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四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浔江厅2F

父母情绪调节策略与专制教养方式对幼儿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马倩* 车翰博 刘文 刘睿涵
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与情绪和情绪管理相关的育儿行为影响儿童情绪调节。已有研究表明,母亲表露消极情绪与母亲使用的一系列管教行为相关(体罚、心理攻击、非暴力管教)。同时,这种与情绪相关联的管教行为与孩子的情绪失调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尽管早期的研究已经系统阐述了母亲消极情绪与管教行为的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与儿童情绪失调的关系。但是目前有关管教行为的作用机制,母亲消极情绪通过这一机制影响学步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还很有限。鉴于管教行为在育儿过程中的广泛使用,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其在育儿实践中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对北京市1006对母子进行测量,学步儿童的平均年龄是2.63岁。研究主要采用母亲报告法,考察了母亲的消极情绪表达,管教行为,学步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消极情绪表达,管教行为与学步儿童情绪失调三者关系显著。同时研究也证实了管教行为各维度的中介效应:体罚、心理攻击在母亲消极情绪表达和学步儿童情绪失调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但非暴力管教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系统阐明了母亲管教行为在消极情绪表达和学步儿童情绪失调的中介作用,也证明了使用有效管教行为(非暴力管教)在儿童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父母,幼儿,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专制型教养方式


**完整家庭中的丧偶式育儿:
父亲心理缺失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影响及其代际传递**
魏建华 高雯*李昱 高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尽管父亲心理缺位以往较多见于单亲家庭的研究,但是同样适用于解释完整家庭中“丧偶式育儿”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消极影响。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父亲心理缺位意味着父子关系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导致子女的情绪问题,也可能通过破坏母子关系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问题;父母关系则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从更广阔的家庭系统来看,父亲心理缺位还可能存在代际传递。为了考察上述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45名初中生进行了测量,分别考察了他们的情绪问题、父亲心理缺位、母子关系、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使用 Mplus 7.0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1)父亲心理缺位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问题;(2)母子关系在上述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3)父母关系显著增强父亲心理缺位对母子关系的消极作用;(4)父亲与祖父的关系通过父亲心理缺位、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通过母子关系,间接影响青少年情绪问题。这些结果证实了上述研究假设,并且澄清了一些误区:父亲心理缺位并非增强了母子关系,而是恶化了母子关系;父母关系越好,父亲心理缺位对母子关系的破坏作用越强。上述结果不仅揭示了父亲心理缺位对完整家庭的消极影响,而且深入揭示了家庭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家庭代际传递现象,有助于推动父亲参与教养、父母联合养育,也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父亲心理缺位,母子关系,父母关系,代际传递,情绪问题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DRD2基因Taq1A多态性的调节作用**

曾子豪1 胡义秋1, 2* 彭丽仪1 王宏才1 杨琴1 刘双金1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摘要:基于抑郁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以301名大学生(年龄 = 19.15 ± 0.63岁,年龄范围为17 – 20岁)为研究对象,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DRD2基因Taq1A多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和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 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的影响显著,主观幸福感在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在积极教养方式模型中DRD2基因Taq1A多态性与积极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且仅有A1A2基因型携带者,积极教养方式对抑郁负向预测作用显著;而在消极教养方式模型中DRD2基因Taq1A多态性则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不论哪种基因型,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的影响都显著,且随着A2等位基因数量增加,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的影响显著增强。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大学生抑郁,DRD2基因Taq1A多态性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的动态关系:
一项三年的交叉滞后研究**
谭旭岚 刘碧琳 李彩娜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良好的情绪适应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依恋理论指出,与父母等重要他人间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对个体的发展与情绪适应有重要意义。父母心理控制是指通过引发内疚、爱的撤回等方式,忽视子女自身情绪感受,阻碍其自主意识发展的侵入式教养方式。大量研究证实,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感和幸福感等消极和积极情绪适应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arber & Harmon, 2002;Soenens et al., 2012;陈霞,郑爱明,2020)。然而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也可能会通过引发父母的压力导致父母更为消极的教养方式(Grolnick, 2002;孙丽萍,田微微,边玉芳,2018)。关于家庭影响的相互作用模型也指出,孩子的行为表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间可能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澄清两者间的动态双向关系。据此,本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04名初中生(Mage = 12.73,Sdage = 0.43,男生491名)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调查,使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cross-lagged panel model,CLPM)和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andom intercept cross-lagged panel model,RI-CLPM)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间的动态关系。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究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家庭教育中减少父母心理控制以促进青少年良好情绪适应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情绪适应,交叉滞后,互惠效应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