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周含芳

真实事件

几个月前,好友微信上求助,说家里2岁多的可可(化名)总爱发脾气。比如,可可想要吃一个菜,大人们正在聊天没来得及帮她夹,她就会马上大哭大闹;如果是她自己夹菜的时候没能成功把饭菜送到嘴里,就也会情绪失控。

还有一次,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钻空玩了一会儿手机,可可立马坐在地上蹬腿挥拳,撕心裂肺哭喊着:“不要手机,不要手机!”

父母反应

在这些时候,好友尝试过耐心跟孩子讲道理,比如,“可可你需要什么直接说,不要用哭的方式”,但是孩子仿佛什么都听不进去,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好友也尝试过撂下孩子不管,任她哭闹,结果就会是孩子持续哭上一个多小时;好友甚至也尝试以自己发脾气的方式“以暴制暴”,但孩子闹情绪的情况反而更加激烈,最后往往导致亲子双方都情绪失控!

在生活中作为父母的家长们,一定会遇到不少孩子闹脾气的时候,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候,大人到底是应该置之不理还是应该去安抚?如果置之不理会不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如果去安抚会不会惯着孩子养成乱发脾气的毛病?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一、What:什么是“发脾气”?

首先,我们要理解“发脾气”的本质是什么。“发脾气”的本质是在表达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而生气或者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

在生活中,无论大人和小孩子,都必然会有喜怒哀乐惧的感受,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情绪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两种区别

建设性的情绪表达:写日记、倾诉、运动健身、哭泣,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减少生病次数,改善身心状态。

而对于孩子来说,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往往是非建设性的:大叫哭泣、就地打滚、生闷气等。而这种非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方式不仅不会让情绪纾解,反而容易引发亲子冲突。


二、Why:为什么会“发脾气”?

建设性的表达方式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样心平气和地把需求和情绪表达出来呢

有两大原因:首先是生物因素的限制,0-3岁孩子的大脑并未发育成熟,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额叶往往在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其次是孩子社会化程度尚浅,并没有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还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下多加练习才能习得。

所以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对孩子来说太难了

IMG_7872.PNG

研究表明,2-7个月的婴儿会出现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基本情绪,快到2岁时,孩子会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复杂情绪,这个时候ta们的情绪越来越丰富,但是ta们尚未学会各种情绪的识别、命名及表达。

也就是说,虽然婴幼儿和成年人一样,会感受到各种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但是由于ta们缺乏表达情绪的词汇、技巧和能力,导致ta们往往是“茶壶里面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ta们会通过发脾气、闹情绪的方式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和需求。

那么,在明晰了孩子为什么无法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显然,对于孩子负责管理和调控情绪的大脑需要时间发育成熟这件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孩子试图通过非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时刻,引导和加强孩子的后天学习,以提升孩子明确表达需求和情绪的能力

IMG_7873.PNG

比如引导孩子识别和理解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中的各种情绪和感受,陪伴孩子慢慢地学会使用建设性的方式表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说语言、记录、运动等等),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三、How:“发脾气”时,父母怎么办?

1、父母先平静下来

父母是孩子的依恋对象,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当ta们有压力或者遇到困难时,ta们都期望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安慰和支持。在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情绪平稳非常重要,只有父母自身情绪稳定、能量充足的时候才能引导和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调节情绪和表达需求。

2、允许孩子的感受

接纳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钥匙,尤其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体验。被接纳对于孩子的存在性认同和主体自我的建立至关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允许了,孩子关于自我的感觉就会是好的、真实的,这对于孩子逐步形成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性个体是非常重要的。

IMG_7874.PNG

3、共情孩子的感受

前文提到喜怒哀乐惧都是人的本能,每种情绪后面都有被满足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开头案例中,好友的孩子往往在大人聊天或玩手机时候情绪失控,闹情绪往往是她“被关注” 的需求没有满足的行为结果,这个时候共情就很重要。

大人要怎么共情到自己的孩子呢?在孩子有情绪的这些时刻,大人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在一边静静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情绪平复,这就是共情的处理方式。

4、引导孩子表达感受

猜测孩子可能生气的原因,安抚孩子并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孩子踏上情绪表达之旅。

比如,“你是不是遇到问题了,妈妈看你好像不开心?”“看到大家都没有理你,你是不是很生气呀?”“你现在肯定很委屈”“亲爱的宝贝儿,想哭就哭吧”等等一些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引导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进而表达出来,孩子一旦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逐步朝向建设性的方向转化

IMG_7875.PNG


3岁左右是孩子理解情绪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家长的耐心陪伴和引导能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情绪很多,但是倒不出来”的艰难时期,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比重要的安全感,对于孩子日后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基础性作用。

写在最后:给了以上建议后,好友实践了几个月。今天再去问她家孩子怎么样的时候。好友说,“感觉很神奇,可可(化名)现在竟然能跟我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了,感觉发生了质变!”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9版/(美)谢弗(Shaffer, D.R.)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

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孟馥等 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美)丹尼尔.A.休斯(Daniel A. Hughes)著;孙寒,陈东辉译.伤害:伤害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策 划:安 伟
撰 稿:周含芳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