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从“猪队友”到“猫爸”要经历什么?| 什么是猫爸?
作者简介
李晚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研究生
喜欢研究韩剧和晋江文的心理咨询师
佛系宝妈
又到年底考试季,一则微博热搜#辅导作业怕生气把手绑了#又扎了不少中年老母亲的心。
照片中一位陪娃写作业的爸爸因为孩子反复做错题,害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揍娃而将自己双手反绑起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妈妈们看来,此爸虽有点暴躁,也算个好爸了。毕竟,百度图片搜索“陪孩子写作业”基本上蹦出来的都是妈妈们的抓狂画风。
这时爸爸们去哪儿了呢?虽然偶有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画面,但这届中年老母亲更熟悉的是对“丧偶式育儿”、“云配偶”和“猪队友”的吐槽:
平日里,或不见人影,或沉迷手机;酱油瓶倒了都不扶,开家长会不知道孩子在几班;在妈妈们忙到爆炸或被娃气到抓狂时,轻描淡写“不要勉强啊“,“差不多就行了“,或者佛系打气“只要TA健康,考啥成绩都可以”;偶尔下基层辅导娃一次作业,第二天班级微信群必会被因为少点啥或错太多被老师点名@…
等一等,
这届爸爸们真的那么不靠谱吗?
什么样的爸爸更可能成为“猫爸”?
退一万步,万一真的遇上“猪队友”,他有希望变成“猫爸”吗?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什么是猫爸?
【猫爸】出自2015年佟大为赵薇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是指针对自己子女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父亲的统称。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他们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子女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摘自《百度百科》
代表人物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小欢喜》和《小别离》中的黄磊饰演的爸爸,爱老婆爱娃,对孩子教养参与度高。
在研究父爱的文章中,大量的证据显示,猫爸们,即在父亲参与教养(father involvement)水平上卷入深,投入多的爸爸们,对子女的认知、社会功能和情绪的发展上都颇有助益(Lamb, 2010; Sarkadi, et al., 2008)。
按照Lamb的父亲参与教养的三因素理论,一枚典型的好“猫爸”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1)与娃互动:陪娃玩耍,辅导作业;
2)触手可及: 随时留心并照顾娃的需要;
3)有责任感:关心承担孩子事情的责任。
Dollahite(1997)认为父亲如果是一份职业,得涵盖7份工作:教导娃的伦理道德、娱乐大使、服务员、发展顾问、精神支柱、亲人和指导。学者Hawkins(2002)也提出了父亲参与子女教养应涵盖认知、情感、行为、道德等9个维度。
01
第一个问题:
爸爸们都那么不靠谱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社会和妈妈们对父亲参与教养的期待和要求是随时代变迁水涨船高的。
Atkinson和Blackwelder’s (1993) 曾对1900-1989的美国流行杂志上关于理想父亲的定义做过研究,发现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理想父亲从养家糊口的供养者(bread winner & provider)变成了参与育儿的养育者(nurturer)。
其他研究者也发现,父母参与儿童教养行为的数量上差不多,但方式有所不同,爸爸们更多承担了教育、玩耍和口头关爱的任务;现代父亲醒目标志是爱和参与(Quinn, 2006; Griswold, 1993)。
吊诡的是,虽然一个现代“猫爸“要在育儿上承担更多责任,媒体对于父亲参与教养的能力却存在贬低的趋向。
一系列针对漫画、电影和情景喜剧中父亲育儿的表现的内容分析显示,父亲被塑造成一个无能的照料者似乎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Hamer, 2001; LaRossa, Jaret, Gadgil, & Wynn, 2000; LaRossa, Gordon, Wilson, Bairan, & Jaret, 1991; Unger, 2010)。
哎哟,这么看来“猪队友”、“云配偶”是被流行文化塑造出来的一个话题呢,精确地击中了妈妈们对爸爸参与教养不满意的软肋。某种程度上,做个理想“猫爸”,挣面包带娃两手抓,确实不容易啊。
02
第二个问题:
什么样的爸爸更可能成为“猫爸”?
综合国内外文献关于父亲参与教养的影响因素,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典型中国“猫爸”的画像:
生活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
职业为中低级白领或专业技术人员
首次做父亲年龄为30岁左右
家庭关系和睦
妻子对其育儿行为持赞许和鼓励态度
孩子已上小学,家中孩子不多(1-2个)
掌握育儿知识并愿意不断学习
在父亲自身因素上,所在地区与挣钱能力是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上海进行的两项调查显示:市区爸爸比郊县爸爸在育儿参与和关怀陪伴表现更好;而在妈妈们最看重的爸爸的挣面包能力上,低收入的上海父亲(月入<5000元人民币)在陪伴孩子和对妻子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上表现更好(徐安琪,张亮,2009;郁琴芳,2016)。
在孩子因素上,孩子的年龄和手足数目会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投入程度。
小学一年级父亲的管教约束就显著高于幼儿园中大班(许岩,纪林芹,张文新,2006),孩子越多,父亲对其参与教养的时间和精力就越被稀释。
国内的几项调查显示子女性别与父亲教养投入没有显著差异(许岩,纪林芹,张文新,2006)。
在社会因素上,传统文化(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现实生存和竞争压力,亲友和周边环境对男性参与育儿的态度都会影响爸爸们参与教养的水平。毕竟,爸爸的奥迪,妈妈的迪奥, 还有娃的奥数班都不是吃素的啊。
在家庭因素上……
“猪队友”还有希望变成“猫爸”吗?
详情见【下篇】
一千字告诉你怎么收获一只“猫爸”!
参考文献
Brown, G. L., Mangelsdorf, S. C., Shigeto, A., & Wong, M. S.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father involvement and father–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Variations based on timing and type of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2(8), 1015.
Milkie, M. A., & Denny, K. E. (2014). Changes in the cultural model of father involvement: Descriptions of benefits to fathers, children, and mothers in Parents’Magazine, 1926-2006.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5(2), 223-253.
Fagan, J., & Barnett, M.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gatekeeping, paternal competence, mothers' attitudes about the father role, and fath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4(8), 1020-1043.
Hawkins, A. J., Bradford, K. P., Palkovitz, R., Christiansen, S. L., Day, R. D., & Call, V. R. (2002).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10(2), 183-196.
许岩, 纪林芹, 张文新. (2006). 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3), 35-40.
徐安琪, 张亮. (2009). 父亲育儿投入的影响因素: 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 中国青年研究, 2009(4), 57-63.
郁琴芳. (2016). 小学生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 上海教育科研, (1),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