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歌行

最近,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综艺节目中坦诚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成为爱人之前,首先要成为朋友”,这一观点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我觉得爱人是爱人,朋友是朋友,两个系统”,
“成为朋友了,还好意思成为爱人吗?”。

IMG_8565.JPG

事实上,关于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们确实也做了不少的研究。


01
朋友发展为恋人有哪些便捷之处

1)朋友变为恋人,能更快契合

我们都知道,从陌生人到朋友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这个过程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筛选机制:尽可能挑出跟自己在态度、观点和兴趣上相似的人。而实验结果证明,越是相似,你就越容易喜欢对方

这种相似满足了人们“感觉正确”的愿望(Aronson,2020),从进化角度看,个人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感受到与之相似时,会感到自己不是异类,从而感知到被认同、被接纳带来的安全感,满足人类心底深层的渴望。

这也是从朋友发展为恋人的便捷之处,你早已无形中做了一个初步的筛选,至少在大方向的观点和兴趣上不容易有无法接受的分歧,这必然会促进亲密关系的契合

2)互惠理论——“能做朋友表示认可彼此”

互惠理论认为,人会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Aronson,2020)。一项社会学研究表明,当知晓对方喜欢自己时,个体会表现得更热情、更有兴趣进一步交往、更讨人喜欢,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无疑又会更进一步带来促进关系的效果。

Aron等人(1989)认为,我们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越强,我们就会越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被人喜欢会让两颗心变得更亲密。友谊已经给予我们确认对方喜欢我们的底气,而发现一个有魅力的人真的喜欢你,唤起的浪漫情感会让两个人走得更近。

IMG_8566.JPG

3)早期经验与成人依恋——“跟熟悉的人谈恋爱更有安全感”

一些精神分析领域的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依恋模式奠定后来的人际关系类型,那些在童年期获得父母及时回应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成安全型依恋模式,而父母的回应不可预测、时常会被父母拒绝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成焦虑-反抗型或回避型的依恋模式,并随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成人恋情关系(Fraley,2004)。

安全感高的个体更愿意相信和支持伴侣,焦虑感高的个体会担心自己伴侣能否及时回应自己的行为或感受,而回避感高的人不太愿意与人过分亲近。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敏感度高,容易担忧或怀疑对方的行为,友伴关系帮助他们形成了对对方的基本观点和行为模式的初步了解,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帮助他们走完建立亲密关系的“前半程”。


02
是什么让我们对朋友“望而却步”

1)担心“太熟悉没有新鲜感和相恋的冲动”

Sternberg(1988)著名的“爱情三元素”理论将“激情”视为爱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Hatfield等(1995)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激情之爱包含着情绪的急转突变,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容满面;忽而心花怒放,忽而伤心绝望。在恋爱的初期,双方强烈地想要靠近彼此,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甚至在无法与对方取得联系时,感到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这样“强烈需要彼此的状态”被很多人认为是真正“爱上对方”的表现,爱情带来的情绪跌宕感让他们感觉“活着”。部分参与者谈到,朋友间的相处太过平淡,只有这样浓烈的情绪体验才能确认彼此之间“悸动”的存在。

2)担忧可能带来的负向结果——“怕处理不好,连朋友都没得做”

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者Atkinson(1964)提出,成就动机包含两种彼此抵消的心理作用,即希望成功(hope for success)和恐惧失败(fear of failure)。同样是参与竞选,有些人渴望成功的喜悦而用力追逐,有些人过于害怕失败可能带来的羞辱,而宁愿放弃尝试。亲密关系中,同样适用。

维持现状虽然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但至少可以在需要陪伴的时候感受到友情的滋养,所谓“朋友或许是我们之间最好的距离”。

IMG_8567.JPG

3)思想上无法接受——“一开始没心动说明不具备在一起的条件”

心理学家Knee(1988)的关系内隐理论中提到,个体的爱情观分为宿命型和成长型,其中宿命型的人会对恋爱和伴侣有很具体的想象或要求,他们相信一见钟情,注重第一印象,相信“对的人”的存在。他们认为会有一类人是符合他们的预期的,就像被铸造成型的齿轮,总会有与他们“严丝合缝”的另一半存在。

4)担心失去恋爱的滤镜无法心动

在令人心动的另一半面前,他们精心装扮、小心措辞,陶醉于对方专注而迷醉的眼神;同时,他们也在心目中将对方描绘得完美而善良,将自己所期盼的美好品质下意识地投射到对方身上。他们在彼此的眼中闪闪发光,享受来自对方的至高无上的“承认”。

然而,朋友式的相处消解了彼此迷恋的过程,看到对方不修边幅的形象、随意放任的举动,过早地戳破了美好爱情的幻象。

IMG_8568.JPG


03
到底要不要把朋友作为发展对象

1)敞开心扉,接纳爱情降临的各种形态

生活中,我们永远无法预测爱情以怎样的方式到来。期待脚踩七色祥云的“盖世英雄”的人们可能会在兜兜转转之后发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笃信日久生情的人们也可能在某天转角遇到爱。那些开放性更高的人,会更愿意给彼此机会加深了解,进一步增加产生感情的可能性。

不要把自己置于限定框架内,也不要贴标签认定自己只能属于某种类型,这样消极的自我暗示,无疑会消解我们争取爱情的信心。现实生活中,“对的人”或许存在,但只是相对而言。时移事易,双方的观点和行为模式都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自始至终都契合的完美伴侣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我们应该放弃对“理想伴侣”的执念,尝试着去留住身边“足够好”的人,共同努力在关系中成长为对彼此而言最对的人

2)放弃幻想,接受爱情的不完美

恋爱初期的激情并不会长久存在,内分泌发生变化时,狂热的感受随之消失,热情归于平淡。当热恋的吸引力退散,关系中的失望逐渐显露,我们才开始看到真实的对方。你或许开始因为对方不再随叫随到而充满怀疑,或许时常在关系中感到疲累,困惑到底对方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又或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欢而散。

每个这样的时刻,都要记得提醒自己,我们的关系正在显现本来的面目,直面此刻是做出理智判断的必经之路。在如此纷乱的阶段,仍然能够怀抱对爱人“真诚的兴趣”才是重获美好爱情体验的关键部分,这可能包括对对方美好个人品质的坚定信任,对对方付出的真诚感激,对彼此情感联结的共同珍视……

3)积极相处,共同建立生活的意义

关系中难免包含“任性”的部分,我们有时会听到伴侣抱怨“如果我跟你说话,还要这么小心翼翼,那太累了”,有时会感觉到对方似乎有所不满但没有明确表达,有时明知这样做并不在理却还是把愤怒一股脑倾泻给了对方。彼此感觉安全的关系中,我们不可能时刻展现体贴的自我,外人前不可显露的负向情绪总想有释放的出口;不安全感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在焦虑和指责之间徘徊

Kernberg(2011)认为,“爱”就是不把对方看作理所当然。家庭治疗讲,要把亲密关系当成客户关系去维护。我们鼓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到关系中,不吝啬对彼此的赞美与爱意表达,直面潜在的冲突,有意识地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在愤怒时委婉,在甜蜜时开放,在悲伤时拥抱,在快乐时分享,在混乱中坚定,在平淡中创造。希望我们都能够超越生活中的平凡琐碎,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充实生命的意义。

愿每位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收获的愿意彼此滋养的长久而稳定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Aron, A., Dutton, D. G., Aron, E. N., & Iverson, A. (1989). Experiences of falling in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6, 243-257.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Oxford, England: Van Nostrand.
Ben-Zeev,A. (2013). Is love at first sight possible? Psychology Today.
Fraley, R. C. (2004). A brief overview of 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Retrieved August, 16, 2007.
Hatfield, E., Sprecher, S.(1995). Men’s and women’s preferences in marital part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Japa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6, 728-750.
Kernberg, O. F. (2011). Limitations to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2(6), 1501-1515.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
Sternberg, R. J. (1988). The triarchic mind: A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Viking-Penguin.
Aronson, E.著/邢占军等译. (2020). 社会性动物(第十二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歌 行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