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夸奖孩子?心理学研究总结了4个关键
作者介绍 李坷蔓
想象一下:你们家的小朋友今天放学回家时,手里拿着得了满分的试卷,洋洋得意地告诉你:“今天我考了一百分!班上只有几个人考到满分呢!”这个时候你会说点什么?你是否会表扬Ta,说:“我们宝贝真聪明,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又或者,“总体看来还是不错,但一定要戒骄戒躁,下次继续努力!”
通常,我们认为夸奖是一种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教养行为。一方面,基于行为主义的观点,赞美是一种积极的强化物——父母教师的夸奖能让儿童朝着成年人所希望的方向行进。另一方面,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表扬也能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Webster-Stratton & Hammond, 1997)。然而,近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夸奖的“两面性”——如果家长和老师走入夸奖的误区,来自他们的赞美反而会阻碍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夸奖孩子的“雷区”,以及正确夸奖孩子的4个关键。
同伴比较式夸奖 VS.个人比较式夸奖
日常生活中能发现,很多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隐约着会透出一种“比别人好”的意味。比如,孩子拿了第一名时,父母们会说:“你真棒,拿了这个比赛的第一名,表现得比其他人都好!”又比如,孩子期末考试结了,“你这次考试比我们单位老王家的儿子多考了十几分呢,真不错!”
当我们普遍意识到“别人家的孩子”式批评存在危害时,却往往忽略了那些习以为常的“别人家的孩子”式表扬同样不利于儿童发展。研究表明,在同伴比较式表扬下成长的儿童会倾向于以超越他人为努力目标,难以享受学习过程本身,并且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王桂平&陈会昌,2004;Corpus et al., 2006)。
虽然同伴比较式夸奖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但并非不能使用比较的方法夸奖孩子。更恰当方式是与个人进行比较,夸奖孩子相比过去变得更加优秀的地方(王桂平&陈会昌,2004)。
比如,你可以夸奖孩子:“比起上次,你这次在这个知识点上没有再犯错了,真有进步!”或者告诉Ta,“这个学期你变得勤奋了很多,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明显更多了,效率似乎也提高了许多,变得更加专注了,很棒!”
盲目夸张式夸奖 VS. 感知一致性夸奖
随着时代发展,当今父母对西方文化和西方育儿方式越来越熟悉。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可能也会使用一些西式的表扬方式——倾向于用夸张的形容词、语气和表情,表达对孩子的赞扬。
比如,当孩子完成了一幅画后,父母可能会说:“天呐!你画的这幅画简直太漂亮了!”这句话里的“天呐”、“简直”、“太漂亮了”都是比较夸张的词汇。父母们误以为这样的表述体现了自己对孩子的极大肯定,但却没有意识到盲目夸大的赞美对孩子,尤其是低自尊心孩子的消极影响。
Brummelman及其团队(2016)发现,当父母用盲目夸张的语言赞美孩子的普通作品时,这等同于树立了一个高标准:你“应该”表现得非常出色。而这样的信息,会让自卑的孩子们因为担心自己无法达到标准,而避免迎接任何挑战。这样一来,家长们出于好心的表扬,反而成为了低自尊孩子成长的阻碍,造成了他们错失学习机会的后果。
盲目夸张的赞美不可取,并不意味着过低的评价是个好选择。事实上,Lee等人(2016)发现,孩子感知到的表扬的准确性在表扬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孩子感到赞美的盲目夸张时,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差;当他们感到赞美过于不足时,则会出现更多的抑郁情绪。
要想孩子能从父母的夸奖中受益,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好的学业表现,父母应该尽力保证自己的赞美与孩子感知到的情况一致,或稍微高于实际表现。比如,当孩子将自认为一般的画作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不能说:“我们宝贝在画画上太有天赋了”,而应该说,“不错不错,今天你的作品在整体上真和谐,妈妈很喜欢”。
能力品质型夸奖 VS. 努力过程型夸奖
如果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你一般会怎么夸奖Ta呢?你会说“我家宝贝真是聪明”,还是“我家宝贝这次太努力了”?
心理学家将前者称为以个体为核心的反馈(person-feedback),即关注孩子个人能力、特质方面的夸奖;后者称为以过程为核心的反馈(process-feedback),即关注孩子行为、结果方面的夸奖,而这两种夸奖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产生不同的影响(Kamins & Dweck, 1999)。
研究发现,接受person-feedback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偶然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有多聪明或者有多少价值,这让他们不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更低的内在动机)、在任务上坚持时间更短(更少的坚持)以及面对挫折时感到沮丧、甚至羞愧(更多的无助反应)。相反的,接受process-feedback的孩子,则表现得更好,在遭到挫折时的情绪反应也不会那么极端(Cimpian et al., 2007; Gunderson et al., 2013)。
因此,如果你平时有夸奖孩子天赋的习惯,今后可不要继续在雷区“蹦迪”了。记得多多夸奖孩子们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取得成功的,比如他们的努力、坚持、不畏困难。你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在这个过程中的迎难而上和坚持不懈,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我们很为你的这种精神骄傲”。
口头言语式夸奖 VS. 目光交汇式夸奖
忙碌了一天之后,面对孩子的“求夸夸”行为,疲惫的你是否选择随便地回应孩子一句:“还不错”,甚至没有将眼神从老板的回复和同事的朋友圈中挪到孩子身上。这样宽泛而敷衍的口头表扬不仅无法对孩子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肯定、不被“看见”。
广义地讲,赞美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不仅包含口头上的语言,还包含非言语的行为。因此,在赞美孩子时,我们不仅要规避前文提到的语言“雷区”,还需要注意表扬孩子时自己的姿势、动作等非言语行为。
来自日本的一项最新研究(Onishi et al., 2020)表明,成功的表扬应该具备以下非言语特征:首先,表扬方和被表扬方应该彼此注视对方;其次,双方不能在赞美的过程中摇头晃脑,而应该尽量保持头部的稳定。
因此,以后在孩子“求夸夸”的时候,各位父母一定记得从工作或者娱乐中抬起头来,和孩子的目光交汇,并且保持头的位置,然后赞美孩子一句:“你今天表现得真好,专注时间比昨天长了两小时!”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夸奖可能是一个工具,可以让孩子们完成更好的发展;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夸奖或许意味着“被爱的感觉”,那是一种更为持久的力量。因此,夸奖不是目的,爱才是目的。至少在夸奖的那一刻,我们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在无条件地关注他们。
「转发」这篇文章到朋友圈,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夸夸”中健康成长~
互动小情境
放学后,你的孩子告诉你,Ta的作文今天被老师当作唯一一篇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这时候,你会说——
参考文献
王桂平,陈会昌.(2004).表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研究,38-40.
Brophy, J. (1981). Teacher praise: A functional 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1), 5–32.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51001005
Brummelman, E., Crocker, J., & Bushman, B. J. (2016). The praise paradox: When and why praise backfires in children with low self‐esteem.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0(2), 111-115.
Brummelman, E., Nelemans, S. A., Thomaes, S., & Orobio de Castro, B. (2017). When parents’ praise inflates, children's self‐esteem deflates. Child development, 88(6), 1799-1809.
Brummelman, E., Thomaes, S., Orobio de Castro, B., Overbeek, G., & Bushman, B. J. (2014). “That’s not just beautiful—That’s incredibly beautifu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3), 728–735.
Corpus, J. H., Ogle, C. M., & Love-Geiger, K. E. (2006). The effects of social-comparison versus mastery praise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0(4), 333–343.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06-9039-4
Henderlong, J., & Lepper, M. R. (2002). The effects of praise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5), 774–79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8.5.774
Lee, H. I., Kim, Y.-H., Kesebir, P., & Han, D. E. (2016). Understanding when parental praise leads to optimal child outcome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8(6), 679–688.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16683020
Onishi, T., Yamauchi, A., Ishii, R., Aono, Y., & Miyata, A. (2020, October). Analyzing Nonverbal Behaviors along with Prais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odal Interaction (pp. 609-613).
Webster-Stratton, C., & Hammond, M. (1997). Treating children with early-onset conduct problems: A comparison of child and parent training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5(1), 93–109.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65.1.93
Weeland, J., Brummelman, E., Jaffee, S. R., Chhangur, R. R., van der Giessen, D., Matthys, W., Orobio de Castro, B., & Overbeek, G. (2022). Does caregivers’ use of praise reduce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test in the context of a parenting progra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8(7), 1371–1385.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357
Cimpian, A., Arce, H.-M. C., Markman, E. M., & Dweck, C. S. (2007). Subtle Linguistic Cues Affect Children's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4), 314-316.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7.01896.x
Gunderson, E. A., Gripshover, S. J., Romero, C., Dweck, C. S., Goldin-Meadow, S., & Levine, S. C. (2013). Parent Praise to 1- to 3-Year-Olds Predicts Children's Motivational Frameworks 5 Years Later. Child development, 84(5), 1526-1541. https://doi.org/10.1111/cdev.12064
Kamins, M. L., & Dweck, C. S. (1999). Person Versus Process Praise and Criticism: Implications for Contingent Self-Worth and Cop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3), 835-847.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35.3.835
撰 稿:李坷蔓
责 编:高文洁
美 编: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