不切实际的期望,而且应更全面地去思考如何教会孩子们这些技能。

“不,你不恨我。”
这种回复则是“invalidating”(否认对方感受正当性)的,没有人喜欢被告知他们的感受是不真实的。这真的会让人感觉很糟糕。在那一时刻,他的确是有那种感受——恨你、更喜欢妈妈或其他任何感受,而且,年幼孩子是缺乏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因此那一时刻对他们而言就是全部时空

“在家里,我们只用好的词”。
这是很好的目标,但却不符合人类本性。即使在关系最亲密家庭中,也能够表达那些“不是那么好”的感受,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孩子,实现这一点,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使用“不是那么好”的语言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应对冲突或不良情绪的更好方法,那么孩子也会习得这些方法,只是并非在4岁或5岁前就能学会,或者,甚至可能35岁还没学会。
另外,当在孩子做了恰恰相反的行为,然后我们紧接着就说“在我们家里我们应该做/不应该做X”时,我们就可能在向孩子暗示他并非我们家庭一员。而这也并不出人意料会让双方的互动变得更加糟糕。

“恨是一个不好的词”或“我们不相信恨”。
老实说,我从来没搞懂这类说辞,而且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会让一些人(学校、机构等)生厌,因为这类说法最近频频入耳。
有什么不信的呢?恨是的确存在的。它是情绪中的一种——与爱相对。它是更极端的“讨厌”。
在我看来,感受到恨,是无可厚非的,主要是因为对此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就像是对我们所经历的很多情绪我们都无法控制一样。“不相信恨”与“不相信爱”二者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恨是一个很强烈的词,这是当然,但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它呢?一些词汇拥有着巨大的力量,而且100%需禁用(想一下那些种族侮辱词汇),但恨?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所经历的这种情绪的名称,而且去接受这一情绪,而不是感到恐惧并压抑这些情绪。
他们世界中,“恨”的语境与我们是不同的。我们所想到的是这个世界恨意充斥戾气横行。但孩子们不一样。孩子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是脱离我们的这种语境的。我们还是不要过早把他们带入这种语境吧。

How to Respond?/如何回应?

一如往常,首先应先从内心开始:

1.自我调节。深呼吸。练习5-4-3-2-1技巧。如果需要,可以到另一个房间待一小会儿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2.Q-TIP(不要将其视为针对自己/别往心里去)。这并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缩略语,但我从没发现有任何缩略语蕴含着如此普遍适用的价值。

3.记住:恰恰正是因为你的孩子感到安全、知道你可以承受这些话,而且信任你对他/她的爱的无条件性,所以他/她才会向你讲这些话,向你表达他/她强烈、不良的情绪。与之相比,如果你的孩子害怕你,即使只是一点儿,是不是要好很多呢?答案是:不!
只有这时,我们才可以去思考如何回复。我们是父母,是家中的成年人,因此,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们各种情绪词汇——愤怒、生气、挫败,并帮助他们识别、理解他们内心所体验到的感受,这样,慢慢地,他们就可以学会自己去做

“你很愤怒!你真的不想收拾玩具!”
“你真的觉得你还可以再看一个节目的,但我不同意。这的确让人不爽,而且你感到真的很失望,是不是?”
通过以这种方式回复,你向孩子展示了如何表达他/她的内心感受,从而让他/她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内心感受。你没有让自己的伤心或愤怒浮现出来,或者以有害无益的方式强硬回复。同时,你也继续捍卫了你之前的主张。

可能过些时间之后,当大家都冷静一些时,你和孩子可以修补关系,并跟孩子谈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可以既爱一个人,同时又对他/她感到愤怒,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爱与愤怒的确可以共存,我向你保证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little-house-calls/202001/mommy-i-hate-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