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agreement may be the shortest cut between two minds.
分歧,可能是两人之间最短捷径
– Khalil Gibran/纪伯伦

这是小孩子们告诉大人们他们恨爸爸妈妈的季节,或者,至少在我看起来是这样的。过去几周内,一位又一位的患者走进我的办公室,讲述着他们的4岁(或3/5/6岁)孩子直视他们的眼睛,眯起眼,然后大叫:“我恨你”或“我要爸爸,不要你!”或者“真希望换个妈妈!”这些父母看起来都颓败丧志,遭受重创,有时悲伤,有时愤怒,通常多种情绪糅杂。“这时候作何反应才是正确的呢?”他们问。“我该回复什么?”

首先,要知道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正确反应”。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就是什么样的反应。与其说有对错之分,不如说它是一个极好的时间节点,从这个时间节点之后,总是会有机会去不断修正。记住: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修补裂痕”。尽管如此,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说出那些话,总是有益的,即使当他们的言辞令人伤心、令人愤怒或二者兼有时。

当年幼孩子发表这些“宣言”时,他们是在表达他们的情绪——主要是愤怒和挫败感,而且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符合他们的发育阶段的。而且,我强烈认为情绪的表达应该是一种被鼓励的行为,而非压抑情绪。我自己的儿子在十多岁时,当他们感到愤怒时,尤其是对我感到愤怒时,我希望他们能够告诉我,从而让我们能够好好沟通解决,即使这令人很不舒服。毕竟,尤其对于男孩子而言,我们已经知道情绪压抑是存在风险的。但很多时候,在这种情形下,出于最大善意的父母们(即,我们大多数)所采用的回应方式不仅并没有打下这一基础,而且甚至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What does that look like?/常见回复

“你再敢这样对我说话试试!”
的确,这听起来强硬坚定,但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这种回应方式只会让矛盾升级而非化解矛盾。恰恰在每个人的情绪都高度激动的时刻,提及尊重、礼仪——孩子对我们说话的方式——根本不会奏效。

“你这么说真的让我很伤心!”
当然,这句话所言非虚,但它同时也给孩子的感受赋予了很多——在我看来,是过多的——力量。因为这句话暗示他们是有些危险性的,而且还暗示你过于脆弱,无法招架。孩子们并没有责任压抑自身情绪去保护父母,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角色颠倒,而且有着多种负面后果。他们是否有责任学着以礼貌尊重的方式分享个人感受呢?是的,但需要时间。对孩子的发育水平不要持不切实际的期望,而且应更全面地去思考如何教会孩子们这些技能。

“不,你不恨我。”
这种回复则是“invalidating”(否认对方感受正当性)的,没有人喜欢被告知他们的感受是不真实的。这真的会让人感觉很糟糕。在那一时刻,他的确是有那种感受——恨你、更喜欢妈妈或其他任何感受,而且,年幼孩子是缺乏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因此那一时刻对他们而言就是全部时空

“在家里,我们只用好的词”。
这是很好的目标,但却不符合人类本性。即使在关系最亲密家庭中,也能够表达那些“不是那么好”的感受,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孩子,实现这一点,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使用“不是那么好”的语言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应对冲突或不良情绪的更好方法,那么孩子也会习得这些方法,只是并非在4岁或5岁前就能学会,或者,甚至可能35岁还没学会。
另外,当在孩子做了恰恰相反的行为,然后我们紧接着就说“在我们家里我们应该做/不应该做X”时,我们就可能在向孩子暗示他并非我们家庭一员。而这也并不出人意料会让双方的互动变得更加糟糕。

“恨是一个不好的词”或“我们不相信恨”。
老实说,我从来没搞懂这类说辞,而且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会让一些人(学校、机构等)生厌,因为这类说法最近频频入耳。
有什么不信的呢?恨是的确存在的。它是情绪中的一种——与爱相对。它是更极端的“讨厌”。
在我看来,感受到恨,是无可厚非的,主要是因为对此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就像是对我们所经历的很多情绪我们都无法控制一样。“不相信恨”与“不相信爱”二者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恨是一个很强烈的词,这是当然,但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它呢?一些词汇拥有着巨大的力量,而且100%需禁用(想一下那些种族侮辱词汇),但恨?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所经历的这种情绪的名称,而且去接受这一情绪,而不是感到恐惧并压抑这些情绪。
他们世界中,“恨”的语境与我们是不同的。我们所想到的是这个世界恨意充斥戾气横行。但孩子们不一样。孩子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是脱离我们的这种语境的。我们还是不要过早把他们带入这种语境吧。

How to Respond?/如何回应?

一如往常,首先应先从内心开始:

1.自我调节。深呼吸。练习5-4-3-2-1技巧。如果需要,可以到另一个房间待一小会儿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2.Q-TIP(不要将其视为针对自己/别往心里去)。这并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缩略语,但我从没发现有任何缩略语蕴含着如此普遍适用的价值。

3.记住:恰恰正是因为你的孩子感到安全、知道你可以承受这些话,而且信任你对他/她的爱的无条件性,所以他/她才会向你讲这些话,向你表达他/她强烈、不良的情绪。与之相比,如果你的孩子害怕你,即使只是一点儿,是不是要好很多呢?答案是:不!
只有这时,我们才可以去思考如何回复。我们是父母,是家中的成年人,因此,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们各种情绪词汇——愤怒、生气、挫败,并帮助他们识别、理解他们内心所体验到的感受,这样,慢慢地,他们就可以学会自己去做

“你很愤怒!你真的不想收拾玩具!”
“你真的觉得你还可以再看一个节目的,但我不同意。这的确让人不爽,而且你感到真的很失望,是不是?”
通过以这种方式回复,你向孩子展示了如何表达他/她的内心感受,从而让他/她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内心感受。你没有让自己的伤心或愤怒浮现出来,或者以有害无益的方式强硬回复。同时,你也继续捍卫了你之前的主张。

可能过些时间之后,当大家都冷静一些时,你和孩子可以修补关系,并跟孩子谈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可以既爱一个人,同时又对他/她感到愤怒,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爱与愤怒的确可以共存,我向你保证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little-house-calls/202001/mommy-i-hate-you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