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公平?来自社会阶层的视角
科研成果
Coco有话说
“亲社会实验室”公众号之前已推送过几篇关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文章,探讨了与阶层相关的亲社会名声问题,亲社会人格问题,以及希望感和幸福感问题等等。在这些研究文献与成果中,都发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其差异的来源,目前还众说纷呈,研究结果也并不完全一致。
本篇推文介绍亲社会实验室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主要探讨不同社会阶层者对于社会公平的态度。研究首先揭示出,对于社会公平与否的看法,不同阶层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其次,个体的社会阶层存在主观感知与客观指标之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对社会公平感会有不同的预测作用;第三,研究尝试探讨了为什么主客观社会阶层会与社会公平感有不同关系。
社会阶层与公平感
在社会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以往理论提出了“阶层合理化假说”。这一假说认为,虽然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如低社会阶层者)生活过得更为艰辛,但他们却往往更倾向于认为社会是公平、合理的,且不想改变当下的社会现状。
这一多少有些反直觉的假说引发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好奇。在过往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有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但也有研究对其表示质疑。总之,研究者并未对这一十分有趣但又颇具争议的观点达成一致。
为了继续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以往研究间的矛盾,我们通过五项系列研究考察了社会阶层与系统合理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在线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杂志。
我们在这一研究中的核心观点是,要判断哪一社会阶层更觉得社会公平,取决于社会阶层是如何被定义和衡量的。
如何衡量社会阶层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衡量社会阶层的指标分为两类,客观社会阶层与主观社会阶层。
客观社会阶层通过个体掌握客观社会资源的多少来反映其社会地位的高低,通常包括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声望等指标(可以理解为:你年薪多少、初中毕业还是拥有大学文凭、是普通职工还是管理人员?)。
主观社会阶层则依据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地位的主观感知来衡量其地位的高低,常常通过梯子量表进行测量。如下图所示,假如这个梯子代表了人们所处的不同社会阶层,等级越高,表示其所处的阶层地位越高。你觉得与他人相比,自己处于1~10的哪一级?
图:主观社会阶层的测量
一般来说,主、客观社会阶层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但二者的关系其实并不强,只有小到中等程度的相关。也就是说,有的人虽然客观社会阶层较高(如收入高、受教育水平高、或职业声望高),但其主观上却并不觉得自己属于高社会阶层;与之对应,有的人客观社会阶层较低,但主观上却觉得自己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的发现
个体的主、客观社会阶层之间较弱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但以往研究并未重视这一差异。
我们认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有更强的动机去合理化自己的高地位。例如,他们认为社会分层是必然的,也反对有利于降低贫富差距的再分配政策。因此,这一群体应该更倾向于合理化社会现状,因为这与维护其自身地位的逻辑是一致的。
相反,客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在主观上可能并不一定觉得自己占据优势地位。事实上,受教育水平和收入较高的人往往接触了更多现代化的思想,他们对社会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也更容易发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他们可能倾向于认为当前的社会并没有那么完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为了验证上述推论,我们首先分析了两万余名被试的主、客观社会阶层与其社会公平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不管是在成年人群体中,还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客观社会阶层越高(即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越觉得社会不那么公平完美,而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人,却越觉得社会是公平的。
然后,我们探讨了主、客观社会阶层预测社会公平感的心理机制。结果显示,客观社会阶层越高的个体,由于拥有的知识和接触的媒介与其他人不同,因而他们在政治观念上更偏向自由主义,也更倾向于认为当前的社会并不完美和公平;客观社会阶层越低的个体,在政治观念上更偏向保守主义,因而倾向于合理化社会现状。而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个体,则更倾向于对当前的社会现状作出乐观估计,认为社会流动性较为充足,因而觉得当前的社会是公平的。
图:主客观社会阶层预测系统合理化的中介机制(研究5)
启示
这项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1
本研究表明,认为社会不够公平的是两个不同群体。一个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另一个是主观社会阶层较低的群体。然而,这两个群体社会公平感较低的原因却并不相同。
前者认为社会不公是因为现实与理想不符,社会发展水平没有达到自身的预期;后者认为社会不公更多是因为感知到社会不具有向上流动性,自己在未来也很难改变当下的不利处境。
这一研究发现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从而提高全社会民众的公平感和良好心态具有指导意义。
2
阶层议题是当下社会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研究者对于社会阶层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还未给予足够重视。
本研究发现,主观和客观社会阶层对于公平感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而更进一步来说,主、客观社会阶层内部的多个指标的含义和作用其实也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值得未来研究注意并要进一步澄清的重要问题。
3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客观社会阶层较低的人也愿意合理化社会现状?其实,在之前的推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合理化社会现状可以给人以希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们进行更好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第一作者李文岐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晨辉学者,第三作者伍俊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后/特聘研究员。
原文链接:
Li, W., Yang, Y., Wu, J., & Kou, Y*. (2020). Testing the status-legitimacy hypothesis in China: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divergently predict system justific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doi:10.1177/0146167219893997
推文作者:李文岐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