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评估三步走——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百战不殆
陷入爱河,维持爱情,并非易事。其中一路坎坷波折,而且常常会误入歧途,从而导致失望与心碎。我们如何判断我们是否还走在通往永久爱情的正确道路上呢?
在一段潜在的爱情关系中,有三个因素必须要被分析:知己、知彼、审时度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Knowing Yourself
知己**
在我们人生早期,我们对喜欢的人渐渐有了一定的模板——我们希望未来伴侣身上所有的那些生理或心理特征。我们是喜欢外向、善于表达的人、性格坚毅的自立自强者?顾家的人?如此种种。
我们还创造了种种“剧本”——邂逅的发生、感情的走向等等。
我们不仅要更好地知道对方身上哪些特质吸引我们,我们还要更好地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被这些特质所吸引。整体而言,研究显示,从逻辑而言,相似性,是“吸引”的一个基础。对于一段长期感情关系而言,双方在喜好、厌恶、背景和经历方面的相似程度越高,双方就更可能发展出一种“友谊”(研究人员将这种友谊称为“伴侣式爱情/友谊爱情”)。但我们也可能会被与我们迥异的人所吸引,但这可能会导致“迷恋”,不一定会带来长期稳定的爱情(两极相吸,通常只是例外情形,而非普遍规律)。尽管我们可能会对一个看起来很“异域”、与我们迥异之人产生性吸引,但这种关系很少会发展至长期稳定感情关系。
自知的目的,是深度自我审视,审视你为什么以及如何被一个人所吸引,并客观评估这是否会发展成一段持久的感情关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异地恋(我们后面将会谈到的“审时度势”所涉及的一个因素)因为双方彼此见面很麻烦,以及因两人异地可能导致其他恋情发生,因此很少成功(根据研究,小别并不会胜新婚。)
**Knowing the Other Person
知彼**
在爱情关系中,很难真正知道另外一个人的本意与动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于,我们可能会用自己的动机和期望来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而非看到真相。
观察力与客观性是关键所在。
首先,注意对方的行为。这个人是否对你表现出兴趣?还是他们更关注自己?
其次,对方是否看起来对这段感情全身心投入?是否有回应?还是说只有索取没有付出?这对性关系和平时共同相处之场合都适用。
最后,对方对你的对待方式。一个贬低你,或者让你自我感觉糟糕的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潜在感情对象。
**Knowing the Situation
审时度势**
最后,时势因素也可能会导致我们被某人吸引,因这可能最终并不会发展成为一段忠诚的稳定长期关系。例如,一个刚刚从一段长期感情中分手的人,可能会经历“回弹效应”,可能会过快、过深地陷入一段新的感情中,目的只是为了“填补空缺”。
研究还显示,时势因素也会触发“吸引感”。例如,与另外一个人共同经历一个会激发情绪的场景,可能会让这个人将这种情绪激发误认为是性吸引。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晃动的桥”这一研究,在这一研究中,让一个单身的人与另一个人在一个晃动的绳索桥或坚实地面上见面。结果显示,在更易于激发情绪的晃动绳索桥上见面的场景中,一个人会对另一个陌生人的性吸引程度,以及将其作为潜在约会对象的可能程度跟高。
最后,像是其他人的意见等时势因素(“你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你最好别让这个溜走了”),也可能会影响吸引程度。这里的关键在,要努力去客观分析客观情形,来判断你们在萌生的感情是否有真正成功的机会,还是说它只是受到了一些“表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你看不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