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以往研究发现,儿童在资源分配中偏好平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会考虑到背景因素,开始重视公平原则。但是,儿童道德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一篇文献来一探究竟吧!


研究背景

在大多数分配公平的背景下,儿童(3-6岁)表现出平等主义的取向,希望平等地分配资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资源分配的情况下会逐步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被分配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是否处于弱势地位等因素。7-9岁的儿童对资源的分配更加基于公平(equity)而非平等(equality)的考虑。这说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将一些背景信息纳入了决策考量中,即习得了“公平”概念。研究还发现,3至8岁儿童在资源分配决策时,还发展出区分必需品和奢侈品的能力。年幼儿童会把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更多地分配给努力工作者,而年长儿童则仅把奢侈品更多地分配给努力工作者。青少年逐渐学会了将接收者需求这样的关键背景信息纳入社会决策考虑之中,但这些道德决策的内在神经基础尚不清楚。

据此,本研究通过ERPs的研究方法,探究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基于背景信息进行资源分配的道德决策以及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

IMG_8149.PNG


研究方法

样本:

八十二名8~16岁的健康儿童青少年(45名女性)被根据年龄划分为儿童组(8~11岁)和青少年组(11~16岁)。

实验流程:

被试来到实验室后,依次完成人口学调查、资源分配游戏(Resource Allocation Game; 佩戴32导脑电帽)、后续问卷调查和免费大米游戏(Free Rice Game)。

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2(资源类型:奢侈品 vs.必需品)×3(分配方式:全给贫困地区 vs.平分 vs.全给富裕地区)×2(年龄群体:儿童 vs.青少年)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资源类型和分配方式是组内变量,年龄群体是组间变量。

资源分配游戏

研究考察了儿童在评估第三人称资源分配时对重要背景信息(例如贫困/富裕地区,奢侈品/必需品)的考虑。奢侈品指不错但并非必要的资源(如,学校里的糖果,公园里的喂鸟器);而必需品指对该地的运作至关重要的资源(如,学校里的书,公园里的饮水机)。

在这个游戏的block中,被试都看到了破旧的/富有的(代表贫穷地区与富裕地区)学校或建筑物的图片,以及与这组地方相对应的两种资源(被称为 "礼物")的描述。所有被试都被告知,一个地方 "很穷,没有许多它需要的东西",一个地方 "很富裕,有它需要的大部分东西"。他们还被告知,社区人员正在向这些地方赠送这些礼物,被试的工作是决定社区人员是否按照他们提议的方式赠送礼物。被试需要仔细观察两份礼物的分配情况(都给贫困地区,都给富裕地区,或者平分),并评价社区人员是否做好了礼物的分配。被试可以回答 "Yes"(表示他们做得很好),"No"(表示他们没有做好),或者"Maybe"(表示不确定)。整个范式共有6种条件(如图所示),每种条件有42个试次。地区有七个,包括火车站、学校、教堂、公园、医院、消防局和操场。

IMG_8150.PNG
图1 资源分配游戏流程图

第一人称分配任务

在资源分配游戏之后,被试摘下脑电帽,并玩一个名为 "你会怎么做?"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他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决定如何分配资源。被试看到了他们在资源分配游戏中看到的每一种情况,并被告知,现在轮到他们决定如何赠送礼物了。对于每一种资源类型(奢侈品和必需品),他们需要决定是将两种礼物都送给贫穷地区(both-to-poor),或将两种礼物都送给富裕地区(both-to-rich),或两个地区均分礼物(equal)。

免费大米任务

为了评估亲社会行为和捐赠行为,被试在完成第一人称分配任务和填写青春期发育量表后,被邀请玩在线游戏《免费大米》(www.freerice.com)。被试被告知他们可以在网上回答问题,每答对一个问题,大米就会被捐赠给那些生活在贫困国家、买不起食物的人。被试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玩该游戏及玩多久。被试选择的游戏时间会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指标。

IMG_8151.PNG


研究结果

在第一人称分配任务中,对于必需品资源,青少年更愿意做出both-to-poor 的决策,而儿童更愿意做出equal的决策

在资源分配任务中,equal的决策所诱发的早期成分ERN波幅显著大于both-to-poor和both-to-rich的决策所诱发的ERN波幅。此外,儿童所诱发的ERN波幅显著大于青少年ERN波幅。

相比于奢侈品,必需品所诱发的P3和LPP波幅更大。此外,青少年对于both-to-poor over equal的决策所诱发P3波幅显著大于儿童的。

IMG_8152.PNG
图2 资源分配任务中P3和LPP波形图

研究者将脑电与行为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EPN的差异波(both-to-poor - equal)与儿童对必需品both-to-poor - equal的评分呈负相关。即,EPN差异波波幅越大,儿童更偏好平等分配。而P3差异波波幅越大,青少年更偏好公平分配

IMG_8153.PNG
图3 资源分配任务中 EPN和P3与行为指标的相关关系

此外,P3和LPP的差异波波幅越大,青少年更愿意花较长时间玩免费大米,表现出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

IMG_8154.PNG
图4 资源分配任务中P3和LPP与免费大米行为指标的相关关系


讨论

该研究又一次证实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将背景因素纳入他们对公平分配的理解。儿童在面对平均分配时会诱发更大的EPN波幅,表现出对资源平均分配的优先反应;而青少年面对必需品的both-to-poor和none-to-poor时会诱发更大P300波幅。

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们面对分配方式时所诱发的早、中期脑电成分上。在8-10岁的儿童中,对分配方式的评分是由EPN所指示的对equal的自动优先注意的强度来预测的。相反,青少年群体对分配方式的评分是由P3成分预测的。这意味着随着青少年的成熟,在复杂的社会决策中,二次评估和自上而下的认知是必要的

最后,P3和LPP的差异波与青少年后续的免费大米的行为表现显著正相关,证实了P3或LPP与个体在社会道德情境中的反应密切相关。该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儿童道德决策中的认知神经层面的证据。


文献来源:

Meidenbauer, K. L., Cowell, J. M., Killen, M., & Decety, J. (2018). A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study of moral decision making regarding resource allocation. Child Development, 89(4),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11/cdev.12698

参考文献:

Rizzo, M. T., Elenbaas, L., Cooley, S., & Killen, M. (2016). Children’s recognition of fairness and others’ welfare in a resource allocation task: Age related chang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2, 1307–1317. https://doi.org/10.1037/dev00001

Rizzo, M. T., & Killen, M. (2016).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quity in the context of inequality.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569–581. https://doi.org/10.1111/bjdp.12150

推文作者:王林欣
插图:王林欣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