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实验室 | 阴谋论缘何被传播?——阴谋论让人们显得独特和激进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戴安娜王妃死于英国军情六处之手”、“艾滋病是实验室人为制造的病毒”……社交媒体中常常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阴谋论。阴谋论对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例如,阴谋论会妨碍公共卫生政策的推行和社会治理。尽管阴谋论往往被认为具有负面意味,但是为什么人们依然会分享阴谋论?分享阴谋论会给他人带来何种印象呢?本期推文所介绍的文献将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
阴谋论是指将重大社会和政治事件解释为强大和充满恶意的利益集团所实施的阴谋。以往大量研究对个体相信阴谋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学者们依据系统合理化理论的心理需要满足模型指出,人们出于认知需要(减少不确定性)、存在需要(避免威胁感)以及关系需要(维护个体和群体的自尊)而相信阴谋论。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阴谋论的传播与分享。事实上,人们传播与分享阴谋论的动机与相信阴谋论的动机并不一致。
“阴谋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负面的标签,人们往往只有在描述不相信的事情才会将其称为“阴谋论”。因此,大多情况下,人们对阴谋论者的评价偏负面,会认为分享阴谋论的人更不值得信赖、更容易受骗。但是,阴谋论的传播频率往往高于与阴谋论对应的科学信息,这意味着传播阴谋论不仅只会造成传播者的损失,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还会给其带来潜在的收益。
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阴谋论在政治情境中的影响和作用。在政治情境中探讨阴谋论对印象管理和形成的潜在作用有助于了解阴谋论如何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
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认为阴谋主义政客是不值得信赖且善变的。但另一方面,阴谋论常被用来挑战主流的政治情绪,人们也会通过分享阴谋论来彰显独特性。有研究发现,与主流不符的意见有时会被认为是引发改进的建设性声音。因此,在政治生态中,人们或许会将阴谋论政客视为非主流的异议者,认为阴谋主义政客与传统的“精英”不同,会给社会带来改变。因此,分享阴谋论也可能为政客打造政治素人(political outsider)的形象。
为了验证上述推论,来自英国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6个实验分别从印象管理和印象评价的视角考察了一般情境和政治情境下分享阴谋论的人际影响。
实验1~3主要从印象管理的视角考察不同印象管理目标对阴谋论分享的影响。实验1中,研究者让被试想象,当他人试图塑造积极或消极印象时,会在多大程度上分享阴谋论。结果发现,被试认为他人试图留下稳定的印象时,会更少分享阴谋论;他人试图留下不稳定的印象时,会更多地分享阴谋论。
实验2则让被试想象,自己试图塑造特定的印象时,会在多大程度上分享阴谋论。结果发现,当被试想为自己塑造消极、激进、不稳定以及独特的印象时,会更多地分享阴谋论;当被试想为自己塑造积极、主流、稳定和普通的印象时,会更少地分享阴谋论。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个体对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会调节这一作用。具体而言,不相信阴谋论的人在塑造消极、激进、易变以及独特的印象时会更多分享阴谋论;极端阴谋论者则在塑造稳定的形象时会更多分享阴谋论。
图1 实验2中个体自身的阴谋论信念调节了不同印象管理目标对阴谋论分享的作用
实验3将一般情境拓展到政治情境,以进一步验证分享阴谋论对印象管理的作用。结果发现,人们试图塑造激进、独特的政客形象时,会更多地分享阴谋论。调节分析发现,阴谋论的策略性使用与个体自身对阴谋论的相信程度有关。不相信阴谋论的人在塑造负面、激进、不稳定以及独特的政客形象时会更多表达阴谋论;极端阴谋论者则在塑造积极、稳定以及诚实的政客形象时会更多地分享阴谋论。
实验1~3发现人们在不同的印象管理目标下会选择是否分享阴谋论。但是分享阴谋论对印象形成真的存在影响吗?实验4和5从印象形成的视角考察了分享阴谋论的人际影响。
实验4a和5在美国进行,实验4b在英国进行,实验4和5的基本流程一致。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配为两组,然后要求被试分别阅读支持或反对阴谋论的政客的演讲稿,随后让被试对虚构的政客做出印象评价。研究者还测量了被试自身的右翼主义态度(right-wing attitudes, 实验4和5)和对阴谋论的相信程度(实验5)。
实验4和5的结果都发现,人们认为支持阴谋论的政客更不值得信赖、更难以预测、更没有能力,但也认为其更像一个“叛逆”的政治素人。有趣的是,实验4a和5在美国被试中还发现了右翼主义对这一作用的调节效应,但实验4b并未发现英国被试中存在类似的调节效应。
具体而言,非右翼主义的美国被试对反对阴谋论的政客的印象更积极,而极端右翼主义的美国被试对支持阴谋论的政客的印象更积极。右翼主义者强调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他们认为现实的社会世界充满危险,因此他们更容易对能够降低威胁感的阴谋论政客有好感,而非右翼主义者则更支持反对阴谋论的政客。美国与英国被试调节作用结果的不一致,可能是因为英美两国的政治背景不同,阴谋论在美国更随处可见。因此,相比于英国被试,美国被试对阴谋论更加熟悉,受阴谋论的影响也会更强。
此外,实验5还发现了个体对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也会调节阴谋论对印象评价的作用。不相信阴谋论的人对反对阴谋论的政客的印象更积极,相信阴谋论的人对支持阴谋论的政客的印象更积极。
过往研究发现分享阴谋论的人更不被他人喜欢,然而这项研究告诉我们,阴谋论并不只会传递负面的印象信息,在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情境下,分享阴谋论也会带来一定积极的结果。
另外,这项研究也解释了人们为何会传播阴谋论。在特定的受众面前,传播阴谋论反而能够营造积极的形象。例如,当受众是极端阴谋论者时,分享阴谋论反而会给他们留下诚实的印象。因此,一些政客可能明知传播阴谋论会使自己的形象在主流媒体或对手眼中大打折扣,但他们依然会选择阴谋论来吸引那些对于自己重要的受众。
参考文献:
Green, R., Toribio-Flórez, D., Douglas, K. M., Brunkow, J. W., & Sutton, R. M. (2023). Making an impression: The effects of sharing conspiracy the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04, 104398.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2.104398
推文作者:郭震
插图:李俊仪
编辑:李俊仪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