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实验室 | 怎样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
科研成果
Coco有话说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们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积极参与社会互动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提升幸福感。但是,我们或许也会发现,身边有的老年人并不愿意参加社会互动,喜欢“宅”在家中;有的老年人的社会互动看似不太积极,比如过度相信不良导购以至于过量购买“保健品”等。那么,该如何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呢?我们实验室从元刻板印象角度进行了一项研究,希望对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有所启发。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高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上,该刊位居2020年国内心理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第一名。该研究也在中国老龄社会峰会青年学术论文征集活动中,获得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论文评审二等奖。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以年龄划分群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老年人群体的刻板印象也越来越明显。正如2019年央视春晚上展示的老年人购买虚假保健品的小品那样,人们对老年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影响着他们与老年人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从老年人的角度说,影响他们与其他群体互动意愿的,是他们所认为的别的群体对他们的看法,即“元刻板印象”。本研究就是想探讨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的意愿,如何受到他们的元刻板印象的影响,并为有效帮助老年人提供一些建议。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在老年人心目中社会大众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在预实验中,我们访谈了北京和福州两地的共35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让他们填写或通过口述的方式回答,社会大众经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词汇。经过同义词合并后,我们得到了32个特征词,以10%的提名比例为标准,最终提取出23个老年人元刻板印象的形容词,词频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老年人所提名的消极词的数量多于积极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积极词和消极词并不能作为正反义词一一对应。消极词大多集中于能力与开放性方面,如记忆力差,学习能力不足,落伍等;而积极词大多集中于品质方面,如勤劳、节俭、细致等。
在正式实验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在消极和积极元刻板印象上的平均得分不同(M消极 = 2.58,SD消极 = 0.64;M积极 = 2.97,SD积极 = 0.67),说明提名数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他们心中对此的认同程度。
接着,我们从老年人作为社会互动的接受方与发出方,探究了他们的元刻板印象对其接受其他群体帮助的意愿,以及为其他群体提供帮助的意愿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频率这三个方面的影响。
依据前人的研究,将帮助划分为自主定向与依赖定向两种,前者指为受助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他们的生活环境,减小他们自主生活的麻烦等;后者指直接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无助于他们后续自主解决类似的问题,比如直接请人给他们做饭、做事。尽管有研究发现接受社会帮助能使老年人感受到社会支持,但并非所有帮助都能带给人愉快的体验。对于一些低能力的群体而言,有时给他们提供依赖定向的帮助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一步削弱他们的能力感。
我们的结果发现,老年人的积极元刻板印象能正向预测其接受自主定向帮助和依赖定向帮助的意愿,并由此带来积极的受助体验;而消极元刻板印象仅能预测其接受自主定向帮助的意愿,且带来消极的受助体验(图1,图2)。
不但如此,我们还发现,在控制了老年人退休前工作类型、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以后,积极元刻板印象也能显著正向预测他们通过参加志愿活动等方式对其他群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以及参与文体活动、旅游、继续工作、兴趣学习等社会活动的频率;而消极元刻板印象虽然负向预测他们的社会参与和施助意愿,但并不显著(见表2)。
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积极元刻板印象有利于他们的社会互动,不仅会让他们更乐于接受外群体的帮助,产生良好的受助体验,也会让他们更主动地帮助外群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另外,虽然老年人所提名的其他群体描述他们的消极词数量较多,但老年人对积极元刻板印象词汇的评分却比消极词汇要高,且积极元刻板印象对其社会互动的影响也比消极元刻板印象的更加显著。这意味着,即使老年人很难否认其他群体对其抱有消极看法,但只要他们同时认为其他群体也认可他们的独特优点,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互动。
这为我们今后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提供了启示:
首先,应该帮助老年人更多看到社会认可他们的积极方面,肯定并强化老年人的独特价值感。例如,前面说到的春晚小品《儿子来了》中展现了老年人容易受骗,听不进道理的形象,虽有一定警示意义,但也有可能使社会和老年人自己都强化了对老年人消极的印象。在今后的演出和影视剧作品中,也可尝试塑造更多积极的老年人形象,使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同样认可其积极的一面。
其次,在为老年人提供帮助时,应注意营造便利他们自主生活的环境,减少他们自主生活的麻烦,而非一概地大包大揽替他们做所有的事。例如,在抗疫环境中,由于有些老人没有使用智能手机,也就不能获取健康码。医院、公共交通等老年人常去的地方就设置了一体机,使老年人通过刷身份证来获取相关信息。这样的方式既有利于满足他们的自主性需求,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也方便有关部门获得必要的安全信息。
第三,在激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互动时,与其努力试图否认他们的消极元刻板印象,还不如努力利用他们的积极元刻板印象。例如虚心向他们请教有关生活经验,表扬他们的勤劳节俭细心,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善地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到来自其他群体的温暖。
作者简介:
本研究第一作者林之萱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
第二作者杨莹为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
参考文献:
林之萱,杨莹 & 寇彧.(2020).老年人的元刻板印象及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06),686-69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0.06.06.
推文作者:林之萱
插图:林之萱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