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我的妈妈该多好” | 心理咨询来访者说
原创 来访者说主创同学 来访者说
这几天和一个好久没联系的朋友聊天,她说起自己曾换了将近十个咨询师,才与现在的咨询师稳定进行下去。我问她,是啥东西让你找了这么久呢?她回答说,我希望咨询师真心的在意我这个人。而咨询技术都是其次。
说起来有点不争气——
如果从理性上讲,我想,大多数来访者在一开始寻找咨询师的时候,都抱着解决某个自身困扰的目的,也许想减轻社交恐惧,也许想摆脱抑郁情绪……我们都想找一个“专家”,魔法般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或早或晚,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开始“夹带私货”的在意别的事情。
我们开始留意咨询师作为一个人的部分。
他的小脑瓜子里在想什么?他在意我吗?他怎么看我?我说难过的事情时他也会悲伤吗?
在一开始咨询的时候,我也曾叉腰想着,我可以拥有一个理性在线相敬如宾的咨询会谈。直到有一次,在我谈及一些伤痛的往事时,咨询师用了一张本应该给我用的面巾纸擦了擦眼泪,而那一瞬间,超越了所有她在解释我的问题时的妙语连珠,成为至今为止我最被戳中的一瞬间。
我感到咨询师作为一个鲜活的人接近我、参与进我的生命中。而人永远是最能影响人的。
1“道理我都懂,但我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
除非让来访者相信存在着新的客体、存在着与人交往的其它方式,令他能感到自己看得见摸得着,否则他就无法放弃与旧客体成瘾般的强烈联系。——费尔贝恩
”
被人们称之为命运的,往往能被“潜意识”很好的解释。
一个深受父母抑郁困扰的孩子,又与一个抑郁的伴侣结为新家庭;一个无法忍受老公家暴而离婚的女人,第二任又嫁给了一个婚后家暴的丈夫;一个自卑的人,好像遇到的总是对他颐指气使的朋友……
先别急着“认命”,这在精神分析中被称为“强迫性重复”。而费尔贝恩对强迫性重复的解释是,儿童会对早期照料者(主要是父母)与他们的那些互动方式产生强烈的依恋,这些形式成为他们日后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核心模式。
换一句话说,当我们不去刻意打破这种模式时,人际关系往往在做一个“复制粘贴”。Ctrl C与父母关系的内在模式,然后Ctrl V成为与其他重要他人(尤其是伴侣)关系的内在模式。
也许这种关系模式是让人痛苦的,但似乎个体在一直追随和重复着这种痛苦。尽管痛苦,但是那是个体最早学会的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一旦中断,我们也许会面对失去关系和被抛弃的内在恐惧。
那种对于被抛弃的强烈的恐惧,让我们愿意用痛苦去换取联结。
尽管痛苦的折磨能力那么强,但是改变又该从何开始呢?
我的咨询师曾问我,如果是另一种人际关系模式呢,我会是什么感受?而我的回答是,无法想象,一片空白。
道理我都懂,你不让我体验一下,我依旧无法过好我自己的人生。
2 “如果你是我的妈妈该多好”
“
会谈的内容和解译几乎无关紧要,关键的是个体在与他人(咨询师)的关系中的体验。——温尼科特
”
作为学生党,一直是母亲大人为我的咨询付费。有的时候咨询结束,母亲会好奇的发来致电,问我,“关于那个问题,咨询师说该怎么办呢?”
我该如何告诉她呢。那些精彩的解释,那些我们原以为是咨询师能给出的最宝贵的东西,往往无法在我的脑海里砸一个坑。
反而是,她真正关切的神色,她承载痛苦时的容纳……那些我无法言说但从未体验过的关系感受
在我的生命里砸了一个坑。
有很多咨询流派把咨询称之为“再养育”的过程——
“新奇葩说”辩题:有一个重启按钮,让你带着你现在的心智重新回到三岁以前,再被一个相对理想的“抚养者”养育一遍。你愿意吗?
TA在你嗷嗷(痛)哭(苦)的时候,不会塌陷或退缩,TA就坚定又关切的站在那里接住那份痛苦。
TA在你嘎嘎(快)笑(乐)的时候,不会回避或无动于衷,TA也同频的呼应你的快乐。
TA在你有需要的时候,不会消失或不理睬,当然要在那每周五十分钟的时间内……
而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关系体验就出现了。
在攻击他人时,他不会被打倒或者反攻你,那攻击性便可以更自然的释放。(也不用转而攻击自己了)
在表达快乐时,原来也可以受到同频的回应,那快乐也是一种与他人联系的方式。(就不用总用痛苦与他人联系了)……
体验本身是最具影响力的。从此在生活中复制粘贴的,可以是一个更舒服的人际关系模式。
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心理学)书,但是依旧无法解决我内心的困扰?
答案也有很多种,诸如你没有执行力、你懂的道理没到点上、你读错书了(?)……但也许还有一个答案是,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困扰也许都会归结到人际关系上,而人际关系模式这个倔脾气,需要一个有力的全新的体验才能去改变。
是新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