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1个亿,不如给Ta面对人生的底气
作者介绍:管樂
前几年,一本叫《正面管教》的书在育儿圈大火,书里所提倡的积极教养方式,真的让我们80、90后的父母一看就觉得心动,我也是有同感的。
仿佛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太简单粗暴了,而我们内心期待被父母温柔和理智地对待,所以如今当我们长大成为父母后,就希望能够把最好的爱给自己的孩子。
这些年,大量的育儿专家和网上博主都在高喊:父母抚养孩子,要学会积极的沟通!要充满爱意的表达!要鼓励式教育!……
嗯,说得挺有道理的。可是我们看了很多书,刷了很多育儿视频,当我们好言相劝但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当孩子想玩手机但是我们要Ta写作业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气得我们拳头发硬!然后我们就会轻而易举地回到父母当年的模式里,大喊威胁到:“你要是再XXX,我就不准你XXX了!”
为什么要鼓励式教育?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s)认为“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样”,鼓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在任何尝试启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承认鼓励的作用。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鼓励孩子。一项儿童道德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鼓励独立、鼓励成就,与儿童道德行为显著的正相关。
同时实证研究表明,“鼓励”能减少孩子的负向行为,在亲社会行为、自我期望、习惯养成、学业表现、饮食控制与运动表现等方面都有正向促进作用。
该怎么通过鼓励达到教育目的?
“鼓励”作为心理学概念最早是被阿德勒引入,后Dinkmeyer和Losoncy(1980)认为,鼓励是一种促进个体发展的内在资源和勇气,是一个产生正向行动的历程:
它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进而建立自尊、自信和价值感,有勇气接纳自己的错误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下面我们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视角,给出鼓励的两个角度:
1
意识层面上要做的:接纳、尊重与信任
1)把孩子与孩子的行为区分开来。
Eg:小满是我的宝贝女儿,她今天有一个行为,是把娃娃扔在水盆里了,我对她的行为不满,但是我爱她。
2)接纳孩子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不要比较。
Eg:那英不要和王濛比滑冰。
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有正向合理期待。
Eg:孩子会长大,今天不会自己如厕,但是Ta到了一定年龄必然会的!只是早晚的事儿。
2
行为层面上要做的
肯定闪光表现,让孩子看到生命的亮点
1)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及时使用描述性语言,肯定孩子的具体品质与能力、努力和进步,或者具体的贡献。
2)善于使用非语言,比如微笑、拥抱、竖大拇指、点头等。
面对负面的情况,实施正面支持
1)营造不怕犯错的氛围,支持孩子面对错误与失败,引导他们获得经验。
2)当孩子面对困难时,陪Ta分解活动任务,从最小的部分开始,支持孩子逐渐完成,或者使用开放性的问题提供线索,同时支持同伴合作学习。
3)支持孩子发展弱项领域。可以激发兴趣,或者用孩子的强项来带动弱项,或者干脆耐心等待孩子的发展。
4)当孩子沮丧和气馁时,父母可以尝试了解孩子沮丧的想法,然后促进孩子认知的改变;或者给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或者支持孩子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毕竟,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人不是吗?
想对所有父母说的最重要的话
为什么你明明有很强烈的鼓励孩子的意识,但是往往行为却非如此?那是因为,你自己很少被如此温柔、正面而有力地对待过。当我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爱之前,一定要先好好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毕竟,如果你的眼睛看向自己的时候,都是充满批评和挑剔的,又何况看向外面时呢?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管樂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
图源|《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