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连阳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在读本科生

有人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叛逆,就喜欢不听父母的话。但事实上,孩子并不会突然变“坏”,更不会蛮不讲理,恰恰相反,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渴望独立的同时也很需要于父母的引导和建议。所谓“叛逆”,很可能是父母在孩子渴望独立的时候给予了过多的干涉。

IMG_1559.PNG


01
孩子的课题VS父母的课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2015)认为:基本上一切人际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家庭中也是如此。

IMG_1560.PNG

就拿学习来说吧,很多父母喜欢命令孩子学习,把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小孩”相比,经常“唯分数论”,只用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优劣,认为孩子的很多兴趣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结果自己的苦口婆心不仅没有得到孩子的体谅,反而引起了孩子对父母的不耐烦,让亲子关系更加僵化。

亲子关系僵化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结果

过多地干涉甚至掌控孩子的生活,其实是把孩子的课题当作了自己的课题。凡事都替孩子做决定,认为严格管教孩子、替孩子规划好一切才是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职责,但实则不然。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倘若父母想让自己和孩子都过得轻松自在,那就要试着把孩子的课题还给他们,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生活。

也许会有家长疑惑: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不负责任吗?这和放养式教育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个问题,阿德勒如此回答:“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IMG_1561.JPG

究竟是谁的课题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容易把孩子的课题误认为是自己的课题:命令孩子学习、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虽然初心是“为了孩子好”,但拽着孩子的线太紧,亲子之间的冲突也就很难避免。

那么该如何来辨别一件事情究竟是谁的课题呢

阿德勒说,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辨别出这是谁的课题。再来接着说说学习这件事儿,孩子不学习,孩子最终会受到同辈压力、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没能引导和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最终会感到后悔、受挫、内疚……因此,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课题

02
课题分离:彼此独立,互相尊重

演员黄磊和妻子教育女儿的方式别具一格。黄磊夫妇的女儿多多曾因染发、打耳洞的一组图片登上微博热搜,这一系列中学时代不被允许的和接受的行为引发了热议,而黄磊夫妇的教育方式也成为了讨论热点。

黄磊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黄磊夫妇把女儿看作独立的个体,所以不会强加给她自己的意愿,他们选择尊重多多在每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并给予适当引导,让她可以更加主动和自由地成长。

IMG_1562.PNG

反观多多的表现,毫无疑问,黄磊夫妇是成功的:活泼自信的性格,热爱运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自己做饭,能用英语跟国外导演同台交流……由此可见,黄磊的教育是阿德勒理论的有力佐证。这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应当是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并给予尊重。尊重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父母进行“课题分离”的过程

03
想要孩子“听话”,家长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格外渴望像大人一样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虽然ta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更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但谁不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地走过来的呢?建议家长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日常的亲子相处中,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给与孩子一定的空间,把孩子当朋友一样来尊重,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相信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指日可期。

(1)总要放手,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适当放权是家长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的重要手段。逐渐将选择的权利交到孩子的手中,培养孩子独立做出生活决策的能力,只是在孩子向自己求助或者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向孩子伸以援手。

IMG_1563.PNG

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如果总是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不仅不利于孩子自身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让孩子自主选择其实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只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责任和承担。

(2)换位思考,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

大人不喜欢被别人说教,就像孩子不喜欢听到“你才多大,你懂什么”这种话;大人也不喜欢被道德绑架,就像孩子不想被“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束缚住;大人们受不了老板天天追问业绩,逼迫自己让事业高于生活,就像孩子受不了父母用学习打压兴趣:“你还有心思做这些事?作业做完了吗?考试考了几分?”。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就要用对待一个独立个体的思维来对待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3)用建议代替命令,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使用命令的口吻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自主权受到了损害。即使孩子本来是想这么做,但因为父母的口吻,也不再愿意去做,因为这样会让原本是自己主动要做一件事情变成了服从父母的命令。因此,尝试将“你应该”“你必须”改成“要不要”“好不好”“怎么样”,通过建议的口吻来表达你对孩子的关心和诉求,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IMG_1564.PNG

(4)言传身教,做孩子学习的榜样

“行”往往比“言”更加有力。如果父母教给孩子一个道理,却连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可能会由此反驳“你怎么不这样?”,自然道理也就没有了说服力。除此之外,假如说教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内容又是老生常谈,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将其看作“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因此身体力行地以身作则,能更好地给孩子传递正向信息,同时也能够提升家长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和威望值。

(5)平等相处,让孩子告别叛逆

教育专家董进宇曾说:“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像朋友那样自信,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到至高的位置。”


叛逆是孩子青春期非常正常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正在为“成为自我”做着巨大努力。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做朋友,要将孩子看作独立的人,把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给予孩子更多地信任,相信孩子并非故意蛮不讲理,“叛逆”造成的亲子问题终将在平等的日常相处中逐渐散去。


参考文献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2015).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渠海霞 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策划 | 蔺秀云
撰稿 | 连阳宇
编辑 | 丁欣怡
排版 | 丁欣怡
图源网络 | 侵删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