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五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5楼V吧5F

青少年学业坚毅的测量、潜在类型及家庭教育
林荣茂 陈艳萍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学业坚毅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学业品质之一,指个体在学业上对长期目标充满热情,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业坚毅与学业成就显著相关,决定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学术潜力。目前,国内尚没有青少年学业坚毅的测量工具,青少年学业坚毅的特点及如何从家庭教育视角培养青少年的坚毅品质仍是未解之题。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分层整群抽取1894名青少年(M = 10.85,9到14岁)为研究对象,检验学业坚毅问卷(Academic Grit Scale, AGS)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测量等值性及潜在类型,并从家庭教育视角,对青少年学业坚毅的培养提出建议。
结果发现:(1)双因子模型中AGS主要由一般因子来解释,合成总分具有意义;(2)单因素模型AGS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 0.935 , ω = 0.937)以及跨性别、年级和年龄的测量等值性(包括形态等值、负荷等值和尺度等值);(3)学业坚毅与一般坚毅、学业成绩、积极学业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4)青少年学业坚毅存在三种潜在类别:高学业坚毅组、正常组、低学业坚毅组,低学业坚毅组多为男性青少年。
父母应从以下方面培养青少年学业坚毅品质:(1)教养方式: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在学习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理解;(2家庭学习氛围:陪同孩子(特别是男孩)进行各项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3)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学习计划并积极执行,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影响孩子;(4)父母社会支持:提供支持,让孩子有信心直面学习上的困难。
关键词:学业坚毅,因素结构,潜在剖面分析,家庭教育,青少年


促进小学儿童自我调节学习的父母教养课程:一项预试验研究
郭明春 郑颖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上积极地参与到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不仅能够显著地预测学习者的学业成就,对个体终生的学习、工作和人生的成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尚缺乏一个循证的父母教养课程来促进中国儿童的自我调节学习。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项促进小学儿童自我调节学习的父母教养课程,以期通过父母教养干预的方式来促进小学儿童的自我调节学习。此项课程共包含三次的单元课程,每单元持续两小时。课程设计主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已有的实证研究。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学业教养的基本原则、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处理学习问题行为。课程所介绍的方法既吸收了西方已有的教养策略,也依据中国家庭的特点对一些策略进行了调整。33位小学1-5年级的家长参与了干预研究。他们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均填写了一系列评估量表。基于家长报告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父母一般教养行为、父母情绪问题、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父母总体对课程感到满意,并认为自己获得了想要的帮助。然而,父母学业教养行为和儿童学习行为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改变,但均趋向积极方向改变。后期还需要开展一个更为完整和长程的课程干预研究,并使用随机控制试验和搜集追踪数据,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估课程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儿童, 自我调节学习, 父母教养课程, 父母教养干预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问题及其父母的归因与应对行为:
一项访谈研究**
郭倩倩1 郭明春2*
(1长郡双语洋湖实验中学)
(2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为了了解小学儿童学习动机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父母在学业领域对儿童学习动机问题的归因与应对行为,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7名主要科目成绩在班级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下的4—5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数据分析方面,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研究发现,这17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机问题,典型表现是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归因方面,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时,大部分父母都表示不清楚孩子学习问题的真实原因,而是从猜想的原因和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应对措施,如沟通、体罚、奖励、监督和心理控制等。这些应对措施总体上僵化单一,未能解决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有些措施如体罚,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在以上的应对策略中,家长最常采用的是沟通。分析发现,受访者多采用“线性沟通模式”,对孩子的反应缺乏觉察和理解,同时缺少有效的反馈环节。这种沟通模式可能影响了应对行为的效果,进而维持了儿童的学习动机问题。本研究首次采用访谈法,对学习成绩较差儿童的父母进行访谈,总结分析了父母归因和应对行为等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开发针对这类家长的家庭干预方案。
关键词:父母教养,儿童学习动机,归因,沟通,应对行为


父亲教养参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项质性研究
刘洋1,2* 郭明春2 Cassandra K. Dittman1,3 郑颖2 Divna Haslam1,4
(1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父母教养与家庭支持中心)
(2福建师范大学)
(3中央昆士兰大学)
(4昆士兰科技大学)
摘要:现有研究对于中国父亲教养参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采访了34名中国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以他们的视角了解父亲如何参与儿童教养,父亲在教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以及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父亲的参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父亲参与水平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父亲在教养参与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包括了陪伴者、教育者、管教者、照料者、母亲的合作者、供养者和支持者。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因素主要来自其自身、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了有关父亲责任的信念,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信念,有关父母角色的信念,以及在育儿中体验到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家庭因素主要是来自母亲的影响,孩子的要求和拒绝,以及(外)祖父母的参与和阻碍。社会因素则包含了父亲的工作、社交需要以及来自学校和社区对于父母参与亲子活动的邀约。本研究结果表明了中国父亲在育儿中承担了多重复杂的角色,以及父亲教养参与的多种影响因素,加深了我们对于父亲教养参与的理解。
关键词:父亲参与,中国父亲,半结构化访谈,主题分析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