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肉球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勇敢球球,不怕困难

1.png
前段时间,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走红网络,在致谢中他写道: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心、仪陇县中心、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抗不下去了……

大家在感慨出身寒门的黄博士求学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也由衷地敬佩他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黄博士的成功给很多寒门学子和家长们带去了希望与鼓舞,让大家相信,哪怕当下家庭条件不是那么优渥,难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仍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的确,很多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现象,尽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差孩子的学业表现可能越差,但也有一部分寒门学子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Rouse, 2001)。

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们将这部分孩子称为“抗逆学生”——他们克服了因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带来的一些困难,靠着对学习的热忱与对目标的执着,积极努力投入到学业中,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Doll & Lyon, 1998; Masten, & Coatsworth, 1998; OECD,2011; Rutter, 1990)。
3.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只依靠孩子自身似乎还不够,对抗逆境还需要家长们与孩子一同努力。事实上,作为家长,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愿意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成效。

那么,家长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可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01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张桂梅老师牵头创办的华坪女高的宣誓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4.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张桂梅老师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们自信,让她们相信自己和山外的孩子是一样的,让女高的孩子可以勇敢地走出去。这段誓词对于女高的孩子们而言非常重要,给了他们努力拼搏、走出大山的勇气。

的确,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社会对低收入人群往往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困境是自身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造成的。在这种观念的浸润下,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想要退缩与放弃,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不仅可以减少孩子们的自我怀疑,也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中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2017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在学习国际慕课时的坚持性与学业成绩较差;但在研究者进行干预,让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相信他们可以学好该门国际慕课后,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与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到达了与发达国家孩子一致的水平,说明自信的确可以弥补社会经济地位给孩子的成绩带来的不利影响(Kizilcec 等人,2017)。

因此,作为父母,也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父母可以:

  1. 帮助孩子将一个难以完成的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5.png
(家姻小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计划表供家长孩子们参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1. 不吝惜肯定与鼓励:每天记录孩子1个在学业学习上的优点(如,主动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等)并反馈给孩子。注意,要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一定认真思考了),而不是表扬孩子本身(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真是太聪明了);
  2. 明白批评与贬低和数落的区别,当孩子做错事时,就孩子的错误本身进行批评,而不是将错误扩大化,贬低孩子的能力、智商。

0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家庭是孩子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如果说孩子是树苗,家庭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而家庭氛围就是土壤里的养料,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养分。当家庭氛围好时,土壤肥沃养分充足,孩子就可茁壮成长。

大量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缓冲收入较低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Noor & Alwi, 2013)。具体而言,《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显示,若某地区的家庭亲子氛围都相对较好,该地区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

那么,良好的家庭环境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首先,家庭中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在孩子学习时父母所进行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度。的确,大部分孩子自律性不高,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能用心学习。如果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在一旁进行玩手机、玩电脑等娱乐活动,都可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拉低学习效率,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得孩子也模仿父母的行为,对手机、电脑等产生依赖,使得成绩进一步下降。

《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指出,如果父母有手机依赖性为,孩子也出现手机依赖的行为几乎翻倍。而这些依赖行为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成绩下降(Kates, Wu, & Coryn, 2018)。相比之下,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也安静阅读,或者父母也进行学习甚至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都会使得孩子更加专注,提升学习效率。研究显示,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父母参与提高一个单位,孩子的成绩则可能随之提高0.15个单位(Ogg & Anthony, 2020)。

其次,要家庭和睦,氛围融洽,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其乐融融。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从父母处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时,他们会更加信任父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建议,愿意像父母所希望那样去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非常珍惜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在意父母的感受,不愿让父母失望。因此,与父母关系好的孩子学业表现也较好。

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

  1.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钻研努力,不断学习;
  2. 在孩子学习时不进行看视频、打麻将等较为吵闹的娱乐活动,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3. 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当孩子有情绪时,及时给予恰当的回应;
  4.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温暖与支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她坚强的后盾;

5.勇敢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接纳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她的爱不会因他的不完美而减少。

03 小 结

虽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孩子的学业成就有关,但它并不是影响孩子成功的唯一因素。最终决定孩子走多远、飞多高的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以外,家长也能做很多。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对于他们来说,有自信做土壤,有融洽的家庭氛围做阳光,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做雨水,他们一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2021-04-28).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人民政协报,011.
Doll, B., & Lyon, M. A. (1998). Risk and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livery of educa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sch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7, 348-363.
Kates, A. W., Wu, H., & Coryn, C. L. (2018).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127, 107-112.
Kizilcec, R. F., Saltarelli, A. J., Reich, J., & Cohen, G. L. (2017). Closing global achievement gaps in MOOCs. Science, 355, 251-252.
Masten, A.S. & Coatsworth, J.D.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205-220.
Noor, N. M., & Alwi, A. (2013). Stressors and well-being in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M alaysia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resilience resourc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 292-306.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1).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Ogg, J., & Anthony, C. J. (2020). Process and context: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warmth, and S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78, 96-114.
Rouse, K. A. G. (2001). Resilient students’ goals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 461-472.
Rutter, M. (1990).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 J. E. Rolf, A. S. Masten, D. Cicchetti, K. Nuechterlein, &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181-21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贾继超
编 辑:代莹莹、罗 亚
美 编:崔 琪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