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Coco有话说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支配型人格既不利于青少年良性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不利于其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形成与发展呢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社会支配倾向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个体逐渐获得不同的社会群体角色,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扩展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了解该阶段社会支配倾向的成因和发展特点,以及其内部机制,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和平等主义教育效果,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其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积极态度与行为模式。亲子依恋反映了他们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它影响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安全感的形成,也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质量

研究发现,亲子依恋良好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观点采择能力更强,对他人和群体的偏见更少;而不良亲子依恋则抑制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使得个体不得不通过追求物质来获得补偿,于是在行为上表现为对金钱、名誉等外在生活目标的迷恋和过度追求,并且在追逐过程中认为世界充满了竞争和不平等。

IMG_7914.JPG

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与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即亲子依恋),很可能与其社会支配倾向相关,而且亲子依恋质量通过影响儿童青少年对不同生活目标的追求,进而影响其社会支配倾向的形成

IMG_7915.JPG


为了验证这一推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对4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会支配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子依恋水平高的个体相对外在生活目标更低,其社会支配倾向也更低(研究结果见下图所示);但是,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会支配倾向并无明显的预测作用

IMG_7916.PNG
母子依恋与社会支配倾向的中介效应模型

此外,研究还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配倾向不存在年级差异,但是性别之间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异显著,即男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初中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中、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初中生


尽管这是一项相关研究,其结果不能精确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研究结果说明,低水平的母子依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少年对外在生活目标的追求,这会使其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形成比较和评价的倾向,这种评价和比较的倾向泛化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态度上便会降低个体对群体关系平等性的意识,使个体认为群体应有等级之分,某些优势群体可以支配其他群体,进而形成较高的社会支配倾向

研究还发现,社会支配倾向在初中生身上虽然刚刚萌芽,但初中生已受到其性别和所属群体地位的影响,表现出在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尚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更谈不上拥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已然成为他们的一种地位标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对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注重家庭教养方式,关注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将有助于孩子发展内在生活目标,看重自我成长、更关注他人及社会公正,形成平等主义的价值观念。


第一作者艾迪玛现为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第二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学院讲师,第三作者傅鑫媛现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讲师。

IMG_7917.JPG


原文链接:

艾迪玛, 杨莹, 傅鑫媛, 寇彧*. (2016).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相对外在生活目标的中介作用. 青年研究,(5), 57-66.

推文作者:艾迪玛
推文修改:杨莹、傅鑫媛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面对新一代“数字原住民”,许多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网络真的如此可怕吗?该怎样引导儿童青少年使用网络?怎样才能助力数字和信息时代的儿童青少年积极成长?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今天,数字化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日常娱乐和财经规划、居家和旅游等等,都离不开数字设备和网络。

然而网络也有其弊端,例如,网络的长期使用会使人产生过分依赖,并会让日常生活过分娱乐化与碎片化,这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许多家长和教师谈“网”色变,认为网络是残害孩子的“洪水猛兽”,将网络等同于游戏与网络成瘾。他们会严格专制地控制孩子们网络使用的时间和场景。

然而,网络已成为当代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

家长和教师的严格专制是否会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该如何引导数字时代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2019年5月10日,江西泰和四中举办了一堂由腾讯公司倡导的DN.A(Digital Natives Action数字原住民行动)网络素养公开课。孩子们在课上通过小组分析讨论的形式,完成了一系列课堂任务,也分享了自己与网络数字化设备结缘的故事

IMG_7912.JPG
IMG_7913.JPG

孩子们普遍反映,网络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友谊、快乐和知识;但是网络和数字化设备的使用也带来了困惑并影响他们与父母或教师的关系

彭同学
我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了自信、征服感……我对自己的要求和父母对我的要求是一样的,请相信我!

肖同学
网络是赠与我的礼物,爸爸妈妈的担心主要源于不理解,控制网络使用一定能够提升成绩吗?

郭同学
我因为学业压力,开始过度依赖网络,我向网友倾诉情感,在网上阅读。妈妈的引导和鼓励,使我开始发现现实中的星空,妈妈的善解人意和耐心的帮助,让我从过度依赖网络变成轻轻拥抱网络。我们需要老师和父母“恰当”的帮助。

刘同学
我想做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但面对失败、成绩下降和父母的不理解,我选择了放弃。但游戏梦还在,终有一天我会重拾梦想!我需要爸爸、妈妈和学校的帮助。

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网络使用的需求,以及网络对他们的帮助和积极影响。我们更应该看到孩子们自主发展的渴望和潜能。一味地限制或控制不仅不会帮助他们,反而会加深亲子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也会压抑孩子们心理需求的满足。

IMG_7911.JPG


心理学家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自主性、关系性与能力感是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它们分别指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感知来自他人的关爱与支持;能够胜任一定的活动。大量心理学研究证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人类幸福感的源泉: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的幸福感更强,活力感更高,同时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更少,更能获得心理、社会机能的完满发展。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促进个体达成自我认同,所以,应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力和机会

从青少年目前的网络使用状况看,其自主性、关系性、能力感都有较大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过度网络使用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我们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的确给孩子们带来了即刻的快乐,而快乐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增强了积极情绪。但这种快乐终究是短暂的,严重的网络成瘾甚至会损害儿童青少年的幸福感;通过与社会及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亲社会行为才可以持久提升儿童青少年,包括成年人的幸福感

从另一方面看,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潜力无穷,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必将突破传统教育领域的局限,而掌握数字与信息技能也将是适应与引领未来的必不可少的本领。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追寻幸福的能力将是最重要的未来能力。

IMG_7910.JPG


所以,家庭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注重激发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性,正确且积极地介入他们的网络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控制和否定。成人首先应做好表率,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时间,多陪伴孩子;其次要信任孩子,引导他们在与教师和家长商讨后,自己制定使用网络的时间、频率、范围等规则;第三指导孩子警惕网络不良行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学习网络知识技能,培育网络素养。这样做既尊重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又可养成他们自我管理和监督的习惯,还可增强亲子交流。

总之,积极理解和介入引导比专制控制要好得多。以理解和关爱孩子为目标,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的益处,避免其消极影响。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形成网络素养,在自主性得到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郭震, 杨莹, 张梦圆, 寇彧*. (2018). 幸福倾向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发展. 青年研究(6), 1-9.

2.杨莹, 寇彧*. (2017). 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3(2), 163–171.

3.Yang, Y., Li, P., Fu, X., & Kou, Y.* (2017).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rol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6), 1747–1762.

推文作者: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作者介绍
周含芳

真实事件

几个月前,好友微信上求助,说家里2岁多的可可(化名)总爱发脾气。比如,可可想要吃一个菜,大人们正在聊天没来得及帮她夹,她就会马上大哭大闹;如果是她自己夹菜的时候没能成功把饭菜送到嘴里,就也会情绪失控。

还有一次,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钻空玩了一会儿手机,可可立马坐在地上蹬腿挥拳,撕心裂肺哭喊着:“不要手机,不要手机!”

父母反应

在这些时候,好友尝试过耐心跟孩子讲道理,比如,“可可你需要什么直接说,不要用哭的方式”,但是孩子仿佛什么都听不进去,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好友也尝试过撂下孩子不管,任她哭闹,结果就会是孩子持续哭上一个多小时;好友甚至也尝试以自己发脾气的方式“以暴制暴”,但孩子闹情绪的情况反而更加激烈,最后往往导致亲子双方都情绪失控!

在生活中作为父母的家长们,一定会遇到不少孩子闹脾气的时候,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候,大人到底是应该置之不理还是应该去安抚?如果置之不理会不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如果去安抚会不会惯着孩子养成乱发脾气的毛病?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一、What:什么是“发脾气”?

首先,我们要理解“发脾气”的本质是什么。“发脾气”的本质是在表达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而生气或者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

在生活中,无论大人和小孩子,都必然会有喜怒哀乐惧的感受,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情绪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两种区别

建设性的情绪表达:写日记、倾诉、运动健身、哭泣,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生病次数,改善身心状态。

而对于孩子来说,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往往是非建设性的:大叫哭泣、就地打滚、生闷气等。而这种非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方式不仅不会让情绪纾解,反而容易引发亲子冲突。


二、Why:为什么会“发脾气”?

建设性的表达方式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样心平气和地把需求和情绪表达出来呢

有两大原因:首先是生物因素的限制,0-3岁孩子的大脑并未发育成熟,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额叶往往在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其次是孩子社会化程度尚浅,并没有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还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下多加练习才能习得。

所以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对孩子来说太难了

IMG_7872.PNG

研究表明,2-7个月的婴儿会出现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基本情绪,快到2岁时,孩子会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复杂情绪,这个时候ta们的情绪越来越丰富,但是ta们尚未学会各种情绪的识别、命名及表达。

也就是说,虽然婴幼儿和成年人一样,会感受到各种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但是由于ta们缺乏表达情绪的词汇、技巧和能力,导致ta们往往是“茶壶里面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ta们会通过发脾气、闹情绪的方式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和需求。

那么,在明晰了孩子为什么无法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显然,对于孩子负责管理和调控情绪的大脑需要时间发育成熟这件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孩子试图通过非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时刻,引导和加强孩子的后天学习,以提升孩子明确表达需求和情绪的能力

IMG_7873.PNG

比如引导孩子识别和理解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中的各种情绪和感受,陪伴孩子慢慢地学会使用建设性的方式表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说语言、记录、运动等等),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三、How:“发脾气”时,父母怎么办?

1、父母先平静下来

父母是孩子的依恋对象,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当ta们有压力或者遇到困难时,ta们都期望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安慰和支持。在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情绪平稳非常重要,只有父母自身情绪稳定、能量充足的时候才能引导和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调节情绪和表达需求。

2、允许孩子的感受

接纳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尤其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体验。被接纳对于孩子的存在性认同和主体自我的建立至关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允许了,孩子关于自我的感觉就会是好的、真实的,这对于孩子逐步形成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性个体是非常重要的。

IMG_7874.PNG

3、共情孩子的感受

前文提到喜怒哀乐惧都是人的本能,每种情绪后面都有被满足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开头案例中,好友的孩子往往在大人聊天或玩手机时候情绪失控,闹情绪往往是她“被关注” 的需求没有满足的行为结果,这个时候共情就很重要。

大人要怎么共情到自己的孩子呢?在孩子有情绪的这些时刻,大人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在一边静静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情绪平复,这就是共情的处理方式。

4、引导孩子表达感受

猜测孩子可能生气的原因,安抚孩子并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孩子踏上情绪表达之旅。

比如,“你是不是遇到问题了,妈妈看你好像不开心?”“看到大家都没有理你,你是不是很生气呀?”“你现在肯定很委屈”“亲爱的宝贝儿,想哭就哭吧”等等一些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进而表达出来,孩子一旦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逐步朝向建设性的方向转化

IMG_7875.PNG


3岁左右是孩子理解情绪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家长的耐心陪伴和引导能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情绪很多,但是倒不出来”的艰难时期,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比重要的安全感,对于孩子日后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基础性作用。

写在最后:给了以上建议后,好友实践了几个月。今天再去问她家孩子怎么样的时候。好友说,“感觉很神奇,可可(化名)现在竟然能跟我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了,感觉发生了质变!”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9版/(美)谢弗(Shaffer, D.R.)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孟馥等 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美)丹尼尔.A.休斯(Daniel A. Hughes)著;孙寒,陈东辉译.伤害:伤害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策 划:安 伟
撰 稿:周含芳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好书推荐
Coco有话说

历史长河在流淌,世事变换,万象更新。伴随着人类从原始丛林迈向稀树草原,磨难似乎总是相伴左右。灾害、疾病、暴力、邪恶、歧视、嫉妒、无助、迷茫……不管人们身处哪个时代,这些消极因素总是如影随形,妨碍幸福,阻挠成长。然而,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呢?

今天的推文,借助一篇读后感,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俄狄浦斯最新的化身正站在第五大道和第43街的交叉路口等着红绿灯,准备续写美女与野兽的浪漫传奇”。这是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中的一段描述。这本书是我研究生时代最喜欢的书籍之一,现在已经有点旧了,封面微微有些卷起。这个炎炎夏日,我重读了一遍,依旧感慨万千,收获颇多。

bfd56eb9444ee29bb2910bbde6f4fe52.jpeg

约瑟夫·坎贝尔是著名的神话学大师,也是西方流行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尔·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和J.K.罗琳等人,也是《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蝙蝠侠》等电影作品的灵感之源。

受到精神分析尤其是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约瑟夫·坎贝尔持单一神话论,即世界神话虽然形式千差万别,但主题与内核却基本一致,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神话对于人类心灵的重要功能,认为神话是被误解为传记或历史的心理学。他指出,“神话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能够引领人类心灵前进的象征……神话中的逻辑、英雄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


《千面英雄》是约瑟夫·坎贝尔最早也是最出名的作品,他将英雄定义为能够战胜个人和历史局限性的男人或女人。在这本书中,他搜寻了全球各地神话、传说与宗教里关于英雄的描述,总结出了这些故事背后不约而同的核心单元(见下图):

启程(X):英雄受到召唤,从日常生活来到未知区域,开始他的冒险;

启蒙(Y):英雄在新区域遇到一系列考验,取得胜利并突破自身局限,获得传奇般的力量;

归来(Z):英雄带着这股力量从冒险之旅中归来,赐福世人,拯救世界。

IMG_7869.PNG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带回金羊毛的伊阿宋、深入冥府的埃涅阿斯、菩提树下的佛陀、出埃及的摩西......在这本书中,约瑟夫·坎贝尔详细描述了全世界不同文化中的英雄故事,以佐证他的理论。

中国的英雄人物似乎也不例外。我马上就想到了张无忌,在冰火岛出生,本是过着平凡的生活,十岁时随父母返回中原,这是启程。父母双亡,身中寒毒,屡遭危难,却机缘巧合间习得九阳神功与乾坤大挪移,内力深厚,当世无敌,这是启蒙;20岁决战光明顶,孤身大战六大派高手,一战成名;救六大派、救张三丰、救谢逊,担任明教教主,号令群雄抵抗元军,这是归来。

的确,纵观东西方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这些个英雄人物,似乎都逃不开这个规律,千般故事,一个英雄!

由此看来,人类对英雄的渴望似乎已经成为了内心最深层次的集体潜意识。你可以想象这样一副画面,远古时代的丛林里,或者洞穴里,弱小的人类聚集在一起,他们彷徨、无措而又恐惧;大型捕猎者、恶劣的气候、莫名的疾病、匮乏的食物,这些都困扰着他们。他们向天祈祷,能不能有个盖世英雄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带领他们战胜这些艰难险阻。

孙悟空当然不会自动出现,但人们对英雄的渴望却变形为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与传说,在口口相传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英雄梦想。于是,我们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文字里沉醉,在蜘蛛侠、超人、奥特曼的故事里惊叹,在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的传说里痴迷。


约瑟夫·坎贝尔想告诉世人,千人一面的英雄故事背后,正是人类灵魂最深处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现代社会的人们之所以会遭遇困境,心陷迷茫,往往是因为不再相信英雄故事,忘掉了英雄故事中蕴含的磅礴力量。在他看来,无需屈服于命运,求助于飘渺,“英雄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激情之中……每个人都拥有强大能量的梦中万神殿”。

1.jpeg

这一点与菲利普·津巴多的英雄想象计划不谋而合。津巴多指出,英雄不是超常的人,他们是凡人,却做着非同寻常的事。无论是揭露黑幕,仗义援手,见义勇为,还是慷慨解囊,亦或是克服自己的缺陷。英雄想象计划正是去鼓励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努力改善周围的生活,让家庭更和谐、学校更完善、社区更宜人,从而也使得生活更幸福,生命更有意义。

现在,我们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翻动书页,那穿越千万年时光才与我们相见的英雄梦想,正是战胜人生磨难的重要力量。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折磨、恶意、暴力与不公,不要做愚昧的从众者,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不要做软弱的屈服者,请追寻心中的那片光,站出来,说出来,行动起来吧!

所以,在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夏日,某个斜阳满树的黄昏,又或者某个凉风抚梦的清晨,你必定会看到一位又一位少年,比划着动作,模仿着台词,做着那英雄的梦。

请一定不要嘲笑他们,或许有一天,他们真的会拯救世界!

IMG_7871.PNG

推文作者:谢晴
插图:高菁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Coco有话说

我们通常会认为,热情的问候能够表达关怀,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信任是温暖沟通的基础。但在生活中,有一些人会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多疑,或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敏感。我们和这样的人交流沟通,可能需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否则,你想传达的是温暖关怀,但对方接受的可能是监控或压力


我们可能都曾被别人询问过私人状况,比如,“快毕业了,你工作找得怎么样啊?”。这种直接而突然的询问,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防备,甚至因不想继续与对方交谈而刻意躲着他们。虽然对方是想通过询问向我们表达关怀,但由于我们对他们还不够信任,或者我们正处在特殊的情境中,还未准备好接受如此直接的问候,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和不安。那么,在双方的人际关系和信任感都未建立好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该如何通过问候传达关怀呢

信任是维护亲密关系的关键,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包括个体感知到的伴侣的回应(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与尊重(perceived regard)。不论是在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关系中,彼此信任是维持情感互动的前提。对于信任感较低的人来说,任何敏感的问题都会引发他们过度思考,他们常常怀疑伴侣是否重视自己,是否相信自己拥有优良的品质。在与这些“多疑者”相处时,并不是所有问候方式都能令其感受到关爱。一些常用的传达关爱的方式可能并不适用于这些信任感较低的人,过于直接的表达或询问可能会提高他们的焦虑和防备水平。比如,当信任感较低的人受到伴侣赞美时,会忍不住想:“他/她为什么这样说?我有他/她说的那么好吗?”。那么,该如何向这些“多疑者”表达问候呢?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跟他们说:“你今天过得怎么样?”(“How was your day?”),而不是询问那些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的具体问题

IMG_7867.JPG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Kassandra Cortes和Joanne V. Wood分别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情境操纵实验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们首先测量了被试的信任水平,接着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高频组和低频组,操纵两组被试被问候“你今天过得怎么样?”的频率,最后测量他们感知到的被关怀程度。结果发现,信任感较低的人被问候“你今天过得怎么样?”的次数越多,他们报告的感受到关怀的程度越高,而如此问候的频率对高信任感的人则没有影响。这一结果说明,类似于“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日常问候能够更有效地向低信任感的人传达关心,达到维护和提升亲密关系的效果

“多疑者”有一颗敏感的心,突兀的提问和直接的夸赞都会令他们感到威胁和不安,而小小的普通问候则会消除他们的多疑,使其体验到他人的回应和尊重,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更为满意。但是,研究者发现,这样的日常问候对高信任者却没有同样的效果。这并不代表日常问候无法给高信任者带来关怀,而是因为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已经足够高,日常的小信号不足以使他们的满意度变得更高了。

另外,研究者强调,问候低信任者的场合也很重要,如果明知道他/她刚参加了一场重要的面试,却笼统地问候“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则会使他/她感到自己不受重视。


总之,与他人打交道要因人因时而异,以尊重为原则,以安全为基础。问候就是问候,问候不要用具体的询问来替代。反思一下:中国式问候“你干嘛去了?”是不是有时会使人有“包打听”的感觉呢?只有获取了信任,才可以亲密交往


参考文献:

Cortes, K.*, & Wood, J. V. (2019). How was your day? Conveying care, but under the radar, for people lower in trus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4), 11-22.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19.03.003.

推文作者:郑艺璇、邢璐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