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使用“爱”或“我爱你”等语句词汇时,最好能够保持自我怀疑。如果你能坦诚自我审视,你可能会发现,你最频繁说这些语句词汇时,并非是你对别人用情至深之时,而是当你正经历强烈依赖需求,期望获得安慰肯定之时。

情感饥饿,不是爱。它是一种因童年缺口而导致的强烈情感需求。它是一种原始的疼痛与渴望,而且人们会通过行为表现出这些疼痛与渴望,以试图填补内心缺口或空缺。这种空缺与孤独和分离的痛苦相关,而且永远无法在成年恋情中被充分满足。
但人们拒绝忍受他们的疼痛,拒绝面对在试图满足这些原始需求和依赖性时的徒劳。他们否认自己的终极死亡,会竭尽全力地营造一种自己与他人密切联系的错觉。这种虚假的归属感会缓解对死亡的焦虑,给人一种永生感。
饥饿,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当通过行为表达出这种情绪时,会对他人具有剥削性和摧毁性。人们将这种感觉与爱等同起来,错误地将这些渴望与真正的爱意联系起来。没有比这更离谱的了。
情感饥饿感源于内心深处,像是内心一种很钝但却十分强烈的疼痛感。
你可能会常常发现自己主动去触碰别人或主动向别人表达爱意,或充满爱意的举动,目的是为了消除这种疼痛感。人们通常在感到自己最需要充满爱意的肢体动作以及关注时,去给予他人这些动作和关注。
这种类型的肢体爱意会消耗所爱之人,尤其是孩子的精神资源,而非促进他们的心理发育。
当你使用“爱”或“我爱你”等语句词汇时,最好能够保持自我怀疑。如果你能坦诚自我审视,你可能会发现,你最频繁说这些语句词汇时,并非是你对别人用情至深之时,而是当你正经历强烈依赖需求,期望获得安慰肯定之时。

由于对情感饥饿与爱的混淆,无论是父母或是外人,就由此导致了很多打着爱的名义而导致的无心伤害。
**如果父母发自真心地爱孩子,会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滋养效果,这对孩子的持续发育会产生积极作用。
孩子会有安全依恋感,在感情关系中能够实现和谐状态,而且在成年后能够接受亲密感。**
相反,情感饥饿型父母则会让孩子内心匮乏、形成焦虑型依恋模式,为孩子造成伤痛。
这种类型的父母和孩子接触越多,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在感所造成的伤害就越大。这种类型的关系——过度肢体接触,过度担心孩子,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不仅侵犯了孩子的界限,同时也推动了孩子的回避型回应方式。这会对孩子后期的职业与个人生活造成严重限制,会威胁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而且可能会比明显的虐待行为更具摧毁力。
情感饥饿型父母在与孩子互动之中,会像一个瘾君子一般,表现出强迫行为。他们夸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对孩子的发育会持续产生负面影响。这些父母通常发现,即使在认识到自身这种行为方式具有破坏性后,他们也很难降低其行为强度。
情感饥饿型父母通常对孩子过度保护。他们限制孩子的经历、限制孩子的生活能力,灌输一种不正常的依赖形式。通过过度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他们会导致孩子产生过度恐惧反应,以及疑病症(过度担忧个人健康,总觉得自己有什么病)倾向。一些过度保护型父母可能还会试图让自己的孩子避免接触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其他同龄孩子或其他家庭外的影响因素。但是,当行为过于极端,这种隔绝就限制了孩子接触各种不同态度和人生方式的机会,从而危害到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感,危害到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正常生存能力
很多父母会以不同方式越过孩子的个人界限:翻孩子东西、读孩子信件、要求孩子为朋友和亲人表演等。父母这种类型的侵犯,严重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度与自主性。很多父母会代孩子说话,一手包办孩子的制作,过度吹嘘孩子的成就,试图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
一位客观的观察者,能够区别一种反应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情感饥饿”。但父母自身却很难区分二者。要区分它们,需要看三个主要衡量因素:
**(1)父母的内心感受状态;
(2)父母对孩子的实际行为;
(3)父母的精神状态以及行为对孩子行为举止所产生的可观测到的影响。**

能够给与爱的父母,通常持有正面自我形象,而且对孩子和自己都有一种同情感,但同时又能保持相互独立,认识到他们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这种父母会尊重孩子,无虐待行为,也不会过度保护。沟通的基调与方式是自然轻松的,而且表露出对孩子个性的真正理解。被爱的孩子看起来真的是被爱的。他/她充满活力,展示出符合自己年龄段的独立程度。他们自主、自信。
而常常经受父母情感饥饿的孩子,则是绝望的、依赖性的,而且或是情绪变化激烈,或是情绪麻木。旁观者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这种重要区别性影响,而且通常能根据这些影响,追溯到父母的具体感受状态
除个别情形,整体而言,在心理学文献中,情感饥饿这一概念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但它却是对儿童养育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父母的自身的不成熟,表现为他们强烈需要通过孩子来得到自我满足,这对孩子的发育和后期调整会产生严重负面后果
经历这些饥饿感,直面自己的情感需求,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也并非不可承受。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延续童年时的做法,继续选择否认或回避这种疼痛。他们寻找出口,或选择能够帮助他们否认这些痛疼,或消孤独感的行为方式。他们会假想他们与他人关系亲密,想象他们互相属于彼此。当这种“幻想亲密”形成,真正的爱也就消失了。当我们变得有占有欲、有控制欲,当我们将对方作为一种麻醉品来消除我们内心的饥饿感和疼痛感,我们对对方的爱与尊重就随之消失了
“幻想亲密”就像是一张死亡契约,在这一契约中,大家为了消除疼痛和真实感受而互相麻醉彼此。通常,它为摧毁型行为提供了一张许可证,因为大家认为他们互相属于彼此,而且默认他们会天长地久。“家庭关爱、关心在乎”的假象构成了家庭成员共同的阴谋,目的只是为了否认各自的孤独感和疼痛感。大家共同采用这种方式,一起拒绝接纳人生、死亡、分离,拒绝真实人生。

*在我看来,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给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差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王小波*

For more info about Dr. Robert Firestone,
please visit www.glendon.org or the Art of Robert W. Firestone.

原文: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human-experience/200902/emotional-hunger-vs-love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