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在你心中,猫和狗谁的道德地位更高?眼前的路人和远方的难民谁更值得关心?你是认可国王路易十五的“哪管它洪水滔天”,还是像诗人博尔赫兹一样留恋“傍晚一朵黄玫瑰的记忆”?人类的道德圈(moral cirlce)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意义的主题。在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探究了客体(target)和主体(judge)特征在道德圈的塑造中所起到的相对作用,从而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于道德圈的理解。


道德圈这一概念最初源自哲学,指的是人类对其他实体(entities)道德关怀的广度和程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再是只关心自身果腹与否的原始人,而是在不断扩大着自己的道德圈。许多“猫奴”“狗奴”将自己的宠物看得无比珍贵;2021年5月,英国政府正式立法,将动物列为“有情众生”(sentient beings)的一员。因此,这一概念最近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IMG_9214.PNG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量文献关注的是客体特征在道德圈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者们发现,感受性(sentience)、智力(intelligence)、 物种类别(species category)、与人类相似性(similarity to humans)、美感 (beauty)、道德缺陷(moral badness)等会影响判断者对于各种客体的道德地位的判断。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往往忽视了主体特征以及主客体特征的交互作用对道德圈的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儿童、女性和自由主义者(liberals)的道德圈更大;还有研究指出,与幼儿相比,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人更倾向于将可觉察的智力( the perceived intelligence)和可食用性(edibility)作为道德地位的判断标准。

IMG_9215.JPG

那么,在人类进行道德地位判断时,主体特征和客体特征到底谁更重要?两者的交互作用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方差成分分析(variance component analysis)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


在研究1中,研究者从荷兰大学招募了255名大一新生,邀请他们对30种动物的道德地位进行判断,即“你觉得是否有责任对该动物的处境和利益予以道德关怀”(9点评分),并收集了被试的性别和年龄信息。

研究结果显示,客体特征的差异解释了总变异的39.77%,主体特征的差异解释了总变异的28.61%,两者的交互作用解释了总变异的27.11%,残差为4.52%(研究结果见图1)。

IMG_9216.PNG
图1 主体特征、客体特征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在解释道德关怀判断变异中的贡献


通过对不同种类客体道德地位的对比,研究者发现,伴侣动物(比如狗、猫和马)的地位最高,其次是食用动物(比如猪、牛和羊),最低的是有害动物(比如苍蝇、老鼠和蚂蚁)。与此同时,在本研究中,判断者的性别、年龄对于道德圈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见图2)。

IMG_9217.PNG
图2 不同目标的平均道德水平


考虑到研究1的样本数量有限且来源单一,在研究2中,研究者扩大了样本的数量和来源,从澳洲、英国和美国招募了581人。与此同时,研究者还扩大了被判断的客体的数量及种类,新加入了8组客体(每三种类似客体为一组),分别是家人朋友组(比如伴侣),内群体组(比如同事),外群体组(比如外国人),受人尊重组(比如慈善义工),被污名化组(比如难民),坏人组(比如杀人犯),植物组(比如苹果树)和环境组(比如珊瑚礁)。接下来,被试将完成和研究1一样的打分任务,同时填写性别、年龄、国籍、宗教和政治倾向等人口学变量

结果显示,在方差成分的构成上,研究2呈现出与研究1类似的分布,且这一分布具有跨国家的一致性(见图3)。此外,不同种类客体的道德地位也具有跨国家的一致性,各国家被试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94(澳洲与英国)、0.991(澳洲与美国)和0.988(英国与美国)(见图4)。

IMG_9218.PNG
图3 主体特征、客体特征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在解释道德关怀判断变异中的相对贡献

IMG_9219.PNG
图4 三个国家各自的不同目标平均道德水平


研究者还发现,在动物组内,道德地位排序是:伴侣动物>食用动物>有害动物,这与研究1的结果相同;在其余类别的小组中,道德地位排序是:家人朋友组>被污名化组>内群体组>受人尊重组>外群体组>环境组>植物组>坏人组。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与研究1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是显著的。女性的道德圈(M = 5.77, SD = 1.49)大于男性(M = 5.16, SD = 1.41);年龄越大,道德圈越大。政治倾向(political orientation)与政治极端性(political extremity)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宗教和国籍的影响则不显著。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客体特征对道德圈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客体特征、主体特征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会影响人类道德圈的塑造,这为今后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例如,我们可以探究具体是什么主体特征在起作用,其机制如何。此外,文化差异、框架效应、道德关怀的具体类型等因素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人类道德圈的奥秘,或许还有更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本文正在美国开放科学框架(OSF)上接受同行评议
Jaeger, B., & Wilks, M. (2022, September 22).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arget and judge characteristics in shaping our moral circle. Retrieved from osf.io/8cjn6

推文作者:谢晴
插图:荣鹏皓
编辑:荣鹏皓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作者介绍:安伟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愈加丰裕,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个体对于精神世界的需要以及独立性自我的发展越加凹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所固有的生活观念也在悄无声息地发展中变化,其中个体对于婚姻的态度得到了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传统的婚姻观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们关于婚姻观的态度及思想变化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即是否走入婚姻。

IMG_8902.PNG

不可否认,女性在劳动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伴随而来的是女性面临婚姻时的思想及态度转变,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婚姻模式走向解体。

不论是人们对于自我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追寻还是女性社会定位的变化,共同导致了人们不愿轻易走入婚姻的事实。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结婚了,以后婚姻制度会消亡吗?有没有相关的研究来从科学客观的实证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呢?距离我们最近的80后以及90后对于婚姻的观点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令人好奇的问题,我们发现真的有人做了这样的研究。


01
不婚早有端倪

大数据显示,不婚似乎早有端倪。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民离婚率就在不断攀升;另一方面,80年代初被强烈反对的同居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有些人惊讶于其被接纳的速度如此之快。

而路特吉斯大学国家婚姻课题组的两位合作者大卫·彼佩诺和芭芭拉·丹佛·怀特海德则认为:“不像离婚或非婚生育,同居的倾向事实上并没有激起公众的非议或者批评。”(张素蓉,2001)

基于这两大主要原因及种种其他因素,一些学者做出预测和推断,认为这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婚”(王坤,2006;王聪聪,2008;陈淑兰,2020),尤其对于恐婚的人来说,既然同居已经提供了陪伴和支持,同时ta们也不必为背负婚姻的责任而产生过度的担心和焦虑。人们何乐而不为?

IMG_8903.PNG

Cherlin (2004)认为从西方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婚姻制度的解体是必然的。制度婚姻是适应于一定现实条件下的环境产物,当环境发生变化,相应地人们关于婚姻的想法随之改变,对于制度婚姻的诉求也就不再需要。西方社会的婚姻经历了从制度婚姻到伴侣婚姻,再到个体婚姻的历史阶段,而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设置正在去制度化(Coontz, 2004)。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有学者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大学生而言,虽然其婚育观已发生了改变,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婚姻仍然没有明显的去制度化,换句话说,大学生仍然对结婚与生养子女抱有期待(李婷, 郑叶昕, 闫誉腾,2022)。


02
当80后被问:您觉得您这一生会结婚吗

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当被问到“您觉得您这一生会结婚吗” 这个问题时, 绝大部分的80后选择了“是”(约90%以上的80后觉得自己会结婚,仅有不到10%的人认为自己不会结婚)(田丰, 2016)。

同时研究发现,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两性个体在择偶方面具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具体见下图:

1) 80后男性的择偶标准

IMG_8904.PNG
数据来源|田丰. (2016)

由上图8-6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男性来说,其选择妻子的标准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的话,排在前三位的是和性格与智力相关的,分别为性格(78%)、生活习惯(74%)和智力(55%),再往后排列的是年龄(41%)、会做家务(34%)等;其中男性对于对妻子经济状况方面的要求排到了第十位。

因此,在选择妻子的过程中,80后男性的重视程度排序首先为性格和智力、容貌和家务能力,之后才是经济能力。

2) 80后女性的择偶标准

IMG_8905.PNG
数据来源|田丰. (2016)

由上图8-7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女性来说,其选择丈夫的标准按照重要程度前三位的为性格(91%)、生活习惯(88%) 和智力(83%),再往后排列的是经济状况(65%)、学历(53%)等;其中女性重视丈夫经济状况的超过50%。

因此,在选择丈夫的过程中,80后的重视程度排序首先为性格和智力、经济能力,然后才是容貌和家务能力。


03
90的答案

在要不要结婚这个问题上,90后会作何回答呢?事实上,90后似乎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首先是结婚率降低,90后被抨击时“不孝自私”的一代;随之而来的是生育率低,90后被抨击没有“家国情怀”……作为人们视野中严重“垮掉的一代”的90后,一度以适婚群体的主力军的角色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01
90后的结婚意愿

在有关90后的访谈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调研了关于90后群体的结婚意愿,聚焦于结婚年龄、婚居模式及婚姻观念(林定献,2020;陈洁烨,2020;何昊旸,2022)。

一是结婚年龄方面,有学者发现90后青年意愿的结婚年龄都要高于其父母所期望的初婚年龄;另一方面90后的期望夫妻年龄差(指人们对与自己结婚的另一方年龄的期望)普遍都是期望男生的年龄要大于女生的年龄,被访者中对年龄差的接受以0-3岁最普遍,其中最大能接受7岁的年龄差

二是婚居模式方面。婚居模式是指新婚夫妻结婚后所选择的居住形式,主要有从夫居、从妻居、两头居住等。在婚居模式方面,单独居住的模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从夫居模式,单独居住的模式下避免了和上一辈人住在一起的矛盾和冲突、摩擦,另一方面单独居住又产生了对于购买房子的需要——这是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IMG_8906.PNG

三是婚姻观念方面。90后的婚恋观念更自由、更自我,ta们普遍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更看重自身发展。因此,在是否结婚这个问题上面,90后的答案是“可以结也可以不结”,也就不存在什么适龄结婚的问题;与此同时,非常显而易见的是90后的上一辈则认为“结婚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ta们更倾向于人生要在适合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

02
90后想共度一生的人

如前所述,80后群体中,广大男性的择偶标准排序首先为妻子的性格和智力、经济能力, 之后才是容貌和家务能力;而广大女性的择偶标准排序首先为丈夫的性格和智力、容貌和家务能力,然后是经济能力。

在择偶标准方面,90后和80后有着明显的选择偏向。相对80后而言,90后群体更看重双方精神上的默契,也就是心灵世界的契合;同时是否具备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也是90后择偶的重要判别标准;最后,不得不提的是,90后在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更喜欢跟着感觉走,“感觉对了”简直是90后的最爱,一旦发现双方的不合拍,ta们多不愿意迁就或者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彼此磨合,而是更倾向于好聚好散。

需要说明的是,“跟着感觉走”的90后并不是随意的选择结婚对象,而是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并且90后更相信“门当户对”,也更愿意追求一段能持久稳定的婚姻关系。

关于今天的结婚的议题,你的想法如何?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或发给你的对象、朋友,一起讨论关于找对象的那些事儿~


参考文献

陈洁烨. 年轻人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0, 10(2): 252-260.

陈淑兰. (2020).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婚恋观的影响. (Doctoral dissertation, 江西财经大学).

林定献. (2020). "90"后青年的婚姻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 科教导刊:电子版(22), 3

李婷,郑叶昕 & 闫誉腾.(2022).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2021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讨论. 社会科学文摘(08),103-105.

何昊旸. 适婚青年人推迟婚姻的意愿研究——基于四位“90后”的访谈[J].现代管理, 2022, 12(7): 757-767.

佩奇兔. (2018). "垮掉"的90后,可能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 东西南北(20), 2.

田丰. (2016). 从青年到成年:社会转型、阶层分化与城市成年轨迹,124-13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聪聪. 离婚率增高与“恐婚族” [J]. 决策与信息, 2008(8): 49-50.王坤. 恐婚症正在流行[J]. 晚报文萃, 2006(6): 29-30.

徐安琪、叶文振: 中国婚姻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徐安琪、叶文振: 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4年第4期.
张素蓉. 没婚礼?没戒指?没问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同居[J]. 社会,2001(3):35.

Coontz, S. (2004) The World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 974-979.

Cherlin, A.J. (2004)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 848-861.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53498

https://images3.mca.gov.cn/www2017/file/202208/2021mzsyfztjgb.pdf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53498

策 划:安伟
撰 稿:安伟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杨婉婷
图源网络|侵删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随着疫情整体好转,许多家长已经复工,中小学也逐渐开始复学。不久,一些幼儿园也有望迎来复园。在这场战“疫”中,幼儿们居家防疫,度过了一个超长假期,他们在面对复园时会有哪些心理困扰?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这是幼儿教师和家长目前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长假过后的心理困扰

01
对外面环境安全性的担忧和恐惧

疫情期间,为了让幼儿能够安心地居家防疫,教师和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幼儿病毒的危险性、家里是最安全的。由于幼儿认知的灵活性有限,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有限,当幼儿接受了“家里是最安全的”观念之后,就会对外面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他们不容易理解危险事物变得不危险的原因和过程。因而,他们听到复园的消息,可能会感到困惑。尽管家长或教师告诉他们外面已经安全了,但是幼儿心中可能还会残留着对病毒的恐惧以及对外面环境的担忧。

IMG_8897.JPG

02
由疫情导致的对小朋友和教师的隔阂

在居家防疫期间,很多幼儿在父母或媒体的指导下,学习了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传播渠道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帮助幼儿理解病毒的危害,也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们可能对病毒传播渠道形成刻板印象,导致与幼儿园教师和小朋友产生距离感,进而对社会交往方式有所顾虑,例如不敢与小朋友近距离接触、拒绝老师的抚摸和拥抱等。特别是可能歧视或排斥某些来自疫区家庭的小朋友,形成隔阂。

03
对复园集中生活的抵触和对抗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居家防疫中,有限的居家场地和熟悉的家庭环境限制了幼儿的活动,不能满足他们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需求。不少家长可能对幼儿许诺,等疫情过去带他们外出旅游、去餐厅吃饭、去游乐场和小朋友一起玩等。幼儿会对此寄予很大期望,并为此努力控制自己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行为。

一方面,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另一方面,长期居家又消耗了他们很多自我控制资源。而自我控制资源一旦消耗,就需要“补偿”。当幼儿得知疫情结束能够安全地出去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到外面去玩”,而不是“去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对幼儿而言可能也代表着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他们继续进行自我控制。有一些幼儿可能会对复园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那些原本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幼儿,会放大对幼儿园的抵触。

04
复园与家人团聚之间的心理冲突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有些幼儿的父母要坚守岗位。特别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治安防控人员或是被隔离在外人员的子女,在这个超长的居家防疫期中,与父母分开了很长时间,承受着对父母的思念。因此,当疫情结束后,幼儿最渴望的就是与父母团聚,而幼儿园复园则意味着再次与父母分离。已经饱受分离焦虑之苦的幼儿会产生心理冲突,他们可能会处于既想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耍,又想和父母在一起的两难困境,内心充满矛盾。

IMG_8898.JPG


教师如何开展入园“第一课”

针对幼儿面对复园可能产生的上述心理困扰,幼儿教师如何做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而开心地复园呢?

01
帮助幼儿增强掌控感,消除担忧和恐惧

幼儿的认知具有形象性和相信万物有灵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借助绘本,用模拟“打仗”的形式讲解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如何与新冠病毒战斗、取得胜利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人与病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助绘画教学,让幼儿画出病毒的样子,画出如何通过洗手赶走病毒的防护过程,画出戴上口罩防止病毒侵入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象化的表征方式,加深幼儿对疫情发展过程的理解,强化重视个人防护的安全意识,从而增强幼儿的掌控感,也有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开学前要了解幼儿对于疫情的感受,要和那些过度担忧、焦虑的孩子进行线上沟通,并联系其家长,帮助孩子消除或减轻紧张、恐惧的情绪。

02
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生活,消除刻板印象和人际排斥

教师通过讲述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科学教育。告诉幼儿正因为有很多医护人员医治病人、科研人员研制抗击病毒的药物、社会工作者和治安防控人员防护小区安全,才有了对疫情的控制。让幼儿心存感恩,理解他人的贡献与自己幸福生活的关联性,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彼此依赖性。同时,帮助幼儿认识科学规律,相信科学,学习社会交往的正常礼仪和交往方式,从而稳定情绪,提升幸福感。

IMG_8899.JPG

03
激发幼儿兴趣,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

首先,面对幼儿在复园时更想“出去玩”的寻求心理补偿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精心设计复园前的“兴趣活动”,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等途径提前介绍幼儿园准备的精彩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尽可能突出“新奇有趣”或“自由创意”的特点,形式以户外体育和游戏活动为主,让久居家中的孩子看到就心向往之,努力将“出去玩”转变为“到幼儿园玩”。

其次,强化幼儿的人际联结。教师通过线上活动的方式,发布幼儿园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帮助幼儿回忆曾经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美好生活。这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也可增强同班幼儿们的联系,并唤起幼儿对小朋友和教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与教师和小朋友互动的期待,提升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

再次,让幼儿感到上幼儿园是一件光荣的事。幼儿处于对评价非常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都有努力争当“好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强化孩子能够在疫情结束后开心重返幼儿园的荣耀感和胜任感。

IMG_8900.JPG

04
设置复园过渡阶段,逐步减少幼儿抵触情绪

孩子从家长全天陪伴到重回幼儿园需要一个过渡,幼儿园可设置复园的过渡阶段,给孩子重新适应环境的时间。复园后的两三周可允许孩子在园半天,允许有条件的家长提前接走孩子。特别是对于有与父母团聚特殊需要的孩子,应允许幼儿暂时不来幼儿园。但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例如可以给孩子看幼儿园活动的视频、发送其他小朋友对他的问候等,让暂时居家的孩子保持与幼儿园的联结,为复园做准备。

同时,教师要重视个别化的引导和陪伴。了解孩子对于复园的不同意愿,对于抵触幼儿园的孩子也要给予尊重和理解,多些时间和精力给予陪伴。为不同的孩子设定不同的复园过渡时间,用温暖和爱等待孩子欢喜开心地复园。

05
强化教师的积极状态

幼儿教师其实也刚刚度过一个居家防疫的时期,自己也需要及时调整状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迎接复园。

首先,教师要科学认识疫情,不过度恐慌。面对复园,既能够重视个人防护确保自身健康,也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通过制定具体的时间安排表,从居家生活模式调整为紧张忙碌的工作模式。教师可以在复园之前先居家做一些工作,按照时间表有序安排生活起居;重视与其他教师协商讨论,制定复园后的教学活动安排,做好复园的各项准备工作。

IMG_8901.JPG


作者王锦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寇彧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刊登于《教育家》2020年4月刊第3期28-29页.

推文作者:王锦 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路见不平一声吼”通常被认为是公平正义的表现。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看到不公平或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时,会对其产生或表达愤怒,有时因愤怒还会对其进行惩罚(即第三方惩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这样做呢?

研究表明,名声关注是影响旁观者做出惩罚行为的重要原因,即惩罚行为有利于惩罚者建立良好的名声,而且无论是在公开情境下,还是在匿名情境中,惩罚行为给第三方惩罚者带来的名声益处越大,惩罚者的惩罚行为也越多。


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指作为旁观者的人们在看到违规的自私者伤害他人时,而去惩罚自私者的过程(即旁观者A看到B不公平地对待C后,对B进行谴责或惩罚)。它对于抑制社会环境中的自私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也会让惩罚者付出时间或金钱成本,有时甚至还可能受到伤害(比如,为帮人夺回店铺,“武松醉打蒋门神”,最后却被蒋门神陷害而入狱)。但即便如此,生活中却仍然广泛发生着第三方惩罚的现象。

IMG_8891.JPG

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名声关注,相对于不惩罚,惩罚行为(a costly signal of trustworthiness)可以给第三方惩罚者带来名声收益,提高惩罚者的可信任度,会使第三方惩罚者因而获得社会奖赏。例如,在公司中,当A发表针对女性的歧视性言论时,如果B义正辞严地公开谴责A的行为,就会使公司的其他职员对B产生好感,觉得B是值得信任和有正义感的人。

名声关注影响第三方惩罚行为的更直接的证据表现为,第三方惩罚者会根据惩罚行为的名声信号价值来进行惩罚,惩罚行为的信号价值越高,惩罚行为也会越多。具体而言,与惩罚行为相比,帮助行为是显示个体可信任度的更强和更纯粹的信号,因此,当第三方旁观者已经有了帮助他人的机会之后,感知到的惩罚行为的信号价值降低,再看到不公平事件时对违规者的谴责和惩罚也会降低;但是,当只能通过惩罚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可信任度时,旁观者会更多地对违规者进行谴责和惩罚,因为此时的惩罚行为有更高的信号价值(见图1)。例如,在公司中,当A发表针对女性的歧视性言论时,如果B在上午刚刚向保护女性权益的项目捐过款,此时,B对A的谴责可能会降低,因为B已经帮助过女性了,即使不谴责A,B也会被认为比较善良;但是,如果B在上午错过了公司为保护女性权益而举行的募捐,此时的谴责行为对提高B的名声尤为重要,因此B对A的谴责会更多。

IMG_8892.PNG
图1 公开情境下,没有助人机会时,第三方惩罚率更高 (Jordan et al., 2016)


以上关于惩罚行为的名声信号价值的理论应该只能解释公开情境中的第三方惩罚行为,因为只有当惩罚行为被人观察或知道时,才会给惩罚者带来名声收益。但是,生活经验和研究证据都表明,在惩罚行为不能给惩罚者带来名声收益的匿名情境中,第三方惩罚依然存在,人们依然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研究者认为,在无人观察的匿名情境中,名声关注依然会影响人们的第三方惩罚行为,此时,名声虽然实际上没有任何风险,但人们也会自动地设想自己的惩罚行为如果被他人观察到时会如何影响自己的名声(就像在公开情境下关注自己的名声一样),如果惩罚行为的潜在信号价值高,人们的惩罚行为也更多


为证明上述假设,研究者在匿名的社会互动情境中,操纵了第三方惩罚者在惩罚他人的同时是否还有帮助他人的机会,从而操纵惩罚行为的潜在信号价值(在有帮助机会时,惩罚行为的名声信号价值降低)。

其中, 在“惩罚者”组中,在知道分配者完全占有30美分,而没有将其平均分配给接受者后,作为第三方惩罚者的被试有权决定是否愿意花费自己的5美分奖金来让自私的分配者承受15美分的损失,以此惩罚分配者。

在“帮助+惩罚者”组中,作为第三方惩罚者的被试在决定是否惩罚自私的分配者之前,有机会做出帮助行为——将30美分均分给他人(帮助一般他人,并非补偿不公平分配中的受害者)。


结果表明,当不能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名声时,作为第三方惩罚者的被试会对自私的分配者进行更多的惩罚,因为此时如果有人观察的话,对自私的分配者进行惩罚更能彰显自己的可信任度,而如果个体不对自私者进行惩罚,若是被人观察到会引发别人的消极评价。而当第三方惩罚者有机会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名声时,惩罚行为的名声收益降低,惩罚者的惩罚行为也降低

IMG_8893.PNG
图2 匿名情境下,没有助人机会时,第三方惩罚率也更高 (Jordan & Rand, 2020)

同样地,在没有帮助机会时,第三方惩罚者也会对自私的分配者表达更多的愤怒,因为此时的愤怒表达若是被他人观察时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名声收益。

IMG_8894.PNG
图3 匿名情境下,没有帮助机会时,第三方惩罚者的道德愤怒也更高 (Jordan & Rand, 2020)


总之,拥有良好的名声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无论是在有人观察的公开情境下,还是在与名声无关的匿名情境中,名声关注(即惩罚行为的名声信号价值)都是影响第三方惩罚的重要因素

第三方惩罚中的名声关注看似具有策略性,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地考虑,尤其是在匿名情境中的惩罚行为实际上并不会给惩罚者带来任何名声收益或损失,只是个体会直觉性地认为“名声总是处在风险中”,依然会设想愤怒和惩罚行为被人观察到时会如何影响自己的名声。

IMG_8895.JPG

此外,第三方惩罚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们的利他人格,正义感和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等,因此,人们做出第三方惩罚行为并非就是为了有意识地获得名声,即使没有任何名声收益,但是当违规行为很严重,或者出于内在的道德正义与愤怒时,或者自己本身就很乐于助人时,人们看到违规者时依然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

IMG_8896.JPG


参考文献

Heffner, J., & FeldmanHall, O. (2019). Why we don’t always punish: Preferences for non-punitive responses to moral viol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9(1), 1–13.

Jordan, J. J., Hoffman, M., Bloom, P., & Rand, D. G. (2016). Third-party punishment as a costly signal of trustworthiness. Nature, 530(7591), 473–476.

Jordan, J. J., & Rand, D. G. (2020). Signaling when no one is watching: A reputation heuristics account of outrage and punishment in one-shot anonymous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1), 57–88.

推文作者:苑明亮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KEY POINTS

Much of our well-being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our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s.
我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连接质量

Shared interests, self-disclosure, and feeling “heard” are key to interpersonal chemistry.
兴趣相同、自我披露、感到被“倾听”,是人际关系化学反应的关键要素。

Chemistry involves verbal, non-verbal, and even neural-level synchrony between people.
化学反应涉及到两人之间的语言、非语言甚至神经层面的共时性(同步性)。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rsonal Chemistry
人际关系化学反应的特点

If two people wer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say, on a blind date—what would leave them with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had chemistry? According to speed dating research, it would depend on how strongly the individuals felt a sense of connection and closeness with each other, how similar they assessed their personalities to be, and whether they discovered any shared interes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ir conversation. Other predictors of interpersonal chemistry—whether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or friendships—include being personable and open with each other, having similar values and beliefs, physical attraction, love, instant connection, and other “indescribable” factors.

如果两个人首次见面,比如说,两个从未见面的人被介绍首次约会,那么什么会让他们感到有化学反应呢?根据快速约会研究,这取决于二人在交谈过程中感觉双方之间有多强烈的连接感(心意相通、共鸣)和亲近感、二人性格相似度,以及是否发现有任何相同的兴趣。无论是在恋情或友情中,人际化学反应的其他预测因素还包括性格随和、真诚坦率、相似价值观和理念、生理吸引、爱、立即产生的连接感和其他“无法描述”的因素。

Psychologist Harry Reis has been studying the curious working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for five decades. His biggest insight has been about just how consequential connection is. “From health and well-being to productivity and success—it all depends on the strength of one’s connections,” he says.

心理学家 Harry Reis研究人际关系的神奇运作方式已经有五十年之久,关于连接感的重要性,他的最主要见解是:从健康到幸福,到生产力和成功,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连接强度。

According to Reis, both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our interactions matter. This means that whether through our closest relationships or brief positive encounters with strangers, we need to find ways to continuously restock our reservoirs of "Vitamin S" (where the "s" stands for sociality).

Reis认为,人际互动数量与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我们的最亲密关系,或是与陌生人之间的短暂正面互动的方式,我们都需要设法不断补充我们的“维生素S”(S代表社交性)存量。

What might help in weaving a tapestry of connections with our fellow humans that becomes the bedrock for a well-lived life? “Being open, genuine, and responsive to each other in a long-term, ongoing way; being reliable and committed; feel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really understands who you are and what’s important to you and respects that,” suggests Reis.

那么,对于构建人际连接这一幸福人生基石而言,有哪些有益因素呢?“长期一直对彼此坦率、真诚、给予回应;可靠、用心;感到对方真的懂你、真正了解对你而言重要的事物,并对此表示尊重。”Reis建议说。

In a recent article, Reis and his colleagues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explores the two sides of interpersonal chemistry: what it looks like (behaviors) and what it feels like (perceptions).

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Reis和其同事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这一概念模型探究了人际关系化学反应的两面:

外在表现(行为)以及给人的内在感受(认知)


The Interpersonal-Chemistry Model: What Chemistry Looks Like
人际关系化学反应模型——化学反应外在表现

01
Emerging and embodying
逐渐萌生与具象化(具身化)

Chemistry, write Reis et al., (2022) is an emergent phenomenon. Thanks to its “transactional” nature, it is set in motion with the repeated back-and-forth exchanges between individuals in the interaction, as partners take turns expressing their goals, feelings, and wishes. Much of the magic of interpersonal chemistry transpires through various non-verbal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eye contact, facial expressions, and bodily signals. This gives chemistry its embodied feel.

Reis等人写道,化学反应是一种逐渐萌生的现象。得益于它的“交易”本质,它是由两人之间不断互动,轮流表达自己目标、感受和愿望这一过程而触发的。这一神奇反应很大程度上通过非语言沟通渠道而产生,其中包括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和肢体信号等。这就为化学反应赋予了具体外在表现。

02
Mirroring
模仿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forging high-chemistry connections might involve the activation of mirror neurons in our brains. For example, in order to gather evidence that they are on the same page with their shared experience, partners may coordinate emotions and behaviors by mirroring each other’s facial expressions. This mirroring can synchronize neural activity among partners, in turn, enabling communication.

根据作者观点,构建高度化学反应连接感,可能会涉及到我们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激活。例如,为搜集证据证明双方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一致,双方可能会通过模仿对方面部表情的方式协调彼此的情绪和行为。这种模仿能够使双方神经活动同步,从而能够让双方进行沟通。

03
Self-disclosing and feeling “heard”
自我披露和感到“被倾听”

Another factor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stering chemistry is how partners receive each other’s self-disclosure. Here, two features of communication are key: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PPR) and mutuality. PPR emerges when conversation partners share their feelings, needs, and goals, and are met by an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ve response.

催生化学反应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双方对彼此自我披露行为的反应方式。这里,两个沟通特征至为关键:主观认为的对方回应性(PPR)和相互性。当一方分享自身感受、需求和目标,且另一方对此的回应是理解和欣赏,那么就会产生PPR。

Research shows that PPR can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relationships, thanks to a cycle of reciprocity that fosters a sense of mutual care, trust,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The person opens up, is met with a supportive partner, feels “heard” and “seen,” and reciprocates. According to Reis et al., (2022), these moments of “responsive interaction” nurture deep connections and provide fertile ground for chemistry to blossom. Mut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s strengthened when partners express compatible feelings and goals.

研究显示,PPR能够带来一种良性回馈循环,这会催生一种互相关心、信任和心理安全感,因此PPR有益于感情关系的健康发展:一方袒露心扉,并得到对方支持,就会感到被倾听、被看到,从而也会向对方给予同样的回应。根据Reis等人的观点,这些“回应型互动”时刻能够催生深度的连接感,并为化学反应的萌发提供肥沃土壤。而关于相互性,当双方表达相互合拍的感受和目标时,就会巩固这种相互性

04
Synchrony
共时性

As the conversation partners take turns talking, listening, and attuning to each other, synchrony evolves between them. This synchrony may include matching non-verbal behaviors, adjusting to each other’s tone and rhythm of voice, as well as expressing similar ideas. These subtle, and often outside of awareness sequences of harmonized behaviors can unfold very quickly and add up to felt moments of connection.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for a sense of chemistry to develop more fully, these “episodic bursts” of connection must accumulate over continuous interactions.

随着谈话双方轮流交谈、倾听,回应对方,双方之间就会产生共时性。这种共时性可能包括:使彼此非语言行为相一致,调整到对方的语调和声音节奏上,表达相似观点等。这些微妙,而且通常并不会被察觉到的一系列谐调行为能够非常快速展开,并让彼此之间产生连接感。研究人员认为,想让化学反应感更充分发展,这些连接感“爆发时刻”必须在持续互动过程中不断累积。

05
Individual factors
个体因素

Although chemistry has a “relationship-level effect”—it is something that is experienced within particular “special” connections—individu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various aspects of it. These might include how people experience or express chemistry, how they perceive their partners and how they respond to them, and to whom they are attracted.

尽管化学反应具有一种“感情关系层次的效果”——它是在特定“特别”关系中才会获得的体验——但个体因素对其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可能包括:一个人对化学反应的体验感受和表达方式、如何看待对方、如何看待对方对自己的回应方式、自己喜欢的人的类型等。

Other factors that can facilitate or hinder chemistry in interactions might be how responsive the person is (e.g., Do they have good listening and perspective-taking skills? Are they warm and trustworthy?), or how compatible their goals are with their interlocutors. Even the outwardly aspects of the interaction (pace, tenor) and how the interlocutors perceive them can affect the “making” of chemistry.

其他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可能包括:对方的回应性如何?(比如,他是否有良好的倾听和换位思考技能、是否性格温和、是否值得信赖?)双方目标的契合度有多高等。甚至互动过程的表面因素(速度、谈话主旨),以及谈话双方对这些表面因素的主观感受,都会影响化学反应的产生。


The Interpersonal-Chemistry Model: What Chemistry Feels Like
人际化学反应模型:化学反应带给人的内在感受

The perceptions of chemistry hav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对化学反应所带来的主观感受,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refers to how people perceive similarity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ir partners when it comes to their goals, values, and personalities. Shared goals can help people feel invested in each other (Kelley & Thibaut, 1978) and create a sense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a “unit.” For example, in high-chemistr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artners might form a "couple" identity; on sports teams, a spirit of collective belonging might emerge.

认知方面,是指人们如何看待双方之间目标、价值观和性格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一致的目标能够让人对彼此感到深深的在乎,并让人产生一种“一体”感。例如,在高度化学反应恋情关系中,双方可能会形成一种“伴侣身份”;如果是在体育团队中,集体归属感可能就会萌生。

The affective component of chemistry refers to feeling positive emotions, including liking, attraction, and a sense of being “drawn to each other.” Often, similarities between partners can usher a host of positive feelings towards each other, in turn, fostering a sense of being understood and cared for.

化学反应从情感方面带给人的感受,是指感到积极的情绪,包含:喜欢、倾心和感到彼此吸引。通常,双方之间的相似性能够带来对彼此的大量正面感受,从而让彼此产生一种被理解、被喜欢的感觉。

The behavioral component has to do with how the interaction partners perceive they can coordinate their behaviors to achieve their mutual goals. Feeling chemistry entails the perception of the interaction as “something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ir separate contributions,” write Reis et al., (2022). Thus, in high-chemistry connections, individuals tend to believe that they would be more successful if they could go after their shared goals together, rather than alone.

行为因素,是指双方认为可以如何协调彼此行为以达成共同目标。感到化学反应,会让人感觉这一互动“整体结果大于各独立因素相加之和”,Reis等人写道。因此,在高度化学反应关系中,双方通常会认为,如果他们能够共同追求一致目标,而非孤军作战,那么他们会更成功。

31231664723028_.pi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