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本期作者
刘晓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本科生
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胶片机狂热者 女权主义者

1.webp.jpg

在《爸爸去哪儿》中,可爱的嗯哼深受观众的喜爱。
节目中,嗯哼哭的时候爸爸常用“男子汉不哭”来安慰。我们还能在很多镜头中看到嗯哼已经开始用“男子汉标准”来约束自己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期待孩子能变得坚强勇敢,这种期待对于男孩子更甚,而一直以来,流泪、害羞等词语父母更是不希望在男孩子身上出现的。

我们对小男孩们的期待,怎样影响着我们对他们情绪的反应?

2.gif

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模式作为一种教养方式,是指当孩子处于某种消极情绪中(如害怕、焦虑或生气)时,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给予的回应模式——接受的、支持的回应模式(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是安慰孩子)或是惩罚性的、非支持性的回应模式(如否定孩子的感受,或因孩子哭而惩罚他们)。

许多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期待不同,导致他们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在一些消极情感回应上也有不同的做法(Cassano,2010)。

有研究显示,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父亲更鼓励儿子独立和竞争,而更关心女儿的人际交往,相比于男孩也鼓励女孩的依恋行为。当孩子出现伤心、难过的消极情绪时,如果是男孩,父母(特别是父亲)会更倾向于使用非支持的回应模式(刘丽莎,2013)。

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不同应对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webp.jpg

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是对儿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间接或直接的教育,与孩子的社会能力、情感能力的发展关系密切。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情绪特征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李燕,2010)。

Buck(1984)发现,当孩子表现出消极情感时,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那么他们就会逐渐学会隐藏他们的情感;如果父母开放地用同情和支持的方式对孩子的忧伤感受给予反应,孩子就可能学会毫不害羞的表达忧伤,并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对他人较高的同情心。

此外,父母对孩子消极情感的支持性反应还会鼓励孩子对情感表达规则的尝试(Eisenberg & Fabes,1994;Garneretat,1994),使孩子学会按建设性的、易于为他人所接受的方式表达或表现和控制他们的情感,避免在情绪化的背景中产生过度反应(Eisenberg&babes,1992;Hofman,1983)。

在我国文化中,抑制情绪表达在某些情况下被认为具有适应性,因而不少中国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的失落、伤心、愤怒等消极情绪时常常使用忽略作为反应(Matsumotoetal,2008)。

而在众多青少年犯罪调查中,男孩的比例总是远高于女孩,有研究指出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与控制方面存在缺陷,男性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者的愤怒情绪水平较高,而高水平的愤怒情绪又与其父母的教养与应对方式相关(邵阳,2009)。

以上结果让我们不得不去对我们的教育做出一些反思——在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理念中,我们是不是使得一些孩子失去了他们感受自己情绪以及表达情绪的能力?

我们也无意强调要让所有父母都参照同一个标准养育孩子,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能够以他们的天性来应对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喜怒哀乐。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

我们需要意识到,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当自己的需要与现实有冲突,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认识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给予情感关注(“看见你这样,爸爸(妈妈)也觉得很苦恼”),尝试一同探究引发事件、了解孩子的需求(“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

“由鼓励表达、情感关注和问题关注组成的支持性关注对孩子的社会能力能起到积极作用。父母应对幼儿的消极情绪予以重视,引导幼儿探索情绪事件,正确认识和学习处理消极情绪。”

4.jpg

一些小男孩在他们才刚刚弄清楚“原来女孩子就是尿尿方式和我们不一样”的年纪,社会就要求他们做个“男子汉”,这时他们对这三个字的定义可能就只是“男子汉不能伤心不能哭”。这样的社会期待长久以来都存在着,但我们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么?

如果我们从一个小男孩两岁开始就不断地告诉他们不能“像个女孩”一样掉眼泪,其实也是在告诉他们,“男孩不能有柔弱的时候”“只有女孩是脆弱的”,以及“女孩都是脆弱的”。

可,这也许并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

愿每个孩子都能自由成长。

5.webp.jpg

参考文献:

Matsumoto, D., Yoo, S. H., Fontaine, J., Anguaswong, A. M., Arriola, M., & Ataca, B., et al. (2008). Mapping expressive differences around the wor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display rules and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Journal of Cross-Cultura Psychology, 39(1), 55-74.

邵阳, 谢斌, 乔屹, & 黄乐萍. (2009). 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4), 481-483.)

李燕, 贺婷婷, 俞凯, & 刘佩丽. (2010). 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及其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2), 452-455.)

刘丽莎, 李燕芳, 吕莹, & 李艳玮. (2013). 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1), 38-45.

李晓巍, 杨青青, & 邹泓. (2017). 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4), 385-393.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10), 243-268.

Eisenberg, N., Fabes, R. A., Carlo, G., Troyer, D., Speer, A. L., & Karbon, M., et al. (1992). The relations of maternal practic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Child Development, 63(3), 583–602.

Cassano, M. C., & Zeman, J. L. (2010).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sadness regulation in middle childhood: the role of expectations and gende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6(5), 1214-26.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邓布利儿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要我跟你说多少遍?袜子和内裤不要放在一起!你到底听进去没有?”

期盼已久的周末,阳光洒下万物静好的清晨,迎接男人的不是身旁娇妻的早安吻,而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男人盯着他的妻子,好一会儿才离开了视线,翻了个身不去看她,“知道了知道了。”

1.jpg

“我说了多少次?”女人心想,“他是不在乎我说的话了吗?他为什么不理我?嫌我烦了?”

“这么一点小事都要发这么大脾气吗?”男人心想,“等她气消了再说吧。

“她为什么总是咄咄逼人?”

“他为什么总是一声不吭?”

婚后类似的场景似乎在许多的夫妻中出现过,上一期我们和大家讨论了婚后的互动上的适应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互动模式是如何影响婚姻质量的。

结婚之后,一个人的故事变成了由两个人共同书写。两个迥然不同的个体开始学着适应彼此,相互沟通、相互磨合。在这样一个磨合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只属于两个人的空间里,夫妻之间也发展出了独有的互动行为模式。

一些互动模式是积极的,使得夫妻能够更有效地沟通,更好地维系两人之间的感情。

然而另一些互动模式是消极的,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有效交流,使两个人之间产生误会与隔阂。

那么,新婚夫妻该如何建立积极的互动行为模式?夫妻互动行为模式又会对婚姻质量有何影响?

问题解决情境:当我们之间存在冲突时……

作为丈夫,当妻子拎着一双沾满灰尘的袜子走到你面前:“你能不能别这么没收拾?” 这时你会…
A.拉过爱人的手:“媳妇儿,我错了,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B.怒而起:“我上班都这么累了,能不能别纠结这些细节?”
C.继续手头的事:“知道了。”
D.以幽默掩饰错误:“老婆!我真没有!是它自己长了腿跑到沙发下面的!“

作为妻子,当丈夫盯着电脑上的淘宝,满脸阴郁地问你:“你就不能克制一下自己?”这时你会……
A.拉过爱人的手:“亲爱的,我错了,我再也不冲动了。”
B.怒而起:“我上班都这么累了,买点东西怎么了?我有钱买我高兴不行吗?赚钱不就是为了花吗?”
C.继续手头的事:“知道了。”
D.以幽默掩饰错误:“这手……这手它不听使唤啊!”

夫妻二人相处,往往会遇到像上面这样的问题解决情境——也就是夫妻之间产生了冲突性问题。而面对冲突,夫妻互动往往表现出两类行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包括温暖支持、肢体情感、倾听反应、积极卷入等。消极行为则包括敌意升级、指责、蔑视等。

琚晓燕等(2013)通过对41对新婚夫妇的观察研究发现,妻子在问题解决时有更多的消极行为,更具有“攻击性”,而丈夫则倾向于通过开玩笑、承认错误或拉拉手、拍一拍对方等肢体行为安慰并避免冲突升级。也就是说,在上面的选择中,作为丈夫会更多地做出A、C、D选项的行为,而作为妻子则更可能选择B选项。

为什么夫妻的互动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Gottman等(1992)提出了性别差异说。他们发现,丈夫在冲突解决谈话中的产生的消极情感与他们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加速、皮肤温度、皮电传导等)指标显著相关。而在妻子中却没有发现显著相关。他们认为,丈夫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的生理体验,在谈话时更倾向于回避,减少互动(“知道了知道了“)、妥协让步(“我知道错了”)或是和解的方式来避免冲突,而妻子并没有这样不舒服的生理感受,坚持要彻底解决问题,所以有更多的控制(“不许再抽烟了!”)、指责(“都怪你把东西乱扔!”)、质问(”你到底有没有听进去?“)等行为。

当冲突发生时,怎样的夫妻互动才是最优解呢?
该实验的研究者们发现,丈夫比妻子的消极行为更多时,妻子的婚姻幸福感更低。换句话说,当冲突发生时,如果丈夫选择做出敌意升级、指责、蔑视等消极互动行为,妻子对婚姻的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所以,作为丈夫,在冲突情境下如果能够采取一些幽默、肢体互动、温暖支持等积极行为,便会对婚姻产生积极影响,使伴侣的幸福感提升。作为妻子,也应尽量避免在冲突情境下的消极行为,用平和的语气和伴侣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质问、追责。另外,当丈夫面对问题时选择一声不吭或是回避,妻子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包容——他也许只是生理唤醒水平太高,想要逃避这种生理上的不舒适而已。

社会支持情境:当Ta向我倾诉时……

当你的另一半下班回来,满脸不高兴。“今天又被老板怼了,我真的不想干下去了!”这时你会……
A.对Ta说:“忍忍吧。你不工作咱家负担得更重了!”
B.耐心倾听Ta的吐槽,和Ta一起骂老板,开导Ta,等Ta情绪释放完毕。
C.给予肢体鼓励,摸摸Ta,抱抱Ta,亲亲Ta。
D.不理会Ta,一会儿Ta就好了。

社会支持情境也是夫妻互动的一种常见情境。婚姻中的双方都会同时担负家庭角色和一定的社会角色。当个人在社会中遇到了困难和不快时,家庭便是他最好的宣泄口、避风港。那么,在一方说到了自己遇到困难、需要支持的情境下,夫妻互动模式又该如何呢?

研究者们发现,在这样的社会支持情境中,妻子也比丈夫更有敌意,有更多的消极行为。也就是说,妻子们可能更多地做出A、D选项的行为来应对丈夫的倾诉,而丈夫们则可能更多地做出积极行为来回应妻子的倾诉。

不同的互动行为会对婚姻质量造成何种影响呢?

研究者们发现,在这样的社会支持情境中,妻子的积极行为多于丈夫时,比起那些丈夫的积极行为多于妻子的情况,丈夫对婚姻的感受会更好(琚晓燕等,2013)。也就是说,当丈夫感到脆弱和无助,向家庭寻求安慰时,如果妻子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安抚丈夫,认真倾听、加以支持和鼓励,丈夫便会对婚姻有更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虽然研究并没有得出丈夫的积极行为会对妻子的婚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但总体来说,当自己的另一半向自己倾诉时,我们都应该选择以积极和理解的态度加以回应,使双方对婚姻的幸福感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婚姻质量。而如果伴侣表达了困难和挫折,自己却没有恰当地表达出关心和支持,对方的满意度就会大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他在下次相同情境下的表达,夫妻关系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最后说两句

总的来说,夫妻互动的诀窍很简单,那就是尽量通过积极行为来与对方沟通,避免互动中的消极行为。

你可能会说,过日子并不是一个理论那么简单。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这样那样的事情影响,而不能保持对自己伴侣绝对的耐心、包容和关怀。

但读了这篇文章,也许你能做到,在每一个忍不住对伴侣发脾气的时刻,在每一个“突然觉得他/她好烦”的时候,在每一个对伴侣失去耐心、包容和关怀的时候,提醒自己,告诉自己:

“ 我得好好跟他/她说话。”

参考文献:

琚晓燕, 谢庆红, 曹洪健等. (2013). 夫妻互动行为差异及其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一项观察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5):790-794

李晓敏,方晓义,琚晓燕,兰菁,陈怡&郑颖娴.(2016).新婚夫妻冲突解决与日常沟通对婚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01):13-17.

Gottman JM, Levenson RW. (1992). Marit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later dissolution: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2): 221-233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王家琪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南方汉子一个 爱好点实在广泛:喜欢歌剧喜欢小说,喜欢摇滚喜欢Chamber Pop
作家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描述了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在半个世纪以前,青年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坠入了爱河。他们之间交换了无数封炽热的情书,并且曾经决定结婚。但是达萨的父亲却不赞成这一段恋情,为了拆散他们,他带着女儿进行了长途远行。在达萨的旅途过程中,两人依旧通信不断。

但是,这种长久以来依靠信件维持的爱情,脆弱如冬树上欲坠的枯叶。当达萨再次见到他时,她却“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并对他说“忘了吧”。转而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了其忠实的伴侣。

被抛弃的阿里萨一直珍守着对达萨的渴望,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光阴里,阿里萨在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用放纵的生活来排遣分离的空虚。尽管他在内心说“心房比婊子旅店里的房间更多”,但那些心房的墙壁可以轻易松塌,于是那阔大的心房里装着的又只是“戴王冠的仙女”达萨了。他一直固执地以为他最终能与她结合。

半个世纪后,在乌尔比诺死后阿里萨才重新检视对达萨的爱情,他通过自己的文字慢慢地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他们重新坠入爱河。达萨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发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不分离的爱情。

纵观整篇小说,讲述的主要是两段爱情故事:一是达萨与乌尔比诺之间的爱情;二是阿里萨与达萨之间的爱情。前者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就如同心理学家所说的“友谊之爱”(companionate love);后者是充满激情、也毋宁说是带有幻想性质,就如同心理学家所说的“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

有研究对恋爱时长不同的异性恋情侣测试,发现男女双方的“激情之爱”起初随时间上升,在婚姻期间达到峰值后,会有所下降。然而,“友谊之爱”并没有同样下降(Sprecher,1999)。

或许我们可以在“友谊之爱”中找到更多的世俗的东西。但作家并没有对它加以否定;恰恰相反,老马尔克斯甚至把“幸福”这样的字眼用到了上面。在“爱情”与“婚姻”的叠合、交错中,作家认为“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马尔克斯还说过:“男女双方的结合,如同整个生活历程一样,是一件极其难以处理的事情,它必须从最初的时刻天天开始,而且必须在有生之年天天如此。”(《番石榴瓢香》,第25页)

1.jpg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听说一个词叫“七年之痒”,意即当爱情捱过了第七个年头,便会走入一个危机时期。其实,所谓七年之痒,不过是一种激情褪去后的“相看两厌倦”。

我们常常会听人说,时间久了爱情便被消磨成了亲情。也常有人抱怨,说曾经相爱的两人在走过很多岁月后彼此执手却发现熟稔得如同左手牵右手一般平淡,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唤醒度。那么,这是否就是不再爱了?是不是,爱情过后我们都会变成彼此最熟悉的亲人?

2.webp.jpg

我们应如何让婚姻与爱情保持该有的热度呢?

3.jpg

爱的本质
由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论(the triangle theory of love)中,他认为,爱情包含着三个因素:亲密、激情、承诺(Sternberg, 1986)。

4.jpg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亲密(intimacy):指的是爱的关系中的亲密感、连接感。它包含着那些由爱情带来的一系列亲切的感觉以及所产生的一系列温暖的经历。

激情(passion):指的是在恋爱关系中导致浪漫、身体吸引、性满足等相关现象的驱动力,饱含着一系列强烈的情感。

决定/承诺(decision/commitment):从短期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决定;长期来看,则是维持这种爱的承诺。因此这涉及到对一段恋爱关系的存在和潜在的长期承诺的决策。

5.jpg

一般来说,亲密在很大程度上(但不完全)来自于感情投入;激情在很大程度上(虽然不是完全地)源于感情中的动机成分;而决策/承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关系的认知决定和承诺

生动的来说,“亲密”可以被看作是“温暖的”成分,“热情”可以看作“热的”成分,而“决定/承诺”可以看作是“冷的”成分。

根据这三种成分之间的组成关系,斯腾伯格将爱情分成了八种:

1.无爱式爱情(nonlove):没有亲密感、没有激情、也没有承诺。这体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际关系。

2.喜欢式爱情(liking)——只有亲密:对ta感受到亲近、约束力与温暖,但是却没有强烈的激情或者长期的承诺,换句话说,这更像是与朋友的关系,在情感上很亲密,但是却不会打开你的心扉,也更不会让你打算去爱ta一辈子。

3.迷恋式爱情(infatuation love)——只有激情:是在没有亲密关系和爱情的决定/承诺成分的情况下产生的激情唤起的体验,更像是“一见钟情”。

4. 空洞的爱情(empty love)——只有承诺:这种爱产生于一个人决定爱上一个人,但却没有亲密与激情,只剩下冰冷的承诺。这种爱有时会在停滞不前的关系中找到,一般这种关系维持了多年但已经失去了相互的情感投入以及身体上的吸引力。一般来看,这种爱情发生在长期关系的最后或者接近最后的阶段。但是在包办婚姻、“为了结婚而结婚”等情况下,也会存在。在这些情景下,夫妻双方可能从彼此承诺、互相爱对方开始,或者试着彼此相爱开始。因此,空洞的爱未必是一种关系的结束,也有可能是一种关系的开始。

5.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亲密+激情:这种爱情的观点经常体现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这种关系中的情侣们不仅被身体所吸引,还被情感上的联结所吸引。

6.陪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亲密+承诺:这种爱情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的、忠诚的友谊,常常体现在婚姻之中。彼时,肉体的吸引力(激情的主要来源)已经淡化。

7.愚昧的爱(fatuous love)——激情+承诺:这类似于好莱坞式的爱情,或者是一种疾风骤雨的爱情,例如“闪婚”。这种爱情往往是很愚蠢的,因为一个承诺往往建立在激情的基础之上,却没有亲密参与。虽然激情的成分可以随时发展,但是亲密的成分却不能。所以,“闪婚”往往会“闪离”。

8. 完美的爱(consummate love)——亲密+激情+承诺:这才是真正完美无缺的爱情,但这种爱情也未必是难以发展或者维持的。

斯腾伯格认为,随着关系的不断进展,这三种成分的层级也会不断变化。在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亲密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因关系中惊喜之感的减少而不断减少,但双方关系中的可预测性则会不断增多。同样,感情伊始,双方之间的激情是很多的,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斯腾伯格并没有过多的谈及“承诺”的变化,但是他认为会逐渐增多。当然,倘若关系破灭,承诺也会迅速下降(Sternberg, 1986)。

但是,后来者对斯腾伯格的理论进行了大量广泛的检验。其中,Acker与Davis(1992)调查了204位成年人。结果发现,当他们看重当前的亲密关系(能考虑到是否结婚的问题)时能报告出更多的承诺,只有在女性身上才会发现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而男性则没有。并且,在长期的关系中,亲密的程度并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少。对于一段关系,尤其是一段长期关系的满意度来说,承诺是重要的预测因素。

6.webp.jpg

如何维持婚姻中长久的激情?

01重视你的承诺
不承担责任的感情从来不会是成熟的感情。所有感情最终都会要求成熟,要求承担起责任。承诺是决定关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首先需要对自己的珍重与爱护,其次是从注重“我”到注重“我们”,再到注重“你”。

02理性地对待你们暂时的激情
正如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所说的“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往下。”长期的关系中激情或多或少会有淡化,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力保持婚姻关系中的神秘感,从而将激情与亲密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可以重温当年初遇的情景,或者初恋时的细节(就像蔡明和郭达的小品一样)。

7.webp.jpg

03开诚布公,进行有效的交流
逃避可以是问题解决暂时的灭火剂,但只是扬汤止沸。在婚姻生活中,我们需要给彼此创设一个坦诚表达自己感情的空间,在这里能够卸下坚硬的外壳,说出内心的柔软与真情,获得彼此的理解。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最初的激情来自我们的幻想,来自完美相对。后来的激情来自我们的真实,来自脆弱相对。而只有真实的脆弱相对,才能真正产生真正持久的亲密。

04创造属于你们之间的“独家记忆”
在一段关系最初的兴奋感逐渐退却降温之后,夫妻之间可以通过一起从事一些活动,创造彼此间美好的回忆,从而摆脱亲密关系中的无聊感。Arthur Aron和同事们(2000)曾经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在实验室的地面上铺好垫子。一组夫妻的手和踝关节被绑在一起,需要他们用手和膝盖爬行,穿过屏障后到达房间的另一端;另一组夫妻只是从事简单普通的任务;最后一组被试并不安排任何任务。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夫妻在爬行时不断挣扎、欢声笑语,相比与另外两组对于婚姻的满意度也更加高。虽然一段经历的影响是短暂的,但是稳定、持续地一同经历一些有趣、刺激的事情,无疑能够消弭无聊感对于婚姻的危害。

05试着和你的伴侣保持交流模式的同步
在出问题的关系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沟通模式,一种是“需求/回避交流模式”,体现为当妻子想要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时,丈夫常常会想要回避,而这就让妻子常常不知所措(Christensen & Heavey, 1993);另一种则是“消极情感互通”,夫妻之间针锋相对地宣泄负面的情绪,特别是以非言语的形式。其实,这两种交流模式本身并无大碍,只是,当双方处理冲突的方式相似时,关系才能更加健康(Gottman, 1994)。

尽管强烈的、激情的爱情确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Acker & Davis, 1992),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这种消弭是无能为力的。实际上,在婚姻的进展过程中,虽然激情之爱的“强迫方面”会有所减少,但是在“浪漫”方面维持不变。前者一般体现为“我宁愿和我的ta在一起,也不要和别人一起”,后者则表现为“我想要我的伴侣——身体上、情感上、精神上”.

所以,just relax,你们的激情只是换了一个形式体现了出来。

最后,献上杜拉斯的话——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幻想。
爱情是杂乱而繁茂的生命之树上温情脉脉的一缕夕阳,是我们生活不断、期待不断的最美好支持。

参考文献:

Acevedo, B. P. , & Aron, A. . (2009). Does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kill romantic lo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3(1), 59-65.

Acker, M. , & Davis, M. H. . (1992).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test of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1), 21-50.

ARON, NORMAN, C., C., ARON, E., N., & MCKENNA, et al. (2000). Couples' shared participation in novel and arousing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d relationship quality. J Pers Soc Psychol, 78(2), 273-284.

Christensen, A. , & Heavey, C. L. . (1993).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rital conflict: the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Gottman, J. M. (1994).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56(3), 783.

Sprecher, S. (1999). "i love you more today than yesterday": romantic partners' perceptions of changes in love and related affect over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6(1), 46-53.

Sternberg, R. J. .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刘晓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毕业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关注平权
七夕节到了,你收到了什么爱的礼物呢?

七夕不仅仅是情侣们的节日,即使结了婚的夫妻也不妨趁这个机会互相表达爱意。

从玫瑰到巧克力再到项链戒指...五花八门的情人节礼物层出不穷,作为丈夫的你如果礼物已经送遍了,那么这篇推送或许会带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说不定会让你和爱人每天都过情人节!

美国当代家庭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Carlson,2018)称,家务分配平等程度越高的夫妻,对他们的关系满意度更高,双方的关系满意度、性满意度、性行为频率也更高。其中当“洗碗”这一家务在夫妻中分配得更平均时,妻子的婚姻满意度会显著更高。

1.jpg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你不能拒绝会做家务的男人,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

瑞典的一份研究结果也显示(Turunen,2017),报告自己在家庭中履行更多家务劳动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满意度更低,也更多地考虑结束关系(也就是更倾向分手、离婚)。

以上可以看出男性参与家务很重要,那么在家务劳动中男性参与度如何呢?

201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对包含中国在内的29各成员国进行了各国异性恋家庭中男性与女性分担家务时间的调查。

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男性的每日平均家务时间为134分钟,而女性时间为275分钟。其中,中国男性的每日平均家务时间为91分钟,女性为234分钟。中国男性的日平均家务时间(91min)仅仅高于日本(62min)、韩国(45min)以及印度男性(52min)。在性别平等观念较强丹麦以及挪威,男性分担家务时间则分别为186分钟和184分钟。

2.webp.jpg

有人开始提倡:为了让妻子(或女朋友)在关系中更幸福,男同胞们要积极洗碗啊!

话虽如此,我们也只能认为夫妻在家务劳动的公平分配与夫妻的婚姻满意度有关联。

不过,在家务劳动的公平分配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异性恋婚姻中男女平等观念的体现。而关于性别观念对婚姻质量影响的研究倒是有不少。

虽然在较早的研究中(Rani 1976),发现夫妻双方如果都含有传统的性别观念,他们的婚姻也是可以幸福和快乐的。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却有了不同的结果。Herrel发现夫妻双方更现代的性别角色观是夫妻双方在婚姻中拥有更高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Wilcox(2006)就发现当拥有传统性别观念的丈夫的与性别观念更现代的妻子结合时,双方的婚姻满意度是极低的。

随着人们性别平等意识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在性别问题上持有平等开放的观念,在笔者的毕业论文调查中,女性的性别平等的追求更是显著的高于男性,这也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一致。

一篇关于现代女性在婚姻与事业平衡的文章里面提到,“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在性别平等报告里表明,中国女性花在照顾家庭等无报酬工作上的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44.6%,而男性的比例仅为18.9%”。

结合成婚姻伴侣被不少人形容成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幸福法则,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在婚姻生活中个体的幸福感。

当今男女关于性别平等意识的差异以及多数婚姻生活中男性与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异,我们不难想像,大部分现代女性在婚姻中的感受究竟如何。当一个家庭中的女性对平等开始有了追求,但其配偶却仍然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承担更多家务劳动的妻子,两者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矛盾呢?

从这些角度来说,社会中的每个人观念各不相同,朋友们,想要拥有一段幸福关系,会不会洗碗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人观念相容。

不论是婚姻中权利还是义务,都不应以性别作为规定条件,双方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共识和对彼此的感受觉察才是关键喔~

最后,愿有情人每天都过七夕节~

3.webp.jpg

参考文献:

Ruppanner, L., Brandén, M., & Turunen, J. (2017). Does unequal housework lead to divorce? evidence from sweden. Sociology, 52(1), 75-94.

Carlson, D. L., Miller, A. J., & Sassler, S. (2018). Stalled for whom? change in the division of particular housework task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middle- to low-income couples. , 4, 237802311876586.

Rani, K. (1976). Role conflict in working women. Chetana Publications.

Wilcox, W. B., & Nock, S. L. (2006).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equality, equity, commitment and women's marital quality. Social Forces,84(3), 1321-1345.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罗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喜欢吃辣、喜欢摄影、喜欢不定时撒播狗粮的重庆妹子一枚
一则新闻
刘女士和薛先生结婚一年半,今年3月迎来了女儿的降生。由于育儿支出的压力,薛先生决定戒烟,但反过来,薛先生却联合婆婆要求妻子也要做出改变,让其降低化妆品档次,婆婆甚至用回老家不帮他们料理家务作为威胁,刘女士感到万分委屈。

这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是否婚姻就意味着牺牲与妥协?婚姻中的牺牲必须是对等的吗?牺牲会给婚姻带来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婚姻中的牺牲。

什么是牺牲?

牺牲,指的是为了伴侣或关系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当下的利益(Van Lange, Agnew, Harinck, & Steemers, 1997) 。牺牲是婚姻甚至亲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有研究者在研究真正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的的时候,将真爱的成分定义为牺牲、关爱、尊重和忠诚(Noller, 1996)。

在婚姻关系中,牺牲意愿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这标志着个体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夫妻这样一个整体的转变(Wieselquist, Rusbult, Foster, & Agnew, 1999),代表着夫妻开始真正的更多为婚姻、为对方考虑,而不是只顾及自己的利益。

1.webp.jpg

作为一种处理冲突的常用且可行的方法,牺牲往往出现在冲突发生之后。随着夫妻双方的亲密接触,利益和愿望的冲突变得不可避免。一些冲突是微不足道的,比如争论晚餐或他们本周末想看的电影;然而,有些冲突则更为严重,比如他们想要在哪个城市定居。当冲突出现时,一旦个人觉得对方的需求比他们的需要重要得多,他们往往会做出牺牲来满足对方并保持他们的关系。

牺牲的种类有哪些?

主动牺牲VS被动牺牲

Van Lange等(1997)将牺牲分为主动牺牲和被动牺牲。主动牺牲指的是为你的伴侣或和你伴侣一起做一些事情,即使你并不是特别想做,比如陪伴侣去看你自己并不喜欢的电影。被动牺牲指的是放弃你原本想要做的事情,比如放弃和朋友的聚会。而有的牺牲同时包含了放弃理想行为和参与不良行为。

2.webp.jpg

重要牺牲VS日常牺牲
重要牺牲是指为了伴侣改变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比如搬到伴侣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或者因为伴侣过敏而放弃自己心爱的小狗。而日常牺牲则指改变生活中的小事件,如喜爱吃辣的你为了伴侣接受日常清淡的食物。
虽然重要牺牲代表着更重大的事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牺牲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比如放弃和朋友的一些日常出游可能会导致关系的完全疏远。

牺牲给婚姻带来什么?

研究发现,牺牲对婚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方面来看,婚姻承诺能增加牺牲行为的频率(Stanley, Whitton, Sadberry, Clements, & Markman, 2006),同时,牺牲意愿有助于对关系做出更强有力的承诺,并改善整体关系(Impett & Gordan, 2008)。

然而,从消极方面来说,牺牲意味着放弃直接的个人利益,这可能会造成导致消极情绪、抑郁和关系紧张的损失感(Whitton, Stanley, & Markman, 2007)。

既然牺牲对于婚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那夫妻该如何尽可能地减少牺牲的副作用而同时增加其益处呢?

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帮助个人感受到爱,并且在ta需要时有人依靠(Cobb, 1976)。在一项对台湾夫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只有那些伴侣提供较少社会支持的人,他们牺牲的越多,婚姻满意度越低,他们报告的抑郁症状就越高。与此相反,伴侣提供了较多社会支持的婚姻关系中,牺牲的副作用被缓解,能够增加婚姻幸福度(Lin, Li, & Chen, 2017)。

因此,在婚姻中,尽可能给伴侣更多爱与支持,当对方出现情感上的需要时,告诉ta:“有我在”

3.webp.jpg

丈夫牺牲更多

有研究发现,对女性而言,越多的牺牲可能是导致越大的心理压力和对关系的不满意(Lerner, 1988)。而对男性而言,放弃一些短暂的个人愿望去成全婚姻或另一半,可能带来更多的个人满足感(Bahr & Bahr, 1997),提高婚姻的满意度。

可能因为妻子对家庭和婚姻的投入更多,往往也能更敏感地觉察到婚姻互动的不足,因而会更多地产生对婚姻的失望和不满,而丈夫可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或家庭之外的其他事务,对婚姻关系的投入较妻子少。因此,丈夫对婚姻投入更多、牺牲更多,对妻子的辛劳付出也给出更多体谅,能使婚姻更加甜蜜。

4.webp.jpg

最后,愿为了爱放弃很多的你们能享受最幸福的婚姻!

参考文献:

Bahr, K. S., & Bahr, H. M. (1997) . Another voice, another lens: Making a place for sacrifice in family theory and family process. Virgnia F Cutler Lecture, College of Family, Home, and Social Science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November 13.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Impett, E. A., & Gordon, A. (2008). For the good of others: 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sacrifice. In S. J. Lopez (Ed.), Positive psychology: Exploring the best in people (pp. 79–100).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Lerner, H. G. (1988). Women in Therapy. Ben Lerner.

Lin, W. F., Li, T. S., & Chen, L. H. (2017). Sacrifice in a Supportive Marriage: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Buffer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acrifice in Marriag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2), 575-589.

Noller, P. (1996).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Defining the love that supports marriage and famil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1), 97-115.

Stanley, S. M., Whitton, S. W., Sadberry, S. L., Clements, M. L., & Markman, H. J. (2006). Sacrifice as a Predictor of Marital Outcomes. Family Process, 45(3), 289-303.

Van Lange, P. A. M., Agnew, C. R., Harinck, F., & Steemers, G. E. M. (1997). From game theory to real life: How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ffects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ongoing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3(133), 1330--1344.

Whitton, S. W., Stanley, S. M., & Markman, H. J. (2007). If I Help My Partner, Will It Hurt Me? Perceptions of 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26(1), 64-91.

Wieselquist, J., Rusbult, C. E., Foster, C. A., & Agnew, C. R. (1999). Commitment, 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and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7(5), 942-966.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