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本期作者:刘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资深吃货 日常聊天约饭最佳伙伴
刚刚播完的大热电视剧《都挺好》,里面向我们展现了苏家兄弟姐妹是如何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苏明玉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使她有着非常不愉快的成长经历;

另一部大热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也是一个典型的受到原生家庭深刻影响的人,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使她在亲密关系中缺乏自尊,将自己放在一个更加卑微的位置;

而同部剧曲筱绡的扮演者王子文,她在综艺节目中提到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这使她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在人际关系中很敏感,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

时下,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人们日常沟通中,原生家庭都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提及,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行为是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那么原生家庭在我们建立亲密关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webp.jpg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指个人出生后被扶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原生家庭中的人际相处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而后持续在个体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不断地表现出来(Framo, 1976)。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个性特点、对亲密关系的看法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模式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且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个体终生,即使个体同原生家庭间已经切断了联系,原生家庭的影响仍会持续存在(Bartle-Haring & Sabatelli, 1998)。

在亲密关系方面,研究表明,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其中,当父母以一种温暖支持的方式抚养孩子时,孩子能够更好地经营自己未来的亲密关系(Conger, Cui, Bryant, & Elder, 2000)。

而不良的原生家庭环境可能会影响个体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比如,父母离异会使孩子对婚姻失去信心,对婚姻的承诺也会降低,离婚的可能性也会增加(Whitton, Rhoades, Stanley, & Markman, 2008);除了离婚之外,父母的婚姻如果长时间处于冲突状态,会对孩子未来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产生不良影响(Cui & Fincham, 2010)。

2.webp.jpg

为什么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很有可能延续到下一代呢?有两项新近的研究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出一定的解释。

一项2015年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原生家庭会通过影响个体在关系中的自我调节,进而对婚姻满意程度和婚姻稳定产生影响(Hardy, Soloski, Ratcliffe, Anderson, & Willoughby, 2015)。关系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为了维持关系而做出的努力,其包含评估问题、设定目标、执行和结果评价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努力去解决关系中的不良因素,以维持和提升亲密关系。研究者认为,如果个体的原生家庭氛围不好,例如家庭成员间彼此很冷漠,那么个体就会对婚姻持有消极观念,觉得婚姻不值得自己去付出,而积极的原生家庭环境能够有效预测个体在婚姻中为了关系而调整自我的行为,即个体愿意为了关系更好而做出实际行动。

另一项2017年的研究揭示了原生家庭在个体面临婚姻中的负性事件时的影响(Timmons, Arbel, & Margolin, 2017)。该研究发现,对于妻子来说,早期原生家庭中的不良经历,如父母和亲子间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会使妻子对于事件的理解更加消极,消化负性事件的能力会更差。有不良原生家庭经历的妻子在感受到压力时,会更容易与丈夫发生冲突,而婚姻冲突会进一步影响妻子第二天的压力水平。这种恶性循环无疑对亲密关系是有害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太美好的原生家庭经历可能会对我们的亲密关系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实际上,原生家庭还有可能对我们当前亲密关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在结婚之后,夫妻接受来自各自原生家庭的支持会对婚姻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当丈夫感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以及配偶家庭的情感和经济支持时,丈夫的婚姻质量会上升;当妻子感受到自己和配偶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时,妻子的婚姻质量会上升,并且当丈夫感知到妻子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时,妻子的婚姻质量也会升高(袁晓娇,方晓义,2016)。

诚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或许会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生活的所有不好完全归因于原生家庭,成长的复杂性就在于人与环境的彼此塑造,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是可以选择与过去握手言和,因为我们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小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幸运的话,你会遇上一个与你合适的伴侣,ta 能够包容或治愈你所有原生家庭的印记。愿你能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那样,在不良的原生家庭经历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3.webp.jpg

参考文献:

Bartle-Haring, S., & Sabatelli, R. (1998). An intergenerational examination of patterns of individual and family 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903-911.

Conger, R., Cui, M., Bryant, C., & Elder, G. (2000). Competence in early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develop- mental perspective on family influ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224–237.

Cui, M., & Fincham, F. (2010).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arental divorce and marital conflict on young adult roman- 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 331–343.

Framo, J. L. (1976). Family of origin as a therapeutic resource for adults in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You can and should go home again. Family process, 15(2), 193-210.

Hardy, N. R., Soloski, K. L., Ratcliffe, G. C., Anderson, J. R., & Willoughby, B. J. (2015). Associations between family of origin climate, relationship self‐regulation, and marital outcom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1(4), 508-521.

Timmons, A. C., Arbel, R., & Margolin, G. (2017). Daily patterns of stress and conflict in couples: Associations with marital aggression and family-of-origin aggress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1(1), 93.

Whitton, S., Rhoades, G., Stanley, S., & Markman, H. (2008). Effects of parental divorce on marital commitment and confidenc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2, 789–793.

袁晓娇, & 方晓义. (2016). 中国夫妻的原生家庭支持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3).

张鑫, 杨阿丽, & 方晓义. (2011). 原生家庭消极性、夫妻的神经质特征与婚姻冲突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唐瑀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一直在路上的白羊座女孩

最近,一部由孙俪与罗晋主演的热播剧《安家》,又一次将「原生家庭」的话题带上了热搜。从两位主角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原生家庭给子女留下的印记:

房似锦,年纪轻轻的的金牌房产中介,工作起来强势拼命、不近人情;但其实她本叫房四井,是房家要扔在井里但没死成的老四。儿时她曾受到父母的打骂和姐姐们的欺负,唯有爷爷一直疼爱送她读书,她就这样,练就了坚韧不服输的性格。

徐文昌,儿时生活条件优越,母亲漂亮温柔,和乐融融的日子被父亲的出轨打破,母亲因此跳楼自杀,长大后的他又经历了妻子的背叛。虽然疼痛在生长,但在他身上,却一直保有着善良与人情味,只要不触碰底线原则,都会尽力给予他人帮助。

当然,电视剧有其艺术化的理想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似乎真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某些行为特质,进而影响到人际、工作等生活的各方面。
今天我们来聚焦原生家庭对个体职业观念或想法产生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职业决策的影响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原生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或单元运行,其互动发展的模式对个体的行为存在重要影响(Carr, 2012)。在职业成长方面,研究表明家庭会指导或限制家庭成员可接受的职业选择范围(Gottfredson, 1981),家庭成员的关系更对各种职业相关决策有决定性作用(Lopez & Andrews, 1987)。

例如《安家》里的房似锦,作为一个大学入学通知书被妈妈狠心撕掉的人,选择成为房产中介也是因为卖房可以赚很多提成以满足嗜血般地索要钱财的家人;她虽收入不菲却对自己很“节俭”,早餐总是狼吞虎咽2杯豆浆和4个包子,对她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她的那句口头禅——「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更体现了她的职业态度和成长路上练就的韧性。

1.webp.jpg

而徐文昌呢,小时候因爸爸喜欢上了做厨师,但母亲的离世让他彻底抛弃了这个爱好;最终选择成为与厨师完全不搭边的房产中介,原因是他通过卖房可以带给他人温馨的“家”,同时自己也能体味到家的感觉;他是片区的“老好人”,无论是帮忙看宠物还是看孩子,他都在极力保全每个家庭的周全,就是希望自己的不幸不要发生在他人身上。

2.webp.jpg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职业发展?

原生家庭对其成员在完成生涯任务上能力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但在刚进入成人期(例如大学生群体)做出职业决策时尤为重要(McGoldrick & Shibusawa, 2012)。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大约有66%的企业家在子女中挑选继承人(张丽, 2016)。根据关注个体的家庭、朋友、同辈等重要亲密关系对职业影响的研究(Kenny & Medvide, 2013),以及考虑个体在家庭中的时间花费,可以很容易理解原生家庭对年轻成人重要生涯任务发展的影响。

那么家庭中的哪些方面会影响子女的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呢?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

2015年一项国内的调查显示(胡文燕, 2015),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来看,66%的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认为导致自己就业不理想的因素是没有社会关系,而相对的,高收入家庭大学生中仅有22%的比例。

【原生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持续发现,亲子依恋、父母的积极支持以及自主权支持与高水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显著地相关(Wolfe & Betz, 2004)。这体现了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职业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给予子女的正向支持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自由地选择未来的职业,并且对自己能够独立做出正确职业抉择的信心也更大。

【原生家庭环境氛围】

相应的,不良的原生家庭环境氛围也会导致子女在形成职业相关想法时出现问题。学者Sampson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认知信息处理(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IP; Sampson, Reardon, Peterson, & Lenz, 2004)理论指出,失调的职业观念涉及以下三个维度:

【决策困惑】(decision-making confusion)指个体由于情感障碍,或难以理解如何做出决定,而妨碍其做出职业决策的能力;
【承诺焦虑】(commitment anxiety)指个体由于对可能结果的焦虑而难以对一项职业选择做出承诺;
【外部冲突】(external conflict)指个体为有效整合他人对职业决策的意见与自我认知而产生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聚焦一项2017年的新近研究,具体讨论原生家庭的关系在个体的成年初期,到底对失调的职业观念(dysfunctional career thoughts)存在怎样的影响。

【职业观念为何会失调?】

2017年,一群研究者邀请了141名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2.5岁)参与调查,关注他们原生家庭的凝聚力(cohesion)、表达性(expressiveness)与冲突(conflict)三类家庭环境因素对失调职业观念的影响。

(1)家庭凝聚力:家庭成员提供的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

(2)家庭表达性:家庭成员被鼓励表达感受和想法的程度;

(3)家庭冲突:家庭成员间公开表达愤怒与冲突的数量。

对参与者的原生家庭环境与职业想法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的家庭冲突和低水平的家庭表达与高水平的决策困惑、承诺焦虑和外部冲突有关(Daniel, Yonghong, & David, 2017)。也就是说,当家庭中出现很多冲突,或者家庭成员互相不鼓励表达真实的想法时,儿女可能对职业选择等相关的思考存在问题。

这项研究也提示我们,当出现机能失调的职业观念时,需要考虑家庭动态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公开表达冲突的家庭长大,或者家庭成员不被鼓励积极表达情感。因此,调节不正常的职业想法的前提是,受困扰的大学生愿意公开讨论职业与个人问题(Ecke, 2007)。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原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作用对子女的职业相关想法,虽然有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促进。

最后说两句

或许,「原生家庭」的确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影子,但这不代表我们的人生轨迹已经被规划好了。就像房似锦有着“吸血鬼”般的母亲,将其当成提款工具的原生家庭,还是不能阻挡她努力成长,遇见职场上的那个TA,在继续的人生道路上治愈着彼此。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自己的选择很重要。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通过最大限度的努力去减小过往伤痛对自己的影响。

往后的生活,愿你有着自己的梦想,开心灿烂的过下去,光亮,就在前方。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3.webp.jpg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Carr, A. (2012). Family Therapy: Concepts, Process and Practice. Family therapy : concepts, process and practice.

Daniel C. Lustig, Yonghong Jade Xu, & David R. Strauser. (2017).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of origin relationships on career though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4(1), 49-61.

Ecke, Y. (2007). Attachment style and dysfunctional career thoughts: How attachment style can affect the career counseling process.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5, 339–350.

Gottfredson, L.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preferenc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545–579.

Lopez, F., & Andrews, S. (1987). Career indecision: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304–307.

McGoldrick, M., & Shibusawa, T. (2012). The family life cycle. In F. Walsh (Eds.),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Growing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4th ed., pp. 375–398).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Sampson, J. P., Reardon, R. C., Peterson, G. W., & Lenz, J. G. (2004). Career counseling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Belmont, CA: Brooks/Cole Thomson Learning.

Wolfe, J., & Betz, N. (2004). The relationship of attachment variables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fear of commitment.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2, 363–369.

胡文燕. (2015).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对策. 科技资讯, 013(22), 224-225.

张丽. (2016). 子承父业——我国家族企业代继传承主流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科学与财富.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 | 王瑞冰

1.jpg
“上天既然安排他能拔出我的紫青宝剑,他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错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的云彩来娶我!”

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人类本来是球形的,长有四只手四条腿两张脸,但是宙斯忌惮人类的力量,于是一刀把人类劈成了两半。从此以后,我们穷极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那个Mr./ Mrs.right充满了憧憬。你相信茫茫人海中存在那个唯一的另一半吗?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爱情,是等待那个契合自己的“对的人”,还是日久生情、互相塑造?

恋爱关系的内隐理论把对待爱情的两种观念划分为“宿命型”和“成长型”。根据智力的内隐理论,有的人认为智商是生来就注定、固定不变的,有的人认为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智商的。而恋爱关系中的宿命型者认为,一段关系、一个人是否适合自己是命中注定的;成长型者则认为良好的恋爱关系是需要两人不断磨合才形成的。

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具体有哪些不同?这种信念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恋爱关系质量?我们可以听听心理学家们怎么说——

2.jpg

恋爱前

宿命型者大多对自己理想的另一半有比较清晰的要求(比如“我希望他有长长的睫毛,身高一米九左右,和我一样爱听陈奕迅……”),他们注重第一印象,相信一见钟情,可能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寻找伴侣。

成长型者可能对伴侣也有一些比较基础的要求(比如“人品好”),但是他们更看重今后一起生活的互相磨合而非对方的“初始属性”。他们相信日久生情,感情可以培养。

尽管二者的恋爱观不同,但无论是持有宿命论还是持有成长论的人,都会积极寻找约会的机会(Heather, 2008)。

3.jpg

恋爱中

先前有研究表明,那些相信智商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人,对自己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早期迹象”(如作业完成情况不佳)非常敏感,因此倾向于轻易放弃(Dweck, Chiu, & Hong, 1995) 。类似的,宿命型的人在与伴侣相处的前期,也很容易察觉预示着这段关系走不到尽头的“蛛丝马迹”(如自己和对方的某一生活习惯不合),从而选择放弃。而成长型者对一段恋爱关系的潜力普遍持有乐观评价(Knee & Petty, 2013)。

再恩爱的情侣之间也难免会有矛盾和争执,而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对冲突的态度也不相同。宿命型者在消极事件中并不费心于维护这段关系,面对矛盾常常选择否认问题的存在、回避或直接放弃,在冲突中频繁向对方让步,认为关系中的问题会自行解决。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宿命型者来说,如果感知到对方不是自己的理想型会大大降低关系满意度。为了维持满意度他们会倾向于忽略问题或者通过让步快速缓和矛盾(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

成长型者则看重对关系的维护,越坚定于成长信念的人,越可能主动从讨论中发现分歧,努力解决问题并不断成长,甚至帮助伴侣将潜在的关系破坏性事件转化为确认关系的机会(Knee & Petty, 2013)。

4.jpg

如果你要和持有宿命论观念的伴侣讨论冲突问题,你可能要小心了——Knee等人(2001)在研究中邀请夫妻讨论双方看待这段关系的差异,并在讨论前后评估其情绪,发现成长型者的积极情绪提高了,而宿命型者却增加了敌意情绪。对于一个宿命型者来说,能否与伴侣在诸多事务中保持一致看法是决定关系好坏的重要因素,而成长型者并不很看重这一点,因为他们相信差异能够趋向一致或被解决(Knee & Petty, 2013)。

总的来说,宿命型者的恋爱关系寿命比成长型者略短,但满意度更高(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对于宿命型者来说,一段恋爱关系之初的满意度和感知到的亲密度能够预测这段关系的寿命——满意度越高或亲密程度越高,则这段关系维持的寿命越久。

而满意度又受对伴侣的感知的影响: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伴侣是灵魂伴侣的人,越“宿命”满意度越高;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伴侣不是灵魂伴侣的人,越“宿命”满意度越低,成长型者的满意度是最高的(也有可能认为自己的伴侣是灵魂伴侣并对自己的恋爱关系感到满意导致人们持有宿命论,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现状)。

5.jpg

分手后

宿命论的人在结束恋爱关系时倾向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女性尤为如此。分手之后,强烈持有宿命论的人也更倾向于不保持朋友关系(同样的,女性的这种倾向更加突出)。此外分手后,成长型者可能更不会认为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Knee, 1998)。

6.jpg

不是宿命型,就是成长型?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宿命论和成长论的态度似水火般难以相容,但已有很多研究发现这两种信念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二维结构(Knee et al, 2001; Knee, Patrick,& Lonsbary, 2003; Franiuk, Cohen, & Pomerantz, 2002)。并且一个人所持有的宿命论和成长论不应该是简单的“有或无”,而是有程度上的区别。根据一个人在宿命论和成长论两个维度上的分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人:

7.png

除了前面讨论的宿命型者和成长型者,还有既不赞成宿命论也不同意成长论的无助型者——可能是最不相信爱情的一类人。而同时持有宿命论和成长论的乐观型者则会认为,“命运安排我们相遇,而这段感情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共同的努力。

8.jpg

什么样的爱情观“最好”?

尽管以上的研究似乎大多偏向认为成长型比宿命型“更好”,然而具体哪种认知对恋爱关系有益取决于具体情况。

宿命论可能妨碍关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宿命型恋爱关系好的一面。例如宿命型恋爱常常预示着更高的满意度、更强烈的爱和更多的承诺(Murray & Holmes, 1997; Sprecher & Metts, 1999) 。Murray, Holmes和Griffin (1996)发现对伴侣怀有“积极幻想”的人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对于伴侣的评价比伴侣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从而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如果宿命型者在关系之初的满意度较高且持续如此,那么宿命论的信念会使这段关系有一种独特的感觉。

成长论者倾向于解决问题、迎接挑战以使关系健康发展 (Knee, 1998),但成长型的信念在一段不合适的关系中也可能是不利的,因为其可能让人们认为所有问题都会过去,而低估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严重性。

什么样的人在爱情里最幸福?笔者认为,可能是那些乐观型者。我们需要对伴侣抱有一些幻想,最好将想象化为具体的要求,但要求也不能太高。我们要相信共同努力、相互体谅能解决大部分分歧,也要珍惜眼前这个“命中注定之人”。

9.jpg

最后,如果还有人难以确认自己的恋爱观,可以参考下面的恋爱内隐理论量表(Knee, Patrick, & Lonsbary, 2003)。量表为七点计分,每道题根据自己的认同程度打分,从1(完全不认同)到7(完全认同),计算出每个维度所有题目的总分进行比较。

宿命维度
1、那些潜在的恋爱对象要么是和我匹配的,要么不是。
2、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一开始就找到那个合适的人。
3、潜在的恋爱对象要么是命中注定和我在一起的,要么不是。
4、如果一段恋爱关系一开始不是很好,那么它不可避免会失败。
5、如果一段恋爱关系不是我命中注定的爱情,我很快就能发现这件事。
6、恋爱关系能否成功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7、要想一段关系持久,它必须一开始就看上去是正确的。
8、一段没有完美开始的恋爱关系永远不会成功。
9、在一段恋爱关系开始时遇到困难是这段关系失败的明确信号。
10、没有成功的恋爱关系不应该存在。
11、一段恋爱关系之初出现困难表示这对情侣并不相配。

成长维度
1、一段理想的恋爱关系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完善的。
2、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是通过努力坚持和解决矛盾而发展改善的。
3、一段成功的恋爱关系关键在于在与伴侣一起解决矛盾中不断学习。
4、恋爱中的挑战和障碍能使爱更加强大。
5、恋爱中的问题能使伴侣之间更亲近。
6、恋爱失败常常是因为人们不够努力。
7、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几乎所有恋爱关系都会成功。
8、培养一段良好的恋爱关系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努力。
9、如果没有发生时不时的矛盾,恋爱关系无法改善。
10、争论常常能改善一段关系。
11、成功的恋爱关系需要定时维护。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只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参考文献:

Babarskiene, J., & Gaiduk, J. (2017). Implicit theories of marital relationships: a grounded theory of socialization influenc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Dweck,C.S., Chiu,C., & Hong,Y. (1995). Implicit theories and their role in judgments and reactions: a word from two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Inquiry, 6(4), 267-285.

Finkel, E. J., Burnette, J. L., & Scissors, L. E. (2007). Vengefully ever after: destiny beliefs, state attachment anxiety, and forg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2(5), 871-86.

Franiuk, R., Cohen, D., & Pomerantz, E. M. (2002).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longev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4), 345-367.

Heather,S. (200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 prediction of dating strategies and relationship initiation.Honors Theses. 487.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370.

Knee, C. R., Nanayakkara, A., Vietor, N. A., Neighbors, C., & Patrick, H. (2001).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7), 808-819.

Knee, C. R., Patrick, H., & Lonsbary, C. (200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Inc, 7(1), 41.

Knee, C. R., & Petty, K. N. (2013).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Destiny and growth beliefs. In J. A. Simpson & L. Campbell (Eds.), Oxford library of psycholog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ose relationships (pp. 183-198). New York, NY,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rray, S. L., & Holmes, J. G. (1997). A leap of faith?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6), 586-604.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1996). The self-fulfilling nature of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ove is not blind, but presci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1(6), 1155.

Sprecher, S., & Metts, S. (1999). Romantic beliefs: their influence on relationship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over time.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6), 834-851.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作者介绍
余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研究生
用心理学知识为家庭生活和育儿实践解惑的宝妈

张迪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
热爱独处与交友的矛盾型女生,渴望一切有能量的事物

某位抱着手机眉头紧锁的不知名大学生喃喃:我的天,死亡人数又上升了,我绝对不要出门,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1.webp.jpg

大学生作为“手机癌”晚期患者的主要群体,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与手机一同度过。在疫情期间,手机中各种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救援信息等消息,难免会让大学生无法避免地近距离接触死亡这个话题。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4岁,是处于自我统整的阶段,这一时期通常都会思考“死亡”这个主题。我国大陆的高校教育较为注重技能方面的掌握,而缺乏对死亡等生命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大学生对死亡的关注往往被学业所分散,因此,大学生群体对死亡普遍缺少正确及深刻的认识。此时,在疫情突发的特殊环境下,每天面临着患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现实(见下图),这使得大学生不得不对“死亡”产生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2.webp.jpg

1认识死亡

死亡是人类不可抗拒的事件。然而在死亡这门课程中,我们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

死亡,我们通常所说的往往是生物学上的死亡。有位学者提出过人的三次死亡的观点:第一次是生理性死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是社会性死亡,葬礼的举行使你从人们的关系网中消失,你在社会层面被宣告死亡;第三次是世界层面死亡,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忘记,这意味你真正地死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受到儒家、佛学以及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常常是“不知生,焉知死”。佛学文化则认为死亡是生死轮回中的一个神秘的阶段。道家思想讲求“万物皆一”,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敬而远之、避免谈及。

3.webp.jpg

2死亡焦虑

我要是患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我这几天没精神还咳嗽是中招了吗?
戴着口罩出门就真的安全吗?

种种迹象表明,你避开了疫情,却中了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指个体预期自我不复存在时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

欧文·亚隆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普遍存在,而这种恐惧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会消耗大量生命能量对死亡进行否认。支撑死亡否认的两大支柱是人类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和人类永远受到终极拯救者保护的信念。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两大支柱均受到猛烈冲击。

(1)人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不会受伤、不会毁灭。自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人更是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而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再次提醒我们这个古老的事实:自人类存在以来,就一直在与病毒作斗争。而病毒简单到由一段基因链(有DNA的也有RNA的)和蛋白质膜组成,对其是不是生物都存在争议。但正是这样古老又简单的存在,一次次让人类社会陷入病痛和混乱,无疑强烈动摇着人类的独特性信念。

(2)致死性疾病是对终极拯救者效能的最严酷考验。显而易见,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医疗体系和医生是拯救者角色的最佳人选,为我们的死亡恐惧提供着有效的防御。但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医疗体系造成了沉重负担,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工作暂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感染新冠病毒殉职的消息接连传来,这些都使得我们对人类生命终极拯救者的信念受到冲击。

由此,我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屏障,彻底暴露于死亡恐惧的面前,焦虑、恐慌、失控感等扑面而来。

3应对死亡焦虑的自助方法

积极看待死亡,丰富人生

在本文前部分,有一张“全国疫情死亡病例趋势图”,看到数字不断地上升,恐惧不安萦绕着我们,在负面信息的干扰下,我们更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看待事实,多关注正面信息,保持积极地心态,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糟。

4.webp.jpg

欧文·亚隆说:“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直面死亡,我们有对“死亡”的认知,便更能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懂得珍惜的含义。死亡,我们无法避免。与其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倒不如关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的你,把握还能珍惜的时光。

当存在死亡焦虑时,我们可以深度觉察自己,在这种情绪中,我们的担忧会是什么?我们的遗憾又是什么?列一个表格,记录渴望完成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中,用心地一件件完成,丰富自己的人生。

觉察负性情绪,有效调整

在这种社会重大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的情绪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波动,产生死亡焦虑也是正常的。然而长期受负性情绪的影响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学会处理自己的负性情绪是很必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情绪。通过列举问题和对应的情绪反应,制作一个情绪表达表格。

5.png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写情绪日记来表露自己的情绪,起到宣泄的作用。最后,我们应该逆情绪而行。冲动的行为只会强化你原来的感觉,比如害怕时,你会逃避、悲观、消沉,那么我们应该要积极参与、制定目标、挺直站立。

与家人连接,建立支持系统

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我们不得不减少外出活动,在家工作学习和娱乐,然而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与家人相处的机会。童杰辉(2004)在研究2003年SARS疫情时发现,社会支持越少,高恐慌者的焦虑和抑郁越强。由此可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在我们人生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在我们宅在家无法外出的特殊时期,不妨好好经营下与家人的关系。

(1)开展共同的兴趣爱好

居家期间,我们可以和父母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一起做美食,加入到朋友圈“厨艺大比拼”的队伍中;或者还可以一起做操跳舞,既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又锻炼了身体;或者找一部适合家人一起观看的电影,结束后一起交流对影片的看法,娱乐的同时也对家人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2)了解家人的故事,加强情感交流

父母家人对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都很了解,对我们的一切都很关注,那我们是否又知道他们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人生又有多少了解呢?

6.webp.jpg

具体实施方式

时间:约好固定的时间,例如晚上8:00-10:00。
地点:安静的不受打扰的地方。
工具:手机录像/录音、纸笔。
提问、记录的提纲:读书时期(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时期,个人生活(恋爱、结婚、生子)以及业余生活。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询问家人印象最深的事件,当时的喜怒哀乐,背后发生的故事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倾听家人的回答,帮助他们回忆过往的时光,真心了解他们的故事,在家人生日时,可以根据这次的访谈做一个珍贵的礼物!通过这种活动,我们既可以了解到父母家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利于增进对自己家庭的认识,促进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

自助无效,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7.webp.jpg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你的焦虑情绪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平复,感觉自己的变化超出了预期,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此时,不要害怕不要着急,你可以向专业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跟随心理咨询师一起尽快的调整自己,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毛说:如果说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死亡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宿命,而存在死亡焦虑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未知不可控感让我们慌乱无措,但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定能克服恐惧,阳光地生活!

家姻心理.webp.jpg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平台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最近的这个新闻,你注意到了吗?——

1.jpg

3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人工智能”专业成为热门,180所高校都新增此专业。

那么,
“人工智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
将来能做什么?
就业前景如何?
有哪些学校可以报考呢?

下面,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聊一聊。

2.jpg

人工智能是一个怎样的专业?

1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制造出来的一种智能机器。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了人工智能,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导航系统、购物网站的商品推荐系统、无人驾驶汽车、指纹支付、人脸识别,都和人工智能息息相关。

3.jpg
▲ 人工智能绊爱酱

2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学科,集设计、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尤其和计算机科学、数学关联性最强,对这两科感兴趣的同学有福了~这是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

4.jpg
▲ 人工智能知识框架

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需要打好以下基础:

数学基础
微积分(求导、极限)和线性代数(矩阵表示、运算)是基础。

编程技能
人工智能任何模型和算法的实现都需要编程。C/C++/Python任选一门掌握。
还需要学习:
数据结构:可以让编程更顺手更高效。
算法:任何人工智能产品的code都是无数算法的集合体。
数据库:人工智能通常需要用到海量数据,因此如何高效的存储、管理以及调用数据至关重要。SQL等数据库,以及Hardoop、spark等并行计算的框架,是最近的热点,值得学习。

数学(统计、优化、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
① 概率论+统计:许多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基于统计模型
② 线性规划+凸优化:统计和人工智能,到最后几乎都会归结为求解一个优化问题。
③ 机器学习: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
④ 深度学习:是学习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示层次,这些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诸如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的解释有很大的帮助。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

3人工智能专业都有哪些课程?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有:

① 认知与神经科学课程群
具体课程: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基础、人类的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计算神经工程等。

② 人工智能伦理课程群
具体课程:《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等。

③ 科学和工程课程群
具体课程: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等。

④ 先进机器人学课程群
具体课程:《先进机器人控制》《认知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学习》《仿生机器人》等。

⑤ 人工智能平台与工具课程群
具体课程:《群体智能与自主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

⑥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
具体课程:《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问题表达与求解》《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学习人工智能将来能做什么?

想必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2019年4月3日人社部、市场监督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了13个新职业,其中一个就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人员”。

1主要工作任务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是创造人工智能的人。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1. 分析、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等技术并加以应用;
  2. 研究、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指令、算法;
  3. 规划、设计、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
  4. 研发、应用、优化语言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5. 设计、集成、管理、部署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
  6. 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5.jpg
▲ 扫地机器人

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1. 基础服务:如数据源和计算平台
  2. 硬件产品:如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3. 智能服务:如智能客服和商业智能
  4. 技术能力:如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

所以人工智能有很多可以发展的方向,大家到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2就业前景如何?

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此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明示了人工智能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看看大佬们的发言:

6.jpg

2019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指出:“数字经济在经历了从PC的发明到普及,到PC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智能经济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是拉动全球经济重新向上的核心引擎。”

东北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金柱提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争夺在社会上已经呈现白热化态势,随着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应用正深入到各行各业,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有持续性和长期性,就业前景广阔。”

总之就业前景广阔就完事儿了。
7.png

3有哪些国家政策在支撑?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年10月,人工智能写进十九大报告;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发布专项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
2017-2019年,人工智能均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有了国家源源不断的支持,人工智能的腰杆就更硬了~
8.jpg

4薪资待遇怎样?

很多人看上人工智能行业也是看上了它的“钱途”。作为IT行业需求缺口最大的岗位,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的薪资水平确实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并且从业的时间越长,薪资越高。

不过,它对学历和资历的要求也比较高,至少是硕士,最好是博士,所以也请大家提前做好人生规划,谨慎下手,避免本科毕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9.jpg

以下是一些薪资统计数据供大家参考: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哪些学校可报考人工智能专业?

人工智能属于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17T。2019年3月,全国35所高校首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今年3月,又有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废话不多说,上名单~

以下为去年首次获批的35所高校名单
14.jpg

以下为本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180所高校名单
15.jpg

生涯人物介绍:做AI工程师是怎样的体验?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这一个新专业的“硬货”,那么,从事了这一职业后,做一个AI工程师,又是个怎样的体验呢?一起看看吧——

16.jpg
▲千智机器人公司生产车间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检查调试机器人。

湘潭在线7月6日讯《做AI工程师是种怎样的体验?》这样写到:6月28日下午,我们来到位于高新区院士创新产业园内的湖南千智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有人正在对研发出来的机器人进行调试。走进去一看,黑T恤搭配一条牛仔裤,蓬松短发外加胡子拉碴,一副标准的程序员打扮,这是湖南千智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谭舸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看职业,不只是“码农”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这个新职业听起来相当的高端,说白了就是将人工智能的仿人类能力封装成引擎,再应用到产品上,我们就负责这种研发。”谭舸介绍,人工智能的工作经常需要从零开始,要把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等能力串联起来,最大的难点就是有限样本下的算法研发。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可不仅仅是‘码农’(注:部分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人员的一个自嘲的称号。),因为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等。这是一个包涵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谭舸说。

17.webp.jpg

看收入,薪资水涨船高

说起网上盛传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收入过百万,不管是谭舸,还是曾维栋,都表示肯定,并告诉我们这丝毫没有夸张。“随着市场上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人才的供应还没有跟上,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工智能人才薪资水涨船高。像他们公司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员月薪最低都有7000-8000元,如果项目做得好的年薪基本都在20万元以上,而且上不封顶。”谭舸说。

看前景,市场需求量大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

根据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有分析预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很可能缺口超过500万人。

“新职业的发布为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年轻人求学、劳动者就业等提供有益引导。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可能会更加广阔。”文中华说,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湖南工程学院位列其中,2019年秋季开始招生。

报考小贴士——专业虽热门,报考需谨慎

人工智能虽然是个新兴的热门专业,“新”就意味着这门专业在发展中,在很多方面都有有待加强的地方。如果你有报考和深造的意愿,要从学科体系、师资力量等等多方面,考察你要填报的学校哦!
18.jpg

从生涯金三角的角度,上文中,我们多从外在环境、职业信息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专业,证明了人工智能是一个有着很好机遇的专业。

但是呢,同学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更要充分考虑自我认知这一维度哦!

比如,你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但,你喜欢学数学吗?
人工智能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是一个很“烧脑”的专业,这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毅力的支撑,怕是很难坚持下去。

比如,你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但你愿意持续深造吗?
人工智能属于相对高端的领域,对从业者的学历和资历有很比较高的要求。如果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发展,就要做好考研,甚至考博的准备。所以同学在报考前,要充分做好人生规划。

毕竟,热门、高薪、新兴产业,这些都正随着市场的改变,在快速轮转替换,今天的热门可能是明天的冷门。因而,我们每个学生都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兴趣、学科能力、价值观。

AI专业需要学习的学科
是你喜欢和擅长的吗?

AI人的职业生涯
是你心中的向往吗?
19.jpg

版权声明:

  1. 本文作者为心智计算签约撰稿人 娃娃。
  2. 部分内容参考自知乎留德华叫兽的回答。
  3. 封面、图一来自Veer,其他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