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力量|爸爸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是什么?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期作者
胡惠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学硕
荐序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容或缺。这个父亲节,来看看爸爸对孩子们成长有哪些重要的影响,爸爸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父亲角色的力量吧~
To My Father.
从那以后,
我总是做这个鬼脸
来讨父亲欢心,
总是设法让父亲
回过头看看我,
希望父亲喜欢我……
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主角松子的内心独白。童年时期被父亲忽略的松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弥补童年缺失的父爱。
传统社会中普遍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现代社会中,女性日益走向工作岗位,家庭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王雨磊, 2020)。由此,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的父亲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承担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这一责任外,父亲还需要参与到孩子教养的过程中(袁晓鸽, 2019)。此时,父子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加不容小视。那么,爸爸究竟能为孩子的发展带来什么呢?为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要怎样维持良好的父子关系呢?
01
有力量的爸爸:
爸爸的力量作用在孩子哪些方面?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发生在社会情境中,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家庭。因此,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日常的家庭互动情境,比如喂饭、阅读和游戏活动等(Pancsofar, 2020)。在这些活动中,照料者对孩子的引导、与孩子的互动、所提供的言语刺激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所差异。比如:父亲更少使用支持性语言、消极性语言和问题式语言,更多使用通知和命令型语言;父亲的用词量也要少于母亲(Pancsofar, 2020; Pancsofar & Vernon-Feagans, 2006)。
一般来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母亲通常会说更多的话,因此与父亲相比,母亲似乎会对孩子语言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一些研究却发现,父亲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母亲的影响。
在Pancsofar和Vernon-Feagans (2006)的研究中,父亲在孩子两岁时的言语输出量、词汇使用的丰富性能预测孩子三岁时的表达性语言能力,但是母亲言语输出量和词汇使用的影响却不明显。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的研究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词汇量,但是母亲平均句长却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除了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外,父亲还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数学学习表现方面。
父亲教养参与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在物质和社会性方面(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和质量)的投入,而学业参与就是社会性参与方面的重要内容。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学业参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基础参与(比如和孩子谈论学校、家庭作业等)、学校-基础参与(比如参加家长会或学校组织的家长志愿活动)和学业社会化(比如父母之间交流对孩子教育的期望)(Miller et al., 2020)。
Miller等 (2020)的研究发现,父亲学业参与的水平能影响孩子的数学表现,并且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父亲教养参与对孩子学业表现的益处更为明显。此外,研究者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促进社会适应的发展
Leidy等(2013)在总结许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父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依恋和父子互动。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寻求安全感,与照料者互动的经历会影响儿童未来的生活功能。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如果儿童学会信任照料者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儿童就能以这种安全感为基础探索外界环境,并且还能发展出自己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心理表征,这是儿童将来与其他人形成爱和互惠关系的基础(Hennigar et al., 2020)。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照料者,父亲、母亲与孩子形成的依恋系统有所不同。母亲的照料敏感性是母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扮演压力调节者的角色,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游戏敏感性则是父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扮演的富有挑战性却又能让人安心的伙伴角色,在孩子准备探索外界环境时提供安全感(Grossmann et al., 2002; Leidy et al., 2013),促进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即在陌生情境中也不会过度焦虑,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高水平的安全型父子依恋可能会通过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依恋水平(Coleman, 2003)。AL-YAGON等(2016)发现,父子依恋与孩子的孤独感、学校归属感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父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一些社交技能,这些社交技能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Leidy et al., 2013)。
Webster等(2013)的研究发现,孩子54个月大时的父子互动质量能显著预测孩子三年级时的合作、主见、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这些技能都能有效促进孩子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建立更高质量的关系。
此外,在与父亲互动时,孩子也会习得父亲参与互动的模式,这些模式也会在将来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比如,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与孩子玩耍的频率和质量越高、对孩子具备耐心和理解的程度越深,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就会越少展露攻击性行为(Leidy et al., 2013)。
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父亲不仅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方面作用显著,还能促进儿童诸多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比如自尊和心理韧性。
自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低自尊的个体往往倾向于自我否定、自我排斥等(Wang et al., 2021)。父子凝聚力指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具体表现为父子系统中的积极互动,是父子关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父亲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在给孩子充分安全感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指导,鼓励孩子尝试、探索,这些都是父子凝聚力的表现,拥有高水平的父子凝聚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图式,从而发展出高水平的自尊(Wang et al., 2021)。
心理韧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等具体因子。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遭遇挫折等不利事件后、或处于消极环境之中时,仍然能适应良好,甚至取得更为积极的发展(赵永婧等, 2014)。
赵永婧等(2014)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安全程度与孩子的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具体来说,亲近父亲、信赖父亲能分别预测孩子的坚韧和自强。在面临挫折时,亲近父亲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支持,孩子就能表现得更加镇定,坚韧水平会更高;在遇到机遇、挑战时,良好的父子依恋能给孩子提供探索外界的安全感,对父亲的信赖也能让孩子拥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挑战也会更加好奇和投入,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拥有更高的自强水平。
02
怎样才能发挥爸爸的力量?
父亲在孩子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力量,爸爸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建立更为积极的父子关系,以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呢?
提高教养参与的水平
在平时,父亲也应该参与到日常照顾孩子的事情中(Miller et al., 2020),比如给孩子喂饭、陪孩子读绘本等,并在这些活动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父亲可以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用词的丰富性等(Baker & Vernon-Feagans, 2015);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父亲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业生活中,比如去开家长会、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与孩子讨论在学校碰到的烦恼、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等(Miller et al., 2020)。
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在日常互动中,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因此,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应该向孩子展示积极的形象,给孩子构建积极的与人交往的模板(Leidy et al., 2013)。具体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父亲应该慎用惩罚、避免过度控制孩子,转而采用更为温和的方式和态度教育孩子;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应该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注意措辞,避免孩子习得消极的语言表达。
在游戏中增进良好的父子关系
游戏是父子之间的重要活动,也是发展安全型父子依恋的重要途径(Grossmann et al., 2002)。父亲可以尽可能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并保证游戏的质量。在父子游戏的过程中,父亲既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又要注意适时将游戏主导权教给孩子;父亲还应该对孩子参与游戏的情绪、行为保持敏感,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把握游戏的进程;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基础上,父亲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尝试,多探索游戏中未知的部分。
看完推文,
别忘了去和爸爸道一声
父亲节快乐喔!
参考文献
AL-YAGON, M., KOPELMAN-RUBIN, D., BRUNSTEIN KLOMEK, A., & MIKULINCER, M. (2016). Four-model approach to adolesce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loneliness, school belonging, and teacher appraisa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1), 141-158.
https://doi.org/10.1111/pere.12116
Baker, C. E., & Vernon-Feagans, T. F. L. P. I. L. (2015). Fathers' language input during shared book activities: Links to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 53-59.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14.11.009
Coleman, P. K. (2003). Percept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ocial self-efficac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2(4), 351-368.
https://doi.org/10.1002/icd.316
Grossmann, K., Grossmann, K. E., Fremmer-Bombik, E., Kindler, H., Scheuerer-Englisch, H., Zimmermann, & Peter. (2002).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ld–fa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athers’ 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play as a pivotal variable in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11(3), 301-337.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111/1467-9507.00202
Hennigar, A., Cabrera, N. J., & Chen, Y. (2020). The role of fa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39-355).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eidy, M. S., Schofield, T. J., & Parke, R. D. (2013). Father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N. J. Canbrera & C. S. Tamis-LeMonda (Eds.), 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p. 158-174). Routledge.
Miller, D. P., Thomas, M. M. C., Waller, M. R., Nepomnyaschy, L., & Emory, A. D. (2020). Father invol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ld academic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2), 515-533.
https://doi.org/10.1111/jomf.12666
Pancsofar, N. (2020). Father's language input and early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93-409).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ancsofar, N., & Vernon-Feagans, L. (2006). Mother and father language input to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6), 571-587.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6.08.003
Wang, Y., Huebner, E. S., & Tian, L. (2021). Parent-child cohesion,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3, 101467.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21.101467
Webster, L. L., Low, J., Siller, C., & Hackett, R. K. (2013).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 father's warmth on his child's social skills. Fathering, 11(1), 90.
https://doi.org/10.3149/fth.1101.90
王雨磊. (2020). 父职的脱嵌与再嵌:现代社会中的抚育关系与家庭伦理. 中国青年研究(03), 63-70.
袁晓鸽. (2019).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赵永婧, 范红霞, & 刘丽. (2014). 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07), 59-64.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胡惠南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王婉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