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在疫情期间更愿意为别人而付出?
本期作者:甄宸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COVID-19对人类是前所未有的威胁,需要众志成城地投入到预防病毒的传播之中。如今,随着对COVID-19的了解加深,我们知道COVID-19虽然对为数较少的弱势群体(如抵抗力低下的老年人、有复杂基础病的人等)直接威胁更大,但那些感染COVID-19风险较低人群仍然需要严格遵守防疫措施,也就是说,这些感染风险较低的青壮年人群需要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出些什么。那么,如何使这些低风险人群愿意为了他人而行动呢?
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都笼罩在它的阴影之下。然而,随着人们对疫情了解的加深和它逐渐被控制,许多人慢慢放松了警惕。这当然给疫情的卷土重来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如何让人们继续愿意执行防疫措施,尤其是让那些低风险人群愿意严格遵守防疫规则,为了高风险人群的安全做点什么,成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话题。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于2022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探讨。
归属感(belongingness)指一个人对一个群体的依恋程度。以往的研究表明,归属感是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归属感引发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健康行为、增加人们对于预防信息的关注。而缺乏归属感会对亲社会和健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在归属感受到威胁时,人们难以坚持令人不舒服但却健康的任务(如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避免聚集等)。
那么,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归属感是否也能够促进健康的预防行为呢?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呢?
研究者使用家庭亲密度与国家认同感来衡量家庭和国家归属感,探究了来自于家庭和国家的归属感是如何影响COVID-19低风险个体执行预防行为的。研究者假设,归属感与更强的遵守预防行为的意愿,以及更强的遵守预防行为的亲社会动机有关,并且来自于家庭的归属感比来自于国家的归属感的影响更强。
研究者通过在法国开展的三个研究来验证其假设。
研究一在疫情严重且防疫管控严格(Time Period 1 and 2)以及疫情减轻且防疫管控放松(Time Period 3)的三个时间点之下进行,对523名被试的家庭和国家归属感以及遵守COVID-19防疫预防行为的意愿进行了测量。
结果如图1所示,不同时间段与家庭归属感、国家归属感显著地交互影响人们的防疫意愿,而且不同时间段与国家归属感的交互作用更弱。也就是说,当人们感知到被感染的风险降低且防疫管控不那么严格时,人们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归属感与人们实施防疫预防行为的意愿呈现正相关;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来自于国家的归属感,家庭的归属感与人们实施预防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更强。
图1 家庭/国家归属感与时间段在执行预防行为的意愿上的交互作用
为了进一步明晰研究一中发现的归属感的作用,研究者在研究二中从对归属感的威胁这个角度进行了探究,并且测量了人们执行预防措施的各种动机的大小。
研究二在感染风险减轻且管控措施不太严格之时进行,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测量了被试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归属感等。第二部分操纵了对于归属感的威胁(下文简称“威胁”),随机将被试分配到威胁组和非威胁组。第三部分通过问卷测量了被试遵循防疫措施的意愿、动机的大小等。
结果显示,即使是极小的威胁也会导致人们降低保护弱势群体远离COVID-19的动机。但是,无论是否在威胁条件下,家庭归属感都可以指向更高的执行预防行为的意愿以及更强的保护自己和保护亲属的动机;但国家归属感只在威胁条件下指向更高的执行意愿,而且也只激活了保护自己的动机(图2),并没有激活保护他人的亲社会动机。
图2 条件(威胁vs.非威胁)与国家归属感在保护自己动机上的交互作用
研究一和二为我们展现了来自于家庭和国家的归属感在人们执行预防行为的意愿和动机上起到的不同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激活家庭归属感与国家归属感是否会对人们执行预防行为的意愿和亲社会动机产生影响,研究者又进行了研究三。
研究三在感染风险较低,政府的疫情管控放松的时间点进行。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条件之下:研究者通过让被试阅读一段强调家庭或国家归属感的材料并让被试写下一段自己属于家庭或国家的经历,或是让被试什么都不做来操纵三种条件——分别激活家庭归属感、国家归属感、不激活任何归属感。接着通过问卷测量了被试执行预防行为的意愿、原因等。
结果显示,激活家庭归属感会让人们更愿意执行预防行为,并且此时人们会更多考虑到保护自己和保护亲属,也就是说增加了人们指向自己安全的动机和保护他人的亲社会动机,而激活国家归属感却没有增加这些效应。
以上三个研究揭示出国家归属感和家庭归属感在防疫的不同进程中具有特定的作用。在防疫管控严格或人们的归属感受到威胁时,国家归属感会起到一定作用。在疫情状况得到一定控制的情况下,家庭归属感对于促进人们执行防疫预防行为的意愿和保护他人的亲社会动机方面的作用更大。
当然,上述研究是在法国进行的,其结论在中国是否适用呢?欢迎与我们交流。
参考文献:
Marinthe, G., Brown, G., Jaubert, T., & Chekroun, P. (2022). Do it for others! The role of family and national group social belongingness in engaging with COVID-19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8, 104241.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21.104241
推文作者:甄宸
插图:刘彦伯
编辑:甄宸、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