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的情感虐待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形式,一些很明显,比如谩骂、贬低、批评或控制等。而还有一种更常见而且高度隐蔽,且曾遭受过感情关系创伤的人所经历过的虐待形式:父母化
父母化包括一系列的角色颠倒情形,即,孩子被放置在需要照顾父母的角色中(无论是生理或是心理方面)。这一词最初由精神病学专家 Ivan Boszormenyi-Nagy 提出,精确描述了一些家庭中的角色颠倒现象。


父母化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父母健康不佳;
父母药物滥用;
父母有精神问题;
因其他成年人原因导致父母无法给予孩子足够支持。


有时候,催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则相对不那么明显,包括:父母可能存在复杂的人格问题,比如依赖性人格特征(我很无助,没别人帮助我什么都做不了),并且,在缺乏合适的帮助的情形下,会将这些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同理,自恋型父母的孩子也通常说他们感觉自己需要做到“完美”,需要作为父母在育儿方面成功的证据,因此他们一直肩负着一个重担:维持父母脆弱的自尊感。这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父母化形式:孩子担负起支持和维持父母心理健康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本该是属于大人自己的。

父母化可以表现为很多行为,从明显行为——让孩子担负起本该大人做的肢体劳动,比如做饭和打扫房间、照顾兄弟姐妹、照顾父母等*——到不是很明显的行为——向孩子透露不符合孩子年纪的秘密、从孩子哪里寻求情感支持、期望孩子完成某种超出他们发育水平的任务、从孩子那里寻求建议、用孩子作为调解人或缓冲层、把他们卷入家庭冲突之中等。同样,期望孩子维护家庭秘密(比如,一位父母存在酗酒问题),以至于导致孩子无法为自己寻求帮助,这也是把孩子放在了“父母化”的角色中。
*注:这里是指超出了大多数家庭为了教导孩子责任感而分配的常规家务类型范围之外的情形。

**在情感健康的家庭中,父母会意识到他们有义务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帮助孩子培养新技能、支持孩子的个体化、支持孩子从家庭中分离。
而在“父母化”为特征的家庭中,情感重心一直是放在父母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上的**,这通常导致孩子需要始终保持在远远超出自己的发育水平的程度。父母化的孩子通常被迫面对他们无法充分理解的问题(比如父母吸毒或精神健康问题等)、可能需要不得不去应对一些感觉可怕、或者对孩子而言过于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得不为了照顾父母而忽视个人需求,可能感到自己需要对某位父母的健康快乐负责,而且通常无法参加常规童年活动,诸如玩耍、教育、建立同伴关系等等。有时,父母化的孩子因这些行为而被赞美,而且被他们的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视为“成熟”、“超出年龄地懂事”等等。

父母化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广泛的。
父母化的孩子可能在成年期会经历很多问题,包括:深陷家庭泥淖、难以建立界限、整体需要取悦他人、焦虑、完美主义、难以建立和维持亲密或柏拉图式感情关系、错失成长里程碑、痛苦、消极式沟通方式等。
在核心上,所有这些问题都源于童年时被摧毁的各种心理需求,其中包括对这样一种感情关系的需求:这种感情关系中存在着一位能够稳定持续照顾自己的人、存在着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和自发性。

父母化的孩子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学会了不重视个人需求,而且通常对“无私”或者“牺牲自己”等品质的重要性有着扭曲的理解。他们可能会错失各个年龄该拥有的成长里程碑,比如,与同龄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关系,会导致缺乏培养各种软技能(比如沟通)的机会,而且可能会导致在成年后难以管理应对类似的感情关系。

在父母化孩子的经历中,一个高度普遍的特征是“焦虑”,因为他们需要去理解并应对远远超出他们发育水平的问题,因此通常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很困难很危险的,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够提供帮助或支持,从而也就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恐惧、隔离和无助感。这通常会导致他们成年后在遇到困难时,整体上感到焦虑或社交焦虑,从而让问题更棘手。

尽管父母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旦这种现象被识别、命名,就可以与一位情感关系创伤领域心理咨询师共同应对。当与一位咨询师共同应对这类问题时,建议全面探讨所成长的这一特定家庭环境中所特有的行为和关系状态、对当时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已经造成的影响。一些需要探讨的特定领域包括:自尊感、划定界限、同龄人关系、责任、完美主义、高度独立/自我依赖。另外也建议专门探讨一旦被定义为自己被父母化之后,这个人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情绪,包括愤怒和悲伤等。

最后,当被困在常常跨越界限的情感关系中时,是很难从“父母化”中愈合的。这就需要审视当前所处的情感关系,并通过创造双向的、健康的、支持的、尊重界限的情感关系来为曾被父母化的成年人提供帮助。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