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8次报告统计:截止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共10.07 亿,占总网民的99.6%,而12.3%的手机网民年龄处在10-19岁之间。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危害众所周知,但青少年为什么会对手机如此着迷?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其家庭教养有什么关系?其心理机制是什么呢?本篇推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PMPU))是指个体过度依赖手机、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最终给日常生活带来消极后果的现象。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诱发内疚(如,孩子没按父母期望做事时,父母就会表达失望等),爱的剥夺(如,孩子如果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父母就会冷落孩子等)和施加权威(如,父母做的决定不允许孩子置疑;认为现在做的都是为孩子好,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来影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干涉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行为。

根据问题行为理论(problem-behavior theory),负性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问题性行为,已有研究也发现了父母心理控制,以及类似负性教养方式(如,严厉和惩罚性的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的手机成瘾、网络成瘾等行为有关;同时,青少年的手机成瘾行为也会反过来诱发父母更多的心理控制。

所以,我们推测,父母心理控制可能预测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
青少年.jpg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自主需要(感到自己做事情有选择的自主感)、能力需要(在面对挑战时感到自己能够有效应对)和关系需要(感到自己与亲近的人有情感联结)。

而父母心理控制不但会阻碍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且会导致这些需要的受挫。需要不满足是指个体的需要未达到预期水平,需要受挫是指个体的需要被忽视和否定。

三种基本需要的不满足与受挫的内涵不同,比如:一个人没有很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主需要不满足)并不意味着别人强迫Ta做选择(自主需要受挫);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能力需要不满足),并不意味着别人否定Ta,觉得Ta不行(能力需要受挫); 一个人和别人的关系没有那么亲密,感到孤独(关系需要不满足),并不等于别人排斥或拒绝Ta(关系需要受挫)。需要不满足,就如同生长中的植物缺乏足够的水;而需要受挫则是指,生长中的植物被浇了一盆盐水。

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基本需要未被满足或者遭受需要的受挫,可能都会转向手机中的虚拟游戏和社交媒体来进行补偿,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然而,已有研究多混淆或合并使用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概念,因此,本研究将同时考察需要满足和需要受挫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中的中介机制。
青少年2.0.jpg

此外,需要不满足和受挫都会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是情绪失调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的消极心理状态(例如:担心、不快乐、孤独) 。沉迷手机或许可以排解负性情绪。因此,本研究也将对需要不满足/受挫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进行验证。

我们通过对国内6个城市的4299名青少年(46% 男生, 平均年龄 14.48 年)的调查,在控制了其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和填答问卷的社会赞许性之后,发现:

(1)需要受挫部分中介了父母心理控制和问题手机使用的关系,但是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不显著——验证了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不同;
(2)其次,需要受挫/需要满足和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是显著的,而且“需要受挫——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量要显著高于“需要满足——负性情绪”的链式中介的效应量。
3.png
*图1 需要满足/受挫和负性情绪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手机使用的链式中介结果图
表1 中介效应结果表*
青少年4.png

当然,本研究属于横断研究,未能揭示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因果关系,但是从问题行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对两者的关系以及中间机制进行了探讨,并验证了需要不满足和需要受挫的不同影响。也即父母心理控制带来的需要受挫更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而由父母心理控制引发的需要不满足则会通过诱发负性情绪来影响问题性手机使用,但这一链式效应量较小。

总的来说,本研究启示我们:
(1)在家庭养育方面:父母首先应以包容的态度看待手机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要一刀切地看到孩子使用手机就发火;其次应该意识到心理控制对孩子的危害,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支持,如站在孩子的视角与其沟通,与之共情,和孩子一起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等,从而降低孩子的问题性手机使用;第三,父母也应该多关爱自己,研究表明,父母自身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之后,也会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2)青少年也应该充分发挥在亲子互动中的主动性:尝试跟父母平等友好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良性亲子互动。
(3)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父母及青少年都应学习情绪管理,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通过有效调节情绪来缓解压力,而不是过度依赖手机。

参考文献:

Yao, X., Wu, J., Guo, Z., Yang, Y., Zhang, M., Zhao, Y., & Kou, Y﹡. (2021).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s’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The Serial Mediat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Experiences an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11.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