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为了以最实惠的价格拿下自己想要的东西,故意在卖家面前展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样子。这种貌似无所谓的态度往往能让商家做出让步,使买家获得一个能接受的价格。“漠不关心”这种表情如果被用于包含冲突的场景中,会不会影响冲突的引发与和平解决呢?人们面对对方的“漠不关心”的样子时,会做出怎样的推断,继而做出怎样的决定呢?本期推送将和大家一同考察“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


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小到个体间的争吵,大到不同群体之间的碰撞,冲突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动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情绪性是冲突的本质。冲突不仅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反过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态度也会引导冲突往不同方向发展。比如说,在冲突中表达愤怒,可以向他人传递强硬的态度从而促使对方让步,但同时也会减少和解的可能性;表达快乐虽有助于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但也会让对方认为自己好商量;表达伤心虽然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也可以促使对方让步。一言以蔽之,在冲突中表达的情绪是一把双刃剑

IMG_9221.JPG

既然在冲突情境下表达情绪有利有弊,那么保持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是否会有奇效呢?在冲突中表达随意casual的态度,是否会像在讨价还价中一样,促进双方共同解决“争端”呢?为探清这一问题,研究者借助Emotion As Social Information(EASI)这一理论展开了研究。EASI理论认为,在模糊的情景下,对方表达的情绪可以作为一种社会信息,帮助人们推断对方的意图,从而有助于做出决定;同时,对方的情绪表达也会激发人们自身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

IMG_9222.JPG

根据EASI,研究者推测,对方漠不关心的态度会让决策者降低与之合作解决冲突的想法。一方面,在理性推断下,对方的漠不关心可能让决策者认为Ta不在意当下的问题,解决争端的动机较低,从而减少对Ta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在感性作用下,遭受他人的冷漠也可能让决策者体验到一种被厌恶的感觉,从而减少合作解决冲突的意愿。为了验证这两个推测,研究者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首先,在研究一中,研究者期望初步了解人们对待冷漠的态度。通过问卷调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冲突中表现漠不关心这一态度”的经历,以及人们如何看待“漠不关心”这一态度。结果发现,接受调查的250名被试中,有50%的人表示,曾经在与他人冲突时表现过漠不关心的样子。被试更倾向于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中性态度,而非积极或消极态度。

IMG_9223.JPG

接着,在研究二到研究四中,研究者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人们面对漠不关心态度的反应,以及后续的行为决策。具体而言,要求被试想象自己作为一名投资人与另一位合伙人起了冲突,而在即将到来的最终商讨会前,被试收到了合伙人的一则蕴含情绪信息的邮件。研究者通过实验操纵,让不同的被试收到了蕴含不同情绪的邮件,从而观察被试的情绪反应,以及被试是否愿意与对方合作地解决冲突。

研究二通过文字呈现情境的方式,发现遭受对方冷漠的被试,对合伙人的期望更低,从而产生更低的合作意愿。他们也会报告自己经受了更高的负面情绪,从而降低自己的合作意愿(如下图1、图2所示)。

IMG_9224.PNG
图1 相较于经受愤怒/期待/中性/轻蔑情绪的被试,遭受冷漠对待的被试对合伙人的期望更低,自身的负面情绪更高,从而导致自身合作意愿降低

IMG_9225.PNG
图2 面对冷漠的合伙人,被试会产生低期望,体验到高愤怒,从而导致自身合作意愿降低

研究三通过演示视频材料和测量被试的生理指标,也发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如下图3所示)。面对冷漠的合伙人,被试降低了自己的合作意愿。在这一过程中,对合伙人的期望可以起到解释作用。而通过生理指标,研究者发现对方的冷漠会引发被试的负面情绪,但不会进一步影响被试的合作意愿。

IMG_9226.PNG
图3 合伙人的冷漠降低了被试对他的期待从而降低了合作意愿;而对方的冷漠并不能通过增加负面情绪的方式降低被试的合作意愿

研究四进行了扩展,通过探究被试的实际行动而非行为意愿来进一步验证其对合伙人预期的作用(如下图4所示)。

IMG_9227.PNG
图4 面对冷漠的合伙人,被试对他的期望更低,自己退出合作的倾向也越强

经过上述系列实验,研究者逐步认定,面对漠不关心的合伙人,人们更可能在理性推断下降低对其的期望,从而降低自己的合作意愿/行为。但上述结果都是在一个较为模糊的情境下进行的,换言之,被试并没有收到对方明确的关于合作意愿的信息,只是通过对方的情绪在进行推断。那么,当对方直言自己的意愿后,情绪还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IMG_9228.JPG

在研究五和研究六中,通过是否给予被试关于合伙人合作意愿的信息,研究者操纵了情境的模糊程度,以2(冷漠vs.中性情绪)×2(直白合作意向vs.控制条件)的被试间设计,用相似的冲突情境探究了漠不关心对被试合作意愿/行为的影响

研究五是针对被试合作意愿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在任何情况下,面对漠不关心的合伙人,被试都会降低自己的期望,从而减弱合作意愿。但当合伙人直言自己期望合作时,漠不关心对被试期望的影响减弱了,从而也减弱了对被试合作意愿的影响(如下图5所示)。研究六是针对被试合作行为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如下图6所示)。

IMG_9229.PNG
图5 当合伙人直言合作期望时,他的冷漠对被试合作意愿的影响降低了

IMG_9230.PNG
图6 当合伙人直言合作期望时,他的冷漠对被试合作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当情境不甚清晰时,人们面对一个漠不关心的人,通常会降低对他的期望,从而减弱自己与其和合作的意愿。因为冷漠的态度会让交往者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进而降低合作期望和合作意愿/行为;但当冷漠者明确表示合作的愿望时,即便态度冷漠,则仍能减弱冷漠对人们合作意愿/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冲突解决中表现冷漠,并没有起到在讨价还价中那样的作用,反而会让事态朝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但明确的合作意愿会有所缓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中的冲突双方都只是萍水相逢的关系,他们之间并无情感链接可言,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漠不关心的态度也会让人体验到负面情绪,进而降低合作期望并减弱互动的意愿/行为。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是生活中朝夕相处的亲人或朋友,在发生冲突时,漠不关心的样子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参考文献:

Cohen-Chen, S., Brady, G. L., Massaro, S., & van Kleef, G. A. (2022). Meh, whatever: The effects of indifference expressions on cooperation in social confli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392

推文作者:彭重昊
插图:杜焕焕
编辑:杜焕焕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