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作者介绍
周佳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18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在读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学士
正在不确定中前行,即将上岗的中学心理教师
“秋招的时候我还在实习,一个offer也没拿到。因为疫情,不少单位的春招延迟甚至消失,岗位比起往年少了好多,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双选会、宣讲会全都改成线上的了,我能适应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云招聘吗?”

“一边操心找工作的事情,一边毕业论文的实验还没做完,但现在回不了学校,做不了实验,看文献也静不下心来,每天晚上一想到论文就辗转反侧。唉,我还能顺利毕业吗?”

“去年年底签约的时候,我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另一家心仪的国企还差最后一轮面试。然后疫情来了,这家国企的最后一轮面试迟迟没有后文,我现在还在找工作,好迷茫啊……”

“我去年下半年开始申请出国留学,但是由于疫情签证中心积压了一大波面签,我还能预约得到签证吗?我还想刷一刷雅思成绩,可是2月3月的雅思考试都取消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呢?”

“考研国家线还没出来,但我感觉进复试凉了。现在的我,不想写论文,不想找调剂信息,不想找工作,不想看书准备复试或者二战……哎,我好烦躁啊!”

1.webp.jpg

作为一名2020届毕业生,自疫情爆发以来,我的身边少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焦灼不安的声音。这个冬天的新冠疫情,让毕业生们原本就不太确定的路变得更加不确定了起来。

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一大波变数,2020届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们被困在了家里,原本应该各地奔波出现在招聘会、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单位或者各类考场的他们,却比往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在这些大大小小捉摸不透的焦虑感背后,困扰我们的除了DDL将近的论文,缩水的春招,消失的实习,不知道推迟到什么时候的考试……还有一位陪伴了历届毕业生的朋友——不确定感。

1不确定感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常见的心理困扰与无法忍受不确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无法忍受不确定的突出表现,就是个体习惯去预测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且这些预测多数是消极的——这往往被认为是焦虑的主导因素(Dugas & Gosselin, 2001)。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类应激事件的冲击之下,毕业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突然被加上了放大镜,而不确定忍受力(uncertainty tolerance)作为我们人格中的一项特征,其实也影响着我们在巨大的不确定面前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毕业生在疫情期间容易出现怎样的表现呢?

1、不断上网搜索最新信息
不断搜索考研复试经验、调剂信息;不断搜索招聘信息和面试方法;不断在论坛、群组里翻阅关于出国签证、雅思考试的讨论……搜索更多更新的信息是降低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不确定性忍受力越高的人越会更频繁地去检索最新信息以缓解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焦虑感。

然而,在疫情当前,网上的信息众说纷纭,也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对繁杂又不确定的信息的不断检索,不仅对缓解焦虑感没有太多益处,甚至可能带来更多的认知负荷与烦恼。

2.webp.jpg

2、纠结万分,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做选择
面对突发状况,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毕业生容易在考研二战、复试调剂、找工作或是出国留学之间犹豫不决,或许已经在网上检索到了大把的资料,但是却迟迟无法确定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在哪里,更不能确定哪一条路是风险最低、收益最大的。

3、焦虑感爆棚

感到焦躁不安,失眠多梦,坐卧不宁,好像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时甚至觉得大祸临头,担心自己的未来无可救药。

4、回避即将面临的问题

一天从打开毕业论文开始,到关闭毕业论文结束,而这整整一天,毕业论文没有被动过任何一个字。交稿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却越来越不想写论文,反倒花了更多的时间刷微博、打游戏、看小说、刷剧……有的时候什么也没干,只是躺在床上发发呆。

3.webp.jpg

2如何提升不确定忍受力?

1、限制自己检索信息的时间

每天给自己限制特定的时间段来检索必要的信息,把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和帮助的事情上,除了好好学习或准备求职,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用来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爱好,或者花一点时间跟家人好好相处。

如果你喜欢刷微博、知乎或者其他论坛来检索最新的信息,那可以把使用这些APP或网站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小时以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增减),给自己定上闹钟提醒自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了。如果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检索行为,可以提前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帮忙监督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打电话提醒你。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计划。

2、改变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分为积极的认知偏差和消极的认知偏差,而不确定忍受力比较低的人一般会出现消极的认知偏差,也就是把一切事情往坏的方面想。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改变消极的认知偏差,并且识别出那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把它修改成更加积极合理的句子。

例子:我在今年春招肯定找不到好工作了,唉,我的整个人生要完了。
(绝对化要求:肯定;过分概况化:从今年找工作这一个点联系到整个人生;糟糕至极:整个人生要完了)

修改:虽然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变化比较大,但如果我好好准备还是有机会的,而且就业新政说要适当延长毕业生的择业时间,即使我春招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我也可以毕业后继续找。

3、寻求支持和理解

与不确定感相对应的是安全感,事实上不确定性忍受力低的人往往也和安全感的缺失联系在一起。提升安全感其实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妨可以从寻求家人、朋友、师长的帮助做起,也可以多多和与自己面临相同处境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信息、交换感受,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时,当我们得到深深的理解和关切时,就会感觉安心许多。当然,如果有必要,我们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如果今天有机会跟一个人谈一谈你近期面临的这些焦虑和不确定感,你会最先想到谁呢?不如拿出纸笔,写下你最愿意寻求理解的5个人的名字吧——他们或许就是你接下来不确定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4、用正念冥想来觉察自我

我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允许这种不确定存在在那里。慢下来,调整自己的呼吸,去体会这种不确定带给我们的感受……目前广为流行的正念的方法其实也非常合适引导我们静下心来,觉察当下,在冥想放松的过程中去接纳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APP、网络音频和视频来陪伴我们一起练习正念冥想,觉察自我。

4.webp.jpg

确定使人安全,而不确定使人丰富。不确定给人带来焦虑,却也能给人带来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不确定感它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想法设法剔除掉它,而是直面它接纳它,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它相处。而接纳或许就是:当我放弃改变时,改变才会发生。

2020届的毕业生们,让我们一起勇敢向前走吧!带着这样一种不确定的感觉,我们依然可以坚定地继续前行,去到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Dugas MJ, Gosselin L(2001).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worry: Investigating specificity in a non clinical sample.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5(5): 551-558.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刘浈

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2015年,韩国的一人户共计520.3万户,超过二人户(499.4万),已成为最普遍的家庭结构;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欧盟28国中,单人家庭占全部家庭比例超过三成(31.7%)。可以说,单身也在逐渐“全球化”。

单身群体,戏称“单身狗”,有时候他们会在朋友圈心疼单身的自己吃不了情侣套餐、进不了情侣餐厅、买不了第二杯半价,高喊这些操作简直是对单身狗深深的歧视啊!实际上,确实存在一种歧视叫做“单身歧视”

1.webp.jpg

单身歧视并不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那般在生活中为人们所觉知,它更多是在人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从日常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DePaulo & Morris, 2006)。人们对于单身者最大的误解在于,认为单身者内心孤独、寂寞,会更加不适应社会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Shapiro和Keyes(2008)研究表明,单身者在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上同已婚者没有差异。他们认为正是社会对单身者存在一种难以为人所察觉的偏见,从而导致人们忽略单身者其实也可以像结婚者一样拥有广阔和有效的人际网络,而婚姻关系仅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正如Gillespie等人(2015)在研究中发现,单身者会比非单身者拥有更广阔的社交网络和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因为相比于非单身者,单身者有更多机会去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不用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专门投注于谈情说爱之中,就像我们可以在情侣二人约会的时间里和一群好朋友出去玩耍。因此,单身者更可能在社会交往上如鱼得水,更多地享受由朋友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带给人们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2.webp.jpg

另一方面,有伴侣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幸福。有一种烦恼,叫做恋爱的烦恼。当有伴侣时,个体所担负和承受的东西就加倍了。Richardson(2014)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会更容易对关系亲密的人发动攻击,因为人们倾向于在关系亲密的人面前展示真实的情感和想法。正如我们每个人在父母面前都不会顾虑很多,会直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情绪,“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岂不知我们的这种行为往往会对最亲爱的人造成伤害。并且,有时候仅仅一个无心之举,在其伴侣看来可能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即伴侣之间可能会放大一个行为的伤害性。这也是因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会更加关注和在意对方的行为,容易产生对行为的过度解读。因此,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更可能伤害对方并受到来自对方的伤害,这是单身者所不用担心的。

3.webp.jpg

综合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单身”这一词汇。它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并非代表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也不是一个缺陷或是不幸。单身与否仅仅是对人们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单身者也可以享有愉快、满足、舒适的生活。

我们是单身狗,我们为自己代言!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人爱。

4.webp.jpg

参考文献:

Depaulo, B. M., & Morris, W. L. (2006). The unrecognized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ingl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5), 251-254.

Gillespie, B. J., Lever, J., Frederick, D., & Royce, T. (2015). Close adult friendships, gender, and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6), 709-736.

Richardson, D. S. (2014). Everyday aggression takes many form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3), 220-224.

Shapiro, A., & Keyes, C. L. M. (2008). Marital status and social well-being: are the married always better off?.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8(2), 329-346.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蔡旻旻

对于单身或分手的人来说,情人节是可能会使他们想起以往亲密关系中的遗憾。事实上,亲密关系是尤为常见的遗憾来源(Morrison & Roese, 2011)。研究表明这种遗憾如此常见的三个主要原因:

与其他人相处的感觉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交的重要性甚至与基本的生理需求等同。因此,遗憾与社交关系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是很正常的。有研究发现对于社会关系感到遗憾比对其他生活领域(如职业或财务)的遗憾更为常见(Morrison & Roese, 2011)。

同时,该研究小组发现,被拒绝所带来的负面体验的程度可以预测个体对该体验到的遗憾的程度。虽然这种遗憾在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中也有表现,例如友谊中的排斥等,但是亲密关系的分手往往是大多数人经历过最严厉的拒绝(Morrison, Epstude, & Roese, 2012)。

遗憾是一种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

人们总是将现实与想象的替代方案之间进行比较:如果我们当时做不同的事情、说不同的话,结果会不会和现在不一样。研究人员发现在失去机会后,如果我们意识到原本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但现在却不能再回头让事情变得更好,就会产生遗憾(Beike, Markman, & Karadogan, 2009; Summerville, 2011)。

错过的机会在亲密关系中尤为常见。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经常谈到“错过的关系”和“失去的人”。当我们回忆更远的过去时,遗憾的感觉可能会更加明显。这与蔡格尼克效应一致,即未实现的目标往往是易于记忆,常常活跃在我们的头脑中(Zeigarnik, 1938)。当想到多年前的遗憾时,人们总是关注在那些他们本可以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因此,人们在年轻时错过的爱可能困扰中年和往后的生活。

遗憾也有积极的方面

有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遗憾会随着时间减少,但是当这种遗憾与我们有机会实现的当下目标有关时,遗憾就很难减少(Summerville, 2011)。也就是说,在一次糟糕的分手之后,正是由于我们相信会在未来找到更好的爱,才会导致对于之前的感情存有遗憾。

另外,遗憾可以帮助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研究人员发现思考我们本可以做什么使得过去那些事情更好,会帮助我们形成和改变未来的做法。因此,对过去失败的关系感到遗憾可能实际上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找到恒久的爱。

分手的小TIPs

如果亲密关系的遗憾让你感到难过,请记住,研究表明虽然后悔令人不愉快,但它所交给你的可以帮助改善未来的亲密关系。

关于失恋的痛苦,也有几个小方法来帮助你从分手的遗憾中走出来:

倾诉
倾诉向来是恢复的好方式,研究表明,与他人谈论失败的恋情,能够帮助当事人重新定义自我,同时更多地关注到自己已经取得的进展。所以,失恋后可不要一个人扛着,找好朋友聊聊你们的恋爱过往,也许能更块从失恋中走出来。

写积极日记
陷入失恋的遗憾之中时,我们往往难以自拔。但是如果这时候能够将恋爱中积极的收获和一些正面感受写出来,会让你产生更多的正性情绪。

寻找咨询的帮助
当你陷入失恋的痛苦中,也许无法独自应对,这时候你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会带给你一些正性的情绪体验,而研究表明失恋后经历越多的正性体验,从恋爱中的获得的个人成长也更多。

参考文献:

Beike, D. R., Markman, K. D., & Karadogan, F. (2009). What we regret most are lost opportunities: A theory of regret intens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3), 385-397. doi:10.1177/0146167208328329

Morrison, M., Epstude, K., & Roese, N. J. (2012). Life regrets and the need to belo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3(6), 675-681. doi:10.1177/1948550611435137

Morrison, M., & Roese, N. J. (2011). Regrets of the typical american:Finding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6), 576-583. doi:10.1177/1948550611401756

Summerville, A. (2011). The rush of regret.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6), 627-634. doi:doi: 10.1177/1948550611405072

Zeigarnik, B. (1938). On finished and unfinished tasks. A source book of Gestalt psychology, 1, 300-314.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1.jpg

随着疫情的蔓延,那些让我们望而却步的疫区,涌现出一群义无反顾奔向一线的“逆行者”——医务工作者。

医生,总是以最辛苦和义无反顾的姿态感动着我们。看到这样深刻而实地“行善积德”的一群人,也许有的学生,会就此受到感召,将“医生”作为自己的人生志业。

那么,
医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作为医生的“储备军”,
医学生的日常是怎样的?
若想学习医学,该如何选科选考?

本文将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纪录片《中国医生》说起

这是一部特别感动笔者的一部纪录片。在疫情期间翻开此纪录片,就不免更为五味杂陈。

2.jpg

这个纪录片里展现了人生多苦,尤为动人心弦的是,展现了“医者”在人间的诸多苦难里,作为一个“治愈者”、“帮助者”、“安慰者”而存在。

以下是纪录片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医生的生活方式与姿态——

1是救治,更是设身处地的着想

医生的工作,在于延续病人的生命。更多时候,他们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其他重要的事:
他们会考虑病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竭力为他们减少费用;
他们会考虑病人的生活质量,采取不伤害病人的治疗,让他们在治愈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如果病人已无力回天,他们会考虑减轻病人的痛苦,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但如果家属坚持,他们也会尊重家属的选择。

3.jpg

但无论情况多复杂,医生都会把当前的情形、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及可能的后果逐一详细地告之家属,让家属做最终的决定。

4.jpg

这是医生的责任,更是一种人道的关怀。

2是救治,更是陪伴和鼓励

患者辛月芳,与肝癌搏斗了十一年后,不幸离世。

十一年前,当她被诊断为肝癌时,为她救治的就是潘红英医生。

之后的十一年中,潘红英医生调到了各个地方,但无论调到哪里,她都会告诉辛月芳,让她去她所在的地方复查,就这样,一直陪伴她走过了十一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而潘红英医生每次见到辛月芳时,第一句话就是鼓励她,并亲切地称她为“老朋友”。

5.jpg

潘红英说,与她爽朗地在一起交谈,其实也是无形地给她鼓励,这是一种心灵的传递。或许,这种不离不弃的陪伴和鼓励,正是辛月芳能与病魔抗争那么久的动力之一。

3医生,是要做科研的

医生们不仅奋战在一线,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水准,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难题。

1990年,孙自敏医生做了血液科十五年的血液病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无一人生还。这等于十五年来,那么多医生的心血付之东流。如此凄惨的结果令孙自敏医生一度想要放弃做血液科医生。

1993年,她的一位大学同学也患上了白血病,辗转上海和北京无果后,最终选择了回到安徽,孙自敏医生的病床上。然而,孙自敏医生还是没能保住她的性命,让她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这对孙自敏医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这件事,让孙自敏医生立志,一定要攻克白血病,不攻克白血病,她这个医生都做不成。

6.jpg

二十四年,难以想象孙自敏医生经历的困难与艰辛。但是,就凭心中的这一个信念,一个做医生的责任,她坚持了下来,她成功了。这不仅打开了她郁结了多年的心结,更为千万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如今,孙自敏医生仍然没有停止对血液病的研究,依然在带领医护人员与国际上的专家一起探索血液病依旧存在的技术难关。这成为了她一生的事业。

4一个医生的slash之路

阮瑞霞是一名具有十四年伤口护理经验的专科护士。在医院的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门诊室里,她成功地为六百多人保住了脚。

她不仅尽心尽力地照顾病人的伤口,还总是帮助病人调整心态。

7.jpg

而对于这一切,她认为做所有工作都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8.jpg

同时呢,这位护理人员,因为热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有充分的slash的意识——她将所有休息的时间都用来撰写足部护理的书籍,她希望更多的医务人员可以分享到她的护理经验。她把不同的伤口情况用图片呈现出来,让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一目了然。她将一张张足部的图片的大小、比例调整好后,笑着说:“感觉挺美的。”

医生的工作很苦,会承受很多压力、质疑甚至危险。但再苦,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始终是心中那个最初的梦想。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变成了那个想成为的人。

就像阮瑞霞《你到底有多勇敢》的诗句:

“你到底有多勇敢,
只有回想走过的岁月时,
才发现竟然走出了不同的自己,
心中不变的,
还是你最初的梦想。”

医学生,在过怎样的生活?

借助以上纪录片中的精彩内容,我们已经都看到了一名中国医者的高贵和艰辛。

但是……将时间倒转,将视角拉回到医者的学生年代。一个医学生,他所经历的,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9.jpg

知乎用户@serena是这样总结的:

带着早饭去解剖馆复习标本,在满屋子福尔马林味里翻看各种结构,寻找人少的时候去空荡荡的解剖馆里陪大体老师,生怕人多被别人打扰。

聊天内容基本离不开医学各领域各学科,聊完八卦都能回主题。

书包的重量和课程表直接相关,同时背三本以上绿皮书就真的爬不动楼。

认为白大衣无比美丽帅气,就是不耐脏。

期末偶尔自习室通宵。

上午第四节课是寄生虫学,各种生动的图片灌入脑海,一边说着中午还怎么吃饭,下课迅速溜向食堂……

10.jpg
▲ 实验室

11.jpg
▲ 医学生一学期要背的课本

总结一下——
一共五年,年年满课;
书目很多,句句重点;
学到很晚,白鼠为伴。

这样的大学,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若想学医,选课选考要注意什么

1选科

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3+1+2”模式已经逐步实施。

若想学医,高中学生选科时该如何抉择呢?

首先,截取一部分高校临床医学专业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作为参考。

12.jpg

注:完整招生专业院校以实际公布为准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要求学生选择物理,作为“首选科目”,部分医学院校设定首选科目可为历史,如沈阳药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

关于“再选科目”则有一些细微差异——
有的学校要求化学、生物两门均要选考。
如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
有的则要求化学、生物二选一。
如温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有的则只要求了化学一门备选。
如重庆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

因而,要想学医,最好的组合就是理化生的“老理综”组合,同学们若是想要学医,在选科的时候,还是要在自身实力、潜力、目标院校、对科目的擅长与否之间综合考量呀。

2选考

到了真正的高考报名时,我们就需要对中国已有大学的医学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

中国目前有150多所医学院(不含中医、药科大学与二级学院等),它们一部分是以医学类命名的本科院校,有70余所;另一部分是综合性大学所设的医学院或医学部。

下图是2019年中国最佳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

13.jpg

医生的薪资现状

此处为大家节选《2018年度中国医生薪酬现状调研》(发表于2019年6月)以供参考:
15.webp.jpg
14.webp.jpg
16.webp.jpg
17.webp.jpg

医者,是无论什么时代,
都不可或缺的职业;
在本次疫情期间,
他们更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而这一职业无论多么神圣和高贵,
在中学阶段,
也曾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好友、同窗,
也是父母的好宝贝。

谨以此文向所有医生,
和将成为医生的小伙伴致敬。

也祝前线的所有济世救人的医生们,
春暖花开时,平安归来!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为心智计算签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