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新时代”背景下的亲子教养与儿童发展
分会场五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嘉庚A厅1F
**直升机教养与子女学校参与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影响:
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的差异**
于艾卉 高雯* 梁思雨 徐泳琦 刘钰婷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尽管直升机教养主要是指父母对刚成年子女的过度干涉,但是这种教养行为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对子女适应同样发挥消极作用。但是,父母的直升机教养行为可能会随着成年子女的发展不断减少,而对未成年子女则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平。它可能与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有关,也会影响子女学校适应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的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235名高中生和368名大学生进行了三次调查,分别在他们入学第2个月、第4个月、第14个月的时候,测量了父母的直升机教养和子女的学校参与。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检验的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学校参与和父母的直升机教养水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学生的学校参与随时间发展呈增长趋势,但是父母直升机教养随时间发展呈下降趋势。(2)无论子女年龄如何,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对父母直升机教养水平没有影响;但是,父母直升机教养的初始水平越高,子女学校参与的初始水平就越低。(3)父母直升机教养水平会影响子女的学校适应初始水平,但是没有影响子女学校适应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在子女成年以后会逐渐有所下降,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来自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更可能来自父母自身的因素。而子女的学校适应最初可能会受到父母过度干涉的影响,一年后学校适应的提高则与父母过度干涉的减少无关,更可能与子女自身因素有关。
关键词:成人初显期,直升机教养,学校参与,追踪研究,潜变量增长模型
**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和心理应激:
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
贺琼1 方晓义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爆发给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尤其是在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上升。采用问卷法,对居家隔离期间的2551对7-18岁儿童青少年及其主要养育者(一般为母亲)对COVID-19恐惧感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COVID-19恐惧感对自身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2)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COVID-1恐惧感分别通过自身的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对自身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3)儿童青少年报告的COVID-1恐惧感对父母的心理应激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根据以上结果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减少亲子冲突和促进亲子沟通,以期减少心理应激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恐惧感,心理应激,亲子冲突,亲子沟通,新冠肺炎疫情
“鸡娃”的背后:父母依存性自我价值的负面影响
徐健捷1 刘力嘉1 耿晓敏2 王轶楠3 韩卓1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望子成龙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近日来,“鸡娃”一词风靡网络,其意为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家长们给孩子“打鸡血”,调动一切资源、挖空心思敦促孩子学习进步。典型的“鸡娃”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非他们的心理和健康,并会更多地将其自我的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败之上,本研究通过揭示父母“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负面影响及其中介路径,旨在警醒“鸡娃”家长摆正自我价值定位,通过塑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最终促进孩子积极健康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及一系列反应心理层面(父母和孩子的抑郁、焦虑、自尊水平)、人际层面(父母婚姻满意度、孩子孤独感和同伴关系)和学业层面 (孩子学业投入)适应性的量表,对2004对高中生(Mage =16.86 , SD = 0.96; 47.3%为男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控制孩子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后,父母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正向预测家长的抑郁、焦虑水平、负向预测家长的自尊和婚姻满意度;正向预测孩子的抑郁、焦虑、孤独感水平,负向预测孩子的自尊、同伴关系和学业投入。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通过降低亲子关系质量进而影响家长和孩子的适应性指标。结论:本研究从家长和孩子两个角度、发现“鸡娃”背后的“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业投入,反而还会通过降低亲子关系水平进而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人际适应性产生全方位的负面影响,呼吁家长理性“鸡娃”。
关键词:“鸡娃”,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亲子关系,适应性,学业投入
**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亲子关系和自尊的纵向中介作用**
刘宇潇 周宗奎 曹敏
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研究拟在学龄儿童中探讨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间的前瞻性联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双因子模型,选取幸福感、孤独感与抑郁作为心理健康指标。依据家庭系统理论与晴雨表理论考察了亲子关系与自尊在上述前瞻性联系中的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以305名儿童为被试(平均年龄10.83岁,标准差0.89;58.17%男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工具测量各变量。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在控制T1自尊后,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先后通过T1亲子关系和T2自尊间接影响其T2心理健康水平;(2)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通过T1亲子关系间接影响其T2的心理健康水平;(3)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先后通过T1与T2的自尊间接影响其T2的心理健康水平。补充分析结果表明:(1)将亲子关系分开分析时,上述结果模式在父子关系模型与母子关系模型中存在差异;(2)进一步在父子关系模型与母子关系模型中进行儿童性别跨组比较(男vs女)发现,上述结果模式在男女生中具有差异。因此,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儿童驱动的效应、父母驱动的效应,以及性别的不一致效应。具体而言,儿童的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恶化(儿童驱动的效应),进而降低儿童随后的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父母驱动的效应),且上述结果具有性别异质性。通过识别儿童问题性手机使用对家庭系统及儿童自身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提出了具有可塑性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性手机使用,亲子关系,自尊,心理健康,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