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聚合,也是分离丨自我分化与家庭系统
作者介绍
爱唱歌的MT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不久之前,央视首度公开了引起公众激烈讨论的“吴谢宇弑母案”的一审判决现场,披露了很多与吴谢宇作案动机及心理行为过程有关的细节。
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个从小到大被亲朋好友一致夸赞、像“神”一样的乖小孩,为何在五年前犯下了如此让人不寒而栗的滔天罪行?从周密详细的犯罪计划、冷酷无情的犯罪过程,到自以为“帮助母亲解脱痛苦”的犯罪动机,互联网上不乏各种猜测和分析。
真实原因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些讨论中隐藏着一个值得被关注的有关于个体与家庭系统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分化。
(图片来源:央视网,侵删)
01什么是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家庭系统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Bowen提出来的(Bowen, 2004),而其提出背景——即家庭治疗,正是系统理论这一思维方式发展下的产物。
过去的心理治疗主要强调以独立个体为对象进行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室就像一个远离人世的“避难所”,个体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经历、体验都通过自己反映、传递给治疗师。随着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诞生,心理治疗及相关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孤立的个体转移到人际关系上,更多地关注个体与他人,尤其是家人的互动和交往模式。由此,家庭治疗模式应运而生(王娜娜, 汪新建, 2005)。
Bowen的家庭治疗理论一共包括了八个互相关联的概念:自我分化与三角关系、核心家庭的情感历程与情感阻断、家庭投射过程与多代传递过程、手足位置与社会性的情感历程(Bowen, 2004)。
其中,自我分化作为Bowen家庭治疗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有两个层面的定义:一是精神层面,自我分化是一种将自己的理智和情绪进行良好区别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二是关系层面,自我分化是一种既能在关系中感到亲密和联结,又能在关系中保持自主独立的能力(杨梅, 2017)——既不会像猫一样特立独行,又不会像狗一样总是喜欢依偎在主人身旁。
回忆一下,你的身边是否有具备这样特征的一群人:他们很会体察、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照顾别人的情绪感受,同时也保持着坚定的自我,重视自身的情感需求,不情绪化也不过分冷漠抽离,能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联结。
从现实生活出发,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平衡好理性和感性两个不同的部分,面对应激事件或者压力源时,并非完全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在看见自身情绪的同时具备克制感、尊重客观环境等外部因素。在人际关系中,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既能享受互动和交往,又能建立好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02为什么自我分化对家庭系统来说很重要?
回顾吴谢宇弑母案,我们不难发现其家庭中过度缠结的亲子关系: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来看,吴谢宇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将儿子当作心中唯一的支柱,以致于吴谢宇在一审现场说出“妈妈的银行卡密码不用试都知道是自己的生日”,可以窥见母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捆绑;从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来看,吴谢宇表示“父母是我活着的意义”、“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我对我爸妈的唯一意义”、“父亲走后考多少个第一名都没有用了”、“我以为我妈和我一样也想解脱”,由此可见儿子更是将父母及其标准内化为了自己人生的唯一价值。
而这种家庭模式同自我分化的联系已有研究关注并说明:当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的第一顺位,孩子成为了家里的核心关注点,过度卷入到夫妻关系中,进一步形成三角关系,导致家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即父母低水平的自我分化,这样的结果又会影响孩子自我分化的正常发展,形成代际传递(王伟婷, 2014)。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一)父母低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夫妻,首先很容易在二人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变得情绪化和失控,产生两种极端状态——情感隔离或情感缠结,即要么过分疏离、回避或逃避与对方的联结,要么与对方过度纠缠、丧失自我边界、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与情绪状态。具体表现为无法与原生家庭分离或者与伴侣过度依赖和缠结。
其次,当这样两个低自我分化水平的人的关系遇到困难、矛盾和摩擦时,双方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从孩子获取这种满足,进而无法将自我和孩子进行独立的分割,将亲子关系卷入夫妻关系以缓解负面情绪(彭雅娟, 2017)。但这种缓解方式实质上停滞了夫妻间直接性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二人关系冲突或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二)孩子低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低下的孩子则会十分依赖于父母或其中的一方,与之形成同盟关系和紧密联结,他们会很难将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同对方分离开来,同时会将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会臆测对方的意图想法,甚至替对方做出一些决定。
这样的孩子会将这种不良的亲子互动模式迁移至其他社交情境,进一步恶化非家庭环境下的人际处境:他们面对人际关系往往高度依赖——无法接受分离分别;在关系中丧失自我,或过度回避——建立亲密关系存在困难;刻意回避人际交往;逃避他人的靠近。在面对同伴消极压力时,自我分化水平低下的孩子也更容易做出从众行为、难以坚定地表达自我意见(王梦然, 2019)。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三)父母与孩子均处于低自我分化状态
Bowen早期曾采用“未分化的家庭自我团体”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家庭中过分缠结的关系或情感反应:家庭成员间情感上的过度缠结以及关系上的过分依赖,会导致个体的独立空间遭受入侵。当关系中对方的种种行为表现越过个人边界时,个体则将面临着丧失独立性、无法逃离对方并自主发挥正常社会功能的危险。这使得家庭中每个人都会把对方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并极易将自己的情绪传染到家庭系统中的其他人,形成连锁性、感应性的情绪反应。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父母与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孩子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导致双方的自我分化程度进一步不断降低。
03如何发展并利用自我分化?
(一)父母怎么做
1去三角化
对于父母而言,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学会放手。
首先,不要将婚姻关系中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通过孩子来满足。在积极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认识到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自己的孩子。
其次,不要将孩子卷入夫妻冲突,夫妻关系中的矛盾要由两人自行解决。稳定自身的情绪化反应,冷静理性地思考家庭问题、面对家庭困境,不将夫妻关系的问题溢出到孩子身上,更要拒绝与孩子结成联盟反对伴侣的情况,逐渐实现去情绪三角化的过程。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2建立夫妻间的界限
明确夫妻关系中的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多利用“主语我”,冷静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而不要将焦点放在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上,学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从情绪化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打破情绪化循环。
(二)孩子怎么做
对于孩子而言,尽可能实现自我去三角化。对自己这一个体而言,正确识别并区分感性的情绪和理性的思维,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言,尽量保持自我独立与理智,避免情绪化。
具体行动是,停止卷入到父母的关系战争中。当父母中的一方跟自己抱怨对方的不是或者表达对对方的期望时,主动、直接地让父母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自己的面前抱怨、数落,温柔而有力地拒绝父母任何类似的行为。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总结
就像龙应台的《目送》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的爱既是孩子诞生、加入家庭那刻的欣喜与欢悦,更是见证孩子成长、离开家庭独立时的感动与祝福。
家庭治疗理论提出的自我分化意味着感性与理性的完美共存,你觉得自己的自我分化水平如何呢?
参考文献
王娜娜,汪新建. (2005). 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 医学与哲学, 08, 61-63.
杨梅. (2017).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
王伟婷. (2014). 缠结型亲子关系引发儿童不良行为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
彭雅娟. (2017). 父、母自我分化与其教养方式、子女社会适应关系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王梦然. (2019).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自我分化和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Michael P. Nichols, Sean D. Davis. (2018). 家庭治疗.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Bowen M. (2004).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Book. Rowman & Littlefield, 118-124.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 潇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