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本期作者:王璇、杨妙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她会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宝宝们面临的第一个社会关系便是和其他小伙伴相处。但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在和小伙伴游戏时总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小朋友会非常乐意和其他的朋友一起玩或轮流玩,不抢不霸玩具,或者在户外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有的小朋友则不愿意和其他伙伴分享,或者在户外粘着父母,不愿和其他孩子玩。宝宝们正是通过和其他小伙伴的相处,学习到在将来的社会情境中如何与成人同伴良性互动,因此,这一社会能力至关重要。

1.webp.jpg

父母婚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那么,作为父母,在培养宝宝的这一社会能力上可以做些什么呢?

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父母间频繁的冲突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例如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越低,孩子会产生更多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王美芳,2010);儿童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多,儿童的抑郁得分就越高(Ulu, 2002)。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婚姻质量好的家庭,在父母冲突较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多地存在学业成绩不佳、同伴关系不良等诸多适应不良问题(Harold, 2007)。最近的研究显示,婚姻冲突会通过影响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而进一步对孩子的社会技能产生负面影响(黄平,2017)。父母因为冲突而心忧时常常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甚至将气撒在孩子身上、打骂孩子,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与社会技能的发展。

2.webp.jpg

父母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

当夫妻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之时,面对孩子,父母仍应该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按照往常的方式鼓励和教育孩子,切忌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孩子冷言冷语或不耐烦。

此外,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父母也应该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和爱人争吵,或者对爱人使用冷暴力,以减少家庭氛围不良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婚姻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至关重要;而对婚姻关系良好全面的认识是维持好的婚姻关系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黄平, 孙圣涛, 李燕. (2017). 夫妻冲突对幼儿社会技能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5(2), 108-114.

郭俊彬, 陈会昌. (2008). 幼儿社会技能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5), 323-326.

王美芳, 刘莉, 王玉廷. (2010).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6), 802-805.

Braithwaite, S. R., Steele, E., Spjut, K., Dowdle, K. K., & Harper, J. (2015). Parent–child connectedness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externalizing outcom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12), 3690-3699.

Harold, G. T., Aitken, J. J., & Shelton, K. H. (2007).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ttainment: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12), 1223-1232.

Ulu, P., & Fışıloglu, H.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rkish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marital conflict and their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6), 369-378.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路宇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如果你看了之前的文章,那么多少会对依恋有一些了解吧。依恋在婚姻关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依恋模式起源于自己的父母。人出生的时候,依靠母亲或者其他照料者而活,一旦离开,就会恐惧,不安,于是就会哭泣,不愿意分离。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开心,不在一起就悲伤,这就是婴儿与照料者形成的情感纽带,即依恋。

而到了成人之后,进入了恋爱关系,又如同回到了以前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双方会像小孩子那样说话,寻求对方的安慰和支持,在这个时候,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又会塑造着我们。当出现相同情境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是选择不去理会对方?还是选择抓住不放?一切可以追溯到童年的依恋模式。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比成人依恋更早被发展的母婴依恋。

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Ainsworth[1] 针对一岁到一岁半的婴儿,通过观察法将母婴依恋进行了分类(Ainsworth M. D. & Bell S. M.,1970)。首先让婴儿和母亲到实验室一起玩积木和玩具,期间研究员也一起参与玩游戏。之后,让母亲离开实验室,一段时间后再让母亲重新回到实验室。观察婴儿在母亲分开和重聚后的行为,将婴儿分成了大致四种依恋类型,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其中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那么,不同类型的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

安全型的儿童,相信母亲是在自己身边的,是会对自己的需要做出反应的。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会与母亲身体接触,寻求安慰。

回避型的儿童,在分离的时候很少哭泣,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会忽视母亲的到来,不会去接近母亲。

矛盾型的儿童,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会持续哭泣,不容易安抚,会出现拍打母亲或者玩具的情景。

混乱型的儿童,有可能既会出现冷漠的行为,同样也会出现矛盾型儿童的行为,很难分到以上三种模式之中。

为什么面对母亲的离开和归来,婴儿会有不同的反应呢?

我们往往认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母亲对孩子的陪伴和照料,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时间上的陪伴,而是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说我是否真正的了解到孩子内心的需求。

1.webp.jpg

将心比心(mind-mindness),是父母把孩子看做具有独立心理过程的个体,而且理解婴儿个体的心理状态的能力。一个将心比心的父母是懂自己的孩子的,他们能够知道自己孩子是开心吗?是害怕吗?是否对这个玩具感兴趣呢?

研究者(Annie Bernier, & Mary Dozier,2003)邀请六个月大的孩子和母亲进入实验室,让他们自由的玩耍,通过摄像机观察孩子和母亲的互动。研究者发现,有的母亲能够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意图,比如孩子出现了对某个玩具的兴趣时候,母亲能够立刻察觉到这种兴趣,和孩子一起玩玩具,这类母亲被分类为将心比心程度高的母亲;而有的母亲不能理解孩子的意图,比如孩子在发呆的时候,母亲确认为在注视着挂在墙上的海报,这些母亲被分类为将心比心低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将心比心程度越高,一岁的时候婴儿越可能为安全型依恋。

研究者们认为,如果父母更能够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会在描述子女的时候,更多采用一些带有心理特征的语言,包括“想要”,“希望”等,比如“我的宝宝想要去够这个笔,他对这个笔很有兴趣”,而不是“我的宝宝在抓笔。而且有意思的是,将心比心的父母会以这样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子女,而在面对其他孩子时,他们的表现就和将心比心能力低的父母没什么区别。

2.webp.jpg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内心会发生着很多变化,1岁时咿咿呀呀发出声音,一个将心比心的母亲能够明白子女声音独特意义。到了2到3岁的时候,他们向外探索世界,发出言语,开始进行着真实的或者想象中游戏。一个将心比心的母亲,不但知道孩子渴望的生理和情感的需求,更能够跟孩子一起体验快乐与愉悦。

最后,愿我们能用“心”呵护孩子成长。

补充一点小知识

Hollist 和 Miller (2005) 认为安全型在婚姻初期所建立的关系更巩固,能帮助夫妻经历中年的生活压力,相反,不安全型婚姻的抗压力较低,并建议治疗应针对不安全的依恋行为。

夫妻两人都是安全型依恋的婚姻质量高于混合型(一方安全另一方不安全)或不安全型(双方均为不安全型)。关于依恋类型的夫妻配对,有研究 (Collins & Read, 1990; Morgan & Shaver, 1999) 发现,安全型往往会有安全型的伴侣,部分为安全-不安全型,而不安全型会有不安全型的爱侣,在不安全-不安全配对中,迷恋-冷漠的配对最为普遍,而同类不安全-不安全型配对则接近零,其中,女迷恋-男冷漠配对婚姻质量最低。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 Bell, S. M. (1970).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1(1), 49-67.

Annie Bernier, & Mary Dozier. (2003). Bridging the attachment transmission gap: the role of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July 2003(4), 355-365.

Meins, E., Fernyhough, C., Fradley, E. & Tuckey, M. (2001). Rethinking
maternal sensitivity: Mothers’ comments on infants’ mental processes
predict security of attachment at 12 month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2,637-648.

Meins, E., Fernyhough, C., Russell, J., & Clarkcarter, D. (2010). Security of attachment as a predictor of symbolic and mentalising abilities: a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7(1), 1-2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multiple-choice/201902/3-reasons-romantic-regrets-are-so-strong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鲸鱼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6级本科生
探索真理,向往真实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又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白板,如何发展全看家长如何培养。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

是不管不顾,任其发展,树大自然直?
还是严加管教,修枝剪叶,处处多教育?
——如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方式?

本系列文章将给你答案!

孩子的天性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与行为主义的主张相似,“白板说”认为儿童出生时好像一块白板,父母要负责塑造他的个性。

这无可厚非,父母在塑造子女,尤其是在培养孩子的个性特征和道德观念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孩子有其稳定的天性。

1.webp.jpg

斯特拉·切斯和她丈夫亚历山大·托马斯均是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医生和教授,他们做了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对133名儿童从婴儿期直到成年进行追踪研究。

研究发现,有两种力量在塑造这些被试者的个性:一是儿童的气质,二是父母对儿童气质所作的反应(Chess & Thomas, 2013)。换句话讲,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他的天性和父母养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2.webp.jpg

做个简单的小实验——放下手机,交叉双臂抱在胸前,左胳膊还是右胳膊在上呢?换一种方式是否会觉得不习惯呢?

同样,我们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不是说我们被局限于某种做事方式,但我们倾向于在相似情境中重复同一种行为。

天性也是如此。

两个教育的反例

《小欢喜》中的强势妈妈宋倩始终认为女儿英子应该听话,按照她规划的人生道路发展,英子无法反抗,最后无奈选择跳河。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少爷的父亲一直想把阿米尔培养成和自己相似的、有血性的男人——替儿子报名参加足球队,带着他观看比武竞赛。

而阿米尔由于极度渴望得到父爱,压抑写作的爱好,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甚至出卖伙伴,落下终身遗憾。

正如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所说: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本,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他有自己要走的路

3.webp.jpg

常见的教育误区——按自己的想法培育孩子

对于家长,或多或少会遇到过以下问题——

为什么孩子是亲生的,性格却一点都不像自己?

为什么孩子非要探索世界,当个中学教师不好吗?

而很多孩子也会经常遇到以下的问题——

为什么父母总想让我按照他们规定的样子成长?

为什么父母不尊重我的想法,不理解我也是独立的个体?

4.webp.jpg

在很多孩子眼中,父母总在逼迫我们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以爱为名义使我们屈服。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对,毕竟,有哪个父母不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呢?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自信、有竞争力,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疼爱。父母也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子女,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父母为孩子写好的剧本去生活,所以很多父母不知不觉间会按自己认同的方向努力地塑造孩子。

按照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或你对孩子的期望来养育孩子,——这便是常见的教育误区。

5.webp.jpg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什么后果?

按照父母的意愿养育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你试图强迫孩子成为那种与他本性不相适应的人,就是在对他/她传送一个非常危险的信息——

“我不是因为你本来的样子而爱你,而是因为你越来越接近我所期望的样子而爱你。”

这个信息会让孩子用尽余生去争取父母或他人的赞扬或肯定,从而迷失自我,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

前几年,北大四成学生得“空心病”(徐凯文,2016),也反映出优秀的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他人的要求,满足家长老师的期待,而真正站在自由面前,这个动机却显得荒唐无力。

按照天性培养孩子,会有什么好处?

孩子会觉得他们受到你的高度重视,你之所以了解、承认、尊重他们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某些特点,而不是他们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式去行为。这才真正会促进他们的自尊心健康发展,也能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

最近有句话叫“生女当如詹青云”。而众所周知,哈佛才女詹青云上初中时成绩不佳,父母却默默支持她的爱好,鼓励她探索兴趣,甚至将家里的茶几沙发换成四驱车赛道,顺着孩子的天性发展。

最为难得的是,她的父母并没有逼她符合世俗的标准,而是在一旁给她土壤,静静等待开花结果。

6.jpg

该如何调整

《圣经》中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
要按一个儿童应该走的道路去养育他,这样当他长大成人时,才不会偏离他的本性。

按一个儿童应该走的道路,并不是指人人都该走的道路。

希伯来语中,道路,即derek,字面理解是爱好,也就是个人独有的内在倾向。因此这段话实际是在告诉我们,要按照孩子的自然天性去养育孩子。

最后说两句

接下来,我们的系列文章要一起探讨“最好养育方式的艺术”,既照顾到家长的天性,也兼顾孩子的天性。我们将介绍一个简单、切实可行的理论,以使:
● 了解家长自己的天性,以及你的天性如何影响你的养育方式
● 发现孩子的天性
● 对比家长和孩子的天性
● 调整家长的养育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 增强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
● 减少冲突
● 在家里营造互相鼓励和合作的气氛

请记住:"孩子不是我们要塑造的东西,而是我们应该去发现的人。"

参考文献:

徐凯文. (2016). 时代“空心病”解读. 陕西教育:综合版(11), 58-60.

Charles F.B., 易进, 方晓义. (1998). 按照天性养育孩子 灵活而有效的教子艺术 (美国家庭教育丛书). 专利文献出版社.Chess, S., & Thomas, A. (2013). Tempera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Routledge.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整理者
殷锦绣
主修psychology,常写 popular science,喜欢photography,痴迷 Potter(Harry)
在知乎「木棉959」也可以找到我

理论提出者及其生平

1.png

杰伊贝·贝尔斯基(Jay Belsky)

杰伊贝·贝尔斯基(Jay Belsky),1978年在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获得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博士学位,后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人类发展学教授,当前国际上儿童心理研究领域的公认专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2013年的统计中位居美国儿童心理研究领域中心性首位(杨淑萍, 邸燕鸣, 魏新岗, 刘文, 2013)。2007年,他被授予美国心理学会居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奖,以表彰他在科学与社会服务中对发展心理学的终身贡献。

Belsky主要从事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由他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对儿童教养方式的研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托育照顾、婴儿期和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婴幼儿期父母角色扮演、亲子功能的演化基础、婴幼儿安全依恋关系的起源等,发起了宾夕法尼亚州婴儿和家庭发展计划并担任主持者。

理论发展历程
在差别易感性模型出现之前,素质压力理论已经被应用到了儿童发展与家庭领域,认为一些儿童由于自身具有的“脆弱性”而对环境中的压力事件更易感,这些“脆弱性”可能是个性特征中的行为或气质因素、生理因素、基因因素(Belsky & Pluess, 2009), 还有一些弹性个体由于缺乏这些脆弱性因素而不易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Cicchetti & Garmezy, 1993)。

但素质压力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消极环境对脆弱性个体的不利影响,并未说明个体对积极环境的反应差异问题,实际上该模型暗含着弹性个体和脆弱性个体对积极环境或非逆境环境的影响没有差异 (Ellis, Boyce, Belsky, Bakermans-Kranenburg, & van IJzendoorn, 2011)。然而,有证据表明某些个体在消极环境和积极环境中都具有发展可塑性,而这种情形并不符合素质压力模型。

在这一背景下,1997年,Belsky 首次提出了差别易感性模型(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认为高易感性的个体所具有的“脆弱性”其实是“发展可塑性”,它一方面会使个体在易受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易受到积极环境的积极影响。总之,环境是以一种更好或更差的方式在影响着个体的发展(Belsky et al., 2007)。

后来,与Belsky合作的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差别易感性模型,将Belsky提到这种“发展可塑性”与“环境敏感性(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这一概念相结合,用以衡量个体对外界刺激感知和处理的能力(Pluess et al, 2017)。

代表性著作

Kopp, C. B., & Belsky, J. (1982).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a social context. Addison-Wesley.

Belsky, J.,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 Van Ijzendoorn, M. H. (2007).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6), 300-304.

理论观点
简单来说,差别易感性的模型可以归纳如下图:

2.png

图 1 差别易感性模型(高鑫, 丁碧蕾, 冯姝慧, 邢淑芬, 2018)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儿童自身具有“环境敏感性”,不同儿童的可塑性并不相同,高敏感性(高可塑性)儿童对环境的敏感性更高,在消极环境下更容易表现出不良发展结果;而低敏感性(弹性)儿童则无论在哪种环境下,自身的发展结果受到的影响都更少。

这一说法可以用兰花-郁金香-蒲公英隐喻来描述,兰花代表少数较敏感的人,在理想环境中非常出色,而在不良环境中非常衰败;而蒲公英则代表大多数对环境不太敏感的人,耐受性非常强,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属于中间敏感性群体的个体被称为郁金香型,没有兰花敏感,但比蒲公英敏感。

成人环境敏感性研究表明,根据环境敏感性可将人群划分为三个团体,31%的群体属于高敏感性团体,40%属于中等群体,剩下29%属于低敏感性群体(Lionetti et al., 2018)。而在儿童中,探究这一分布比例的研究还很少,Pluess等人在一项招募了334位来自多个民族的青少年研究中发现,其中20-35%的人为高敏感性群体,41-47%的人为中等敏感性团体,25-35%的人为低敏感性团体。

评估工具

为了将差别易感性从其他交互作用中区分出来,Belsky, Bakermans-Kranenburg 和 Van Ijzendoorn (2007) 提出了差别易感性模型的具体检验步骤。

3.jpg

图 2 差别易感性模型和素质-压力模型对比(Ellis, Boyce, Belsky, Bakermanskranenburg, & Van Ijzendoorn, 2011)

第一,检验易感性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Belsky et al., 2007);

第二,检验易感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没有相关,这是检验差别易感性的关键步骤。例如,如果消极情绪性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之间相关,则不能证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高消极情绪性婴儿具有更大的预测力度(Belsky et al., 2007);

第三,检验易感性因素和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其相关不等于0,那么差别易感性模型不成立。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把差别易感性模型从素质压力或双重风险模型中分离出来;

第四,将回归图与差别易感性经典图形进行比较。只有符合上图中黑色虚线和灰色实线部分才证明是差别易感性模型,并且要求高易感性群体的斜率显著不等于0,同时其绝对值显著大于低(非)易感性群体斜率的绝对值;若符合上图黑色实线和灰色实线部分, 则证明是素质压力或双重风险模型(Ellis et al., 2011);

最后, 替换易感性因素和行为结果, 检验模型的特异性。

后来,因为受到统计方法上的质疑,Belsky等人(2015)又概括出了几种诊断差别易感性的更严格的标准:第一, 使用显著性域(RoS)检验来决定易感性因素 M (如困难气质)的值域,并且结果变量 Y对预测变量 X 的回归在易感性因素的值域上是统计显著的,预测变量的范围应界定为 X±2SD;第二,使用交互效应比例(PoI)和受影响比例(PA)两个新标准。

如果直接衡量模型中的敏感性,可以使用儿童版高敏感性量表(Highly Sensitive Child (HSC) Scale)(Pluess et al., 2017),这一量表改编自Aron等人1997年编制使用的成人高敏感性量表(Highly Sensitive Person scale),包含了38道自我报告题目,如“我不喜欢令人不悦的气味”“我喜欢优美的声音”“喝可乐让我不舒服”;修订简短版有12道题目。虽然是新编量表,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和应用。

研究证据
在差别易感性行为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就是儿童自身的困难气质。

有关儿童气质与养育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研究为差别易感性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些研究既包括儿童的消极情绪性或困难气质与父母教养的交互作用,也涉及儿童气质对儿童保育经历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儿童的气质和情绪特征改变着后天养育环境或经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Belsky et al., 2007);困难气质的儿童如果早期经历了严厉的父母教养则会表现出更多外化问题, 如果经历的是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 则会得到相反的研究结果(Poehlmann et al., 2012);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不仅更易受积极同胞关系的有利影响,同时也更易受消极同胞关系的不利影响,这种结果也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 Morgan, Shaw, & Olino, 2012) 。

从生理角度看,也有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的研究。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引起的某些生理反应能够调节环境和个体外化问题之间的关系,Wolff, Wadsworth, Wilhelm 和 Mauss (2012)对 4~5 岁儿童的研究发现,相对于迷走神经监管能力低的儿童, 高迷走神经监管力儿童在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中有较低的 SNS 压力反应, 而在非支持环境中的 SNS 压力反应则会较高;副交感神经系统(PNS)引起的生理反应也作为调节因素发挥着作用,有研究者使用迷走神经张力和迷走神经抑制来调查副交感神经系统是否以及如何调节家庭中婚姻冲突与童年中期儿童的适应能力的关系,发现相比于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儿童,那些生长在较少婚姻冲突的家庭中的低迷走神经张力的儿童会出现更低的焦虑,而当处于高婚姻冲突的家庭中时则会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对迷走神经抑制的研究也出现了相似的证据 (El-Sheikh, Harger, &Whitson, 2001) 。

参考文献:

Belsky, J. (1997). Theory testing, effect-size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rearing influence: The case of mothering and attachment. Child Development, 68(4), 598-600.

Belsky, J. (1997). Variation in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n evolutionary argument. Psychological Inquiry, 8(3), 182-186.

Belsky, J., & Pluess, M. (2009). Beyond diathesis stress: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6), 885-908.

Belsky, J., Newman, D. A., Widaman, K. F., Rodkin, P., Pluess, M., & Fraley, R. C., et al. (2015).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ffects of maternal sensitivity? A study of candidate plasticity gen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7(3), 725-46.

El-Sheikh, M., Harger, J., & Whitson, S. M. (2010). Exposure to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nd physical health: The moderating role of vagal tone. Child Development, 72(6), 1617-1636.

Ellis, B. J., Boyce, W. T., Belsky, J.,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 Van Ijzendoorn, M. H. (2011).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 evolutionary–neurodevelopmental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3(1), 7-28.

Pluess, M., Assary, E., Lionetti, F., Lester, K. J., Krapohl, E., & Aron, E. N., et al. (2017).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 children: Development of 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 scal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nsitivity grou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4(1), 51-70.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本期作者
杨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典型的南方姑娘 爱好广泛 热爱生活
一家三口逛超市,孩子看到冰激凌让妈妈给她买,妈妈说:“因为昨天你犯了错误,今天惩罚你不准吃冰激凌。”孩子大声哭闹,妈妈依然坚持原则,而爸爸却说:“她喜欢就给她买吧。”妈妈急了,对女儿的管教总是受到丈夫的阻挠。

1.webp.jpg

相信大家在电视剧或现实生活中都见过类似的场景,在许多家庭中夫妻双方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而产生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据研究统计,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占社会总数的48. 7%(方晓义,1998)。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和欲望的践踏。”

01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的5大危害

① 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的是非观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但若面对同一件事,妈妈说“不应该”,爸爸说“应该”,爸爸说要往东,妈妈偏偏说要往西,这会令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该听谁的好。长此以往,容易模糊小孩的是非观。

② 让孩子“见风使舵”
父母双方,一个唱白脸—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唱红脸—铁面无私、严厉教育。而孩子有自我保护的心理,会利用父母的分歧“见风使舵”,寻找有利于自己的那一方,这可能导致孩子面对父亲和母亲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

③ 引发儿童问题行为
国外研究发现父母抚养方式的不一致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关系。Richman等人(1977)的调查发现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相关联。此外,Mccord 等人在对儿童青少年犯罪的状况进行研究后指出, 不管何种教养方式, 只要父母一致, 孩子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 降低父母的威信
马卡连柯提出的威信理论指出教育者的威信与其教育作用的发挥呈正比,也就是说,父母的威信越高,积极的教育效果越好(余云珠,2006)。然而在孩子面前产生教育分歧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孩子本来会自然地以为家长的话就是对的,但若父母一方当着孩子的面产生分歧,甚至彼此质疑对方、否定对方的教育方式时,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降低了父母的威信。

⑤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理念的分歧会导致父母产生更多有关教育方式的冲突,这类冲突与孩子有直接关系,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那些与孩子无关的冲突更大。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才吵架”,实证研究也发现,在这类冲突中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自责、羞耻和恐惧(Grych& Fincham, 2010)。

此外,根据Davies和Cummings (1994)的情绪安全假设,婚姻冲突会引起儿童长期的情绪压力,儿童可能会长期经历自己无法控制的消极情绪和不安全感,导致各种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

然而分歧是难以避免的,夫妻双方由于成长经历、知识水平或价值观的差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难免产生一些分歧。那么...

02父母该如何合理化解教育理念分歧,形成“统一战线”呢?

在孩子面前避免正面冲突,互相尊重维护双方威信。

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要立刻介入,就算对方教育方式失当,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轻易指责对方。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粗暴的指责只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

父母双方要互相尊重,维护彼此的威信。比如:孩子在背后议论母亲,父亲听了不能不闻不问,应该提醒孩子有意见当面跟母亲沟通,不该在背后议论。

2.webp.jpg

若存在分歧应该事后心平气和地沟通。

存在分歧时,父母可以在事后寻找适当的时机,心平气和地沟通和讨论,然后一致得出一个不容协商的结果告诉孩子,真诚又开放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研究表明,夫妻积极的沟通能够显著地改善婚姻关系,提高婚姻质量(Sigman,2010)。因此夫妻双方应该经常进行高质量沟通,只有把夫妻关系先理顺了,亲子关系才能理顺,家庭才能和谐幸福,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引刃而解了。

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学习,通力合作。

夫妻在教育理念上有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的认知不同步。先进的育儿理念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分享给你的爱人,鼓励对方一起学习。比如,夫妻双方可以一起看一本书或是参加一门育儿课程,保证你们的教育观念在一些大方向上能够保持一致。

家庭教育中夫妻产生分歧时很常见的,但是并不能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而是父母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一起唱红脸或一起唱白脸。“统一战线”才是处理孩子问题最正确的方式。父母的教育效应不应该是相互抵消,而是团结一致,教育孩子朝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

4.webp.jpg

参考文献:

池丽萍, & 王耘. (2002).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心理科学进展, 10(4), 411-417.

唐文辉. (2017).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导刊(下半月)(3), 78-81.

余云珠. (2006). 马卡连柯父母威信理论的构成及启示. 教育评论(5), 87-89.

方晓义, & 郑宇. (1998). 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V14(4), 33-37.

Grych, J. H., & Fincham, F. D. (2010). Children's appraisals of marital conflict: initi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 Child Development, 64(1), 215-230.

Burton, J. P. (1998).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marital conflict.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6(4), 836-49.

Davies, P. T., & Cummings, E. M. (1994).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387-411.

Sigman, S. J. (2010). Handling the discontinuous aspects of continuous social relationships: toward research on the persistence of social forms. Communication Theory, 1(2), 106-127.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