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发布的文章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以下文章来源于家姻心理 ,作者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盼望着,盼望着,全国各地中小学终于陆陆续续传来开学的消息,家长不禁喜极而泣。

“孩子开学家长们的真实反应”冲上热搜,视频中送神兽上学的父母一步三蹦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过往种种不堪回首。几个月前,很多家长从未体验过如此集中且深度地与娃相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停课不停学”将家长和学生牢牢拴住了一起,大打出手、离家出走,家长跳河,学生跳楼等亲子冲突的新闻频频出现,大家纷纷表示再不开学,怕是快要断绝亲子关系了。

1.jpg

虽然神兽陆续回笼,但亲子冲突却是一个持续数年的话题。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减少家庭中的亲子冲突呢?这个系列推送将介绍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还你一份家中的安宁。

方法一:调节情绪

2.jpg

和孩子沟通之前,首先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这时可以使用正念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帮助家长保持内心的平静。

想要尝试正念训练?点击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选择放松冥想-正念冥想模块。

或者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或躺着,闭上眼睛,缓慢地呼吸。在心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询问自己“这一刻,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拥抱这一刻你所体会的所有感受,接纳它们。

3.jpg

家长要面临生活中多方面的压力,所以千万记得,照顾孩子之前首先要照顾好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可以尝试一下情绪管理法与孩子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情绪管理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在长期研究中总结得到的方法(Gottman,2014)。这种方法希望家长能觉察孩子的情绪,并理解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同时,也能划定不当行为的界线,教导孩子如何调整情绪,解决问题。

那么,情绪管理法要如何实施呢?简而言之三个步骤:停、听、做。

【第一步:停】

第一步的“停”,不只是停止对孩子讲大道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要停下自己的情绪,不要在生气的时候解决问题。

愤怒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导致冲突升级。在自己想发火的时候,可以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孩子哭闹无理时正是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的好机会。

4.jpg

冷静下来之后,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思考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应简单地将行为本身当成问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值得被聆听,而不是被消灭”。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位置,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

比如,当孩子玩游戏不学习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喜欢玩游戏是不是学习太枯燥无味,让人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因为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过于放任自己?

你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作业中的困难”、“如何教会孩子更好进行时间管理”,而非简单制止孩子玩游戏的行为。

或者,也可以问问孩子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甚至让孩子教你如何玩这个游戏,体会孩子玩游戏时的感受。这会让孩子感觉TA做的事情得到了你的接纳,减轻你与孩子的冲突,使你与孩子的关系得到重建。

这一步骤的思考过程中,家长需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孩子的情绪是被允许且可以无条件接纳的,但孩子的行为则需要有条件接受。

5.jpg

【第二步:说】

描述情绪,即用具体的词汇描述孩子的心情,同时还需要将表达出家长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接纳。表达的内容可以根据框架——客观描述事件,描述家长观察到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可能的原因。

框架如下:“我看到你做了xxx(事件),你觉得很xxx(情绪),是不是因为xx(原因)。”

比如:“我看到你玩手机一直停不下来(事件),当我提醒你去写作业的时候,你非常烦躁(情绪),是不是因为作业太难了,有什么地方没有学会?还是因为今天一直在学习,有点太累了?(原因)”。

6.jpg

说完后等待孩子的回应。一般而言,如果家长可以平静地与孩子沟通时,孩子也会冷静下来,愿意和家长进行对话。接下来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办法进行沟通:

(1)家长可以使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批评地去回应自己所听到的一切,用心感受孩子所体会到的一切。

(2)家长可以通过重复孩子说的话回应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在认真倾听。

(3)家长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比如“我小时候爸爸妈妈不让我玩游戏的话,我也超生气”,这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是可以被认可的。一旦孩子感到被认可,也就更愿意接受接下来的谈话。

7.jpg

【第三步:做】

当家长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观察并理解了自己的情绪之后,自然而然便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解决情绪问题。

对于孩子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划定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间的界线开始的。父母需要让孩子理解,有些情绪表达方式是不正当、不被接受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孩子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多样的。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思考并探讨,当孩子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存在哪些情绪表达方式,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

8.jpg

通过这次居家带娃的深度体验,相信大家都认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熟练运用此方法,可以和孩子心平气和坐下来沟通,但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呢?

详情请进后续文章~

原创 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陶文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在我们往期推出的暗黑人格专题里介绍了“暗黑人格”的三个分类,我们还发现有“暗黑人格”的男性更易吸引女性,且这种吸引力甚至无关外貌(Carter, Campbell, & Muncer, 2013)。

俗话讲:“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无论是大量影视作品中受到追捧的霸道总裁、病娇男孩等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实例,仿佛都可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1.jpg

“坏”有坏的理由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人之所以“坏”是有“坏”的道理的。举个例子,具有“暗黑人格”的男性通常具有这样一种交往模式:交往时间短、侧重于性的满足、容易出轨等(Jonason, Li, Webster, & Schmitt, 2009)。

对此,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因为女性生孩子比较辛苦,所以女性比男性更难以维持同时和多个对象的性行为和生育行为;而男性可以在与多个女性快速匹配、同时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繁衍后代的机会。最后,经过代代优胜劣汰,如今表现出男性更具有更“坏”的交往方式也不奇怪了(Schmitt et al., 2012)。这样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坏”一些是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2.jpg

真的只有男人“坏”吗?

一项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夫妻中出轨的男方、女方比例相当,各占20%,而双方都有出轨的情况接近一成。一项《2016中国人出轨态度调查报告》又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过半都有过出轨的想法,但女性可能更少付诸行动

而在国外,Carter等人在13年研究了坏男人对女性的致命吸引力后,又在2014年发现:并非之前人们想象的那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亲密关系中,“坏”的很可能不仅仅是男性,还有女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快餐恋爱(a short term mating strategy)、出轨等行为上的概率很可能是等同的。

如今,进化心理学也更加意识到在两性交往的过程中,个体的行为都是有多种可能性的(Gowaty, Kim, & Anderson, 2012),“坏”的确不是男性的专利,所以,请不要把亲密关系里的女性都想象成无辜的小白兔哦。

3.jpg

“坏”的原因

对“坏”女人来说,同时与多个男性发生性行为并与他们生育后代,可以丰富自己后代的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可以帮助“坏”女人的后代们在遭遇各种环境时大大提高生存的可能性,从而“坏”女人自己的基因也就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并且,同时拥有多个交往对象可以让“坏”女人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来自男性的资源(Jennions, & Petrie, 2000)。所以,基于“性”的交往策略也可以看作女性参与竞争的一种方式。

《我是余欢水》中的梁安妮,是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女孩,家庭条件一般,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财富。但是梁安妮漂亮,风情万种,情商高,擅长与人打交道。在剧中,梁安妮周旋于魏总和赵经理两位领导身边,借势上位,她们三个人两千万的赃款,梁安妮凭借色相争取到了三成的分成。尽管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但看过电视剧的人,大多对梁安妮持有好感,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的魅力。

4.jpg

在去年年末,美剧《致命女人》第一季热播,在美国80年代的背景下,刘玉玲扮演的富婆频频出轨与自己女儿同龄的小鲜肉,一句“Oh,youth”扛起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大旗,却让不少人觉得自然又迷人。

5.jpg

此外,当代社会文化也拒绝“双重标准”,鼓励在私人和公共领域支持性别平等。可以预期的是,这会让男性和女性在交往中的各种行为脱离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更少的传统性别特色。所以,不仅仅是有“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还有“女人不坏,男人不爱”了。

最后说两句

暗黑人格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既危险又有魅力,希望看完文章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对于这类“坏男坏女”的感受,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还是您现实遇到的真实存在的人,快来一吐为快吧。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Carter, G. L., Campbell, A. C., & Muncer, S. (2013). 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Attractiveness to wom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6, 57-61.

Carter, G. L., Campbell, A. C., & Muncer, S. (2014). The Dark Triad: Beyond a ‘male’mating strate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6, 159-164.

Gowaty, P. A., Kim, Y. K., & Anderson, W. W. (2012). No evidence of sexual selection in a repetition of Bateman’s classic study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9), 11740-11745.

Jennions, M. D., & Petrie, M. (2000). Why do females mate multiply? A review of the genetic benefits. Biological Reviews, 75(1), 21-64.

Jonason, P. K., Li, N. P., Webster, G. D., & Schmitt, D. P. (2009). The dark triad: Facilitating a short‐term mating strategy in men.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ublished for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23(1), 5-18.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 556-563.

Schmitt, D. P., Jonason, P. K., Byerley, G. J., Flores, S. D., Illbeck, B. E., O’Leary, K. N., & Qudrat, A. (2012). A reexamin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exuality: New studies reveal old truth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2), 135-139.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原创 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邓炜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成员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安家》中塑造了这样一对夫妇——阚先生和阚太太。

阚先生原本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却在发达了以后染上了沾花惹草的毛病。在一次出轨被阚太发现后,阚先生决心洗心革面,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他向阚太承认错误,并承诺永不再犯,一心一意维系家庭。然而,在得到了阚太的原谅后不久,阚先生又一次背叛了婚姻,被阚太发现。终于,阚太在一次次失望中变得心灰意冷,提出了离婚。

1.jpg

迈入一段婚姻,往往始于两人之间的互相承诺,承诺将一生忠于对方,承诺给对方未来的幸福,承诺担起爱情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婚姻生活的展开,承诺好像变成了爱情中,最不靠谱的一部分。它既不是白纸黑字立下的字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不是锁链牢笼,可以将对方束缚在自己身边。

于是,同剧中的阚太太一样,很多婚姻中的人不愿意相信承诺。他们认为承诺得再多,也不如付出和行动来得实际,来得令人踏实。

然而,对于一段婚姻来讲,承诺真的可有可无吗?承诺又究竟在婚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承诺真的不重要吗?

在心理学中,婚姻承诺(commitment)是指夫妻对未来婚姻关系的看法和愿意保持婚姻的动机(Johnson,1999)。所谓“看法”、“动机”,都是个人主观的体验,相比于实际的付出和行动,承诺好像确实显得有些虚无缥缈。

但这并不意味着承诺对于婚姻来说不重要。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认为,承诺是真正完满的爱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著名的斯腾伯格爱情三元论中,承诺(commitment)作为三角形的一角,对完满的爱的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jpg

在爱情三元论里,缺乏了承诺的爱称作“浪漫的爱”。在浪漫的爱中,两个人经历着高强度的亲密与激情,享受着这样高强度的唤起带来的兴奋和幸福感。但由于缺乏承诺,浪漫的爱往往不能长久。这就好像一些明星有很多“秀恩爱”的行为,但“官宣”之后不久就爆出了出轨的丑闻或是感情破裂的消息,最后只能以离婚收场。当激情和喜欢被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掩盖,没有承诺的婚姻将很难维持稳定的状态,最终走向衰亡。

由此看来,承诺似乎是维系一段感情的重要纽带,构成了维持婚姻的重要理由。

承诺会对婚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研究表明,承诺可以预测若干年后夫妻两人的婚姻状态。一项对38名结婚3年的夫妻的跟踪研究发现,承诺可以预测结婚第三年到第五年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满意度((Stanley, Whitton, Sadberry, Clements, & Markman, 2006);另一项对172名新婚夫妇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承诺中愿意保持婚姻的倾向与11年后的离婚率显著相关,承诺程度越高,离婚的可能性越低

然而,并不是所有承诺都能为婚姻带来积极的影响。Adams等(1997)将承诺分为了三种类型:对婚姻的承诺,对配偶的承诺和对限制的感觉。前两种承诺都是基于个体对感情的爱、奉献与依恋,是良好的承诺状态。而“对限制的感觉”则是基于经济或外在社会压力的约束,是一种限制的力量。

研究发现,对配偶和对婚姻承诺高的夫妻感受到了更高的自尊,并且更加了解和信赖对方。然而,当夫妻间的承诺更多的是受制于外在的经济或社会因素时,情况就反过来了。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一旦觉得婚姻是一种负担或桎梏,他们的行为就不会向有利于婚姻建设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做出一些有以破坏婚姻的行为(李涛等,2010)。因此,只有在夫妻间的承诺是基于对对方和对这段婚姻的爱、奉献与依恋时,才能真正对婚姻带来积极的影响。

承诺为什么能够预测婚姻状态呢

大量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承诺更高的夫妻之间有更多的爱的表达( Clements & Swensen,2000),两人之间的婚姻问题更少,夫妻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更高,夫妻之间的沟通和解决更为积极,两人也更倾向于做出积极的相互适应的行为(Rusbult, Verette, Whitney, Slovik, & Lipkus, 1991)。

最后,承诺不仅仅是婚姻状态的预测因素,夫妻之间还能通过增强两个人之间的承诺感来改善婚姻状况。Alaf等(2017)通过对16对婚姻承诺得分较低的夫妇进行13次90分钟的双人训练计划,成功地提高了夫妻双方的婚姻承诺,增强了夫妻间的亲密感和同理心,改善了夫妻关系。

因此,对于婚姻来讲,承诺并不是不重要。它虽然没有行动来得实际,但确实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关系的稳定保持和稳步发展,是夫妻关系维系的重要一环(侯娟等,2015)

3.jpg

承诺,不仅仅是嘴上说说

看到这里,你也许应该已经明白了承诺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但一个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道理我都懂,但是都老夫老妻了,谁还天天把‘我会爱你一辈子’挂在嘴边?”

但其实,婚姻中的承诺二字,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不能只有观念的承诺感,还需要有行为方面的付出。

徐晨质(2012)在中国本土的背景下探讨了婚姻承诺的组成,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将中国夫妻的承诺行为分成了四个维度,除了言语表达,承诺行为还包括忠诚信任、行为表达和支持关心。我们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入手,评估我们对婚姻和伴侣的承诺程度,也可以通过在这四个方向上的改善,促进夫妻关系的发展。

【忠诚信任】

你对你的伴侣诚实吗?你忠于对方吗?你尊重对方的需要吗?

忠诚信任,顾名思义,就是对伴侣的忠诚度和二人之间的信赖程度。相互信任是婚姻的基石,承诺则是信任建立的方式。承诺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我永远爱你”,更要体现在对伴侣的忠诚和信任的行为中。

【行为表达】

你会以夫妻二人的关系为中心计划每天的活动吗?你会做一些使ta开心的小事情吗?你会和ta一起完成一件事吗?

承诺的行为表达需要以两个人为单位,进行一些增进感情的“小活动”。和ta一起做一次旅行攻略,为ta准备一个礼物和或一场惊喜,挑一个空闲的周末一起完成一幅拼图……这样的活动虽然小,却能够为生活增添一些小情趣,也能让两人之间的承诺联结愈加紧密。

4.jpg

【言语表达】

Ta不在的时候,你会告诉ta你想ta吗?你会告诉对方你爱ta吗?你会告诉对方你对ta的承诺吗?

言语上的承诺虽然比行动来得无力些,但言语比行为更明显、更直接,往往也会更有效。一句直白的“我爱你”,一句甜蜜的“好想你”,一句关切的“路上小心”都是承诺的变式,都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重视和牵挂,进一步拉近两个人心理的距离。

【支持关心】

你会给对方私人时间吗?你会试着从ta的角度看事情吗?

对伴侣的支持关心也是承诺的重要维度。支持关心,意味着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和在意对方。当ta遭遇不顺心时,多安慰、少指责;当两人之间存在矛盾时,多理解、少争吵。只有将两个人的互动建立在彼此都舒适的情况下,才能让双方都能感知彼此的真诚,建立更加紧密的承诺联结。

最后说两句

让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承诺究竟在婚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我看来,承诺好比婚姻的氧气。从我们说出“我愿意”这三个字开始,我们一直在践行着爱的承诺。在婚姻生活中,我们很难感受到承诺的存在,甚至开始怀疑承诺是否真的重要。但当有朝一日,若两人之间的承诺不复存在,婚姻也将随之走向死亡。

因此,每一个处在婚姻中的人都应该重视两个人之间相互的承诺。这个承诺,不是天天把“一辈子”挂在嘴边,而是将自己对伴侣和婚姻的责任感内化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很多时候,一场精心准备的惊喜,一个动情的拥抱,甚至只是一句不经意的关心,就能在无形之中让另一半感受到自己对对方、对这段婚姻的承诺感,就能推动两个人的婚姻向前,走得更稳,走得更久。

参考文献:

Adams, J .M ., Jones W.H..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marital commitment :an integ 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7, 72 :1177-1196
Alaf, B. C. , Zahrakar, K. , & Sanai, B. . (2017). Effect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 skills program in marital commitment of couples. Journal of Research & Health, 7(1), 653-662.
Clements, R., & Swensen, C. H. ( 2000) . Commitment to one′ s spouse as predictor of marital quality among older couples. Current Psychology, 19, 100-119.
Rusbult, C. E., Verette, J., Whitney, G. A., Slovik, L. F., & Lipkus, I. (1991) . Accommodation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Theory and preliminary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53-78.
Schoebi, D. , Karney, B. R. , & Bradbury, T. N. . (2012).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first 10 years of marriage: does commitment confer benefits beyond the effects of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4), 729-742.
Stanley, S. M., Whitton, S. W., Sadberry, S. L., Clements, M. L., & Markman, H. J. (2006). Sacrifice as a predictor of marital outcomes. Family Process, 45, 289–303. doi:10.1111/j.1545-5300.2006.00171.x
李涛, 王庭照, 徐光兴, and Li Tao, Wang Tingzhao, Xu Guangxing. "婚姻关系中的自尊、信任与婚姻承诺 -
Self-esteem,Trust and Marital Commitment in Marriage." 心理科学 6 (2010): 1499-501. Web.
贾茹, 吴任钢. (2008). 论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中国性科学, 17(3), 10-12.
侯娟, 方晓义, 谢庆红, & 曹洪建. (2015). 婚姻承诺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夫妻牺牲行为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2), 171-178. 徐晨质. (2012). 婚姻承诺、承诺行为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杭州师范大学).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

原创 编辑组 心智生涯

电影里的毕业季,往往是这样的——

鲜花,拥抱,终于挣脱学校束缚,
以及风光无限的未来。

但生活中的毕业生,写简历、投简历、招聘面试……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才是实际情况。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很多人才初次了解自己的专业究竟能去往何方。

看完各大公司的岗位专业要求,许多小伙伴如鱼得水,各行各业都招聘他所学的专业,“原来我的专业这么牛X!”

你知道吗?这些是绿牌专业毕业生的快乐。

什么是绿牌专业呢?

绿牌专业,就是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
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
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心智生涯一直都有关于绿牌专业、新兴行业的介绍哦。关注心智生涯,新鲜的生涯信息,专业的生涯解读带回家!

2.png

但是,也有人发现,怀揣一腔热血选报的专业,到头来却 “一岗难求”。

处处碰壁时,开始怀疑人生,“我的专业真的这么难找工作吗?”

3.png

《港囧》这部电影大家想必不会陌生,影片开头那个意气风发在台上高谈阔论艺术见解的徐来,有一颗艺术的心,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可在毕业后他却被现实打败,早已沦为理想的炮灰,在女友家的内衣公司当高级设计师。

4.jpg

就这么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工作,还是“走后门”得来的。

因而,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境地,“生涯规划”便需要趁早,及时搜寻“生涯信息”更加少不了。比如,你知道什么专业已经被列为红牌专业,需要谨慎报考吗?

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以及电视广播,各大高薪专业排行、热门专业top榜单、抢手方向比比皆是。但是市场始终在变化和发展,昨日的热门,就有可能成为今日的红牌。

什么是红牌专业?

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持续走低,
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简单而言,就是没什么市场需求,不好找工作的专业。

5.png

来看一看近五年我国的红牌本科专业都有哪些!

6.png

怎么样?你喜欢的专业,中枪了吗?

7.png

红牌专业出现的原因大同小异——
与市场需求脱节,或是供大于求。

那么我们在这里,
就借助两个“红牌专业”的介绍,
为大家讲讲,
红牌专业,难在哪儿?

历史学

历史学专业可谓是长期冷门专业,写出这俩字就知道是老话题了。民间说法是该专业主要的出路是当历史老师,少部分可以读研、读博成为历史研究者。而这些出路一望便知,时间投入长,市场需求少,就业门槛高——太难了。

8.jpg

1历史学简介

历史学,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历史学就业前景

主要就业方向一般集中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考古、文物等政府机关单位。

3历史学就业主要困难

  1. 学历要求高
  2. 对口岗位受限,高薪绝缘体
  3. 跨专业难度大,本科教学不涉及数学

在仔细掰扯这些困难之前,先来看一段历史学专业同学的辛酸史——

9.png
▲ 见者落泪,闻者叹息

困难一:学历要求高

因为历史学专业属于基础性长线学科,历史学专业学的广而不精,在这个追求实用的年代,它的实用性偏偏不强。社会需求以教学单位为主。且由于近年多数高校盲目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使得本就趋于饱和的就业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不良局面,竞争激烈。

10.jpg

除了毕业生相互间竞争激烈之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大中城市的高等教学科研单位均要求毕业生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而大中城市的中等教学单位,待遇较好者均要求毕业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部分重点中学甚至要求是博士毕业生。

不过,高学历和好的教育背景,仅仅是块敲门砖,有高学历不代表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我们来瞅一眼201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去向统计和就业职位统计。

11.jpg
12.jpg

也就是说,95名毕业生中,本硕博三阶段,仅有27人签署了就业协议,占比28.4%。从图中不难看出,本科生基本以升学为主要去向,哪怕这是北大的历史学专业,也还是需要更高层次的学历背景才可以。

困难二:岗位少,薪酬低

从北京大学毕业生去向的图中不难发现,历史学专业的从事工作主要集中为教学人员、公务员以及科研人员。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上与历史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较少,专业需求量不大,由于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形势,用人单位选择余地极大,除了要求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名校教育背景和高学历之外,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亦十分严格。

历史学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可预见的未来也没办法改变——历史学并非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学科,所以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就业市场中,没办法有一个专门对应的领域,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专业不对口”。

虽然历史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有一定专业技能要求,但是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宽泛的工作,比如编辑、记者、文员,在这些领域,历史学出身的新人几乎要与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出身的同辈竞争,并不具有独占性优势。

有历史学专业的博士生发帖感叹——

专业决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与高薪无缘,比如以上列举工作,跟同为985的理工科硕士就业待遇相比,简直不堪。与普通一本的也不能比,即便读博做学术,历史学科的科研经费也远低于理工科类。

能有多低?

请看下图——

13.jpg

困难三:跨专业难度大

不少人觉得既然本专业不好找工作,大不了考研转行嘛,多门手艺多条路。

历史转行,可能还真的不是很好转。因为它本科期间不会学习高数,这也就意味着,想跨专业考研呢,你只能选择隔壁法学这类同样不考察数学的专业……而这,同样是“红牌专业”。

14.jpg

音乐表演

有人认为学音乐是因为自己喜欢就足够了,为什么非要很消极地想未来出不了名或者挣不到钱呢,音乐本身就已经给予我们很多了。

15.png

但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生活的骨感有时候不得不让你看看脚下的路。

1音乐表演简介

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 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主干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2音乐表演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3音乐表演就业主要困难

  1. 就业范围窄
  2. 专业要求高,家庭投入大,深造门槛高
  3. 行业标尺其实不清晰

困难一:就业范围窄

艺术类行业是一个需要天赋和机会的行业,部分有天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走入大型艺术团、演出团体或者演艺公司外,还有部分学生可以去中小学做音乐老师,或者做培训机构做老师,但仍有不少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只能转行或自谋职业。

音乐表演培养的是乐手、音乐教师,还有音乐剧演员,通常都是教育和表演行业的绿叶人员。音乐表演专业出来的主战场是教室、工作室和小舞台。专业的特殊性和技巧性,需要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基础课学习以及大量表演经验沉淀。与之相配的是,就业口径窄,市场需求低。

此外,近年来,过度膨胀,违背规律的艺考浪潮在一部分程度上导致了行业就业自身的危机。严重的供大于求,浮躁的资本氛围,也是致使“音乐表演”连续多年被列入“红牌”专业的重要原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类专业数据统计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存在很多“数据失真的情况”,举个栗子,一个天赋异禀的学生自己创办了工作室,教授乐器表演培训,收入颇丰,但在统计数据上就是个“无业人士”,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16.jpg
▲ 网络段子:
快递小哥送件过程中
顺便指导音乐学院学生学术论文,
细谈发现是校友。

困难二:专业要求高,家庭投入大

由于音乐表演专业的特殊性和技巧性,很多学生从小就需要开始学习专业技能,各种培训班、集训班还有家庭辅导一路学上来,最后才闯过了艺考这一关。各种培训费用和活动参加的经费,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最沉重的支出部分。

艺术表演是一种精英模式的人才培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基础课学习以及大量的舞台表演和国内外高水准的考试竞赛经验作为沉淀,才能达到较为专业的表演水平,其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个行业中,有的人是老天爷赏饭吃,有的人是“氪金”玩家,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认真努力的平凡人,和他们竞争抢饭碗,确实难度大了些。

可转行又不甘心自己的投入。

处境尴尬,难字写在脸上。

17.jpg

困难三:行业标尺不清晰

网友亲述,有的人在机构培训个一年半载,能弹能拉,还能说会道,自己出来也当个培训老师,有模有样,家长压根看不出来。你本专业出身,正规院校毕业,家里从小培养,结果还要和他做同事,说不定还没他手下的学员多。

况且有些事情不是仅凭努力就能成功的。有的人确实有天赋,你在艺考时比过了一些人,入校后,可能立刻会淹没在众多优秀的人之中。

有部分艺术生,其实并不是因为热爱艺术而去选择艺术高考升学,而是因为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要求不高,觉得自己纯文化课成绩无法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走曲线升学道路,这些考生当中一部分会成为你的工作竞争对手,另一部分虽然并不会去选择这条路就业,但会统计出些数据,比如跳槽率、专业不对口率等,拉低行业数据。

我喜欢的专业是红牌 怎么办?

难道红牌专业就不能报考了吗?并不是。

要充分自我了解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完整而成体系的生涯规划。参考“生涯金三角”,对自我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有充分的认知;能综合考量外在环境——家人期望与家境。总之呢,要综合考量,充分了解自己,尽可能地避免盲目选专业。

18.jpg

如果对自己有了充分了解后,喜欢的依然是红牌专业,怎么办?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既然是红牌,那我们就更要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我所爱。更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尽可能地获得更好的成绩,到相关专业实力更强的大学学习。也要做好深造、考研的准备。

比如,2019年历史专业的大学排名如下: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中山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
四川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

2019年音乐表演专业大学排名如下:

中央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其他红牌专业,我们通过网络搜索,都可以获得哦~

没有永远的绿牌,也没有永远的红牌

市场和际遇,瞬息万变。没有永远的绿牌专业,也没有永远的红牌专业。需要学生们积极拥抱变化,发挥专长。将自身的特长与职业专业进行迁移和融合。

19.png

跨域+整合 做个slash青年!

斜杠(slash)人才——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一类人,用自己的专业与能力,创造出各种热情的可能性。

20.png

拿历史举例。我们前文说,历史是一个红牌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历史。相反,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人类有着更为迫切的精神需求。因而,选择历史的小伙伴,便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进行跨域+整合。比如以如今的市场需求来说,可以结合自身的美术细胞,做历史类文创产品;再比如,结合自身的好口才,做历史科普自媒体。

21.png
▲ 故宫的淘宝店

大家想选择的专业,
可以如何与自身特长
进行跨域+整合呢?

欢迎大家积极畅想哦~

总之,
希望同学们可以充分了解自我,
更加充分地在自己的爱好上花费时间;
积极了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
拥抱有关世界,
有关自身的一切变化~

加油!

原创 来访者说主创同学 来访者说

这几天和一个好久没联系的朋友聊天,她说起自己曾换了将近十个咨询师,才与现在的咨询师稳定进行下去。我问她,是啥东西让你找了这么久呢?她回答说,我希望咨询师真心的在意我这个人。而咨询技术都是其次。

说起来有点不争气——

如果从理性上讲,我想,大多数来访者在一开始寻找咨询师的时候,都抱着解决某个自身困扰的目的,也许想减轻社交恐惧,也许想摆脱抑郁情绪……我们都想找一个“专家”,魔法般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或早或晚,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开始“夹带私货”的在意别的事情。

我们开始留意咨询师作为一个人的部分。

他的小脑瓜子里在想什么?他在意我吗?他怎么看我?我说难过的事情时他也会悲伤吗?

1.webp.jpg

在一开始咨询的时候,我也曾叉腰想着,我可以拥有一个理性在线相敬如宾的咨询会谈。直到有一次,在我谈及一些伤痛的往事时,咨询师用了一张本应该给我用的面巾纸擦了擦眼泪,而那一瞬间,超越了所有她在解释我的问题时的妙语连珠,成为至今为止我最被戳中的一瞬间。

我感到咨询师作为一个鲜活的人接近我、参与进我的生命中。而人永远是最能影响人的。

1“道理我都懂,但我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除非让来访者相信存在着新的客体、存在着与人交往的其它方式,令他能感到自己看得见摸得着,否则他就无法放弃与旧客体成瘾般的强烈联系。——费尔贝恩

被人们称之为命运的,往往能被“潜意识”很好的解释。

一个深受父母抑郁困扰的孩子,又与一个抑郁的伴侣结为新家庭;一个无法忍受老公家暴而离婚的女人,第二任又嫁给了一个婚后家暴的丈夫;一个自卑的人,好像遇到的总是对他颐指气使的朋友……

2.webp.jpg

先别急着“认命”,这在精神分析中被称为“强迫性重复”。而费尔贝恩对强迫性重复的解释是,儿童会对早期照料者(主要是父母)与他们的那些互动方式产生强烈的依恋,这些形式成为他们日后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核心模式。

换一句话说,当我们不去刻意打破这种模式时,人际关系往往在做一个“复制粘贴”。Ctrl C与父母关系的内在模式,然后Ctrl V成为与其他重要他人(尤其是伴侣)关系的内在模式。

也许这种关系模式是让人痛苦的,但似乎个体在一直追随和重复着这种痛苦。尽管痛苦,但是那是个体最早学会的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一旦中断,我们也许会面对失去关系和被抛弃的内在恐惧。

那种对于被抛弃的强烈的恐惧,让我们愿意用痛苦去换取联结。

3.webp.jpg

尽管痛苦的折磨能力那么强,但是改变又该从何开始呢?

我的咨询师曾问我,如果是另一种人际关系模式呢,我会是什么感受?而我的回答是,无法想象,一片空白。

道理我都懂,你不让我体验一下,我依旧无法过好我自己的人生。

2 “如果你是我的妈妈该多好”


会谈的内容和解译几乎无关紧要,关键的是个体在与他人(咨询师)的关系中的体验。——温尼科特

作为学生党,一直是母亲大人为我的咨询付费。有的时候咨询结束,母亲会好奇的发来致电,问我,“关于那个问题,咨询师说该怎么办呢?”

我该如何告诉她呢。那些精彩的解释,那些我们原以为是咨询师能给出的最宝贵的东西,往往无法在我的脑海里砸一个坑。

反而是,她真正关切的神色,她承载痛苦时的容纳……那些我无法言说但从未体验过的关系感受

在我的生命里砸了一个坑。

4.webp.jpg

有很多咨询流派把咨询称之为“再养育”的过程——

“新奇葩说”辩题:有一个重启按钮,让你带着你现在的心智重新回到三岁以前,再被一个相对理想的“抚养者”养育一遍。你愿意吗?

TA在你嗷嗷(痛)哭(苦)的时候,不会塌陷或退缩,TA就坚定又关切的站在那里接住那份痛苦。

TA在你嘎嘎(快)笑(乐)的时候,不会回避或无动于衷,TA也同频的呼应你的快乐。

TA在你有需要的时候,不会消失或不理睬,当然要在那每周五十分钟的时间内……

5.webp.jpg

而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关系体验就出现了。

在攻击他人时,他不会被打倒或者反攻你,那攻击性便可以更自然的释放。(也不用转而攻击自己了)

在表达快乐时,原来也可以受到同频的回应,那快乐也是一种与他人联系的方式。(就不用总用痛苦与他人联系了)……

体验本身是最具影响力的。从此在生活中复制粘贴的,可以是一个更舒服的人际关系模式。

6.jpg

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心理学)书,但是依旧无法解决我内心的困扰?

答案也有很多种,诸如你没有执行力、你懂的道理没到点上、你读错书了(?)……但也许还有一个答案是,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困扰也许都会归结到人际关系上,而人际关系模式这个倔脾气,需要一个有力的全新的体验才能去改变。

是新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